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认知: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它是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题)

认知心理学的特点: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19世纪心理学的发展

1.冯特:心理学应该使用一种内省的技术,研究心理过程。

2.艾宾浩斯:无意义音节(如“DAP”),重学时的节省。

3.威廉.詹姆斯:更喜欢通俗的途径,他重视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的心理问题。

●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

1.华生:行为主义。统治美国心理学近半个世纪。

●认为内省法过于主观,是不科学的,意识太模糊,以至于不能恰当地进行研究。

●拒绝研究隐含的过程,因此,心理活动的研究当然受到了阻碍。

●强调概念应该小心地、仔细地进行定义。对当前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格式塔心理学

●在欧洲大陆产生影响

●强调人有一种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

●强烈反对内省技术将经验分析成分开的各种成分这种做法

●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3.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

●拒绝艾宾浩斯的实验法

●使用比较自然的、有意义的材料,如长篇小说

当代认知心理学出现的背景及有什么影响因素:

●背景:

1.把1956年9月11日定为认知心理学的生日。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7年Ulric 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

学》。

●影响因素:

1.对行为主义的观点越来越不满意。

2.乔姆斯基,拒绝语言获得的行为主义途径,而强调心理过程。

3.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类记忆研究开始兴旺起来。

4.皮亚杰建构了新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儿童如何发展对概念的鉴别。

5.信息加工途径,即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信息加工途径有两个重要的成分。一是心理过程能过通

过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当前的认知心理学:

生态学效度是指,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计算机模拟与纯粹的人工智能的区别:

●纯粹的人工智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

●计算机模拟试图将人的局限考虑进去。计算机不能模拟任务,也不能模拟人在语言学习、识别日常情景中的

物体,或者通过类比其它情境来解决问题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能力。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

●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事件相关电位(ERP)

●单细胞记录技术

平行分布加工途径:认知过程是平行的。认知过程可以从网络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网络把象神经元一样的单元联结在一起。又叫做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

●为什么是分布式

1.随着20世纪70年代更复杂的研究技术的发展,神经科学家能够探索大脑皮层的结构。作为大脑的较靠外

层的部分,大脑皮层和认知过程的关系最为密切。

2.一个重要的发现是神经元之间存在许多联系。这个联系的模式类似于许多精细的网络。

3.许多认知过程不能定位在一个特定的针尖大小的脑部位。相反,特定认知过程的神经活动似乎分布在大

脑的某一个区域。

●为什么是平行而不是序列

1.对经典人工智能途径的局限感到失望,而这种经典途径一直得到信息加工心理学家的支持。

a.加工被看成一系列离散的操作

b.在这种程序框图中,只有等一个步骤完成了,系统会进入到下一步

2.许多认知活动涉及到能够同时处理许多信号的平行加工,而不是一次只处理一个信号的序列加工。

3.加工显然是平行的和分布式的,即所谓的平行分布加工。

平行分布加工途径的基本特征:

●许多认知过程基于平行操作,而不是序列操作。

●作为特定认知行为基础的神经活动,典型地分布在一个相对广泛的大脑皮层区域,而不是限制在一个单一的、

象针尖一样小的部位。这些神经活动部位称作节点。节点是互相联系的。

●当一个节点达到一个关键的激活水平时,它能影响另一个与之相联的节点。可能激活它,也可能抑制它。

●当两个节点同时激活时,两个节点间的联系得到加强。这样,学习被定义成联系的加强。

●如果信息不完全或有错误,人们仍然能完成大多数认知过程。

第二章知觉

知觉:是使用我们先前的知识,收集并解释我们的感觉所登记的刺激的过程。

模式识别的四个理论:

●模板匹配模型:当我们看到字母Z时,我们能立刻认出它来。按照模板匹配理论,我们实际上是把一个刺激

同一套模板,即我们存储在记忆中的一些特定的模式相比较。在把刺激同许多不同的模板相比较之后,我们注意到匹配得最好的模板,这种理论强调,刺激必须与模板精确地匹配。模板匹配理论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不足是,它缺乏灵活性。这样,字母Q就不适合字母O的模板,因为Q的下面要多一条线。(模板就是心理表征)●原型模型:同模板匹配理论相比,原型模型则要灵活得多。按照原型模型,我们记忆中存储着抽象的、理想

