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六年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六年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六年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六年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登月之旅

教学设计

课题:登月之旅

教材分析:本科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分为四个教学内容,第一,介绍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这是学习月球知识的基础;第二,解释

环形山的形成;第三,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了解月球概况;第

四,介绍祖国的航天成就。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

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内容理解上要稍难一些,所以帮助学生利用资料整理人类观察研究的历程,使学生懂得人们对月球的了解是逐步深入、全面的,

引导学生结合月球的特点,收集更多的关于月球的资料和所要研究的

问题。

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

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写不一的石子、尺子、玻璃棒、手电筒等。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和有关人类对月球认识的资料。

一、谈话引出古人对月球的认识

师:同学们,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就是月亮。大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发出这样的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所以,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于是就编造出许多神话故事,那么你们都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

生: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出示神话故事图片)

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古人的梦想来一次登月之旅吧。(板书:登月之旅)二、模拟实验,探究新知

(一)了解月球表面的形状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月亮吧。

(大屏幕出示月亮美景图片,并伴有优美的古筝音乐)

同学们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啊?

过渡:是啊,月亮真的很美,它宁静美丽而神秘。

师: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撩开月亮神秘的面纱。(投影出示)早在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了月球,他看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投影出示)科学家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坑称为环形山;阴暗的部分称为“月海”。其实月球一滴水也没有,只是远远望去,

就像一片海,所以,就叫月海了。而把这些光亮的、突起的部分叫月陆。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凹凸不平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生:我觉得应该是小行星撞的,我认为应该是外星人留下的,我认为应该是和其他天体撞的…

师:大家说的真棒,那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说的。

大约50年前,科学家得出了新的结论: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板书:环形山----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教师演示:老师在这里用沙盘模拟月球表面,用石子模拟陨石。看,陨石撞击月球啦!

(二)了解环形山的形成的实验

那么这些环形山为什么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他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与陨石大小,高度,陨石撞击的速度、不同的陨石可能撞击同一位置等。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环形山的大小可能与陨石的大小、下落高度等有关。要判断我们提出的前两个假设是否成立,同样需要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证明。

1、讨论实验方案:如果我们假设:环形山的大小和陨石的大小有关。你打算怎么来设计实验方案?如果我们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又怎么来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汇报:

(1)假设环形山的大小和陨石的大小有关。实验时就将大小不同的石子从同一高度(50厘米)丢下,测量在沙盘上形成的坑的宽度和深度。

(2)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实验时就将大小相同的石子(或同一石子)从不同的高度(比如30厘米、60厘米,1米)丢下,测量在沙盘中形成的坑的宽度和深度。(始终用“石子的同一个面”实验)。

3、孙子兵法上有云:谋定而后动。我们还要来商量一下,做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效率。

学生交流

(1)石子下落时用注意力度,自然下落;

(2)重复实验时,用直尺把沙盘抹平;

(3)取石子时要小心,不能破坏沙坑。

教师的实验提示:

(1)测量沙坑深度,可用玻璃棒垂直插入沙坑,再放在直尺上量;

(2)实验时分工要明确,有观察,有记录,有操作;

(3)为了节省时间,单号组选择第一种假设进行实验,双号组选择第二种假设。

(4)最后形成的沙坑放在那儿,不要抹平。

4、学生分组实验,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既快又好。

5、汇报交流

(1)哪些小组选择的是第一种假设实验。说说你们得到的数据和结论?还有那个小组也是选择的第一种假设实验。你们的数据和结论又是什么?其他选择这种假设实验得到的结论和他们一致吗?现在我们可是说:环形山的大小和陨石的大小有关。假设是成立的。

(2)哪些小组选择的是第二种假设实验。说说你们得到的数据和结论?还

有那个小组也是选择的第二种假设实验。你们的数据和结论又是什么?其他选择这种假设实验得到的结论和他们一致吗?现在我们可是说: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假设是成立的。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环形山的形成和陨石的大小及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还有其他的因素,同学们可以课后继续研究。

