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的五个步骤

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的五个步骤

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的五个步骤
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的五个步骤

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的五个步骤社区发展属于社会工作的范畴,1915年美国社会学家法林顿最先提出了社区发展的概念。一百年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社区发展”与“社区工作”两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从广义上说,社区发展等同于社区工作,它们都是社会工作的介入手法,都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或过程;从狭义上说,社区发展可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掌握科学的社区发展模式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从国际经验来看,社区发展主要有5种模式:需求为本模式(Needs-Based Approach),即传统模式,参与性农村评估模式(PRA),可持续生计模式(SLA)以及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1993年美国学者John P. Kretzmann首先提出了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并创建了资产为本社区发展研究所,为世界各地的社区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指导,目前,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不过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社区工作者对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还比较陌生,例如某些工作者已经选择利用资产为本模式进行社区工作,但其关注的焦点问题却是“社区需求”而不是“社区资产”,甚至会有“以需求为导向的资产为本模式”的错误提法。实质上需求导向和资产导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在选择模式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两种模式的区别,如表1所归纳。

表1 传统模式与资产为本模式的区别

(2009).

传统(需求为本)模式与资产为本模式并没有孰好孰坏之分,需要澄清的是资产为本模式并非完全无视需求,相反它的目标包括通过建设社区自组织,培养公民意识来回应需求。我们选择资产为本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区的需求存在多元性、重叠性和复杂性,难以

逐一回应。如果社区工作者扮演了问题解决者的角色,一方面其自身的能力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另一方面社区的能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一旦外部资源撤离,社区发展将陷入困境。如果社区工作者扮演社区发展规划的参与者或协助者的角色,就能有效地运用社区内在能力保障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国外的实证经验和本土情况,本文将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分为5个步骤:第一步绘制社区资产图谱;第二步通过现有能力采取行动以动员社区资产参与;第三步构建资产关系并形成制度或规则;第四步调整发展节奏解决内部冲突;第五步拓展外部资源增强社区能力。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所示。

第一步:绘制资产图谱

社区资产图谱(Asset Graph)是指利用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社区资产的状态、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绘制社区资产图谱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社区资产是什么,有哪些类型。有的学者将社区资产分为个人资产和组织或机构资产两大类型,也有学者将社区资产分为物质资产、人力资产和社会资产三大类型,本文按照社区资产的归属情况将其分为文化资产、个人资产、组织/机构/单位资产、环境与物资资产4种类型,如表2所示。

表2 社区资产的分类

了解资产分类后,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观察、个别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手段搜寻本社区的资产,并按照自己认同的分类方式将资产进行分类,完整罗列每一类资产的内

容,完成资产清单,如图1所示的案例。

图1 资产清单(资料为肯尼亚波克特-图尔卡纳和桑布鲁地区的社区资产清单)

接下来,将有形资产按照地理位置标注在社区地图之上,并注明资产类型、归属、责任人或单位等信息,在地图之外的区域描述无形资产的情况。最后建议制作资产关系实时走势图,以折线、进度条或分值的形式形象描述与对应资产的联系程度或关系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的案例。

图2 资产关系实时走势图

第二步:动员社区资产

动员社区资产是与社区资产建立关系的前期投资环节。在此环节中,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动员其他资产的平台,并以此为中心产生磁场效力,吸引其他资产参与社区发展。

动员社区资产可采取以下行动策略:

1、利用现有资产开展常规性社区服务;

2、利用现有资产开展针对性服务;

3、利用现有资产协助社区其他资产的归属者开展其领域内的工作;

4、根据目前的社区发展规划开展推介和宣传工作。

采取这一系列行动策略的目的并不是立刻获得其他资产,而是在众多的目标和利益中寻找共同点,让资产与资产从陌生走向熟悉,并形成基本的信任与联系。

第三步:构建资产关系

当与社区资产发生持续的联系时,就可以考虑构建资产关系。资产关系既包括合作资源库的建设,也包括社区自组织的培育。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工作者们培养的志愿者队伍、各种文艺小组、兴趣爱好团体,或者建立的各种俱乐部,制定的各种会员制度,都属于社区资产关系的构建。

构建健康的资产关系,关键是规则先行,强调制度化,坚持用契约关系代替人情关系,形成一套完整的资产管理机制。其中,资产管理机制至少包括互动机制、合作机制、反馈机制和危机介入机制4个方面,如图3所示。

