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育心育德育人.

育心育德育人.

育心育德育人.
育心育德育人.

育心·育德·育人

——“于漪语文德育实训基地”一期实训工作总结

“于漪语文德育实训基地”一期招生学员45名,小学学段、初中学段、高中学段各15名,另有旁听学员10名。通过一年半的实训,学员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育德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实训工作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回顾一年半工作,我们感到有下面几方面比较突出——

一、提升育人理念,促进学员育德自觉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人”是“教书”的终极目标;“教书”与“育人”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但由于功利思想、“应试教育”的强大干扰,“教书”与“育人”在当今被人为地分开,且有越离越远的趋势。

实训基地招生后,我们发现进入基地的学员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也很不相同,有的有“育人”的概念,有的“育人”概念淡薄,有的根本没有“育人”概念。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以为“育分”就是“育人”,“育分”是天经地义的。还有一些学员,对学科德育的理解非常肤浅,以为“语文德育”就是增加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或者认为学科与德育很难统一起来,如果加强德育就会损害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性。

针对学员的这种情况,我们确立了“提升理念,促进学员育德自觉性”的实训策略。

实训基地的每次活动都围绕“培养教师‘育人素养’”这一中心展开,一以贯之地强化一个理念——“育人是教师专业的本质内涵,育人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教师专业就是‘教书育人’的专业,是学科专业技能与育人能力结合而形成的专业;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学科专业的发展,而且是育德能力的发展。”

以读书为例,实训基地要求学员自学《中国哲学简史》、《中国文学概论》、《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岁月如歌》、《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传承·撒播·弘扬:中学语文与民族精神教育》、《让生命飞扬:中学语文与生命教育》、《现代教师学概论》、《语文教学谈艺录》等。这些著作从哲学、文学、文艺理论、教师精神、教育理念等多方面提升了学员的“育人素养”。

通过一系列的报告、研讨、实践、反思、总结,现在基地学员大都对自己的“教师角色”有了清晰的认识,对“教师专业”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语文育德有了自觉的追求。来自江宁学校曹刚老师的总结,代表了所有学员的心声:通过学

习,我真正明白了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是语文课程本身应该承担的任务,是语

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征之体现;德育不是外加给语文教学的,而

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义之所在。通过学习,更明确地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一维度目标的实现是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两维目标的达成相融的。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认识到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此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命发展,立足于“人”的发展。

作为德育实训基地,就是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培养教师的‘育德’能力,与培养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一样,都是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实训活动的始终,以促使学员真正理解“育德”在教师专业中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内化为自觉的教育行为。

二、紧扣时代脉搏,激发学员育德内驱力

人生活在时代中。学生生活在时代中,教师生活在时代中。“教书育人”永远与时代紧密相连,与时代精神息息相通。紧扣时代脉搏,肩负时代使命,听从时代召唤,是每个教师都要传递给学生的做人的精神血脉。

但现实情况并不令人乐观。有的教师从来不把眼睛投向窗外,任时代风云变幻,“一课一练”“我自岿然不动”;有的教师虽然关注窗外,但关注的仅仅是自我感兴趣的“小众”问题,对“大众”关注的社会热点、时代焦点无动于衷,“国家意识”淡薄。据此,实训基地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以增强学员的社会意识、国家意识,从而增进他们的时代使命感,激发他们育德的内驱力。

下面是实训基地的部分活动——

2008年5月31日,实训基地举行了以“从抗震救灾体悟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的深厚内涵”为主题的研讨活动。

2008年9月18日,实训基地举行了以“从抗震救灾谈民族精神的新解读”为主题的面向全市的论坛。

2009年1月至10月,实训基地以“共和国60年”为主题词,组织学员编写《我爱你,中国——跨越百年爱国文学精品选》(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举行主题班会等活动。

2009年9月5日,实训基地邀请南京国际政治学院蒋伟翔教授给学员做《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与中国应对》的报告。

2009年9月,实训基地以“民族精神教育月”为契机,分别在小学、初中、高

中三个学段组织了近十位教师授课,并于9月22—23日分别以专场形式向全市中小学及各名师基地汇报。

2009年12月4日—6日,实训基地组织学员参加由教育部《中国教师报》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两岸四地”教学研讨活动。于漪老师就此次活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彰显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题做了主题报告;实训基地顾问步根海老师,指导教师谭轶斌、黄荣华,学员兰保民、李金涛,或评课,或发言,或授课,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了与会教师的高度评价。

2009年12月12日,实训基地邀请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给学员做《时代、文艺与我们》的报告。

这些活动从知识的新度、情感的浓度、思想的深度、启发的高度等方面给了学员以全面而持久的影响。学员陆宏亮说:“我很震撼,教育外是这样的天地。”这一系列教育,使学员们在语文育德方面眼更亮了,心更明了,情更切了,育德内驱力大大增强。

尽管现在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时代,价值观多元时代,但德育的核心没有变,那就是“培育学生的爱心,培育爱祖国、爱民族、爱生活、爱生命的大爱之心”。因为受“世界公民”等思想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对“祖国”、“民族”的概念越来越淡薄,教师在许多时候对此也表达得比较模糊。因此,德育实训就要紧扣时代脉搏,在“国家意识”“文化认同”等方面提升学员的民族自豪感、时代使命感,以激发他们育德的内驱力。

