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1-有答案

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1-有答案

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1-有答案
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1-有答案

配餐作业(三十一)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A组·全员必做题

1.(2016·山东潍坊统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D.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

解析种群密度不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A错误;沙丘、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该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C错误;不同群落中物种组成有差异,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D 正确。

答案 D

2.(2016·山东潍坊统考)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

C.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D.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

解析蚯蚓的活动能力弱,因此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A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鲫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C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微生物,使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D 正确。

答案 B

3.(2016·安徽合肥质检)为解决合肥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解析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正确。

答案 B

4.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及演替,意在考查考生对群落的认识。光照强度是影响生物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从上到下光照强度逐渐降低,分布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量也逐渐降低;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既能改变群落结构,也可以使群落发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的。

答案 C

5.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时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苔藓→地衣→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B.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

C.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一定生长着树木等

D.次生演替可形成森林,初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初生演替过程中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能否演替到森林,取决于环境条件。

答案 B

6.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本题考查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实验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装置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

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便于小动物的采集;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 C

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并能影响演替的速度。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比灌木群落要复杂,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分层也比灌木阶段复杂(多了栖居在乔木层的动物)。初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森林阶段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各种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要充分。

答案 B

8.森林被砍伐殆尽,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B.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C.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属于较低等的生物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解析森林被砍伐殆尽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草本植物;群落中物种增多可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演替过程中,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更容易接受到较多的光照,因而会取代草本植物;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 D

9.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答案 B

10.下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解析由题图可知,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数量减少至一定水平,故桑毛虫环境容纳量变小;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得最快,故增长速率最大;c点时暴猎蝽数量达到最多,限制其数量增长的因素是食物;由图中桑毛虫和暴猎蝽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知,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 D

11.早在宋代,我国就出现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草鱼与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故A 项错误。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故B、C项错误。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会增加,则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也会增加,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杭州湾滩涂湿地在自然状态下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芦苇—柽柳群落―→旱柳群落

(1)海三棱藨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称为________演替。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为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________方法采集、调查。

(2)由芦苇—柽柳群落变为旱柳群落的过程中,柽柳与旱柳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旱柳的数量变化呈现________型增长,一定时间后,旱柳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该种群的数量最大值称为________________。

(3)常用________法调查旱柳的种群密度,该种群具有的特征有________(填序号)。

①死亡率②垂直分层现象③年龄组成④性别比例⑤水平镶嵌分布⑥复杂的种间关系⑦迁入率

解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海三棱藨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称为次生演替;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采集、调查。(2)柽柳与旱柳都属于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芦苇—柽柳群落变为旱柳群落,所以柽柳和旱柳之间的关系是竞争;由于空间、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旱柳种群的数量变化呈“S”型增长;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

答案(1)次生取样器取样(2)竞争S 环境容纳量(K值) (3)样方①③④⑦

B组·能力提升题

13.(2017·河北保定调研)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结构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

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

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

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垂直结构趋于明显,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会逐渐增加至稳定,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两个个体的同化量的比值,C错误;腐生代表生物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属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D错误;群落演替从地衣苔藓

阶段到森林阶段,动植物种类、数量逐渐增多,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逐渐增加,总生物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A 正确。

答案 A

14.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 .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解析 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C 项错误。

答案 C

15.土壤中小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等可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请分析回答:

(1)研究人员调查了某重金属污染地区不同地块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及各类群中的个体数,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地块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及各类群中的个体数(个/单位体积)

各类群中的个体数 土壤

小动物类群

A 地块 距污染 源0 m

B 地块 距污染 源100 m

C 地块 距污染 源200 m

D 地块 清洁 地块 弹尾目 84 165 183 189 蜱螨目 76 156 171 192 线虫类 28 37 42 110 蚯蚓类

16

19

18

45

膜翅目25 24 38 32

蛛形目7 14 9 24

寡毛纲 4 7 16 18

鞘翅目15 21 43 16

直翅目0 2 15 18

鼠妇类0 0 3 26

①由表

________升高不断富集。

②线虫、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__________,这类生物的活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

(2)研究人员随后调查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小动物的影响,结果见表2。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取决于类群数和各类群个体数量差异两个因素:群落的类群数越多,各类群的个体数量差异越小,多样性指数越大。群落的优势度是指群落中优势类群个体数量占群落所有个体数量的比例。

表2 施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小动物类群数、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土壤小动物类群数群落优势度多样性指

