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资源环境领域

资源环境领域

资源环境领域
资源环境领域

附件1

2018年宁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

围绕自治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的重点科技需求,支持我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协同攻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开展应用目标明确的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或示范推广项目,突破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预期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等方面能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优先支持项目申报单位与国家大院大所、科技强省开展科技合作,鼓励面向区外聘请首席专家和骨干研发人员。

一、工业领域

1.装备制造领域

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大尺寸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仪器仪表、自动化成套煤矿机械、高速动车组配件、起重机械设备、新能源装备、高档轴承、精密铸件、高档电工电气、智能纺织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智能输送设备等关键装置、关键工艺技术及新产品研发。

2.新材料领域

稀有金属材料、铝镁等有色金属材料、光伏材料、新型高性能储能材料、核电等特种行业专用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炭基材

料、光伏材料、蓝宝石晶体材料、纤维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毛纺织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石墨烯、合金纤维等特种新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3.能源化工领域

煤炭高效开采、发电和清洁综合利用工艺技术,煤化工、石油化工及其高端产品关键工艺、技术、装备研究及转化;煤化工产业副产品、衍生品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高性能催化剂、添加剂制备工艺研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新产品研究;抗氧化剂、芳胺类精细化工产品高效生产工艺研究;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研究。

4.信息技术领域

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物联网应用软件、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无线通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服务业信息化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智能化系统管理平台的研究和应用,智慧城市及相关智能设备研发;工业设计创新服务技术,新型智能化信息技术产品研发等。

5.资源环境领域

“三废”治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先进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节能减排产品与服务、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和储存技术,风电场检测预测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

二、农业农村领域

1.现代种业

(1)特色种质资源挖掘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重点搜集、整理、挖掘与遴选、创制较高经济和生态价值的特色植物资源,开展大青葡萄、玉皇李子、红梅杏和叶用枸杞、欧李、食用花卉、菜用植物(黄花菜)优新品种筛选与培育,建立精细化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带动特色农业开发;

(2)特色小杂粮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糜子、谷子、荞麦、燕麦、豌豆、扁豆、胡麻等特色小杂粮品种选育,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及适宜轻简化生产新品种(系),完善耕作、施肥、轮作、病虫害防控等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支撑小杂粮产业提质增效;

(3)旱区玉米、宁夏食用百合等特色耐旱作物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集成创新旱地水肥耦合、地面覆盖等配套技术,开发拣选、贮藏及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旱作农业经济效益。

2.现代农业生产

(1)滩羊肉羊生态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滩羊、肉羊精准养殖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高效饲养、疾病疫病防治和“互联网+”智能管理技术,创建滩羊、肉羊高效、安全、优质生产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支撑现代养羊业升级发展。

(2)优质粮食绿色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绿色丰产、全程机械化与轻简栽培、防灾减损、病虫害预警与生态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创新,

提出灌区和南部山区丰产增效种植模式及高效轮作倒茬制度,创制重大产品,引领支撑优势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3)宁夏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体系构建。重点开展甘草、银柴胡、黄芪、柴胡、秦艽、黄芩、金莲花、小茴香等道地药材绿色优质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甘草、银柴胡、黄芪、小茴香种质遴选和定向培育,研制甘草、金莲花、小茴香等养生保健功能深加工产品,建立大宗道地药材质量安全评价技术体系、第三方检测平台、区域化病虫害预警体系和科学耕作制度,引领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4)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农林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监测预警、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突破农林药后生物效应、消解和残留动态、溯源机制技术,研发远程诊断与防控决策系统,提高综合防控效果。

(5)现代设施园艺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标准化构件、组装式建设、多层覆盖、大空间”新型大跨度塑料大棚建造技术研究,开展设施蔬菜精准水肥一体化、基质培持续丰产、番茄全程高产、鲜食葡萄高质和露地冷凉蔬菜农机农艺融合、耐盐小菊繁育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特色、高质、高端、高效”技术体系和轻简化生产管理模式。

3.现代生物技术

(1)基于农林废弃物生物炭基新型肥料和菌剂开发。重点开展农林废弃资源高值化开发利用、绿色循环联产和土壤改良新

技术研究,创制复合型、专用型生物肥料等重大产品,建立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和工艺标准。

(2)新型生物制剂、生物农药和生物兽药开发。重点开发新型生物制剂、生物农药和生物兽药,建立有效生物防治体系。

4.精准农业

(1)宁夏土壤数据库构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耕地数据资料,重点构建宁夏土壤云数据库,实现土壤数据网格化、精准化、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决策服务。

(2)智能精准施肥技术研发。开展枸杞、葡萄、设施瓜菜、优势粮食和优质牧草产业带核心区精准施肥技术研究,构建区域化作物精准施肥微云平台,保障土壤健康。

(3)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与装备研发。重点研发特色作物水肥智能决策模型、自动化调控装置,建立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服务云平台和灌溉制度。

(4)现代灌区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重点研发适用于多泥沙水质的现代灌区渠系自动灌溉装备,构建现代灌区高效用水调控技术集成模式和评价体系,打造标准示范工程。

