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常见地貌类型

阅读课本P66,并在课本上划出相应概念。

学生带着问题在视频中找出相关答案,并通过图片感知喀斯特次级地貌的景观特征。

学生通过图表思考问题,得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省份:云、桂、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综合分析“天眼”的选址

1.①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

②地貌: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坑。

2.①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②场地构造稳定,开挖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好。

3.①喀斯特地质条件雨水易向地下渗透;天坑底部多裂隙,排水条件好。

第二部分:河流地貌1.河流地貌的概念2.河流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第三部分:1.风沙地貌的概念2.风沙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1.补充河流地

貌的基本概念

2.通过教师引

导阅读加幻灯片图

像展示的方式帮助

学生剖析流水地貌

的概念,理解不同

河段流水作用方式

不同,塑造出不同

的次级地貌类型。

其中,对于难

以理解的地貌类

型,如牛轭湖的形

态,教师通过现有

形态推演其形成过

程。

最后,补充黄

河三角洲的典型生

长现象。

1.通过幻灯片

图像展示的方式帮

助学生剖析风沙地

此为书中未提及的内容,

学生可进行补充

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

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

解。

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

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

解。

1.沙丘河谷的特征:此处

河流地

貌的概念作

为本部分的

铺垫知识。

激发学

生的兴趣,

培养他们透

现象、看本

质的思维习

惯。

补充黄

河三角洲的

典型生长现

象,培养学

生用动态发

展的眼光看

实物的思维

能力。

雅丹地

貌具有十分

独特的景

观,值得视

课堂小结

课堂课后练习:

一、图甲、图乙、图丙为三种地貌景观图(从左往右依次为甲、乙、丙),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参考答案:①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②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③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说明该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②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作业布置:

通过互联网寻找自己最喜爱景点,分析它的地貌类型及其特点。

专题地貌教学设计

专题地貌教学设计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专题7 地貌》教学设计 和衷高级中学冯静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 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 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 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

专题7地貌教学设计

《专题7 地貌》教学设计 和衷高级中学冯静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 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 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 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表1

一、构造、剥蚀地貌 (一)、山地 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 (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 (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2) 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表2

3、丘陵 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 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 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1、洪积扇 山区河流自山谷流入平原后,流速减低,形成分散的漫流,流水挟带的碎屑物质开始堆积,形成由顶端(山谷出口处)向边缘缓慢倾斜的扇形地貌。

教学设计:常见地貌类型(中)(新教材)

教学设计:常见地貌类型(中)(新教材) (二)河流地貌 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不仅侵蚀地面,形成沟谷,同时将被侵蚀的物质随水流一起运移、堆积,凡此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统称为河流地貌。 1、河流侵蚀 北美尼亚加拉瀑布每年后退0.3米(溯源侵蚀) 重点提醒:溯源侵蚀的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 2、河谷的形成

河流侵蚀作用示意图 上游:V形谷中游:U形谷下游:槽形谷 河谷的形成 3、凸岸与凹岸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1)河流的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的原因和过程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需考虑南北半球)其成因解释如下: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 (2)河流两岸的利用方式

1、用“凹凸”两字掌握河流的凹凸岸 2、弯道水速示意图

(1)图中A、B哪一处的堤坝要特殊加固? (2)哪一处适合淘金?简述原因。 (3)河岸A、B最有可能首先出现浅滩的是哪一个? (4)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更适合建货运码头?并请说明理由。答案:(1)A处需加固。因为A处为凹岸易被侵蚀。 (2)B处适合淘金。因为B处为凸岸,可能有含金矿砂堆积。(3)B; 原因:凸岸堆积,而B为凸岸。 (4)A点。A为凹岸受侵蚀,河床深。 3、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

1、下图为北半球的河流,图Ⅱ中对应图Ⅰ中的。 2、下图是北半球的河流,侵蚀作用比较强的地点是。

高中地理 专题7《地貌(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地理专题7《地貌(1)》教 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水平要求】 识记: 地貌的形成,地貌的主要类型;黄土地貌、流水地貌的形态。 理解: 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分析;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简单应用: 认识自然界的主要地貌的特征,喀斯特地貌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 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的成因。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对典型的黄土地貌的识别、判读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貌的方法。 【基本知识梳理】

