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课题负责人某某某

富达尔综合研字第001号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城区不足以容纳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和产业,从而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就导致了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一般城市扩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老城区为基础,逐步向郊区扩展,俗称“摊大饼”;二是有计划地在老城区以外建设新城——城市新区或卫星城。近年来,新城建设在国内很多城市成为一个新的趋势。探讨新城建设的国内外经验,对我国今后新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从先从新城开发建设的起源进行研究,并探索新城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及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式。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新城开发建设大都经历了由“近郊建设的卧城阶段”到“部分功能相对完备的半独立卫星城阶段”再到“功能相对独立的边缘新城阶段”这三个过程,形成了“通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影响而成的自上而下的新城发展模式”和“依靠自身独立优势发展起来的自下而上的新城发展模式”。

在新城开发建设理论基础上探索了国外新城的开发建设比较成功的案例,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华盛顿以及日本东京周边新城的建设,并对其开发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对我国新城建设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我国的新城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这些未来的国际大都市新城开发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与此同时须认识到我国新城建设存在的问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全面推进我国新城建设。

【关键词】:新城国外国内经验启示

【研究员】: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

【编号】:FDAR01-001

【完成日期】:2009年11月30日

目录

一、新城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

(一)新城建设的由来 (1)

(二)新城建设的发展阶段 (2)

(三)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式 (2)

二、新城建设的国外案例与经验 (3)

(一)英国伦敦的新城建设 (3)

(二)法国巴黎的新城建设 (5)

(三)美国的新城建设 (6)

(四)日本东京的新城建设 (8)

(五)国外新城建设经验总结 (10)

三、国内的新城建设 (14)

(一)北京新城建设 (14)

(二)上海新城建设 (16)

(三)广州新城建设 (16)

(四)香港新城建设 (17)

(五)经验总结 (18)

四、对长春南部新城建设的启示 (18)

(一)从区域整合的角度出发,制定新城规划 (18)

(二)建立包括政府、民间、外资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19)

(三)组建负责新城建设的专门机构,并制定配套性法律政策 (19)

(四)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 (19)

(五)挖掘和突出文化特色,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人居环境 (19)

一、新城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一)新城建设的由来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的追随者恩维和美国规划建筑师惠依顿对“田园城市”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新城运动”理论的形成则是在20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英国首相丘吉尔指令洛德〃里斯开始研讨战后重建问题。1943年,城镇和国家规划部成立。一年后,一项旨在重建战争受害地区、对城市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的法案也被通过。于是,战争一结束,重建工作即大规模展开。从此,从伦敦开始,整个欧洲掀起了一场“新城运动”。

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空间的恶性膨胀,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恩维提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的设想;同一时期,惠依顿也提出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以限制城市的发展,并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使其与大城市保持一定的联系。这些理论的提出,促使新城建设成为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城市规划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直到80年代,新城运动的代表性国家一直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大部分新城建设的目的主要是解决中心城区发展困境,优先考虑新城区居民的居住和生活问题。

9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全球化浪潮对世界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引导着新的全球城市体系的出现和世界城市的形成,影响城市的发展的主要力量转变为:第三产业化;信息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分离;指挥、控制功能与生产功能不在同一地点进行;制造业和信息业不断革新,形成了由少数全球城市主宰的新城市等级体系(Peter Hall,1996)。新形势下,新城自身的功能定位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新城建设也表现出新的趋势:一是在大城市地区多中心重构的背景下,

致力于发展成为新的区域核心;二是在大城市地区面对激烈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成为承载大城市地区巨型项目和高科技产业的战略工具。这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新城建设基本停止,国家的注意力转向了内城复兴;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新城建设的探索逐步兴起。发展至今,新城建设不仅仅通过物质性建设或房地产开发活动用来解决城市空间恶性膨胀、产业发展瓶颈以及城市人口拥挤等问题;同时,新城建设还通过城区产业空间转移和新型产业构建等手段,更多地承担起打造城市发展新核、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任务。

(二)新城建设的发展阶段

纵观新城建设的发展,其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卧城阶段”,主要是在城市近郊建设的、以居住为主导职能的居住型新城,与中心城具有紧密的依附关系。

其次是“半独立卫星城阶段”,是在原有居住型新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工商业服务设施(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的配套建设,致使新城功能开始向综合化方向转变,逐渐成为中产阶级工作、生活和居住的重要场所,但与中心城区仍具有紧密的联系和依赖。

第三是“边缘新城阶段”,随着交通通讯和网络技术超速发展,高级住宅和办公楼郊区化进程加快,原来半独立性的郊区卫星城镇产业高度化、城市功能多元化趋势明显增强,逐步演变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边缘城市”,成为城市扩散进程中新的集聚中心和边缘经济增长极。

(三)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式

总体来看,新城建设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发展模式。自上而下是通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影响而成;自下而上则是新城依靠自身优势独立发展起来。

自上而下模式的典型模式是城市辐射型模式。这一模式的特征是中心城市由于人口、用地的扩张,既有的结构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部分功能向城市郊外地区疏

解扩散,人口向外疏散,城市的经济活动或城市的职能向外延伸,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外围建设新城的空间布局结构,从而达到避免“摊大饼”的无序蔓延式发展目的。如北京总体规划确定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模式,将在外围规划建设11座新城。

自下而上模式主要有产业催生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催生型模式的特征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新城接纳中心城疏散的产业,依靠自身产业优势,吸引中心城疏散的人口。人口的聚集又进一步推动了房地产、交通等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城的兴起和繁荣。

资源开发型模式有:(1)旅游资源型。新城凭借特色的旅游资源,打“旅游牌”,靠旅游业的连锁效应,发育成各种要素聚集地,拉动周边地区人口的聚集。(2)文化资源型。特征是以一种得天独厚、底蕴丰富的地域文化为基础,经过充分发掘形成文化产业,由这种产业吸引了相关从业人员的聚集,形成文化型新城。

二、新城建设的国外案例与经验

(一)英国伦敦的新城建设

大伦敦地区的人口达到顶峰、二战以后伦敦的恢复性增长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是伦敦新城建设的直接背景。在伦敦发展过程当中的住宅问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区域成长不平衡问题、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矛盾等等也是伦敦新城产生的重要背景因素。英国新城建设经历了三代,从以疏散大城市的人口为主的第一代新城发展到功能相对独立的第三代新城。第三代新城注重从就业功能、消费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等方面不断完善发展城市功能,以摆脱以往单纯作为中心城市郊外住区的角色,密尔顿〃凯恩斯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二)法国巴黎的新城建设

1994年的《法兰西岛地区发展指导纲要》主张通过牵引,而不是阻碍,来控制城市蔓延,提出三个主要的规划原则——区域的中心多极化、提高农村的环境质量和美化自然空间、城市的多中心组织。此后,巴黎城市规划就不再过于强调人口的单纯增长,而是强调在区域范围内创造出为全欧洲服务的强有力的新生长点,即建设“多中心的巴黎地区”。这些新城建设的目的在于重建郊区(集中人口和服务设施)、减少老城内的交通和就业压力、建立真正的城镇(有完善的商店和服务设施)。