化的模式或原型。当我们看到一个刺激时,我们把它同一个原型进行比较。与模板匹配理论所要求的精确匹配不同,按照原型模型,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确。具体地说,如果这种匹配能足够接近,我们就识别了这个刺激;如果这种匹配不足够接近,我们将把这个刺激同其它原型进行比较,直到找到一种最接近的匹配。但是匹配过程只强调自上而下的加工,而缺少自下而上的加工。例如:当我们看到汉字口时,不论它是以粗体,斜体或者任何一种字体的形式出现,同原型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也都能够把它认出来。●区别性特征模型:我们对刺激的辨别是在少量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将一个刺激同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

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在解释人们如何识别字母时,该模型认为在人的记忆中存储着每个字母的特征成分。

例如,字母G包含一条曲线和一条位于中间水平线这样两个特征。当我们看到一个字母时,我们把该字母的特征同我们存储在记忆中的区别性特征相比较,而不是把字母的整体模式同一个模板或一个原型相匹配。区别性特征模型假定,字母的区别性特征是不变的,不管一个字母是手写体、印刷体还是打字体。混战场模型属于区别性特征模型。(区别性特征模型对应的心理表征是区别性特征)

●计算途径:既包含原型途径的一些成分,也包含区别性特征途径的一些成分。然而,它所强调的东西不同于

后面这两种途径。计算途径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出一些基于计算机的理论。利用这些理论,计算机能够完成一些人类所能够完成的任务,如快速的和精确的三维客体识别。

整体优先效应:P26-27 实验

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

体特征相匹配,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然而,当要求识别局

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即整体特征是否与局部特征相匹配,

就会影响局部的知觉。这些结果提示,知觉过程存在整体优

先。因此,被称作整体优先效应。

自下而上加工与自上而下加工:

●自下而上(Bottom-up,刺激驱动加工):在识别一个物体时,你要把所看到的东西与存储的知识进行匹配。

从周围的环境获取感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大脑以抽取并加工相关的信息,这就是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也称为“数据驱动的加工”。它强调了刺激本身在模式识别中的重要性。

●自上而下(Top-down,概念,知识,期望驱动加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期望能够引导我们对客体知觉。

这种现象就是自上而下的加工,也被称作“概念驱动的加工”。这种加工强调概念和高水平过程对模式识别的影响。

过去经验也能促进模式识别:Schacter(1991)实验P34-35

Schacter和他的同事所进行的上述研究提示,我们能够存储可能图形

的结构,因此过去经验促进了相对快的、自上而下的过程。然而,由

于我们的知觉系统不能对不可能图形做出一致的解释,所以,我们不

能存储不可能图形的结构。这样,在识别不可能图形时,看不到自上

而下的过去经验的作用。

第三章、第四章注意

有关选择性注意的三个经典理论:

●过滤器理论:在Broadbent看来,象通讯系统一样,整个神经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信息传输速率有限的单一

通道。出于经济考虑,在神经系统的容量有限部分之前,需要有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他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以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此外,在选择性的过滤器之前,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这就是Broadbent的著名的过滤器理论。双耳分听实验证明了这一理论。Broadbent曾经通过耳机向被试呈现三对数字,呈现完后,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回忆所呈现过的数字。结果被试通常先报告一只耳朵所听到的三个数字,再报告另一只耳朵所听到三个数字。

●衰减作用模型:Treisman证明,只是在6%的试验中被试能够报告来自非注意通道的词。这说明,94%的试验

中,非注意信息并不能突破过滤器。如果所有到来的信息得到完全加工,那么,不可能有如此少的突破。

Treisman假设,过滤器并不是象Broadbent所说的那样,遵循全或无的操作原则。她进一步指出,过滤器的作用,不是阻拦所有不符合注意选择标准的信息,而是衰减或减弱非注意通道的强度。该理论被称为衰减作用模型。如果到来的信息不是全部被阻拦,那么,与当前预期相一致的部分信息,或与个体相关的部分信息都可能足以提高那些词的激活,使之超过意识阈限。例如,鸡尾酒会效应。