图3 资产关系管理机制

互动机制关注焦点:如何维系现有资产关系,如何动员新资产,如何让资产与资产之间

保持持续的兴趣与活力。

合作机制关注焦点:如何与资产建立正式合作,如何确定合作双方或多方的地位与权责,如何保障合作成果共享。

反馈机制关注焦点:如何与利益相关方建立沟通反馈渠道,采取何种方式和频率进行信息反馈。

危机介入机制关注焦点:在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威胁和风险,一旦这些威胁和风险兑现,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有效控制局面。

第四步:解决内在冲突

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总是呈曲折或螺旋状前进。社区资产关系也并非静止不变的,如果我们将某个资产关系做基线分析,就能形象地观察到资产关系的变化情况。例如,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并非一劳永逸的,在某个阶段可能已经达到了理想的状态,但是运行到下一个阶段又会出现新的问题,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忽略资产与资产之间的冲突。因此,在构建资产关系之后,我们需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解决资产内部的冲突。

产生冲突的缘由是多样的,找到冲突的缘由,我们就可以提前做好防范,有效预防和应对冲突了。冲突的主要缘由和预防措施如表3所示。

表3 资产冲突的缘由及预防措施

第五步:拓展外部联系

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虽然强调社区内在的动力,但并不排斥社区之外的力量介入。因此,在发掘和驱动内在能力的同时,社区工作者还需要协助社区成员拓展和引入外部的能力,让围绕社区的内外资产形成稳固的网络,共同作用于社区的发展。

社区参与的理论与模式探讨(一)

社区参与的理论与模式探讨(一) 90年代新的发展理论认为,成功的发展不应该以抽象的、总的经济增长为指标,应以人为中心,例如满足基本需求,改善社会不平等现象,提高人的生产力和创造能力,并促使社区自己能认定并达到发展目标的能力。“参与性”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有代表性的有这样几种论述:“对社区发展来说……,参与性是包括社区参与决策过程,项目实施、分享发展项目的利益和受益者参与项目评估”;“参与性涉及到……加强资源控制的有效组织,并对那些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的社会状况进行调整,需要调整的社会状况包括现存的部分群体和运动”。社区参与性是一个行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受益者或受益团体影响发展项目的方向和进程,包括增加与收入有关的福利、个人成长、自力更生,或者其它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方面。世界银行定义“参与性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相关者(stakeholders)共同影响和控制发展的导向、决策权和影响到他们的资源”。1]参与性一些特征基本上为大家所认同,在BrohmanJohn 归纳参与性的基本特征:(1)社区的决策角色;(2)项目中的公平受益;(3)社区对决策有贡献; (4)社区不单有自愿的贡献,同时亦有控制权。2]3] 一、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的意义 参与性理论在旅游管理中尤其具有实践意义。旅游业是一项高关联度的产业,景区旅游发展不能仅依靠政府性质的管理机构,社区本身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也是旅游吸引力;社区居民是旅游发展影响的主要承担者,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所以旅游地的社区必须参与制定发展旅游的规划和决策;旅游业的发展和管理必须有效地和社区居民融为一体。社区参与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总面积720平方公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自然遗产”、“人与生物圈”成员。沟内有1007位居民,藏族居民占94.3%。1980年以前,九寨沟的居民主要以耕作、畜牧和传统的手工艺为生,其传统而原始的生活方式依赖自然资源而生。1984年九寨沟正式对外开放,正式经营旅游业。从1984年旅游业发展以来,居民逐渐放弃了以前的谋生方式,截至2002年,景区内居民都彻底停止了耕作和畜牧,基本都从事旅游经营或与旅游经营相关的工作。 九寨沟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区参与有重要的意义: (一)保持原住民的主人地位,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当地原住民是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长期与这片土地相生相亲,构成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保留下一片有价值的土地。建立保护区后,一方面限制了社区对当地资源的依赖;另一方面,随保护区而来和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外部信息也诱发了社区对发展的渴望。从“发展”的角度看,人类长期发展的策略目的是不断提高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这种需求包括物质的、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的。因此,发展中的参与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人们有参与到各种影响自身利益决策中的需求,也是寻求民主的表现。因此,发展旅游应积极引导当地居民的参与,融合到当地的旅游事业中去,让他们继续发挥其主人翁作用;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较大改善,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福利。 (二)参与增加当地人对旅游发展的认同感并促进当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当原住民参与制定旅游项目目标及确认他们自己的需要时,他们便觉得这个是他们自己的项目,实施旅游项目就是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被当地人认同时,旅游项目的归属感增加时,社区居民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随之增加,旅游项目的成功率也随之增加。在旅游项目被当地人认同的基础上,管理者较易推动群众投入自己各种资源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社区参与有利于提高原住民自力更生的能力 参与性发展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在其中,个人、小组以及外来组织均可以相互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分享知识及经验,而且个人的信心和能力也能得到发展。参与能促进人的

