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析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

浅析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

浅析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
浅析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

浅析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

摘要:从2001年以来,《新闻记者》评选“十大假新闻”,已坚持了整整十年。为此,原主编吕怡然先生专门撰文诉说衷曲:鞭挞“客里空”,自然是见义勇为、义无反顾,然而也不无感慨:“十年了,我们无惧,但有困惑。心底无私天地宽,面对无理交涉和诉讼,我们并不害怕,以事实说话,凭证据论辩。但我们的困惑挥之不去:为什么如今真实性这个新闻的铁律在现实的诱惑面前会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浮华浮躁浮夸肤浅之风在新闻界如此盛行?为什么一些新闻把关人对疑窦丛生的虚假信息会如此漫不经心?为什么至今尚未对造假责任者实行

‘零容忍’、‘零宽恕’,以致常常无人为造假担责?”

关键词:虚假新闻社会风气职业道德市场竞争

正文:

客观事情,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是致命的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新闻如果是虚假新闻,那么会对人民群众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等等

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真实反映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成就和进展,客观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新闻信息。

从2001年以来,《新闻记者》评选“十大假新闻”,已坚持了整整十年。为此,原主编吕怡然先生专门撰文诉说衷曲:鞭挞“客里空”,自然是见义勇为、义无反顾,然而也不无感慨:“十年了,我们无惧,但有困惑。心底无私天地宽,面对无理交涉和诉讼,我们并不害怕,以事实说话,凭证据论辩。但我们的困惑挥之不去:为什么如今真实性这个新闻的铁律在现实的诱惑面前会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浮华浮躁浮夸肤浅之风在新闻界如此盛行?为什么一些新闻把关人对疑窦丛生的虚假信息会如此漫不经心?为什么至今尚未对造假责任者实行

‘零容忍’、‘零宽恕’,以致常常无人为造假担责?”显然,吕先生所说的困惑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

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虚假新闻的产生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社会风气浮躁。现在社会上许多人言行严重不一,台上台下,人前人后,家里家外,白天晚上,表现出了“双面人”特点。媒体记者身处其中,不可能不受影响。而且,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在现在的新闻队伍中,仍然有为“宣传需要”夸大典型人物事迹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话,好大喜功,这就造成许多新闻媒体常常只讲成绩不讲问题,使得群众产生了一种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可信的总体印象。

2、约束机制和整顿措施不完善,管理偏于粗放。大人不让孩子说谎,首先自己不能说谎。明明发生了应该公开的事故,就是不让报;明明死了5个人,就让说3个。类似的情况,许多媒体都经历过。有人把管理上的问题概括为:一是只能批外地,不能批本地。二是只能批群众,不能批干部。三是只能批下级,不能批上级。四是只能党报报,不能晚报报。五是只能延后报,不能提前报。六是只讲什么不报,不讲什么能报。七是只说禁止,不说解禁。八是只说限制,不说发展。九是只许百分之百正确,不许万分之一差错。十是只批评,不表扬。

李长春同志反复强调要“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管理上一味地堵截不是个办法,有些堵截也是造假。杨万里的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而且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明明写着老百姓享有的“四权”:知情权、表决权、参与权、监督权。

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来规范和约束新闻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新闻行为,社会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力量薄弱,虚假新闻产生后除了受到道德的谴责以外,没有明确的处理方案,是虚假新闻得不到有效根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3、受众特殊的心理需求——猎奇心理。学者陈力丹指出:“出现这么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各种媒体经常为迎合受众对名人的好奇心理,比较关注所谓的“名人近期动态”,以此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如2008年具有轰动效应的假新闻《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

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四点:

1、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理论修养欠缺,也可以说是责任心不强或知识能力不足等主观上的问题。新闻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社会责任感。而个别新闻媒体、尤其是地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对国家、政府决策没有很好的理解把握,曲解或者片面理解相关政策,写出的报道往往有失公正。2007年网上争议很大的“华南虎照片”造假事件,当地媒体从宣传本地出发对“华南虎照片”的报道也许对地方发展有一定效果,可却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侵害了广大受众的知情权,显然当地新闻媒体的个别从业人员的政治理论修养尚有不足。而且目前媒体从业者大多较年轻,流动性较大,有些记者涉世不深,经验尚浅,知识也不全面,缺乏对新闻事件、信息的敏感和鉴别的经验,对于某些方面的虚假新闻,不能及时准确地鉴别。还有些记者没有认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仅凭片面的采访写新闻,结果产生虚假新闻。另外,法律知识贫乏也是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理论修养欠缺的一个表现。

2、利益驱使记者造假,为追求轰动效应或个人名利而不辨真伪虚实。这里的利益包括精神和经济两方面。记者为了获得名誉编造假新闻,“纸馅包子”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有的记者对新闻时效性、可读性的考虑往往超过了对真实性的追求。有不少虚假新闻,记者或编辑只要再多花一点功夫核实一下,很容易发现漏洞,但是出于追求轰动效应,“抢新闻”的考虑,有些记者宁愿先登出来再说。虽然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达到了,但却违背了新闻必须真实这个最基本的原则。另外,有些商业机构或个人为了自我利益或其他目的,不顾公道制造新闻事件提供给新闻媒体。虽然很多谎言漏洞百出,但新闻媒体为了在受众中引起轰动,不辨真伪虚实,甘被诱惑,结果产生了虚假新闻,误导和愚弄了广大受众,破坏了媒体的公信力。

