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项目之子项目二

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项目之子项目二

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项目之子项目二
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项目之子项目二

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项目之子项目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项目之子项目二现有及潜在的资源调查

攀枝花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二〇〇八年一月

目录

前言 (2)

气候资源 (3)

1攀枝花市气候概况 (3)

2攀枝花市气候特点 (3)

土地资源 (6)

1 攀枝花市土地资源概况 (6)

2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7)

3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间题 (8)

矿产资源 (9)

1资源概况 (9)

2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2)

3与国内同行业的对比 (23)

4攀枝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24)

能源资源 (26)

1太阳能资源 (26)

2生物质能资源 (32)

3水能资源 (38)

4火电 (43)

5水能资源、火电能源可持续利用建议 (43)

生物资源 (45)

1 攀枝花市生物资源概况 (45)

2 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47)

3生物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49)

旅游资源 (51)

1攀枝花市旅游资源概况 (51)

2攀枝花市旅游资源开发情况 (52)

3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与发展潜力 (53)

4周边旅游地区对攀枝花的启示 (54)

结语 (55)

前言

攀枝花市是全国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之一。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由于长期过度的消耗,资源的最终枯竭将导致城市经济的衰退,甚至走向破产,因此所有资源型城市都会提前研究城市经济的转型,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是“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子课题之一,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是:

◎攀枝花市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现存存量

◎攀枝花市二次资源和潜在资源的总量及可利用度

◎攀枝花市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保证程度

◎可再生资源的总量及其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大课题进入第二阶段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资料,因此不作展开和评论性的描述。

气候资源

1 攀枝花市气候概况

攀枝花市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走向近于南北。一般相对高差1000~2000米,全市最高点百灵山主峰海拔4196米,最低点平地镇思庄海拔937米,由于北部、西部、东部层层叠叠高大山脉的屏障,攀枝花市气候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纬度地区别具一格,形成了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旱季、雨季分明。

2 攀枝花市气候特点

全年气温较高、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平坝河谷地区基本无冬

攀枝花市海拔1500米以下的平坝、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21.3℃(表1),年平均日照时数长达2300-2700小时,2006年最长达2890小时(表2),年太阳辐射总量约5600~6300MJ/m2,≥l0℃积温比四川各地多1979~5479℃(表3)。攀枝花市是四川省年平均气温最高、年日照时数最多、年辐射最强的地区。

表1 攀枝花市各县(区)站月平均温度

(2006年)单

表2 攀枝花市各县(区)站月、年日照时数

(2006年)单

表3 攀枝花市区≥ 10℃积温与省内部分地区比较

(2006年)单

以2006年数据来看,攀枝花市≥0℃日数365天,≥l0℃积温5686~7479℃,≥10℃日数325~353天。表1显示:攀枝花市最冷月12月和1月的平均气温分别是~13℃和l2~l3.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1℃。海拔1500米以下的平坝、河谷地区全年基本无冬。

全年旱、雨季分明,年降雨量高度集中,雨季气候湿润凉爽

每年6至l0月为攀枝花市的雨季,2006年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90%。在雨季,月平均降雨量60~300毫米,月平均温度~26.6℃,月平均相对湿度48%~84%,日最小相对湿度一般在48%以上,雨日占45%,晴日占55%,降雨量与蒸发量基本平衡。(见表4、表5)

11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在旱季,月平均降雨量0~14.4毫米,月平均温度12~25℃,月平均相对湿度28%~74%,其中1至4月最干燥,日最小相对湿度常达15%左右。

表4 攀枝花市各县(区)雨季总降雨量(毫米)占年降雨量的百分率

注:表4数据资料均来源于攀枝花市2007年统计年鉴

表5 攀枝花市各县(区)雨季各月相对湿度

(2006年)单

全年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小气候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显着

全市气温年较差≤14℃,而日较差达l5~25℃。攀枝花市最冷的l2至1月,日最高气温常在20~26℃间变化,日最低气温常在4~8℃间变化,日较差达l7℃左右。一般情况下攀枝花市最热月为5~6月,平均温度分别是~℃和~℃,日最高气温常在33~38℃间变化,日最低气温常在l8~23℃间变化,日较差达15℃左右,在春、秋季强降温时,日较差常大于20℃。

全市海拔悬殊,地形复杂。市区北部的雅砻江河谷和西部的金沙江河谷的相对高度差达1000~2500米,其它地区的相对高度差也有500~1000米,由此带来地表受热严重不均,加上地形对气流的抬升或下沉作用,造成小区域内空气垂直运动剧烈,使降雨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气候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海拔每上升100米,平均温度下降~度,平均年降雨量增加40毫米,由此形成复杂多样的小气候,立体气候显着。

土地资源

1 攀枝花市土地资源概况

按地貌构成划分的土地资源

市内现有土地按地貌构成划分,可分为山地、丘陵、盆地和河谷盆地,其土地资源量见表6。

表6 攀枝花地貌构成土地资源分布表

按利用类型不同划分的土地资源

按利用类型划分,全市8种类型土地的资源量见表7。

表7 攀枝花土地利用构成土地资源分布表

注:表7数据资料来源于攀枝花市国土资源局2 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已利用的土地

2.1.1 耕地

全市人均耕地亩,低于全国亩、高于全省亩的平均水平。其中,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亩。