【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课前演讲,讲评。 引入新课:利用预备铃的时间播放我国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图片,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自然的引出课题―――地貌。 一、流水地貌:河流地貌为主 1、作用力:侵蚀、搬运、堆积 2、河流上、中、下游表现不一样: 上游底蚀――深切的河谷 中游侧蚀――曲流,中游堆积形成凸岸 下游----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 3、分布:有河流分布的地区。 二、喀斯特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堆积作用。 1、分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石芽、孤峰、峰林、溶蚀盆地落水洞。地下:溶洞、地下瀑布、石钟乳。 2、分布:西南地区较多 三、风成地貌: 1、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2、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3、分布:西北干旱和沙漠地区 四、黄土地貌: 1、地貌形态: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2、分布:黄土高原

五、海岸地貌: 1、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 2、海积地貌:沙滩、沙洲、沙堤 3、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六、结合景观图总结五种地貌的开发利用 疑难解析 读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地貌称地貌,我国的高原这种地貌分布广泛。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两个名胜是和 。 (2)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因: A:CaCO3+H2O+CO2→Ca(HCO3)2 B:Ca(HCO3)2→CaCO3↓+H2O+CO2↑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见地貌类型; 2.通过图文资料、实验等,描述各类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分析地貌成因; 3.通过地貌景观的特点,说出其分布区域; 4.依据材料简单分析地貌和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特征。【教学难点】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特征。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徐霞客旅行路线图及《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节选内容 师:《游记》中提到的“粤西面目”,我们从徐霞客的其他有几种可以找到描述,如“岭忽乱石森列,片片若攒刃交戟。”、“石片层层,尽若鸡距龙爪下蹲于地,又如丝瓜之囊,盘缕外络而中系透空。”、“诸危峰分峙叠出于前,愈离立献奇,联翩角胜矣。石峰之下,俱水汇不流,深者尺许,浅仅半尺。诸峰倒插于中,如出水青莲,亭亭直上。”等。 出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片

师:作者描述的哪种类型的地貌? 生:(可能的回答)喀斯特地貌 师:地貌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特点各异,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常见的地貌类型。 (板书)常见的地貌类型 【讲授新课】 师:喀斯特地貌是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板书)喀斯特地貌 师:在认识了喀斯特地貌概念的基础上,请大家思考:结合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生:(可能的回答):需要满足一定的岩石(碳酸盐岩,如石灰岩)和气候或水文条件(气候湿润、降水充足) 活动:模拟实验: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影响石灰岩溶蚀作用的主要因素。按照小组展示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 生:(可能的回答)气温、二氧化碳含量会影响石灰岩的溶蚀作用。 出示:中国岩石类型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行政区划图 师:在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后,请大家观察中国岩石类型、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图,试着说出喀斯特地貌在中国的分布范围。 生:(可能的回答)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都有分布,其中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连片分布。 出示:喀斯特地貌视频和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示意图

4.3河流地貌教学设计

4.3 常见地貌形态——以河流地貌为例 沙市五中肖俊【课标解读】 本节选取地理1第四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一部分内容。 课标2.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3.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本节内容旨在向学生提供地貌形态变化的基本原理,让学生能探究内外力作用地表形态的基本机制——内力作用通过奠定地貌格局,外力作用加以修饰。以河流地貌为例,着重通过外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参与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变。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紧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地表形态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通过岩石圈物质循环,实现地质构造的不断演变和地貌形态的塑造、再塑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着重阐述内、外力的表现与岩石圈物质的运动,既从宏观层面架构内、外力作用地表形态演变的机制,又从微观层面说明岩石圈物质作循环运动。第2节《山地的形成》则侧重于地质构造的学习,通过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构造运动阐明内力作用于常见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则侧重于微地貌的学习,河流(外力)侵蚀、搬运与堆积塑造着地表形态。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各自旅游过程中偶尔见识过各种常见的微地貌形态,譬如:溶洞、河岸、海滩等,有较好的感性认识基础,在本节学习过程之中,能获得较好的理性提升。 在本章第1节、第2节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理论有了一定把握,对于岩石圈物质运动与能量迁移机制有了较好的认识,对于本节学习提供理论基础(第1节)及同类知识迁移的条件(第2节)。 【教学目标】 学生在认识一些常见的地貌形态之后,重点学习河流地貌;以长江流域地貌为例,学生通过情景嵌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说明不同河段地貌表现、不同外力作用形式的表现;学生最终认识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长江流水的绵绵悠长,培养亲近自然的人地观。