3、新闻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缺乏。任何行业和个人都有它的社会责任,新闻从业人员由于自身行业的特殊性,社会责任感更为突出。社会责任感缺乏,往往导致报道的角度把握不准,从而使受众产生不正常的社会心理。《新华日报》2005年11月10日B1版上曾刊登一条以《海门建立公务员退出制度》为标题的新闻消息,文中称“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海门市公务员退出机制已经出台,打破公务员管理中…只进不出?的格局……”消息见报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众多媒体争相转载。这条因记者未经证实就报道的假新闻,严重干扰了政府和人民群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4、媒体非正常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轰动效应,不惜刊发虚假失实的新闻报道,展开恶性竞争,新闻事件怎么“轰动”怎么写,全然不顾事实的真相。有人对《新闻记者》杂志连续4年评出的假新闻进行统计,发现凭空编造的虚假新闻占1/3以上。为了轰动效应,有的从业人员什么假都敢造,什么故事都敢编,简直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5、虚假新闻处罚中存在的问题

2007年4月至7月,鉴于“纸馅包子”、“美国枪杀案是中国留学生制造”等重量级假新闻的系列出炉,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电视台播发通报,严肃新闻出版工作纪律,建立重大失误责任追究纪律,一时间行业之风得到肃清。但“风头”一过,年底的假新闻就卷土重来。由此可见,不建立“长效机制”,单靠一事一抓,就事论事,短促突击,权宜之计,是无法有效遏制假新闻的。

与西方媒体的“独立调查小组”相比,我国的虚假新闻的揭发缺乏权威独立的评价机构,调查程序也不够独立、公开、透明,当我们无法对虚假新闻突破媒体严格的编审关口并得以刊发的具体过程进行复原时,也就难以真正发现媒体内部审稿制度存在的缺陷,难以对其运用效力和效率进行可靠性评估,从而无法对症下药。[16]

媒体处罚不够严谨,事发后数天内即对刊发虚假新闻的当事者做出包括纪律处罚和除名的处罚决定,处罚依据多为“杜撰”、“未经核实”、“仓促成稿”、“隐瞒”等,缺乏详细、全面的处罚调查报告,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责任问题,净化行业风气。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对于假新闻曝光后的处理问题,国内的大多数媒体是采取“鸵鸟政策”的,置之不理者占八成以上,部分媒体为自身过错开脱辩解,只有少数媒体采取道歉纠错的反应。

如何有效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

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说过:“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最大限度地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社会监督是有效遏制虚假新闻产生的基本保障。“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一理论在新闻界同样适用。要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要加强对新闻传播的监管,加强新闻立法,使新闻行业行为有更多的法律依据。

2、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有效遏制虚假新闻产生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提高认识,增强坚持真实性原则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自觉地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要求,并将其转化为正确的职业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杜绝虚假新闻。

其次,一个具有新闻职业道德的人要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全部新闻工作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每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当以此为原则、为标准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审视自己的新闻实践活动是否做到了实事求是,是否做到了全面、准确地报道新闻,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第三,要增强法制观念,防止新闻侵权。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法制观念,掌握好“法”与“非法”的界限,自觉遵守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尊重法人和公民的各种合法权益,防止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和侵权、毁誉现象。

另外,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自觉堵塞造成新闻失实的各种漏洞。真正的有效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

浅论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近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严重地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传媒竞争的激烈、记者自身职业素养不到位、撰稿人为谋取私利而胡编乱造、编者的疏忽大意是主要原因。本文除了简单论述假新闻产生的背景、成因和危害,还简述编辑人员甄别和防范假新闻的方法。 关键词:假新闻;成因;危害;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那何谓假新闻?笔者在研读大量以假新闻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的基础上,得到这样一个定义:新闻媒体报道的、无可靠消息来源的、蓄意或无心之失造成的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的新闻。 一、假新闻产生的背景 当前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要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普遍追求最新的新闻、独家新闻。在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筛选新闻线索和采写新闻的时候,要确保时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制造出千夫所指的假新闻。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其强大的自由性和原创性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微博、贴吧、论坛、博客等操作方式也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简便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网络在最大限度让受众享有信息传播的便捷的同时,也深受虚假新闻泛滥之害。 在信息发布方面,网络具有匿名性;在数量上,它又具有海量性。这两重特点往往导致信息来源难以查证。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假新闻利用大量耸人听闻的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根据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多数派好比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少数派往这个磁场靠近,结果只能导致多数派(谬误)越强,少数派(真理)越弱。 当假新闻真正受到大众的普遍质疑而不是只停留在少数几个知识分子和相关人士的,假新闻的传播和覆盖面早已经扩大,恶劣影响已经覆水难收。 二、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首先,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是另类的假新闻产生的客观原因: 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是另类的假新闻产生的客观原因。新闻要求时效性, 但是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又给记者编辑及早把握新闻事实制造了相当的难度,有时合理的推测也可能和事实相悖。 笔者仍然记得,2004年8月29日在奥运会女排决赛时,前两局中国队以0比2落后于俄罗斯队。当时新浪网在比赛尚未结束就发布“女排姑娘奋战不敌俄罗斯,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的消息,然而事实却是:中国女排绝地反击搬的连扳三局,最终拿下了阔别多年的奥运金牌!新浪网在之前就已预先做好正负两个不同的模版,但在对页面进行更新时,误将模版预备代码发布,诚然是因抢新闻所致。 其次,媒体从业人员的急功近利和主观素质因素是出现另类的假新闻的直接原因。 五年前,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一期节目,题为“纸做的包子”,播出了该台记者暗访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一无照加工点使用废旧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出售的新闻。节目播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惊动了北京市委和公安系统。15日,北京市公安成立专案小组进行调查。7天后,案情大白:原来是记者一手炮制的假新闻。 近几年来,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类似于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

