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以上海城隍庙商圈为例浅析城市空间符号表象的真实性

以上海城隍庙商圈为例浅析城市空间符号表象的真实性

以上海城隍庙商圈为例浅析城市空间符号表象的真实性
以上海城隍庙商圈为例浅析城市空间符号表象的真实性

以上海城隍庙商圈为例浅析城市空间符号表象的真实性摘要:

消费社会语境下,价值本身的真实性受到商品符号表象的“遮蔽”。本文通过对上海一处典型消费空间,城隍庙空间形态变迁的分析,力图阐明,基于对资本对视觉的优先控制,而强化空间的符号表象在生产-消费链条中的重要性的内在原因。这种优先控制,使当下的空间生产流于对符号、表皮和影像的追逐,但也提供了将具象的符号表征作为理解建筑内涵的新途径。

在媒介传播,尤其是不断发展的视像技术地推动下,我们已经有能力创造“超越真实”的表象,大众总会受控于自我的视觉感知,乐于被人造的“表象的完美”所遮蔽。而无法“凭位于我的精神中的判断力,理解我本以为我用眼睛看见的东西”(笛卡尔,参见范欣,2009:220)。大众媒体的发展使空间的真实性要素内涵发生了改变,媒体利用视觉优先属性,以符号表象替代空间本质,让仿象[ “仿象”(Simulacrum,亦译作拟象、类象等)是一个同“复制”与“模仿”类似的概念,主要是指模仿行为所产生的影象或符号,如模拟物、仿制品、影象或幻影。鲍德里亚对其曾有专门的论述。主要著作是其初版于1976年的《象征、交换与死亡》(L’e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1976)。]“取代”了真实。

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仿象本身就代表了自身的真实,甚至是“超真实”,“(仿象)是一种复杂的现实的反映;它掩饰和扭曲一种复杂的现实;它掩饰了一种复杂现实的缺席;它无论何种现实都没有任何关系,它纯粹是它自身的仿象”(Baudrillard,1994:6;转引自华夏虹,2007:329)。仿象依赖价值符号的结构规律运作,成为“真实之物在符号世界的复活,进而,它可以完全脱离真实之物,仅凭符号生造出一个真实的世界以外的符号的真实”(周宪,2005:259;转引自江天风,2008: 209)。尽管仿象展现了大众所期望得到的体验,但是大众沉溺于其中,看到的并不是现实本身,而只是内化为自我经验的一部分想象。就像一个从未亲身在西方生活过的人在听到有关欧洲城市的词语表达时,脑海中总会联想出似曾相识的画面:宁静的街道、鲜花盛开的广场、哥特式或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与街区、优雅举止的市民……脑海中的仿象与摹本无关,但它却成为感觉上的“真实”。

仿象将空间体验演变为无涉具体时空场景的视觉感知,只要提供特定符号表象的刺激,就可以使我们获得对于某些真实性的共同指认。于是,受控于消费的仿象直接参与了建构时尚与流行的过程,并成为新仿象的模仿对象。这种可消费的、商业化的空间符号的不断循环产生,亦成为激发文化资本转变为商业利润的典型空间现象,上海城隍庙地区的不断改造就是这样。

豫园商圈起源于旧上海老城隍庙的庙园节场。城隍庙曾是上海县城内最富盛名的道教宫观,既是旧时上海县城的地理中心,又靠近十六铺码头,交通便利。所以上海百姓都愿意到此地祈求城隍和众神保佑,香火极盛(图1、图2)。因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