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农村道路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农村道路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农村道路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农村道路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第一章概述

一、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某市某区农村道路建设工程

2.建设单位:某市某区投资有限公司

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遵照国家发改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交通部颁发的《水运、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和《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量评价方法》,《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同时遵循交通部颁发的现行公路标准、规范。

二、研究过程、范围及内容

(一)研究过程

根据某市某区农村道路建设工程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的要求,我公司组成了由总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项目组,会同有关部门的领导及专家对初步拟定的路线走向、路线主要控制点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现场勘察。对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生产布局,交通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相关公路的路况及历年交通量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对沿线的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筑路材料、重要的设施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

根据交通部颁布的《水运、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和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与参数》,并参照交通部《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和《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有关文件、规范的要求进行工作,结合本项目的特点,于2007年10月底完成了工可报告初稿,并向某区政府进行了汇报,取得了业主单位的初步认可意见。而后通过对资料的进一步整理、修改、完善,于2007年11月完成本报告。

(二)研究范围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研究范围包括某市某区农村道路建设工程(某城区市郊中环西路汪公潭至水口立交桥、某红色旅游公路、某至五陂下、潘矿至王家源、浒泉至楠木)、桥涵工程及道路排水和相应的道路交叉口以及道路绿化美化工程等。

(三)研究内容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某市某区农村道路建设工程建设必要性、需求分析、建设规模和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建设条件、建设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投资估算、经济评价及结论和建议等。

三、主要研究结论

(一)建设理由

1.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

某市是江西省的西大门,区域经济比较发达,西部相邻的长珠潭城市群已成湖南省的经济中心,东部的新宜萍城市带也是江西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某处于以南昌为中心和以长沙为中心的两个经济圈的交叉地带,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科技、信息、文化等的自由流动,可以使某市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省内省外多种资源发展经济。

某区位于江西省某市中部,距省会南昌280公里,距长沙150公里。东临芦溪县,南与湘东区、芦溪县交界,西靠湘东区,北与上栗相连。总面积221.7平方公里。“319”国道纵穿南北,320国道东西横贯全境,沪瑞高速公路从某区北部绕曲而过,公路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辖6个街道、4个镇,67个居委会,53个村委会,人口3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11.1万,占人口比例28.83%,人口密度1736人/平方公里,为全省人口高密度县、区之一。

项目建设所在地覆盖整个某区农村地区、某红色旅游区、五陂下生态园区、高坑镇工业园区和略下、井冲、跃进、五陂、长潭五个千亩绿色环保无公害蔬菜区,与某市城区连成一片。

拟建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改善项目影响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改善某区农村道路,促进某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某区是某市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几年来某区为了完善农村交通设施,先后累计投入了1800余万元,建设了百余公里的农村道路网,改善了农村道路状况。但是,随着某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某区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现有的某区农村道路状况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例如从某镇至王家源、五陂镇、白源街都要绕道10余公里经某城区到达,又例如长潭至湘东区由于缺乏桥梁,到现在为止仍然靠木船摆渡通行,诸如此类的现象还很多。由于农村道路网远远不能满足某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某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于促进某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某区农村的出行条件、提高某区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使某区农村城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3.改善行车条件,消除安全隐患的需要

某区农村现有的一部分农村道路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通道,混合交通量很大,每天都有近万人从此路段经过,道路拥挤。特别是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摩托车、自行车、行人更是占据了大半幅的路面,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该项目中的城郊的中环西路汪公潭至水口立交桥建成,将分开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流,渠化交通,大大改善目前的这种

状况,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方便居民的生产生活。

4.促进和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某,一个位于湘赣交界西部的山村,是一方神奇而火红的热土。中国近代工业的文明之火和中国革命的燎源之火,奇迹般地在这里最早燃起。中国工运的薪火,经某工人的传递,燃遍大江南北。

某,因中国近代工业的大企业–––汉冶萍公司的某煤矿而闻名于世;某,因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党的一大批杰出领袖们领导的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十年之久的工人运动而名震天下;某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在这里实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高擎起第一面中国工农革命军大旗的秋收起义而令人敬仰;某,更因它昭示着中国工人运动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制胜道路,而成为中国工运的一面旗帜。