三、沉潜教学实践,探寻学科育德规律

有自觉性,有内驱力,是做好学科育德工作的重要因素;但要做好学科育德工作,必须要符合学科规律,不能违背学科规律而强行为之。因此,作为德育实训基地,探寻学科育德规律,找到学科育德规律,运用学科育德规律,就显得非常重要。

由此出发,我们基地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学实践中,以期探寻育德规律。

1.研讨文本解读,探寻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育德规律。

提高文本解读的质量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而有相当一些教师却对文本解读感觉茫然,不能到位,因此基地前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文本解读研讨活动,集中研讨文本12个,个别研讨文本近100个。通过研讨,学员基本形成了文本解读的“共同语”:优秀文本是作家高尚精神的寄寓所,是人类美心、善心、慧心的居住地;文本解读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文字表面进入文本深处,

感知、体悟这种美心、善心、慧心,进而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提升。

2.研讨课堂教学,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育德规律。

研讨课堂教学是实训的重中之重。基地要求每位学员至少上一堂研讨课。加上一些公开课、展示课,基地一年多来共有60多人次进行了“有目标”的课堂实践。如初中学段从“深入解读文本,有效落实‘两纲’”、“立足文本,整体建构”、“‘两纲’无痕化实施”、“‘两纲’教学内容的确定”、“‘两纲’实施中的情感因素”等角度开设了20多节研讨课,高中学段以“生命与使命”、“生命的节奏”、“清洁的精神”、“浓郁的亲情”、“峻伟的人格”、“理想的旗帜”为主题开设了10多节研讨课。

这些实践因为都带着自觉探寻的目的,并且之后有研讨、有交流、有总结,所以不仅带给学员很大的启示,而且在不断的碰撞、交流、总结中形成了学员的共识:语文课堂育德的关键处,在于是否能找到文本(教材)个性和接受主体(学生)个性的结合点。教师应当积极研究文本(教材)个性与接受主体(学生)个性,积极寻找两种个性的最佳结合点。

带着这样的共识,学员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了《语文可以这样教》一书,并于2009年10月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3.研讨教学智慧,探寻语文育德的智性生成规律

探寻语文育德的智性生成规律,虽并不像前面两点那样有集中的显性表现,但我们每次都将其作为一个话题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融入实践与研讨中,因此它带给学员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这从学员们的总结中也可窥一斑:“语文课有时可以借助数学思维,教简约;借助哲学思辨,教灵活;体现美育

情愫,教情趣;关注社会现实,教运用。”(郑仲仁)

“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杂家,也许做不到各方面与时俱进,但不断地学习、广泛

地阅读,从而不断地提升个人知识储备,可以打足自己站在讲台上的底气。”(瞿

平)

“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激情、灵感和想象力,也应该注重体现语言的逻辑性,使

学生既能感受中国语文的情感之美,又能领会表达严密的理性之美。”(胡凌)

……

“实训基地”重在“实训”,因此“沉潜实践”是“实训”之道。将理念融入实践中,在实践与研讨中完善理念、发展理念、总结规律的做法,值得重视。

四、搭建成长平台,发挥实训基地辐射作用。

建立实训基地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优秀教师,并形成辐射作用,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为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作贡献。因此,积极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是实训基地的重要任务。我们基地在这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

1.分设平台,因材施教

实训基地的50多名学员分别来自小学学段、初中学段、高中学段。考虑到不同学段的特殊性,多数时候基地分设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平台活动。这样分设平台,使得不同学段的学员能够较集中地探讨不同学段的共性问题,并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我、表现自我。如小学段学员相对时间更充裕一些,实训基地就为他们每周举行一次活动,或备课说课,或观课评课,或读书交流,或听专家报告,加快了他们前进的步伐。

2.同台探讨,相互激荡

从整体素养看,高学段学员优于初学段学员。因此,基地除了组织全体学员听一些共性较强的报告之外,还有意安排全体学员同台探讨一些问题,如文本解读、备课说课、课堂组织、评课原则、教后反思等。这样的探讨组织了8次,既给了一些优秀学员更大的施展身手的平台,又有力地带动了相对较弱学员的进步,可谓相互激荡,各得其所。

3.展示教学,参加论坛

实训基地组织全体学员参与教学展示活动6次,并且有9人次在市级观摩教学中展示风采,3人次在全国级观摩教学中展示风采;组织全体学员参加论坛3次,并且有5人被邀请为市级论坛嘉宾,2人被邀请为全国级论坛嘉宾。这些活动锻炼了学员,也推出了学员,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辐射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学语文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实训基地的最终目的就是推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要不遗余力地给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使他们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从而得到更快、更大的发展。

德育是一项育心、育德、育人的系统工程。“德育实训基地”就是要培育学员的大爱之心,使他们能够坚定地践行一个现代教师的光荣职责,做“教书育人”的楷模。基地50多名学员通过一年多的实训,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小学段的袁晓冬、吴佩真、沈建英、李碧云等老师,初中段的陆宏亮、张贤臣、樊阳、王晓燕等老师,高中段的王希明、耿慧慧、胡凌等老师,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曹刚老师获全国第七届“语文报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陆宏亮、曹刚两位老师获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王林琳、曹刚、王希明三位老师分获上海市“两纲”示范课评比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一等奖,兰保民、陆宏亮两位老师分获上海市“两纲”示范课评比二、三等奖;李金涛老师录制了上海市“两纲”示范教学光盘;王林琳、袁晓冬、吴佩真、谢琳、顾伟、曹怿岚、沈菁、程元、耿慧慧等教研员,以更高的热情、更强的实力带动着更多的教师前进;还有一些学员更成长为了区或市某一方面的领军人物,来自浦东外高桥实验小学的卢雷老师荣获浦东新区社发系统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来自华师大二附中的瞿平老师成长为“上海市班主任工作室带头人”。

