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先秦时期的政治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

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2.神权色彩

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背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

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

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

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4.影响

(1)使宗统和君统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5)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一家”等观念的形成。

[教材拓展]__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

“宗法观念”不同于宗法制

(1)宗法制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起着维护西周等级秩序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崩溃,但影响深远。

(2)“宗法观念”,指的是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亲亲尊尊”“男女有别”,对后世影响深远。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1统一性与分散性并存——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

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考]根据史料,指出西周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解读]史料中三个“省略号”把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分封制下周王为天下共主,显示出统一性。第二层“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宏观政治决策”体现这一制度有一定的集权性,并体现分封制有利于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第三层“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体现分封制在民族融合方面起了一定作用。第四层“总体看来”“表面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控制力有限”体现西周在国家结构

上具有分散性,由此对后期政治统治产生消极影响。

[试答]特点:西周政治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仍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的特点。

影响:积极影响,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推动民族融合。消极影响,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西周后期诸侯割据。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影响

(1)对西周的影响

分封制起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2)对后世的影响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探究2古代中国血缘关系的纽带——西周的宗法制

史料(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思考]根据史料,指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

[解读]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试答]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辩证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

(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以家国情怀感悟宗法观念的现实意义

材料宗法与家谱关系密切,宗法观念指导和影响着家谱,家谱则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着宗法确定的一些原则。宗法“一本”观是家谱的基本原则,它确定的宗谱编写目标,使宗族成员的自然序列变得上下贯通,条理井然,符合宗族发展的自然序列;宗法中

的“大宗”“小宗”观念影响着宗谱的编撰类型,并使宗族内部派别之间亲疏关系、地域关系达到有序的组合。“一本”观从纵向、“大、小宗”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对宗族的历史进行了描述,使宗法观念借助家谱形式得以传承。

——徐彬、张学会《论宗法思想对家谱编修的影

响——兼论明清徽州家谱的宗法理念实践》思考:从材料中找出宗法观念在家谱编修中的体现。

【提示】编写原则:“一本”观;编撰类型、宗族内部的亲疏关系、地域关系等受“大宗”“小宗”观念的影响。

宗法观念的现实意义

(1)弘扬宗法文化中的友爱、团结互助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

(2)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

(3)宗法文化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祖国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

(4)修祠堂、族谱有助于加深对祖先、家乡的认识,有利于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安庆二模)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讲道:“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并立民族,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这说明() A.周公东征前国家尚未正式形成

B.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

D.世袭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渐形成

C[根据材料“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可知,分封制明确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维护统治,拓展疆土,故选C项;夏朝时

国家已经正式形成,故排除A项;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B项;世袭制在夏朝时期已逐渐形成,故排除D项。] 2.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宗法制以注入特定内容、贯彻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巩固。下列符合“崭新原则”的是()

A.“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

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D.“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确立了贵族的亲疏和长幼关系,分封制则是宗法制基本精神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延续。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区别“大宗”与“小宗”,从而“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巩固”。选项中能够体现“亲疏和长幼关系”的只有D项。]

3.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

A.周人团结一致抵御外族入侵

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

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

B[由材料“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重社稷故爱百姓”可知,周代用宗法制维系宗族管理,并扩大化到政权管理,这体现了政权与族权结合的国家观念,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抵御外族入侵,故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由材料“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可知,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具有相互的义务,故排除D项。]

先秦时期的经济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农耕方式的发展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农业技术的进步

(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时期

①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②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3.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评价: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脆弱。

4.土地制度的变革

(1)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下,土地不能随便买卖、转让。

(2)春秋时期:大量私田被开垦,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土地私有成为土地兼并的根源。

5.赋税制度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劳役地租逐渐为实物地租所取代。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征税,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6.租佃关系

战国时期,租佃关系产生。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经营形态及特点

(1)官营手工业

①特点: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皇帝、贵族和军队使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②局限:生产不计成本;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2)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主要成就

(1)冶金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2)陶瓷业:原始社会的彩陶已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商朝时烧出原始瓷器。