新闻事件营销经典案例收集

新闻事件营销经典案例收集内衣品牌利用第一夫人希拉里制造新闻话题一次,美国总统克林顿携第一夫人希拉里到日本进行国事访问,按照行程安排,希拉里前往东京都大学进行一次演讲,演讲在一个露天广场举行,由于当天的风比较大,希拉里又穿着裙子,在演讲中希拉里的裙子不时被风扬起,植田二郎不断地用自己心爱的相机捕捉着第一夫人的各种姿态,晚上在暗房里冲洗胶卷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其中有一张被风扬起的照片中,竟然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一夫人的裙内内裤,这一发现令植田二郎非常欣喜,相信这张美国第一夫人春光泄露的照片一定会引起世界性的轰动,当他正得意的时候忽然想起三木品牌的内衣,这时植田二郎灵机一动:如果这个美国第一夫人这个裙底风光泄漏的内裤是三木牌的会怎么样?植田二郎立刻电话给三木老板,并向他要了一个三木的LOGO,通过技术处理将LOGO巧妙地洗印上照片,然后连夜赶写了一个题为:“第一夫人春光泄漏,珍贵内衣钟情三木”图片新闻,此新闻与隔日刊登在《读读新闻》头版头条,文章还引用了希拉里抵达日本后专程到东京都三木内衣专卖店购买内衣时对三木内衣的盛赞……一时间各大报刊杂志和电视广播媒体争相转播刊发,希拉里春光泄漏与三木内衣的新闻在全日本迅猛传播。希拉里是美国第一夫人,她随克林顿到日本访问,穿上日本本国的服装也属于友好的一个信号,而因为裙子被风扬起而被摄影师捕捉到的裙中竟穿三木内裤,这一连串的事件自然成为人们热衷于口的街谈巷议,如此巧妙的事件杠杆,立刻将原本名不见传的三木内衣品牌

与美国第一夫人建立了内在联系,这等于是请了第一夫人做了品牌形象代言,而且是完全免费的,这是何等的好事呀!而希拉里见到媒介这么热炒她的图片,知道这个图片是真,三木内衣是假,是三木厂家利用自己进行商业炒作的意图,内心虽然火气极大,但没有提出任何司法诉讼,因为她和她的臣僚们非常清楚,如果要对此事进行追求,恐怕会更上了人家的当,因为这样的事越描越黑连带的新闻会越吵越大越多,这对自己一点没有什么好处倒是对三木这个厂家却是带来更多的商业利益。由此第一夫人只得听之任之。而三木内衣也因为与第一夫人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营销暴风眼而一举扬名,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内衣品牌。蒙牛赞助超级女声 2005年,超女来了。事实上,超女在2004年就已经闯进了人们的视野。但是,直到05年,蒙牛的介入,超女才真正火了一把。“这是值得写进教科书的经典案例。”一位乳业资深人士这样评价2005年度的“超级女声”。AC尼尔森的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6月蒙牛酸酸乳在广州、上海、北京、成都四城市的销量超过100万公升,是去年同期的5倍。而广州地区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在《超级女声》开始前后销量翻了一番。2005年年初,蒙牛提出全年的销售目标是100亿元,某蒙牛高层预计,酸酸乳会贡献20亿—30亿的销售额。8月23日,蒙牛乳业在香港发布了其2005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公司上半年营业额由去年同期的34.73亿元上升至47.54亿元。 蒙牛酸酸乳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讲,应该算成是造势营销,湖南卫视与蒙牛集团携手造势,实现了双赢的局面。而蒙牛酸酸乳更

虚假新闻的危害

摘要:虚假新闻缘于新闻工作者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缘于激烈的媒体竞争。也缘于新闻自身容易造假。通过采取完善的用人机制、强化行业自律性以及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措施,避免虚假新闻对社会造成更多危害。 关键词:虚假新闻;信息传播;职业道德 1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以“纸做的包子”为题.播出了记者暗访朝阳区一无照加工“纸箱馅包子”的新闻。节目播出后,北京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工商局立即派人检查并了解情况。7月l1日一l4日,北京市工商局等单位迅速部署.在朝阳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拉网式专项检查行动.却没有发现包子馅中含有纸纤维及其他违禁成分。随后调查人员发现,新闻“纸箱馅包子”存在虚构举报,未对包子和肉馅进行法定检测等疑点。7月15日,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成立专案组对此进行立案侦查。侦查发现,此节目内容是由北京电视台2007年新聘用人员訾北佳一手策划、编造的虚假新闻报道。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京城“纸箱馅包子”事件最终以“虚假新闻”收场,导演这起“闹剧”的北京电视台聘用记者訾北佳等6人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7月18日晚,北京电视台为此在“北京新闻”中公开向社会道歉。无独有偶,假新闻“女儿状告爸爸的吻”“错位夫君夜换娇妻30年”等都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假新闻不仅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声誉。而且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误导舆论,危害社会。新闻报道具有舆论导向的社会功能,虚假新闻不仅浪费了受众的时间和精力,更使他们的感情受到欺骗和伤害,直至造成思想行为方面的误导,有碍整个社会的常态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虚假新闻轻则对社会公众形成误导.引发公众思想的混乱。重则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2)影响形象,丧失威信。虚假新闻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通常意义上说,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传达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虚假新闻不遏制.不仅对社会和受众伤害严重.对于新闻界自身的损害也是不言而喻的。虚假薪闻在破坏了人们对媒体信任的同时,也严重影响我们的党、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因此,虚假新闻是把双刃剑,既害人害己,又害社会。 3)形成侵权伤害,造成经济损失。由于虚假新闻是不真实的,这往往会形成侵权,带来不必要的新闻官司。而虚假新闻的直接生产者——新闻工作者,轻则要被拉上“社会法庭”听候审判,重则可能要被追究相关刑事责任。赔偿经济损失。 2导致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 1)虚假新闻是媒体向受众献媚的产物。传播学专家认为,人们通常只接受感兴趣的新闻,绝大多数的假新闻是社会新闻,与具体生活中的人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即使有人怀疑.也很少会与报道者较真。其实从传播学角度看,受众应该说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有自己的喜好,对于各种信息也会有选择性地吸收。那些有轰动效应的假新闻屡屡出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就是因为这类新闻存在一定的受众市场。一些受众的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还有一些人存有“窥私”“猎奇”等心理.这从另一个方面也促成了假新闻的泛滥。 2)新闻造假难度低。假新闻屡禁不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像“纸箱馅包子”这类新闻容易造假。记者先是想象一个新闻事件。接着找个“托儿”进行所谓的“采访”或“暗访”,