41常见四种地貌类型,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学案(无答案)-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

常见四种地貌类型,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了解河流、海岸、风沙、黄土、冰川、喀斯特等地貌类型。 2.通过阅读分析课文,认识主要地貌类型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山河的千姿百态、雄伟壮丽,激发爱国热情。 3.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图片等材料,能从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 4.能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重点难点】 1.通过自读了解河流、海岸、风沙、黄土、冰川、喀斯特等地貌类型。 2.通过阅读分析课文,认识主要地貌类型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山河的千姿百态、雄伟壮丽,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点一/活动一:河流地貌和海岸地貌 1.河流地貌 3.(1)定义: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_____、_____和_____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4.(2)形成条件: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_____的地貌类型。 5.(3)类型:地貌类型中包括_____与_____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对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河谷的结构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河流发育的未来。 2.海岸地貌 6.(1)定义: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在构造运动、_____、_____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7.(2)形成条件: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波浪作用、_____、_____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 8.(3)类型: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_____地貌和_____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

(完整版)喀斯特地貌公开课教案

课题: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20 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喀斯特的研究历史及地区分布; 理解喀斯特作用概念、基本条件、影响因素; 掌握石芽与溶沟、溶斗与落水洞,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与育谷、峰丛、峰林和弧峰的成因及特点; 掌握溶洞和地下河的成因与特点。 教学重点:喀斯特地形。 教学难点:喀斯特地形的演化过程。 教学准备:制作幻灯片 一、“喀斯特”简介 喀斯特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 (一)喀斯特研究的起源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岩溶研究学者。他考察了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形,探寻了许多地下溶洞,《徐霞客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各种石灰岩地形的景观。 ★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研究了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带伊斯特里亚碳酸盐岩(石灰岩)高原溶蚀而成的奇特地貌,并把这种地貌叫做喀斯特。从此“喀斯特”一词逐渐变成了世界各国所通用的专有名词术语。 ★1966年,我国第2次岩溶学术会议上,决定将喀斯特改称岩溶;1985年恢复“喀斯特”;1996年又改称岩溶。 所以在我国称喀斯特地貌为岩溶地貌,但由于传统上的原因,喀斯特一词流传甚广,与岩溶并存。目前,我国两种称谓并存。 (二)可溶性岩石的分布 全球喀斯特地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5%,面积5100万km2。其中碳酸盐岩面积4100万km2,硫酸盐岩面积为1100万km2,合计5200万km2。分布在英格兰、地中海、中东经东南亚到中美洲的环球地带。 中国碳酸盐类岩的分布可分为裸露、覆盖和埋藏等三种类型,面积共346.3万km2,其中裸露型面积为 125万km2。主要分布在桂、贵、滇,其它还有鄂西、湘西、川东、鲁、晋等地。 二、喀斯特作用的概念(岩溶作用) 概念: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以物理过程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由概念可以得知: 1.简单地说,岩溶即是指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作用。 2.作用的水流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 3.破坏作用以化学过程为主,以机械过程为辅。这里说的化学作用即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和沉积作用;物理过程即指水流对可溶性岩石的机械侵蚀和堆积过程,有重力崩塌和堆积等过程。所以我们可以粗略地说,岩溶作用即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和沉淀作用。 三、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一)岩石的可溶性——最基本的条件 可溶性岩石是岩溶作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没有它就不会发生岩溶作用,更不会形成岩溶地貌。自然界里的岩石有些是可溶的,有些是难溶的。就可溶性岩石来说,主要包括三大类:①卤素盐类岩石(钠盐和钾盐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CaSO4.2H2O、熟石膏2CaSO4.H2O、芒硝NaSO4·10H2O等);③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就三类岩石的溶解度而言,卤素盐类岩石>硫酸盐岩>碳酸盐岩,即①>② >③。碳酸盐岩中,石灰岩>白云岩;纯净、晶粒细的>含杂质、晶粒粗的。 ★但是卤素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岩体较小;而碳酸盐,虽说它的溶解度较小,但它分布很广,岩

