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阳春市加快在粤西地区率先崛起

阳春市加快在粤西地区率先崛起

阳春市加快在粤西地区率先崛起
阳春市加快在粤西地区率先崛起

阳春市加快在粤西地区率先崛起

过去的5年,阳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这5年成为全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5年,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5年,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5年。

5年来,阳春市经济发展实现了大跨越。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178.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14亿元,均比5年前翻了一番多;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69.9亿元,比5年前翻了两番多。2011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4%;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3.7亿元,比上年增长25%;预计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01亿元,比上年增长43.73%,增速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民生事业取得长足进展。此外,阳春在抗灾重建方面成效显著。成功抗击“黑格比”、“巨爵”、“凡亚比”强台风和2009年“9・16”永宁洪灾、2010年“9・21”特大洪灾等自然灾害,特别是面对超500年一遇的“9・21”特大洪灾,全市党政军民众志成城,取得重大胜利,得到省、阳江市和社会各界高度评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对此高度评价,认为“正是我们有了这样好的基层党支部和基层干部,才使受灾损失降到了最低,我们的党和政府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过去的5年,阳春市还成功打造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等系列“名片”,政务公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辉煌点击

近年来,阳春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长安(阳春)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优势,开展大招商、招大商、工业项目进园区活动、引进大项目,推动全市经济大发展。

2011年,全市预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3.3亿元,比上年增长35.6%,5年年均增长28%。钢铁、水泥、机电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建设南山钢铁生产基地和春湾水泥生产基地。投资80多亿元的阳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启动;首期投资4亿元的阳江市睿想通信技术等一批工业大项目正在兴建中。5年来累计引进各类项目1013个,合同投资总额837.28亿元,完成投资131.76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91个,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2个,列入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2个。

与此同时,阳春市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成效明显,5年来全市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4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个。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近5年来,是阳春市对城乡建设投入最多的时期,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69.9亿元,比5年前翻了两番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2.6亿元,年均增长32.7%。

阳春共投入资金40.2亿元,建成云阳高速公路阳阳段,完成一批省道、县道建设和升级改造工程,铺设村委会通自然村硬底化道路565.6公里。共投入资金17亿元,规划建设“一江两岸”一期和二期、兴华路一期和二期、育德路、育才路、春南大道、漠阳江四桥及连接道路、中心广场地下隧道、名树公园、东湖公园生态绿道、市自来水厂二期等一大批市政项目,兴建城区防洪工程一期和二期,完成市区城东大道、南新大道、城西大道、春江路、朝南路、迎宾大道、府前路等主要道路路面改造。市区空间大幅拓展,市区建成面积由2006年的18.8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28平方公里。

惠民工程成效显著

阳春5年来共投入资金5.3亿元,新建阳春市一中新校区、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市民族希望学校和云凌小学,扩建市实验中学、阳春二中、阳春四中等一批学校。

5年来,阳春市新增就业岗位5.2万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实

现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突出,两年来落实帮扶资金2.4亿元,72条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率达95%。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宗,受益人口达24万人。五年来建成廉租房473套、渔民安居房354套;改造农村贫困户泥砖房2.84万户,受惠人口达10多万人。

阳春5年来共投入资金3.38亿元,建成市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市妇幼保健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19亿元,建成市图书馆综合大楼、市广播电视播控中心等文化项目,阳春根雕、高流河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文化先进市”“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广东省双拥模范市”。

工业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未来展望

建设“富裕、美丽、和谐、幸福”新阳春

今后5年,阳春市将围绕“富裕、美丽、和谐、幸福”的目标,以“坚持科学跨越,建设幸福阳春”为统领,按照“发展为先、民生为重、生态为大”的总体思路,在更高起点、更大力度上实施“工业富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科教兴市、品牌立市、生态逸市”六大发展战略实现富民强市,建设富裕美丽和谐幸福的新阳春、加快在粤西地区率先崛起。

未来5年,阳春将努力打造广东钢铁水泥基地、环珠三角现代农业基地、国内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和宜居宜业山水园林城市。城乡建设,要打造“一江两岸”魅力风情长廊、河东商贸中心和现代化商住旅游文化区、河西现代商住区“三大板块”,创建省级园林城市。