(三)美国的新城建设

在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城市开发法》,批准第一批建设63个新城,其

中确定的新城人口平均为2万人,这些新城发展大多基于小汽车交通,私人小汽车是主要的出行工具,新城布局采取分散型的城市布局,新城更多的强调了低密度的居住环境。新城的主要特点是:多数住宅为底层独立式,建筑密度低,绿化空间多,每英亩只有几套住房,周围有大面积的草地和树林,环境十分优美,供居民休息的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多,公共设施水平较高,完全是为富人阶层服务的。除华盛顿附近有个别独立型新城外,一般都是“卧城”,即就业仍在旧城。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郊区新城与大中城市中心的土地差价越来越大,使大规模的商业服务也迁往郊区,为郊区大规模的就业提供了机会。而到了80年代后,随着产业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有更多的产业进入郊区新城,使新城成为具有复合城市功能的郊区中心。

美国新城的开发是通过政府确定的住宅发展法令,给予新城开发的许可,通过私人企业来完成开发的主要过程,以市场导向来进行新城的开发。美国新城开发通过与开发商协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以换取开发商建设公共设施,同时还起到宣传和传销的作用。通过以私人企业开发为主的新城开发,政府从经济发展中还得到财政上的收益。

(四)日本东京的新城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新城建设注重与周边地区的联合,实现圈域层次的“自立化”。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规划专家提出以新城联合周边邻近城市,通过建立功能互补的地域一体化空间联合体来实现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实现功能自立化的规划设想。根据这一思路,在1986年制定的“首都圈第四次基本规划”中,提出了建设东京外围“业务核城市”的构想,以“业务核城市”为中心形成自立化的城市圈,以此改变东京一极核中心的地域结构,构筑起“多核多圈域”的城市地域结构,并具体提出了“多摩连环城市圈”构想,以多摩新城联合周边的立川、八王子、町田、青竹等已有城市,建立起紧密的空间经济联系,互相分担一定的职能,最终形成一个功能“自立化”的新城市圈。

式,引入私人资本。

案例六:东京六本木

六本木地区位于东京都核心区西南部,是外国使馆集聚的区域之一。由森株式会社开发建设的六本木新城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11.6公顷,由一幢办公楼和四幢住宅楼、高级宾馆、朝日电视台以及商场组成,总建筑面积约72.4万平方米(包括地下建筑面积)。全部土地收购、拆迁、规划及建设前后

历时17年完成,目前已经投入使用。

六本木新城建筑群的特点是结合地形自然高差,通

过坡道、连廊、平台、庭院、地下空间等组成了立体化、

多层次、大规模的公共活动空间。商业、办公、居住、

宾馆等多种功能综合开发,为地区提供了多样性的城市活动空间。

六本木新城规划结构分为三个区域,主要是以54层森塔楼(MORI TOWER )为核心区,通过商业空间、棒树坡大街、毛利庭园(MOHRI GARDEN )和朝日电视台(TV ASAHI ),将办公、购物、博物馆、影院、300间客房的君悦酒店和森艺术中心等贯穿起来;北区是新城入口,通过66广场将地铁车站、美容中心、商业和教育设施等功能贯穿于一体;南区是以四栋840单元的住宅、一栋多层办公和书店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区域(见图1)。

六本木新城的开发理念基于实施“城市复兴新政策”的项目背景,作为业主的

森株式会社的社长森稳认为,东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吸引力在衰退,需要通过将现

图1 六本木新城设施介绍

(五)国外新城建设经验总结

1.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与功能定位

西方国际大都市的新城建设,一方面,是适应城市郊区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和功能配臵合理化的政府行为。因此,每一座新城的规划建设,政府对其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对整个新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发挥总体性指导作用。

一般来说,新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有效疏散中心城区高密度人口和人流、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产业转移等,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者成为振兴经济的复兴地,但这些目标在不同地区也会有所差异。如英国大多数新城的建设目的主要是从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大都市区疏解人口,以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有的新城(如伦敦艾克利夫、彼得利、昆布兰、科比等)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比较注重新城的功能定位,以便发挥其独特功能,保持自身特色。如日本在东京大都市圈内开展的“展都型首都机能再配臵”计划,对规划中的新城都做出了明确的主导功能定位,如多摩新城为大学、商业职能;千叶市为

国际空港、港湾,工业集聚;茨城为科学城等。

2.制定大都市区域型规划

建设新城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大城市问题,因此,全面考虑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内在关系,从整个大都市区的角度出发,制定具有区域指导作用的大都市区域规划,是西方大都市建设新城的前提。在这种区域型规划中,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原则,将新城作为整个大都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明确各自职能,分担城市中心区部分功能,旨在促进高度密集的单极化城市结构转变为更大区域范围的多核心空间结构,实现大都市区经济的空间平衡与协调发展。

这一点在巴黎、东京等城市的新城建设中都表现得较为典型。

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1对巴黎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条战略性措施:一是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工业和人口的分布,沿塞纳河下游形成若干城市群,以减少工业和人口进一步向巴黎地区集聚;二是在巴黎郊区建设9个副中心,以减轻巴黎城市中心区的压力;三是沿塞纳河两侧平行轴线建设5个新城,共容纳160万人口。

日本东京则为了有效疏散中心区人口和产业,1956年制定了《东京发展规划》,在这种区域规划指导下,其新城与现有建成区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始终是区域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半城市化地区的集聚发展,加强城市化的空间整体性,促进城市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

3.政府制定配套的法律和政策

一般来说,政府的行为对新城建设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保障新城建设的顺利进行,西方大都市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条文和配套政策。如:

(1)英国在新城开发建设之初,就制定了“《1946年新城法》”,整整实施了30年,后来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其进行了必要修改,制定了“《1976年新城法》”。

(2)法国制定了《1960年新城法》和《1983年新城法》。

(3)荷兰制定了《私人买卖土地的法律条款》。

(4)日本政府制定了《城市改建法》,对于东京的改建规划做出了明确的原则,即“一心(东京)变多心(新宿、池袋和涉谷三个副中心)”、“一极(东京)变两极

1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包括1965年《巴黎地区战略规划》和《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城市规划指导纲要1965~2000》。

(东京、多摩新城)”,依法构筑“多心的开敞式城市空间结构”。同时,政府在土地征用、财政税收、住房建设、吸引人员入住新城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以推进新城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

在土地政策方面:

(1)英国制定了“土地强制征用”的法律政策,即地方政府有权征用城镇或乡村的土地用于“行动地区”的发展,可以强行要求土地所有者出让土地等;

(2)法国实行“土地银行储备”、“预留建设区”制度;

(3)美国实行“法定土地征用权”政策;

(4)日本实行较为灵活的“保留区”和“规划控制区”政策。

在新城吸引人口和产业的优惠政策方面:

(1)伦敦采取开发简单廉价住宅(初期)、住宅供暖免费等措施;

(2)法国明确规定了新城与母城之间的距离(20~40公里)、应配套的大型公共设施等措施;

