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社会心理学专题

期末作业(论文)

任课教师:汪新建

年级:2016级

专业:应用心理

学号:2120161985

姓名:沈泽南

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读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作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日益显著,不仅打破了传统社交模式中的时空限制,更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呈现搬到了网络。微信作为当下用户基数最大的社交媒介,其朋友圈功能已用户成为发布信息、共享状态的重要手段。戏剧论产生的背景是现实生活,而每一个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呈现一些内容时,表现出的特点已与戏剧论的部分特点有所差异,集中体现在:前后台的关系、剧班成员互动、印象管理等。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表演

戏剧论兴起于19 世纪60 年代中70 年代末,主要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以及个人在互动中的自我呈现。互动的场所必须是一个固定的物理概念(除了极少数特殊情况除外),场所中的“前台”与“后台”应当是分离的,而互动也必须发生在面对面进行交往的人群中。

但随着时代的前进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互动中地域空间的限制,移动网络技术的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将自我呈现的舞台转移到了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过去“前台”与“后台”分明的界限也发生了变化。而网络社交平台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人际互动的重要工具乃至新兴场所。至此,网络的发展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研究现代社会中的人际互动及自我呈现方式。而微信,特别是微信朋友圈功能作为当下最具影响力网络社交平台之一,对它的研究将极具代表性。

因此本文将以戏剧论的理论为工具,来分析在微信社交平台上的人际交往及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的新特征。

一、微信带动下的信息传播新变革

(一) 信息时代互动方式的演变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互联网的应用成为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标签之一。现代通讯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交往方式中的时空限制。从手机通讯发展到网络社交,人们们的互动方式从面对面到背对背,从一对一到一对多,信息时代互动方式的演变带来的变革是深刻的。因此笔者以具代表性的互动平台或工具作为互动方式演变的划分依据,来分析信息时代的互动。

电话的发明使互动的双方第一次可以有了不在场交往的可能性,而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将这种可能性扩大到了极致。从QQ到人人网、开心网,再

到风靡一时的微博,都说明人们正逐渐适应文本化沟通模式。信息的时效性在这个时代变得尤为重要六们需要的是一种信息快速扩散的渠道。而微信作为当前用户数量最大的社交产品,成功将上述几项传播媒介的优势功能予以整合。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 年推出一款为智能终端量身定制的即时通讯服务产品“微信以近乎免费的方式实现跨运营商、跨系统平台的语音、文字、图片等信息的传递功能,并支持单人、多人语音对讲,超越了以往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彩信的单一传统模式,使手机摇身一变,成为一部既复古又时尚的对讲机。”(王瑶.传媒观察,2013(2)。)

微信甫一问世,就掀起了一股玩转微信的热潮。两年内微信用户超过 3 亿人;2014 年底达到5 亿人,每月的活跃用户超过4 亿;2015 年3月底5。5 亿,2015 年6 月底6 亿人……用户的激增从根本上变革了微信作为传统意义的通讯属性,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线上与线下人际生态观照的交往通径和传播渠道。

(二) 微信朋友圈及其传播特点

微信朋友圈指的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于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更新时上线,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

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1. 传播的直接性

无论是微信的聊天功能还是朋友圈功能,人际传播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在半私密空间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沟通。微信聊天收到的信息,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或回复,用户均能及时收到提示。而微信好友的来源,一是手机联系人,二是QQ 好友,三是陌生人。因此微信多是熟人的圈子。

2. 传播的私密性

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是以点对点的方式传播,信息内容仅停留在传受关系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只有互动双方或者是同为好友的人才能看见,这使得微信朋友圈成为一个天然的私密媒体平台,信息传播更具隐蔽性。

3. 传播效果强

微信朋友圈是熟人的圈子,即时、方便、快捷的转发方式可以使消息瞬间传开。熟人之间的传播,会使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的呈放射性、点蛛网式的传播。尤其是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更具影响力。这种病毒式的传播使得传播的精准性和到达率高了很多,也更容易被好友接受,对任何消息不加判断都信以为真。4. 观众精准定位