于漪语文德育实训基地

2010年1月3日

大事记

2008.05.31 基地全体学员在杨浦高级中学开展了“从抗震救灾体悟民族精神、生命教育深厚内涵”的讨论活动,小学、初中、高中的许多学员发

表了自己的看法。或从一个角度展开,或作较全面的思考;或关注

灾区,或从身边谈起;或体悟“两纲”教育的核心,或强调地震的

教学论价值

2008.07.05 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夏中义在杨浦高级中学作:《文学经典中生命伦理体验和感悟》报告;下午全体学员分学段交流、备课。2008.07.06 基地全体学员在杨浦高级中学进行文本研读交流活动

2008.08.23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汝伦在杨浦高级中学作:《儒家的人生态度》报告;下午由学员樊阳、陆宏亮和张贤臣等三位老师介绍暑

期云南支教感受、学员交流。

2008.09.18 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展示月”为主题举行开放日活动,基地全体学员以论坛形式召开《从抗

震救灾谈民族精神的新解读》的活动。

2008.09~2009.06 全体基地学员听课、评课

2009.01.11 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在杨浦高级中学作《阅读与人生》报告;布置寒假作业:全体学员写读书笔记,小学学员文本细读,初、高中学

员两纲解析。

2009.02.23 初、高中学员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学员代表共计9人发言,于漪老师和步根海老师对学员们的发言还进行了点评。于漪老师说:学员

的交流是联系工作和思想实际,有深度。读书非常重要,每堂课教

完让学生学到知识,这是教课的底线,读书本身对认识世界,清醒

头脑有益。

2009.01~2009.10

以“共和国60年”为主题词,组织学员编写《我爱你,中国——跨

越百年爱国文学精品选》(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举行主题班

会等活动。

2009.09.05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蒋伟翔教授在杨浦高级中学作《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与中国对应》报告;下午布置有关《我爱我的祖国》一书

宣讲工作,请各位学员利用班会、校会等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宣讲,

最终辐射到学生,并准备挑选若干学员利用公开课的形式对全市展

示。

2009.09.2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有关精神,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于漪语文德育实训基地主办,杨浦高级中学承办,

召开“我爱你,中国——于漪语文德育实训基地教学展示”初、高

中专场,参加教学展示的初中学员:复旦二附中陆宏亮的《在迎接

世博的日子里》和江宁学校曹刚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高中学

员:复旦附中王希明的《秦晋崤之战》和敬业中学兰保民的《中秋

月》。会后与会专家和基地学员进行了点评。

2009.12.4~12.06

组织学员参加由教育部《中国教师报》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两岸四

地”教学研讨活动。于漪老师就此次活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彰显

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题做了主题报告;实训基地顾问步根海老师,

指导教师谭轶斌、黄荣华,学员兰保民、李金涛,或评课,或发言,

或授课,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了与会教师的高度评价。

2009.12.12 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作《时代、文艺与我们》的报告。

2010.01.26 小学段学员听由华师大董蓓菲和上师大吴忠索专家等4人的《深圳小学语文教的考察之行》的汇报

以爱育心,用心育人

以爱育心,用心育人 自从参加”知行中国”的班主任培训以来,我每天认真收看大量的视频、讲座和案例分析,积极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和留言,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与了解。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我觉得首先应该是爱孩子。因此在班主任工作实施中,我始终坚持“以爱育心,用心育人”的原则。因为一颗爱心带给学生的是一片温馨,一份真情浇灌的是饥渴的心灵,用爱心导航,孩子们成长的旅程中将撒满一路阳光。 一、真情付出,以爱育心 爱心的温暖和师生情感交流在学生教育转化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真诚。这种爱是无私的,它要毫无保留地献给所有的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含在为所有学生做的每一件事中;这种爱是神圣的,它能凝成水乳交融的情谊。 我坚持对学生“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往往老师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亲切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无限温暖,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作为班主任,我既是严厉的师长,又是慈爱的大姐。当学生出现问题时,绝不姑息,严肃批评,晓之以理,明确是非。但要给学生以空间,让他们有发挥的余地。我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关心他们的身体和生活。我经常走到学生中间,问寒问暖,有同学因病不能来上课,我便主动打电话给家长关心学生的身体情况,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我总是为这些学生送去温暖。爱的付出,我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与爱戴。 二、讲究技巧,用心育人 教育是一门艺术,我深有体会。我在教育过程中,不但有着一腔热情,而且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讲究技巧。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始终坚持“五个一”的理念。 1.“问一问”学生犯了错误,先问一问原因,以免错怪学生。学生与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的自尊心是极其敏感的。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学生,

