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文/张国军

当今,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姿的多元化局面。但能够打动人们心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却不多见。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不少画家被商业观念所左右,心浮笔躁,形式上强装学术,故作深沉,技法上偏重于肌理制作,玩弄雕虫小技;有的急功近利,玩弄笔墨游戏;有的打着创新的招牌搬抄西方的绘画形式,从而失去了中国民族绘画的艺术特质,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和人民大众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的判断和评价。重审中国绘画,其线条之丰富,笔墨之有趣,构图之灵活,空白之妙用,诗书画印之相得益彰,可谓世界艺术奇观。在文艺创作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传承,如何把握中国绘画的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文化底蕴,乃是我们艺术家的主要责任。中国画创作必须按照绘画的演绎过程,沿着事物本质发展的轨迹,运用新的审美观念进行拓展。

中国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思维方法、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南齐谢赫的“骨法用笔”,再到唐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近代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含着立意、气韵、意境、经营、笔墨、程式、风格以及学养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中国画无论是表现形式、表现方法,抑或工具材料,都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深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在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繁荣与多元发展的今天,把握和深化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神写意超以象外

中国画重写意,区别于西方的写实绘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意蕴。中国画不同于西方具象的摹拟和抽象的不似,而

是在具象和抽象之间,通过形象和笔墨,表现出人的感情和气质。近代大师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似”指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真实的反映。即表现的形象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既有再现因素,又有表现因素。“似与不似之间”实际上体现了中国画的一种造型观。

中国传统绘画发展过程中,深受“天人合一”、“阴阳相克相生”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古代画家很早便认识到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过程。早在一千多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迁想妙得”的主张,唐代张璪确立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并形成了“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和“以形写神”、“超以象外”、“缘物寄情”等艺术理论。中国画家承认艺术创作来源于客观世界,又十分重视画家的主观作用。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绘画到了唐宋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现实精神和浪漫精神,写实方法和写意方法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中国画的“写意”并不是简单地描绘含混不清的图像和意念,而是一个画家对时代、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深邃体察的意向性整合,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情感借助于客观物象和笔墨表达出来,立意为象。因此,它不同于具象的模拟和抽象的不似,而主要通过形象,并超越形象之外,表达人的感情、意志和内在气质,重视人的精神的真实性、写意性。中国画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一句话,中国绘画的“写意”性,即是“写神”、“写情”、“写心”。状物即是为了“寄情”。它既是一种表现风格,又是一种艺术观念。即使是中国绘画中的工笔画,也只是表现形式和方法不同,在艺术观念上,也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和意向性。在当今中国画创作中,不少作品虽然是精心绘制,却忽略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超以象外”、“传神写意”是中国绘画主要的艺术特征,把握中国画的艺术语言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

二、线条造型笔墨趣味

任何一种绘画形式,都有它特定的表现方法和特殊的物质材料。中国绘画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法是以线为主,它的物质材料则是毛笔、水墨、宣纸,这种特殊的工具材料与特定的表现手段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如果说西方绘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和水墨的协奏。体现“线条造型”、“笔墨趣味”是构成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清代画家恽南田提出:“有笔有墨谓之画”。在传统中国画中有无笔墨,已成为人们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国画中以线塑造物象,是中国绘画与其他绘画显著不同的艺术特点。从理论上讲,线就客观物象本身而言是不存在的,它在人的视觉中只是物体的轮廓和明暗的棱角结构。而中国画家把这种形象边界视觉感觉不同的“线”,通过画家对物象的认识、提炼、概括,构成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对象的形态、神势、结构、空间感和质感等媒介的一种符号,在视觉上让人感到比形象本身的色调、体、面更具有鲜明性、抽象性,从而构成中国绘画的线条造型体系和画家抒情达意塑造形象的手段。

线在中国画中的应用比西方绘画中的表现更加淋漓尽致。虽然在西方有些画家创作中也有利用线条塑造形象传达情感的,但他们侧重于表现形象的体积、结构、质感、量感,从属于表现具体对象、具体内容。而线在中国绘画中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已成为画家表达意念、思想、情感的手段。中国写意画的出现,则把笔墨提到更高的层次,即表现人的品格,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唐代张彦远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这句话完整地阐明了中国画的创作特点,形似与骨气相连,形质同一,就是以形写神之意。两者本于立意,最终“归乎于用笔”,通过笔墨技巧,表现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正如我国著名画家吕风子先生所说:“在艺术的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和笔力始终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中国画讲求笔墨,其表达方式依赖于中国书法的笔法,讲

究一个“力”字,诸如:力透纸背、力能扛鼎、绵里藏针、金铁烟云、如锥画沙,等等,皆要求用笔有力。在线的形态上,有的庄重典雅,注重骨气神韵的表现;有的洒脱飘逸,给人以活泼、轻松的情趣;有的刚健挺拔,体现出豪放、阳刚之美;有的浑厚苍劲,线条沉着稳重,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的古拙,蕴含斑斓的金石之美;有的质朴天真,无人工雕琢,自然流露;有的遒劲流畅,如烟云舒卷,龙蛇出没,给人以律动之美。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明确指出:“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渗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必善书。”中国画讲究“笔精墨妙”,历代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我国元明时期,文人画家很讲究用墨,以墨为彩,墨分五彩,追求“元气淋漓障犹湿”之意韵。意韵即墨韵,墨韵离不开水韵。墨通过水解、渗化、皴擦、积破等方法达到浓淡、干湿、苍润的无穷变化。但这些墨法归根到底还是要“归乎用笔”。“笔为墨之帅,墨者笔之充也”。两者如同骨骼和肌肉交织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墨由笔出,笔由墨现。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笔法、墨气应浑然天成。所以注重线条造型,强调笔墨趣味,体现自由的写意精神,是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今中国画坛一些画家为画而画,技法上玩弄雕虫小技,重于制作,轻于意蕴,画面大而空洞,没有生机,失去了中国绘画的艺术特征,缺乏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文化内涵,对中国画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构图灵活空白妙用