虚假新闻成因以及防范对策 文献综述

虚假新闻成因及防范对策 文献综述 前言: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而近年来,虚假新闻层出不穷,这对于新闻事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严重破坏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且欺骗了受众。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是一种短视行为,无异于自毁根基,媒体将失去发展的基础。因此,面对全国新闻界开展的反虚假新闻活动,我们要将抵制、防范虚假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从业要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在对虚假新闻管理的文献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虚假新闻的界定、产生原因及虚假新闻对策这几点内容将有关学者的文献和观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一.定义 1.新闻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新闻进解释是“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在我国学术界最具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队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虚假新闻的定义 谢佐认为,虚假新闻是“徒具新闻之‘名’而无新闻之‘实’”。 李良荣教授认为,虚假新闻和新闻失实,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即

都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李良荣教授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提到,新闻的真实性包括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要求新闻的具体真实,就是要求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等等;二是总体真实,即新闻报道要从事实总体上、从事是的内在联系中把握真实,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所以,如果达不到以上两个要求,就为虚假新闻。 二、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关于对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阐述的文献数量很多,并且分析已经很深入。综合各学者们对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并且很有深度。其中,很多学者强调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内部原因,重视了内因的作用,这对后期提出虚假新闻的管理的对策是一个很好的提示。 1.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道德水平低 辛哲和文济在《虚假新闻报道:重拳出击合力围歼——“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综述》中把虚假新闻的成因概括为6方面,其中就有“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彻底”、“一线记者对自身要求不到位”。 潘虹在《假新闻的表现及防止手段》一文中也提出新闻工作者本身的问题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之一。“在新闻传播观念方面,由于不正确地理解了新闻的宣传功能,特别是在新闻策划时主观意识过强,主题先行,使得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被采编人员的主观意志所掩盖”。

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 简介 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新闻如果是虚假新闻,那么会对人民群众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等等。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真实反映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成就和进展,客观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新闻信息。 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伪造、歪曲事实的报道。但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借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无中生有、虚构新闻是最恶劣的新闻造假方法。由于这些新闻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在报道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加进一些虚构成分,以此提升新闻的“卖点”,因此往往容易刊播和引起轰动效应。譬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播出的《纸馅包子》的节目即是典型。此类假新闻没有丝毫事实根据,经不起实际的考证,其制假手段极其卑劣。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概括起来讲,虚假新闻的产生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在现在的新闻队伍中,仍然有为“宣传需要”夸大典型人物事迹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话,好大喜功,这就造成许多新闻媒体常常只讲成绩不讲问题,使得群众产生了一种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可信的总体印象。 2、约束机制和整顿措施不完善。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来规范和约束新闻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新闻行为,社会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力量薄弱,虚假新闻产生后除了受到道德的谴责以外,没有明确的处理方案,是虚假新闻得不到有效根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文时事论据素材:校园暴力事件典型案例分析-作文

作文时事论据素材:校园暴力事件典型案例分析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本安静宁和的校园这块净土上,现在也接二连三地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因此校园安全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 导致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是非不分,从而引发学生伤害事故频繁发生。 青少年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正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因素的影响。 因此,校园安全并不是哪一个学校领导或少数教师的管理能够简单的完成的,必须要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大家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给他们一个和谐、舒适、快乐的校园。 下面用具体案例来分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制止校园暴力事件,防止学生伤害事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一、具体案例:年月某日,在某校的大门口外米拐角处,高二某班詹某同学伙同本班名同学对高一某班李某进行群殴,致使李某门牙脱落颗,身体多处受伤住院。 后经学校政教处调查,两位同学的矛盾源于当天中午在学校食堂打饭时其中李某同学插队,詹某同学上前制止,李某同学不听劝告,两人在食堂内发生了口角。

詹某回到班上以后,[复习必备|海量免费学习视频资源尽在学而思轻课>>>点击了解]将事情告诉班上的其他几位男生,大家商议之后,决定在下午放学的时候在校门口堵住李某同学,好好教训他一顿。 因此导致詹某等五位学生群殴李某学生暴力事件的发生。 事后学校邀请詹某、李某及另外五位参与打架的学生家长到校,经过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詹某应负主要责任,承担%的医药费,其他五位学生负次要责任,共同承担%的医药费。 参与打架的学生经过学校和家长的教育,都表示承认错误,学校根据当事学生的责任大小和认错态度,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二、案例分析:、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 詹某李某等学生在校属于经常违纪违规的学生,他们缺乏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正处于心理上、生理上的发育阶段,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情绪情感不稳定,很容易采取一些非常过激的行为。 他们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能考虑他人的需要。 同时,每个成员个体的身份意识被团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弱化,心理健康教育缺位,同伴或团体的压力往往也就成为了青少年陷入暴力等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 詹某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管教。 且在其家中长期存在家庭暴力,幼小的心灵很早就蒙上阴影。