(3)纺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周时期,纺织业在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商业的发展

1.商业活动

(1)商代:职业商人和货币已经产生,商业初步发展。

(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3)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强大经济实力的大商人和商业中心。

2.商业政策

(1)商周: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教材拓展]__楚国的币制改革

春秋时期,楚国崛起,但在晋楚争锋中处于劣势。楚庄王任用孙叔敖辅佐其进行改革。当时楚国市场上的钱币比较混乱,各种仿贝钱币都在流通,楚庄王下令铸造大币。这种大币仿晋国刀币铸造,面额超过价值,其发行和使用让老百姓特别是大商人蒙受了巨大损失,造成了市场的萧条。孙叔敖向楚庄王反映了情况,并进行调整:恢复原来的币制,以蚁鼻钱作为官方铸币,其他所有的货币都用蚁鼻钱进行换算。这种做法使市场迅速繁荣起来,楚国的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先秦时期的经济现象时空定位

?探究1“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史料一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

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纟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史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思考](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解读](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特点。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试答](1)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③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④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

(2)因素:①有利因素,农民的辛勤劳动;耕作工具的不断改进;政府的重视。

②不利因素,自身的脆弱性;自然条件的制约。

多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

?探究2先秦手工业的发展

史料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王制》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市,不移官。

——《礼记·王制》[思考]分析史料,从中归纳先秦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解读](1)《荀子·王制》强调“论百工”表明从事手工业的人,分工细致。

(2)《礼记·王制》反映从事手工业的人“不贰市,不移官”,表明从业者受官府控制。

[试答]分类较细;官府严格控制;从业者专业生产;工艺精细。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状态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等。一般认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各有所司。至春秋末战国之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 第一节《尚书》、《春秋》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经》。本是历史文献,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约在春秋初期结成总集,历春秋、战国 而有所增删。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焚书后,西汉文帝时仅剩伏胜记诵的28篇,计有《虞书》两 篇,《夏书》两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古文尚书》,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 伪书。今传“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58篇,是今文和伪古文的合编本,其中33篇为今古文所 共有,余皆梅赜伪造。 《尚书》多为古代官方文告,广泛反映了我国氏族社会末期到西周初期的社会面貌及历史概况,展示了当时政治、哲学、宗教、思想、法律、军事、历法等领域的具体实践与经验教训。尤其《周书》所蕴含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在后世各朝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尚书》风格简朴质直,往往以当时通行之语直抒命令或意见,但因时代久远,汉唐以来,人们颇感其文章艰深,古奥拙朴,晦涩难懂。不过,有些篇章颇有文学色彩。或整齐有韵,如《洪范》所记九条治国大法的第五条的十二句,音韵和协,颇近诗歌。或以比喻说理,生动形象,深刻透辟,如《盘庚》以死亡的“颠木”比喻旧都,以充满生机的新生“由蘖”比喻新都,形象鲜明又含暗喻与对比:因守旧都只能坐以待毙,迁徙新都则可获得新生。有的篇章记叙人的活动、描绘情节与场面,入理传神,如《金縢》写周成王对周公的误会与释误,曲折有味,颇富传奇性质;《顾命》描写周康王即位大典的场面,宏大肃穆,众多的人物,繁缛的礼节,琳琅满目的陈设,写来头绪清晰,井然有序。不少篇章都能围绕一个意思展开,结构完整,有的题目即反映主旨,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精练(含解析)