5.特色农产品高值化加工

(1)特色食品资源高值化开发利用。重点开发适合现代食品加工业需求的特色农产品食品配料、即食制品及功能性制品,延伸特色资源产业链。

(2)新型大健康产品开发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重点开

展地方特色食品资源高值化加工技术研究,突破特色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制备、食品安全大通量筛检等关键技术,促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

6.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

(1)特色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新技术和新装备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预冷、贮运、产地商品化处理技术和装备,构建特色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

(2)绿色物流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生鲜农产品绿色、节能、高效保鲜技术研究,开发新型包装技术和生物保鲜剂,构建现代绿色物流保鲜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

7.现代生产设施与装备

(1)园艺专用机械研制。重点研制温室喷雾、喷粉专用智能植保机械和温室主动节能环保型增温装备以及灌溉水智能加热系统;重点研制瓜菜全自动高效蔬菜带盘移栽机。

(2)枸杞智能高效植保机械研制。重点研制具有靶向、精量、高效雾化功能的枸杞高效低损智能化植保专用机械,实现枸杞种植减药节本增效和绿色环保。

(3)葡萄智能化埋起藤装备与轻简化修剪机械研制。重点研制具有自动避让和根域识别、适用于贺兰山东麓砂砾土质和栽培模式的智能化葡萄埋藤、起藤装备以及轻简化修剪机械,实现节本增效,提高生产效率。

(4)水稻旱直穴播机研制。重点引进研制具有开沟、施肥、

穴播、覆土、镇压等工序一次完成的水稻单式、复式旱直穴播机,实现精量播种、精细栽培、节本增效。

(5)山坡地柠条采收机械研制。研制适合山区坡耕地的轻简化柠条采收专用机械,集成改制集粉碎、柔丝、加水、加菌剂、打捆、包膜一体化柠条加工生产线,促进柠条加工利用。

8.农业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

(1)特色经济林现代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枸杞、红枣、苹果、设施果树花卉现代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创建枸杞宽行密植高干篱架栽培、苹果乔砧宽行密植栽培、红枣高品质栽培和设施葡萄高干水平棚架立体复合种植、桃优质早产早丰、灵武长枣促成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实现特色经济林标准化、机械化栽培和绿色、高效生产。

(2)林下经济种养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品种筛选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创建林药、林草、林禽、林菇等生态农业开发技术模式,引领带动林下经济发展。

(3)盐碱地特色产业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开展以鱼改碱技术和抗盐耐碱高值特色抗逆作物品种引选,创建鱼菜一体开发技术模式和生态型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

9.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示范

(1)宜居村镇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村镇生态环境修复、生态景观构建、村镇饮水安全、村镇生产生活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村镇固体废物无害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村

镇社区多能源整合系统构建、村镇基础设施功能提升等技术研发。建立不同区域绿色村镇创建技术模式和技术标准。

(2)农村面源污染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重点开展适合农村推广的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发,提出相应的面源污染控制模式。

三、社会发展领域

1.人口健康

(1)生殖健康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产前诊断与遗传疾病的预测技术、生育力保存及妇幼保健相关技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类生殖的影响;新生儿疾病筛查、儿童健康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和干预技术研究,开发服务于残疾人的技术与产品。

(2)重大和高发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重大和常见高发疾病,心理疾病、职业病以及重大传染病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预后监测评估等方面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干细胞、肠道微生态、生物芯片、精准医疗、远程医疗等技术在临床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3)中、回医及健康管理研究。支持开展中、回医药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研究;民间及传统中、回医技术挖掘研究;开展职业病、亚健康、精神疾病及慢病早防早治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临床护理、健康管理等研究;开展养老服务技术和模式创新研究。

(4)中回药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以枸杞、甘草、苦豆子、黄芪等大宗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为原料的中药材产

地加工与贮藏新技术、新设备研发;加强中药材精深加工新技术及新药产品(院内制剂)、保健食品、中兽药、食品添加剂等研发;开展中药材文化旅游关键技术研究。

(5)生物制药技术与新药创制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生物发酵核心菌种自主研发;特色原料药、高端原料药新产品开发;化学原研新药研发以及专利药、仿制药的研发及质量优化研究;医用生物材料及高端耗材产品研发。开展康复器具工艺、材料、元器件研究与产品开发。

2.资源环境领域

(1)生态系统修复、重建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等区域代表性生态问题,以及产业发展、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开展沿黄城市带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和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引扬黄灌区盐碱地水盐平衡等机理研究与综合治理技术、宁夏中部草地保护改良和可持续利用技术、宁南山区脆弱生态系统恢复与经营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宁夏移民规模最优控制研究,开展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2)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宁夏湿地资源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饮用水安全保障、中水利用、废水再生等关键技术研究;研究重点行业工业污水及废弃物高效处理和回用技术、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

(3)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居住环境改善关键技术研究。支持

开展城市综合节能和新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技术产品研发、资源节约型、高耐久性绿色新型建材研发,提高城市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城市数字一体化管理技术,建立城市高效、多功能、一体化综合管理技术体系。研发城市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高效、低耗的城市基础设施技术和城市综合环境治理技术。