“构图”,即“章法”、“布局”、“经营位置”,指形象符号对空间占有的状况。在中国画创作中,画家为了表现出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境界,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需要运用审美的原则安排处理形象、符号的位置,将形象符号构成具有说服力及艺术美的整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由于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不同,对事物的认识方式也不同,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有很大差异。如:西方绘画在创作中多用静止的眼光分析问题。在

画面构成形式中常用一个视点、一个视域、一个视平线。而中千里江山图(局部)王希孟

国绘画在创作中打破一个视域点的界限,用运动的眼光,多视域的组合,将景物自然地有机组织到一个画面里,注重多元化(多视点、多视域、多视线),强调“景随人移”的自由性、活动性、多变性。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城郊黎明的景色到汴河的出现,人物逐渐增多,从虹桥上下热闹的场面到进入雄伟的东门,以及汴京城内商业繁荣的景象,作者运用高视位平行移动观景的构图方法,使观赏者感到自己站在高出画面的视位之上,随着游人赏景赏情,上下曲折变化,房屋依路傍水,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中国绘画强调宏观把握世界,摆脱时空的限制,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如傅抱石、关山月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画中近景是草木葱茏,一片江南春色;远景是冰山雪岭,一派北国风光。在时序上跨越的春与冬,打破了时间的界限,使江南春色与北国隆冬风光同时在画面中出现。自然景观中的千岩万壑、层峦叠嶂、朝霞暮霭、风雨云烟、千里江山、万里江河,花鸟之梅兰竹菊、禽鸟虫鱼……在中国画家笔下均有自由组合,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宋代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笔扫长江千里景观;明代花鸟画家徐渭的《百花图》,四季花卉绘于一卷;近代花鸟画家江寒汀的《百鸟图卷》,把各种不同姿态的鸟类汇聚一图之中。这种打破时空的表现方法,使画家获得极大的创作自由,把所见所想综合成一种宏观意识,“天地造物,随其剪裁”。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既不是特定时空中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更不是胡乱的拼凑,而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思交融后构成的、超越想象的、时空一体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默契着客观自然的法则,描绘的景色情真意实、可游可居,是超脱现实极其完美的幻化世界。

另外,中国画中十分讲究“空白”的妙用,它是中国绘画形式美的一种表现手法。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差异。西方油画注重空间,不谈空白。油画家认为,空白在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只是运用色彩创造空间,通过空间来表现自然环境才是最根本的。而中国画家则以“大象无形”、“大

象无象”、“无形而有形”的美学观来指导创作,强调以“意”为之,在“无象”中大做文章,在创作中不受自然物象、时间、空间、焦点透视的严格束缚,构思、构图、运笔、用墨都无不有感而发。以“意”为之,情之所至,是个性的宣泄,真情的流露。因此,中国画创作中的空白,实际是画家主观意识的深刻体现,也是画家心灵的写照和人格的再现。

中国画讲究“含蓄”。含蓄是中国画中借空白表现的一种方法,也是增强画面意境的重要手段。中国画家常在画面中通过留空白敛景藏真,以给观赏者无穷的联想和无穷的思索。如现代画家齐白石先生创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一画,充满着诗情画意。该作品的画眼为蛙声,这是很难表现的地方,而画家用巧妙的构思,凝练的画笔,仅仅勾画出山泉、溪流和数只溪流间的小蝌蚪,便把青蛙藏于景中,把蛙声留在山泉之外的山涧、田野、沟壑之中,使人观后引起想象回味。这是画外有画、画外有诗,又是拓展思路、拓展境界的典范。空白在中国画中具有空出主题,收到“画外有画”、“弦外之音”、“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如现代画家李可染先生的《牧牛图》,画中用寥寥几笔画出牛背和牧童,其余均为空白,给观赏者的感觉却是一片茫茫的河水。这种以无胜有、“计白当黑”、“知白守墨”的表现手法,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因此,中国画中的“空白”是无形为有形,白而不空,空而有形,空白有意。总之,空白是中国画的统一体中的有机部分。空白不是画面未完成,而是给观者留下深思遐想的天地。

四、诗书画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中国绘画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融绘画、诗文、书法、篆刻于一体。不同的绘画题材、内容、形式,运用不同的书法题写上诗文,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丰富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增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个画家艺术修养的体现。诗、书、画的有机结合,历来有“三美”、“三绝”之称。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汉时期著名的书画家蔡邕,曾应灵帝之诏,画赤泉侯五世将相于省,兼命为赞及书,邕书、画与赞,皆擅名于世,时称“三美”。又据《宣和画谱》记载,唐代画家郑虔“常自写诗并画,以献明皇,明皇书其尾曰:朕虔三绝”。由此,自古至今诗、书、画的综合表现,是中国绘画普遍追求的艺术境界。中国画中的题款,就是实现诗文、书法、篆刻与绘画相结合的体现。

中国画中的“题款”,始于汉,成熟于宋,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题款初只是画的注脚(在画面上注写姓名和官爵),魏晋时期题款大多结合绘画内容概括出一个标题。到宋代题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画家在创作中不满足于画面线条、笔墨技巧的表现,感到未尽情意,因此,画家在创作中突破画面的局

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关山月

山人,担酒寻花不厌频;好事泉头池上石,软莎堪坐静无尘。”诗与画意境相近,诗境融化了画意,使观画者因诗意的感染,引深画意的感受,诗情烘托了画意,更强化了画中闲适的意境。其二是增强了画家主观感情的表现性。无论是主题性绘画,还是山水、花鸟非主题性作品中,常以笔墨线条的浓淡、强弱,色彩的冷暖、深浅来表达画家的主观思想感情。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作品中,画家的深层旨意很难充分表现出来,如果运用题画诗来补充,情况便不同了。如郑板桥的《墨竹》,画中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题画诗运用移情的手法来抒发画家的思想感情,从萧萧的竹叶声,移情于民间的疾苦声,表达了画家关心民间疾苦的感情。又如明代画家徐渭的《墨葡萄》,画面中信笔挥洒,笔墨淋漓,狂放不羁。从画面人们起初很难判断出画家的寓意。画中题诗一首:“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样以来观赏者便清楚地理解画家