育人育心的格言

育人育心的格言 51、万物生长靠太阳,在阳光的哺育下,让幼苗尽情成长,我要做好一个园叮 52、育人读万卷书,始终有用,敬业行万里路,必有收获。…………………… 53、平等对待学生,尊重赏识学生………………………………………………… 54、真诚的爱,科学的教,艺术的导。…………………………………………… 55、当今教师为国育才唯有真情真意地热爱学生,用心用意的塑造学生灵魂, 才能登上师德高峰,一览无限风光。…………… 56、用坦诚的微笑面对天真的笑脸,用真诚的心感化挚朴的心灵,用全心的爱滋润 孩子的心田,用高度的责任心构筑学生的人生。…………………………………… 57、用我的爱心唤起学生的热情用我的青春浇灌学生的青春……………………… 58、用我的今天,换充满希望的明天。……………………………………………… 59、用心用爱去教育呵护每一个学生。………………………………………………… 60、用真挚的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 61、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面对的是纯净似水并时时以你为榜样与楷模的学生。 故其一言一行当更为谨之慎之——这就是教师与其他职业之不同之处。…… 62、用心灵去浇灌花朵用真情去传授知识…………………………………………… 63、用真心打开学生的心灵。…………………………………………………………… 64、为学生服务,让家长放心。……………………………………………………… 65、认真上好每堂课用心去传授知识………………………………………………… 66、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67、爱每一个学生……………………………………………………………………… 68、教人练体先练心,授人以技先授情……………………………………………… 69、认真、信心+勤奋,一切皆有可能……………………………………………… 70、以人为本,为学生着想……………………………………………………………

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

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 网络游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单亲、离异、流动家庭……这些都是摆在班主任工作面前的难题。当好班主任难,当好中职班主任更是难上难。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校几乎没有入学门槛,学生成绩普遍较差,组织纪律性、行为习惯等方面也不好。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少年多志、朝令夕改”的青春期。他们忽而表现出精力充沛,富有朝气,充满热情,但稍有一点挫折或不满,又变得悲观和失望。当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者不良引诱时,很容易失去理智,误入歧途,染上恶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面对重重困难,作为一名中职服装专业的班主任,如何才能让学生不虚度年华、学有所成呢?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发现只有做到“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做事先做人,育人先育德 著名教育家斯霞指出:“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这个“三品之说”值得深思。中职生在应试教育者眼中就是被普通高中招生淘汰掉的“次品”。当中职生走在大街上,有人问:“你读哪所学校?”如果学生说是中职学校,别人就会投来不屑的眼光。在以学历论英雄的评价体制下,中职生常常感到前途一片迷茫,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 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什么是人才呢?人才就是“人”和“才”的结合。诚实、善良、富有爱心,这些代表人文情怀的东西就属于“人”的部分,简称“人格”。“才”就是能力、聪明才智、知识技能。常言道:“万事德为首,百业德为先”。如果把“人”与“才”放在一起相比,“才”只是处于零价值的地位。“才”的价值只有依靠良好的“人格”方能显现,人格的分值越高,人才越有价值。人格就像阳光雨露般沐浴着“才”。知识也好,能力也罢,只有通过阳光雨露的照耀与滋润,才能生机勃发,在竞争中立于

心育与德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浅析 一直以来,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或看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深刻剖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工作。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重视德育的教育,儒学作为“为人之学”,特别重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修身是做人的基本要求。197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十六大)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最近召开的“(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着学生成长的,以辅导学生为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心理咨询辅导活动。 谈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一般来说分两个方面:区别和联系。关于区别呢,研究者都是从心育和德育在理论基础,工作目标,工作原则以及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区别,二者不能相互代替。首先在理论基础方面,均认为心育的基础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而德育主要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法学和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在工作目标上,研究者均认为两者在具体目标上不同,心育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自身发展中的障碍,而德育主要是帮助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格等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但是詹伟鸿提出一个观点:德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育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詹伟鸿)。在工作原则上,德育工作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是非判断旗帜鲜明(李芳,范正和);而心育则强调助人自助的心理学原则。在工作方法上,灌输,模仿,集体教育和规范是其主要手段。而心育主要倡导是会谈,心理测量,鼓励法等方法。提倡人本位为思想。 关于二者的联系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首先,从目的上看,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它教育创造条件;而德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进一步发挥其积极影响,二者协同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内容上看,传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是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师工作总结中查看更多范文。 内容摘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真正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因此,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灵,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在德育工作上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的工作,通过体验式的德育,将德育付之行动,由行动强化感受,传递真情,让学生心领神会,自然而然地矫正学习生活中的偏差,达到教育的实效。切实把德育做到学生心里去。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关系 长期以来,脱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和心理的德育,使我们的教育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使教育的“产品”成为“危险品”、“易碎品”。我们

要培养数以亿计的“正品”和数以千万计的“上等品”,必须克服传统的德育偏向,真正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协同发展。 在一份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0%30%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如在回答“听到别人说你的坏话时,你会怎样”,有24%的学生选择了“记恨在心”或“以后报复”;在回答“当班级有几位同学成绩较差”时,有22%的同学选择“不去理他们,不和他们交朋友”,有6%的同学选择“用不好听的话去讽刺他们”;在回答“同学间发生了矛盾,你会怎么办”时,有22%的学生选择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在与孩子们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了学生内心深处一些鲜为人知的想法,如孩子说谎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一种不诚实的品德问题,可我们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发现,“说谎”这样一种现象,起初可能是一种心理矛盾(恐慌、怯懦)的体现,如果教师疏导不当,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品质。因此要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重视体验,关注心灵觉醒,强化心育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只有凸现学生的道德体验,才能实现其德性的自由生长。因为情感体验和道德发展成长之间有着天然而内生的亲缘关系。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影响人、内化人的心理品质,只有重视道德体验,才能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生长,才能激发和养成学生懂得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的热情。 有这么一段动人的故事上海市潭子弯路第一小学的陈智祥小朋友,在给农村“手拉手”小伙伴写信时,附了自己得意的彩色照片,并提出