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 一、选择题 1.(2019贵州贵阳模拟)何尊是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的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据此可知( ) A.中国人的世界观已形成 B.西周初年的疆域东至洛邑 C.“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 D.考古与文献必须互为印证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历史文物和历史书籍中关于“中国”称谓的记载具有一致性,可以印证“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故选C项。材料无法说明中国人世界观的形成、西周的疆域,故排除A、B两项;考古和文献必须互为印证的说法太绝对,D项错误。 2.(2019东北三省三校一模)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 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 C.音乐发展迅速 D.社会等级森严 答案 D 注意题干设问的限定词“本质特征”。据材料信息可知,不同的身份,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透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等级森严。D项符合题意。 3.(2019河南郑州测试)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答案 A 材料中“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 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从疆域扩大的角度说明了分封制对西周的影响,故 A项正确。 4.(2019河南安阳模拟)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但传末弟之子抑或传其先兄之子,似无定制,多数是传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这表明商代( ) A.宗法分封制初步形成 B.宗法制度已经出现 C.王位世袭制并未确立 D.世袭制并不成熟 答案 B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分封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宗法制度在商代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 弟及为原则”可知,王位世袭制在商代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商朝王位的继承, 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商代的世袭制已较为完善,故D项错误。 5.(2019山东济南模拟)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成就了晋 文公“取威定霸”的业绩。同年冬天,晋文公在温(今河南省温县)会盟齐、宋、鲁等诸侯, 周襄王被召唤赴会。这说明当时( ) A.处于西周末期,宗法分封制崩溃 B.晋文公取得了直接控制诸侯的权力 C.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 D.周天子的权威彻底被大国诸侯取代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晋文公因为周王的册封成为霸主,晋文公号令诸侯的时候,周 王“被召唤赴会”,说明尽管周王室衰微,但毕竟还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 ,借助周王可 以名正言顺地号令诸侯,故选C项。当时处于春秋时期,故排除A项;B项错在“直接”二字;D 项错在“彻底”二字。 6.(2018河南郑州质检二)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 可以得出( )

先秦历史散文作业与答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先秦历史散文概念 篇一:先秦历史散文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 一。 “中五之一”和“小(:先秦历史散文概念)九之一”,应该分别是“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五之一”和“九之一”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意思是五分之一和 九分之一 2、子姑待之 姑:古是暂且;今是父亲的姐妹 3、可矣,厚将得众 厚:古是土地广大;今与“薄”相对 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姜氏)受惊,使动;“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合乎法度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作动词,放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这样做”。 4、夫人将启之。 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动词 5、段不弟,故不言弟 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做弟弟 6、既而悔之 悔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悔。动词 7、闻之,有献于公。 献,本来是动词,指献上,这里是用为名词,指献上的东西。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应该是用为动词,指挖隧道。 9.公入而赋 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 文言文句式 (一)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生庄公及共叔段。 (2)爱共叔段,欲立之。 (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2.省略谓语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屡次。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 (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指的是国君之位。 (二)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姜氏何厌之有? 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 (2)敢问何谓也?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 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并写入党章 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 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 时间跨度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古希腊:克里特文明—公元 前146年 古罗马:罗马城修建-1453 年东罗马灭亡 特征农耕文明海洋文明 表现政治文明 (1)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 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 度的主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 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3)对外关系由主动开放走向闭 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古代希腊辉煌的奴隶制 民主政治,成为近代西方代议 制的渊源 (2)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制度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 献,也是近现代法律的源头 (3)海外扩张,航海和海外 贸易发展 经济文明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 济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的手工 业、商业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 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1)海外贸易兴盛,奴隶制 工商业发达,推动了雅典民主 政治的兴起与繁荣 (2)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 张、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罗 马法律不断演变完善 思想文明 (1)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 影响深远 (2)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科技 文化繁荣 古希腊从智者学派到苏格 拉底等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 探索的主体,成为近代人文主 义思想的发源地