2.1.2 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为亩,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地类的%。工业用地主要分布于市区(东区,西区与仁和区北部)及矿山。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2.2.1 农业土地后备资源

2006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为亩,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低山地带,土地类型主要是撂荒地、荒坡地、裸岩等,通过改善相关条件,最大可利用面积可达到350000亩,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耕地后备资源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荒坡地约2250000亩,至少有20%可开发为旱耕地。二是低山牧草地约1800000亩,至少有2%可开发为耕地。

中低产田土改造的增产潜力

据调查,全市中低产田土占耕地面积的%,主要类型为缺水型、坡耕型、瘦薄型,现实生产水平以粮食计,平均公顷产量2595公斤,比耕地平均公顷产量低1165公斤左右,比高产田土平均公顷产量低3360公斤。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

方法,抓好水利建设和坡耕地、瘦薄土改造,可以使大部分低产田土达到目前中产耕地平均公顷产量水平,中产田土达到目前高产田土平均公顷产量水平。

另外,全市有1800000亩牧草地全属低产草地,因缺水改造难度较大。但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通过建设人工草场和飞播草场的途径,逐步改良牧草地,提高单位载畜量。以改造300000亩低产牧草地计,则可增加载畜量23万个羊单位,增加出栏肉牛万头左右。

2.2.2 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

现城镇人口人均用地114.6平方米,有较大的潜力可挖。通过科学规划,强化管理,逐步将人平用地降到95平方米。

农村居民点用地也有潜力可挖,通过科学规划调整布局,人口相对集中的河谷地区建中心村与农民街,改大分散为小集中,发展经果林与庭园经济,挖潜解决农民进城、城镇扩大所需土地与工矿水利建设所需土地。

现有工矿用地产出水平约为上海的二十分之一,大有潜力可挖。交通用地总的来说偏紧,潜力较小。

3 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间题

水利设施及用地严重不足

由于旱雨季分明,年降雨量偏少,年蒸发量大,致使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光热资源丰富的低山河谷地区,大量的农田土地后备资源在水利问题未解决前,不能开发。而现有水利设施由于规划不尽合理,加上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水利设施建设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现有耕地中的%因干旱缺水和坡陡土薄而产量低下。

城镇用地内部配置不合理

由于攀枝花钢铁工业的特殊建设历史,以及受金沙江分割与地形影响,城市被分割为8个孤立片区与42块互不连接的地块,彼此联系弱。现有城区内工矿用地与渣场

等,占市区面积%。城市基础设施、绿地明显用地偏少。在市域城镇体系中,明显缺少小城市,建制镇极其薄弱。市区、县城(米易,盐边)与建制镇的人口,分别为全市城镇人口的90%,%与%。城镇用地规划不尽合理,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存量不足,对经济发展保障程度不强。

中低产田土面积大,影响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

由于本市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较差,投入不够,致使中低产田土占耕地的比例高达%,其中中产田土占%,低产田土占5l.6%。干旱缺水和坡陡土薄是本市中低产田土面广量大的主要原因,改造中低产田土是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最重要的任务。

矿产资源

1 资源概况

资源的种类、分布及特点

截至2007年底,攀枝花全市已发现矿种76种,已查明具有一定储量的39种,其中上四川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的24种(煤、铁、钒、钛、锰、铅、锌、铜、铝、镍、钴、金、银、铂、钯、熔剂灰岩、冶金用白云岩、耐火粘土、石墨、水泥灰岩、水泥砂岩、硅藻土、水泥粘土、花岗石);矿产地490余处(含矿点、矿化点),其中大型、特大型矿床46个,中型矿床30个。

表8 攀枝花主要矿种表

表9 攀枝花市主要矿产资源分布表

用价值高、组合配套优势突出等特点,是我国少有的矿产资源“聚宝盆”,同时,矿床的共生、伴生矿产多,如钒钛磁铁矿除铁为主要矿产外,还共生钛、伴生钒、钪、镓、铬、钴、镍、钼、硫等元素,这些潜在元素的经济价值巨大。

资源储量情况

1.2.1 主要优势矿产资源

攀西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铁矿保有资源储量近100亿吨,其中钒钛磁铁矿约98亿吨,攀枝花市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约占攀西地区的70%。钒钛磁铁矿、煤矿、石墨矿、冶金辅料石灰岩、白云岩为攀枝花的优势矿产,储量丰富,至2007年底,保有资源储量为:钒钛磁铁矿万吨,伴生钒矿万吨,伴生钛矿万吨,煤万吨,晶质石墨万吨,熔剂石灰岩万吨,冶金用白云岩36347万吨。

表10 攀枝花市探明矿产资源储量表

2、表中带*的数字为地质储量,是经过一定地质工作后的估算量,有一定误差。

1.2.2 主要钒钛磁铁矿区资源

表11 攀枝花市主要钒钛磁铁矿区(床)资源储量表

(2006年)

注:表11数据来源于攀枝花市国土资源局

2 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现有资源

2.1.1 已开发利用的矿种和矿区

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煤、钒钛磁铁矿、锰矿、钒矿、钛矿、镍矿、熔剂用石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灰岩、冶金用石英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水泥配料粘土、水泥配料用砂岩、石墨、重晶石、饰面花岗岩等45种(见表12)。