微信朋友圈虽然是一个熟人的圈子,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信息都适合面对所有好友传播。微信在4。5版本时推出分组功能,对不同的微信好友可以实现分组,以此实现筛选好友对朋友圈内容的选择性阅读,信息靶向更加精准。

二、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的新特点

虚拟冲击使现实和网络交替重叠,微信朋友圈的兴起带来新的社交平台的同时,也为人们的自我呈现提供了新的情境和渠道,使人们交往和自我呈现显现出新的特点。

(一)舞台呈现出新特点

1. 前台扩大化,后台压缩化

戈夫曼认为一场成功的表演首先需要演员处理好前台与后台的关系,即社会我与自我的矛盾。前台是演员进行演出的场所,大多数情况下前台是已经被设计好的演员必须按照业已存在的社会规范扮演各自的角色。而后台则是与前台相对的概念启与前台分离是观众不能进入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卸下伪装进行暂时的放松,同时也为下次的前台表演做准备。以往前后台是相互分明的,但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前后台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了。

例如,如今多数人将微信朋友圈作为自我呈现的工作,日常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往往会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呈现,并与可见的微信好友进行互动。由于微信这一媒介作用,不在现场的微信好友仿佛身临其境,在观看表演。微信朋友圈展示的内容成为了表演的前台,个人表演的前台因此扩大,而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则成为表演的后台。

戈夫曼认为,后台是演员暂时进行放松,观众不能进入的地带。而当微信朋友圈成为驾起前台、后台的桥梁时,意味着人们放弃了部分后台的放松,后台的空间在不断地缩小,前后台之间的界限也在不断模糊。这与当前社交媒介高度发达有关,同时,也与当今社会年轻人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大,孤独感强有关。

2.个人前台的可塑化

在前台的表演离不开两个要素,即舞台设置和个人前台。个人前台体现了演员的身份特征,在这基础上,戈夫曼又将个人前台进一步分为外表(表明表演者的社会身份的因素)和举止(表明表演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希望扮演的角色类型的因素)。但在网络社交中外表和举止的体现更加具有可塑性。

微信朋友圈目前支持发布的状态形式有,纯文字、纯照片、文字+图片、转载链接、转载链接+文字等形式,人们单纯地从文字、图片来解读,得到的信息

量是非常有限的,而表演者在发布时更可以选择性地来传递信息,将有利于自己形象的信息进行传递,可以实现有效的自我形象管理。

同时,微信朋友圈拥有其他社交工具不具备的分组发布功能,表演者可以事先选择,某一条信息希望某人或某一群体看到,而不让另一人或另一群体发现,可能有效避开闯入后台的人影响前台的表演。使得人们可以将自己塑造成任何自己想要成为的角色。

3.舞台设置简便化

舞台设置是演员进行表演的场所通常情况下这是一个固定的物理空间概念,比如教室、会议室以及客厅,演员在固定的舞台设置中进行表演,当他们离开这个舞台设置时她们的表演也相应结束舞台设置一般是一个固定的场所。

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微信朋友圈的互动仅仅依靠移动终端,任何一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只要在有网络的情况下,都能作为舞台供当事人表演,表演舞台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二) 剧班成员互动的私密性

一场成功的演出不仅需要处理好前后台的关系,更需要剧班成员间的配合。为了防止演出的失败剧班的成员要做到两点:一是尽力的演出;二是对剧班的忠诚,即保守剧班的秘密。以往现实中的互动剧班成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了解彼此,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到达配合的目的。

而在微信朋友圈中,观众之间虽然多数情况下,都互不相识,但与表演者之间一般都是相识的,只是熟悉程度之间存在差异。当表演者发布一条信息后,观众对感兴趣的点可以以点赞或者写评论的方式进行互动。互不为好友的观众之间无法看到对方与表演者的互动内容,使得剧班成员互动由公开转向私密。对于不想与之互动的观众,表演者还可以通过设置阅读权限、分组可见等方式避免与其发生互动。

