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共有四大学习主题,分为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至第三课,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

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第四至第九课,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十至第十七课,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王扫六合》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十八课至第二十二课,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目的要求: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解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从图表中文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通过本单元学习,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同时,掌握秦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自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难点:

第一单元: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系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全貌,认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第二单元:

夏朝的建立;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和封建国家的形成。

第三单元: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第四单元: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单元课时安排:

全书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每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本书最后设一节活动课,活动课共用5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多媒体、幻灯片

信息化整合:

图片和史物资料用投影展放,电子白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共有四大学习主题,分为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至第三课,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 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第四至第九课,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十至第十七课,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王扫六合》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十八课至第二十二课,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目的要求: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解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从图表中文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通过本单元学习,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同时,掌握秦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自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难点: 第一单元: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系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全貌,认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第二单元: 夏朝的建立;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和封建国家的形成。 第三单元: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第四单元: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单元课时安排: 全书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每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本书最后设一节活动课,活动课共用5课时。 教具准备: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初一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的三个单元,对应的课程标准的三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个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部编版中将其作为一个课文小节来学习,通过对科举制产生背景和科举制诞生深远影响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第二个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联系上册学过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了解从东汉未年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到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民族一一回族;掌握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本单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通过学生自学、絵制表格,了解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和金与南宋的对峙。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发展以及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第三个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固与发展”,一方面突出明清时期对我国历史主要贡献一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如明清加强专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同时又突出明清际期社会危机,如抗击外来侵略、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由于明清距离我们较近,与明清时期有关文艺作品较多,在讲课时应当充分利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利用影视资料《康熙大帝》来导入。本单元学生重点掌握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以及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事迹和明清时期文化成就。 教材整合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知识专题,可以对教林适度整合。如历代王朝的更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现固;对外交往;科技、思想文化;民族融合等。例如,本套教材各单元都重点讲述中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可把各单元有关科技、思想文化的整合,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 李艳红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共3个单元、25节正课,供七年级下学期使用。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时段:6—10世纪(581-960年,共380年的历史)。隋唐时期的历史。 二、主要特点: 1.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期。2.位居世界前列,亚洲地区中心。3.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繁荣发达、最文明先进、最富庶的国家: (1)社会制度先进,是封建制度最为繁荣昌盛时期。(日本大化改新学中国)。 (2)生产发展水平高,农耕文明发展。(粮食单产是欧洲的十倍)。 (3)是世界上惟一保持长期统一的国家。(中国由分立走向大治。当时大食帝国、西欧处于分裂状态)。 (4)文化繁荣发达、开放、开明,吸收了大量外域文化。(儒家文化传播、道教文化受扶持,佛教文化达顶峰,中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5)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长安成国际大都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丝绸、瓷器、造纸术外传)。 (6)是亚洲的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如对日本、印度、阿拉伯、朝鲜。日本有人希望 三、教学重点。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本课有两个子目,它们分别是:“隋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其中以大运河的内容为重点,这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不仅仅是隋朝一代的历史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不仅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史的光辉与灿烂。 第2课贞观之治 本课有三个子目,即“唐王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第一子目的设置是为第二子目服务的,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因为它是初唐政治繁荣的重要表现,而且贞观之治还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少有的清明统治。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有因果关系,但学生不易弄清,教师需要加以指导、明确,这个问题可以作为难点来处理。 第3课“开元盛世” 这一课有两个子目:“开元盛世”“盛世经济的繁荣”,正是因为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重视社会生产,才使唐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其表现就是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教材的安排与以往不同的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衰败只以小字形式提出,供学生阅读;从整个隋唐阶段的历史看,也只讲繁荣不讲衰落,其主要原因是符合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全课有三个子目:“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隋唐科举制的内容是重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了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它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它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影响着当时人们衣食住行和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它对唐朝社会生活的繁荣和进取的社会风貌的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5课“和同为一家” 本课有三个子目,其中“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是重点,其余为选学内容。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本课有三个子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与新罗的关系”。重点是前两个子目,突出了国际交往中的中外交流。 第7、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内容包括:“雕版印刷”“诗坛”“赵州桥”。这三个子目都是重点。 “书法和绘画”、“观者如山”的乐舞、“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三子目在课标中属于最低层次要求。 隋唐时期繁荣的原因: (1)以曲辕犁、筒车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2)地主阶级冲破豪门大族世袭垄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科举制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制度的确立,巩固了社会变革在成果,焕发了社会的活力。(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隋律、唐律疏议)。 (4)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唐朝皇帝励精图治、以教化代刑罚)。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时段:960——1368年(400年历史)。 包含三个阶段的历史:1.宋与辽和西夏并立。2.南宋与金对峙。3.元朝大一统局面。 二、主要特点: 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 (1)总的趋势是由一统走向分立,再由并立走向统一。 (2)从地域上说,由中原向四周;从东北到西北,从北方到南方;表现在宋辽夏金元在军事上的战与和,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相互交融。 地域上也有中国向世界扩散,东西方的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中国在此时仍处在先进地位。中国的政治改革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 地域上也包括从陆路到海洋,中华文明通过陆路、海路向外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化典籍也向外国输出。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马可?波罗到中国。阿拉伯文化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3)从文明形态上说,由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 (4)从碰撞的范围讲,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多元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版教材)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2020年七年级历史学科上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学科上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初中历史教材分析word资料3页