工业发展方面,阳春将继续做强做优钢铁、水泥、机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以机械装备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业方面重点打造“十大基地”:优质粮食基地、南药基地、水果基地、蚕桑基地、甜玉米基地、蔬菜基地、花卉基地、禽畜基地、淡水养殖基地、商品林基地。旅游业重点打造“三大板块”:以凌霄岩风景区为龙头的春北旅游区,以阳春国际温泉度假村和春都温泉度假区为龙头的春中旅游区,以八甲景区为龙头的春南旅游区。

毕式明伍志雄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和重大意义 (1) 第一节发展基础 (1)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2) 第三节重大意义 (3)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4)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4) 第二节发展目标 (6) 第三章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8) 第一节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8)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0) 第三节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1) 第四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11) 第四章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 (12) 第一节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12) 第二节加快电力基地和电网建设 (13) 第三节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 (14) 第四节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 (15) 第五章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16) 第一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16) 第二节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18)

第三节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 (19) 第六章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 (20) 第一节建设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 (20) 第二节加快铁路网建设 (21) 第三节完善公路干线网络 (22) 第四节加快机场建设 (23) 第五节提高水运、管道运输能力 (23) 第六节推进现代物流设施建设 (24) 第七章重点地区发展 (25) 第一节构建“两横两纵”经济带 (25) 第二节培育城市群增长极 (26) 第三节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 (29) 第四节大力促进县域发展 (29) 第五节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 (30) 第六节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发展 (31) 第八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32) 第一节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32) 第二节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 (34) 第三节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 (34) 第四节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整治 (35) 第五节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36)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 (36)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7) 第二节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38) 第三节增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39)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 摘要:年例是粤西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当地人对信仰的表达,我们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城市,年例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字:年例起源及发展影响 年例是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作为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节日,年例文化可以说是粤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本文将由年例的起源开始介绍简单年例的起源及发展,并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将其积极发扬年例文化,它便会更加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为社会文化、经济做贡献。 年例是流传于粤西鉴、罗两江流域村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数百年来盛行不衰,民间素有“年例大过年”之说。“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个节日。它以一系列的仪式来体现村民的民间信仰和宗族认同。 什么是年例 1.年例的起源 年例来由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灯节的习惯也被人们接受,并且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第二种说法较为大家所接受,相传年例与冼太夫人有直接关系。冼太夫人(512—602年)是粤西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她是广东南部越族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后来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1400多年来,冼太夫人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以至于将她神化。粤西地区建有大量的冼太庙,而做年例的庙宇亦大多为冼太庙,年例的神像中也包括冼太夫人像。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自、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冼太夫人所到之

中部地区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依托、发展模式与政策原则 (( 一)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在“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增长较快,2006 年至2009 年间 GDP 平均增长速度( 按水平法计算) 为 17.28% ,比东部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高 2.64 个百分点,比东北三省( 辽宁、吉林、黑龙江) 高 1.70 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 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低 1.06 个百分点。从 GDP 占全国比重来看,中部地区 GDP 占全国比重从 2006 年的18.68% 增加到 2009 年的 19.36% ,每年约提高 0.33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经济地位逐步增强。从人均 GDP 来看,2009年中部地区人均 GDP 为19737.5 元比东部地区低20647.79 元,比东北地区低8349.22元,仅高于西部地区1480.75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我国人均 GDP 地区分布呈明显的梯形,第一梯队是东部地区,第二梯队是东北地区,第三梯队是中部与西部地区。然而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西部地区人均 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7.95% ,中部地区年均增长16.94% 。若中、西部地区人均 GDP 分别按其相应增长速度增长,西部地区人均 GDP 大约将在10年后赶超中部地区。