(3)日本一方面提高中心城区的土地价格,限制新建工厂和大学,另一方面全面配套新城的生活设施,创造与中心市区相当甚至更加优越的工作和居住条件,吸引中心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进入。

4.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开发模式

国外的新城建设经验充分表明,新城建设是一项需要巨额资金、有序进行的复杂工程,能否成功筹集足够的资金和正确选择有效的开发模式是新城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目前,从国外新城建设的资金筹集和开发模式来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但不同国家之间有所差异。从新城建设费用负担来看,英国主要由中央政府全权负责,法国由中央政府承担主要费用,日本为多方筹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各出资1/3)。可见,政府依然是新城建设费用的“主要承担者”,但是为减轻政府负担,国外新城建设也积极拓展民间投资的渠道,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如在伦敦密尔顿〃凯恩斯的开发成本中,中央政府直接投资占49%,地方政府投资占21%,私人投资占30%。

从新城的有效开发模式来看,主要存在三种主要模式,即:(1)以政府为主体,事业化运作的开发模式,以伦敦为代表;(2)政府控股、商业化经营的开发模式,

以巴黎为代表;(3)以私人开发商为主体、政府政策倾斜的开发模式,以东京为代表。

5.社会平衡和生态平衡

要建成一座成熟的新城,需要按不同的建设时期和阶段,逐步完善相关功能,最终目标是构筑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舒适的“边缘城市”,努力实现自身结构平衡,以便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这种自我平衡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口和就业岗位的平衡,即就业和商业以及其他服务方面与人口规模的平衡;

二是居住分散化和就业岗位集中化的平衡;

三是提供广泛的不同种类的就业、城市服务,使不同的社会、经济群体与阶层之间的平衡;

四是自身功能平衡,也就是注重居住、就业、商业、购物、办公、文化娱乐、休闲、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平衡协调发展,满足当地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聚集发展;

五是交通组织平衡,主要表现为奉行步行街、人车分流等措施,就业区与居住区相分离,使居民能够很便捷地接近交通设施等;

六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大多数新城规划都采用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注重绿色公园、步行街、林荫道、绿化带等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尽力塑造建筑与环境景观、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郊外田园风格;

七是历史文化的平衡,即西方国家的新城建设都非常珍视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保护和开发利用当地的传统街坊、古建筑、古村落等,增强新城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内涵价值,提高其特有的“吸引力”。这一特征,美国主要大都市地区的“边缘城市”,以其“良好的自然环境、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与办公环境、便利的快速交通及综合化的城市功能”,成为西方新城平衡建设的典范。

6.其他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1)应当综合考虑新城对中心城市人口、产业的吸引力。在规划近郊新城区和远郊新城时,应当深入分析每个新城对中心城市的人口、产业的疏解效应,充分考

虑新城可能对中心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结构造成的影响。

(2)制定新城规划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在新城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如果忽视市场规律进行干预,所制定政策的可行性将大打折扣。

(3)通过新城开发公司进行城市经营来推动新城规划的实施。

三、国内的新城建设

19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部分城市在第三产业发展、产业升级以及改造老城区、提高市民居住水平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空间压力,向郊区扩张成为必然趋势。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为代表的沿海城镇密集都市区纷纷选择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中小城镇发展建设具有鲜明功能特色的新城,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整合来重新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增加区域竞争力。

(一)北京新城建设

1984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加快卫星城建设的几项暂行规定》等有关政策,以推进卫星城的建设。1993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颁布实施后,在主城以外布臵了10个边缘集团和14个卫星城。起初这些卫星城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水平也不高,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新城。21世纪以来,促进和完善新城建设已经成为北京市疏散中心城区人口的主要举措。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层级结构,发展了11个新城。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中的新城有11个,通州、顺义和亦庄被确立为重点发展的3个新城,规划人口规模各为70万至90万人。

按照北京市规划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将全面启动顺义、通州和亦庄三个重

点新城建设。重点新城建设大体分为两个阶段:2008年以前为前期准备阶段,2008年以后为全面启动阶段。新城主要功能是承接中心区产业、人口转移、吸纳本地人口城市化。主要建设和发展目标包括:

(1)建立新城与中心城快捷的交通联络体系。未来3个重点新城之间都会有轨道交通相连。以亦庄为例,该新城以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加强对外交通通道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外辐射发展能力。

(2)建立新城内部完善的基础设施。规划的新城内部道路密度达到6公里/平方公里,公共交通比例占到60%以上。

(3)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根据规划,每座新城至少有一所三甲医院,至少有一所相当知名的中小学以及高等院校,至少有一个一定规模的中、小型购物中心,还要有娱乐文化方面的场所,以及博物馆、娱乐中心等。

(4)顺义新城将采取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优化完善潮白河以西地区的中心区和空港区的功能布局,加强分区及组团间的功能配臵,引导形成“两轴、三区、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河东新区为新城发展备用地,是城市远期发展的预留空间。此外,该新城还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使新城各功能区及马坡组团建设初见成效。

(5)通州新城的空间方向将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向东南方向拓展,形成一河、两线、一路的架构。建设新北京东站,通州城市格局的形成将以新北京东站及运河两岸城市中心地区建设为契机,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区布局调整,突出运河文化底蕴,逐步形成文化产业优势,建成新城示范区,承接中心城功能转移,提高新城生态服务功能,初步构建首都城市综合服务中心的基本格局。

(6)亦庄新城的建设重点是强化中芯国际、奔驰汽车、京东方等优势企业带动作用,启动路东新区开发和河西区配套建设,建设产业发展新区。此外,新城的空间方向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跨越京津塘高速公路向东及凉水河向南方向发展,突出轴向发展和双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新城永乐组团为城市远期发展预留空间。

(二)上海新城建设

《上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中明确了控制中心城人口规模,引导人口向郊区重点城镇集中的方针。新增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郊区新城、“试点城镇”、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及嘉定、松江、青浦的工业园区。新增规划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外环线外的重点城镇、内外环之间的大型居住基地、中心城内的旧区改造用地。《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继续指出,要建设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要求的新城,并重点推进嘉定、松江和临港新城建设。规划到2020年,把中心城区人口总量控制在950万人以内,9个新城总人口为540万人左右。

通过多年的新城建设,目前国内外办公机构在上海的区位选择不再局限于黄浦区的外滩、浦东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少数地区,长宁(主要是古北新区、虹桥商务区)、徐汇(主要是一些高级住宅区与商务楼的新建)、卢湾(主要是由历史因素形成)等也成为海内外办公机构选址的热点地区。因而相应地,上海的商务服务业多极分散格局逐步形成,其中中心城区边缘区的地位明显上升。