初中历史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本课选自教育部新编历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题目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这三节通过题目与小标题的对比,可以理解为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稳固统治的措施,又可理解为汉武帝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就巩固统治而言,汉武帝的政策有谋略,有步骤,善于纳谏,善于选择,善于变通。汉武帝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加强大一统的局面,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巩固郡县制的成果,加强中央政权,选贤任能,北击匈奴,开发西域交通,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逻辑顺序 三、学科前沿 武帝经过汉初60多年的恢复,渴望自己建功立业,在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的《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这篇论文中,孙教授提出:汉武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在汉武帝心目中,祖父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所作出的功业都不是根本大业,都是在紧急状态采取的临时措施,而他给自己定的历史使命,是要为后世子孙创造出一套可以长期沿用的治国制度。孙教授从儒家在国家当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选拔人才,监督官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史学月刊》在2001年刊登了洪煜的《评汉武帝》这一文章,在文章中,洪教授提到汉武帝的军事策略,在对匈奴用兵方面“尽管耗费了几

代人的长期的经营积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当时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但是匈奴危机的解除这有利于汉政权有更多的力量去对我国东南、西南、西域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加速了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祖国的统一。” 四、重难点 本课的题目为大一统的汉朝,众所周知,汉武帝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但是本课分为三个部分“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一统”虽在文景之治即可体现,但真正能称得上是“大一统”还是在汉武帝时期,所以本课的重点应为:“汉武帝与大一统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汉武帝为实现真正的大一统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的措施。本课的重点是所采取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分为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就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将封国分成更小的诸侯国,在讲授这部分的时候,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将汉武帝时期的政区图与秦始皇时期的中央集权政区图进行对比,对学生讲解,虽然时代在发展,但是汉朝仍采用不符合时代的分封制,所以必然会进行变革。在思想方面,汉武帝采取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所以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建议教师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儒家在我国之后的长期的封建社会当中的作用,与汉初实行的以道家为主的黄老之学进行对比,为什么汉初实行黄老之学,为什么黄老之学在实行了60多年后,汉武帝又对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黄老之学不适合汉朝的发展了?还是儒学进行改造后更加适应元气恢复的汉朝的发展。本课的难点确立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初一的孩子比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说课稿

第2课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接下来,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八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课程标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掌握唐朝兴盛的原因,认识李世民、武则天等历史人物,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学习,不断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对祖国历史的学习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内容上来看,本课主要讲述唐太宗,武则天以及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从结构上来看,本课起到了过渡承接的作用,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因此,学好这一课,对学好这一个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至关重要。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对历史课感兴趣,喜欢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但是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未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及正确的史

观,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喜欢发表不同的见解。 四、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的课程标准分析与教材分析,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女皇武则天的统治,掌握唐朝繁荣兴盛的原因,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从艺术作品中看到历史的能力,在分组讨论中学会与老师、同学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能够积极吸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并从对唐朝的强盛的学习中,树立民族自尊性和自豪感。 五、重难点 重点:唐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难点: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六、教法学法 教法:鉴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本课我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问题探究法辅助讲授法来进行授课。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含两套完整教案可供选择)WORD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1)距今约3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一、本教材简要分析 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共22课。 (一)、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讲的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共3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重点是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其生活状况。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 有比较全面的材料(化石材料)来揭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都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文化,北方以粟为主(以半坡为代表),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河姆渡为代表)。教材分别介绍了南北不同的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发展的高度(包括他们的房屋建造等等)。 第3课《华夏之祖》。这一课吸收了考古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我国境内在五六千年以前,东西南北中各地都有相当高度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在起源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通过各地不同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汇合汇聚在一起,然后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 ; (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1)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七年级学生不易理解,主要让他们知道,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国家的过程中,原先通过原始民主方式(禅让制)来更替领导权的方式变化了,变成了世袭制,再加上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等,国家产生了。 在夏商周更替过程中,有一个难点需要把握的,那就是宗法制度。 (2)本单元中还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社会变革。 (三)、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三单元设置的课程比较多,但是重点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以及它的发展和巩固。 有关秦朝建立的问题,关键是,秦始皇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在文化上的各种统一措施,不仅在当时的秦朝,实际上对以后整个中国的走向,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秦朝时间不长,二世而亡,推进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任务就落到了汉朝。汉初充分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这可以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一些政策上体现出来。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得到进一步巩固。总体上说,汉朝的统一以及它后来的强盛,在中外交流方面非常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讲到汉朝的中外交流时,列了一张表,比较了当时经济交流中输出、输入产品的情况。汉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全册。从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三、统一国家的建立;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八、科学技术;九、思想文化。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上相一致,组成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新课标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编者意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体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题体。每课用1课时,以便于教学。课题前设专题单元。全册书按课程标准分别分为上册4个单元和下册3个单元,分别将22课,分属于各个单元。上册5节活动课和下册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 三、说教材的结构、特点和教法、学法 (一)1、教材的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其中“写给同学们”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单元的结构 主要由主题页、主体课文和主题活动组成。主题页即单元扉页,展示了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要点和图片。主体课文就是每一课的内容。主题活动是匹配这一单元的相关活动课。 3、每课的基本结构 1)导入框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版教材)