不施肥12 0.203 1.885

施N、P、K肥14 0.167 1.891

施有机肥18 0.223 1.783 根据表________的个体数量增大时,使________________更显著。

答案(1)①土壤小动物类群数量越少,各类群中个体数量越少食物链营养级

②分解者物质循环

(2)多样性指数优势类群各类群个体数量差异

2018年高考生物全国卷1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 试题答案及部分题目解析(答案仅供参考)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知识,题目简单,容易得分。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的基质中,所以D项错误。 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台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台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时候。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微生物降解植物秸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 【解析】植物细胞不能直接吸收利用N2。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乙丙两组的细胞增殖速度都大于甲组,所以两组均为先加入药物X,而丙组后半段的细胞增殖速度低于乙组,说明丙组培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D。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2019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必备8套2018年全国高考试卷生物真题必修1部分试题汇总含答案

2018年全国8套理综生物部分真题及答案 2018全国Ⅰ卷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膜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2、生物体内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 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30.(9分) 甲、乙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光照强度大于a时,甲、乙两种植物中, 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的植物是__________ (2)甲、乙两种植物单独种植时,如果种植密度 过大,那么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植物 是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种植物中,更适合在林下种植的是 ________________。 (4)某植物夏日晴天中午12:00时叶片的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其原因是进入叶肉细胞的____________(填“O2”或“CO2”)不足。、 【答案】1D 2B 3A 4C 30. (1)甲(2)甲甲植物在低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速率小于乙植物 (3)乙(4)CO2

2018北京高考生物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8年北京高考生物 1.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证了细胞内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下列物质中,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 B.二氧化碳C.RNA A.NaD.胰岛素 的是2.哺乳动物肝细胞的代谢活动十分旺盛,下列细胞结构与对应功能表述有误..B.线粒体:丙酮酸氧化与合成A.细胞核:遗传物质储存与基因转录A TP DC.高尔基体: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溶酶体:降解失去功能的细胞组分 ,DCIP3.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上进行。在适宜条件下,向类囊体悬液中加入氧化还原指示剂照光后DCIP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该反应过程中DCIP.B被氧化A TPA.需要提供能量C.会产生氧气.不需要光合色素参与 D .以下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操作不正确4的是....在制作果酒的实验中,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A .鉴定BDNA时,将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滴(颗粒)C .用龙胆紫染液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D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处理同一和Xho I Sal I用 5. 以下片段,DNA酶切位点及酶切产物分离结果如图。的是叙述不正确...中两种酶识别的核苷酸序列不同.图A1DNA 2B.图中酶切产物可用于构建重组处理得到的酶切产物Sal.泳道①中是用CIDNA 片段是单链DNAD.图中被酶切的 5 / 1 17分).(29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系统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1)癌细胞具有无限发挥清除作用。)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2 周;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周。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一MEF、DB7(一种癌细胞)和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 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细胞%)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MEF iPSC DB7 血清8 82 免疫组77 9 空白组10 8

2018年高考全国卷理科综合生物3套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8全国Ⅰ卷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膜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2、生物体内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到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五章 生物的变异进化

范文 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生物的 1/ 9

变异进化 五章、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考纲要求基因重组及意义Ⅱ 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原因基因突变的实例Ⅱ 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Ⅱ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Ⅰ 染色体数目变异Ⅱ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杂交育种Ⅱ 诱变育种Ⅱ 人类遗传病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Ⅰ 人类遗传病的监控和预防Ⅰ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Ⅰ 基因工程原理Ⅱ 基因工程应用Ⅰ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Ⅰ 生物的进化进化理论的由来Ⅰ 说明

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教学过程:不可遗传的变异一、变异的种类注意:基因突变可育≠可遗传可遗传的变异:三种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核心:遗传物质改变不可遗传的变异表现型(变化)= 基因型 + 环境条件(变化)基因突变可遗传的变异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及时训练 3/ 9

1、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子房,发育成无籽番茄。 用四倍体与二倍体西瓜杂交,获得三倍体西瓜株,培育出无籽西瓜。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上述无籽番茄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B.上述无籽番茄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中有种子 C.上述无籽西瓜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中有种子 D.上述无籽西瓜进行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子房壁细胞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二、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一)、基因突变 1、图解基因突变判断 1、基因内部结构变化∨ 2、基因数目变化 x 3、基因位置变化 x 4、显微镜可观察 x 5、产生新基因∨ 思考镰刀型贫血病的根本原因是――――――― 镰刀型贫血病的直接原因是――――――― 2、原因:

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大题加固练(一)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综合题讲解

大题加固练(一)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综合题 1.为研究城市环境污染和某植物生命活动的关系,研究者测定了不同污染程度下该植物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获得的数据处理成下面的柱状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提取叶片中光合色素时常使用________(试剂)研磨法来获取色素,为使________,还可加入少许二氧化硅。 (2)纸层析法是分离叶片光合色素的简便方法。若研究者用该方法能否获得上述实验数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可知,污染程度的加剧使________(色素类型)的含量减少。 (4)污染加剧导致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使其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少,进而导致叶片中制造有机物的量________。 (5)请用化学反应式来概括光合作用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充分。(2)利用纸层析法只能在滤纸上观察到分离的色素带,不能定量分析色素含量。(3)据图可知,污染程度的加剧使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的含量减少,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变。(4)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的含量减少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反应产生ATP 、[H]减少,叶片中制造有机物的量减少。 答案:(1)无水乙醇(有机溶剂) 研磨更充分 (2)否,利用纸层析法只能在滤纸上观察到分离的色素带,不能定量分析色素 (3)叶绿素(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4)光反应 ATP 、[H] 减少 (5)CO 2+H 2O ――→光能叶绿体(CH 2O)+O 2 2.下面图1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内甲、乙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 、H 、O 的变化(其中数字代表过程,A 、B 、C 代表物质);图2表示当光照和CO 2浓度足够的条件下,温度对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光照时CO 2的消耗量,虚线表示黑暗时CO 2的产

2018年高考北京卷生物试题及答案(清晰版)

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北京卷 1.细胞膜得选择透过性保证了细胞内相对稳定得微环境。下列物质中,以(自由)扩散方式 通过细胞膜得就是 A.Na+B.二氧化碳C.RNA D.胰岛素 2.哺乳动物肝细胞得代谢活动十分旺盛,下列细胞结构与对应功能表述有误 ..得就是A.细胞核:遗传物质储存与基因转录B.线粒体:丙酮酸氧化与A TP合成 C.高尔基体:分泌蛋白得合成与加工D.溶酶体:降解失去功能得细胞组分 3.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上进行。在适宜条件下,向类囊体悬液中加入氧化还原指示剂DCIP,照光后DCIP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该反应过程中 A.需要ATP提供能量B.DCIP被氧化 C.不需要光合色素参与D.会产生氧气 4.以下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操作不正确 ...得就是 A.在制作果酒得实验中,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 B.鉴定DNA时,将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 C.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得脂肪滴(颗粒) D.用龙胆紫染液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得染色体 5.用Xho I与Sal I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处理同一DNA片段, 酶切位点及酶切产物分离结果如图。以下叙述不正确 ...得就是A.图1中两种酶识别得核苷酸序列不同 B.图2中酶切产物可用于构建重组DNA C.泳道①中就是用Sal I处理得到得酶切产物 D.图中被酶切得DNA片段就是单链DNA

29.(17分) 癌症就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得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得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 )进行了抗肿瘤得免疫学研究。 (1)癌细胞具有无限 得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得 系统 发挥清除作用。 (2)研究人员进行得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得iPSC 悬液,连续4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得iPSC 得缓冲液,连续4周。 实验一:取免疫组与空白组小鼠得血清分别与iPSC 、DB7(一种癌细胞)与MEF (一 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得结合率,结果见下表。 iPSC DB7 MEF 免疫组 77 82 8 空白组 10 8 9 ① 比较表中iPSC 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得结果可知,免疫组得数值明显 空白组得数值,说明iPSC 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 表中DB7与iPSC 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得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 。 ③ 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实验结果表明 。 实验二:给免疫组与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 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 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得 免疫。 (3)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上述推测。下图为实验组得实验过程及结果示 意图。请在下图中选择A 或B 填入④处,从C ~F 中选择字母填入①~③处。 (4)该系列研究潜在得应用前景就是iPSC 可以用于 。 细 胞与抗体得结合率(%) 细胞 血 清

2018年高考全国卷1生物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

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三、非选择题:共174分,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38题为选考题,考生