(三)广州新城建设

从1978年开始编制、1980年编制完成、1984年获得国务院批准的《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定为沿珠江北岸向东至黄埔的组团式发展。旧城区为第一组团,是城市的中心区,该区的改造和建设要充分体现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对外交往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并严格限制增加工业用地。第二组团为天河地区(包括五山、石牌、员村),该区将发展成为广州市的科研文教区,以设臵文教、体育、科研单位为主;在积极开辟天河体育中心综合区的同时,兴建科学技术开发区,并搞好区内的各项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第三组团为黄埔地区,结合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港口、仓库等设施。为有利于控制城市规模,疏散过分集中的旧城区人口,规划发展花县的新华镇、番禺的市桥镇为广州城市外围的卫星城镇。此外,要大力发展其余的郊县城镇和农村集镇,形成多层次的

城镇网络体系。

1990年代中期以来,广州市的郊区居住区得到了大面积的开发,各种郊区住宅区也纷纷出现,成为了广州市居民购房居住的热点地区。而这些房地产的开发多是大规模的片区开发,并呈块状集聚的,从而形成了如番禺区的“华南板块”、奥体中心附近的“广园东板块”、白云机场附近的“机场板块”等。

(四)香港新城建设

香港的新城建设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首批发展3个新城(荃湾、沙田、屯门),后来又陆续分批发展了5个新城(大埔、粉岭——上水、元朗、天水围、将军澳)。目前,香港首批发展的3个新城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在香港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荃湾新城包括荃湾、葵涌、青衣岛三部分,紧邻中心区的西北部,在空间形态上已与中心区连成了一片,土地面积已达3630公顷,人口达70余万,是香港最大的新城;沙田新城位于新界的中部,由70年代3万人口的乡镇发展成为62万多人口、3600公顷的香港第二大新城;屯门是全港最西端的新城,距九龙32公里,居民也已达44万,土地面积达2200公顷。到20世纪末,香港共发展了8个新城,人口合计约为330万人,占香港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政府为新城建设计划耗资总计约2400亿港元,相当于310多亿美元。香港的新城建设,无论是在人口规模上,还是在投资规模上,都十分巨大。

为搞好新城的建设,香港于1973年专门成立了“新界拓展署”,并在各新城下设分区拓展处,聘请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和园林师等大量专业人士协助工作,带动各个分区拓展处进行了一系列可行性研究、城市规划蓝图的设计,并实施了一批土地平整工程、配备新城基础设施、提供多样的社区辅助设施,以及协调好政府和私人的发展,确保各项发展符合需要和相互配合。1990年,在拓展署的基础上成立了规划署,仍承担着新城的规划工作。

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0e5828333.html, 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作者:王朝明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7期 摘要:在2006年,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各地也根据这项要求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实现人们的生活富足作为建设的目的,改变农村的整体形象。新农村建设主要有三个特点,结构比较新颖,城乡关系比较特别,主体比较创新。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既不是为了将农村转变成城市,也不是为了将农民只固化在农村。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特点;建设经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我们应该按照新时代的诸多需求,对农村进行全面的建设,包括政治的建设、经济的建设、社会的建设以及文化的建设。通过进行全面的规划,来对城乡规划进行合理的管理,有效协调城乡空间的具体布局,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水平,此外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形式主义,要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对人们的生存环境进行治理。将社会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最终满足了国家提出的要求,成功的进行了新农村的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新颖。这种产业结构不仅体现在农业内部结构,还有服务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农村服务业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建设农产品销售服务组织与农业生产服务。例如:测土施肥、供应化肥农药以及防止病虫等一系列措施,并使其具有专业化的特点;2.为城镇居民所提供的旅游、欣赏以及休闲服务。乡村旅游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并且随着不断开发一些新的事项,像浙江衢州的七里农家乐等,给城市居民提供欣赏自然风光的机会,体验农村淳朴民风,使之身心得到娱乐,使农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与创新。 (二)城乡关系结构特别。对于农业社会而言,城市主要是农村商品采集以及农民消费的中心场所,城市手工业获得的技术经济效益只与农村农业所获得的技术经济效益有着细微的差别,城乡是共同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不会只在二元社会结构的框架下来进行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也呈现出城乡关系特别的特点。这种特别主要体现在将户籍制度取消,使每个农民都享有平等的公民地位,在城乡之间建立了面向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市场,赋予了每个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就业的权利;此外还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像医疗事业、养老事业以及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对建设城乡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新的统筹规划。制定全民教育制度,将义务教育普及,发展推广公益性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全新政策。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对以往的一些政策以及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最终有效获得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课题负责人某某某 富达尔综合研字第001号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城区不足以容纳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和产业,从而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就导致了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一般城市扩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老城区为基础,逐步向郊区扩展,俗称“摊大饼”;二是有计划地在老城区以外建设新城——城市新区或卫星城。近年来,新城建设在国内很多城市成为一个新的趋势。探讨新城建设的国内外经验,对我国今后新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从先从新城开发建设的起源进行研究,并探索新城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及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式。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新城开发建设大都经历了由“近郊建设的卧城阶段”到“部分功能相对完备的半独立卫星城阶段”再到“功能相对独立的边缘新城阶段”这三个过程,形成了“通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影响而成的自上而下的新城发展模式”和“依靠自身独立优势发展起来的自下而上的新城发展模式”。 在新城开发建设理论基础上探索了国外新城的开发建设比较成功的案例,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华盛顿以及日本东京周边新城的建设,并对其开发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对我国新城建设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我国的新城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这些未来的国际大都市新城开发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与此同时须认识到我国新城建设存在的问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全面推进我国新城建设。 【关键词】:新城国外国内经验启示 【研究员】: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 【编号】:FDAR01-001 【完成日期】:2009年11月30日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经验启示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经验启示 *村总区域面积*亩,其中耕地面积*亩,林地*亩,总户数*户,*口人,人均耕地*亩,共有党员*人。*年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存款1万元以上,住房砖瓦化率达*%。全村拥有手机、电话*余部,有线电视和入户率达*%,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几年来,村党支部通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进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年被通辽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建设示范村”,*年被通辽市委命名为“五个好”村党支部,*年被自治区确定为全区*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 一、主要做法 发展新产业。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通过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年全村*亩耕地全部铺设了农田低压管灌,农田电网实行了电井配套,安装了潜水泵,农田全部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格局,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也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基础条件。全村粮食亩产都稳定在*公斤以上,红干椒种植面积人均*亩,已形成主导产业。采取了公司+农户的有效形式,与腾龙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培育绿色草原香菇,*年培育香菇菌棒突破*万棒,人均增收*元。二是小区先行,实行科学规范养殖。坚持小区先行,科学养殖,实现人畜分离。*年建占地面积*亩的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处,建现代化高标准奶站一座,小区内饲养高产奶牛*

头,蒙牛公司负责回收鲜奶。*年建占地面积*亩的生猪养殖小区一处,与通辽金锣集团合作,年出栏育肥猪*口以上。*年建占地*亩的绒山羊养殖小区1处,一次性存栏绒山羊800只。产业发展挂靠龙头企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 创建新组织。大力推行“支部+协会”的组织构建模式,围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等环节,有效组织农民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在建设新农村的核心作用,引导发展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组织及产业协会,培育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成立了*村奶牛协会,党支部书记王洪志任会长。黑龙坝镇的养羊协会设在*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志兼任协会会长。 塑造新风尚。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为群众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以开展“弃陋习、树新风、促和谐,争做文明村民”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组织农民群众自己动手,移风易俗,美化家园,建设和谐美好的新家园。 建设新村庄。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一个舒适、安详、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基本标准。几年来,通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自筹资金加大了村屯整治力度,红砖硬化主街路7、5公里,修临街砖墙6000延长米,栽植垂榆、垂柳等常青树4200株,投资30余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村小学。*年争取国家农村沼气项目工程,上家庭沼气80户,走一条环境清洁型、资源循环型新村庄建设之路。*