(三)观察环形山影子变化的实验

师:我们知道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是通过反射太阳光后,我们才能看见月亮,观察到月亮上的环形山。那么,如果我们要来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应该选择什么时机呢?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来观察环形山影子的变化。

现在就请小组长用手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直射“环形山”,同学们观察影子,然后再斜射“环形山”再观察环形山影子有什么变化。每个同学都试一试。谁来说一说。

生:我们发现手电筒直射时沙坑和它周围的沙子都很亮,坑看上去不太明显,没有影子;而斜射时,沙坑就会形成影子,明暗非常明显,沙坑也就看得很清楚。

师:所以太阳斜射时,观察环形山最清楚。那你们知道,阳光直射月球是什么时候?斜射月球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吗?

师:每月农历十五这天,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环形山的阴影;而农历的初七、初八和22、23左右,阳光斜射的角度刚好,环形山明暗分明,立体感强,所以这些天是观察环形山的最佳时机。

三、了解月球知识,感受探月工程的巨大而伟大

师:科学家不仅仅研究了月球上的环形山,他们还发现月球像地球的卫士一样绕着地球环形,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越是27.3天。看来月球上还有很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那么,要发现这些秘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生:登月。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来一次登月之旅吧!(投影播放)

亲历了月球之旅,人们登上月球后还有哪些发现?学生根据教材和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虽然美国早在1969年就实现了载人登月,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的探月工程。(投影播放)师:同学们,登月是一项巨大而伟大的工程,是我们走进宇宙的刚刚开始,它将引领我们继续探索宇宙。

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环形山——流星和陨石撞击形成

附:实验记录表2份

模拟环形山形成实验记录表

六年班小组1、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石子大小有关

模拟环形山形成实验记录表

六年班小组1、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石子的高度有关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总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2、科学知识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了。“今月照古人”,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人类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神话故事,你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好,那么现在我们一起踏上这神秘的登月之旅吧! 首先老师想让同学们欣赏一段录像。 2、播放一段月色溶溶的图片。 (二)初识月球,体会人类探索过程 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 1、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的遐想和探索。 2、伽利略观察月球 (1)介绍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月球。 (2)简要介绍环形山、月海。 3、现代人类的登月工程。(课件播放登月之旅视频) (三)模拟实验,交流发现。 1、同学们需要的材料,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了,请大家根据各组的假设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提醒一下,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注意点一定不能忘记哟,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既快又好。 2、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3、交流:哪一小组先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 (利用视频展示台上前根据实验记录表汇报) 还有哪一组也想到前面来汇报?。 (请2-3组进行汇报,及时进行表扬评价。) (四)日照实验,了解观察时间。

【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教科版小学科学《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 课 《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明白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出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 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在实验过程中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发现新问题的重要性。 3. 培养对新问题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能够联系已有认识合理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2.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 能够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推测。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

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教学重点 经历改变摆的摆锤轻重与摆绳长短对一定时间内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探究。侧重于引导学生控制探究变量和分析实验误差。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合理控制变量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并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准备 1. 材料准备 学生材料:三个相同大小的铁垫圈、一根长的摆绳、铁架一个、秒表一只、实验记录单一份。 教师材料:上节课中学生关于摆的摆动次数的实验记录表、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 2. 知识准备 知道摆是由摆绳和摆锤组成,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动幅度没有关系,对比实验的知识。 课前活动: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活动。用你的身体模仿一下摆的运动,比一比看谁模仿的像!预备,开始。你觉得摆是怎样运动的?(你这样模仿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善于观察,关注到了摆的特点。我想在这节课上你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上课。 教学过程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全册教案