一、中部崛起的战略依托: 工业化、市场化和技术创新 中部崛起战略已经进入战略实施阶段, 但是理论界和决策界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依托、中部发展模式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原则等重大问题上还缺乏深入探讨和统一认识 中部崛起需要强有力的战略依托。现有的区域发展战略都有具体的依托, 如东部依托于对外开放, 振兴东北依托于制造业的振兴, 西部大开发依托于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2006 年中央10 号文件将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和努力方向表述为“三个基地, 一个枢纽”, 即努力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以及联接东西, 纵贯南北的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定位突出表现在粮食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两个基地的定位, 可能使中部陷入“低附加值”陷阱, 而“枢纽”定位可能使中部地区陷入“通道”陷阱。这些陷阱的存在, 可能制约中部的工业化进程、市场制度变迁进程和技术进步的进程, 最终制约中部地区的发展和崛起。)(已用) 首先, 从粮食角度看, 中部地区承担着口粮供应安全的国家责任。中部地区以10.7%的土地面积, 23.5%的耕地面积和28.1%的人口, 为全国提供了37.9%的稻谷和小麦。2004 年, 全国粮食增产的56%来自中部, 中部地区六省输往省外的粮食占全国各省粮食纯输出量的50%以上,相当于全国近 5 亿人的口粮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安徽省实施方案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安徽省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82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进度 (一)目标分解。按照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的要求,参照《规划》中的主要量化指标,结合《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预测我省到2015年的12项主要量化指标,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二)进度要求。按照“一年开好局,五年大发展,十年新跨越”的战略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年开好局。2011年,全面启动《规划》实施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宣传推介,完成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开工建设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为《规划》实施开好局、起好步。 五年大发展。到2015年,《规划》实施取得重大成果,主要目标基本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0% 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31576 元和10570元,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71.8万公顷,单位地区生产总

值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持续下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碳排放强度分别累计下降16%、30%和17%,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高于96%。 十年新跨越。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工作要求 (一)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规划》,准确把握《规划》主要内容,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狠抓落实;要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改革,抓住最具带动力、影响力的工作和项目,集中力量率先取得突破。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要求,整体谋划三个阶段的工作安排,明确每一阶段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分步抓好落实。 (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实施方案要在2011年底前完成,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关于粤西扶贫探讨

关于粤西扶贫问题探讨 摘要 粤西地区是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的一个比较贫困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均收入远低于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然而随着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的发布以及省政府做出的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加上粤西地区良好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好的工业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粤西地区可以更好地加快经济转型促进和谐发展,为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本文在分析粤西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尝试为推动粤西地区的科学发展提出一些政策。 关键词粤西;经济发展;现状和战略 一前言 粤西是广东省西部地区的简称。广东省西部地区包括湛江、阳江、茂名三个地级市,国土面积63916.4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7.99%;人口2498.5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1.29%。在广东省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占全省近五分之一国土面积、五分之一人口的西部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7.02%、GDP仅占全省的11.53%。 二粤西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首先,粤西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农业、矿产开发、海洋产业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湛江港是全国八大深水良港之一,对于粤西地区外引内联,

发展临港经济极为有利。粤西地区处于亚热带,是全国糖蔗、橡胶、剑麻等作物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荔枝、香蕉、龙眼和蔬菜生产和运输基地,全省最大的花生、南药、蚕桑、松香、山地养鸡基地。粤西近海原油储藏量丰富,也拥有以建材为主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是粤西地区亟待发掘的潜在优势,水产品产量居全国之首,其中湛江、阳江市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的26.9%。 其中茂名现已探明矿藏近100种,油页岩和高岭土储量和质量居全国之首,玉石矿为全国三大玉矿之一,盛产全国唯一的“南方碧玉”,银岩锡矿居全国第三,稀土、斑岩型锡矿、钛矿等储量均居全省首位。茂名是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之一,炼油生产能力达1350万吨/年;也是全国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生产能力达100万吨/年。湛江海岸线绵长,港口资源十分丰富,正逐步形成以湛江港为依托的国际原油、液化氧、液化气、矿石等油类储罐转运中心和化工、矿石等进出口物资交易储运中心。而阳江则是山、海、泉、湖、林、洞遍布全市,自然旅游资源品种全、品位高、在广东省首屈一指。阳江核电站,阳江抽水蓄能电站、海陵岛风能发电等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省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阳江还拥有“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乡”、“最佳休闲城市”等称号。 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政策倾斜和资源禀赋等的差异,广东省内的区域分化越来越明显,省内四大经济区域的发展差距越来日益加大。2010年,珠三角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68633元,而粤西地区的人均收入仅为23239元,这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低。 经国家统计局初步核定,2013年前三季度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达到4.447万亿,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粤西的第一产业比重依然位居全省之首,第二产业仍然落后于其他三个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还远落后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仍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 三广东省粤西地区贫困存在的主要问题点