原来是借泼墨葡萄,发泄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和生活潦倒的

春山伴侣图唐寅

限,附加上绘画以外的补充形式,借用诗词题跋,通过书法直接进入画面,追求画外之意,借题发挥,直抒胸臆,追求画中诗的意境,使观赏者产生联想而得到共鸣。宋代苏轼、米芾等画家,大力倡导“诗画一律”,集文章、诗句、书法于一体,相映生辉。元、明、清文人画兴起,提出“书画同体”之说。当时,题款相袭成风,诗歌、散文、画记、画评、画叙、画论,即景生情,题跋纵横跌宕,妙趣横生,形式多样。有对大自然的感悟,有精粹的画论,有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等,内容与形式深刻联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中国画中诗、书、画、印有机结合的运用,构成了中国绘画多方面的审美作用。其一是丰富作品意境的抒情性。在中国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花鸟画,画境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抒情,或以情写景。题画诗要与画的意境相承相融,诗境与画境应互相烘托,互相渗化。如明代画家唐寅的《春山伴侣图》,画中峰回路转,泉水潺潺,树木连荫,茅屋数间,二人坐于泉口石上,神态闲适。画中题诗:

“春山伴侣两

牧牛图李可染

不平之气。宋代诗人吴龙翰在自编诗集《野趣有声画序》中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诗与画互补的作用,同时也反证了诗与画只能互补,而不能互相代替。其三是具有引深画面的能动性。题画诗在绘画中,能揭示画家的表现内涵,成为永恒的静态美。如近代画家齐白石的《不倒翁》,画中题诗曰:“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对画面中静止的泥塑不倒翁描写的同时,加以动作将其打破,辛辣地揭露和讽刺了旧社会官吏的丑恶本质,使作品从普通的静物升华为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抨击,从而扩大了绘画作品的思想容量,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其四是具有调整均衡画面的作用。题款是中国画中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题款的位置选择,题款的形式,占画面的大小,字体的大小,都要结合画面的组织形式和气脉起承关系,画面视觉均衡关系,占画面空白面积的大小等都要严格考虑,切不可以随意题写。包括方寸印章的选用,要结合画面款的内容形式和整体画面的气脉、气势、点线、动静、虚实、均衡、呼应、协调的需求来决定,以收聚画面气势,平衡画面虚实,丰富画面艺术形式,活跃画面氛围为主导。

综上所述,“线条造型”、“超以象外”、“笔墨趣味”、“空白妙用”、“诗书画印有机结合”等因素无疑是中国传统绘画之精华。在艺术创造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传承和借古开今,如何把握中国绘画的民族精神,是美术家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笔墨当随时代,就必须按照绘画的演绎过程,沿着事物本身发展的轨迹,运用新的审美观念,拓展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之路。即在题材内容上凸显时代生活气息,在笔墨技法上体现时代审美精神,在形式上符合客观规律,遵循美的原则,按照艺术形式的自身逻辑,适应国情、民俗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以提高民众的审美能力与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张国军.中国绘画艺术观.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9.10[2]黄润华.中国画概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3]沈树华.中国画题款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2[4]沈子承.历代画论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6

作者简介:张国军,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副教授。

不倒翁齐白石

编辑:逸人

丁绍光绘画中的中国画语言

丁绍光绘画中的中国画语言 丁绍光影响了一代艺术家,“云南画派”也在中国画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丁绍光1980年七月到达美国,绘画的表现语言也进行了转变,使之在商业上大获成功。我想说的是丁绍光不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商业上的成功关键取决于丁绍光绘画中那中国画式的语言表达——通过含蓄,意境所表达出来的东方美。 一、中国画表达的含蓄,神韵与意境 早期的中国人物画,顾恺之就提出了人物画的最高要求:“传神写照”。这里的“神”是指人的风神(个性和生活情调,情绪)①。但并不是说“形”就可以被抛弃了:“写形是手段,传神是目的”。这是一种比像更像的比拟,是中国艺术的独特表达。 中国山水画兴起后讲究意境,体现的是一种大美,这是中国独特的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②在这里李可染认为,意境是两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写实,另一方面是抒发感情。它已经超越了绘画的写实,而把情感的释放与共鸣作为绘画的目的。 我们的艺术创作应该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提升中国艺术的发展。早在1955年,墨西哥壁画家大卫·艾尔法罗·西格罗斯来到中国,他对中国雕塑和古代壁画倾慕不已。当时在艺术家中盛传一件事:当西格罗斯来到云岗石窟,见到那硕大无朋的菩萨像时,他双膝下跪,惊叹不已③。 二、丁绍光坚实的中国画功底 丁绍光的白描,传统中国画,中国重彩画的基础是非常坚实的。他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时开始西双版纳的写生,从他带回的作品已经显示了他中国画技艺的炉火纯青。1917年8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收集、整理出版的一本画集中,吴冠中这样写到:“我从西双版纳回到昆明,看到丁绍光同志的白描,感到分外亲切。他的画,气势磅礴,

浅析卢梭的绘画艺术特色

浅析卢梭的绘画艺术特色 摘要 本论文从分析西方画派一巴比松画派状态出发,结合巴比松画派的绘画艺术特色和代表艺术家的思想理论及艺术表达,阐述了巴比松画派绘画艺术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巴比松画派卓越代表艺术家卢梭一生的绘画艺术特色。说明了新时代艺术发展应用西方卓越艺术特色的要求,同时,提出用思想解放的真实性、自然性、写实性。表达出更高的艺术成就。 论文中以法国巴黎南部的一个小村子一巴比松为研究背景,提出了在艺术追求与发展中风景创作与思想超脱相结合的特殊性、重要性。之后,文中介绍了巴比松画派的代表艺术家一卢梭一生中的艺术创作与环境,结合自身思想,以及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群体超脱的艺术生活,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先知。卢梭被大家称作艺术的先行。他完全靠着自己的本能作画,他认为创作者必须获得完全的自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美与善的境界“(亨利?卢梭自语)。然而画者最高的追求就是心灵上的自由。他只是坚定的守护着自己的艺术灵感。这种艺术特质是人人都应该拥有的力量。当然,他为了有一个自由的心灵,也为此放弃了很多。最后,这篇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巴比松画派自身所拥有的独特风格。并且与现代绘画艺术相结合,表达出其独一无二的创作手法、画面内涵,他无论是在笔法还是形式中都对风景画产生重要影响。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相关观点能够为现代绘画艺术的成功运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巴比松画派;卢梭;绘画艺术特色。 引言 本文将巴比松画派与巴比松画派卓越代表画家卢梭一生的绘画艺术特色进行收集、比较、鉴赏。并结合当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特色与风格进行多次比较,在比较中印证。通过对巴比松画派的历史背景与画家卢梭创作的艺术形态的审美共通点,对其绘画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及LI的、影响和对当今现代绘画发展给予了新的启示。 LI前,就国内外已有诸多学者开始对有关西方风景代表画派一巴比松画派及 其绘画特色表达卓越画家代表的课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如吴钱宽的《也谈巴比松画派的艺术成就》、刘国芳的《巴比松画派的艺术探索》、刘志兵的《亨利?卢梭作品的艺术特点》等。