●晚期选择理论:在该理论中,对平行加工的限制,更靠近晚期的反应阶段,而不是早期的识别阶段。他们提

出来,到来的一些信号,根据重要性被赋予权重,并且以某种方式比较,在此基础上,当前最重要的信号被确定下来。只是最重要的信号才会转换到象记忆存储和动作输出这样的过程。最重要的信息不是在加工的早期被选择的,而是在完全加工之后。因此,选择在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同时向被试的两耳呈现刺激对,右耳mice左耳four,然后右耳one左耳eat,最后右耳cheese左耳two.结果发现,被试根据刺激的意义进行分组,做如下的顺序报告,mice,eat,cheese,four,one,two.

错觉性结合:是指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如:向一个人呈现两个无意义的词,“dax”和“Kay”,如果这个人处于分心状态,他可能报告说他看到了英文单词“day”。

负启动:是指对先前被忽视的项目进行反应时与控制级相比出现反应时延长的一种现象。

实验:P74 Neill创设并比较了两种条件。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

词的意义匹配。如被试先看到用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紧接着看到用绿色墨水印刷的

“BLUE”。另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并不匹配。Neill

所感兴趣的是前一种条件。后一种条件实际上只是充当基线。Neill要求被试命名Stroop刺

激词的印刷颜色。他发现,前一种条件下,被试的颜色命名显得特别困难。Neill认为,一

定是起干扰作用的Stroop刺激词的意义,如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一词的意义“绿”,

受到了抑制。其逻辑是,如果被抑制的意义(如“绿”)后来恰好变得与任务有关,如后来

的刺激“BLUE”正是用绿色墨水印刷的,那么,被试对后来的刺激词的印刷颜色进行命名,

要相对困难。Tipper将上面这种现象命名为负启动。

返回抑制:通常,有效提示会促进加工,然而,外周提示之后延迟300ms或更长时间,对那一位置目标的觉察不仅没有得到促进,反而变慢,这种效应称作返回抑制。

视觉忽视:视觉忽视病人通常右半球顶叶受到损伤。这种损伤导致他们在简单的定向任务上存在困难,换句话说,他们不能注意到对侧空间。典型的这种视觉忽视病人,可能会撞上其左侧视觉空间里的东西,可能只吃盘子中右侧的食物。

视觉忽视基于半空间的实验:P90-93

Hillis等人在NG身上所进行的两项实验说明:

●半空间忽视并不损伤病人调整注意窗口的能力,因此限制了注意损伤的性质

●非优势顶叶损伤能导致受损的注意(即半空间忽视)的梯度变化,注意窗口的中心忽视现象最轻,脑损伤对

侧注意窗口的边缘忽视最严重

●这一结果对总是用绝对距离来定义半空间忽视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注意窗口的中心,忽视现象最轻,脑损伤对侧注意窗口的边缘,忽视现象最严重。

●Hillis等人的结果也支持视觉空间注意的变焦透镜隐喻。

第五章记忆

加工水平途径:

●也称加工深度途径

●基本假设:人们不仅能够从物理或感觉特性(如亮度或音高)这种浅水平上分析刺激,也能够从意义这种深

水平上分析刺激。当人们为了意义而分析刺激时,人们可以想到与刺激有关的联想、表象和过去经历

●记忆痕迹是上述分析的副产品

1.浅水平分析所留下的记忆痕迹是脆弱的,可能很快就被遗忘

2.深水平分析所留下的记忆痕迹是可持续的,能够被记住

●人们后来的回忆效果取决于当初加工材料的方式

1.同浅的感觉加工相比,深的意义加工,产生更永久的记忆保持

产生效应:是指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使用了两组被试,一组被试完成产生任务,另一组被试完成大声朗读任务。在产生任务中,向被试呈现词(为所看到的词,如sea提供一个以特定字母如“o”开头的同义词,因此需要对刺激进行语义水平的加工,要求被试报告出同义词。在大声朗读任务中,被试的任务比较简单,只需要大声读出词对(如sea-ocean)。结果发现,产生任务条件下,被试后来的回忆成绩更好,即出现了产生效应。产生效应属于加工水平途径的一种(加工水平途径的支持证据)。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回忆出的信息更多。实验要求被试从词的物理特性、听觉(声音)特性、语义特性或自我参照效应四种加工水平对此表进行加工。前三种为加工水平研究领域,第四种要求被试判断一个特定的词能否用到自己身上。自我参照效应属于加工水平途径的一种(加工水平途径的支持证据)。(长,短,工作记忆),

编码特异性原则:当提取背景与编码背景相象时,回忆更好。

外显记忆:外显记忆的任务要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像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这样的传统记忆检测都属于外显记忆任务。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需要外显地参照特定的学习情节,都需要对特定的学习情节进行有意识回忆。

内隐记忆:内隐记忆任务是无意识回忆。不要求人们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而只是要求人们完成一种知觉任务或一种认知任务。这些任务看起来与先前学习过的任务材料都无关。任务的指导语中也丝毫不提“记得”或“回忆”这样的字样。常用的内隐记忆任务包括:词干补全、残词补全、指明几个刺激中自己所偏爱的那一个、词汇判断和知觉辨认。这些内隐记忆任务的共同特征是在这些任务中,特定学习情节中所编码的信息,无需后来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回忆,而是通过先前学习情节中所获得的信息对后来作业的促进作用,表达出来。

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Loftus et al, 1978 实验P129-130(误导性信息效应的经典实验)

●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幻灯片:一辆跑车在一个交叉路口停下来,然后转弯,撞上了一个行人

●一半被试所看的幻灯片上,交叉路口处有允许其它车辆先行的标志。另一半被试则在交叉路口处看到停车标

●这些幻灯片呈现之后20分钟~一周,被试回答三种关于交通事故细节的问题。例如,如果看过的是允许其它

车辆先行的标志:

1.“当跑车停在允许其它车辆先行标志处时,有另一辆汽车经过吗?”(一致问题)

2.“当红色的跑车停在停车标志处时,有另一辆汽车经过吗?”(不一致问题)

3.未提及有关交通标志的细节(中性问题)

●回答完问题之后,被试看到两张幻灯片,一张上面有允许其它车辆先行的标志,另一张上面有停车标志。被

试的任务是选出他们先前看过的幻灯片

●结果:同接受一致和中性两种信息的被试相比,接受了不一致信息的被试,再认的准确率要低

●说明事后的误导性的信息,会导致不精确的记忆

第六章一般知识组织

语义记忆组织模型:

●特征比较模型的基本观点:从逻辑上讲,语义记忆可以根据一些特征来组织。特征比较模型认为,概念按照

一些特征或属性存储在记忆中。

●网络模型的基本观点:语义记忆的网络模型假定,在记忆中,概念像网一样的组织,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特

定概念的意义,依赖于与它相联系的概念。每个命题可以用一个节点来表征,命题网络则代表了各个命题之间的重要关系。命题中的每一个概念,也都可以用一个网络来表征。

●原型途径的基本观点:按照Rosch的理论,人们根据原型来对范畴进行组织。所谓原型,是指一个范畴的最

典型的项目。按照原型途径,人们通过把一个特定的项目同原型进行比较,来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属于某一个范畴。如果一个项目类似于原型,人们就会认为这个项目属于该原型所对应的范畴。然而,如果一个项目属于另外一个范畴,它同后一个范畴的原型更接近。

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的理论解释:

