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特中期论文《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中特中期论文《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中特中期论文《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中特中期论文《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苏联解体是世界当代史的一件大事。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成绩斐然。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一)内部因素:

1.政治原因

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其解体的最深刻原因,民主制度的破坏使得个人集权制的形成,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走向腐败,走向专横,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政府形同虚设。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苏共一直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定位不准,思想体制僵化。

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有学者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它上层建筑的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和经济军事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严重, 经济结构不合理。为了实行对外扩张,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军事工业上,使国民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文化原因

苏联时期的苏联及东欧国家始终没有形成与其政治体制相一致的文化, 并且二者之间越来越对立。所以, 文化的多元性与政治上的高度集权、文化的社会性与政治上的实用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与学术政治化、文化的开放性与政治体制封闭性之间的尖锐矛盾长期不能解决。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

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二)外部因素:

1.苏联因素

在戈氏执政前,苏共党风建设存在突出的问题是逐渐脱离、背离集体领导特别是人民群众的话,到了戈氏上台,此问题更加严重。首先是领导人自身的素质和政治素养问题。戈尔巴乔夫本人的领导风格即是“以说话开始,以说话结束”,他的夸夸其谈,缺乏求真务实的作风,是党和国家的很多问题不仅无法解决,并且得到急剧的积累和发展。据原苏共一党员反思说:“那时党内、社会上普遍养成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的风气,这是造成苏共党内离心倾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戈尔巴乔夫,打着改革的旗号,实际上是在争夺权力、争夺总统,根本不去考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早就成了高高在上特殊官僚阶层,这样的党的领导人和恶劣的党风,怎么不使苏共后来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呢?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即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

2.西方因素。

“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东欧是西方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不容忽视的是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大幅度增加,使得苏联和东欧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比较的机会,由于各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得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启示:

总结历史的教训会转化为现实的理论财富。分析这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教训,有几点启示是重要的:第一,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坚持改革创新,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要目光远大、开拓进取,绝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党才能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保持主导地位。第二,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行动纲领必须顺应民心,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要执政兴国、执政为民。任何执政党的根基都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只有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执政党才能为群众所拥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第三,执政党必须注重自身建设,善于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经受住长期执政和社会变革的考验。一个政党或团体,在它夺取政权的时候,因为万众一心,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于是“其兴也焉”;一旦政权在握,便高踞于民众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面临的就不仅仅是拒腐防变的问题,还有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提高抵御

各种风险的能力等重大课题,这些问题回答、解决不好,就会是“其亡也忽焉”。一个党要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长久地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党的团结和统一,从实际出发改进领导方式、组织方式、活动方式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第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还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坚持民主集中制,建设一个团结、坚强、稳定的领导集体,建设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并具有强大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组织体系,建设一支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苏联解体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启示

1)以人为本,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纵观苏联解体全程和透视其原因, 可以看到, 苏联自斯大林时期开始, 国家长期缺乏民主, 官僚腐败成风, 人民利益受到侵害和剥夺。同时, 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导, 只求数量忽视质量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战略, 折射出苏联社会生产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而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的真实面目。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从中得到借鉴和启示,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不受侵害应该是我们永恒的旋律。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大力发展生产力, 把发展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来抓,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以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适时调整为核心, 实现农业和农村全面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自斯大林时期开始, 苏联国民经济结构中农、轻、重比例长期失调, 对农业伤害极大, 加之农业政策并没有以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立足点, 更重要的是苏联在完成工业化后, 没有反过来相应发展农业, 几十年的重工抑农政策, 使得农业生产长期滞后, 农民生活贫困不堪。我国是农业大国, 十三亿多人口中有80%是农民,三农问题相当突出, 如何有效实现农业和农村全面可持续发展, 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焦点。我们认为, 实现农业和农村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落实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加大力度全力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 出台重农、惠农措施, 针对农业的产业性特点进行特殊的支持, 补偿农业为工业发展做出的牺牲; 二是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

现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和企业化; 三是要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不断解放生产力, 增加农民的收入, 保障农民的利益; 四是要发展农业科技,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充分利用农业资源, 提高资源转化率。3)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

苏联在赫鲁晓夫时代开展的垦荒运动, 取消草田轮作制、掀起种玉米热高潮, 直接破坏了自然环境。苏联大力发展重工业, 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70年代末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就是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 给附近地区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反观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 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 耕地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大, 土地沙漠化严重; 淡水资源贫乏, 污染严重; 森林资源供给不足, 森林过度砍伐, 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构不合理, 除煤炭资源、液态和气态燃料外, 其他能源开发利用相对欠缺, 而煤炭等资源在开发利用时会带来生态环境污染等诸多弊端。因此, 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时, 要强调尊重大自然,把握大自然的规律, 与大自然

和谐相处。自然资源要取之有度, 合理开发利用, 不能为了经济的一时繁荣而肆无忌惮攫取大自然, 破坏自然环境, 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得不偿失的路子。

参考文献:

①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70页;

②李慎明主编《历史的风——中国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7页;

③张西虎,国内关于苏联解体诸问题研究述评[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03);

④刘剑飞,苏联解体对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启示[J],前沿,2010(22)

⑤欧阳东著《东欧大裂变纪实》,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

⑥吴楚克著《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年.

⑦周尚文, 等. 苏联兴亡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10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