浅谈近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

浅谈近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 内容摘要: 自1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更加肆意疯狂.他们通过经济的掠夺,使我国的封建经济制度受到严重的破坏解体.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操纵与控制.致使我国逐步沦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统治的日趋崩溃,失去了对文学艺术的控制,近代再没有皇家出面组织美术活动.然而富有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并不麻木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百余年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进行反抗斗争.伴随着时间的脚步,取得了不断的胜利.在孙中山领导的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资产阶级新民主革命给美术带了新生机,是过去为封建社会及其统治阶级服务的美术,改变成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美术。中国革命促使美术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时代的要求来看,近代中国画虽然受到压制和排斥,但是在广泛吸收、借鉴传统中国画及多方面艺术影响的同时,它依然按照自身的艺术规律有生命的发展着。 关键词:传统中国画山水画花鸟画近现代中国画海派吴昌硕齐白石 正文: 在中国古代称绘画或为丹青或为水墨。自从西洋画大量传入后,才对应出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名称“中国画”。受外来艺术的冲击,中国画坛传统绘画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发生了变化,逐步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作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在建立农民革命政权,提出反对封建政治纲领的同时,对于文化艺术也很重视。一方面取缔、改造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雕塑、绘画、打倒“圣人”孔丘的偶像,反对描绘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及仙佛鬼怪的人物画。另一方面,重视民间美术的宣传作用和组织管理,设有专业的机构,将民间画工、画师以及手工艺人组织起来,进行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石刻等制作。现存太平天国的美术作品尤以壁画为多,浙江绍兴、金华、安徽绩溪、江苏苏州、江宁、宜兴和南京等地有这一时期的壁画遗存。较多表现的是富有装饰意味、喜庆吉祥的花鸟和山水。伴随着历史的推演,中国近现代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革,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又也要求中国画适应新的审美需要,在文化知识界展开了对传统绘画的分析批判。 传统的中国画充分表露画家对当代生活的兴趣,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肖像画得到了重视,提出了“悟对通神”“览之若面”的要求,事实上这是士大夫阶层要求自我表现的一种反映,也从而使山水画和花鸟画得到了发展。花鸟画的发展要晚于山水画。山水画的发展和当时的玄思想盛行以及玄学之士标榜隐逸有关。在这一时期并未出现独立的山水作品,只是山水多作人物的背景和环境的衬托,较为古拙。由于题材表现技巧的不断丰富,渐渐的使山水画不但从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独立出来,而且形成风格炯异的两种流派。展子虔、李思训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而细密,赋色工致浓丽,开创了金碧山水一派;而吴道子画山水笔迹豪放;王维以诗人画创“破墨”山水,抒写文人情怀;王洽画松石山水则疯癫狂致,创“泼墨”之法;张璪的一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从一个侧面道出一个艺术家对山水画的创作的追求与理解,等等。在盛唐之时,山水画启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如何理解绘画的艺术语言

华南农业大学

如何理解绘画的艺术语言 摘要: 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称作“语言”,不同的门类有其不同的语言。绘画语言是指画家用一定的手段和工具材料,使艺术作品获得的视觉感受形式。绘画的艺术语言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的,绘画语言不是仅仅停留在技巧和形式的探索之中,而是将技巧、知识、直觉和感情与材料融合为一体而形成的。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运用、明暗色调、色彩原理运用、空间、透视、构图和笔触等绘画元素。绘画语言是作品的最后实现阶段,它决定着作品的外在视觉效果。 。 关键词:绘画艺术语言构成要素 一、绘画的艺术语言浅析 我们说艺术是一种语言,是因为艺术已经不依赖于其它语言,不求助于其它语言手段的协助,已经能够独立地成为众多人类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它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等语言形态,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完成绘画作品不仅是表现形式的作用,而且还要有内容的体现,精神的传达,即所谓的绘画主题。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连,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的运用,体现了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艺术表现力愈强,语言愈具特色。所以,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

二、中西方绘画艺术语言的侧重 由于不同的艺术家对绘画语言具有不同的运用,必然会产生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来。纵观绘画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差异。 从以下两幅作品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感觉到中西方绘画语言的侧重: 1.《印象〃日出》莫奈2.《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 在欧洲,自达·芬奇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艺术家通过“研究光线揭示形式的方式,通过发展并运用直线透视法来获得景深幻觉的规则,通过研究人体解剖,艺术家给他们的作品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感。”他们的艺术作品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绘画的总体风格上,姿势华丽、典雅、宏伟、和谐,写实技术娴熟,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的画风。区别于古典画风的印象派画家们,用光与色描绘自然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擅长表现阳光和色彩。他们对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非常敏感,注重色彩的表现,画家运用分色技术,将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印象派画家不再因袭传统的画法,他们的作品则替我们诠释了光色的功用性。在色彩的表现里,印象派画家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抒情风格,他们很好地运用了绘画语言,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在西画造型过程中,主要使用形体与色彩语言,即便没有线的使用,其造型行为不会受到重大影响,绘画形态的构架依然能成立。即使用线界定轮廓,如在轮廓之外辅上调子,马上就会成为很立体的画面。可见西画中线依然作为表现形体的一种特殊手段。无论何类画派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则产生出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 中国画崇尚文、意、趣,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出来的。在这里,笔墨本身不是“具象”的,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说,它是形式的因素,但却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

