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

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

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
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

1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作用和不足。

答: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党和毛泽东制定了“ 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正确的合作化原则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三种形式是: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通过这三种形式,把大量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现由分散到集中,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贯彻了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及随着手工业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技术逐步由手工业转变为机械化生产,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历史阶段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具有深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充分利用它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然而,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1955年以后,随着三大改造进入了高潮,中国也开始了消灭资本主义的过程。

无论领导革命或建设工作,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能急于求成,犯主观性急的毛病。指出用革命的方式解决建设的问题,解决生产力大发展的问题,是毛泽东、党中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认识上的误区,并导致了实践中一系列重大偏差的发生。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证明,经济变革和经济建设不适宜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避免急于求成,大起大落,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

2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与三步走战略的关系。

答: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实际上,这个历史进程与我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密切相关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正确地反映了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进程。作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地位与作用,是全面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

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由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同时,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总体上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要看到,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要看到,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和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样的历史任务是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全过程的。

我国已经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要看到,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同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也随之增加。

从大的发展阶段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这个大的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让我们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它是指导我们进行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不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它要求事实求是、解放思想。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第一,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和人民选择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有过失误,有过挫折,但我们已取得了经济建设,教育科学文化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政权日益巩固。第二,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决定的。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否则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第三,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伟大、艰巨和长期的任务。第四,要转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想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改革长期以来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新体制。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摆脱教条主义和脱离实际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逐步深化。第六它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和发展要求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构成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

社会主义改造

一、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改革提供了必要准备 1.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途 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来源有两个:理论上,来自马列经典著作;实践上,来自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我们把握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但带有某种片面性和盲目性。 如果说对于社会主义蓝图的完整描绘,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独立的思考,那么,对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即社会主义改造,则表现了巨大的创造性,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 中国,要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当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之后,要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支撑。毛泽东在审阅中宣部编写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亲自加了一段这样的阐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城市中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也完全摆脱了资本家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成了企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 经济是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集中体现着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本来就是上层建筑中保障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社会主义因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根本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任务。 可见,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二、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 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性。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对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作了进一步发展。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认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大胆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多国革命,列宁不仅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经济政策”开辟了建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首先,衡量历史进程中重大举措得失成败的标准,归根到底是其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所起的作用。 历史已经表明,不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都显著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证明,它们都是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它们发生在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历史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后来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改革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不能站在今人的立场去衡量昨天。从当时历史条件和环境来看,国家安全的压力、工业化的迫切需要等,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造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虽有一些缺点,但总的看是适时的,也是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历史意义还在于,它解决了当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解决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问题。 再次,社会主义改造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改变单一公有制结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事业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改革开放克服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和偏差带来的弊端;改革开放进程中发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必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得到解决。 总之,对历史变革的评价,必须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虽然在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既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革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也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作者: ————————————————————————————————日期: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了解我国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学生东得我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课时分配】 4 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课题】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 2、理解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 3、理解掌握农业和手工业谁注意改造的基本经验 【重点难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教案、电影《活着》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1949 年3月5日~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学习了贸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这一章,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看一看我们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练习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 【过渡】 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 C )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D ) A、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 B、1953年1月到1956年12月 C、1957年1月到1966年4月 D、1949年10月到1956年12月 3.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过渡时期的结束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 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B.全国土地改革完成之后 C.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 5.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B )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7.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 B ) A.“四清五反” B.“一化三改” C.“两个转变”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 D )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社会主义改造】 9.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 A )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0.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 A ) A、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B、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 C、广大劳动人民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D、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 11.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 C ) A、政治条件 B、经济条件 C、制度条件 D、思想条件 12. 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D ) A、赎买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合作化 13. 社会主义改造的和平性,体现在( C )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D、对官僚垄断资本的改造中 14.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 B ) A、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B、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合作化的最初表现形式 D、合作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15、新中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B)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 16、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区别

1、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1)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正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我国正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才从新主义社会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以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作为改革的历史前提,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确立作为改革的历史起点的,而不是对这一成果的否定。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的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一开始就强调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东剧变,归根到底是改革走错了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就需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旧有的生产关系,就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事实上,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启动的。实践证明,社