注:表12数据来源于攀枝花市国土资源局《攀枝花市矿产资源概况(2007

年)》已开发利用的矿区:煤矿有宝鼎矿区、红坭矿区;铁矿有攀枝花铁矿朱家包包、兰家火山和尖包包矿区、倒马坎矿区,米易县白马矿区田家村矿段、芨芨坪矿段和青杠坪矿段,米易县潘家田铁矿,攀枝花红格钒钛磁铁矿北矿区;熔剂用灰岩有市大水井、巴关河二处;冶金用白云岩有市大水井一处;石墨(晶质石墨)有市中坝一处;水泥配料用砂岩有市秦香树、市拉罗箐北部矿段二处。其中全市钒钛磁铁矿截至2006年已设采矿权11个,设计生产能力合计3517万吨/年,现实际生产能力合计2100万吨/年,保有资源储量亿吨。(注:数据来源于攀枝花市国土资源局及《四川省攀枝花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1.2形成的主要产业及发展情况

(1)采掘业

钒钛磁铁矿均采用露天开采,采矿回采率93%,选矿回收率74%,攀钢矿山矿渣及尾矿堆放于专门的排渣场(库),部分小型矿山矿渣随意堆放在矿山附近的凹地中,绝大部分铁矿山进行了部分综合回收利用。煤矿为地下开采,采矿回采率81%,多数原煤进行了洗选,回收率90%,矿山矸石顺坡堆放,并修建了挡墙。花岗岩均为露天开采,成荒料率一般为25%,废石渣基本按环保部门的要求进行堆放。其它非金属矿大部分为露天开采,矿渣多数就近堆放于采场附近,矿山采矿回采率为80-90%。

截至2006年,全市有煤炭企业117个,其中大型企业2个,中型企业2个,小型企业27个,从业人员22177人,年产矿量万吨;铁矿企业有30个,其中大型企业

3个,中型企业1个,小型企业6个,从业人员13043人,年产矿量万吨;石墨企业有2个,其中大型、小型企业各1个,从业人员57人,年产矿量万吨;冶金用白云岩企业2个,其中中、小型企业各1个,从业人员179人,年产矿量万吨;熔剂用灰岩企业 2个,其中大型、小型企业各1个,从业人员1470人,年产矿量万吨(见表14)。

兰尖矿、朱矿两座铁矿山于1972年建矿,为大型矿山,设计采选能力1350万吨/年,实际采选能力1150万吨/年,现年产矿石量约1100万吨,有效期至2009年;攀钢集团白马铁矿2006年底投产,设计能力1500万吨/年,目前一期实际生产能力200万吨/年;大宝鼎、花山、太平和小宝鼎煤矿分别建于1967、1970和1965年,为大、中型矿井,设计采矿能力共390万吨,实际采矿能力325万吨,现年产煤约为330万吨,大宝鼎、花山两座煤矿有效期至2027年和2031年,而太平和小宝鼎煤矿有效期至2006年;市扎壁工贸有限公司中坝石墨矿建于1986年,有效期至2008年,设计采矿能力6万吨,实际3万吨,现年产量万吨。(注:数据来源:攀枝花市国土资源局,《四川省攀枝花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钢铁

攀枝花钢铁产业主要有两家大型企业,依托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建立起了一个从采选再到冶炼、加工的完整钢铁工业体系。2006年,钢铁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见表13)

(3)钒钛

攀枝花已初步形成以拥有国际竞争力的钒制品生产商攀钢(集团)公司为主体、国有和民营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组成的17家钒制品产业集群,钒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0%。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攀枝花现有50多户企业组成的钛产业集群,具有钛渣、钛精矿、钛白粉、钛铁、纳米钛白等系列产品规模生产能力,钛精矿产量约占全国的40%;已经成为国内最大、国际上最重要的钛原料基地。正在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涵盖钛原料、钛白粉和钛金属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2006年,钒钛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见表14)。

报》

表15 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现状表

(2006年)

矿种

矿山企业数(个)

从业人员

(个)

年产矿量

(万吨)

实际采矿能

力(万吨/

年)

工业总产值

(万元)

综合利用产

值(万元)

矿产品销售

收入(万

元)

利润总额

(万元)合计大型中型小型小矿

总计339 12 10 116 201 39705 煤炭117 2 2 27 86 22177 铁矿30 3 1 6 20 13043 锰矿 1 0 0 1 0 15

镍矿 1 0 0 1 0 175 熔剂用灰岩 2 1 0 1 0 1470 冶金用白云岩 2 0 1 1 0 179 冶金用石英岩11 0 0 6 5 95 冶金用脉石英 2 0 0 0 2 10 耐火粘土 2 0 0 1 1 22 重晶石 6 0 0 2 4 55 电石用灰岩 1 0 0 0 1 20 石墨 2 1 0 1 0 57

长石 2 0 0 1 1 10

蛭石 1 0 0 1 0 10

石膏 1 0 0 1 0 15 水泥用灰岩16 0 1 8 7 361 建筑石料用灰岩8 0 0 4 4 70 制灰用石灰岩 1 0 0 0 1 20 建筑用白云岩 5 0 0 1 4 49 水泥配料用砂岩 2 0 0 0 2 20 砖瓦用砂岩 2 0 0 1 1 71 建筑用砂岩 1 0 0 1 0 7

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规划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详细规划,明晰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分析当今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现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现状作了系统梳理,并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一些思路。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环境;发展;创新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urban planning system, the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the status quo was combed, and planning some ideas in the city under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currently exist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城市规划的含义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