2018年秋最新编辑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16年秋改版最新审定 教案说明: 本教案是2016年审定最新版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内容详细环节齐全,可A4纸直接打印。本教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年月日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 【学习难点】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梳理,识记1到3题的知识点。第3题注意让学生结合前面内容比较归纳。

方法指导二: 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相关的基础知识点。教学生学会使用歌谣的方法记忆重要知识点: 一百七十万年前, 云南元谋人出现。 北京人在周口店, 会用工具人形显。 山顶洞人不一般, 磨制石器把空钻。 长相更像现代人, 人工取火能御寒。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2017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教案说明: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改版)的最新教材,下载需谨慎。 目录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开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_第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课。 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看透教材(史实)+理论(理论背景)、认识教材和理解教材 参考书目: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叶小兵《历史教育学》 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 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材料(教师指导学生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 分类: 一是:呈现方式或者载体划分(物化材料) 1、文字类: ?教科书(常用的基本的历史教材)、 ?教辅用书(讲义、教师用书、练习册、地图册、绘图册、学 习指导书、习题集)、 ?历史文献资料(官私档案、家谱、方志、正史、日记、报刊、 碑刻)、 ?历史著作及读物(故事、小说、论文、专著、剧本等历史题 材的文学作品)。 2、电子音像类:图片、图表、地图、录像、录音、影视、计算机软件 3、实物类:文物、模型 二是:使用状况/重视程度基本教材(常规教材)、辅助材料 教材的功能与作用: 呈现资料(信息载体)、解释资料、启发刺激思维的工具、帮助学生从历史求证现实,从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范围 推荐读物: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 从教学论、课题论的角度: ?是历史课程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 ?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凭借、 ?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历史教材的编写 与史学著作的区别:适用对象的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取材标准不同(选材取材依据课程标准)、编著类别不同(编为主)、内容呈现方式不同(教科书对史学专著的转化方式、较为简单易懂,史著为引人新材料、专业知识)

编写的制约因素:符合国家立场、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受制于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认知发展水平、从传统“教本”转到“学本”、挑选一些基础的,学生需要了解又能掌握的历史知识 编写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取向: 原则: 科学性原则(客观真实、符合事实、真实可靠、非史学家少用、多用 权威大家公认的、图片视频选取要著名出处) 教育性原则(具有教育意义、哲学意义、体现主流意识、符合教育客 观规律(掌握学生思维规律)) 基础性原则(基本史实需要学生掌握了解、面大不是专题知识、建立 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 结构性原则(结构优化、知识结构的讲解、并非专业化展示) 可读性原则(利于学生理解、难度与容量适当,难度适中) 适用性原则(可接受性高、章节之间、课与课之间尽量均衡) 内容取向: ●教师取向:一般选择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勾勒基本的知识框架, 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备课方便,如人教版教材。 ●学生取向:史料与图文并茂,以学生为主(人民版、岳麓版) ●知识灌输取向:选择历史认识的已有成果。 ●能力培养取向:选择典型的历史事实的陈述及原始资料(选择与 学生直接经验比较接近的直现性强的,具体历史细节编入教科书。 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体例是指教科书的编撰架构和组织样式,现今主要有章节 体、课题体、专题体。 1.章节体:把历史划分为各个不同时代为章,再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划分为 几个节来阐述历史既有横向,也有纵向。优点:阶段性与全面性的结合,且主次有别。劣势:割裂了一时段内史实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考察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形式教呆板。如1904,夏曾佑《中学历史教科书》。 2.课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初中历史教科书。以课为单位,按照历史 发展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现象为纲目,每课讲授一课时。优点:每课一主题,内容集中,层次简单,好教好学较为自由,发展空间大。缺点:阶段性不明,历史现象主次不分明。 3.专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在书中设置若干专题进行 编写。优点:为师生教学的创造性留下空间,师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深入探讨,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问题参考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问题参考答案 1.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课本第8页)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2.从大禹治水的事迹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课本第15页) 合作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3.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课本第18页) 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世代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4.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课本第21页) 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3.课后练习 5.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课本第28页) 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6.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课本第29页)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7.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什么问题?(课本第30页) 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

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8.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课本第22页) 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9.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课本第32页)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10.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课本第33页)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11.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课本第35页) 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12.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课本第37页) “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3.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课本第39页) 这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