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2018上)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述题(每小题6分,30分)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等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运行论)

首次提出: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社会学之父”)

糅合(社会哲学)——独立(研究社会现象)

哲学思辨——实证研究(实证知识)

一般社会哲学——专门具体科学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路径、方法与具体计划

(4)收集数据、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阐明研究发现:新发现及其解释

(7)得出研究结论:概括性、完备性与有效性

(8)发表研究成果

3.社会互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特定情境与背景下通过信息传递

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网络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共享某些社会资源或观念,但关系一般不如有组织群体那么严格、规范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与交迭性

5.社会分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角色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角色的过程;是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

6.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就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有的国家在上述基础上,另外提供一些面向全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意义:有助于平等、公正、稳定、社会发展

7.社会角色概念的基本内涵

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人士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科层制概念的基本内涵

(1)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遵章办事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是韦伯提出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典型设计方式

(3)主要特征: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公私关系分离;为事

谋人与量才用人;权力依附于职位而非个人

9.社会分层概念的基本内涵

指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体现社会不平等

反映一个社会阶级、阶层以及社会群体或利益集团之间的层次关系、结构及其变动形态,是社会运行宏观分析的重要内容

10.社会流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1)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包含地理空间上的流动

(2)职业地位在个人地位结构中起主要作用,狭义上的社会流动多指个人的职业地位变化

(3)社会流动的速度、比率影响社会结构性质与社会运行状态

(4)社会流动改变社会分层状况,具正负两重性

(5)与社会分层从静态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不同,社会流动从动态的历时性角度研究社会

地位结构

11.社会福利理论概念的基本内涵

社会福利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不能回应社会需要且具有破坏作用,因此工业化社会需要福利国家体系与社会政策,主张建立“积极的福利国家”,以促进社会团结和社会认同,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权利,提升社会生活质量,防范社会运行风险(“社会”、“福利”、向谁提供、由谁提供、如何提供,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国家责任、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

12.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过程

(1)提出和界定问题:现象与问题;兴趣、理念、理论;科学的理论问题而非常识问题

(2)文献研究与述评:确定研究的创新点与价值

(3)理论解释

(4)陈述假设

(5)操作设计

(6)实证检验

(7)总结展望

13.社会化的主要理论

(1)人格理论:人格即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模式,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包括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与感情),其中自我意识是核心组成部分

(2)“镜中我”理论(库利):“自我”观念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重视初级群体对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3)角色扮演理论(米德):社会化的实质是自发、能动的“主我”与内化了社会要求与期待的“客我”连续互动的过程与结果

(4)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主张人格发展是受“无意识”驱动的过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最原始、最隐秘,体现人类的基本需求和本能;“自我”服从现实;“超我”服从社会道德要求,处于人格“管制”地位。“本我”为潜意识,后二者表现为意识层次,三者和谐发展才能养成健康人格。强调个体行为的“无意识”和早期社会化的作用;“泛性论”观点及其批评

(5)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与生命历程理论

14.刚性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15.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

(1)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

(2)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与流动;城市、农村;老龄化社会

(3)社会制度:制度结构的性质与制度的稳定性

(4)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5)科学技术

(6)经济(核心内容与决定性要素)

16.社会工作的对象和内容

对象:那些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某一方面受到损害的人、人群和社区内容: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救济、救灾工作

社区工作、社会教育工作、社会行政、督导和咨询、国际社会工作1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

(1)认识功能:描述、解释(模型)、预测

(2)改造功能:理论知识的社会化、研究成果的政策性运用

(3)促进功能:促进和谐、减缩代价

18.结构性社会指标和功能性社会指标的具体内容

结构性指标:基础总量指标、基础相对指标、政策性指标

功能性指标:结果性指标、行为性指标、感觉性指标

19.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1)社会价值观

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准则

驱动与导向、凝聚与整合、规范与控制

几个层面:个体、群体、组织、社会

(2)社会规范体系

习俗(特指具有社会意义的)

规则(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道德与宗教(与一般习俗与规则相比,具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法律

(3)权威与地位结构

权威与权力:影响力与强制力;权威的来源

(4)社会机构与设施

20.城乡统筹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建设与发展规划,户籍、就业、财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与公民服务,文化建设

21.社会越轨行为产生原因的主要社会学解释理论

社会学解释:标签理论(“初级越轨”-被贴标签-最终越轨)、差异交往理论、失范理论(社会规范缺失或彼此冲突,比如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不相适应)、文化传递与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准则的冲突必然导致行为冲突)、亚文化群理论(如犯罪亚文化群)