育人,从育心开始

育人,从育心开始 ——访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杨文明 周云武 “我们给子孙留下怎样的社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社会留下怎样的子孙。”9月17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杨文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口就说出来了令人警醒的话。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育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怎样育人,是我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一直思考和不断探索的课题,而从我们学院在育人工作上不断改革的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育人从育心开始。”杨文明这样点睛他们的育人工作。 人之言行,取之于心 杨文明说:“都说言为心声,其实,人的一切言行皆取之于心。一个人有怎样美好的心灵,才会表现出怎样美好的言行。而人的社会形象,是言行的累积,也就是说,心灵决定着人的社会形象。所以,我们提出:育人,从育心开始。” 育心,是个系统工程 杨文明掰着手指头诠释了这个系统: “心是需要营养的,营养是讲究科学的。我们给予心灵的营养既不能营养不良,也不能消化不良,还不能营养过剩引起肥胖。所以,我们所从事的一系列教学改革,都是针对学生心灵的成长开出的营养配方。比如,我们实施思想政治课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塑造学生心灵最直接、最传统、最有效的途径。但是这门课如果不改革,一味地实行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已经开始‘厌食’了。一方面,教师手中有大量营养可为之灌输;另一方面,学生心灵又确实需求大量的营养却不愿进食。怎么办?我们是两个办法,一是想尽办法把思想政治课的正式餐、营养大餐改得既好看、又好吃;二是尽量多地准备‘零食’,让学生随时可取,随时可吃。实践证明,这个办法很好,很有效,很受欢迎。

心是需要呵护的,呵护是不能溺爱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心灵的差异尤其如此。正常的心灵也需要呵护,更不用说那些受伤和自伤的心灵。我们有针对性开展的各项活动,特别是社团组织的经常性活动,都是抚慰心灵的良器良药。这种良药的特性就不仅是抚慰,更有疗治的功效。因此,任何呵护都不至于溺爱,都绝不会助长自弃、落后和恶习。 心是需要锻造的,锻造是循序渐进的。我们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分阶段渐进式地加强学生心灵的锻造。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环境宽松,要说青年学生最缺的我看就是心灵的锻造。那种艰苦朴素的传统,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那种我为人人的品行,不可能与生俱来,一定要后天锻造。相对而言,新时代学生,就缺乏这种锻造,所以,我们有意识地对学生实行全过程思想意识的锻炼,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到、学到、做到如何吃苦、如何礼让、如何牺牲、如何奉献,让学生心灵在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得到提炼和升华,变得愈来愈健康,愈来愈健美!” 健康之心,需健康之体魄 杨文明接着说:“心灵的成长和塑造,虽然不完全受体格的影响,健康之躯,未必有美丽之心,残缺之体,常有发光之灵,但要想让美好心灵最大限度地体现其社会价值,非有健康、强壮的体魄不行。以往的体育课,客观地说,对学生体格的锻炼和提升是被动的,学生是按口令和要求在运动,提不起神,来不了劲。因此,我们下大力气对体育课实行了改革,将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健身娱乐融为一体,在保证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在生理满足中、在生活享受中增强体格,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采访结束时,杨院长深有体会地说:“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培育,影响是双向的,收获是意外的。我们不仅向社会输送了德才兼备、才德双优的人才,而且作为教育者本身在施教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洗涤、净化和升华。在这方面,我个人就有很深的体会。” 是啊,一听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一学,一学不如一做,一做不如一错,一错不如一教。教过,比什么都记得牢固。教心,亦然。