《流水地貌》教学设计

《流水地貌》教学设计 授课人:__刘建___ 授课学科:__地理__ 授课时间:___年___月___日 一、选题背景 1.教材与授课内容分析 授课内容: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使用教材:结合《普通高中2017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参考教材《湘教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上进行添加、删减与整合。 2.授课对象与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段学生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生大多生活在大城市,对该类型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的特征和形成会有一定困难。 (3)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部分学生有一定地貌相关知识的旅行研学与影视、网络媒体学习经验。 3.授课时间 1课时(45分钟) 二、设计思路 采用任务驱动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多媒体演示与动手实验相结合的学习手段,达成三维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分析、建构与拓展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是流水侵蚀、流水搬运和流水堆积三种。 (2)观察有关地理图片,识别各种流水地貌名称,说明其主要特征,并简单掌握基成因。 2.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培养通过观察与实验来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的方法 (2)引导学生熟悉掌握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合作互助、拓展迁移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归纳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运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方法去分析、处理人地关系。 (2)通过对我国流水地貌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不同河段流水地貌的主要差异; 教学难点:不同河段流水地貌的主要成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成因。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法:多媒体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讲授法 学法:观察归纳、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1.建议使用阅读自学、合作讨论的方法 2.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能够以流水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使用归纳思维导图的方法,整理流水作用的典型地貌。 六、教学准备 1.导学案(预习、探究、拓展)2.PPT文稿(含视频图片)3.实验用具(细砂、量杯、白纸、大课本共8套) 七、教学过程

人教版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

人教版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 一、单选题 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图,该版面景观为桂林山水,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读图完成1-2题。 1.该版面景观所表示的地貌是 A.海岸地貌 B. 喀斯特地貌 C. 冰川地貌 D. 风沙地貌 2.下列关于该地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地貌可以发展旅游业 B.该地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C.该地貌适宜建大型水库 D. 山间小盆地可以发展种植业 丹娘沙丘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河谷中夏季云雾缭绕,冬季风力强劲,且水位季节变化大。美丽的沙丘与碧蓝的雅鲁藏布江水、远方的雪山、近处的峻岭、蓝天白云组合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下面左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右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完成3-5题。 3.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A.风力堆积 B. 流水堆积 C. 冰川堆积 D. 海浪堆积 4.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是 A.印度洋海滩 B.青藏高原疏松的土壤 C. 附近沙洲和河漫滩 D. 塔克拉玛干沙漠 5.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读某地貌模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8题。 6.由图可知 A. 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B. 沉积物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 C. 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 粒逐渐变大 D. 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 良好,适合农耕 7.地貌主要分布于 A. 河流入海口 B. 河流出山口 C. 大江大河中下游 D. 盆地中心 8.该地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①③②④ D. ②④③①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右图)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读“丹霞地貌景观图(左图)”完成9-10题。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壱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三课 时) ——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教 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视频、图像等资料,能识别常见的风成地貌、流水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 2. 通过模拟实验,能区分不同地貌,提升地理实践力;学会描述不同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3. 通过实验,归纳总结风成、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法、归纳法 三.教学流程设计

云南石林 广东丹霞山 湖南张家界 教方法 风成地貌实验 观 看视频增 强感 官认识 课 , 增 强 学 生 学 习兴趣。 而 且 通 过 这 一 案 例 能 简 单 让 同 学 们 知 道 如 何 描 述 景 观 特点。 通 过 模 拟实 验能 区 分 不 同 风 成 地 貌 , 提 升 地 理 实 践 3 分 钟 自 主 学 习 2 分钟展示 2 分 钟。 预习 1 分钟实验展示 8 分钟展示 学 生自 主探 究并 回答 荣成成山头 山东泰山 沂水大峡谷 教师引领: 下面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我们家乡旅游的视频。(播放宣传片) 问题: 谁来挑战第 1 个任务? 总结: 如何描述景观特点:可以从形态、地势(海拔、相对高度)、质地 (颗粒物大小)、坡度等方面进行描述。(岩壁陡峭或者高耸,坡 陡) 海水侵蚀 承转: 如果是一个陌生的地貌景观,我们如何来辨别? 下面是新疆哈密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大家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总结: 形态上呈垄岗状、流线形、成群集中分布是雅丹地貌的最重要特征或者 看 实 验 要 求,观察 实验 过 程 , 思 考回 答 问题 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相间分布、沙土 承转: 图中这种地貌有个专业的称谓——“雅丹”,雅丹在维吾尔语 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这里几乎看不见一草一木,当大风刮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 地貌-教案设计