1922年春,中国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就诞生在某。同年5月成立了某路矿工人俱乐部。同年9月爆发的有13000多某路矿工人参加的大罢工,如晴天惊雷,以“绝无仅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振奋着全国的工人们。中国革命史上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工人经济组织——某路矿工人消费使用社、第一支少年儿童组织——某儿童团等许多个党史上的“之最”,无不留下了光彩照人的华章。这里曾是全国第一次工运低潮中巍然独

存的“小莫斯科”;这里曾是党保护、培养和输送一大批优秀干部的大本营;这里曾派出许多优秀工人奔赴湖南等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这里曾开展了我们最早的政权组织——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探索和尝试;这里曾是有力支援和保障井冈山革命斗争物质、情报等需要的重要交通中转站。某,中国近代工业的黑色文明、中国革命的红色文明、满目青山的绿色文明,交相辉映,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红色的某、神圣的某,将因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秋收起义的策源地、中国少年先锋队先驱——某儿童团的诞生地、中国近代产业的重要聚集地,成为江西红色革命的成功序曲、开篇之作,永远彪炳青史。

该项目的建成,将为旅游业提供更好的交通保障与服务,为打造“红色某”精口旅游线路注入有利资源。

(二)建设规模及主要技术标准

1.本项目的建设规模

某市某区农村道路建设工程共计5条道路、路线全长约39964米,1座中型桥梁,23座路涵,6处平面交叉路口,各段道路规划如下:

建设规模包括:道路工程、桥涵工程、道路排水、交通安全设施、道路绿化等工程。

2.本项目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为:

(1)道路等级:城市干路二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

(2)城市干道设计时速40km/h;公路二级设计时速40km/h;公路四级设计时速20km/h。

(3)路面结构类型:沥青混凝土、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20年;

(4)路面桥涵构造物设计荷载:公路二级;

(5)设计洪水频率:1/50;

(6)道路排水:排水体制采用道路两侧水沟排水制,雨水设计重现期一年;

(7)绿化:在车行道两侧实行绿化植树木。

(三)主要建设方案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在满足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以及路基本身需要的稳定条件下,结合地形、地质、地下水及城市开发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成如下:机动车道路面

结构:

1.沥青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厚度5厘米

C30水泥混凝土面层,厚22厘米

6%水泥稳定石渣灰,厚20厘米

级配碎石,厚20厘米

结构总厚度67厘米

2.水泥路面(四级公路见建设方案)

C30水泥混凝土面层,厚22厘米

6%水泥稳定石渣灰,厚20厘米

级配碎石,厚20厘米

结构总厚度62厘米

3.人行道结构为

水泥混凝土彩色人行道板60×30×5厘米

1:3水泥砂浆卧底,厚2厘米

C15混凝土垫层厚度为10厘米

结构总厚度17厘米

道路排水体系采用道路两侧水沟排水雨。

(四)建设工程内容

某市某区农村道路建设工程量表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式1、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为16242.19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0211.86万元,安装工程405.86万元,其它费用5624.47万元,其中基本预备费571.60万元,银行贷款利率726.80万元。

2、资金筹措方式

本项目建设资金来源银行贷款10000万元和建设单位自筹6242.19万元。

第二章现状及发展

一、研究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某市位于江西省西部,地处东经113°35′,至114°17′,北纬27°20′-28°0′之间,南北长116.39公里,东西宽68.84公里,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市中心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辖上栗、芦溪、莲花三县和某、湘东两区及省级某经济开发区。东邻宜春,南毗吉安,西接湖南。北与本省宜春市及湖南省浏阳市相连。

某区位于江西省某市中部,距省会南昌280公里,距长沙150公里。东临芦溪县,南与湘东区、芦溪县交界,西靠湘东区,北与上栗相连。总面积221.7平方公里。“319”国道纵穿南北,320国道东西横贯全境,沪瑞高速公路从某区北部绕曲而过,公路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辖6个街道、4个镇,67个居委会,53个村委会,人口3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11.1万,占人口比例28.83%,人口密度1736人/平方公里,为全省人口高密度县、区之一。