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

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 发表时间:2018-08-27T17:25:17.60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8月作者:陈艳华 [导读] 本文将对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实现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展开讨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广东省湛江市坡头新场小学广东湛江 524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与主旨,在实现德育与心育全面发展的同时,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在小学班主任的教学工作中实施开来。本文将对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实现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展开讨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小学的教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渗透;实施 在我国随着教育体制与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人们对于素质教育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渗透与实施将越来越受关注。心育与品育工作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实际的教育工作过程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生成绩当中,而对学生心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地实施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教师教育水平。 1.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现状 1.1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素质教育理念从提出到实行开来已经多年,但是目前在部分小学,尤其是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学校。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方式还处在较为传统的模式当中,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些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成绩的提升方面,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在教师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进行学习,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使得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焦虑、恐惧、自卑的心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1.2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流于形式 目前,在多数的小学中,班主任对于素质教育重视度不高,尽管班级中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实际上却过于形式化,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讲解。让学生自己看一些健康教育的书籍或者背诵心理健康的知识内容,以应对教学考核。其教学方式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相违背,在一定程度上还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负担,甚至产生了对健康教育工作的误解,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当中的重要性 2.1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小学阶段中的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实现健康的心育、德育教育是保障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因小学生身心正处于发育时期,受阅历的影响,还尚未具备成熟的思考辨识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遇到突发的生活困难时期,会显得慌乱无措,比如出现亲人的故去,家庭之间发生矛盾以及亲人突然患病等情况时,将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这时候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开导,鼓励其勇敢面对现实,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并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达到心理健康水平提升,避免心理出现障碍。 2.2提升教师班级管理的效率 对于教师来说,对班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是实现班级有序管理的重要前提。对小学班主任来说,对小学生进行管理是一件不易的事情,尤其是因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又缺乏成熟的思维判断意识。使得学生之间因矛盾产生的安全问题频发,学生之间经常因发生矛盾出现吵架,打架的情况。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平时缺乏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而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获得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进而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过激、性格暴躁等方面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实现班级的团结与和谐。对于提高班级的团结力实现班级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3丰富小学班主任工作内容 在社会经济与教育体制不断变革的现代,德育、心育的教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对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实现德育与心育整合的情况下,在班级中通过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对班级进行有序的管理,将会使得班主任的教学内容得到丰富,能更好的对小学生的性格、品德进行培养与塑造,最终促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教师将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传统节日或法定节假日的主题班会当中,如:清明节回乡祭祖不忘祖宗恩泽,国庆节感谢祖国带来繁荣安定的生活,中秋节感受亲人团聚的亲情等,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健康的心理培养,树立正确的情感与人生观。另外,班主任要积极的去学习管理班级的方法,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管理班级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4更新小学教师教学观念 因受传统的应试教育与思维方式的影响,部分班主任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仍然是对学生以说教的方式进行教学。而随着教育部门对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应积极创新新的教学方式,更新新的教学理念。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促进班主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的教育理念,将为班主任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1]。班主任也应积极主动的对学生心理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以贯彻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为教学宗旨,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3.1提高思想认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在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当中,要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从思想上进行革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全面成长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教学成绩的模式,积极创新新的教育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班主任作为教育者,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而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外,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纳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不断的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借鉴新时代的教学成果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工作中逐渐渗透出来[2]。例如:班主任可以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以

育心育德育人.

育心·育德·育人 ——“于漪语文德育实训基地”一期实训工作总结 “于漪语文德育实训基地”一期招生学员45名,小学学段、初中学段、高中学段各15名,另有旁听学员10名。通过一年半的实训,学员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育德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实训工作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回顾一年半工作,我们感到有下面几方面比较突出—— 一、提升育人理念,促进学员育德自觉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人”是“教书”的终极目标;“教书”与“育人”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但由于功利思想、“应试教育”的强大干扰,“教书”与“育人”在当今被人为地分开,且有越离越远的趋势。 实训基地招生后,我们发现进入基地的学员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也很不相同,有的有“育人”的概念,有的“育人”概念淡薄,有的根本没有“育人”概念。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以为“育分”就是“育人”,“育分”是天经地义的。还有一些学员,对学科德育的理解非常肤浅,以为“语文德育”就是增加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或者认为学科与德育很难统一起来,如果加强德育就会损害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性。 针对学员的这种情况,我们确立了“提升理念,促进学员育德自觉性”的实训策略。 实训基地的每次活动都围绕“培养教师‘育人素养’”这一中心展开,一以贯之地强化一个理念——“育人是教师专业的本质内涵,育人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教师专业就是‘教书育人’的专业,是学科专业技能与育人能力结合而形成的专业;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学科专业的发展,而且是育德能力的发展。” 以读书为例,实训基地要求学员自学《中国哲学简史》、《中国文学概论》、《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岁月如歌》、《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传承·撒播·弘扬:中学语文与民族精神教育》、《让生命飞扬:中学语文与生命教育》、《现代教师学概论》、《语文教学谈艺录》等。这些著作从哲学、文学、文艺理论、教师精神、教育理念等多方面提升了学员的“育人素养”。 通过一系列的报告、研讨、实践、反思、总结,现在基地学员大都对自己的“教师角色”有了清晰的认识,对“教师专业”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语文育德有了自觉的追求。来自江宁学校曹刚老师的总结,代表了所有学员的心声:通过学 习,我真正明白了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是语文课程本身应该承担的任务,是语 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征之体现;德育不是外加给语文教学的,而

浅析德育与心育的关系(一)

浅析德育与心育的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德育;心育;学生;心理素质 论文摘要:德育与心育的研究对象都是学生,都要服务与学校教育的总目的。讲究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对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起者击打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也富有指导意义。德育与心育的对象都是学生,他们共同服务于年轻一代的讲课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讲究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这不仅对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起着极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是富有指导意义的。 一、德育与心育的位置 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总称。它既包括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任务教育,又包括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心育即心理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这是大家的共识。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等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是德育的任务和内容。而心育从提出到现在不过十来年的时间,但党和政府对此却表现出高度的关注与重视。1999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占有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德育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心育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它们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二、德育与心育的衔接及配合 加强德育与心育的衔接与配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所在。当前影响德育与心育衔接与配合的因素有:学校对“德育为首”的认识不清,片面强调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教师的使用上,学非所用,本专业教师甚少,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改由部分领导和其他教师充任,少部分教师师德较差,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没有把德育与心育融为一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脱节;在教育内容上,忽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更没有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过于简化,有的教师将学生的过错行为,本应是心理问题,而视为思想品质问题,激化了矛盾。一些学校对心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有许多学校还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数教师没有受过心理训练,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无法解答,对一些心理障碍、轻微心理疾病感到无所适从。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广泛的注意。搞好德育与心育的衔接与配合,意义重大。首先,能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清德育与心育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德育与心育的丰富内涵,明确自己的职责,更有效地提高育人效果。其次,学科贯通,吸引学生的兴趣。德育与心育都要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性,特别是要培养道德的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心理品质是心理特质,是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品质,其表现形式如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情绪、情感的稳定性及自信心、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进取心、责任心,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等。而上述心理品质的培养,仅靠德育或心育都是不能完成的。德育、心育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其三,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德育是管理方向,是动力,是指导青少年初步确立人生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活动。在德育中,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对学生积极引导,使学生得到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大多数老师过去很少接触过有关内容,所以对多少老师来说,存在着一个再学习和再适应的问题。原来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学习心育