●分类学范畴

●结构描述系统:不是用有无生命这样的二分法来解释范畴特异性损伤,而是强调视觉信息与有生命物体识别

之间的关系

●特征途径: 迄今为止,该理论已经出现了三种版本。

1.简单的通道特异性假设:语义知识按照不同的感觉运动通道来组织。简单的通道特异性假设,得到了一

些不同角度证据的支持,也得到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证据的支持。

第七章心理表象

心理表象:

●所谓心理表象是指物理上并未出现的刺激的心理表征。当听一首歌曲时,人们头脑中会产生相应的表象。心理表象的存储形式:

●模拟码存储。

●命题码存储。

两种观念之间的争论还未得到解决。

表象与知觉相似的行为证据:心理旋转实验P165-166

为研究表象提供了客观的、定量的方法。他们要求8名被试观察1600对两维的线条画,这些线条画显示的是三维的几何形状。在每对形状中,一个几何形状是另一个几何形状经二维空间,或三维空间旋转而成的。此外,被试也会看到一些,在实验中起干扰作用的几何形状。在每对起干扰作用的几何形状中,一个几何形状并不是另一个几何形状旋转而成的。

实验所用的几何形状,旋转的角度有9种,即0、

20、40、60、80、100、120、160、180。

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拉不同的杠杆来判断,每对

几何形状中,一个几何形状是否是另一个几

何形状旋转而成的。换句话说,两个几何形状是

否相同。

Shepard和Metzler测量了被试做出判断的潜伏期。

结果发现,被试判断的潜伏期是旋转角度的线性

函数。旋转角度越大,做出判断所需的潜伏期越

长。这说明,当几何形状的旋转角度增加时,被

试判断的反应时也相应增加。

表象与知觉相似的神经生理学证据:猴子的心理

旋转实验(Georgopoulos et al., 1989)(重要实验)

●训练猴子按垂直的、逆时针方向将一个把柄移动到作为参照点的目标灯光处

●猴子旋转把柄期间。单细胞记录。运动皮层

●后来,把柄并不出现,但目标灯光同样出现在各个位置,仍记录皮层活动

●同移动把柄相比,当把柄并不出现时,反应的皮层细胞相同

认知地图:是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里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能够表征空间环境中的距离、形状和方向。例如,在某个城市居住了一段不短的时间之后,我们就可以形成关于这个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地图。

什么样的证据支持空间框架模型(空间框架模型主要假设是什么):反应潜伏期是否依赖于测验的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

●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某些空间方向(如上下)特别突出

●上下维度特别突出的原因

1.上下维度与地心引力相关,而地心引力对我们所知觉的世界,有着不对称的影响

2.上和下非常容易区分开

●在突出性方面次之的维度是前后维度

1.该维度尽管与地心引力无关,但是,相对于我们身后的物体而言,我们看前面的物体或与前面的物体发

生作用,更容易

2.前部和后部是不对称的,前和后容易区分

●最不突出的维度是左右维度

1.左右维度与地心引力无关

2.我们对位于我们左边和右边的物体,觉察得几乎一样好

3.人的右边一半和左边一半基本上是对称的。左和右通常难以区分

第八章语言

心理词典:

●一种知识库

●储存词汇的正字法、语音、语义和句法等信息。所谓的正字法是使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

●阅读过程中,正字法、语音和语义等各种表征激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语义和语音激活的相对时间进程

视觉词汇识别的几种假设:

●直接通达假设:该假设认为,读者能够直接从视觉词获得词的意义。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一个词时,视觉模

式中以让你从语义记忆中找到有关这个词意义的信息。例如,当你看到同音异义词their和there时,可以直接知道它们具有不同的意义。

●语音中介假设或间接通达假设:这种假设认为,我们必须把词的视觉形式转化为语音形式,然后才能找到关

于词的意义的信息。这个过程显示是间接的,因为按照这种假设,我们必须经过把视觉信息转化为语音信息这样的环节。例如,当一个词比较难时,人们经常把它读出声来。如果阻止人们嘴唇的运动,那么,人们在阅读困难的词时就会遇到麻烦。这些结果表明,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确把视觉刺激转化成了声音。