22.社会学研究三大范式的主要内容

23.主要的社会结构解释模型及其解析

(1)金字塔型结构来自自然界,比人类社会的历史更古老,它是人类社会至今最基本的组织结构。因此它又是权力的图腾。金字塔型社会是相对于橄榄型社会而言的,是一种穷人占绝大多数而富人占少数,同时贫富差距较大的社会结构。

(2)所谓的M型社会,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富者在数字世界中,大赚全世界的钱,财富快速攀升;另一方面,随着资源重新分配,中产阶级因失去竞争力,而沦落到中下阶层,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在中间这块,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M」的字型一样,整个世界分成了三块,左边的穷人变多,右边的富人也变多,但是中间这块,就忽然陷下去,然后不见了。

24.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1)帕森斯、默顿与结构功能主义

理论特色:侧重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美国)学派创始人(1945)

提出AGIL模型,认为任何社会系统都应该具有适应(A)、目标实现(G)、整合(I)、模式维持(L)等四种功能,该四种功能分别由经济组织、政治制度、法制制度、家庭与教育制度来执行

主要着作:《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现代社会体系》

?默顿(1910-2003,美国)

提出社会学研究的“中层理论”策略,反对狭隘的经验主义和抽象化倾向

提出功能分析新范式(显功能与潜功能、正功能与反功能、功能选择)

引导人们对现实社会结构的客观后果、社会变革的原因进行功能认识和功能评价

主要着作:《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学》、《科学社会学》

(2)科塞、达伦多夫与社会冲突理论

主要关注和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以及影响等问题

?科塞的社会冲突观

冲突源于社会分配不均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情绪

冲突不直接涉及基本价值观或共同观念时为有益(五项功能:整合、稳定、促成群体形成、激发制度规范的建立与创新、实现和保持社会动态平衡)

社会结构性质与社会冲突控制:“社会完全阀制度”

代表作:《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

?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观

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社会学不

仅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模型,同样需要一种冲突的社会模型

冲突源于权力与权威的稀缺性及其分配过程

冲突制度化与可控化:允许小冲突,防范集中爆发

应该从均衡与压制的双重角度研究社会现象

代表作:《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一般性冲突理论形成的标志

(3)霍曼斯、布劳与社会交换理论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

?乔治·霍曼斯

?趋利避害和利己主义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人际关系普遍具有功利性质人际互动根本上是一种互动过程

?彼特·布劳

?注重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以及由此引起的权力不平等对社会交换行为的影响:异质性后果

(4)布鲁默、戈夫曼与符号互动理论

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侧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行动者对社会互动过程的主观理解及其影响

?赫伯特·布鲁默

提出“符号互动”概念并创立相关理论(1937)

强调符号及其定义与理解在社会互动中的中介性

?欧文·戈夫曼

提出拟剧分析框架和印象管理理论;社会互动的表演性

(5)20世纪70年代后的欧洲社会学新理论

共同特征:试图超越传统理论中行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偶然与必然之间的

二元对立关系,寻求调和之路

?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社会学要关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社会结构化

强调符号及其定义与理解在社会互动中的中介性

行动者模型——分层模型:将行动者理解为系列意识层面(凭借语言的话语意识、凭借理性的实践意识、以动机和认知为主的无意识)

?尤尔根·哈贝马斯(J.Habermas) 交往理性理论

理论追求:关心人类命运,实现人的自由

早期:对知识论的反思;后期:沟通行动理论

批判社会学;《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皮埃尔·布迪厄(P.Bourdieu) 的实践反思理论

治学目标: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揭示社会生活隐秘——反思社会学场域、习性与知识分子自主性以及社会批判

25.运用社会转型理论对中央2014年提出“新常态”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加以解析。

(1)背景:改革开放告一段落;能够达成的目标已初步达成,从改革、发展与稳定(管理学上管理与变革)的关系看,接下来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消化、巩固前期成果;前期的一些核心的和关键的改革措施尚未落实到位,并成为当前的工作重心;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面临艰巨任务和重大困难,继续全面快速推进已不可能,需要重新积蓄改革能量;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八九月间国内外评测中,一再降低增长速度预期(十月初又由7.8%调整为7.6%),政府面临压力。

(2)目的:宣传解释说明,统一思想认识,为新政策措施的出台与实施造势。执政方略与政

绩解释。

(3)说明:在向度不变的情况下,广度暂时不再拓展,速度将会出现放慢,深度成为转型重点,说明改革难度增大,转型势头将会减弱。

社会转型理论:

概念内涵:特殊类型的纵向运行,表现为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价值观念体系等多方面的转换

社会转型度:衡量社会转型程度的指标体系,分为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和向度五个次级概念

社会转型势: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社会或社区转型能力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与不平衡的衡量指标(如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呈现为强势级、中势级与弱势级)

简答题、论述题、材料题,作答时务必观点鲜明、层次清晰,每个要点另起一行、自成一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