育人先育德 修身先修心

育人先育德修身先修心 ——浅议德育于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绪等有意识地扩散影响、迁移传授给教育对象,使之在意识中演变、接受、默化。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数学教改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已引起老师的普遍重视。结合目前的素质教育及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在此浅议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德育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常有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况,究其原因是老师的话缺乏实效性,力度不够,没有撞击学生的心灵。因此,将德育渗透于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实效性,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以情动人。即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性,教者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使之乐其所学,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在“润”上下功夫,寓情于理,情理结合,以情动人,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信任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用教师的心点燃每一个学生心灵的火花。 2、灵活施教。即不拘一格,因人、因课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创设教学情景,注意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发扬民主平等的教风,创设特定的意境,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产生震撼学生心灵的力量。如我们现在常用的分层次教学活动课教学,就是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获得较好的教学的效果。 3、重点强化德育的体现。不能空讲道理,要突出重点,联想升华。例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德育这根本任务。在教学发展进程中,历代数学家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断斗争,甚至付出生命。如希伯斯关于无理数的发现与传播,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基础,希伯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激怒了他们,希伯斯被扔进大海淹死。这个生动的例子,使学生在宁愿牺牲生命也要追求真理的精神感化下,思想和精神自然得到升华和提纯,为追求真理而勤奋学习的豪情也得到了激发。 三、德育渗透于数学教学的融合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 课题组 (崆峒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平凉 744024 )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薄弱,如何把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这是当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提高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只有正确引导广大教师理清二者区别联系,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共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新体系,开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建立心理健康新观念,塑造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推进学校整体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目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学校德育认识不全面。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左”的思想影响,把德育单纯地理解为政治教育,虽然这样的时代早已过去,德育的内容也有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但泛政治化倾向已经被置入公众意识中,这大大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如中小学校园里,一提到德育活动就将主题确定为爱国、奉献、爱心等,脱离现实环境和现实需要,不利于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也难以实现中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从而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 2. 德育问题心理化。德育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就在于它必须保持教学过程和学生修身过程相统一,德育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不能以真理自居,而应平等地参与学生活动,并与他们倾心交流,然后通过启发和入情入理的商讨和讲解,引导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如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是毫无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互相包容,但又可以相互弥补,互相渗透。正确认识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问的区别和联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第一,教育内容不同。心理教育主要面向独立的个体,它通过各种各样符合心理特点的方式、方法来实现个体的心理健康,使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情感问题、人格问题、心理障碍的矫治等内容。而品德教育则是以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为目的,使每个人都按特定时期社会的要求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着同一目标前进,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 第二,教育方法不同。心理教育不排除团体讲座、间接咨询等方式,但最主要的方法是个别交谈,在交谈中使之宣泄,咨询者注重对来访者的同情、理解、倾听与沟通,通过采用一些特殊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如心理测验、精神分析、行为矫正来疏导,巧解心结;品德教育虽有个别交谈方式,但常用的是讲课、报告、讨论、参观、访问、批评表扬等形式,重视言传身教。 第三,教育原则不同。心理教育遵循自愿的原则,来访者都有强烈的寻求帮助的渴望,对咨询者所提供的“帮助”接受得比较顺畅。德育虽也帮助对方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但是提倡主动出击,积极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可见,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是两回事。不要以为有思想政治教育课,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当然,也不可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德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第一,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由于在思想认识上缺乏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心理规律的深刻认识,因此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常有把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认识偏差、情感失调、过失行为一概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甚至思想政策问题。这种德育工作简单化、成人化的倾向,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而且给德育工作的名誉与实效造成了不良影响。把心理教育引入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利于避免这些不良倾向及其影响。心理教育正是在这一点上使德育工作更加切合青少年学生的实际。 第二,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心理教育依据心理学科学的方法和技术,遵循平等、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之原则,使之能与学生建立心心相印的良好关系,从而能够更好地体察学生内心,倾听学生在“心灵不设防”时的诉说,并且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研究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品质上的发展水平及心理障碍,从而能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别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第三,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高低,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把德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与情感。