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

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 【法规类别】行业经济体制改革 【发文字号】忻政发[2013]19号 【发布部门】忻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05.22 【实施日期】2013.05.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 -2015年)的通知 (忻政发〔2013〕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局、办: 《忻州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忻州市人民政府 2013年5月22日

忻州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 为全面部署推进“十二五”后三年忻州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根据《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按照山西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3581”为发展战略,以“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为重点,以发挥资源优势和突出区域经济特色为手段,建设“三个门户”,打造“三个集散地”,发展“六大经济板块”,构建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型综改的成功之路,将忻州市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先行先试、进位争先。坚持穷则思变、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先行先试,敢于承担试错成本,实施转型跨越、赶队前行战略。 坚持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立足忻州资源赋存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效益优先、适用为宜,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和增强新型工业旅游城市核心竞争力。 坚持产业第一、统筹兼顾。统筹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产城融合、转型发展与综合配套改革,找准结合点,打造新亮点,务求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推进。 坚持和谐发展、惠及民生。坚持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

2018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总结

2018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总结 今年以来,我市把发展城市经济作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出台《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工作意见》和《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聚焦七个重点领域,培育壮大城市经济主导产业,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良好。 一、工作推进情况 1.服装城转型。今年以来,服装城(莫城街道)按照年初确定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围绕提升业态层次、构建配套体系、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三大主线,创新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江南时尚创意园已招商完成,进入试运营阶段,引进原创设计工作室,成立中韩时尚设计中心,努力实现服装城服务业业态层次的提升。成功举办服博会、时装周和以淘宝直播产业带直播日活动,赴迪拜开展“中国常熟服装城——迪拜经贸合作推介会”,与阿联酋商界人士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双方拓展经贸合作的新机遇。稳步推进新东方男装城、第一楼男装、宝鼎女装等特色标签市场转型升级,1-12月,预计市场成交额1373亿元、增长5 %;优化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监管平台功能,运营市场采购监管场所,中亚市场采购专列全程物流时效快速提升30%;1-9月,服装城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货值约8.72亿美元,同比下降19.85%,累计货值21.65亿美元。监管平台上1-9月完成备

案商户133家,备案外贸服务企业14 家。完成智慧商城发展规划编制,“智慧商城”项目荣获国家级“双创”平台试点示范。打造快捷便利智能化的全域物流系统,加快建设服装城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审批通过《常熟国际贸易物流港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打造智慧物流。 2.大数据产业。市城市经济发展公司成立,负责大数据产业园,金融产业园的招商与运营。大数据产业园展示中心展馆建成投用,自城发公司成立以来,产业园内新签订入驻企业9家,入驻企业总数达29家,产业园江南大厦已出租面积约为8950平方米,出租率约为40.7%。当前,中图地理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易华录数据湖示范项目工程、中科软常熟大数据服务平台等6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另有潜在项目12家。召开专门协调会,研究数字经济产业新城项目相关事宜;召开“常熟市城市金融及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会上共签约易华录等大数据项目三个。1-9月,全市大数据企业实现营收9.68亿元,同比增长144.5%;入库税收4994万元,同比增长115.1%。 3.金融服务。截止三季度,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0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78.9亿元,增长8.4%,贷款余额258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1.51亿元,增长8.2%。金融产业园自城发公司成立以来,已签订入驻企业2家,分别是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创业投资协会,产业园已入驻企业总数达16家,截至目前,产业园尚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在谈项目4家。召开“常熟市城市金融及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会上共签约江南农商行等金融项目两个。上海石油交易平台项目

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案例分析

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案例分析 ——孝义 一. 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 ① “先矿后城式”,如大庆、攀枝花、克拉玛依等。 ② “先城后矿式”,如大同、邯郸等。 资源城市多以煤炭、石油、铁矿、铜矿业为主。我国有118个资源型城市。 二.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 ①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②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③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 ④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三. 我国资源型枯竭城市 ① 2008年3月17日确定了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被列入。 ② 2009 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 ③ 为进一步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的支持力度,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发 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界定了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城市。 截止目前,国家已分三批界定了全国69座资源枯竭城市,确定了大小兴安岭林区9个县级单位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53%10%4%

四.孝义的成功转型 ㈠.孝义城市简介 ①.“孝义”名字的来历: a.郑兴“割股奉母”的淳朴孝行 b.“义虎救樵夫”:一樵夫遇险被老虎相救的感人故事。 ②.孝义的自然资源状况 A.土地资源 孝义有“土地沃饶,有西河之美着”的美誉。境遇宜耕面积6.977万公顷,宜林面积10159万公顷,垦殖指数较高。实有耕地面积3.376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5.6%,现有牧草地4000公顷,占总面积的4.2%。 B.矿产资源 孝义素有“三晋宝地”之称,矿产资源丰富,品种较多,分布集中,地质条件好,便于开采。孝义的矿产资源尤以煤、铝为最,是中国第一 批50个和山西省35个重点产煤地之一,也是国家铝工业的主要开发基 地。 孝义境内的煤炭资源是霍西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储煤面积为783.5平方公里,占境域总面积的82.8%。探明的地质储量为71亿吨,远景储 量90亿吨。铝土是孝义市的另一个优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孝义的西 部山区,埋藏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这里的铝土从质和量上均在全国乃 至亚洲占有重要地位。 ㈡.促使孝义转型的原因 ①.转型前的情况: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建国以来,孝义市先后被列入国家首批50个重点产煤地区和山西省十大产煤县市。 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孝义市的每个乡镇几乎都有煤焦企业,而且数量众多。拉煤的大车和烧焦的高炉在当时的孝义比比皆是。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孝义的经济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以煤焦为支柱产业的孝义市从2001年至2006年,以跨越式发展的势头顺利完成了“吕梁领先、三晋一流、全国百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2008年,孝义市取代河津成为了“三晋首富市(县、区)”。 山西省凡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或者县区,绝大多数都离不开丰富的煤炭背景。在我国能源供应偏紧的那段发展时期,这些地区的经济均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孝义也是这样。 目前,全市采掘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均占到工业总产值和从业总人数的45%以上,资源型企业税收占到全市财政收入的70%以上,全市45万人,