3.公共安全与社会管理领域

(1)公共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地震立体监测与强地震预测等气象、地质灾害检测预警、风险识别、损失评估和社会影响评估技术研发。开展指纹特征与生物标记提取及信息化应用技术、毒品与危险品稽查检测技术、防恐除暴等技术研发。

(2)食品溯源与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特色农产品中主要危害物全程追溯技术体系研发;研究大型动物源性食品个体鉴别和产地鉴别、质量溯源技术;加强优势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与功效研究,开展典型农产品地理标识区研究,建立原产地标准体系及其相关数据库。

(3)现代服务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旅游、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技术研究。借助科技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减低服务成本、加速服务业提质增效。

四、国际科技合作

重点支持我区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与欧美、日韩、俄罗斯

等科技强国和国际组织间开展的联合研究、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等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我区有关单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科技合作与技术援助,支持我国有关企业、科研机构的高新技术及装备向阿拉伯国家的输出。国外合作方对合作项目要有相应的技术、资金或设备等科技资源投入。必须是经过合作双方对接洽谈确定的项目,申报时需提供与合作方签订的科技合作协议或意向书。

1.装备制造业新产品及智能化技术研发与新技术引进。采矿机械配套和智能控制技术;大型精密机床和加工中心的研发与引进;装备制造智能化控制、自动化;机器人控制软件优化;高速动车组配件制造工艺优化;高档电工电气、专用轴承、起重机械的研发;智能仪表调节阀(化工、电工、冶金)的研发;大型精密铸造技术及检测试验技术引进。

2.能源化工关键技术联合研究及新产品研发。煤炭多联产技术,煤制油、煤制烯烃催发剂、添加剂的研发,煤化工工艺模型建立及工艺技术优化,清洁生产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及副产物加工利用,核心装置设计研发。铸造用化学品、金属表面处理剂、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生物化工制品生产工艺的优化及新产品的研发。

3.稀有金属材料、轻金属和碳基材料新产品研发及优化工艺引进。高纯钛及低氧高纯钛制备技术;高比容钽粉、细径钽丝、钽电容器、铌粉、钽铌合金及其化合物,钽铌基电子元器件产品

研发;铍铝合金粉末、铍铜铸轧辊套、铍青铜管棒带材,铝、镁、铍冶炼新工艺及新产品研发;高附加值碳基材料及产品研发;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工艺;

4.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发电、冶金行业工业废弃物、有害气体、粉尘的收集处理技术;钢渣、镁渣、锰渣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含汞废弃物回收技术;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新技术。

5.光伏材料制备关键技术。高纯多晶硅生产关键技术;高效光伏材料电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光伏发电材料及组件的研发与优化;光伏新材料研发及应用、光伏发电电平衡自动控制技术研究。

6.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重大关键技术。优质粮食、现代畜牧、酿酒葡萄、枸杞、瓜菜等产业重大关键技术联合研究与技术引进;农作物、果蔬、畜禽新品种引进,健康养殖技术、绿色有机栽培技术、省力节本机械、农业智能装备引进与研发;专用复合肥、低残留高效生物农药、节水装备与技术引进;酒庄葡萄酒工艺及特色葡萄酒开发、葡萄酒质量提升与皮渣综合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联合研究与引进。

7.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枸杞、果蔬、粮油、畜(禽)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引进;现代中药、保健品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农产品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脱水蔬菜加工技术。

8.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引黄灌区盐碱地治理及开发利用,宁南山区脆弱生态系统修复,水土保持、沙化治理、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的联合研究与新技术引进。

9.重大多发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检测新技术及重点新药创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肝炎等重大疾病、传染性疾病早期预警诊断、干预治疗和检测康复技术;生物制药为主的新药创制、疫苗研发、靶标发现等关键技术联合研究。

10.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先进实用技术及装备援助。适宜农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医药、生物技术、节水技术及装备、农业物联网等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新能源、北斗卫星等高新技术及装备的转移输出。

资源环境领域

附件1 2018年宁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 围绕自治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的重点科技需求,支持我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协同攻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开展应用目标明确的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或示范推广项目,突破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预期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等方面能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优先支持项目申报单位与国家大院大所、科技强省开展科技合作,鼓励面向区外聘请首席专家和骨干研发人员。 一、工业领域 1.装备制造领域 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大尺寸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仪器仪表、自动化成套煤矿机械、高速动车组配件、起重机械设备、新能源装备、高档轴承、精密铸件、高档电工电气、智能纺织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智能输送设备等关键装置、关键工艺技术及新产品研发。 2.新材料领域 稀有金属材料、铝镁等有色金属材料、光伏材料、新型高性能储能材料、核电等特种行业专用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炭基材