假新闻的危害与防止

假新闻的危害与防止 新闻传播 NewsDissemination 假新闻的危害与防止 ,|,007年,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一则《北京惊现”纸箱厶馅包子”》的虚假新闻震惊了中国新闻界,创作者叫做 訾北佳.当年8月12日,訾北佳以损害商品声誉罪被北京 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000 元.因新闻造假被判刑,訾北佳可谓中国记者第一人 主动造假的行为在新闻业内已不是新闻某新闻杂志 推出年度”十大假新闻”盘点,本来只是一次性的栏目,但 “投诉”无门的揭露假新闻的材料不断涌来.编辑部不得不 每年做一次.像”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美国医生操刀 换人头”,”地球2050年灭亡”,”比尔.盖茨遇刺”,”注水西瓜”,”毒香蕉”等等,这些”重大新闻消息”接连见诸国内各种媒体,甚至直接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群众的工作,生活 产生极大影响. 假新闻何以如此泛滥?其产生的机制和原因何在?假新 闻能否杜绝又怎样防止和处罚7下面我们就先从假新闻的 表现及成因说起 一 .假新闻的表现及成因 虚假新闻从性质上来说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

是过失造假,另一类则是故意造假故意造假的主要表现是 明知失实偏为之,即新闻工作者个人或者新闻单位捕风捉 影,虚构,任意编造所谓的”事实”达到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或为获取某种利益而有意隐瞒已经采访到的事实另一 类则是过失造假,大多是新闻工作者本身受知识,情感和经 验等因素的限制,对新闻事件和信息缺乏正确的识别水平 和判断能力,不能客观,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而导致的新闻 失实下面就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具体刮析假新闻的 形成原因. (一)主观方面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将”事实第 一 性”的观点贯穿于新闻工作的始终要求新闻工作者”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冷静观察社会走势,以建设性的视角来 报道一切值得报道的新闻”,具有”不中动,不破坏,不媚俗, 不虚伪,不偏激,不炒作,不盲从,不骄傲”的职业精神.但现 阶段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新闻工作者把新闻当做追 名逐利的工具,采访不深不细,先入为主,偏听偏信等不扎实 的作风,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等不严肃的工作态度,审核不 严,缺乏质疑精神等都给假新闻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客观方面 1.新闻管理体制和法规不健全.对假新闻的惩治力度 不够是假新闻产生的首要原因 虽然早在几年前.新闻出版总署针对假新闻就专门出

防范虚假新闻的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0e15920749.html, 防范虚假新闻的对策 作者:王欢 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11期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虚假新闻日益增多,研究虚假新闻的成因,探讨防治的对策,对于提高媒体公信力,建设和谐社会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当代虚假新闻的表现,并结合媒体自律和他律的方式,依靠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等方法试图找出解决对策,以便新闻媒体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虚假新闻对策职业道德 虚假新闻是伴随着新闻的产生而出现的,危害着新闻的生命力。虚假新闻的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了新闻的客观事实,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不真实的阐述来报道所谓的“新闻”。防范和杜绝虚假新闻,实现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理想状态。如何坚持新闻真实性,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深入研究和共同探讨。接下来笔者将大致分析一下防范虚假新闻的对策。 一、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自律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从业者追求的最终目标,新闻工作者必须对公众利益负责。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的新闻体制还不够健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受到了西方“新闻自由”理论的误导,一味地夸大和扭曲新闻自由的内容,使得虚假新闻出现,新闻行业的职业精神模糊。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规范化的媒体自律机制,西方社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媒体自律是媒体自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承担社会责任的保证。所以,从各个方面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律,树立起正确鲜明的新闻职业道德旗帜,是防范虚假新闻出现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也是促使我国新闻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自律。 1、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首先必须加强自身教育,许多虚假新闻的事实表明,大多数的虚假新闻是因为新闻从业人员自身政治责任心不够强、作风不踏实、思想修养低所造成的。有些新闻从业人员往往满足于道听途说,不进行深入的调查核实,就把新闻编发出去,这样做的后果难免会使新闻失实,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新闻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专业操守直接影响着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就有可能导致新闻报道的失实。

关于虚假新闻的文献综述

关于虚假新闻管理的研究综述 摘要:新闻的真实性就如同新闻的生命,因此,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坚持新闻真实性对于传媒塑造良好的美誉度和公信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新闻媒体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个别媒体甚至不顾原则利用虚假新闻进行不正当竞争。从目前的情况看,虚假新闻的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在对虚假新闻管理的文献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虚假新闻的界定、产生原因及虚假新闻管理这几部分内容将有关学者的文献和观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关键词:新闻媒介;虚假新闻;新闻管理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虚假新闻的定义 我国学者对“新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期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新闻下过定义。但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学者都把“新闻”归结到“报道”或“信息”的范畴。“虚假新闻”与“新闻”的概念相关,学者们同样把它归纳在“报道”或“信息”的范畴内。根据学者们的论述,之所以称这类新闻为“虚假新闻”,是由于此类“报道”和“信息”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是不真实的。 1.新闻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新闻进行了两种解释:一种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另一种是“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1] 1402 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指出,在新闻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的定义,它们分别是“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2] 25和“新闻是新近实事变动的信息”。[2] 25 2.虚假新闻的定义 李良荣教授认为,虚假新闻和新闻失实,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即都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李良荣教授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提到,新闻的真实性包括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要求新闻的具体真实,就是要求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等等;二是总体真实,即新闻报道要从事实总体上、从事是的内在联系中把握真实,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所以,如果达不到以上两个要求,就为虚假新闻。[2] 230(二)虚假新闻的特点 新闻的定义直接反映了新闻“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很多学者认为,与新闻真实性相悖的虚假新闻的特点,自然是“虚”和“假”了。 (三)虚假新闻的管理 目前还没有学者专门对虚假新闻的管理这一概念进行专门的界定和研究。但根据黎明在《公共管理学》中对公共物品的论述和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对大众传媒的一些涉及到虚假新闻外延的论述,可以认为虚假新闻属于社会准公共物品范畴。因此,对虚假新闻的管理的问题就属于公共管理范畴的问题。 二、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根据学者的论述,与社会整体环境有关的不可控原因属于外部原因。其中,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是最大的外部原因。 1.社会原因