第1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1)秦朝:确立____________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____________,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朝: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后来,汉武帝颁布“__________”,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 (1)生产工具: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的转变;汉代出现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经营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____________的发展过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____________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3)土地制度:历经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商周时期________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的局面被打破。西汉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历程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先秦散文,创作的时间跨度从文字产生的遥远古代到秦朝统一中国为止,历时达数千年。这段时间里,散文创作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到第一个高峰的若干个阶段。先秦散文笼统地说可以分为“记事”的历史散文以及“记言”的诸子散文。由于诸子散文属于属于先秦散文中比较后期的产物,纵然达到了文学成就的高峰,然而不足以完整阐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故而,本文将从先秦历史散文行文中的文采这一角度论述先秦散文的发展。 造字到西周以前,是文史学家公认的散文萌芽到形成时期。 “仓颉造字,夜有鬼哭”,由此可见,人类能够造字并且用之以记事,其作用是巨大的,以至于鬼神都为之惊诧哭泣称之为夺鬼神之力。然而,文字需要记事,则需要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否则,文字就将仅仅是一堆堆砌起来毫无意义的奇怪符号。字、词、句、段、篇、章,西周以前,散文需然还是简略,然而已经可以反映当时的文章特点,叙述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尚书》以及《周易》。在文采方面来说,这一时期的散文仅能记录清晰,并没有掌握完整章节遣词造句的艺术能力。 西周到春秋末,是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的散文主要表现为史官文化的产物。跟前代的作品相比,这一时期的散文以及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仅形成了完整的篇章,而且已经开始富有文采。散文家,更确切来说是史官,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平铺直叙的“记录”,散文向一门艺术不断发展。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为这一时期代表作《春秋》、《左传》、《国语》之一《春秋》的编撰人,孔子这番话表明,文采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散文(同时也是史官文化)的重要特征。《左传》、《国语》辞采之风华,文章之华美,远迈前代并且鉴于后世,《春秋》则讲究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们的成就表明散文在这个“重文”的时代已经获得非凡的发展。 战国到秦朝建立,是散文发展的第三阶段,散文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达到一个创作的高峰。一直在西周时期,文化都是贵族阶层垄断的。底层的“士”,甚或平民,不能够接触全面系统的教育,反映在散文上,就是散文的创作阶层一直被认为地限制在少数人身上。战国时代,动荡而纷杂的变革,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贵族沦落,而平民、奴隶独立,同时“学在官府”也逐渐被私人讲学所取代。旧秩序被打破的同时,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霸,纷纷招揽人才。在战国的环境下,士人思想的空间、创造的空间前所未有地拓展了。表现在散文上,则是: 1、时代特征鲜明,内容丰富,关注现实,理性思考,试图解决现实问题; 2、人格独立,作品风格各异。 行文上注入作者的精神与人格,作品感染力浓郁,深度挖掘思想,相对于前代,可谓质的飞跃。 先秦散文,从无到有,从简略到繁复,慢慢地形成了我国散文史上第一座高峰。先人的呕心沥血,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心怀敬畏。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 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

第一讲先秦秦汉时期一、全国卷考情分析

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具有创新性。与前几年历史试题相比,材料的阅读量和阅读难度有所降低,试题比较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就考查形式来说,文字性材料居大多数,文字性材料可分为表述性文字材料和原始性文字材料,选择题以表述性材料为主,非选择题以原始性材料为主。 3.就设问形式来说,选择题主要考查了背景类、原因类、说明类、比较类、影响类,非选择题以概括类、影响类、原因类为主。 4.就考查范围来说,全国卷比较注重中国史的考查;政治、经济和思想试题。 二、主干知识深度理解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般由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禅让制”。启在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夏王朝,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公共权力”日益蜕变为个人及家族权力的结果。夏王朝建立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管理机关被彻底改造为维护夏后氏王权的国家机器,因而有学者认为“启的夺权是质变,是野蛮与文明、部落制度与国家的分野”。 2.分封制 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被封的诸侯在本国内同样对其属下进行分封,是为“卿大夫”;卿大夫继续分封,是为“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衰落。秦朝建立后,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封制被废除。但是秦之后的王朝,仍有少数实行过分封制,但这主要是分封制的残余了。 3.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就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宗法制源自父系家长制。 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是一种等级隶属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每一等级的大小宗关系,都是政治上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因此,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也成为政治上的共主。 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也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这是周人统治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总结