料、光伏材料、蓝宝石晶体材料、纤维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毛纺织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石墨烯、合金纤维等特种新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3.能源化工领域 煤炭高效开采、发电和清洁综合利用工艺技术,煤化工、石油化工及其高端产品关键工艺、技术、装备研究及转化;煤化工产业副产品、衍生品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高性能催化剂、添加剂制备工艺研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新产品研究;抗氧化剂、芳胺类精细化工产品高效生产工艺研究;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研究。 4.信息技术领域 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物联网应用软件、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无线通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服务业信息化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智能化系统管理平台的研究和应用,智慧城市及相关智能设备研发;工业设计创新服务技术,新型智能化信息技术产品研发等。 5.资源环境领域 “三废”治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先进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节能减排产品与服务、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和储存技术,风电场检测预测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 二、农业农村领域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题、论述题 1、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概念、发展历程、特点、 概念:是指资源环境信息的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信息传播以及辅助管理的决策系统。 涉及到的信息技术有:数据(仓)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3S技术(GIS、RS、GPS)、图像处理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等。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是面向资源和环境应用领域的信息技术系统。 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遥感技术开始出现,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开始形成。 70年代,地理信息系统概念提出,加拿大建设世界上第一套CGIS系统。 80年代,全球定位系统投入使用,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形成一个独立的技术体系,信息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 90年代,资源环境信息与信息技术产业化。美国就业人口中52%从事直接信息产业。 1998年美国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世界各国响应,数字农业(精确农业)、数字国土……等概念纷纷提出,国家级信息工程纷纷上马。 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成了水质档案系统; 保加利亚开发的农业综合管理系统(Integrated Computerize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简称ICAMS)系统从80年代初开始运行; 198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 1989年美国土壤保持局运用土壤信息系统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控制土壤污染; 1994年我国完成第一个省级环境信息系统; 全球性环境信息系统:国际环境资源查询系统、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等。特点:综合性、基础性、广泛性。 2、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应用模式概念: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为手段,进行环境空间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存储和表达并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环境空间信息支持和管理决策依据的计算机系统。 特点:多技术集成特性、环境空间特性、动态变化特性、广泛实用特性、可视化特性 应用模式:作为环境科学研究工具的应用模式;作为环境管理的应用模式;作为公共服务的应用模式。 3、环境数据分类:环境监测数据、工业污染与防治数据、生活及其他污染与防治数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数据、环境管理数据。 4、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GIS的主要数据源,而其获得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环境监测体系。目前环境监测大体分为三个类型:①要素型:按不同的环境要素建立的监测网络;②管理型:按行政管理体系建立的监测网络,我国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③混合型:上述两种网络的综合,如重点流域,长委、黄委。 5、环境GIS涉及的空间信息的分类 环境GIS涉及的空间信息主要有三大类:污染源空间信息、环境质量空间信息和自然生态空间信息。对这些空间信息进行查询和处理是环境GIS应用的最基本的功能。 ①环境质量空间信息:环境质量测点发布信息查询与处理、水质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空气质量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区域噪声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历年环境质量数据变化趋势分析与制图;②污染源空间信息:点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线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面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背景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废水、气、渣排放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能源消耗信息查询与处理、工业用水量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数据变化趋势分析与制图③自然生

环境资源法 题库(选择题版)

第一章环境保护概述 1. 请问环境与资源两个概念的关系是:________ A:并列关系B:包含关系C:相交关系D:对立关系 2. 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对环境进行不同分类,下面哪一项不是根据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的分类:__________ A:大气环境B:水环境C:自然环境D:土壤环境 3. 由于自然界自身变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_ A:第一环境问题B:第二环境问题C:第三环境问题D:次生环境问题 4. 以下哪项不属于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__________ A:全球化B:综合化C:高科技化D:伦理化 5. 第一次正式而系统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报告是:__________ A:《我们共同的未来》B:《零增长论》C:《21世纪议程》D:《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答案: 1~5:B C A D A 第二章环境资源法概述 6. 下面属于狭义的环境资源法的是:_________ A:《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B:《民法通则》C:《环境保护法》D:《水法》 7:以下哪个时期是我国环境资源法发展的黄金时期:___________ A:1949~1972 B:1973~1979 C:1979~1989 D:1989至今

8:以下哪个不属于环境资源法的适用范围:___________ A:适地B:适人C:适事D:适时E:适法 9:环境权的客体是:_________________ A: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环境要素; B:是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 C:是环境资源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D:是国家,国家机关,法人,公民。 10:环境资源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不包括:___________ A:环境资源法的一般理论问题B: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C:污染防治法D:国际环境保护法E:环境经济法学 答案: 6~10:D C E A E 第三章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 11. 下列哪一项不是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 A. 污染者付费. 开发者保护. 利用者补偿 B.公众参与原则 C. 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原则 D.“三同时”原则 12. 法的规范根据其抽象程度不同,可分为三个层次。以下哪一项不是其中的层次? A. 基本原则 B. 原则 C. 规范 D. 规则 13. 以下对“预防为主”原则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 A. 环境问题具有难以预见性和不确定性是环境保护工作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因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年度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年度重要方向项目 (与生命科学交叉类)申请指南 为了加强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联合,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以下简称资环局)决定在年组织一批与生命科学交叉类重要方向项目。现将申请指南公布如下: 一、重点方向 不同环境介质的微生物过程;水土碳氮磷等循环过程的微生物作用;污染控制的生物技术;海洋极端环境生命过程;生命和有机质在成矿中的作用;生物地质学。 二、申请人与项目要求 ()申请人应具有良好的学风和科学道德,为研究所固定岗位人员,在学科交叉研究方面具有良好基础; ()拟开展的研究工作符合研究所的创新目标与研究方向; ()优先支持与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所合作申报的项目。 三、支持方式 年度拟支持约个项目;每个项目支持—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项目执行期为年。 四、申报与评审方式 、各研究所按照项目申请指南要求,根据本所的实际情况,负责组织初选与申报; 、各研究所初选确定候选项目后,组织申请人填写项目建议书(格式见附件),由各研究所于年10月10日前统一将项目建议书电子版报送资环局,逾期不再受理; 、资环局负责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初评,并审核初评结果;