苏州工业园区简介(宣传片文字稿)

苏州工业园宣传片(文字稿)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论是经济实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还是体制机制的创新,都走在了中国开发区的前列,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国务院副总理 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中方主席王岐山 苏州是一座古城,2500年的历史幻化成小桥流水的旖旎;苏州工业园区是一座新城,15年的传奇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演绎。1994年2月,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协议。在中新两国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推动下,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了堪称奇迹的跨越式发展——昔日的农田水乡,如今以占苏州市%的土地,%的人口,创造了15%的经济总量,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GDP比开发之初增长了近100倍。开发区建设以来,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内投资了125个项目。滚滚而来的中外投资,形成了内资外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截止到2009年底,园区实现了4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利用外资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开发区第一,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前列。 2006年,实施科技跨越计划至今,苏州工业园区R&D投入占GDP 比重达%,已经建成科技载体300多万平方米,形成国家级创新基地

10个,设立公共服务平台20多个,集聚各类研发机构160多家,创投机构85家,100多项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在区内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城市建设,经济管理和公共行政管理的成功经验,从建设初期就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园区高标准建设了9通1平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功能板块。园区管委会和各相关机构,时时处处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形成了高效、透明、公平、规范的亲商服务理念,亲商、富商、安商已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制胜法宝之一。如果说园区人的借鉴是对人类文明成果全方位地大胆借鉴吸收,那园区人的创新,则是世界先进理念与中国国情结合地勇敢探索,是支撑园区居安思危、超前谋划、借鉴创新、追求完美的精神动力。创新需要政策的支持,中国国务院先后授予苏州工业园区多个先行先试的政策,为园区创造了独特的发展优势。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办学试点、全国首条空陆联程航线、全国首个保税物流中心、全国首个政府部门充分授权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全国唯一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园区人创造了许多个国内第一,也就是这一个个第一、唯一铸就了园区创新发展之路。苏州工业园区借鉴创新的国际理念和本土实现,给地区发展奉献了一种崭新的智慧,它涵盖东西方价值观的努力,孕育了一个人融共赢新的模式。 新一轮全球经济变革已经开始,面对国际产业重新划分的迅猛浪

新农村建设经验:贵州

新农村建设经验:贵州 本期【建筑联盟】推荐:住建部汇总整理的浙江、北京、江苏、安徽、广西、贵州、宁夏等省份以村庄整治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材料,其中在科学规划、项目安排等10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科学规划:坚持符合农村实际,提高可实施性和有用性。项目安排:坚持从农民需求出发,循序渐进。 建设标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农民主体相结合。以城带乡:坚持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技术服务下乡。适用技术:坚持经济适用、绿色生态和乡村特色。 发展生产:坚持村庄整治与促进生产和农民增收相结合。保持特色:坚持尊重乡土、尊重传统。 组织领导:坚持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强化各级责任。 长效管理:坚持有长效制度、有管护队伍、有资金保障。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经验总结 贵州省辖9个市(州)、88个县(市、区、特区)、732个镇、705个乡、约1.7万个行政村。贵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渠道窄,文化素质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省村庄分布分散,许多村庄存在五大隐患:一是饮水安全隐患;二是因排水和生活垃圾而造成的环

境隐患;三是因过境公路和无村庄道路而产生的交通隐患;四是因人畜混杂、消防、防洪、卫生防疫而引起的公共安全隐患;五是因无村庄建设规划而引发的社会不和谐隐患。一、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贵州省把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作为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契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探索出了一条“改治结合”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农村危房改造 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关怀的重大民生工程,是省委确定的“最急迫的民生工程”。2008年7月,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2009年进入全面启动阶段。2008年至今,贵州省累计下达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76.96万户。累计投入财政补助资金163.88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88.64亿元,省级政府补助资金36.76亿元,市县匹配38.48亿元)。截至2013年5月底,全省已累计完成改造任务163.36万户。2011年开始,我省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相结合,探索出了贫困山区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的新经验,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谈及贵州农村危房改造时分别指出:“贵州的危房改造工作抓得很好。”“贵州的农村危房改造为全国创造了经验。” (二)村庄整治

关于新城开发与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

关于新城开发与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三大城市化(深度城市化、逆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模式,各级地方政府纷纷推崇城市经营哲学,通过新城/新区规划和开发建设,拓展城市空间,改善城市面貌,汇聚经济资源。本文作者对新城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 为新城规划阐述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新城开发规划设计城市扩展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城市的规模和数量明显增长,然而在其增长的背后,“城市蔓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大规模的新城区开发中,我们对其应重新审视。从目前来看, 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城市周边的新城区 建设被看作城市扩展的标志, 因此各地的新城区建设进入如火如 荼的阶段, 但由于种种原因, 在实践中各种问题不断显现。比如, 现阶段我国许多城市在重要地段或大片区域的新区开发建设上面 临着如何确定开发方向和建设理念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 已不能局限于常规的专业范畴之内, 而是涉及到诸多相关要素, 需要采 取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方法来进行。因此, 通过城市景观规划征集新区特定地段的发展创意、开发理念、规划概念, 正逐渐成为当前新城区景观建设的重要环节。 2 新城建设的背景 导致新城建设的直接原因一般包括下几个方面:

①中心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给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巨 大的压力。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新城建设成为疏解人口的一种有效手段。 ②其次是产业发展的新空间需求。当中心城市拥挤扩张, 地价级差时,工业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以及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郊迁己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一些地方和国家也有为工业发展而建的新城, 如韩国的昌原、龟尾新城、英国的西塞莫德尔新城。另外还有以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科技研究和高等教育为目的的新城, 诸如日本的筑波科研高教新镇、贺高茂高教新镇等。 ③统筹安排区域重大设施的需要。这些设施是指服务于大城市区域的, 包括商业、交通、市政等设施。由于这些设施需要占用较大面积的土地和大量的劳动力, 趋于选择地价较低的郊区。而新城的建设有助于为这些设施提供需要的就业人口和基本服务。 ④对自然健康的环境和良好住宅条件的追求。由于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的集聚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降低了城市的居住 质量, 城市住宅供需平衡发生了变化, 住宅供应紧张, 促使政府 寻找新的住宅开发空间, 同时由于郊区开发的低成本, 使得开发 新城成为解决大城市住宅问题的重要手段。 ⑤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完善城镇网络体系的需要。大城市的发展“过密” , 不仅造成中心城市的恶性竞争, 环境污染, 还造成地方经济疲软, 一些地方出现人口、经济“过疏”问题, 生产、