先时期历史散文 绪论 ?先时期的散文,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 ?一、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先散文的萌芽 ?卜辞,记事简单,大多是零散的句子,只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大都直其事,很少修饰,容也有局限性,有不少颂扬求福的套语,因此其文学价值一般不高 二《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一部官方历史文献集。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都是用语录体写的官方文告,大部分是号令。 ?卜辞与《周易》是巫官之作,记录的是对神的祈祷与所谓神的启示; ?《尚书》是史官之作,记录的是王公的言辞与政令。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全文中心突出,比喻生动,富于感情色彩,从中可见盘庚的胸怀、胆略与神情。 ?再如《周书》中的《无逸》、《顾命》等篇 ?《尚书》以记言为主,文风古朴,被愈称之为“佶屈聱牙”,但它已初步形成我国散文洗炼精审、言简意赅的特点。 ?《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 ?三先历史散文兴盛的原因 ? 1 传说古时王者设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大事记于策,小事记于简。 ? 2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 ? 3 统治者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借鉴,这是历史散文兴盛的政治原因。 ?4“私学”的出现、士阶层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制度的变革等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四重要史书简述 1 《春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主要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举例: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用心感受先秦历史散文的人文魅力

用心感受先秦历史散文的人文魅力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在内容编排上,把文言文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精选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四篇文章,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虽然是文言文这种形式,但内容却是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设法挖掘文中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健康的人格,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与文本对话,与古人交流。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先秦时期的风云变幻,我们可凭借历史散文这一形式,来窥其一斑,重温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感受诸侯之间那纵横捭阖的斗争。当你沉浸其中,透过枯燥的文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仿佛看到了不计前嫌、申明大义的爱国英雄烛之武正在巧妙地劝说秦穆公,说的他连连点头,最终使得郑国避免了一场国家灾难;越王勾践忍辱含垢、卧薪尝胆,最终报了仇雪了耻,奏想了一曲催人奋进的人生奋斗之歌;大臣邹忌从国家利益出发,巧妙的说服了齐威王,使得他接受并采纳了自己的意见,,齐国从此逐步强大起来;名垂青史的赵太后被大臣触龙说服,送爱子去做人质,从而使得国家转危为安。通过这四篇文章,我们能够初步了解到,诸侯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在动乱的年代既出现了不少明君,又出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动不已,一组又一组绝妙的搭档,使得历史如此精彩生动,这恐怕就是先秦历史散文璀璨夺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二、穿插补充一些历史故事,了解人物的完整个性。 课本所选的四篇文章,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相对比较丰满,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总还是流传有不少佳话或逸事的,而教材恰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空缺。因此,语文教师要多搜集并补充一些与课文人物有关的经典内容,与课本相互补充,相映成趣。比如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另一则故事,郑国商人弦高智退秦军的故事,关于范蠡、伍子胥的典故等等。从课本上我们能够了解到勾践奋发图强的一面,教师可补充一些他的与人共患难但不能同享乐的狭隘一面,还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勾践。另外,可补充越国为复仇而设的一些计策,如借粮还粮、派美女西施去迷惑吴王、西施巧送姑苏城防图等故事。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王。可补充邹忌第一次劝说时,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女中豪杰赵太后见齐王使者时,先问百姓收成,最后问齐王的千古美谈,充分的表现出了她的民本思想。可以说这些故事比较感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教师拓宽知识面的话,学生也不会觉得文言文枯燥,相反会觉得趣味盎然,学生会从老师的传授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上必将得到洗礼,感情上一定会产生共鸣的。 三、研究游说之辞,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历来重视口才的作用。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所选的这四篇文章,都是巧言辞令的典范。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先从亡郑无益于秦说起,然后谈到存郑有益于秦,最后抓住历史上晋国的不守信用、贪得无厌的方面,极尽挑拨之能事,说的秦穆公乱了方寸,最后完全站在了郑国的立场上。文种巧妙设喻,启发越王未雨绸缪,及早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历史专题归纳训练

第十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空定位 框图结构 思维导图 经典训练

1.(2019.4·浙江高考·12)观察右侧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 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019·江苏高考·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3.(2019.4·浙江高考·16)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 4.(2019·江苏高考·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5.(2018.4·浙江高考·9)《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课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课 件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