地貌 【学习内容】 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 【学习目标】 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地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 【学习重难点】 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地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地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同时受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主要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 1.流水地貌 (2)曲流现象:又称河曲,指河道弯曲,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如长江中游的下荆江河段),在自由曲流的发展过程中,河道愈来愈弯曲,上下凹岸间的曲流颈逐渐弯窄,一旦曲流颈被洪水冲决,就产生自然的裁弯取直,被截去的河弯形成牛轭湖,而裁直的新河段,以后又可能发展新的弯曲。 2.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而形成的 (1)组成:地表和地下两部分。 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洞、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 (2)分布:石灰岩地区,我国云贵地区最为突出。 (3)举例:云南路南石林、广西桂林。 (4)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A:CaCO3+H20+CO2→Ca(HCO3)2溶洞——流水侵蚀 B:Ca(HCO3)2→CaC03↓+H20+CO2↑石钟乳——流水沉积3.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常见的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 (1)分布:杭州湾以南、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 (2)海积地貌:常见的有:沙滩、沙洲、沙堤; (3)分布:杭州湾以北沿岸地区。 4.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 (1)风积地貌:沙丘、沙漠 (2)雅丹地貌:“雅丹”,又名“雅尔丹”,是维吾尔族对“陡壁的险峻小丘”的称呼,这种地形在罗布泊周围的雅丹地区发育得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广。 (3)黄土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4)特征: 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 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5)主要的黄土地形: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黄土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 黄土梁为长条状的黄土丘 黄土峁为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

高中地理中图版(上海)第一册教案设计-专题7 地貌

地貌

一、地貌与农业生产 你知道农业包括哪些部门吗? 你认为地貌的哪些方面对农业生产有影响? 1.海拔高度 地势较低的湿润地区,适合发展哪一种农业? (1)地势较低的湿润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

找一找:我国有哪些地区属于地势较低的湿润地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地势较低的干旱地区,适合发展哪一种农业? (2)地势较低的干旱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 新疆牧场澳大利亚牧场海拔高的山地地区适合发展哪一种农业? (3)海拔高的山地地区适合发展林业

阅读“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说出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海拔高的高原地区适合发展哪一种农业? (4)海拔高的高原地区适合发展高原畜牧业和高寒作物 青藏高原畜牧业青藏高原特有的农作物——青稞 2.地表的起伏状况和地形的坡度、坡向 坡度在3°—7°采取等高种植,超过7°就需要修筑梯田,超过25°的山地则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坡向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 3.地貌的物质组成 流水地貌:对农业生产有利。如:长江三角洲 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不利。如:云贵高原 黄土地貌:既有利也不利。如:黄土高原 二、地貌与工程建设 1.海拔高度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1)海拔较高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影响工程建设 青藏铁路 修建青藏铁路面临的难题有哪些?

高寒缺氧: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占全线85%左右,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60%。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紫外线强,自然疫源多,被称为人类生存极限的“禁区”。 生态环境脆弱:青藏高原是巨川大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重要起源中心,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 多年冻土:冻土在冻结状态下体积膨胀,到夏季则冻土融化体积缩小。在这两种现象的反复作用下,道路或房屋的基底就会出现破裂或者塌陷。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强烈、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其多年冻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2)海拔较低的临水地区,施工中容易发生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等问题 2003年7月1日凌晨,建设中的上海轨道交通四号线突发塌陷(隧道透水涌砂)事故。经过奋力抢险,险情得到妥善控制,但穿越黄浦江的浦东南路站—南浦大桥站部分区间隧道严重受损。 2.地质基础影响工程的选址和施工建设 阅读课本专栏“三峡大坝选址”,说明地貌对工程建设还有什么影响? 3.地表起伏影响工程造价、施工难度和使用效益 4.海岸地貌与港口建设关系密切 海积地貌有利于港口建设,海蚀地貌适宜建深水港。

人教版(2019)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视频,图片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增强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 2、能分析描述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在不同区域的地貌形态特征。【区域认知】 3、能说明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综合思维】 4、通过观察不同优美的自然地貌景观类型,树立科学美的观念。【人地协调观】【基础·图图是道】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岩石在适当条件下,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从而在和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典型分布区域:、、等地。 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地表: ③二、河流地貌: 1、概念:河流地貌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 包括“V”形谷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 山区