、通过初评的项目申请人编写重要方向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资环局按照院重要方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正式的评审与立项。 五、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综合规划处 联系人: 王辉、牛栋 电话: , : 附件:重要方向项目(与生命科学交叉类)建议书编写格式 二〇〇九年九月十四日

附件:重要方向项目(与生命科学交叉类)建议书编写格式 项目名称: 候选项目负责人: 依托单位: 合作单位: 联系人与联系方式: 一、立项依据 二、研究目标与关键科学问题 三、基本研究思路 四、预期成果 五、研究队伍与基础 六、经费概算 注:字数限字以内。

十一五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doc

“十一五”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城市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固体废物的产生量迅速增加,尤其是城市固体废物中大量存在的生物质垃圾,具有产生量大、易生物降解和高含水的特点,成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与此同时,城市生物质垃圾中蕴含着大量生物质能,其高含水特性又为这类垃圾的生物能量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针对生物质垃圾的“高固体厌氧消化(High Solid Anaerobic Digestion)技术”成为世界环保科技的研究热点。目前我国用于处理生活垃圾的厌氧消化技术研究基础薄弱,为数不多的厌氧消化处理设施主要采用进口技术和设备,自主研发能力亟待提高。开发适合我国城市生物质垃圾特性的厌氧消化关键技术和设备,已成为我国城市固体废物处理领域的迫切要求。 此次发布的是本领域“城市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申请指南。考虑到项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任务落实只针对项目整体进行,课题设置原则上不超过2个,项目申请要求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牵头申报。 二、指南内容 1.项目名称

城市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关键技术研究 2.项目总体目标 针对我国城市对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技术的重大需求,以城市集中源产生的餐厨和果蔬生物质垃圾为对象,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城市生物质垃圾特性的厌氧消化技术路线,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生物质垃圾预处理、高固体厌氧消化以及消化产物高值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与产品,并通过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形成城市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处理成套技术与装备,形成与填埋、焚烧、堆肥等传统垃圾处理模式互补的技术格局,为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水平,建立完善的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3.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一、高固体厌氧消化关键工艺与装备研发及工程示范 研究目标 以城市集中源产生的餐厨和果蔬类生物质垃圾为主要对象,开发出2种以上适合我国生物质垃圾特性的高固体厌氧消化技术路线,在物料预处理、高效厌氧反应器等方面形成设备核心制造技术,并在行业骨干企业中形成规模化、系列化设备生产能力,同时针对开发的2种技术路线,建设2个处理能力50~100t/d的示范工程,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标准、关键设备制造设计规范及系统安全运行操作规程,为城市生物质垃圾高固体厌氧消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

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2)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

中国环境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资源与环境类专业介绍

农业资源与环境(肥料科学与工程方向) 培养具备肥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新型肥料的设计开发与生产、现代施肥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基本技能,能在农业、肥料生产、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学、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新型肥料生产原理与技术、配方肥的生产原理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农业环境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等。 土地资源管理 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土地规划与评价、遥感与测量、制图技术, 3S技术、不动产评估等方面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国土、城建、农业、测绘等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开发与整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整理工程、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基础与应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培养具备资源学、环境学和规划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3S和计算机制图应用技能,能在各级城乡建设与行政管理部门、城乡规划设计部门、资源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风景名胜区从事城乡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城市规划学、城乡规划与设计、区域分析与规划、资源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设计等。 三、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阶梯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大学生“修身树德”行动贯穿始终,强化思想引领和为大学生成长服务,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计划、四项教育、五个目标、六大工作体系”的工作思路,打造精品的农大学生工作品牌。全面实施“雏鹰行动”计划、“飞鹰创新”计划和“雄鹰翱翔”计划,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近年来,先后涌现出以王洋洋(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土管08-1班(省级先进班集体)为代表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学院连年被评为校“创新创业优秀组织单位”和“优胜杯”、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优秀团总支”。2008年7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从雏鹰成长为雄鹰”为题作