浅谈绘画艺术的艺术价值

浅谈绘画艺术的艺术价值 [摘要] “价值”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话题,也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中的一个和所有绘画人相关的一个课题。当代社会,绘画的社会关系更加的微妙。艺术不断从非经济方式的创作活动获得了纯经济方式的收益,它带来了理论家的历史回溯与前瞻、画商的行情分析、绘画者的摩拳擦掌或愤愤不平。价值过程的描述,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之心理的分析,成为美学的中心事务。 [关键词]价值美时代形式 每个社会都必须确定下列两个问题:人类的哪一种价值应该被珍惜?有效的“美”的概念因该分配给谁?有时人们分别考虑到这两个问题,有时则可能同时考虑。我在这里提出的“价值”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话题,也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中的一个和所有绘画人相关的一个课题。这代表了我在当代对人们这两个古老话题的思考。 当代社会,绘画的社会关系更加的微妙。从早先的文人画抒情写意,到民国时期的爱国爱民反对当政,到长征路上我们的红色政权,再到建国初期的红红火火搞生产民建,可以说,绘画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任何社会背景下都参与其中,并起到鼓舞民心的作用。可以说,绘画艺术一直在人们的生活、精神方面起着调和剂的作用,她可鼓舞、可闲情、可激昂、可图强。回眼看今天,艺术不断从非经济方式的创作活动获得了纯经济方式的收益,金钱源源而来,似乎在圣洁的教堂必须腾出一块空地。价值通过商品的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表现出来。 但这一些问题可以集中于一个主体问题:这就是“艺术” 这个“价值结构体”的分析与研究。艺术是人类文化创造生活之一部,是与学术道德工艺政治同为实现一种“人生价值”和“文化价值”。普通人说艺术之价值在“美”,如同学术道德之价值在“真”与“善”一样。而自然界中的种种现象也表现出它的本相,人格个性也表现美。艺术固然美,却不止于美。且有时正在所谓“丑”中表现深厚的意趣,在哀感沉痛中表现缠绵的顽艳。艺术不只是具有美的价值,且富有对人生的意义,深入心灵的影响。艺术至少是三种主要“价值”的结构: (一)形式的价值。就主观感受言,即“美的价值”。 (二)抽象的价值。就客观称之为“真的价值”,就主观感受言,为“生命的价值”。(生命意趣可理解为丰富与庞大) (三)启示的价值。启示宇宙人生这意义之最深的意义与境界,就主观感受言,为“心灵的价值”,心灵深度的感受,有异于生命的刺激。 “形”“景”“情”是艺术的三层结构,在这里简略讲述:形式的价值,关于艺术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绘画语言之比较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绘画语言之比较 [摘要] 大自然是东西方绘画的共同母题, 然而他们却产生了各具特色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油画, 作品所反映出的绘画语言方面的差异极其显著。双方都在不断吸收对方优点的同时,又保持自己鲜明的独特性。 [关键词] 山水画; 风景油画; 绘画语言 [作者简介] 喻龙( 1970- ) ,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5 级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喻龙(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安徽芜湖241000) 人类都有热爱大自然的习性, 艺术中的风景之美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爱的必然结果。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提倡人与自然的融合, 提出“天人合一”, 而西方人提倡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导致了中西方在绘画艺术上的差异。 风景作为内容出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事实, 它实际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离而又神秘的关系, 风景画的历史不过是人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晋, 真正起点在元朝时期, 在隋唐发展, 五代、宋代达到成熟, 元明清至今为延续发展阶段。宋代以后, 中国山水画这一艺术形式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形式, 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 而“在西方艺术里, 风景画只有一个短暂而间歇的历史”[1]( p152) , 西方风景油画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历史沿革,只是以画派形式出现短期高潮。在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 风景画开始萌芽, 但大部分风景画是作为人物的背景而起衬托作用的。十七世纪的荷兰小画派,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法国巴比松风景画派,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印象派, 都是西方风景油画的闪亮点。除了印象主义, 西方风景油画一直不是绘画领域的主角, 而印象主义在当时也是非主流的, 只是后来才被大家所认可。在新印象派、后期印象派, 以及现代主义诸流派所表现的绘画内容———风景, 一直是他们表达绘画理念的实验场,“只有在十九世纪, 风景画才成了占优势的艺术, 并创造了它自己崭新的美学。”[1]( p152) 1.线条 中国绘画基本上是在单一的线造型上发展, 通过笔的运动, 在平面上产生线的形式。在南朝谢赫“六法”论中, 第二位的“骨法用笔”就是强调了“线条的表现”。由于在中国绘画工具中毛笔的运用更富于变化多异, 绘画用线产生多种线描法,以及多种皴法, 如十八描、披麻皴等, 这都是对线的灵活运用。在山水画中, 表现不同的明暗、质感和韵味, 偶尔出现以面为主。如宋代出现的禅画, 现代画家如李可染融合西洋光影法来表现山水。而西方绘画经历了从线到面, 从形到影, 从具象到抽象, 然后又反复在这个圆心中进行循环发展, 以面和体块造型为主。在西方早期绘画中, 也有以线为主、明显含有东方韵味的绘画, 如古罗马的阿尔巴尼别墅风景壁画[2]( p62) , 与宋代绘画极其相似, 无焦点透视的约束, 轮廓分明, 剪影效果强烈。文艺复兴后期绘画基本上将线条融入到光影之中。到现代绘画时期, 在画面形式感得到重视的同时, 线作为造型元素之一得到加强, 体现了中西绘画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2.色彩 中国山水画由于受老庄哲学、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 崇尚黑色和白色, 淡化了其他色彩。“黑为五色之主, 然须以白配之, 则明, 老子曰:‘知白守黑’”[3]( p66) , 以及“水墨画, 能浓淡得体, 黑白相用, 干湿相成, 则面彩骈臻, 虽无色, 胜有色矣。五色自在其中, 胜于青黄朱紫矣”[3]( p78) 。唐代王维开创水墨山水一派, 宋以后则以水墨山水为正统。青绿山水在唐 代大小李将军、宋代王希孟之后几乎是绝迹了。荆浩在议山水画时提出“六要”法则:“气、韵、思、景、笔、墨”, 也将颜色排除在外, 谢赫“六法论”中“随类赋彩”也只是排在第四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 绝大部分杰作都是水墨山水, 从荆、关、董、巨、李成、范宽、“宋四家”“元四家”、明清诸流派的代表作品看, 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西方油画是用颜色直接涂于承载体上的绘事, 充分发挥色彩的魅力。西方风景油画在印象主义之前, 大都以明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发表时间:2012-07-17T10:51:57.700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孟庆杰 [导读]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孟庆杰(长垣县实验中学,河南新乡 453400 )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多种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相对西洋画来说,有着自己显著的特征。 一、中国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中国画往往不像西洋画一样讲究以形写形、比例匀称。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究焦点透视,也不强调自然界对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外物的肖似,而是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从而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景观,在观察认识当中,也不自觉地与作者的审美情趣和社会意识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在艺术手法和艺术分科上,中国画有其独特特征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而写意则是相对“工笔”而言,是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三、中国画在构图、透视方法、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 ”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阈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视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形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淡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淡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 ”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对传统的中国画而言。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内容和形式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绘画艺术语言形态