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极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不行。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一目标,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向是基本一致的。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及其实践的正确和成功,并不是说它没有缺点和偏差。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既是对这些缺点和偏差拨乱反正,更是对社会主义改 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业集体经济在经营管理方面主要采用了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管理方式。它虽然在一个时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由于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直接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①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的经营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政治上: 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结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7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这条总路线。9月全国一届人大把总路线写入宪法的总纲。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2.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 A、社会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全国大陆的统一 D、三大改造的完成 4.把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总任务的会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中共七届三中会议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 A、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 B、一条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 C、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D、一条发展生产力的路线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是()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D、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

A、利用、团结、教育 B、利用、限制、批评 C、利用、限制、改造 D、利用、团结、批评 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 A、经销代销 B、加工订货 C、统购包销 D、和平赎买 10.在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全国大陆的统一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土地改革的完成 11.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志是() A、三大改造的开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D、“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B、中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C、中国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D、中国社会开始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E、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国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3.土地问题解决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D、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没收官僚垄断资本 B、没收民族资本 C、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D、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形式是()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得区别

1、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一脉相承得(1)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得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得前提下进行得社会主义改革得基本前提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得自我完善。而社会主义制度得建立,正就是社会主义改造得主要成果,即我国正就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才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以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造得主要成果作为改革得历史前提,就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得确立作为改革得历史起点得,而不就是对这一成果得否定。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得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一开始就强调坚持改革得社会主义方向,而苏东剧变,归根到底就是改革走错了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得目标就是相同得,都就是为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首要目标,就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得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得工业国,即实现国家得工业化。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就需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得旧有得生产关系,就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事实上,

社会主义改造就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启动得。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造得胜利,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得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在中国,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不行。今天进行得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得方面与环节,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得社会主义新体制,更好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得工业化与经济得社会化、市场化与现代化。这一目标,与社会主义改造得根本方向就是基本一致得。2、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得进一步发展肯定社会主义改造得理论及其实践得正确与成功,并不就是说它没有缺点与偏差。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既就是对这些缺点与偏差拨乱反正,更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得深化与发展。(1) 性发展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业集体经济在经营管理方面主要采用了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得管理方式。它虽然在一个时期内促进了生产得发展,但由于过分集中与平均主义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得生产积极性,并直接妨碍了农业生产力得发展。因此,我国农村改革得第一步,就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就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得创造性发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建立起一个公营新闻事业网,包括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 一、公营报刊网 1948年《人民日报》就已正式出版。1949年8月《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迅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党委的机关报也先后建立。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报宣传网,构成了我国人民新闻事业的主干。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报纸相继出版,如《工人日报》(中华总工会机关报)、《光明日报》(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机关报)、《大公报》、《文汇报》等。《健康报》、《解放军报》分别由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铁道部主持出版。此外,还出版了数十种少数民族报纸和军队报纸。二、通讯社网 在新闻通讯事业建设方面,党和国家对新华通讯社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迅速地将新华社组建为国家通讯社。根据中央的部署,新华社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建立六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对一些需要设立相当于支社机构的城市,则派驻记者组或记者。经过一个为时不长的业务建设过程,新华社集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国际新闻报道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并主办了一系列报刊。 同时,新华社的摄影报道工作也日益加强;通讯技术手段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同塔斯社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通讯社的合作也有较大的发展,并同路透社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讯社开始建立合作关系。 为了便于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新中国,以对外宣传为主要任务的中国新闻社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 中国新闻社 简称“中新社,”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该社由国内一批热心新闻事业的知名人士发起组织,由金仲华任社长。属非官方通讯社。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要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那必须清楚地认识它们之间有何相通,又有何不同。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另一方面,我们要承认二者的区别。二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的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的。 对于该论题的争论,我们不能以“一边倒”的态度对待,我们小组一致认为要辩证的看待改造和改革的关系,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