(环境管理)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

附件: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第一批课题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近年来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人民健康及社会安全产生严重影响。从我国当前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国际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是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技术水平,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为此,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启动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 该重大项目分共性技术类和示范应用类2类课题,共性技术类课题将研发应对典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关键技术并为示范应用类课题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应用示范类课题将分别选择重要区域、重点行业和环境敏感目标,进行针对性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并为共性技术类课题提供研发与应用平台。示范区包括城市、工业园区、饮用水水源地、地区性重大活动场所等类型,目前本项目已启动“特大城市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综合示范”、“典型沿江化工区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示范”等应用示范类课题。

此次发布的是本重大项目的8个共性技术类课题指南。评审过程将以课题为单元分别进行,择优确定各课题的承担单位。为保证项目总体目标的顺利完成,共性技术类课题承担单位在完成课题各项研究任务的同时,须配合好示范应用类课题有关工作的开展。 二、指南内容 课题1.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 研究目标: 基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类型,开发多类型环境风险源识别及风险分区技术,建立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与监控系统,并在本重大项目选定的沿江开发区、特大城市等示范区进行应用示范,为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防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技术 开发典型行业、区域和重要环境敏感目标的环境风险源分类与分级技术、环境风险源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技术。 (2)多尺度环境风险分区技术 开发典型区域环境风险定量分区技术,建立基于环境风险分区的区域功能优化调整决策支持系统。

中国的资源及其环境状况

中国的资源及其环境状况 迎接新世纪时更值得关注的咨询题 进展经济,需合理配置稀缺资源 因地制宜,开发中西部地区 一、自然资源和资源爱护 适度开发、适度消费、最少丢弃 1.1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爱护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农业高效和可连续进展的重要环节! 图1.1.1 中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jpg 29KB) 【1】北方地区:平原多,宜农耕地多,宜林土地多,煤炭、石油多,热量少,水分少。 【2】南方地区:平原少,宜农耕地较少,宜林宜牧土地多,磷矿、有色金属矿多,热量多,水分多。 【3】西北地区:沙漠广,宜农耕地少,宜牧土地多,煤炭、石油多,洪涝多风沙,热量少,光照强。 【4】西南地区:山地多,宜农耕地少,宜牧宜林土地多,水能丰富,气候潮湿,热量少,光照弱,垂直地域差异明显。 图1.1.2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jpg 37KB)

图1.1.5 中国土地资源的差不多特点图示:

表1.1.3 中国近年来的受灾面积

1993 48.83 5.1 1995 45.82 4.8 表1.1.4 中国近年了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 年份流失面积(万平方千米)治理面积(万平方千米) 1982 121 44.4 1990 136 53.0 1993 179 59.0 1995 163 66.9 1.2 生物资源及其利用爱护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良好、高效的农业进展,甚至丧失差不多的生存条件! 项目国不(年份) 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 覆盖率 (%)总面积 (万平方千米) 人均面积 (平方米) 总蓄积量 (亿立方米) 人均蓄积量 (立方米 世界1985年4086.64 8400 3100.0 77 27.3① 30.1② 1990年4027.569 7600 3100.0 58 27.6① 29.6② 1992年3879.796 6962 3100.0 56 26.0① 28.6②

试论我国资源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

试论我国资源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在恢复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从现在起至二十一世纪中叶是我国的三步走的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总体经济目标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为了完成这个经济发展目标,有关部门要协调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处理好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而这种观念也是我国政府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髓,关键是要协调和平衡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以牺牲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为代价追求短期的发展结果,而是要从社会和自然的角度出发,寻求发展中的平衡和共生共荣。人类社会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种情况下人类要结合实际情况,在保证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平衡的情况下,寻求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能源危机,我国也不例外,最突出的表现为我国的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储备量已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化工和矿物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作为人民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水资源,也呈现出短缺的趋势。此外,由此引发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表现为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质量下降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我国由于各种环境问题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总体国民经济的增长量的百分之八左右,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作为占我国工业生产比重较大的化石能源与矿产工业,其每年因资源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占我国经济产值的百分之十七,不难看出,解决了环境和能源问题,将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 由此可见,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我们要想搞好经济建设,就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要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寻求更加科学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并且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来有效维护经济发展的成果,使我国经济发展走入更加理想的轨道,更快的实现我国的三期发展目标,在二十一世纪中叶跻身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之列。 我国有关专家和学者在资源与环境科学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基于我国自身的环境资源的特点和形势,全国的资源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首先,研究队伍的专业性和丰富性。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源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经验丰富的研究队伍和教学队伍。这其中不仅包括各大高校的专业领域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还包括各种中青年骨干,可谓是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创新型人才。此外,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也相对完善和丰富,不仅包括包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绘、地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 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 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 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 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 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