绘画艺术语言形态 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使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依据一定 的形式法则实行搭配组合,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完成绘画作品 不但是表现形式的作用,而且还要有内容的体现,精神内容的传达, 既所谓的绘画主题。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连,形式是观点、情 感和技术的体现。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 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画家的感 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表现。这种语言的使用,是根据画家自身的 艺术表现力就愈强,愈具特色。所以,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 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 因为不同的艺术家对绘画语言具有不同的使用,必然会产生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来。纵观绘画史,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的差异。 在欧洲,自达芬奇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艺术家 通过“研究光线揭示形式的方式,通过发展并使用直线透视法来获得 景深幻觉的规则通过研究人体解剖,艺术家给他们的作品注入了一种 全新的现实主义感。”他们的艺术作品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绘画 的总体风格上,姿势华丽、典雅、宏伟、和谐,写实技术娴熟,形成 了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的画风。区别与古典画风的印象派画家们,用光与色描绘自然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擅长表现阳光和色彩。他 们对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非常敏感,注重色彩的表现,画家使用分色 技术,将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印象派画家不再因袭 传统的画法,他们的作品则替我们诠释了光色的功用形。在色彩的表 现里,印象派画家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抒情风格,他们很好地使用了绘 画语言,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在西画造型过程中,主要使用 形体与色彩语言,即便没有线的使用,其造型行为不会受到重大影响,其绘画形态的构架依然能成立。即使用线界定轮廓,如在轮廓之外辅 上调子,马上就会成为很立体的画面。可见西画中线依然作为表现形 体的一种特殊手段。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借鉴仅供)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摘要:原始艺术是艺术史的开端,它的造型语言古老,朴拙,抽象,充满神秘的魅力,让人们好奇和向往,尤其对现当代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论从形式语言还是精神内涵上,原始艺术都给我们现当代艺术创作与发展提供了灵感和启发,包括野兽派、立体主义,中国画艺术等,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原始艺术精神。 关键词:原始艺术;现代艺术;岩画;水墨画 随着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原始艺术呈现在人们眼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原始艺术是人类最初的思维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它的艺术特色鲜明,形成了独有的原始语言,不论从形式还是精神上,对各个时期的艺术影响都非常巨大。本文将从原始艺术的特点,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艺术创作应怎样融入原始艺术精神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一.原始艺术的特点 “原始”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一个术语,是19世纪初至二十世纪末流行的一种艺术趋势。原始艺术形成于人类早期发展阶段,它最大的特点是史前艺术与现代社会文

明程度平行发展,对西方传统艺术的创新起到了革命性的颠覆作用。原始艺术普遍具有粗犷,质朴,单纯的特点,充满了野性和生命力,有着极其简洁的线条和浑然天成的色彩,不讲究构图和立体,无论哪一个事物,他们都从它最具有特性的角度去表现,感性的积淀是原始艺术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感性大于理性,精神盖过物质,它便古拙,纯粹。古代和现代的各种艺术都是在原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其最大的共性。 二.原始艺术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 原始艺术可以称得上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范本”。西方的艺术自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基本上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仿论”占统治地位,一直到20世纪初,人们开始把直接表现自然形态转化为通过艺术家的大脑展现艺术形态。一方面,从各个民族,各种艺术类型相互借鉴;另一方面,回归历史,学习研究艺术的起源――人类童年的艺术。原始岩画带给艺术家们新的造型形式语言,打破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抛弃了理性的焦点透视,把富有立体感的画面变成了一种平面装饰。法国19世纪末出现的“野兽派”就是深受原始艺术影响的结果。西方现代艺术的奠基人塞尚、高更、梵高、马蒂斯等均受原始艺术的影响,从中吸取营养,激发

论中国画形式语言的写意特征

论中国画形式语言的写意特征 彭洁 内容提要本文从中国画形式语言的角度围绕写意这一命题,以历代哲学、美学观念、书论、画论和书法绘画作品的经典范本为依据,并深入到中国画形式语言的动态过程,来探讨写意的本质特征在中国画形式语言中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画写意生命精神形式语言 对中国画的研究首先应对指导画家创作的占主导地位的美学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其次离不开对写意中国画形式语言的研究,因为画家的美学哲学思想往往是其审美理想,艺术家的绘画实践紧紧围绕着这些审美理想,努力在创作中寻求实现这种理想的表现手段。同时,对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推动了美学理论的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中国画向前发展。 1中国画理论的哲学美学思想根源及写意理论的提出 道家和玄学的重?意?而轻?言?、?象?,以?意?为本的认识论、方法论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创作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宇宙的本体和艺术的生命都是?气?,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也离不开?气?。王充由?气?推演出?神?的概念,进而把?神?作为人生命精神的体现。《易传》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扬雄认为?天地之所贵曰生?,生生不息的乐生精神是中国人生命精神的集中概括。 哲学认识的提高必然直接或间接影响美术理论的发展。魏晋时的理论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六法?是中国绘画理论中最早、最基本的系统绘画原则,?气韵生动?是第一法,也可以说是六法总则。谢赫认为气韵主要是指作品体现出来的气