“躲猫猫事件”案例分析

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论危机事件 ------对云南“躲猫猫”事件的思考 肖丽 【案例】 2009年1月29日,云南玉溪市北城镇村民李荞明因涉嫌盗伐林木罪被刑事拘留,羁押于晋宁县看守所。2009年2月12日,李荞明在看守所死亡。据当地媒体报道,晋宁县公安机关给出的答案是,李荞明受伤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导致。 事件发生时在网上看到这则新闻的网友,绝大多数表示出的是强烈的质疑。在一门户网站上,该新闻有3.5万多条,其中多数都在谈论“躲猫猫”说法的合理性。网络媒体也纷纷发表评论提出疑问,“躲猫猫”成为流行词语,甚至被网友评为“年度雷词”。一时之间,网友质疑之声铺天盖地。可以看出大家对政府给出的李荞明受伤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的官方解释感到难以理解,并形成了探讨“躲猫猫”事件的真实性与真相的意见趋势。 网友的质疑直接导致当地政府组织网友组成网友调查委员会调查事件的真相。2月19日下午3时,云南官方网站刊登了一份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布的公告,面向社会征集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4名,作为调查委员会成员参与调查。结果社会各界的报名异常踊跃,网友对此发表议论,开始转移舆论焦点。2月20日,晋宁县公安局公布调查结果。网友开始质疑报告,舆论压力再次形成。2月22日下午3时,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躲猫猫”调查委员会的创意人伍皓、“躲猫猫”调查委员会主任风之末端、市民蒋月蓉等嘉宾做客云南网,向网民讲述开展“躲猫猫”调查事件的前后始末,并在线回答质疑。多数网友看后表示理解,舆论压力减少。2月27日17时,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检察机关调查结论。公众普遍接受检察机关调查结论。至此,事件结束。 【案例思考】 “躲猫猫”事件本身是一个刑事案件,但是因为警方对死者死亡原因的结论不能让网民们信服,或者说一边倒的都是质疑,引发成网络舆论危机事件。演变成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考虑到舆论压力以及更深层次的一些原因,云南省政府尊重社会公众和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利用官方网站发布信息,举办新闻发布会,并大胆地利用互联网,

浅析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

浅析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 摘要:从2001年以来,《新闻记者》评选“十大假新闻”,已坚持了整整十年。为此,原主编吕怡然先生专门撰文诉说衷曲:鞭挞“客里空”,自然是见义勇为、义无反顾,然而也不无感慨:“十年了,我们无惧,但有困惑。心底无私天地宽,面对无理交涉和诉讼,我们并不害怕,以事实说话,凭证据论辩。但我们的困惑挥之不去:为什么如今真实性这个新闻的铁律在现实的诱惑面前会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浮华浮躁浮夸肤浅之风在新闻界如此盛行?为什么一些新闻把关人对疑窦丛生的虚假信息会如此漫不经心?为什么至今尚未对造假责任者实行 ‘零容忍’、‘零宽恕’,以致常常无人为造假担责?” 关键词:虚假新闻社会风气职业道德市场竞争 正文: 客观事情,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是致命的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新闻如果是虚假新闻,那么会对人民群众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等等 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真实反映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成就和进展,客观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新闻信息。 从2001年以来,《新闻记者》评选“十大假新闻”,已坚持了整整十年。为此,原主编吕怡然先生专门撰文诉说衷曲:鞭挞“客里空”,自然是见义勇为、义无反顾,然而也不无感慨:“十年了,我们无惧,但有困惑。心底无私天地宽,面对无理交涉和诉讼,我们并不害怕,以事实说话,凭证据论辩。但我们的困惑挥之不去:为什么如今真实性这个新闻的铁律在现实的诱惑面前会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浮华浮躁浮夸肤浅之风在新闻界如此盛行?为什么一些新闻把关人对疑窦丛生的虚假信息会如此漫不经心?为什么至今尚未对造假责任者实行 ‘零容忍’、‘零宽恕’,以致常常无人为造假担责?”显然,吕先生所说的困惑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