2021年育人要育心浇树要浇根

育人要育心浇树要浇根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用理解之心、宽容之心、智慧之心使后进生“为心所动”,而关爱、尊重和鼓励则能使后进生“为情所动”。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关爱;尊重;鼓励 中图分类号:G63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3-0167-02 DOI:10.16657/https://www.docsj.com/doc/1314761755.html,ki.issn1673-9132.2017.33.103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为什么我三番五次地教育他们,他们却还是老样子呢?”“为什么干坏事的总是他们?”“为什么不写作业的又是他们?”这里的“他们”是指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后进生,是指那些不爱学习,自卑心理强,逆反心理重,不遵守纪律,没有良好习惯,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而大多数后进生的形成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可能是由于社会环境的误导,家庭教育的失败,也可能是由于学校教育的失误。一个孩子,在一个班级里他只是其中的一员,但在一个家庭里,他就是这个家庭的未来。因而作为老师,教育并改变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要用理解之心、宽容之心、智慧之心使其得到关爱、尊重和鼓励,使之“为心所动”! 一、关爱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责任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后进生由于经常受到同学或部分老师的歧视,他们个性压抑,心理脆弱,学习中缺少自信,最需要有人用真诚的爱去修复他们心灵的创伤,去温暖他们那颗冷却的心。那个人就是老师。 教育是一门艺术。俗话说:人管人气死人,制度管人管死人,人文关怀管到魂。老师要放下架子,始终保持一颗童心,与学生打成一片,这种看似降低身份的爱,实则博大宽广。学生是最天真,最纯情,最容易被感化的,只要老师真心付出,即使再不听话的学生终有一天也会“为情所动”,有所改变。 二、尊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人的自尊心。”面对后进生,我们老师一定要做到: 一要尊重差异,耐心引导。“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正如世界万物的多样性一样。作为教师不仅要尊重差异,还要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后进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正如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说:“把原来不懂讲礼貌的,教成文明诚信有礼貌的;把原来不遵守纪律的,教成遵纪守法懂规矩的;把各科不及格的,教成至少有一科及格的;把原来爱打架的,教成不打架的等等,也就算教好了。”教育不是教给学生分数,而是教会学生成长。教会学生赢得分数,他们将来不一定会赢得人生,但教会学生成长,他们将来一定会赢得分数。 二要尊重人格,耐心塑造。成功的教育是教会学生永远不要自

《从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案例谈心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以心育德,以德养心 ——从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案例谈心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德育是从关注社会对个体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的角度出发,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它的核心是道德内化,也就是将新的道德要求变成学生自身主观的道德行为。在教育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德育的实际成效取决于学生的道德内化程度,而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信息通过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分化、融合、顺应的过程,它一定是依靠于学生的全部心理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开发。因而,德育的实效性需要心育的支持和补充,也就是“以心育德”。同时,心育是以德育作为导向,为在学校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论依据。心育在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同时,适时帮助学生澄清可能存在似是而非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可能存在的偏差、错误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调试方法对自己的内心冲突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从而帮助学生做出正确明智的、合乎自身阶段特点的价值选择,使学生的心理得到进一步地成长与发展,并最终实现心育向德育的有效延伸,实现“以德养心”的效果。我在生命教育的课题教育中,尝试了将心育与德育进行有机结合。 近一段时期关于高中生的相关自杀、伤人新闻事件得到我们的关注,也使我意识到对于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尤其重要意义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德育实践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学生对生命与生活真正意义的理解,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课堂当中进行生命教育,是将心育与德育相结合,是对生命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为目标,这样的生命教育不仅通过心育促进学生的理解和体会,更增加德育的深度和效果。 如今高中生面对“书山学海”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带给他们对于未来生活前所未有的困惑。面对各种评价、标准,以及观念与价值的冲击,他们常常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价值何在”等问题,成为每一位高中生必须面对和经常思考的问题。生命教育就是引导高中生认识、发现、创造生命的价值。 针对这一内容,将心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我设计了《生命的价值》一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 5月25日至26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制定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中指出了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人才工作全过程的人才建设理念。我深表赞同。人才乃立国之本。人才建设的重心是人才的培养,“德才兼备,德为先”, 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家园,也构建了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并影响着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被西方伦理学家称为道德金律,是普世道德观的构成基石。 儒家思想向来重视修身,认为“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孙中山先生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是中国最早,最系统的人生哲学。梁濑溟先生将重视修身称之为“向内用功” “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内在修为的外拓,这也是儒家思想中一个人成才的最高境界了。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即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修身”是升华自己心灵的高度。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修正自身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方向,从而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育德的过程就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过程。“德为立身之本” 可见,育德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 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作用的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决定着德作用的范围。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育德的同时也要重视对才的培养,不可偏颇一方。 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必须要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首先,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是人才成长的原动力。理想和信仰是我们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也是人才成长的航标和原动力。理想和信仰可以让一个人在这个物欲过度诉求,精神世界空虚的时代里,荡涤心灵的杂质,保持一种“笑看花开花落,景观云卷云舒”的平和心态;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信步闲庭”的坦然心境;

育人先育心心得体会

育人先育心心得体会 当前的教育形形色色,作为一名教育参与者,我想浅谈一下心得体会。 教师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有序地把有规律的知识融进学生的心里。学只是对知识认知的一种表面行为,其本质是通过书本,电视等多种载体,把知识储存在大脑里,然后能举一反三,促进高级思维的创造力发展。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由表及里,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学习知识的本质。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因此因材施教就尤为重要。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内心要求,了解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什么,才能巧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用心专研知识。 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示范、提问、讨论等等,去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迫切的想去了解,去弄清楚问题,从而思考怎样来解决问题,去挑战新问题。在课堂上老师只是起辅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达到高效课堂。 回顾所学知识,用多种方法来检测,从而巩固所学知识。顺序法、类比法、查缺补漏、探寻新问题等等,都是让学生

温故而知新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把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发挥到最佳状态。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学生学习课内外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通过课堂传给学生。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学生自己有兴趣去掌握知识,不断创新,发现并解决新问题,这才是老师培养的真正的人才。 总之,育才先育心是非常重要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其深远意义就在于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