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

报告显示,7年来江苏城市可持续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特别是最近三年,苏州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排名逐年上升,2009年,成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第一的城市;南京和无锡紧跟苏州后面,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苏州、南京、无锡三市2003年至2009年的7年中城市可持续发展度稳居全省前三位,南通与常州已连续三年位列第四和第五。 此外,报告对2009年江苏县级市可持续发展作出综合评价。全省27个县级市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排序依次为:昆山、张家港、太仓、江阴、吴江、海门、常熟、邳州、江都、新沂、通州、高邮、东台、泰兴、大丰、启东、如皋、扬中、金坛、宜兴、仪征、姜堰、靖江、兴化、溧阳、句容、丹阳。 江苏城市发展报告日前出炉,按照“可持续发展度”的总体排名,苏州、南京、无锡位列前三。据悉,每年一份的“城市发展报告”由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编撰,今年已是第七份,而苏州已经四次排名第一,今年也是我市获得2006年度总体排名第一后再登榜首。 报告显示,2009年江苏13个省辖市“可持续发展度”总体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镇江、扬州、连云港、徐州、盐城、泰州、淮安、宿迁。 在两大分项指标中,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包括经济规模、人口素质、居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环境质量等,苏州排在第一名,第二名是无锡,常州第三。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经济发展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社会保障能力、环境治理能力等,排在第一名的是南通,苏州列第四名。 2010江苏城市发展报告昨日出炉,就“可持续发展度”的总体排名而言,苏州、南京、无锡位列前三,南京从上一年度老大的位置被挤到了老二。据悉,每年一份的“城市发展报告”由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编撰,今年已是第七份。 报告显示,2009年江苏13个省辖市“可持续发展度”前五名是: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镇江、扬州、连云港、徐州、盐城、泰州、淮安、宿迁。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认为,这其中包含了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等要素的协调发展,它不仅取决于资源、环境的诸多支撑条件,如城市原有资源、地理和人文环境、创造和集聚资本的能力等,更取决于城市人力资源的质量、经济结构合理性、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的优劣、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指标。 在两大分项指标中,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包括经济规模、人口素质、居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环境质量等,排在第一名的是苏州、第二名是无锡,常州第三,综合排名第二的南京则退居第四名。

当前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五大趋势

当前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五大趋势 当前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五大趋势 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化建设转型都和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城市化要求城市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是导致城市经济转型的直接原因。城市经济发展转型的目的是重建符合城市化要求和城市自身发展规律要求的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以保持城市经济的生命力。虽然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城市经济转型的一般性理论,但城市转型发展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客观规律和城市转型主要趋势: 一、信息技术促进转型升级成智能型城市 智能型城市是以城市全面网络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市民的全面知识化和高智力化为核心,更新传统产业,以产业轻型化和高新技术化为主体,并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系统“软性化”为特征的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包括新近受到热捧“微博”和“云计算”。而数字城市不是一个纯技术、纯工程的概念,不是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基础设施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集技术、管理、人文、经济于一体的社会化范畴。数字城市建设是信息化发展模式在城市运转中全方位的渗透与融合,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先导。数字城市是智能型城市的技术基础,是信息时代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是一个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与生产生活