戈夫曼认为,一场成功的演出,首先需要的是剧班成员彼此配合保守剧班的秘密。而这种剧班成员互动的私密性则大大增加了表演成功的可能性。

(三) 印象管理的新机制

印象管理艺术是戈夫曼对符号互动论的重要贡献,表演者想要与观众成功地进行互动,他必须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以确保自己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表演是观众所期望的。戈夫曼把这种有意识的控制行为称为印象管理,它包括理想化的表演神秘化的表演以及补救性的表演,以往的印象管理针对的是面对面进行互

动的人们。

1. 理想化表演更加便捷

理想化的表演是指表演者为了尽力使自己的演出符合社会公认的价值行为准则而去掩盖自己事实上不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在不同的表演对象面前,演员需要展现出不同的角色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表演者在面对不同的观众时,需要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引发不同观众的公民,观众类型的差异是表演者采取何种表演形式的依据。而在微信朋友圈中,表演者所呈现的信息,已经受到过表演者的加工,表演者可以选择性地呈现有利于自己表演的信息,而将不利于自己的信息抹去。同时,微信朋友圈的分组功能,也可以帮助表演者准确定位希望将信息传递给何种类型的观众。即便是同一事件,表演者仍然可以通过文本和图片的加工,呈现不同的面貌,理想化表演更加便捷。

2. 神秘化发挥到极致

神秘化的表演是指通过保持演员与观众的社会距离,来使观众对演员产生一种敬畏的心态。微信朋友圈不在现场交流的社交模式恰恰将这种神秘化的表演发挥到极致。虽然因为时空因素,无法真正接触到对方,但又能通过微信朋友圈的文本、图片了解到对方的动态,因而会存在一种神秘感。而这种神秘感产生的不再是敬畏,更多的是为现实中的印象管理创造便利。通过在微信朋友圈中了解的一系列若干信息,可以在现实中更好地进行交流。

3. 补救表演更具针对性

补救性的表演更多的是指剧班而不是个人,它指为避免演员或观众由于有意或是无意的举动,使表演不能继续进行而造成的表演崩溃的行为,包括防卫性的品质和措施(即要求剧班成员必须做到忠诚、纪律和谨慎)和保护性措施( 乖巧的观众和局外人为配合表演者顺利完成演出而采取的措施)。

在微信朋友圈中,表演者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在遇到一些澄清、补救的情况时,表演者可以通过发布文本进行说明,发布图片进行证明。在朋友圈中发布的信息,所有观众均能进行阅读,并通过评论等形式实现互动,避免了一一发送信息的繁琐和尴尬,更加便于印象管理。

三、微信朋友圈对自我呈现的影响

网络改变了一个时代,同时也改变了一代人购物、交友、工作等,网络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体验着网络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接受着网络对生活的改造,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社交模

式,更多的是对人们社交习惯的改变。每当有空闲时间就刷刷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不少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在促进信息传播的同时,它也给人们社交的互动方式带来了巨大影响。

虽然通过微信朋友圈,表演者表演的舞台得到了延伸,前、后台的界限变得模糊,舞台的设置变得更加便捷,表演者对自己表演的内容和效果也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但也不能否认,观众在判断表演者表演的真实性上,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一些与现实不符的假象的传播更加泛滥,对现实生活造成了干扰。

总之,无论传播媒介如何变幻,个人的表演每天依旧在上演。

参考文献:

【1】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罗丹妮,罗妮.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读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J]. 黑河学刊,2014(2):57-58

【3】李启凤,吴广丽.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戏剧论思想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4】王瑶.微信与微传播[J].传媒观察,2013(2).

【5】王勇,徐敬宏. 微信撬动社会舆论新格局[J]. 网络传播,2014(1):12-14.

【6】李蕾,高海珍. 微信:3亿用户的背后[J]. 新闻与写作,2013(4):32-34.

【7】王欢,祝阳.人际沟通视阈下的微信传播解读[J].现代情报,2013(7):24-27.

【8】喻国明.互联网逻辑与传媒产业发展关键[J].南方电视学刊,2014(3).

【9】陈永东. 微信之于微博:市场互补而非替代[J]. 新闻与写作,2013(4):31-3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