2020年(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于政府工作方案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 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于政府工作方案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 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 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壹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于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且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壹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于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中部六省调研方案:潜龙于渊蓄势待发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摘要稿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摘要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前言 中部地区包括、、、、、六省,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188亿元,年末总人口3.6亿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和重大意义 第一节发展基础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北的区位优势。区域人口众多,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具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条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部六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今后5到10年是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实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的大环境下,中部地区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中部地区也面临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三农"问题突出,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体制改革尚需深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任务较重,防灾减灾能力亟待加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第三节重大意义 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有利于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清晰 布局由陆地向海洋延伸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清晰布局由陆地向海洋延伸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世纪经济报道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 2009年,这是个标志性的年份。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前所未有地陆续出台了13个区域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被选中的地区,担当起其新一轮改革探路者[17.01 1.01% 股吧研报]的角色。 其背后,是十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演进。 站在“十一五”与“十二五”的交接点,作为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的负责人,范恒山更显忙碌,从各地调研到工作会议,与范的约访,几度被迫推迟。 新时期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哪里?下阶段区域工作的重点领域是什么?这十年间区域发展思路的变化有哪些?范恒山对本报记者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范恒山指出,虽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趋于缩小,但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不断增大;以行政区为板块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地区间的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仍然存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我们将坚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这个主要目标,把缩小区域间人均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民群众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作为衡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切实巩固区域发展相对差距缩小的良好局面。”范恒山说。 而“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发展要在五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一是形成主体功能区,二是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三是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五是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架构。 东中西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1世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拉开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大幕,这十年间的区域均衡取得哪些进展? 范恒山:首先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区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转变。长期以来,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东部。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随着针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区域政策力度的强化,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东部的格局得到了扭转。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 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 知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 为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引导和支持中部地区城市群健康发展,我委会同有关方面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将《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群发展的组织和协调,切实加大对城市群发展的指导和支持,认真落实城市群发展的各项任务,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健康发展。《意见》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情况请及时反馈我委。 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〇一〇年五月九日 附件: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0号),为全面贯彻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规划》的重大意义 《规划》是国家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出台的又一重大区域性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实施《规划》,对于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简称中央10号文件)精神,加快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有效解决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部六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主动性、责任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二、总体要求 (一)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中部六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规划》,深刻领会《规划》主要内容,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狠抓工作落实。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带动《规划》全面实施。 (二)加强领导,统筹推动。中部六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明确专门机构,负责推动和督促《规划》落实。要抓紧研究制定《规划》实施意见和具体工作方案,深化细化各项目标和任务并逐级分解。要结合“十二五”规