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

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 ①“皮革奶”事件概述 2005年,山东等地曝出在牛奶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的事件,引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重视,曾经大力整顿。当时山东省工商部门至少查获2.8万多件使用水解蛋白的乳制品,有200多家小厂从事这类生产。 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司于2009年2月份接到了一封举报信,举报浙江金华晨园乳业有限公司在生产乳制品的过程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蛋白质含量的目的。金华市质监局、兰溪市质监局于3月5日配合浙江省质监局,对晨园乳品公司进行突击检查。在当场查获60公斤无标签白色粉末,经鉴定该粉末为皮革水解蛋白粉。浙江省质监局在3月18日对浙江晨园乳业八个批次的产品抽样检测,其中三批次成品两批次半成品含有皮革水解蛋白成分。目前证据表明,早在2008年10月20日监管部门在晨园乳业公司当天生产的含乳饮料中,检测出了这种皮革水解物。晨园乳制品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无视国家法律的规定,漠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滥用非食品添加剂,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2010年8月,质检总局再次与农业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非法制售皮革蛋白粉等皮革碎料制品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严禁使用皮革蛋白粉等皮革碎料制品作为食品原料,加大打击力度。 2011年2月17日下午一条被广大网友热议的名为《内地“皮革奶粉” 死灰复燃长期食用可致癌》的新闻报道。此报道一经发布,便被纷纷转载,从而迅速地登上了各大商业门户网站的首页。报道中声称,不法商家把皮革废料或动物毛发等物质加以水解提炼成“皮革水解蛋白”,再将其掺入奶粉中,企图以此来提高奶里的蛋白质含量好蒙混过关。 二.“皮革奶”事件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乳制品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乳制品公司生产提供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高质量乳制品,成为了其承担社会责任中重要的一部分。皮革奶事件的发生首先是对当地奶农及乳品产业造成重创,浙江晨园乳业公司爆发的皮革奶事件,不仅将金华的乳业发展推入了冬天,同时也在全国的乳业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金华作为我国南方地区有名的奶业基地之一,被誉为“南方奶牛之乡”,皮革奶事件的爆发对金华当地乳业甚至国产乳业造成沉重打击,引发了一系列连锁的反应。不管是上游的养殖环节、收购环节还是中下游的生产环节都受到了影响。奶农是乳制品产业链的第一节,奶农体会最深刻的是“奶贱伤农”。对于金华的奶农来说,在2007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后他们已经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鲜奶的收购价格一路卜跌至每斤1.25元。而皮革奶事件的爆发使得鲜奶的价格跌到历史最低位,每斤只能卖到1.1元,鲜奶的贱卖严重损害的奶农们的利益。 内地消费者对于奶粉的信心再次受到打击,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明显不足。中央电视台《国产奶粉的“危”与“机”》节目调查显示,有七成受访者表示不选择国产奶粉。由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不足,导致大部分超市和专卖店中,进口奶粉的销量都明显好于国产奶粉。显然,这也是国内奶粉业的危机时代,由于皮革奶事件造成人们对奶粉业的二度恐慌,国产奶粉和整个乳制品行业正在经受的煎熬实际是重建公共信任的高成本付出。 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关乎国民健康安全的大问题。因此,怎样切实保障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是每一个生产者和监管者都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履行各自的责任,借鉴和学习国际先进经验,逐步提高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整体实力,才有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 新闻与传播学类4班 莫清慧 2013300710160 一、案例呈现: 【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 12月3日早上5点多,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发布了一组“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的图片,图中大妈一脸痛苦,外国小伙一脸无辜。报道称,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外国小伙大惊失色,却被女子死死拖住。最后双方在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子方才作罢自行离开。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当天7点48分转载了此组图片。随后,这条新闻被广泛传播。凤凰网联系到了图片拍摄者李先生,据他介绍,12月2日上午10时30分许,他驾车路过北京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时,看到一名四五十岁的女子摔倒在路上,一名外国男子将其扶至路边,两人发生拉扯。凤凰网记者还联系到了外国男子的女友王女士,她证实,经检查女子有轻微的皮外伤。稿件还证实,支付1800元是在警方的调解之下。 然而,北京警方12月3日晚回应称,外籍男子因存在无证驾驶、驾驶无牌照摩托车及交通肇事行为,将被进行处罚。在警方监控探头拍摄的画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12月2日10时33分许,一辆载有两人的摩托车转弯时在斑马线上撞上一名身穿黑色大衣的女子。该报道被证实为虚假新闻。 二、反映问题: 1部分记者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认知不足,职业素质的缺失,导致了新闻报道未经核实就随意发布,仅通过片面的采访和图片就断定事实从而写出带着巨大偏颇性的报道,给当事人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2民众对于国人碰瓷现象的深恶痛绝,类似的报道一经发布便能引起网友的巨大反响,反映了民众对于这一现象的不满和愤怒,加之该报道中明显的“国别”标签,不仅反映出民众对于这一现象的羞耻,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人民对于外国人文明素质的概念性理解,即觉得外国人比中国人更讲文明、更有素质等。 三、出现原因: 1社会层面的原因 其一,社会风气浮躁。现在社会上许多人言行严重不一,台上台下,人前人后,家里家外,白天晚上,表现出了“双面人”特点。媒体记者身处其中,不可能不受影响。 其二,管理偏于粗放。有人把管理上的问题概括为:一是只能批外地,不能批本地。二是只能批群众,不能批干部。三是只能批下级,不能批上级。四是只能党报报,不能晚报报。五是只能延后报,不能提前报。六是只讲什么不报,不讲什么能报。七是只说禁止,不说解禁。八是只说限制,不说发展。九是只许百分之百正确,不许万分之一差错。十是只批评,

数据新闻案例分析

无根据案例分析 “没有根据”被翻译成“没有证据可依赖”。这是环球邮报“2017gen数据新闻奖”的获奖作品。经过近20个月的调查,发现加拿大约有五分之一的性侵犯案件被警方认为是没有根据的,这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值得称道的是,为了突出这种“无证据可依”现象的区域性和严重性,数据新闻采用多维处理和数据组合,结合文章色彩、页面跳转等互动方式,调动广大读者,达到强大的传播效果。 接下来,我将分析“毫无根据”的视觉效果、阅读心理和服务主题。 >>>视觉效果<<< 1强调“极简主义”,少即是多 有一种颜色叫做“平面设计”,它是指将传统的三维图形转换成二维图形,并用单一的色块和图标来简化复杂性。2012年,这一设计在同年的Windows8系统和ios7系统中首次采用,使得UI界面交互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7]