探索国内外五个特大城市新城发展共性——伦敦、巴黎、香港、东京

探索国内外五个特大城市新城发展共性——伦敦、巴黎、香港、东京 探索国内外五个特大城市新城发展共性,引导上海新城建设王颖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所长,高级规划师孙斌拣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胥建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硕士随着高铁等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上海与长三角各城市正在显现同城化趋势,一小时都市圈中的苏州、杭州、南通、宁波、南京等城市将实现与上海更密切的对接,而上海远郊地区如果没有以新城为核心的带动和提升就可能被边缘化。2010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300万人,大力发展新城,将有利于振兴郊区经济,构筑多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格局。上海“十二五”规划明确了重点建设嘉定新城、青浦

新城、松扛新城、金山新城、奉贤南桥新城、浦东南汇新城和崇明城桥新城等7个新城。分析并借鉴国际特大城市的有益经验非常必要。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与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差别较大,因而主要借鉴同样人多地少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包括伦敦、巴黎、香港、东京和首尔等特大城市。国内外特大城市新城建设1、英国伦敦的新城建设伦敦周围第一代新城的主要目标是从伦敦地区疏散人口,然而于新城规模小、离母城太近,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从1946年底到1949年,英国在伦敦地区建设了首批8座新城,1967年又增建了3座。1967年以后的第三代新城建设吸取此前教训,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新城成功地发展成为一座次级区域中心城市,成为英国新城的典范,比此前新城的规划人口更多,离母城也更远。2、法国巴黎的新城建设与伦敦相比,法国巴黎的新城建设较晚,但新城的人口规模更大。至2000年底,

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众所周知,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2月中央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中央1号文件)。今年春节过后,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研讨班。在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作了重要讲话,他们的讲话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主要任务、目标措施、要把握的重点及切实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等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为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2月28日上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传达了胡锦涛和温家宝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对如何推进湖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中国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全国人民广泛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西方舆论对此也十分关注。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及原因中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农民。农业是个弱势产业,农民是个弱势群体,农村是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解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处在爬坡过坎阶段,“三农”问题依然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现在农村的现状是: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用农民的话说,当年城里人高唱“走进新时代”,而我们乡里人却感到很无奈。 1.中国的农业基础还不稳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虽然恢复到了4.8亿吨,但还不能满足需求,比历史最高水平还低近3000万吨。中央十分关注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如果粮食安全一旦出了问题,那将会引起全国大乱。而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解放初期全国人均耕地10.7亩,现在只有3.7亩。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2.必须认真对待还在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这样的国情决定了要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拉大。2005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3225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绝对值差距达到了7283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3.22倍。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这个差距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不是缩小了,而是进一步扩大了。改革之初,中国城乡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79年农民人均收入是134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元,绝对差距是209元,相对差距是1∶2.57。同时,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更大,在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生活质量等等方面,与城市相差很远,据专家测算,至少相差15—20年。现在全国仍有5万个村不通公路,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自来水,3亿农村人口吃的脏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国家已经初步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都非常低,要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把一个农业大国逐步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当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所以农村一直是在为工业化和城镇化作贡献。中国现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一些比较漂亮、比较现代化的城市,它和中国广大农民所作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2000年中国的gdp为8.95万亿元,财政收入为1.34万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万亿元,而2005年,gdp已增

(完整版)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设计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所以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此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1.5%),但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

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14年,建城的地点就在目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苏州市以西,靠近著名的太湖边的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案例分析.doc

文献综述 1前言 高铁新区的研究是城市对外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对外交通又往往与城市公共交通结合 ,这种引导城市发展的结合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 ,铁路、公路、轨道交通、航空等交通方式中 ,铁路客运方式以其运最大、速度快、安全性高、运输成本低等特点成为城市对外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 ,其通达性虽高于航空客运方式 ,但仍旧较低 ,宾客流多需要其他

通达性高的客运方式进行集散 ,所以铁路客运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亦多为主导交通方式。而近年来铁路的发展带动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对铁路站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高速铁路新区能否带动城市新的发展仍旧是我们所探时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实行国家城市发展政策方面的“自利性” ,地方政府的调控的偏差 ,产生了对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建设与发展的轻视性和盲目性并存的思想。此外 ,我国还未有建成的高铁新城案例 ,有关高铁新城基本处子规划和理论研究阶段。 2相关理论 2.1高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国正在快速推进的高铁建设将在2010—2014年进入全面收获时期 ,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 ,旨在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 ,进一步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 ,为高铁通道上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 ,高铁将对城市发展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放大效应 ,加速放大城市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 高铁的建设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十分明显 ,它将城市自身竞争力优劣势放大 ,一方面它能够通过集聚作用稳固城市现在的等级地位 ,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时间距离的缩短促进新的城市网络形成。这两方面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区域内的各个城市 ,带来城市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关系 ,同时区域内各城市的关联地区将显得更加交迭。因此 ,如何趋利避害 ,成为沿线城市在自身竞争力优劣势均被放大的前景下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点。 (2)扩张效应 ,延伸城市功能的辐射范围 高铁建设的一个明显的功能就是提供更高的可达性和连接程度 ,形成地理学理论中所谓“时空转换”。一方面同样距离用更少的时间;另一方面 ,相同的时间到达更大的范围或者更远的点。由此一来 ,高铁的建设 ,将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 力 ,带动其一小时经济圈之内新城节点的发展 ,总体上提高沿线城镇群的经济规模和竞争力。 (3)第三产业效应 ,促进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参观心农村建设后的心得体会

参观心农村建设后的心得体会 新农村建设必需以经济发展、产业建设相结合,并以产业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动力。下面是参观后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参观后的心得体会 金秋九月,我有幸来到了仙境般的荆门钟祥市彭墩村。这里是闻名全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组织上把这次培训安排在这里,我能体会到组织领导的一片苦心。 走进彭墩,一股农业新村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每到一处,统一规划建设的村民住宅、干净宽敞的村庄大道、美如风景画的村庄绿化都使我们感觉到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心灵深处感受到一种震撼和冲击。近年来,彭墩村党总支以村企共建新农村为契机,以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为抓手,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坚持强班子、抓发展、惠民生,增强了党组织的发展力、服务力和凝聚力,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500元。三天的培训时间虽短,但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新更深入的了解,受到的启发也不少。 一是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保障。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选配好村"两委"班子是发展农村经济、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一环。要把想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并且有能力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人选到村领导岗位上来。村民大会选举青龙湖公司总经理、也是彭墩村人的张德华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村党代会选举张德华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大胆实行村企联姻,壮大村集体经济。由于村支部想干事,敢干事,干实事,深受村民的拥护,大大增强了村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农业龙头企业立足农村实际,利用农业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明显。以湖北青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彭墩村发展了养殖、种植、蔬菜三大特色板块六大品牌产业:水禽养殖品牌,建立年产2000万只商品鸭苗的肉鸭养殖基地,带动周边50公里内的农民发展养殖业;家禽养殖品牌,建立年存栏10万只的蛋鸡场;生猪养殖品牌,全村饲养生猪过万头;渔业养殖品牌,年养殖特种水产品过百万斤;水稻种植品牌,无公害种植优质水稻6000亩;精品蔬菜品牌,建设蔬菜大棚2000亩。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 经验及案例 二零一一年三月