发展相关的各方面进行多主体、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诸方面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服务和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在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方面,真正实现“实时监测动态管控”。 智能型城市将使城市运转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它为管理城市提供高效有力的手段。它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方式、行政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更加高效地运作,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打造阳光政府,更好地接受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管,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它不仅能使城市的形态结构布局更加合理,运行更加高效,环境更加优美,生活品质更高,而且能够依托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信息智能产业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全球互联网正在向新一代升级,感知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我们要着力突破感知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使信息智能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二、绿能低碳技术引领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两型社会”既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强度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改善环境为内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这一切都离不开绿能低碳技术的支撑和引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特征:一是经济发展的方式要由以环境和资源换增长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节约资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一)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一) 摘要]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进入了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挑战抢抓机遇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的纵深优势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摆在资源型城市面前的严峻课题。本文拟从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必要性;战略调整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型城市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等资源型产品。根据资源开发的程度,资源型城市可以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我国40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处于成长期的占20%,处于成熟期的占68%,处于衰退期的占12%,全国约有50多座资源型城市处于衰退状态。无论是处于哪个时期的资源型城市都存在一个结构转型、调整、优化、升级的问题,特别是资源枯竭或将要枯竭的城市,其企业经济困难,下岗职工人数较多,居民生活困难,社会矛盾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1.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一般是因自然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地区经济发展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单一追求资源开采量的目标,单一抓资源的调出任务,单一抓资源的开掘,因而出现了单一的自然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城市主导产业比较单一。这种以自然资源为单一指向的产业,资源利用面窄,产业链较短,产品深加工不够,自我调整能力低下,后续替代产业弱小,有一定规模的配套产业群难以形成。高投入低效益产出所提供的有限资金,在面广、量大、长期落后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基础建设面前,犹如杯水车薪,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升级。 2.产业结构较多为超重型。与产业结构单一型相适应,我国资源型城市多是以开采加工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其他自然资源而兴起的,这些产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均属重型工业。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城市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一直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关系不协调,产业结构一般是能源、原材料的超重结构,有的城市轻重工业的比例一直在3:7上下波动。从而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受到严重制约。 3.产业结构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城市的兴衰往往与资源的可开采性和产业结构提升过程中市场竞争地位密切相关。如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是古代生物转化而来的,其原藏量有限,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一旦资源枯竭,产业衰败,容易导致城市经济的衰败。当前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型城市已步入自然资源递减甚至枯竭阶段的事实表明,如果这一现象在一定的时期内得不到有效控制,而是形成一种长期不可逆转的趋势,产业结构就难以实现转型、优化和升级,城市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4.高新技术产业举步维艰。高新技术既可以提升原有产业,更可以快速发展为独立的新兴产业,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正以其高质量的产品、高效益的经济成果和前景无限的市场而获得高速发展,并正在成为支柱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条件,其中主要是社会和人文资源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才、资本、技术、知识、信息、文化和形象等。资源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人文资源缺乏。 5.企业组织结构普遍不够合理。我国资源型城市由于受体制、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城区内部、城区之间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盲目竞争严重,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与联合,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形不成规模效益,难以和国际同类企业相竞争。 6.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布局分散。矿业产业由于受资源储备条件和地质开采条件的限制,企业大多数都分散在远离市区的山区和近郊农村。我国绝大部分矿业城市也是依山、靠矿区而建,城市空间布局比较分散,这就为城市的集中发展和居民的交通、生活带来诸多先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精)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内容摘要: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起或发展起来的城市。由于矿产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转型是每个资源型城市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淮北市的基本情况为例,从分析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问题入手,论述转型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为关键,从资源型城市政府和国家层面找寻推动转型的路径。 资源型城市,又称“资源性城市”、“资源城市”、“资源指向型城市”。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资源型城市大致可从发生学和功能学两个方面来界定。从发生学角度看,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的城市;从功能学角度看,资源型城市要承担为国家输出资源性产品的功能,即资源性产业要在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因而所谓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目前,城市转型问题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从以上意义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主要包 - 1 -

括以煤炭、石油、冶金、森工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中,资源型城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从50 年代到70 年代,我国实行封闭的重工业化战略,工业的发展依靠本国廉价的能源、原材料作为支撑。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淮北市的情况看,1960年因开采闸河煤田而建市以来,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就先后建成大小矿井37对,年产原煤2700多万吨,电厂装机容量155万千瓦,累计向国家提供原煤7亿多吨,输送电力100多亿度。但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型城市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单一性、资源环境的耗竭性和空间结构形态的松散性。 首先,产业结构呈现单一性。资源型城市大都由资源开发基地演变而来,资源开发企业在城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的多数其他产业都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展开,并和资源主导产业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三次产业结构状况来看,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具有二产比重高、一、三产比重低的特点。比如淮北市煤炭、电力产业一直是发展的支柱产业,2006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4:53.5:35.1。从产业结构变化幅度来看,产业结构都会有一个逐步趋向高级化的过程。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幅度都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变化水平。单一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脆弱性 - 2 -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分析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近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关心。也更加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对城市整体规划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必须处理好城市、自然环境二者的关系,达到“降低城市能耗、减轻环境污染”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环境和城市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者的职责。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的意思 城市的建设是否科学,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經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传承。城市就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同样他也是人们生活的乐园。但是,目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那么,建立生态型城市,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 2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理念 从资源消耗量来看,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所谓优秀的现代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舒适指向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经济指向建筑的建造与运行成本,节能指向对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节能措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条。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温层内空气变冷变湿,就会失去保温的效果。在封闭的基础上,外墙的保热是外围护系统性能的重点。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则可以节省大量常规能源,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我国目前建设量巨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务之急应在较大程度的建筑中采用成本较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节能措施[2]。 3 在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1 [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国外的研究主要涵盖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资源型城市的社会问题、资源型城市(社区)的规划与建设、资源型城市劳动力市场、交通通勤模式以及资源型城市公共政策,研究学者来自于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城市规划、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国内学者大多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集中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体系、转型评价体系、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前瞻性。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资源型城市的兴衰,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随着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迅速发展,国内研究领域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重新归纳总结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脉络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可以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综述 1.关于资源型城市内涵及发展阶段的研究 1921年,英国学者Auronssean首次提出了矿业城镇的概念,1930年加拿大经济学家Innis分析了单一产业城市的发展轨迹,针对其随着资源大规模开发而迅速发展,又随着资源枯竭而快速没落的发展特征,Innis采用“飓风”一词来形容这种剧烈变化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以此警醒世人,同时也正式开启了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历程。 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资源型经济、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其中包括经济的依赖性问题,资源型城市人口发展特征,资源型社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型城市的规划建设,资源型城市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等,主要研究方法为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于社会学、经济学、人口统计学、心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Robinson Ira以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工业城镇基蒂马特、安大略的埃利奥特湖、布拉多铁矿区的矿业城镇谢弗维尔等资源型城镇为例,分析了这些城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包括他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城市的规划建设及管理模式等,总结了他们的经验教训,并对这些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Lucas系统地研究了资源型城镇人们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环境因素,首次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四阶段发展理论”,他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建设期、发展期、转型期、成熟期四个阶段[2],“四阶段发展理论”对之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资源型城市“四阶段发展理论”进行了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Bradbury通过深入分析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一步探讨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机理,他认为非均衡发展理论应该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3],Bradbury认为Lucas的“四阶段发展理论”不能完整地表示资源型城市的整个生命周期,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2008年,在四川省打造攀西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战略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本策划在“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指导下,着重盘点攀枝花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攀枝花的阳光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根据攀枝花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攀枝花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攀枝花;高标准地设计攀枝花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品味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战略统筹 (一)战略思路 “阳光与生态”是资源特点,并不是旅游产品。 目前全国主打阳光特质目的地有海口、日照、西昌、攀枝花,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有加拿大的埃德蒙顿、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布里斯班,其中除埃德蒙顿、攀枝花、西昌外,其他均是滨海城市,阳光与沙滩、海水结合形成滨海度假类产品,埃德蒙顿的阳光旅游依托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其他条件,并非核心吸引物,西昌目前在和攀枝花同在阳光的照耀下,攀枝花该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回首攀枝花旅游发展历程,可以隐约看到一根主线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出来,这就是基于阳光生态下的健康生