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我们小组是通过电视台(也就是中文TV)的节目流程进行,包括中文乐翻天,中文独播剧场,访谈。 我们以中文乐翻天开场,主要是想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理解我们的论题。该节目是一档娱乐节目,由乐梦凡和付程兰主持,有歌舞并茂、经典老歌回放,以及服装走秀的精彩片段,幽默的主持及逗翻天的嘉宾表演,赢得了“猛烈”的追捧。在这档节目里看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成果,以实践证明进行改革是科学的。节目中主持人表演外国歌舞,说明实行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毛泽东在汲取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基础上,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思想,成为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先导,深入研究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和理论,对于推动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有很大裨益。证明了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 中文独播剧场分上下两篇,第一篇主要是描述社会主义改造。该篇是由我们组的陈燕同学根据赵树理的《锻炼锻炼》改编成剧的,讲述了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阶段,由我们小组的表演可知,在农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表现在合作化,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出现了一批以杨小四为代表的投机取巧的人,但最终会受到人民的批评和指责。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 (区分: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主要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术语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从1949到1952年,当领导人民集中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众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不读,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课题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讨论授课课次 4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授课类型综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掌握适合中国 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能力目标 能够吸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作更大贡献 情感目标树立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三大改造的道路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什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之后? 板书设计 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研室 审阅意见 备 教学过程 注

【复习提问】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导入新课】 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内容: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前面已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今天来学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经济方面,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和意义么

1、运用实例分析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成败得失在哪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和意义是什么。答:(1)社会主义改造的成与得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之与促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已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经过“一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建立。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这种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渐进的改造方式,可以使农民亲身体会到组织起来力量大,从而逐步地提高农民的觉悟,逐步的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够避免出现一些农民破坏生产资料的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办法符合农民的特点和生产力状况。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中国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对其进行改造,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毛泽东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直接,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发展。总之,和平该走解决了诸如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 (2)社会主义改造的败与失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期见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是很适当”。(3)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在土地改革完成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

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在讨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时,应该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认识问题,即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客观地、科学地看待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才会尊重历史,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必要,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和城市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 这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综合评价和对党的现行政策认识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此重点谈四点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1 )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工商业进行初步改造,国营经济已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为我们党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提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益普遍比国营企业差,生产难以为继。当时只有通过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 )政治上:经过“三反”、“五反”,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社会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土改后,农民更加拥护共产党,工农联盟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党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具备了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但另一方面,农民中出现了向富农方向发展的自发趋势,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仍在继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考虑个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扩大和加速农业合作化,采取限制资产阶级的措施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3 )国际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同时,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鉴于上述形势,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当年选择一条改造与建设并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江泽民同志用“不失时机”概括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非常准确。 第二,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1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具有中国特色。如何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农业国,实现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没有教条地照搬马列经典和机械地抄袭苏联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实现中国革命两步走的结合点,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 )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首先,我国走的是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造道路,农业改造不是苏联的先机械化后集体化,而是先集体化后机械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列宁曾设想但未曾实现的“和平赎买”政策,平稳地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其次,采取了从点到面、由低到高的步骤和方法。从结果来看,与苏联相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所引起的社会震动要小得多,正面效益要好得多,遗留的问题也要少得多。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造既不是毛泽东的“心血来潮”,也不是“靠行政命令”实现的。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决定。毛泽东在改造前反复讲,不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绝不轻易谈改造。第二,农民和手工业者虽然存在着走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两种积极性,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过高估计群众合作化积极性的问题,但当时人民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已占主导地位。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全民公开讨论,得到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成,最后用宪法加以确立,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可以认为,在几亿人口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转变,尽管行政因素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者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此后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

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我国现代化的实践,两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毛概第3章题库《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提出把中国“稳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 义国家”的思想是在()。 A.中共七大B.七届二中全会C.七届三中全会D.中共八大答案: B;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8-3; 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性质是()。 A.新民主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A;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6-2; 3、国民经济恢复是在()年间。 A.1949-1950 B.194-1951 C.1949-1952 D.1949-1953 答案:C ;考题来源:教材p68-3 4、下列几种经济成分,不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有()。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地主土地私有制经济 答案:D;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6-2 5、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 A.私营经济B.国营经济C.合作社经济D.公私合营经济 答案:B;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7-3 6、下列几种阶级中不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有()。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官僚资产阶级 答案:D;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7-2 7、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A.固定不变的社会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答案:B;考题来源:教材p66-2 8、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所指的过渡时期是()。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C ;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9-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