关于中国环境资源法 体系

内容摘要:摘要:关于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实际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资源法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如何构建我国环境资源法体系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我国目前的环境与资源法现状、环境资源法学术理论发展的角度,并借鉴国外的环境法的体系,构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我国环境法的体系主要由环境资源基本法、环境污染及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环境保护法、涉外环境资源法五大部分构成。 关键词:环境与资源、环境资源法、环境资源法体系 按马克思法哲学的观点,法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总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更确切、通俗地说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变化必然要导致法的变化。“‘法发展’的进程大部分只在于首先设法消除那些由于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为法律原则而产生的矛盾,建立和谐法体系,然后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和强制力又经常摧毁这个体系,并使它陷入新的矛盾”这说明和谐法体系建立后,一旦出现新的法律关系,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法律部门。环境资源法是从经济法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的部门法。 环境资源法作为一门新兴法律部门,其涵盖内容之变化亦源自社会环境与资源问题的不断增现和变化。一如日本环境法的发展历史,由最初于1967年制定《公害对策基本法》基于二战后严重的公害事件在日本各地的发生和1972年《自然环境保全法》来保护自然环境,到1977年考虑由于发展经济而继续大规模地开发土地,环境破坏加剧之事实而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再到九十年代不仅是防止工厂公害和保护珍贵的自然问题,而且扩大到从汽车公害、城市乱排水问题、废弃物处理,到地球温暖化、沙漠化、热带雨林破坏等影响到地球环境问题,并且公害的质也发生了变化,故制定了《环境基本法》以完善其环境法律体系;而迄1997年因焚烧废弃物设备释放毒气引起强烈的社会不安,遂于短期内制定了如《有机氯化合物剧毒气类对策特别措施法》等相关环境标准,并于2000年1月施行 .可见环境法内容、体系的变化跟经济发展、社会环境问题及人们的认识是休戚相关的,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吸收、借鉴国内外环境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认识,确立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主要应由环境资源基本法、污染及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环境保护法和涉外环境资源法五大部分构成。 一、环境资源基本法 我国尚未建立环境资源基本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日趋增多和复杂的环境生态问题,其处理方式和解决手段也需要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对策措施,在需要建立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时,“实践中各国认识到必须先确定一个统一的综合性政策目标,这种综合性的政策目标在整体上转变为国家意志时就是现在的所谓基本法。”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苏联、日本、美国、瑞士、罗马尼亚、凶牙利等国都制订了综合性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我国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环境资源基本法,法学界多将与此类似的内容称为“综合性环境基本法”,相关表述有:“我国1979年试行并于1989年修订重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一部综合性的基本法,该法对环境保护的所有新问题作出全面的规定。”“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环境保护法律系中这一层次的法律规范,是适应环境要素的相关性、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环境保护对策的综合性而出现的,是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原则、制度和措施所作的基本规定,其特点是原则性和综合性的法律规范。”故在我国一般将《环境保护法》视为基本法范畴,但实际上作为基本法其一般只对该部门法的基本和重大问题作些原则性的规定,不是也不应该是具体的实施

略论我国环境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新版)

Enhance the initiative and predictability of work safety, take precautions, and comprehens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work safety.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略论我国环境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及对策(新版)

略论我国环境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新 版) 导语: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文档可用作电子存档或实体印刷,使用时请详细阅读条款。 【摘要】我国一些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有时是以高消耗和环境的退化为代价的,在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建立起一整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利用国家、市场、技术创新和公众相结合的力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资源经济机制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加快,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作为代价的,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退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日益呈现。能否保证具有良好的环境资源成为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环境现状及问题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增加日益严重,农村环境形势严峻,地方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

环境问题引发的贸易争端日益上升,温室气体减排面临困难压力。 (一)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2006我国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88.8万吨。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以2005年GDP总量计算,中国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失高达5470-12760亿元;在11个特大城市中每年因大气粉尘造成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达50万,40万人患慢性支气管炎。 (二)水污染突出。2006年全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量为537亿吨,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于中度污染,四类以下水质占60%以上。目前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污染,有7亿人在饮用大肠杆菌含量超标的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达42%。 (三)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呈持续增长势头。目前我国城市人均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440公斤。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产生生产垃圾1.36亿吨,集中处理率为54%,200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1万吨,其中有3000吨的危险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置排入环境。 (四)农村环境形势极端严峻。目前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土壤污染日趋严重,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平均每公顷施肥量400多公斤,高于发达国家认定的225公斤的安全上

农业资源优化与配置

农业资源优化与配置结课论文 学院:农学院 年级:作物2010级 姓名:孔繁明

中国农业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 农业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和主要的物质基础,又是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主要包括农用土地、农用水源、气候资源和农业生物资源等。中国农业资源丰富,类型多样。200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218亿公顷,只占世界耕地的7%,人均耕地资源少,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由于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目前已有13亿人,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造成人均资源占有量少。[1]气候资源类型丰富,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几个不同的气候区,其中绝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和温带,适宜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的发展。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有种植。由此可见,中国农业资源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中国农业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可行对策。关键词:农业资源中国现状分析对策 正文: 21世纪我们面临的现实世界,是人口的继续增长和粮食供应的不断紧张,尤其是中国,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加大,农业资源已经迅速接近承载力的上限,平均每人拥有的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每人拥有的草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每人拥有的林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人拥有的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l/4。以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支撑22%世界总人口,并且.保持人均400kg的粮食数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2]