插图还采用了平面设计:简单的线条画,晕染,虽然画笔笔触不多,但图像的区别突出了;同时,采用了二进制颜色,红色警示,黑表正常。警察对五分之一的案件不予理睬。极简主义绘画方法摒弃了不必要的元素,使读者更加关注呈现的内容。 “五分之一数据”中“非常容易忽略”的五分之一数据非常容易被忽略。因此,笔者用大比例尺的插图来强调重要性,用简单的画风来省略画面的细节,而具体的画面则强调数据,充分说明“少即是多”。 视觉包含隐喻,集中的排列代表精致,少量的配色代表严肃。 标题的设计也采用了这一原则,用“过多”的空间来集中读者的注意力。同时,当标题位于图像的中间时,水平长度与水平空白长度的比率正好等于水平和垂直空白的比率,即“黄金比率”。视觉上,这种类型的布局为人们提供了最好的视觉体验。 2专注于流利,不要太酷 屏幕切换的动态流畅性也会影响视觉体验。本文的动态效果采用与颜色一致的“极简”风格,以及“酷而一般的不受欢迎”,如下图所示:

浅析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对策——以2017年《新闻记者》评选的十大假新闻为例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4期(总第154期)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4,2018(Sum ,154) 社会建设 摘 要: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根本保证。然而,自新闻行业诞生以来,假新闻就屡禁不止,从 2017年《新闻记者》杂志所评选的年度十大假新闻可以看到,假新闻存在危害媒体公信力、损害事件相关主体形象、危害社会和谐、扰乱社会秩序等危害。因此,为了减少假新闻,专业媒体应坚守阵地、管理部门应加强网络平台审查和管理,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广大受众要善于判断。 关键词:假新闻;危害;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8)04-0049-04 浅析假新闻的危害浅析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对策 ——以2017年《新闻记者》评选的十大假新闻为例 高玄君,夏艳艳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收稿日期:2018-06-06 作者简介:高玄君(1997—),女,河南登封人,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学生;夏艳艳(1977—),女,江西新余人,硕士,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讲师。 新闻是当今社会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最高效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以其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著称。然而自新闻行业诞生以来,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相悖的假新闻就从未消失过。假新闻往往出现于以下两种情况下:一是热点事件发生期。热点事件发生期,一些媒体为了蹭某些热点话题、迎合民众集体情绪、制造舆论高潮、引导某些特定的导向,会借题发挥、制造并传播不实的消息,从而在整个热点事件当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借热点为媒体赢得关注。二是热点话题空窗期。这一时期媒体没有热门话题可以报道,或报道内容千篇一律,为了保证阅读量和收看率,一些媒体往往无中生有、编造骇人听闻的假消息,并散布虚假信息。假新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二字,背离媒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扰乱社会秩序。 一、假新闻的危害 1.损害媒体公信力。“新闻以真实作为其职业生 命,失去真实性,就失去了新闻业的职业合法性”[1] 。 真实是新闻的底线,一旦逾越,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将会大大受损。例如,2002年6月22日下午3时30分左右,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金矿区发生特大爆炸,38名金矿矿工不幸罹难,新华社驻山西分社的鄯宝红、安小虎、王东平、谭旭,《山西经济日报》的苏勇,《山西法制报》的刘玉柱、白建芳、阎珍寿,《山西生活晨报》的魏停、樊武杰、郭龙11名新闻记者在采访事故过程中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贿送的现金、金元宝,对矿难经过进行虚假报道。这一虚假报道在2003年被新华社曝光,人们对于新闻媒体的信任极度降低[2]。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不断丰富。从只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媒介,扩展到互联网领域。当群众的知情权受到侵害时,必然会对媒体进行重新认知和选择,媒体失去了受众,就失去了立身之本。 2.损害事件相关主体的形象[3]。例如,2017年十大假新闻中的“‘姚方案’因被认为不合国情全遭否决”。报道称:国内知名篮球媒体人杨毅在其公众号中爆料,此前,在封闭进行的中国篮球代表大 49

虚假新闻产生原因及其治理

虚假新闻 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新闻如果是虚假新闻,那么会对人民群众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等等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真实反映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成就和进展,客观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新闻信息。 产生原因 虚假新闻,在一些新闻从业者和新闻媒体罔顾新闻真实性,无度追求时效性、可读性之后,已经成为一大公害。而后来居上的网络传播给假新闻安上了翅膀,传得快,传得远,传得凶。随着现代传媒业的飞速发展,被称为传媒痼疾的虚假新闻不时出现,且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虽然有识之士提出对假新闻采取“零容忍”态度,但是造假者不理这一套,照“假”不误。有利益驱动,有不良诉求,有鲜明目的:或为点击量,这就是利润率,这就是生产力;或为造星,生造形形色色的网络新星,不炒不行,没的炒,就造假;或为不当竞争,捕风捉影,移花接木,嫁祸于人;或为挑拨关系,煽动过激性、攻击性情绪,让政府、社会和部分民众骤然对立,破坏稳定和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探讨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对于遏制虚假新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概括起来讲,虚假新闻的产生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在现在的新闻队伍中,仍然有为“宣传需要”夸大典型人物事迹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话,好大喜功,这就造成许多新闻媒体常常只讲成绩不讲问题,使得群众产生了一种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可信的总体印象。 2、约束机制和整顿措施不完善。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来规范和约束新闻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新闻行为,社会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力量薄弱,虚假新闻产生后除了受到道德的谴责以外,没有明确的处理方案,是虚假新闻得不到有效根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3、受众特殊的心理需求——猎奇心理。学者陈力丹指出:“出现这么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各种媒体经常为迎合受众对名人的好奇心理,比较关注所谓的“名人近期动态”,以此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如2008年具有轰动效应的假新闻《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 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四点: 1、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理论修养欠缺。新闻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