活。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农作物茁壮成长,结出健康的果实;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成为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锻炼健康的体魄; 因为有了阳光,成都的老人们来这里健康过冬; …… 健康,这个比阳光更稀缺的资源才是攀枝花旅游最宝贵的财富。 至此,攀枝花的阳光终于有了落脚点,从产品化的视角去审视健康主题,有着丰富而巨大的想象空间。 (二)战略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对应潜在市场需求与战略导向,将攀枝花现有“中国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概念性定位解读为: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战略路径 通过综合的比选分析,确定攀枝花旅游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明确围绕打造“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观光旅游为辅;以冬季旅游为突破,兼顾其他季节;面向全国塑造品牌,立足周边重点营销”的战略发展路径。 (四)战略目标 终极目标: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期目标: 中国冬季旅游著名品牌

经济转型的三种模式

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重大转折,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大变革。城市经过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都面临着从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城市建设等进行全面调整与转型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转型是世界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芝加哥、伦敦、新加坡、香港等许多世界先进城市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都经历过城市转型的风雨历程,它们的成功转型模式和经验将给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无锡带来一些借鉴和启示。 模式一:产业多元化战略――芝加哥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体系 产业多元化战略一般是由原来资源采掘加工或传统制造业等单一的产业格局,转变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多元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无论是传统工业城市,还是资源型城市,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是世界城市经济转型中应用最广、最典型的转型模式。下面以美国芝加哥实施产业结构多元化转型的成功经验为例来说明。 芝加哥在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推动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站到了各个领域的最前沿,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极具特色的多元化经济体系。 芝加哥是美国老工业城市之一,历史上芝加哥经济结构的主要基础是商业贸易和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位于城市南部的钢铁工业、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业,以及市区的食品加工、印刷业历来是芝加哥的经济支柱。但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美国工业结构的转型,重工业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就业岗位大量减少,1967年到1982年制造业就业减少了46%,有1/4的工厂被关闭。面对复杂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芝加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进行产业调整、转型与升级,到20世纪90年代芝加哥基本完成了经济调整与转型,重新复兴。 芝加哥经济转型的主要措施可总结为以下方面: 一是重点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芝加哥政府在分析原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芝加哥充分发挥并加强了传统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商业贸易、金融业、会议展览及旅游业,使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后,芝加哥逐步建立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的经济体系。1990年至2002年期间,芝加哥服务型经济的重要地位急速提升,使其在商务服务业领域的表现毫不逊色于纽约,10年间服务业就业岗位总量增长了82%,达到56.58万人。 二是大力吸引投资,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一个国际城市,芝加哥大力吸引外资,到1998年底,大芝加哥地区共有外资企业3400个,提供就业岗位24万个。除了外资,芝加哥也成功地吸引了不少本国跨国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芝加哥致力引进新兴高科技工业中的管理、研发、营销等价值链高端部门。如波音飞机公司的总部原在西雅图,但当芝加哥政府得知波音公司为了接近市场而有意迁往美国中部地区时,主动向波音公司提出优惠条件,终于使波音总部迁入芝加哥。波音总部的迁入为芝加哥带来了300多位高级市场管理、项目开发专家。 三是立足传统优势工业,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在经济调整过程中,芝加哥并没有因为追求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而完全放弃传统制造业,而是重点扶植如包装工业、食品加工及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的现实问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地区特点各异,其转型模式与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这里介绍几个具有典型特点的国外成功转型发展城市案例。 1、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经济史教科书中必提的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从上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80年代问题越来越突出,到80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鲁尔区对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二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市政府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规划,向投资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土地。三是建立技术园区。从1985年起,分5个阶段投资1.3亿马克,建设了一个技术园。四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政府保护原有企业向新的生产行业转变,并积极资助建立新的生产性企业。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在替代产业方面,以发展汽车、化工、电子以及消费品工业为接续产业,通过产业变革的力量改变了整个鲁尔地区的经济格局。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填充废井和环境整治提供资金,由

