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绿皮)马原期末考试必背可打印整理

(绿皮)马原期末考试必背可打印整理

知识大纲

导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P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同时它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是真正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实践性和阶级性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2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

2.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划分标准、基本观点P21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即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P2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生,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4.联系的内涵,发展是什么(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相互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的方法分析问题,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离不开部分,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者部分。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2)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现实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在发展的自己的对立物——意识。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科学研究成果,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它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a,在地球这个自然物质世界上,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在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第一,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人类意识的产生不但需要有猿脑这一生物学前提和物质基础,还需要一种不同于动物本能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在猿脑转化为人脑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人类意识形成的最基本的社会条件,这就是生产劳动。

首先,劳动为意识到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其次,劳动创造了思维的工具——语言,并和语言一起推动猿脑进化为人脑,使意识有了自己的物质基础。最后,劳动改变了主体自身的状况,形成和发展了人的思维能力。

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就其生理基础看,是人脑的机能,就其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的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推动事物质变的决定力量。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7.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两点论、重点论)没答案

两点论: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研究某一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这就是两点论。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反对把各种矛盾情况或各种矛盾方面平均看待或在实践中平均使用力量,而陷入均衡论的错误,使问题得不到解决。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区别: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二章

1.实践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3)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2.认识的本质

(一)唯物和唯心主义的不同回答

认识是什么:

A唯物主义反映论:人脑对客观世界反映(认识路线是从物到思想、感觉)

B:唯心主义先验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而存在。(认识路线是从思想感觉到物)。(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不同回答

1.(形而上学)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直观反映,两个缺陷:脱离实践,不懂辩证法。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反映论。两个特点:实践观点,辩证观点。

3.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①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②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4.真理及其客观性(一元性)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定义)

2、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绝对性:

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线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线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性: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意义: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革命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即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6.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交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2)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地行动

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第二,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也是绝对的、不变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实践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即使已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是相对的近似的正确,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第三章

1.什么是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物质基础。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劳动生产率、生产部门分布)

第二,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关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抗日战争)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

3.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和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它具有客观显示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生产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起推动作

用②不适合时起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P129

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等;

(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革命与改革

(3)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4)巨大杠杆——科学技术

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其意义

第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第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第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意义:要求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四章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既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力,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1、具体劳动

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就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因此,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

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各种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比较,彼此

交换,并不是因为它们的自然形态或使用价值有什么共同性,而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都包含着一定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历史范畴,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两种属性,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统一于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不存在只有具体劳动没有抽象劳动的劳动,也不存在只有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的劳动。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P164

价值量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力所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消极后果、对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意义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自发波动。

积极作用:

1.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调节作用)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 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刺激作用),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的后果: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没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其主要表现在:?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

公有制企业和非公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要作用。(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运用包括时常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距离,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5.科学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P172

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6.剩余价值的本质

定义: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剩余价值应该归无产阶级所有。

本质: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7.本主义工资的本质P196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供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势主要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第五六七章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3.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P277

1.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

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共产党人必须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运用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发挥这些原则指导实践的巨大威力。

3.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胶条,而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4.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P270

1.我们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在面对“两个决不会”时,决不能忘记“两个必然”,否则会动摇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从而丧失根本、迷失方向

2.在坚信“两个必然”时,也不能忽略“两个决不会”,否则就可能脱离实际,犯急躁冒进的错误。

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P310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就是我们的最终理想,它的实现需要许多代人的接续奋斗,在这个接续奋斗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阶段性的理想。只有通过实现一个一个的阶段性的理想,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2)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我们党的最高行动纲领。

(3)从范围来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体现的是全人类解放的共性,是面向全人类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