1.中国农业资源的现状 目前中国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3] ,但就态势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水资源严重不足,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污染已构成投入的瓶颈”之一,中国人均水资源2220方,虽属轻度缺水,但是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占中国人口1/2,也是粮食主产区的北方人均水资源只有900方,属于重度缺水。中国降水量南北分布严重不均和年际间变异大。占粮食播种总面积55%的重要农业区,水资源只占中国总量的14.4%,而且旱灾频繁,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造成涝灾。1991年以来,中国耕地每年干旱受灾面积约2700万hm2,由此而减产粮食2800万t [4] 。为了解决北方水资源的缺乏问题,国家从2002年投巨资开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但在工程的施工和运行中,应注意防止沿线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可能对水体造成的污染问题。长江的第一份“体检报告”,2007 年长江干流岸边污染达 600 公里,超过40%的省界断面水体劣于Ⅲ类水标准,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2004年三峡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6起,2005年累计发生“水华”19起,2006年仅2~3月份累计发生10余起,支流库湾“水华”呈现加重、扩大的趋势[5] 。究其原因是,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1.2cm/s,几乎不再流动,引起扩散能力减弱,使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报告称,三峡库区的源包括点源、面源和流动源。其中面污染源是三峡库区的主要污染源,占到总体污染的60%~

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前景

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前景 作者:思源(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所长)小学识字课本告诉我们,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但是,最新信息告诉我们,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重重侵袭之下,我们这960万平方公里遍体鳞伤,完好的肌肤所剩无几,生态环境脆弱区已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如果不奋起救治,国将不国! 一、灾难就在前头 我国的生态环境灾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 沙漠可能吞没中国 土地沙化是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沙尘暴、不断扩展的沙化土地使得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建国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由15亿亩扩大到25亿亩,全国已有6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荒漠化年均扩展速率达4%以上。由于风沙的影响,许多地方人畜已失去生存条件,农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现在我国从西北、华北北部到东北平原的西部,分布着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200多万平方公里,已是国土面积的1/4。而且土地沙漠化面积还在继续扩大,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每年扩大1560平方公里,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末每年扩大3460平方公里。绵延万里的沙漠正在向中华腹地进军,最近的沙漠距天安门仅70公里,以致一些人发出了迁都的呼声。

近几年来,我国对荒漠土地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总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每年新增的荒漠化面积相当于丢失一个中等县。过去几十年里,国家对沙漠化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研究显示,仅有约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最近在对40年来中国681个气象站气象实测资料综合分析后,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已成为新的风沙策源地。青藏高原荒漠化土地已达到50多万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二成,比上世纪70年代净增近4万平方公里,增长率超过8%。青海湖已在日渐浓缩,趋向干涸。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整个青海湖干涸,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和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大半个中国全变成沙漠就指日可待了。 2. 水资源缺乏且严重污染 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北方地区,其农业占全国的66%,而水资源供给的80%却在南方,主要在长江流域。中国的粮食生产严重依赖水资源,大约80%的粮食产自水浇地。从1982年到2000年,黄河每年有2/3的时间干涸。与20世纪50年代初相比,全国湖泊面积减少15%,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数量减少一半以上。全国每年平均消失20个天然湖泊。建国以来,已有1000个湖泊干涸。 中国北方的蓄水层被消耗的速度要快于它能得到补给的速度。海河流域的水位线下降了50至90米,许多城市,如天津和济南发生了严重的地表沉降。中国水资源使用效率很低。有专家估计中国用来灌溉的水资源的60%由于种种原因而浪费掉了。中国也长期受到洪水的困扰。2003年7月的洪水影响了中国南方、

资源环境领域中的负价值及其决定模型

资源环境领域中的“负价值”及其决定模型 马艳1,严金强2,陈张良1 (1.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2.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 200433)本文发表于《清华政治经济学报》第3卷(2014年) 摘要:由于缺少科学的理论基础,资源环境经济学中的价值决定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的理论难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可以作为资源环境经济学中价值决定,特别是污染物定价问题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在联合生产的框架下引入“负价值”概念,在对负价值产生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构建联合生产条件下同质厂商和异质厂商情况下的“负价值”决定模型,以此作为污染物定价的基本原则。本文认为,任何一个生产过程都可以被看是会带来污染物的联合生产过程,而污染物的定价基础是清除污染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污染物的价值会直接影响到商品的价值。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联合生产负价值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代政治经济学重大前沿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2AJL003)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基于风电产业链的新能源价格政策研究”(13YJCZH21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艳(1956-),女,吉林通化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严金强(1983-),男,浙江衢州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讲师;陈张良(1988-),男,上海市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引言 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在物质资料生产上取得了超过过去一切时代的巨大成就,但是这一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大自然的掠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利用,造成了大量的环境破坏和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逐步地被一部分有识之士所认识,比如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她撰写的《寂静的春天》(1962)一书引领了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主义运动。同时在经济学界,以自然资源开发和自然环境保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环境经济学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并得到长足的发展。 这一新兴的经济学科对于正处在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自1978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伴随着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的自然环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地退化。时至今日,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日益成为妨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如何处理好经济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