目录 一、新城开发背景 (1) 二、新城的定义 (5) 三、新城的发展阶段 (5) 四、新城的分类 (6) 五、产业新城典型案例之一:筑波科学城 (8) (一)概况 (8) (二)背景 (9) (三)建设目标 (11) (四)规划 (11) (五)发展阶段及特征 (15) (六)城市发展 (20) (七)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25) (八)筑波科学城存在的问题 (30) 六、产业新城案例之二:美国尔湾市 (34) (一)概况 (34) (二)发展背景 (35) (三)城市规划 (36) (四)尔湾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居住人口 (40)

(五)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50) (六)尔湾成功的要素 (51) (七)筑波和尔湾发展要点对比分析 (56) 七、产业新城案例之三:上海浦东新区 (58) (一)发展概况 (58) (二)发展历程 (59) (三)成功经验 (63) 八、产业新城案例之四:天津滨海新区 (72) (一)发展概况 (72) (二)成功经验 (73)

一、新城开发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不断加强,导致市区用地不断向四周蔓延,形成了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如20世纪50年代巴黎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6000人/平方公里。 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如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凸显;城市住房短缺,房屋价格飞涨,两极分化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在空间上,人口大量增加造成城市住宅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开始在郊区蔓延。城市郊区用地急速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无序开发带来了开发效率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维持城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各国政府集合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的城市规划思想。政府开始尝试通过建立新城,

高铁新城开发建设的研究

高铁新城开发建设研究 一、国内部分新城开发建设案例 1.济南西区 采用市领导小组领导下的“指挥部+项目法人”的组织实施模式,即“市长+市场”的模式,成立西客站片区建设指挥部,由济南市市长挂帅,整合市区两级政府的土地、规划、市政、财政等相关部门的行政资源,对西客站片区的开发建设任务进行决策,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滚动发展、自求平衡的原则开展新城建设。 选择有经验、有实力的开发策划咨询机构做为指挥部的“参谋”,参与新城区建设的全过程咨询管理。以山东省高校基建咨询服务中心为咨询服务总平台,全面负责统筹谋划各规划项目的提报、工作计划及进度,督促管理各项目规划过程,组织各类技术审查及技术协调会议,形成最终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委托其他专业机构搭建专业分平台,构成了完善的服务平台体系,为西客站片区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采取政府与市场合作的运营模式,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源,政府与市场的优势互补,实现效益最大化。 制定了一揽子优惠、开发补偿和公众参与等政策,使区域开发项目更加合理、透明和具有前瞻性,并吸引了开发商的投资热情。 2.长沙东部新区 长沙东部新区建设采用了市领导小组领导下的“指挥部+项目法人”的组织实施模式,即“政府+市场”的模式。成立了建委副主任为指挥长的建设指挥部,作为该项目的存在主体,主要负责资金的筹

措、道路的建设施工以及目前四个项目的协调等工作。 长沙新区开发建设融资形式采取市财政资金支持与银行贷款相结合的模式。市政府拨付专门财政资金用于城东新区项目启动,同时,通过银行获取信贷资金。目前,新区建设资金主要以政府拨款为主,在此基础上,靠市场运作保证项目资金额度。 开发运营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先将项目启动区域周边的土地利用控制起来,通过土地市场运作来获得后续项目的开发资金。 3.河南郑州新区 成立了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郑汴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郑州新区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及郑州新区工委、管委会等机构,统一组织协调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始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求平衡、良性循环、滚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采取“特区+公司”开发经营模式。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环境引商、项目带动”的运营模式。 坚持“盘活资产、自我积累、自我开发、滚动发展”的资金筹措路子,通过借贷融资,完善基础设施,美化城区环境,增强对开发商的吸引力,实现滚动发展。 4.深圳罗湖新城 成立领导班子,协调不同的投资及实施实体单位。聘请知名咨询公司对新城建设进行国际咨询,并制定相关研究机构做咨询的整合,形成系统的开发策略。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之路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之路 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借鉴与“宪章城市”构想 一个开发区或城市的品质最终取决于治理水准、可持续性、综合发展竞争力等,这是制度、文化、理念诸要素的综合体现。 保罗。罗默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以其命名的罗默内生增长模型,强调以创意或知识为基础来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 采用相对先进的制度、法律、体系、思想、理念来构建一种重视制度和公平规则的城市,命名为“宪章城市。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能否真正成功,关键:.借鉴成果制度化.新加坡经验本地化 新加坡经验的核心: 基本原则和保证实施的制度。新加坡经验本地化或中国化是一种消化吸收创新乃至提供示范、辐射的过程,而创新是十分重要的。结合国情及园区实际方面进行创新 开发区主要任务是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管理社会 年天津开发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年“零行政事业收费区” 年苏州: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年首推社会承诺服务制,目前普遍实行“小政府大社会”。 中新合作持续深化() 先后编制实施余项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确立全新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优化“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体系,构建“公

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环境,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历程:() 1.酝酿启动阶段(—) 2.基础开发阶段(—)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正式建 立了园区行政管理主体——园区工委、管委会及相关管理体制,初步建成了专业招商队伍和招商网络。一开始摒弃全民招商、人海战术,优选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从事专业招商。“有的放矢”、“上门敲砖”,以诚感商。园区十分注重新加坡经验的本地化和法制化。 3.加速发展阶段(年初至年月) 4.转型升级阶段(年月至今) 园区经验的内涵(): 1.借鉴:高起点自主创新学习 2.创新:高目标自主探索 3.圆融:高品质结合统一 4.共赢:高效益共同发展 圆融是一种状态,借鉴是圆融的来处,创新为圆融的手段,共赢为圆融的目的。借鉴先进、创造新知、融合互通、携手共赢。 园区的成功经验:() 1.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开发建设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规划先 行、规划即法)

沣东新城规划

沣东新城规划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是西咸新区渭河南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东接西安市西三环,西接沣河东河岸,西安绕城以西的部分,南临西汉高速。规划总面积159.3平方公里,其中计划2020年完成建设用地7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工作。包含西安市辖区六村堡、三桥、王寺、斗门街办,高桥街办;咸阳市辖区沣东街办。 1规划背景与要求 随着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陕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明确提出要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和“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咸新区从此横空出世!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西咸新区的开发建设是一个伟大壮举。总规划面积882平方公里的西咸新区涵盖了西安、咸阳两市7个区县、23个乡镇街道,下辖5大组团,协同共进,并肩发展! 作为西咸新区5大组团核心区域的沣东新城,规划面积159.3平方公里,到2020年,规划建设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67万,区内生产总值2500亿元以上。 在“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联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指导方针的统领下,沣东新城确立了三大宏伟战略目标:面向全国,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打造西部能源中心和体育会展中心;立足陕西,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板块和引领区,成为西咸新区独具特色的人文、田园生态新城树立现代田园城市新标杆;引领西咸,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孵化、会展业聚集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统筹发展新典范。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原名西安沣渭新区,2010年12月6日,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为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将其更名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实行“省市共管、开发建设以省为主”的体制模式,社会事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仍然保持原有的以西安市为主的管理体制。这里还是未来中国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试验田,依托本地科技、人才、资源及体制机制综合优势,以国内外知名企业为龙头,以产业环境建设和服务支撑体系构建为平台,正在成为西部率先发展的排头兵! 沣东优势 1)历史文化 沣东新城周、秦、汉历史文脉丰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镐京、秦阿房宫、汉建章宫、汉昆明池遗址等均位于新区境内,牛郎织女传说亦发源于此,这里曾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历史人文资源丰沛充盈,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英国新城建设