【拓展·放眼视野】 1、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沉积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①CO2+H2O+CaCO3Ca(HCO3)2②Ca(HCO3)2CO2↑+H2O+CaCO3↓ 2、地下河: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 3、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适当条件: 【探究·胸有丘壑】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分析图中从出山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8分) (2)该区域冲积扇上古村落较多,试分析原因。(6分) 【小结·】 【练习·放眼山河】 读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石林地貌常见于()A.云南省B.陕西省C.辽宁省D.江苏省2.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 云南省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据此回答3~4题。3.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 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D.旅游景观更加独特 4.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②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③岩层渗水性强,土壤持水性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④土层疏松,钙磷等矿物养分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 .①④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回答5~6题。5.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A.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B.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扇 C.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D.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6.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①地形平坦,汊流较少②海浪作用明显 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专题7地貌教学设计

专题7地貌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专题7 地貌》教学设计 和衷高级中学冯静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 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 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

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系列地理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区分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异。 2)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并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径。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完善已有知识。 4)通过有关工程建设的案例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地貌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2)通过介绍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山区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5.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常见地貌类型1

高考地理综合题专题16——常见地貌类型及其成因 典型例题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左图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右图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图7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6分) (3)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8分) (4)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试推断其依据。(4分)

典型例题二:(2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湖南省简图及天子山部分景观图 材料二丹霞地貌是红色砂砾岩在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针状、柱状、峰林状等地貌。张家界著名景点天子山即为此种地貌。材料三湖南矿藏丰富且埋藏浅,有色金属产业一直是该省支柱产业,该行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资源开采无序,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低,工业废弃物弃置情况严重,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结构严重初级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 (1)说出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6分) (2)简述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6分) (3)根据材料,说出湖南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有利资源条件。(6分) (4)请你针对湖南有色金属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发展措施。(9分)

典型例题三:下图中M国,有50多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造船厂,对外贸易发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根据右图,描述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3分) (2)说明甲半岛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原因。(3分) (3)分析M国大力发展海运的主要原因。(4分)

各种地貌类型

1、丹霞地貌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是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

美丽的地形教学设计

解开地球神秘的面纱——美丽多样的地形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地球上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通过观察图利了解地球上的物种基本地形: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盆地。 2、过程方法:体会不同的地表形态所造成的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与气候条件。 3、情感态度:体会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活动: (1)学生查找有关美丽地形的资料;收集与地形地貌有关的世界地理知识信息。 (2)学生查找有关“世界之最”的世界地理知识。 2、教师活动: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是那么绚丽多姿,如果鸟瞰人类的栖息地——陆地,你会发现它拥有美丽而多样的地表形态。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 2、揭题:美丽多样的地形 二、自主探究 1、播放幻灯片图片 从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2 、看书自学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地球的陆地上有哪几种基本地形呢? 五种地形的海拔高低和地表起伏有什么特点? 不同的地形地貌使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学生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示认真读教材可以同桌互相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2、美丽的地形 课前老师布置了大家查找收集有关美丽地形的图片及资料,你们收集到了吗? 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整理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全班汇报并进行简单的评价(学生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收集的图片并介绍图片资料) 3、小结:地球美丽多样的地形地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这些地形地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三、拓展延伸 1.召开“我所知道的世界之最”地理知识交流会。 (拿出课前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2.由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引出环保问题:作为小学生能为环保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环保、低碳、节约资源等) 3.总结 板书设计美丽多样的地形

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doc

常见地貌类型 【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2.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学习重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新知学习 知识点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我 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地貌类型及特征 (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 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知识链接: 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 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 CaCO3+CO2+H2O===Ca(HCO3)2 学法指导: 1.河流左岸、右岸的确定: 面朝河流流向方向,左手边为左岸,右手边为右岸。 2.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分布: 思考: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吗?为什么? 提示: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主要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文条件及生物条 件较差,故科斯特地貌发育很不充分。 知识点二:河流地貌 1.上游地区 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 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2.中、下游地区 河流中游大多位于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河口地区 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颗 粒较细,适合农耕。 冲积平原与三角洲的比较 地貌冲积平原三角洲 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沉积基本而成的。其山前部分坡度较大,物颗粒由河口向海变细。三角洲 特征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向海岸一侧延伸可形成三角洲平 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湖沼较原。三角洲形态多种多样,有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