粤西强烈风化区化探方法填图试验

粤西强烈风化区化探方法填图试验 发表时间:2017-11-17T10:56:16.3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作者:欧智德邵小阳李冲[导读]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粤西强烈风化区已知岩性上覆土壤,建立区内风化土与岩石的地球化学联系,以此指导风化覆盖区未知岩性的识别。通过对区内已知岩性进行有代表性的分散采样并测试了一系列主量和微量元素广东省佛山地质局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粤西强烈风化区已知岩性上覆土壤,建立区内风化土与岩石的地球化学联系,以此指导风化覆盖区未知岩性的识别。通过对区内已知岩性进行有代表性的分散采样并测试了一系列主量和微量元素,作出相关的元素或元素比值曲线图,结果表明(Ca+Mg+Fe+Mn)/Si值和Zn元素能容易识别出碳酸盐岩类,(Al+Si)/(Cr+Ni)值和Na元素含量可识别出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K2a)、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T2)和堇青石片岩,Mg/Fe比值能识别出凝灰质砂岩。 关键词:强烈风化区;风化土;地球化学;岩性识别 1.前言 强烈风化区由于化学、生物风化作用强烈,在基岩之上往往发育一定厚度的风化覆盖层,因此限制了传统地质填图技术的应用。而地球化学方法不仅可应用于矿产勘查,在地质填图方面也能用于确定岩性以及划分地层单位,尤其是土壤化探调查,残积土壤往往与下伏基岩存在一定的地球化学联系(运积区除外)。本文以粤西罗定地区为例,通过调查区内已知岩性上覆土壤,建立强烈风化区风化土与岩石的地球化学联系,以此指导风化覆盖区未知岩性的识别,提高强烈风化区填图精度。 2.方法试验 结合研究区地质概况,本次试验针对区内不同已知岩性进行了有代表性的全区分散采样,岩性涵括碳酸盐岩类、花岗岩类、火山碎屑岩类、片岩类、浅变质岩类、花岗斑岩、糜棱岩和混合岩类等八大主要岩性。根据岩性分布面积大小,各类岩性所采集样品数约3-46件,总共209件。主要采集基岩上覆残积土,采样深度为30cm(B层),样重不少于500g,经风干粗碎过20目筛后,取粒级-20目的土壤100g 作相关测试分析。分析元素包括有Na、Mg、Al、K、Si、Ca、Fe、Cr、Ni、Co、Sn、W、Mo、Mn、Pb、Zn、As。 本试验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不同岩性的元素贫富规律出发,作出各类岩性不同元素含量或含量比值曲线(图2-1),获得不同岩性上风化土中的元素含量分布规律,以筛选出有效的特征性地球化学指标对区内不同岩性进行判别。 2.1碳酸盐岩类的识别 本试验所采集的碳酸盐岩风化土样品包括早石炭系连县组(C1l)白云质泥晶灰岩和中泥盆世东岗岭组(D2d)白云岩。如图2-1所示,碳酸盐岩风化土中的(Ca+Mg+Fe+Mn)/Si值和Zn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岩性风化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富集特征,其中(Ca+Mg+Fe+Mn)/Si值0.35~0.70,均值0.55,Zn含量297~427×10-6,均值351×10-6,这与华南褶皱系一般碳酸盐岩普遍具有的富Ca、Mg、Fe、Mn、Zn和贫Si特征较为一致。因此(Ca+Mg+Fe+Mn)/Si值和Zn元素能容易识别出碳酸盐岩类,但由于该两类碳酸盐岩化学成分接近,尚未能有效区分二者。 2.2花岗岩类的识别 从图2-1可见,两套正常花岗岩风化土的(Al+Si)/(Cr+Ni)值均明显高于其他岩性,其中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K2)风化土(Al+Si)/(Cr+Ni)值2.2~5.9,均值3.12;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T2)风化土(Al+Si)/(Cr+Ni)值0.7~4.44,均值1.7,呈现出典型的富Si、Al和贫Cr、Ni成分特征。而混合花岗岩风化土的(Al+Si)/(Cr+Ni)值与其他岩性风化土相似,该比值无法有效识别出混合花岗岩。 为进一步区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K2)和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T2),通过不同岩性的Na元素含量分布图可知,晚白垩世花岗岩风化土的Na含量明显高于中三叠世花岗岩风化土。前者Na含量约0.1~0.23,均值0.17,后者Na含量约0.03~0.1,均值0.06,二者差异明显。因此,联合(Al+Si)/(Cr+Ni)值和Na元素含量可有效识别出区内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K2)和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T2)。 2.3片岩类的识别 本试验采集的风化土样品涉及元古代云开岩群(Pt3Y)片岩和早奥陶世罗洪组二段(O1l2)堇青石片岩,其中云开岩群片岩包括片岩、糜棱片岩、混合质片岩等。排除个别样品因误差导致的离群值,晚白垩世花岗岩和堇青石片岩(O1l2)均表现出较高的Na含量,如前所述,前者可结合(Al+Si)/(Cr+Ni)值加以区分。堇青石片岩与元古代云开岩群片岩相比,表现出不同的Na含量分布特征,前者Na含量约0.19~0.27%,均值0.22%,后者Na含量约0.04~0.13%,均值0.07%,二者差异显著。因此Na元素能作为区分堇青石片岩与云开岩群片岩的特征性地球化学指标。 2.4火山碎屑岩类的识别 本试验所涉及的火山碎屑岩类仅有凝灰质砂岩,通过对所测试元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凝灰质砂岩风化土的Mg/Fe值显著高于其它所有试验岩性风化土,其值变化范围0.2~0.41,均值0.31亦明显大于华南褶皱系火山碎屑岩中0.18的Mg/Fe均值。因此,Mg/Fe值可作为判别区内风化土下伏凝灰质砂岩的特征性地球化学指标。