2018年高考生物(人教版江苏专用)一轮复习 第65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常州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只有太阳能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主要指细胞间信息传递 C.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了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一定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甲、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 C.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3.如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d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C.从研究内容来看,甲和乙、丙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群落水平 D.乙图中b取食a占的比例由1/2调整为5/6,则a供养的b数量是原来的2.2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4.据下图判断,以下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模式中,错误的是() A.在人体内甲图中的a增加会导致组织水肿 B.乙图中碳元素在abc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C.人体内氧气浓度最低的是甲图中的d D.乙图中的a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6.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甲、丙、乙均有可能是原核生物 C.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D.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碳元素以CO2形式返回大气 7.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第五单元 第15讲 【高三一轮复习系列2021版步步高生物《大一轮复习讲义》】(001)

第15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考纲要求]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Ⅱ)。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实验过程 (2)结果及结论 结果结论 F1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和圆粒为显性性状F2中圆粒∶皱粒=3∶1 说明种子粒形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F2中黄色∶绿色=3∶1 说明种子粒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F2中出现两种亲本类型(黄色圆粒、绿色皱粒)和两 说明不同性状之间进行了自由组合种新类型(绿色圆粒、黄色皱粒) (3)问题提出 ①为什么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呢?②这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F2的3∶1的数量比有联系吗?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提出假设) ①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②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③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且数量比相等。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棋盘格式) 3.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演绎推理、验证假说 (1)演绎推理图解 (2)实施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与演绎结果相符,则假说成立。 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测交实验结果如下: 表现型 项目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实际子粒数F1作母本31 27 26 26 F1作父本24 22 25 26 不同性状的数量比 1 ∶ 1 ∶ 1 ∶ 1 4.自由组合定律 (1)实质与各种比例的关系

(2)细胞学基础 (3)研究对象: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4)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5)适用范围 5.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把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 不同优良性状亲本――→杂交F 1――→自交F 2(选育符合要求个体)――→连续 自交 纯合子 (2)指导医学实践:为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两种或两种以上遗传病的传递规律,推测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及群体发病率。 6.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材拾遗 (1)F 2中出现与亲本不同的性状类型,称为重组类型,重组类型是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3 8 。(P 9) (2)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其性状的数量比都是3∶1,即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3∶1)2。(P 10)

2018年高考北京卷生物试题及答案(清晰版)

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北京卷 1.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证了细胞内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下列物质中,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A.Na+B.二氧化碳C.RNA D.胰岛素 2.哺乳动物肝细胞的代谢活动十分旺盛,下列细胞结构与对应功能表述有误 ..的是A.细胞核:遗传物质储存与基因转录B.线粒体:丙酮酸氧化与A TP合成 C.高尔基体: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D.溶酶体:降解失去功能的细胞组分 3.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上进行。在适宜条件下,向类囊体悬液中加入氧化还原指示剂DCIP,照光后DCIP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该反应过程中 A.需要ATP提供能量B.DCIP被氧化 C.不需要光合色素参与D.会产生氧气 4.以下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操作不正确 ...的是 A.在制作果酒的实验中,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 B.鉴定DNA时,将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 C.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滴(颗粒) D.用龙胆紫染液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 5.用Xho I和Sal I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处理同一DNA片段,Array 酶切位点及酶切产物分离结果如图。以下叙述不正确 ...的是A.图1中两种酶识别的核苷酸序列不同 B.图2中酶切产物可用于构建重组DNA C.泳道①中是用Sal I处理得到的酶切产物 D.图中被酶切的DNA片段是单链DNA

29.(17分) 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 )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1)癌细胞具有无限 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 系统 发挥清除作用。 (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 悬液,连续4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 的缓冲液,连续4周。 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 、DB7(一种癌细胞)和MEF (一 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 ① 比较表中iPSC 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 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 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 表中DB7和iPSC 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 。 ③ 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实验结果表明 。 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 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 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 免疫。 (3)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上述推测。下图为实验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 意图。请在下图中选择A 或B 填入④处,从C ~F 中选择字母填入①~③处。 (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 可以用于 。

2018年高考全国卷2理综生物试题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2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1. 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 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 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D. 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答案】C 【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该题考查的是蛋白质的功能的相关知识,选项所描述的是几种常见的蛋白质的功能及其相关知识。 【点睛】本题以蛋白质的功能为主线,综合考查对体液免疫、组成肌肉细胞的肌动蛋白等蛋白质与血红蛋白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及染色体的组成、无机盐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考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进行横向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内容横向辐射,进行归纳。 2.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 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 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具体涉及了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等方式,意图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详解】病原体属于颗粒性物质,颗粒性物质或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因此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A错误;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B错误;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膜外低,受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3. 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1