●双通路假设:该假设认为,有关词意义的语义记忆,既可以通过视觉通路直接达到,也可以通过语音通路,

间接达到。换句话说,我们的阅读过程可以是灵活的。例如,成熟的读者,例如大学生,更可能使用直接通达的方法。儿童在最初学习阅读时依赖声音,当他们成熟后便能够跳过中间环节了。

词汇歧义消解的主要理论(在句子语境):

●多重通达模型:该模型认为,歧义词的所有意义都自动通达。语境不能直接影响词汇加工,但可对词汇加工

器的输出起作用,进而选择合适的意义。它预期,在一致和不一致的语境中,都应该观察到启动效应。

●选择通达模型:该模型认为,语境能够引导读者通达歧义词的合适意义。尽管歧义词两个意义都有一些最初

的激活,但只通达与语境相一致的意义。选择通达模型预期,读者将利用语境来选择歧义词合适的意义。

●重排序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可供选择的意义,按相对频率高低顺次激活,语境信息通过提高合适意义的

激活程度来影响通达。因此,从不同类型的歧义词上,应该观察到不同的结果模式。

●整合模型:认为,最初的激活也是有顺序的,但语境仅仅在后词汇的整合阶段,影响词汇加工器的输出,一

个意义的成功整合,会自动中止任何未完成的通达过程。因为可供选择的意义顺次通达,所以,当语境支持主要意义时,次要意义则得不到通达。

模块理论与相互作用理论在词汇歧义消解问题上的区别:两种极端观点之间的分歧在于句子语境起作用的时间点。

●模块理论:多重通达模型和整合模型。偏向歧义词某个意义的句子语境并不能立即阻止歧义词多重意义的通

达或词汇计算。

●相互作用理论:选择通达模型和重排序通达模型。阅读过程中,人将利用语境信息引导歧义词合适意义的通

达。

第九章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当人们想要达到一个特定目标,但又不能立即找到达到目标的合适路径时,人们所从事的活动都可以称作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特征:

●初始状态:问题开始时的情境

●目标状态: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人们所达到的状态

●障碍: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一些限制

问题解决的步骤:

●问题的确定

●问题的定义和表征

●策略形成

●信息组织

●资源分配

●监控

●评估

问题解决的途径:

●手段—目的策略:有两个重要成分。首先,要把问题分解成许多亚问题或较小的问题;然后针对每个亚问题,

尽力缩小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手段—目的分析把问题解决者的注意,集中在初始的问题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上。

●类推途径:当用类推途径解决问题时,我们实际上是用一个较早的问题解决办法,来帮助解决新的问题。类

推在人类思维中非常普遍。当参照一个已知的熟悉问题,来解决一个新的问题时,我们实际上使用类推的方法。例如,在数学课上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会参考教科书中先前出现过的例子。

第十章推理

条件推理包括四种不同的情境:

肯定前件、肯定后件、否定前件、否定后件

推理中的认知策略:

●信仰偏向效应:当人们在推理过程中基于先前的信仰,而不是逻辑规则做出判断时,就会出现信仰偏向效应。

当问题的逻辑与人们的背景知识发生冲突时,人们更可能犯错误。

●仅仅构建一个前提模型:人们经常仅仅为条件推理问题创建一个模型,即使是在不存在信仰偏向效应的场合。

人们通常不能对问题空间进行彻底的搜索。

●违法变换:在条件推理问题中,人们经常犯的另一个解释性错误,叫做违法变换。所谓违法变换是指,不恰

当地把部分问题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当人们使用否定前件这种错误的方法时,就会犯违法变换错误。

●证实而不是证伪:人们在演绎推理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欢证实一个假设,而不是证伪一个假设的特点,反

映了人的更一般的一个特性,即在选择任务上,人们宁愿找出肯定性的信息,而不愿寻找否定性的信息。●不能把知识迁移到新的任务中:例如,在哲学课上学习形式逻辑的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

中有困难,换句话说,这些学生不能把知识迁移到新的任务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