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训练:第1讲 先秦的政治制度

第1讲先秦的政治制度 1.(2019·重庆模拟)觚(gū,如图),是一种青铜饮酒器。考古发掘 表明,商代早期的铜觚集中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地区,晚期则在陕西和 山西北部等地有大量出土,浙江、安徽等地也有零星分布。上述考古 发现提示出商代() A.青铜技术世界领先 B.统治中心不断变化 C.中原文明有所扩展 D.社会礼仪等级森严 2.(2019·厦门质检)在档案文献的编纂与传承之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 主,专门记录神鬼之事,而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据此转变可推断() A.周代逐渐步入信史时代 B.文字书写趋于简化与规范 C.神权和王权进一步结合 D.对人的社会实践更为尊重 3.(2019·广东五校联考)(美)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记载,周初的 一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A.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 B.儒家经典在周初已成熟 C.儒学否定周克商是进步 D.周人谋求权利的合法化 4.(2019·承德期末)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 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5.(2019·东莞质检)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 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 C.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烦琐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 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朴实平易,特点 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 2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 3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 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 (1) 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 《论语》《孟子》中这类文字较多,《墨子》里的《公输》也属这类。如《论语》里写孔子门徒子路,写出了他的直率、鲁莽、刚烈的性格;写颜渊写出了他沉默好学和安贫乐道。《论语》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 (2) 二是多采用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理论。

【精品】2018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大历史框架整理

【精品】2018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大历史框架整理

②爆发:1517年马丁·路德揭开序幕。改革主张:因信称义,简化仪式,《圣经》权威,君权至上。结果:形成路德新教,确定“教随国定”原则。 ③扩展:加尔文教;英国国教(清教)。④评价:是欧洲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打破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和教育发展;加尔文教成早期资产阶革命旗帜。 中心。 2.18世纪晚期美国独立战争胜利,颁布1787年宪法 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规定美国国家权力 法、行政、司法三部分组成,立法权由参众两院组成的 行使,行政权赋予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司法权集联邦法院。并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君主立宪制和总统 邦共和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重要形式。 文化 文艺复兴: ①背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的精神追求;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 ②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③成就: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达·芬奇《蒙娜丽莎》。④评价: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打破天主教会精神专制,促进思想解放;促进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思想: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它 质疑教会和统治者说教,抨击教会权威,反对专制和愚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其核心理性即人自己思考,运 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它被视作判断是非 一标准,并反对一切外在权威;号召人们构建一个更符性和人性的社会。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全书派和德意志的康德。 2.科技: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成,为两次工业革命奠基。

202X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10).doc

202X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10) 为你整理了202X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10),更多相关资讯本网站更新。 202X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10)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主要国家特定时期的外交政策 题解:国际关系格局是各国实力对比的反应,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其变化的根源,当前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阶段特征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国际关系围绕着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拿破仑战争,法国成为欧洲大陆霸主,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后,俄国一度成为霸主,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普法战争中,法国被普鲁士打败,德国成为霸主。 19世纪晚期至一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随着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进行了愈烈的斗争,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两次大战期间,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两侧转移,表现为战后初期的激烈动荡转为20年代的相对和平发展,30年代的大危机又打破了这一相对和平,使世界重新走向战争。 二战后至今,国际关系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二战后,传统的欧洲强国英、法、德或削弱或战败;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尽忠尽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二、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重新分割其殖民地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的欧洲、中

东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是在美国居主导地位、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是列强以实力为基础的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这种调整和安排是短暂的,随着体系所蕴涵的矛盾的激化(哪三对矛盾?),体系逐渐被打破。 三、雅尔塔体系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期,美、苏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通过雅会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战后设计的一幅世界秩序和蓝图。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划分势力范围,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它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同时,雅尔塔体系倡导和平、民主,对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以及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立。二战后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则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国企图依仗它的经济军事实力来独霸世界,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于是,美国便推行“冷战”政策,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冷战体制是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政治上对抗、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思想上进攻的体制。1947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1949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而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和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和斗争,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贯穿于整个50年代。 (3)美苏争霸:不再是瓜分世界而独霸世界。 (4)雅尔塔体系的解体:①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②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③两极格局的终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