质风韵,而衡量作品是否有气韵,关键在于作品整体上是否生动,也就是说,只有作品中充盈了生机和活力作品整体才会具有?气韵?。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对时间特别依重,强调以时间去融汇空间。《周易》提出?周乎万物?,《管子》谈到?宙合?,意指在时间的恒流中宇宙万物圆融周济。这种时空合一的心理形式反映了中国人以生命为中心的独特意识,也被化用到中国艺术的认识方式和意象创造方式之中。 由于中国语言文字的模糊性和多意性,许多概念往往字面不同而内涵相通。前面论述到中国画重意、气、神、生命和时间,其核心都是重主体的生气和活力,重主体内在生命精神的传达。 因此中国画从它诞生之初就不以单纯追求自然万物外在形态的逼真再现为目的,而是以客观事物的外形结构和运动规律为表现契机,注重创作者主体情感和精神对客体的映照,这种不似之似的创作观念和方法映射出中国画家天人合一、物我相溶的的浪漫情怀。 元代汤垕提出了绘画的?写意?说,他在《画鉴》的《画论》中说:?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何哉?……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写?,《说文》中的解释是:?谓去此注彼也……?《小雅》有:?我心写兮。?《传》云:?输写其心也。按,凡倾吐曰写,故作字作画皆曰写。?汤垕将画梅、画竹、画兰称为写梅、写竹、写兰,显然是为了强调倾吐胸中之意。 汤垕的写意说强调的是与书法同源的?写?的手段和直抒胸襟的?意?的表达。?写意?这一特有的理论术语指导了中国绘画的创作。

浅谈禅宗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观念的构建

浅谈禅宗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观念的构建 摘要: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美术创作上体现为直接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思想体系。现当代,经过对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和“85新潮”激进美术运动的反思之后,艺术界出现的“新文人画”现象,实质上是对全盘西化和激进美术运动的反拨,预示着艺术审美思想向传统文化回归的精神诉求。 关键词:禅宗中国画艺术审美 一、禅宗思想对构建传统艺术审美的意义 中国封建理学与禅宗思想对待个体生命意义的自由意识,有着两种不同的学说。存天理灭人欲,天理高于一切,人欲不可违背是理学家回避“自由”问题的一贯主张。而禅宗思想却正视个体生命的不自由问题,认为人生的自由存在于不自由之中,解脱之道即在由迷而悟之中。“悟”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界限,超越了这个界限人生就达到了自由的境界即“涅檠”。禅宗精神就是超越现实的物质和精神束缚,追求现实生活之外的空灵与思想自由,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而,禅宗有别于儒学的特殊思想魅力也就由此形成。 一方面,禅宗“众生平等”、“无凡圣”等否定权威的平民化思想倾向,受到广大寒士阶层的推崇。而另一方面,禅宗却不否定现存的社会秩序,只是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个人主义思想,具有非群体化、非政治化的倾向,是悲观哲学,是幻想破灭的产物,比较符合旧时代个人意识相当发达、对现存社会高度敏感的知识分子士大夫被挤压、难以自我主宰的心理感受。这些知识分子士大夫为寻求自救,找回个体的生命自由,希望通过“修持”在无自由的现有社会压迫下求得心理解脱和精神释放。 被理学思想规范着的封建士大夫,理性上无力也根本无心与封建秩序对抗。而主张不触动现有秩序的禅宗精神,正好符合士大夫的要求。禅宗的核心“悟“在形式和作用上与艺术审美最为接近。因此,士大夫尚保存的对自由的本能追求,都大量转入艺术审美方面,直接从艺术活动中来体会自由经验,使禅宗在封建时代,成为艺术家的哲学,较之儒学和道学也最富于艺术精神。 禅宗的出现直接带动了审美思想的发展,并且渗入到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尤其是对纯粹美的发现,对中国式的“气韵生动”的发现,以及对形成人与自然融合之艺术精神体系的重大影响。换句话说,即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和重构艺术

浅谈艺术创作方法

浅谈艺术创作方法 浙江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服设081,洪艳 一,艺术的创作方法 艺术的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艺术思维重要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创作中的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本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持冷静,客观地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艺术家,便有可能偏重对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诸多表象进行写实的提炼,概括和描绘,这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原则:有的艺术家则是偏重主管的思想感情和理想的抒发,热情奔放,想象新奇,这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态度和原则。 二,艺术创作方法的主要类型 (一)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又译写实主义,一般被定义为关于现实和实际而排斥理想主义。不过,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Liberal Arts)范畴里可以有很多意思(特别是绘画、文学和哲学里)。它还可以被用于国际关系。 在艺术上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准确、详尽和不加修饰的描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依据这个说法,广义的写实主义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 在视觉艺术和文学里,现实主义是一个19世纪的一场运动,起源于法国。 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

第三,历史性的要求。 1、绘画上的现实主义 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又称为现实主义画派,或现实画派。 这是一个在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雕塑和文学、戏剧中常用的概念,更狭义的讲,属于造型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范畴。无论是面对真实存在的物体,还是想象出来的对象,绘画者总是在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符号。这样的创作往往被统称为写实。遵循这样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就叫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或者大致可称为具象主义)相对的概念是抽象主义。人们借由感官知能接收讯息,加以分析组织,以自然为题材(例如自然风景或时事议题)用任何技法将其具体表现出来,但也因生长环境及认知不同,产生不一样的经验,这种组织过后的观点差别,让同个题材的作品有不同呈现。 最著名的写实主义画家是库尔贝,他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如“碎石工”。 《碎石工》库贝尔 2、文学上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实际运用时间相当早远,但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作为一个名称提出来,恩格斯为“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888年4月初致玛·哈克奈斯信)

《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绘画-教学设计

《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绘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画的概念及相关知识,感受画家在自然美中表达内心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讨论和分析,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中国画的特点以及作品中所传达出的主观情感。 【难点】 体会中国画中的形神兼备和气韵生动之美。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幅中国山水画和一幅西方风景油画对比欣赏,体会不同。结合资料卡介绍相关中国画的特点,从而导入课题《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环节二:新课讲授,探究新知 1.认识中国画