中部崛起规划

“中部崛起规划”终结“不东不西”尴尬 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显示,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研究人士表示,此《规划》的出台或许可以终结中部地区“不东不西”的尴尬地位。 会议指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内的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中部地区也面临着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三个基地一个枢纽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务院此次会议对中部地区的定位并没有与前期发生变化,仍然是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不过,这位地方政府智囊机构研究人士认为,此次对于经济带和城市群的提法是最大的亮点,此前只有城市群的说法在十七大报告中曾被模糊提及。 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宏认为,中部地区是中国总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

“这片连接东西两部的过渡地带不可能出现跨梯度发展。”赵宏表示,如果跨梯度发展必将给全国造成极高的成本。 目前的事实是,东部的产业几乎已经饱和。而中部的衔接尚未出现明显效果,西部的发展也未成气候。不过,如果中部发展提速对东西部将是明显的利好。而且,中部具备一些发展基础。无论是湖南的“农业大省”称号还是湖北的“重工业基地”。 麻智辉认为,这次会议中提及经济带和城市群意味着中部地区推动的城市群战略为中央层面所接受。目前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群之外,全国地方提出城市群的概念接近二三十个。 无论是概念性城市群或者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推出的速度和频率都太高。赵宏认为,国家应该再注意控制一下节奏和速度。“否则,一个区域或者概念的热度将无法得到持续。” 新“增长极”破局 有观点认为,中部地区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2009年以来,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布局区域经济的步伐明显加快,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区域经济政策呈全面开花之势,由地方经济向区域经济的转化已现破局性态势。除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划分外,各地的区域经济联盟、区域合作机制、区域经济空间组合、区域功能分工等,出现了实质性的发展。 据悉,目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经济区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由国家制定单独成型的区域规划的,包括北部湾、珠三角、江苏、辽宁、横琴、关中天水等区域。其次是由国家制定区域性政策的,包括长三角、海西经济区、滨海新区等。再次是国务院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浦东、武汉、长株潭、成都、重庆以及深圳等。 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中部省份主要有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在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2005年下半年,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深入中部六省进行调查研究。先后用50多天时间,赴20个城市、15个开发区、40家企业和12个县乡镇调查,召开了28个不同类型座谈会,就中部地区发展的有关问题与各地领导进行了交流。河南、湖北希望藉此“中原隆起”和形成“武汉经济圈”;山西、湖南希望借助中部崛起政策,加快自身发展;安徽、江西既“东张”又“西望”,一方面积极融入东南沿海,一方面渴盼与中部其他省份一道崛起。 山西:“建设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 河南:“一区一道和三个基地”; 湖北:“把湖北建设成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一节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和主要输电通道及联网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支持汶川等灾区发展。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节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厂办大集体改革和“债转股”资产处置,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着力保护好黑土地、湿地、森林和草原,推进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 第三节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改善投资环境,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中游经济带,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对接和联系。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 第四节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域等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批复》,正式批准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前言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188亿元,占全国的19.3%,年末总人口3.6亿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的精神,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着重于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确定崛起总体目标和任务,完善各项政策和措施,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规划期为2009-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和重大意义 第一节发展基础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区域内人口众多,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优势明显,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产业门类齐全,生态环境容量较大,集聚和承载产业、人口的能力较强,具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条件。 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部六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陆续开工,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以下简称“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试点开局良好;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今后5到10年是中部地区发挥优势、实现突破、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实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的大环境下,中部地区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促进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