(二)项目影响区域及划分

某市某区农村道路建设工程,全长39964米,1座中型桥梁,23座路涵,6处平面交叉路口。根据区域自然行政划分,

以及项目建成后对各地区影响程度不同,把项目经济影响区划分为直接影响区5个,即某镇、高坑镇、五陂镇、白源街道、郊区管委会,项目周边影响地区为间接影响区。

项目影响区2006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见下表。

2006年项目直接影响区主要经济指标表

二、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

(一)社会经济状况

1.某市

(1)概况

某市位于江西省西部,地处东经1l3′35′至114′17,,之间,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市中心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三县和某、湘东两区及江西某经济开发区。北纬27′20,—28′0辖上栗、芦溪、莲花。

截止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180.02万,非农业人口52.48万,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0人。

某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约1600小时,无霜期270天。

某矿产资源丰富。全市耕地面积5,27万公顷,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铜、钼、钨、铝、石灰石、高岭土、花岗岩、矿泉水等36种,煤炭远景储量达8.52亿吨,铁矿储量6760万吨,各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潜力。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4%,植物物种1200余种。水资源十分丰富,有袁水、萍水、草水、莲江五条河流,地表水径流量力26.46亿立方米/年,水能源可开发量4万千瓦,地下水储量为4亿立方米。

(2)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发以来,某市经济发展较快。“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团结进取,圆满实现了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十五”计划全面超额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一个历史性跨越。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五年间,全市生产总值由99.56亿元增加到228.10亿元,年均增长1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7.28亿元增加到127.19亿元,年均增长49.1%;

财政总收入由7.32亿元增加到23.79亿元,年均增长26.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4.34亿元增加到60.70亿元,年均增长32.3%,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55%。某高新技术工业园累千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0多亿元,引进企业165家,成为新型工业的重要载体。萍钢2005年的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我省第5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萍矿形成多产业发展的格局。农业稳步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由24.18亿元增加到40.39亿元,年均增长5.6%。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由3.65亿元增加到14。96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7%。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31.16亿元增加到70.71亿元,年均增长16.0%。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等新型商贸业迅速发展,消费品市场和各类服务业持续繁荣。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4.8亿元增加到66.1亿元,年均增长13.7%。旅游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武功山荣获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称号,某景区被列为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景区之一。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县区财政收入均突破亿元大关。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监管机制。顺利完成了公路体制下放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向纵深推进。全面实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

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县、乡财税管理体系逐步理顺,基层发展活力增强。推进了市、县、乡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了政务公开机制,全面实行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集中统一办理。协调推进了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领域的改革。积极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年均增长43.0%;引进内资223.15亿元,年均增长115.3%;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实现出口创汇6269万美元,年均增长37.5%。

——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市中心城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2亿元,启动了某新区、城西新区和玉湖新区的建设,建成了世纪广场、某广场、金螺峰公园、文化路步行街等一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新增道路面积370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212.5公顷。中心城建成区面积由35平方公里扩大到52.7平方公里,人口由31.8万人增加到54.8万人,城市化率由39.18%上升到48.12%,2005年荣获省园林城市称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39.24亿元,沪昆高速某段建成,319国道某段改造全线竣工,乡村水泥(油)路改造完成2176.4公里,91%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十五”期间,完成了8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小城镇建设不断推进,呈现产业发展、功能完善、体现特色、有序开发的态势,2005年,全市有29个乡镇进入了全省百强乡镇。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081元增加到8973元,年均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35元增加到3922元,年均增长10.0%。五年来新增城镇就业9万多人,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困难群体(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8500名。五年来全市累计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81457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9818万元,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7563万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城乡特困群体救助机制,为6.1万名城镇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4635万元,为9.83万名各类受灾人员和农村特困户发放救助资金11105万元,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提高了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70%以上。五年为44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投入扶贫资金8966万元,莲花县6000名库区、深山区群众实现移民搬迁。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1.08平方米和43.10平方米。环境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区空气质量由2001年的劣三级提高到二级,出境水质量由2001年劣五类提高到二至三类标准。以城乡社区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活跃,居民教育文化旅游休闲消费年均增长13.5%。

2.某区

(1)概况

某区位于江西省某市中部,距省会南昌280公里,距长沙150公里。东临芦溪县,南与湘东区、芦溪县交界,西靠湘东区,北与上栗相连。总面积221.7平方公里。“319”国道纵穿南北,320国道东西横贯全境,沪瑞高速公路从某区北部绕曲而过,公路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辖6个街道、4个镇,1个管委会,67个居委会,53个村委会,人口3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11.1万,占人口比例28.83%,人口密度1736人/平方公里,为全省人口高密度县、区之一。