英国新城建设 1 英国新城建设发展回顾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基础是建立一个既有方便、高效的就业与生活条件,又有农村卫生、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城市,他称之为“城乡磁体”的新型理想城市模式。要建设这样一种新型城市就必须控制城市规模,以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座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组群他曾设想这样一个组群为25万人,中心城市为58000人,周围6座田园城市各为3200人,其中城市人口为30000人,农村人口为2000人,他还对田园城市的规划设计作了具体的设想,严格来说,这样一种图解式的规划示意图还不是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但毕竟是代表他对未来城市新秩序的一种创造。因此国外城市设计论著中都把“田园城市”理论作为近现代城市设计重要思潮之一。霍华德在世时曾亲身参加建成了莱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以后他的继承者也建过少数几个。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则是二次大战之后开始的,首先也是在英国。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New Town Act),从1946年到1950年开始建设14座卫星城,在伦敦周围有8座。以哈洛(Harlow)新城为代表是第一代英国新城。英国新城建设走在世界前列是有其历史背景的。霍华德理论、阿伯克龙比(Sir.P.Abercrombie)的大伦敦规划、战后工党上台推行住房和新城建设政策等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供了条件。而新城建设也是适应了英国当时城市发展的需要,体现在: 一是探索大都会中人口和经济活动过份集中的某种出路。 二是新城建设起了组织郊区无计划发展的作用,例如保护土地和自然资源、风景和其他环境要素;组织起有效的交通、公共设施来代替无计划的乱建;有一个长远计划来满足今后各方面需要;结合地价及土地管理和开发,兼顾公共利益,保持整个地区统一的质量和外观,等等。 三是新城作为一种“平衡社区”(Balanced Communities)在人口、就业等方面可以起到某种平衡作用,以适应大城市及其区域发展需要。 第一代新城规模都比较小,一般才几万人,如哈洛新城规划为8万人。它的城市设计可以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哈洛是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F·吉伯德(Fredderik Gibberd)所设计,它的特点是: 1.充分利用自然特点,保留原有高地、河谷和植被,使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群相互协调,体现田园城市风貌。 2.组织好交通。做到车行步行分开;过境与市内分开,居民能方便安全地到达工作地点与城市中心。 3.精雕细刻城市设计。无论是市中心、居住区、住宅群组乃至小品都经过很好设计。 哈洛新城不足之处是规模比较小,布置松散,缺乏城市气氛,土地使用和基础设施不太经济。因此到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出现了坎伯诺尔德(Cumbernauld)朗科恩(Runcorn)及霍克(Hook)等第二代新城。它们的特点是:

新农村村庄规划中值得注意的国外经验与教训

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国外经验与教训 发达国家的乡村规划建设为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著名外国规划师留下了这样的忠告:你们应该更关注其他国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尽可能避免重犯其他国家已经犯过的错误。 一、可持续发展的村镇规划建设价值取向 在发达国家村镇规划中,判断可持续发展有2个不同的角度:一个是以生态为中心;一个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中心论”以环境可承受和环境得以改善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如决定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限度;“人本论”以满足当前人的需要但不损害后人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两个不同的立足点的差异之一是尺度不同:“生态中心论”的尺度是区域的或全球的,而“人本论”的尺度是地方的,一个村、一个镇和一个城市。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时大都采取“人本论”的立场。 英国的《21世纪地方发展纲要》从4个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村镇规划设计: (1)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采取生态学的方式去考察社区,重新研究社区与它的背景的关系,如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水和能源等。 (2)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尽可能强化地方社区的独立的和综合的功能。一个地方对汽车的依赖会产生环境污染、交通设施使用不平等、过量使用土地和能源等问题,因此,避免地方社区的区域功能衰退,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的重要内容。 (3)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采用人的尺度、土地与空间的混合使用、人群的混合居住、维护地方的社会资本等基本准则。 (4)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使每个人都能负起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干扰的责任。 按照这些准则设计的社区有如下理想特征:有适当的住宅、工作机会、当地生产的农产品、稳定的能源和水源;不同年龄和收入的人们形成一个和谐的社区;人们在那里生活、工作、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大部分人在那里工作,不需要每天为了工作而长途奔波;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自己属于那里。这些描述可以归纳为6大设计原则:

美丽乡村与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发言(最新分享)

美丽乡村与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发言 (最新分享)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首先,感谢***,给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下面按照会议要求,结合***美丽乡村与新农村工作实际,就主要做法和措施,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如下:近年来,在***的正确领导下,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积极响应,主动作为,积极配合***及有关部门,按照“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结构合理、生活文明幸福”的建设总要求,紧紧围绕**提出的“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得到新提高,乡风民俗展示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的目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建设热潮中去。经过不懈努力,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群众人居环境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一、强化领导,突出“活”字,全力营造建设氛围 美丽乡村与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安排美丽乡村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成立了由***任组长,***任副组长,包村干部及各村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构建镇、村、组、户四级网络构架。同时,大力向村内走出去的*员干部、能人富人宣传政策,打消群众的疑虑。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思想高度统一,村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建设的氛

围十分浓厚。 二、广泛动员,围绕“干”字,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建设美丽乡村与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关键。长期以来,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村民的卫生意识十分淡薄。一些民居,院落坍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村子周边,规划无序,乱搭乱建,杂序无章。针对以上情况,在加强与村民宣传、沟通的前提下,组织相关部门动员全体人员以及出动推土机、挖沟机、垃圾车垃圾等机械,集中开展环卫治理活动。村内男女老少、外出务工的群众争先投工投劳,纷纷加入到清洁家园的大会战中,共同清理垃圾杂物,互相帮忙铺院垒墙,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我们持续探索村级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一方面通过合同形式聘请环卫保洁工人,由所在村管理,**和村内*员、村民实施公开监督;另一方面,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评比制度,不定期对卫生环境进行督查,确保卫生状况不反弹、常态化。 三、多措并举,强化“新”字,努力提升建设标准 在召开村民大会时,认真征求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研究梳理,千方百计拓宽美丽乡村与新农村建设融资渠道。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的实施原则,立足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目标,扎实开展村庄的“穿衣戴帽”活动。通过精心打造,村内主干道路硬化工程、主题文化活动广场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道路两边、广场周边栽植了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