粤西地区的年例习俗的来历

粤西地区的年例习俗的来历 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年例是广东茂名、湛江地区(包括吴川[1])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 年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度的,一个村子一年之中在一个固定的日子里做“年例”。“年例”传说源于“元宵节”,但“年例”的时间范围却比元宵节宽泛得多,以选择在元宵节或元宵节前后做“年例”的居多,各地因地理位置和族人姓氏的差异,所定的日子而有所不同。一个村庄的“年例”一般是一天的时间,搞得热闹隆重的地方一般延续到两三天,一直到中秋节前后,仍有村庄做“年例”(早的在年初二,迟的在十一、二月份)。做“年例”这样的风俗,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并不多见,那么,“年例”是何时起源的?据《茂名市志》记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年例”实际上是扩大的春节、元宵节、庙会,也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年例”的最大目的是敬神,“年例”首先是为神而做的。“年例”中,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在节日里,人们极尽所能来讨好神,献媚于神,以博取神的欢心,讨得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在古代,人们的生产力极低,对大自然的驾驭能力很弱,因此,对神的敬畏是很深切的。现在,“年例”依然在继续过,敬神的色彩依然很浓,但是现在的“年例”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神而过,人们也可以籍此而自娱自乐了,吴川市的人们就凭借“年例”而大做“招商引资”的文章,搞“一节一会”,一节就是“吴川市元宵民间艺术节”,一会就是“吴川市经贸洽谈会”,这就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了。 年例期间,鞭炮声伴随着锣鼓声不绝于耳,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搭建花桥、花塔,装扮飘色、泥塑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尽献于众。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这时,主人认识的客人带着主人不认识的客人都来了,主人也毫不见外,一律热情款待招呼茶饭,大家便很快融为一体,无拘无束地谈笑风生,吴川人也因此留给客人热情好客的好印象。过去,乡村青年交际圈狭小,“年例”就曾起过“情人节”的作用,深为年轻人所喜爱。每到“年例”,青年男女,走街串巷,一来二往,渐渐熟悉了,婚姻大事不用别人操心了。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目录 前言 (1) 一、总则 (7)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三、城市性质及规模 (9) 四、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10) 五、城市形象规划 (12) 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3) 七、生态保护与园林绿地规划 (17) 八、综合交通规划 (20) 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4) 十、防灾减灾规划 (26) 十一、分区发展与规划控制导则 (27)

前言 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更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先后六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第六版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简称03版总规),对长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03版总规的实施面临新的形势与背景:一是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沙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赋予了长沙新的历史使命;二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长沙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三是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要求长沙进一步发挥区域带动能力;四是长沙城市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03版总规提出的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在2008年底提前实现,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经实施,要求维护和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 按照国家有关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要求,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本次总体规划修改工作: 2009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关于修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请示,经过部际联席会议审查,2010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意见的函》(建规函〔2010〕330号)函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长沙市开展《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修改工作; 2011年5月-6月,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对总体规划修改方案进行了为期

【区级联考】广东省粤西地区2019届九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区级联考】广东省粤西地区2019届九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峰峦如聚,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_________,月如钩,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4)国家发展,人类进步从来都离不开人才的巨大作用在“千里马”识用上,要尽可 能避免出现韩愈在《马说》中令人痛心的“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的情形。 (5)把杜牧的《赤壁》默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书写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yuán xūn(__________)”,他是当之无愧的。 (2)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zàn yù(__________)。 (3)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rěn jùn bù jīn(__________)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4)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bù zú wéi jù(__________)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三、选择题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A.那一片草甸,到了春天,绿茵茵的草丛中点缀 ..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真是美! B.有些地方官员对上级政策阳奉阴违 ....,真该被批评惩罚! C.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林志炫的服装精致得体简直天衣无缝 ....。 D.希望阳江市政府不负众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 ..发展的创新之路。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共享单车管理难题能否得到解决,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制定”前加上“能否”) B.假期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删掉“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