实验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1.1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2、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简单机械:机械式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子这 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课后反思】 1.2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六年级科学上册-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重点: 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 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实验探索的方法和借助于多媒体图片教学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学习。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节课,主要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的办法引领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从中体会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是很艰辛的漫长过程。 教学流程: 【主动感知】 一、导入 播放嫦娥一号发射视频,介绍中国探月计划。 嫦娥一号是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嫦娥二号是我国于2010年10月成功发射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二号在L2点的环绕轨道运行235天,积累了大量对太阳的探测数据后,于2012年4月15日受控飞向距离地球大约1000万公里深邃的太阳系空间,择机开展对4179号小行星的探测,为未来的小天体探测积累经验。 嫦娥三号有望于2013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CZ-3B运载火箭发射。着陆地点基本确定在虹湾地区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么,月亮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你们想上月球上旅行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主动发现】 二、问题质疑 讨论并展示《问题生成单》中的问题,每组筛选一个问题,出示在小白板上,组织学生汇报。 【主动参与】 三、问题探究

六年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登月之旅 教学设计

课题:登月之旅 教材分析:本科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分为四个教学内容,第一,介绍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这是学习月球知识的基础;第二,解释 环形山的形成;第三,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了解月球概况;第 四,介绍祖国的航天成就。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 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内容理解上要稍难一些,所以帮助学生利用资料整理人类观察研究的历程,使学生懂得人们对月球的了解是逐步深入、全面的, 引导学生结合月球的特点,收集更多的关于月球的资料和所要研究的 问题。 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 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写不一的石子、尺子、玻璃棒、手电筒等。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和有关人类对月球认识的资料。 一、谈话引出古人对月球的认识 师:同学们,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就是月亮。大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发出这样的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所以,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于是就编造出许多神话故事,那么你们都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 生: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出示神话故事图片) 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古人的梦想来一次登月之旅吧。(板书:登月之旅)二、模拟实验,探究新知 (一)了解月球表面的形状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月亮吧。 (大屏幕出示月亮美景图片,并伴有优美的古筝音乐) 同学们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啊? 过渡:是啊,月亮真的很美,它宁静美丽而神秘。 师: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撩开月亮神秘的面纱。(投影出示)早在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了月球,他看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投影出示)科学家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坑称为环形山;阴暗的部分称为“月海”。其实月球一滴水也没有,只是远远望去,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 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 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代人。他制造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他一生磨制了 400多个透镜。他的遗物中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 (3)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1登月之旅-附知识点梳理

4单元探索宇宙 1.登月之旅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课《登月之旅》。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首先我来谈一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知识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入,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作为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知识与技能探究为这个单元的后续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 对于本课所探究的月球的基本情况,六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与生活实践的体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对于月球上的具体情况,例如环形山的形成等问题还比较模糊,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应把握好重、难点,让学生对于本课关于月球的内容理解更加明了,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年龄与心理特征以及新课程要求,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4、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结合教材,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准备:收集月球知识的相关资料、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最后,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请看大屏幕。(播放“月球月色录像资料) 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月亮、月球) 我问学生:去过月球吗?想去吗?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一起去月球旅游。 然后.讲述:每当夕阳西下,皎洁的月亮升上天空,月亮就是夜空中最亮的天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不像现代人业余生活这样丰富多彩,每当夜幕降临,美丽的月亮自然而然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比较、测量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二个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

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2)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登上月球。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就表达了人们向往月球的美好愿望。多少年来人类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船接近月球照相观察——对所看到的月球表面的研究——推测环形山的形成——模拟实验分析——终于完成登月之旅——采集月球表层样品带回地球分析等等一系列的探索,才对月球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 第一,介绍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即: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目前唯一亲自登临过的星球。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并对月面的形成做出了各种解释和研究。 第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地球上陨石坑的有关图片,思考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实验,解释月球环形山的形成。环形山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环形山的中间有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千米之间。至于环形山的成因,科学家认为多数环形山或月坑是由流星体、小行星和彗星撞击而成,个别的环形山则是由火山爆发而成的。教材通过组织学生往沙盘里丢石子,并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陨石坑”,观察坑的影子的变化,从而确定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环形山的效果最好。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 第三,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了解月球概况。课文首先指出月球是一颗公转周期为27.3天、围绕地球运转的卫星,并从空气、水、温度等方面介绍月球环境。然后,结合图片介绍“阿波罗”飞船登月情况,反映人类对月球最直接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 ! $ 小学科学 <<土壤与植物>>教学设计~