不同,匹兹堡的保护组织突破以往的作法,不仅设法让中产阶级搬进来,而且还为本市的贫穷居民提供廉价住房,在吸引富裕的年轻专业人员搬进空房的同时,帮助许多贫困家庭留下来。 3、法国洛林 洛林位于法国东北部,是法国历史上以铁矿、煤矿资源丰富而著称的重化工基地,类似于中国现在的辽宁。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因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洛林下决心实施了“工业转型”战略。 第一,彻底关闭了煤矿、铁矿、炼钢厂和纺织厂等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如煤炭虽有资源,但因井深开采,吨煤成本高于世界市场煤炭价格345法郎,而采取逐步放弃的政策。钢铁工业也由于成本高,吨钢售价比进口高457法郎,尽管铁矿资源丰富,采矿、炼铁、炼钢企业也已全部关闭;二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重点选择了核电、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将转型与国际接轨。 第二,洛林还把煤炭产业转型同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并列入整个地区规划。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国土整治部门,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分析——以湖北黄石为例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分析 ——以湖北黄石为例 一、引言 我国有118座资源型城市, 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其中, 资源已经枯竭或濒临枯竭的40座, 已占到全部资源型城市的1 /3。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矿竭城衰”的严重威胁; 即便那些资源产业尚处于稳产、成熟阶段的资源型城市, 也面临着经济增长缺乏后劲、就业再就业压力巨大、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矛盾积聚等等一系列越来越突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2008年3月17日, 国家正式确定甘肃白银、河南焦作、江西萍乡、湖北大冶、吉林白山、云南个旧、辽宁阜新、黑龙江伊春、吉林辽源、辽宁盘锦、宁夏石嘴山和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等12个城市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在现实压力和国家政策支持下先后进行了经济转型的有益尝试,不仅对新增资源枯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有着借鉴作用,对其他的矿产城市经济转型也起来很好的示范作用。作为湖北黄冈人,我经常去的邻市黄石市就是国家第二批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并且其在经济转型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因此这里以黄石市为例,分析我国资源性城市的经济转型模式。 二、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 1.城市产业结构层次低下,属于资源型、粗放型的传统初级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与效益低下。 2.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巨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和谐社会建设。 3.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 4.机制体制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 5. 三、黄石市资源型经济发展的问题及转型 1.问题 黄石因矿而生、因矿而兴,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探明的矿产资源包括能源、金属、非金属3大类78种,品种占全国的28%、湖北的55%,是全国第六大铜矿基地和十大铁矿基地之一,硅灰石储量世界第一。上世纪50年代,黄石依靠丰富的资源宝藏,布局了一批大型冶钢、冶铁、水泥、有色金属企业,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资源型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度高达62%。上世纪90年代以前,黄石城市规模和工农业产值一直稳居湖北省第二位,一路书写着“黄老二”的辉煌。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黄石逐渐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各种伴生问题陆续涌现,加上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城市发展陷入困境。 困境之一:矿产资源告急。资源储量大幅下降。到2007年,黄石煤、铁、铜的保有储量分别只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4.3%、23%、39.7%。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不低于30%的矿山,仅有大冶铁矿等14座。主体矿山进入衰退期,可开采资源严重不足,服务年限都在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调整商业结构,优化市场布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特编制此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 2、《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 3、《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78号) 4、《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四川省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办函[2005]176号);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川办发[2003]15号) ; 6、《攀枝花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7、《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8、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第三条规划的区域、范围。 规划的区域为攀枝花市中心城区,包括格里坪、河门口(清香坪)、陶家渡、弄弄坪、瓜子坪、炳草岗、金江及渡仁片区。 规划的范围是大型零售商店、批发市场、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在空间上,重点规划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专业特色商业街。 第四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五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和“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不断改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加强对商业领域投资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味,扩大我市商业在川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064000433.html,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王平 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10期 摘要:为使各城市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文章借助DPSIR模型,遵照科学性、可行性、简明性和敏感性原则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通过该指标体系能够对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做总的判断,为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DPSIR模型 “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大的思想成就之一,它改变了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传统的发展观,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多国家将“可持续发展”这一崭新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方针在全国实施。具体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则是一项相当繁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和学者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联合国统计局、美国、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等均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创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而我国的一些学者等也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创建性的指标体系。但是,这些已建立的指标体系均存在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和宽泛,指标数目过多,处理过程难度过大等问题,使得这些指标很难获得实际的运用。因此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无疑对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1.1DPSIR模型的原理 DPSIR模型的全称是Drive、Pressure、State、Impact and Response模型,是由欧洲环境组织1998年提出,该模型提出后主要运用于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分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 关系。它主要涵盖经济、社会、环境三大要素,是一种在环境系统中经常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出发把人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细分为驱动力(Drive)、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和响应(Response)这五部分。其中,“驱动力”指的是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主要指该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产业的发展趋势;而“压力”则代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等相关系统的影响;“状态”表示在目前的动力与压力状况下,社会、资源与环境所表现的特征;“影响”表示在目前状态下于生态系统、社会资源等对人类社 会、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变更能力;“响应”则表明人类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的对策以及制定的积极政策,如减少污染、增加环境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DPSIR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