某区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50%。东、西、南面多山,北部及中部多丘陵,萍水河发源于宜春境内,经上栗县赤山镇、彭高镇,流入某区,自北向南流经湘东区,汇于湘江水系。此外,某区境内还有某河、白源河注入萍水河。

某区位于江西省西部,原为某市城关区,成立于1971年3月,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某区。其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湖南省,历史上有“吴楚咽喉、赣湘通衢”之称,浙赣铁路、沪瑞高速公路贯穿其中,319、320国道纵横境内。

是红色革命圣地。1906年,某工人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发动的萍浏醴起义,首开中国工人阶级大规模武装反抗的先河。在一代伟人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领导下,某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

在中国革命史、党建史、工运史上记录着某一系列开创性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最早的支部,全国人数最多、组织最严密的革命工会——某路矿工人俱乐部,全国第一次罢工高潮中绝无仅有的最成功范例——某路矿工人大罢工,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地方党校,共青团最大的和产业工人成份最多的地方组织,毛泽东最早组织、领导和指挥军队,中共党史上最早举起工农革命军旗帜等均在此产生。20世纪20年代的某被誉为“中国的莫斯科”、“无产阶级的大本营”,现在的某成了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某,是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摇篮。早在十九世纪末,某就引进西方资金和先进技术采煤炼焦,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最早崛起的地区之一,后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成立的汉冶萍公司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这里,成立了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经济实体——股份合作制的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这里,发行了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股票——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股票。20世纪20年代的某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革命先烈的鲜血把某染成红色,盛开的杜鹃把某映成红色。如今,某儿女接过先辈的火把,用火热的激情,开创着红红火火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某人民抢

抓机遇,奋力拼搏,以“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某精神,谱写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2001年8月省委井冈山会议后,尤其是2003年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以来,某区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结合区情实际,确立了“三四五”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城区、城郊、某品牌三大优势,突出抓好工业化、城市化、招商引资三个工作重点,创新干部教育管理四项机制,加快高新园东区、武冠民营科技工业园、某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努力将某建设成产业结构最优、城乡环境最美、农民负担最轻、在全市财政总量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区,力争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省十强县区行列。在上述工作思路的指导和推动下,某区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从“地下”到“地面”,工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

百余年来,煤炭一直是某的主导产业,“地下”资源一直是某的优势。自2001年以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某“地下优势”不复存在,煤炭产业税收年减少3000万元。2001年,乘着全省解放思想教育活动的春风,区委、区政府果断调整工业发展方向,举全区之力兴建武冠民营科技工业园及市高新园东区,谋求从“地下”向“地面”的战略转移。仅两年多时间,两个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3亿元,吸引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武冠工业园2003年园区工业产值突破2亿元,成为

我国防水材料重要生产基地。高新园东区已完成“三通一平”4.5平方公里,现已落户的17家企业总投资30多亿元,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其中某钢铁公司总投资23亿元,香港维新制漆有限公司在建成投资1.2亿元的制漆生产线后,计划再投资建设一个“维新”百亿园中园,使其成为亚洲最大的制漆业基地。全区镇街、管委会依托两个工业园的辐射积极兴办工业小区,鼓励煤矿业主投资兴办“地面企业”,使乡镇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年来,已新上工业企业241家。“地面”工业的崛起使某区迅速走出煤矿“关井压产”造成的困境,目前已形成冶金、化工、建材、医药、旅游客车、塑料、生态食品等七大新的支柱产业。

——从“旧城”到“新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近年来,某区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关于扩大某中心城区的规划,集中力量建设两个城市新区。位于城东的某新区自2002年开始建设,现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亿元,在6平方公里新区范围内,一幢幢具有浓郁欧式风格的楼房错落有致,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道路纵横交错,独具特色的世纪广场成了市民休闲、运动的乐园,昔日荒凉沉寂的小山丘如今正是一派花团锦簇、人丁兴旺的繁荣景象。城西新区于2003年初拉开建设序幕,投资1亿元的“二桥二路”工程(长兴立交桥主桥、立交二桥、昭萍西路、老站西路)将于2004年10月竣工通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