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1-有答案

配餐作业(三十一)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A组·全员必做题 1.(2016·山东潍坊统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D.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 解析种群密度不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A错误;沙丘、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该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C错误;不同群落中物种组成有差异,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D 正确。 答案 D 2.(2016·山东潍坊统考)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 C.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D.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 解析蚯蚓的活动能力弱,因此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A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鲫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C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微生物,使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D 正确。 答案 B 3.(2016·安徽合肥质检)为解决合肥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解析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正确。 答案 B 4.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测试

第一单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小题) 1.(2010·上海卷,9)下列选项中,含有相同元素的一组化合物是( ) A .纤维素和尿素 B .脂肪酸和磷脂 C .腺苷三磷酸和核糖核酸 D .胆固醇和血红蛋白 答案 C 解析 A 项纤维素的组成元素为C 、H 、O ,而尿素为C 、H 、O 、N ;B 项脂肪酸的元素组成为C 、H 、O ,而磷脂中还含有P 和N 元素;C 项腺苷三磷酸和核糖核酸的组成元素都是C 、H 、O 、N 、P ;D 项胆固醇的组成元素为C 、H 、O ,而血红蛋白是蛋白质,组成元素为C 、H 、O 、N 等。 2.(2011·常州模拟)下列有关P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血浆中含有的HPO 2- 4与pH 稳定有关 B .P 参与构成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合物,如磷脂、核酸、脂肪等 C .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质网、液泡、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都含有P D .P 在维持叶绿体膜的结构与功能上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解析 人体血浆中含有的HPO 2- 4是血液中缓冲物质的组成成分之一,与pH 稳定有关。脂肪由C 、H 、O 三种元素组成,不含P 。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质网、液泡、高尔基体、叶绿体等细胞器都含有生物膜结构,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其基本骨架,P 在维持各种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上有重要作用。 3.关于硝化细菌和酵母菌、颤藻和水绵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硝化细菌无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B .硝化细菌无染色体,只能在DNA 水平产生可遗传变异,酵母菌既可在DNA 水平也可在染色体水平上产生可遗传变异 C .生活状态下,颤藻呈蓝绿色,水绵呈绿色 D .颤藻细胞内有色素,水绵中有带状叶绿体 答案 A 解析 ? ???硝化细菌、蓝藻――→属于 原核生物酵母菌、水绵――→属于 真核生物――→结构区别 ??? 原核:无叶绿体、线粒体、染色体等但蓝藻含蓝藻素 故呈蓝绿色 真核:有线粒体、染色体;水绵含叶绿体 4.观察细胞结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低倍镜下物像清晰,换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应首先调节细准焦螺旋 B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可以观察到核糖体,以及突触小体等结构 C .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物镜发现异物不动,移动装片也不动,则异物在目镜上 D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为防止产生气泡,首先在载玻片上滴加1~2滴清水,然后再盖

2018年北京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北京理综生物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20分) 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证了细胞内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下列物质中,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A.Na+ B.二氧化碳 C. RNA D.胰岛素 2.哺乳动物肝细胞的代谢活动十分旺盛,下列细胞结构与对应功能表述有误的是 A.细胞核:遗传物质储存与基因转录 B.线粒体:丙酮酸氧化与ATP合成 C.高尔基体: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 D.溶酶体:降解失去功能的细胞组分 3.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上进行,在适宜条件下,向类囊体悬液中加入氧化还原指示剂DCIP,照光后DCIP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该反应过程中 A.需要ATP提供能量 B.DCIP被氧化 C.不需要光合色素参与 D.会产生氧气 4.以下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操作不正确的是 A.在制作果酒的实验中,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 B.鉴定DNA时,将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 C.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滴(颗粒) D.用龙胆紫染液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 5.用Xho I和Sal I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处理同一DNA片段,酶切位点及酶切位点及酶切产物分离结果如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中两种酶识别的核苷酸序列不同 B.图2中酶切产物可用于构建重组DNA C.泳道①中是用Sal I处理得到的酶切产物 D.图中被酶切的DNA片段是单链DNA

29.(17分)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1)癌细胞具有无限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系统 发挥清除作用。 (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 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 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 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 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免疫。 (3)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上述推测。下图为实验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请在下图中选择A或B填入④处,从C~F中选择字母填入①~③处。 (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