% 9 土壤与植物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登月之旅

(一)导入新课: 1、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小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师】: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月亮,那么同学们欣赏过我们美丽的月亮么? 2、播放有关月亮的影音视频 3、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么?想不想走进我们美丽的月亮,了解月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进本章的第一节——登月之旅 (二)新课推进: 1、【师】:月亮上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的故事,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古人是最早怎样来记录月亮的么?(幻灯展示古人记录月相的图片) 2、直到1609年,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就已经开始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并绘制出了月面图(引导学生观察月亮) 月海:月球上的暗区,没有一滴水,实际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岩石,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低。 月陆:月表上的亮区,是月球上的高原和山脉,古老的岩石反射太阳光的能力强。 3、1959年苏联“月球3号”探测器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使月球背面的面貌第一次呈现在人类面前(展示环形山图片) 环形山:无论是明亮的高原还是低洼的月海,上面都有环形山分布,环形山也叫月坑 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介绍月球上环形山的大小,数量高低等) 介绍环形山的形成:“撞击说”和“火山喷发学说”(后者未被证实)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月球的大概地貌特征,那么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月球的其他情况么? 月球的其他信息: 月球的运动方向:逆时针,自西向东 月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 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0 月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 月球的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月球上没有大气,处于一种高真空状态,连声音都无法传播

人教版小学科学 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哪杯水多

《哪杯水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哪杯水多”是本册教材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其中“哪杯水多”一课排在本单元的第5课。编排意图是:要求学生尝试着把前三课所学到的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在本课中综合运用,并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到运用工具测量比运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的前四课已学习了感官观察、工具观察、科学分类等基本科学探究方法,所以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们把本课重点设立为“如何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来探究哪杯水多”,以帮助学生把已学知识和方法在本课中大胆迁移、灵活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储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能设计与众不同的方案验证自己的观点,通知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三)情感目标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验测量的科学方法及其准确性,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在探究中受到科学启蒙教育。

四、教学要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哪杯水多。 (二)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 2、实验用品: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3、实验报告,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 每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块抹布。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全 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 1课《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

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4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教学反思】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反思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创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因而教学过程关键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学生对未知领域比较感兴趣,对宇宙空间充满了好奇心,我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沿着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自主探究月球的特点。教师多方搜集筛选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使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探索宇宙的意识和兴趣。 这节课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上的形成成因。本课是六年级科学上册《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能解释环形山的形成。这节课我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有效教学。 1、让学生有了思维碰撞的平台。怎样让学生在科学课中的探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撞击出科学的真谛、震撼着学生的灵魂?教师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展示、交流、碰撞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通过必要的现代化的交流媒体、手段,出示足够的信息、图片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本节课出示了大量的月球的图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月球,产生探究月球的欲望。 2、让学生真正“做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了解月球的环形山,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这节课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上的形成成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

3、以学生真正成为主人。一开始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既而由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自己作出猜想,自己想办法验证猜想,想清楚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进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选择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他们用自己出色的表现证明了他们是有能力的。正如一为哲人说过的:“对我们而言,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并不要求人人都达到某种目标,关键在于他“经历一次典型意义的探究经历,并能在经历中有所得。 4、改变了“用教材教”。本节课在不违背科学课的基本理念的条件下,本着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教材进行了重构:我在教学中将把教材的第一部分“古往今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和第三部分“近现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这两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5、发挥了课前准备的作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月球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布置时,应该有明确的目的,也要围绕某些重点来收集。否则,交流时要么不知所云、不着边际,要么内容重复、长篇累牍,没有一个重点。如果让学生围绕不同的重点和内容分组进行收集,效果会更好。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篇一《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 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