课件展示多幅国画作品,并提问:结合相关资料,谈谈对于中国画的理解?学生总结回答:中国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精神文明创造结晶之一。画家有着自己特有的观察、感受、认识、体验和评价客观世界以及表现自己主观思想感情的独特的方式和方法。他们使用中国特有的笔、墨、纸、绢、砚等工具材料,有着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艺术创作理念、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语言体系。 2.形神兼备 结合画面,理解一下“形、神”分别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形”是指表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是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这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古籍中有“存形莫善于画”的说法,又有“形具而神生”之说,因此自东晋顾恺之以后,“以形写神”或者“形神兼备”便一直作为重要的指导理论应用于人物画领域,之后又逐渐扩大到山水画和花鸟画领域。 3.气韵生动 出示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以同桌俩人为一小组,讨论画家在作品中是如何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使画面具有生命力?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遵循绘画的最高标准“气韵生动”的绘画理论。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作品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画里有音乐的韵律。 环节三:总结归纳,体会气韵 提问:如何理解绘画中体现的气韵生动?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南齐谢赫进一步发展了“形神兼备”理论,把“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气韵原是品藻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所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时的用语。 在绘画中“气韵生动”是指作品及其所刻画的形象要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到后来,气韵的概念渐渐涵容更多的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

浅谈“绘画语言”在绘画创作中的表述作用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浅谈“绘画语言”在绘画创作中的表述作用 专业:艺术设计学号:04119127 姓名:李伟中指导老师:黄有柱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如果从单纯意义上的美学角度来讲,绘画原本是人类在客观自然面前感性的,发自内心的感触并将其表现出来的一种纯粹的美学感受。这是人们对自己的才智和情意的发现和肯定,以彰显对美的朴素的追求直白的表达,同时也表达对自然感受和自身理想的寄托。在绘画作品中,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画的形式和表达对人生存状态的感受,而表现这两方面的首要因素便是鲜明的画面语言,画面语言包括画面的色彩、黑白灰、表现形式的材料、肌理的运用。因为画面以作者表现人的生存状态的直观形象为特点,所以,它是视觉艺术产生的基础。可以说,绘画的画面语言是将客观生活通过画家的主观情感转化成画面直观感受表达的桥梁,充分显示着画家的艺术感觉,同时也是最直观的表现方式。而绘画的主题内容,精神内涵的体现则需要借助绘画语言来实现。绘画语言是画家思想内容表达的载体,是情感传达的媒介,它通过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属于形式范畴。而在具体的绘画作品中绘画语言作为一种表达媒介又是形象的,具有可感知请,是画家内心对所描绘实物的一种感性处理,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因而,对绘画语言的积极探索与研究可以拓展我们的创作思维,从而使作品能够恰如其分的传达创作者的情感诉求。画家在具体的运用绘画语言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修养,创作经验和技法等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因此,每个画家的作品多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这种对绘画语言的差异化运用,则形成了不同的绘画风格。 研究目的: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意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进行的一种广泛而有意义的交流和沟通。绘画尽管是属于虚拟的空间,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现象都可以在绘画中得到表现和升华。繁杂琐碎的物质世界可以通过绘画艺术而得到完美的再现或重塑,使人们可以通过绘画艺术直观地体会到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美妙的关系,从而发现归属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这也是绘画艺术的基本特性之一。 研究的意义:但绘画语言的个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艺术家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是艺术家倾其一生提炼的结果。由于这些个性语言的表现是基于各种复杂因素之上的,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浅谈宋代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继承与发扬 材料学院10级四班申艳微201000150163 大唐盛世百花齐放,经济文化高度发展,长安也成为世界经 济文化的中心,然而安史之乱后的中原千疮百孔,巍峨霸气的唐朝宫殿还是在无数人的哭声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时宋代来临了,当浓墨重彩的繁华化为泡影,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追求对内的征服。表现在艺术形式上,自然会自成一种风格,别具一番特色。再加上宋代皇帝尤其是宋徽宗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及独特的艺术见解,所以宋代的艺术很顺利的完成了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宋代,政府组织建立了皇家画院。根据史书记载,宋徽宗曾亲自主持画院,宋代统治者对艺术的推崇与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当时两宋宫廷画院都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传统,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宫廷画师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追求形象的逼真,构图的提炼。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有一段时间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物极必反,同样适用于艺术的发展规律。当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时,宋代一些 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倡导文人画运动。 文人运动以苏轼为核心。他提出“士人画”这一概念,系统的阐释了文人画理论,提出要将文人画家与画工区别对待,积极鼓励文化积淀深厚的文人加入到绘画创作中来。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

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极力推崇王维的画作,“味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另一方面,文人画理论很快得到了在绘画方面颇有造诣的宋徽宗的赞赏,并有宋徽宗将其推展全国性的绘画规范。文人画的迅速、顺利的开展不能说不得益于宋代有一个皇帝画家——宋徽宗。据记载,为推展文人画运动,宋徽宗亲选宫廷画师的考试题目。由以往的看事物作画,求画作的逼真,改为以诗作画。一句“踏花归去马蹄香”, 让全国的学画、作画风气为之一变。从此画家开始追求人文精神的提高,人文关怀的培养。南宋被史学家成为南宋的继续,绘画上也不例外,文人画在南宋仍得到了较好的鼓励与发展。 下面我就个人的理解谈一下,在社会背景影响下的宋代绘画的突出特点。 宋代开始画家开始抽调画中的缤纷色彩,而进行以墨为主的创作。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每一种墨色若运用得巧妙、适当,则会呈现丰富的变化。一反面,放弃色彩,只保留最基本最经典的墨色,还原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让人看到的是最自然的状态。这一点正是对中国文化中“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的继承。另一方面,没有外在缤纷色彩的渲染与修饰会让人们更加关注内心,注重对内心的征服,表达自己强烈的内心感受,体现的是一种极强的人文关怀。这正是文人画运动的必然产物。另外,这一点与中国画中大片的留白一起,实现了中国画家追求的永恒。没有色彩涂抹、占据,仅用计白当黑凝练的笔法将对象的轮廓作于画上,永远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