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全国卷Ⅲ)答案

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Ⅲ) 生物部分答案 1.D 【解析】奥地利的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发现了性状遗传规律,A 项不符合题意; 美国的卡尔文利用小球藻,用14C 标记的142CO 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2CO 中 的C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转化成有机物中C 的途径,这就是著名的卡尔文循环,B 项不符合题意;英国的格里菲思和美国的艾弗里分别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C 项不符合题意;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D 项符合题意。 2.A 【解析】细胞增殖过程涉及很多生物化学反应,某些过程如DNA 的复制等都会消耗能 量,A 错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其中含有磷元素,B 正确;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如受精作用,C 正确;在生物体内,细胞分化一般是不可逆的,D 正确。 3.D 【解析】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此时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比 膜外高很多倍,而钠离子浓度的分布与钾离子相反,因此A 、B 、C 错误,D 正确。 4.B 【解析】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 正确;同源染 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B 错误;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染色体仅复制一次,C 正确;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D 正确。 5.C 【解析】植物在黑暗中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A 正确;食物链上某一 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消耗,B 正确;对于以糖类为底物的呼吸作用来说,有氧呼吸的产物是2CO 和2H O ,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或者酒精和2CO ,C 错误;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以及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可以合成ATP ,D 正确。 6.B 【解析】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是异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 正确; 利用黑光灯诱捕有趋光性的昆虫,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 错误;通过统计黑光灯诱捕的某种趋光性昆虫的数量,可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 正确;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通过统计诱捕到的趋光性昆虫的种类数来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 正确。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册资料

第1讲走近细胞 考点1病毒、细胞与细胞学说 1.据下图完成病毒的知识填空: 注意:病毒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又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例如,埃博拉病毒、HIV、SARS病毒、烟草花叶病毒为RNA病毒,只含四种核糖核苷酸,含碱基A、U、G、C;噬菌体为DNA病毒,只含四种脱氧核苷酸,含碱基A、T、G、C。 2.根据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图示填空: (1)图1属于________,图2属于________。(均填“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

(2)图1代表的细胞与图2代表的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两类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 (3)写出图1细菌细胞中下列结构的名称: ①________;③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图1蓝藻细胞中无图2细胞中的⑥________,但它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原因是其细胞中含有________和________及光合作用所需的酶。 注意:(1)常见原核生物的“一、二、三” (2)易混淆的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 3.细胞学说 (1)建立过程(连一连) 时间科学家贡献 ①1665年a.魏尔肖Ⅰ.创立了细胞学说 ②19世纪 30年代b.虎克Ⅱ.发现并命名细胞 ③1858年c.施莱登和施旺Ⅲ.提出细胞通过 分裂产生新细胞 (2)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________发育而来,并由________________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________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________中产生。 (3)意义 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答案:1.DNA或RNA蛋白质核酸活细胞烟草花叶病毒HIV噬菌体2.(1)原核细胞真核细胞(2)核糖体(3)拟核细胞壁核糖体鞭毛(4)叶

2018北京高考生物

2018北京高考生物 一、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6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证了细胞内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下列物质中,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A.Na+B.二氧化碳C.RNA D.胰岛素 2.(6分)哺乳动物肝细胞的代谢活动十分旺盛,下列细胞结构与对应功能表述有误的是()A.细胞核:遗传物质储存与基因转录 B.线粒体:丙酮酸氧化与ATP合成 C.高尔基体: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 D.溶酶体:降解失去功能的细胞组分 3.(6分)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上进行。在适宜条件下,向类囊体悬液中加入氧化还原指示剂DCIP,照光后DCIP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该反应过程中() A.需要ATP提供能量B.DCIP被氧化 C.不需要光合色素参与D.会产生氧气 4.(6分)以下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操作不正确的是() A.在制作果酒的实验中,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 B.鉴定DNA时,将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 C.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滴(颗粒) D.用龙胆紫染液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 5.(6分)用XhoⅠ和SalⅠ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处理同一DNA片段,酶切位点及酶切位点及酶切产物分离结果如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中两种酶识别的核苷酸序列不同 B.图2中酶切产物可用于构建重组DNA C.泳道①中是用SalⅠ处理得到的酶切产物 D.图中被酶切的DNA片段是单链DNA 二、非选择题 6.(17分)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1)癌细胞具有无限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系统发挥清除作用。 (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 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 iPSC DB7 MEF 免疫组77 82 8 空白组10 8 9 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 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