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的五个步骤

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的五个步骤社区发展属于社会工作的范畴,1915年美国社会学家法林顿最先提出了社区发展的概念。一百年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社区发展”与“社区工作”两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从广义上说,社区发展等同于社区工作,它们都是社会工作的介入手法,都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或过程;从狭义上说,社区发展可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掌握科学的社区发展模式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从国际经验来看,社区发展主要有5种模式:需求为本模式(Needs-Based Approach),即传统模式,参与性农村评估模式(PRA),可持续生计模式(SLA)以及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1993年美国学者John P. Kretzmann首先提出了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并创建了资产为本社区发展研究所,为世界各地的社区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指导,目前,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不过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社区工作者对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还比较陌生,例如某些工作者已经选择利用资产为本模式进行社区工作,但其关注的焦点问题却是“社区需求”而不是“社区资产”,甚至会有“以需求为导向的资产为本模式”的错误提法。实质上需求导向和资产导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在选择模式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两种模式的区别,如表1所归纳。 表1 传统模式与资产为本模式的区别 (2009). 传统(需求为本)模式与资产为本模式并没有孰好孰坏之分,需要澄清的是资产为本模式并非完全无视需求,相反它的目标包括通过建设社区自组织,培养公民意识来回应需求。我们选择资产为本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区的需求存在多元性、重叠性和复杂性,难以

城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研究

城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研究 ——以北京为例 Developing Model and Appraisal Indicators of Urban Sustainable Community ——Case Study of Beijing 环境学院2000级城市规划专业方琬丽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Urban planning, Fangwanli 摘要Abstract 摘要:本研究从社区和可持续发展的经典理论出发,寻找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建设 的结合方式,对比了可持续社区可能存在的尺度,确定将微观社区作为开展可持 续实践的基本单位。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对社区进行了分类,结合国内外可持续社 区建设的实践拟订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地的调研,是对理论 研究成果的检验与反馈,同时也试图用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解读城市可持续社区 的发展模式。 Abstract: This research started from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seeking the combining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By comparing the potential scales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it selected the micro-community as the basic unit of sustainable practice. Then it classified the communities and drew out appraisal indicator system concerning the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both out and at home. Investigation was taken on spot based on the preceding work, in order to provide inspection and feedback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o unscramble the developing model of urban sustainable community through a bottom-up angle of view. 1 相关概念研究 1.1 社区的概念 社区概念最早产生于德国的系统社会学。滕尼斯(Ferdinard T?nnies,1855~1936)首次使用并解释了“社区”概念。滕尼斯认为,社区是指那 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社区是由自然意愿(natural will)结合而成,建立在人们直接的关系、习惯、传统和宗教之上,人 们之间有着亲密的、面对面的接触,能够强烈的感受到群体的团结并受传统的约束,血缘、邻里和朋友的关系是社区的主要纽带。滕尼斯是从人的意愿、情感和 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社区,没提及地域特征。 齐美尔(Georg Simmel , 1858~1918)把社区的理论研究推进一步。它对社区 研究的贡献,最著名的是它的社会互动的理论以及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于都 市社区的研究。齐美尔认为社区是社会和社会制度的最小单位。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 1864~1920)的社区理论则是在继承滕尼斯和齐美尔思想的基础上产生

_两型_社区_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_袁方成

收稿日期:2009-12-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07J ZD0024);2008年度湖北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2009]035)作者简介:袁方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社会建设# 5探索62010年第1期 /两型0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袁方成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合理定位建设模式。本文在评述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从湖北老河口市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出发,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解读老河口实践的经验与启示,进而对老河口实践进行总结和提升,拟建构/两型0社区这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社区;/两型0社区; 中图分类号:C911;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130-06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农村社区发展实践中都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农村社区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定位和发展方向。然而,在具体的实践甚至学界都对此存在着困惑与分歧,/这些分歧不仅影响着我们对于当前农村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和改革方向的把握,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无疑是必须认真清理和严肃回答的问题。0 [1]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明确农村社区建 设目标,合理定位、适时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和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认真研究并审慎地回答这一问题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给予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对湖北省老河口农村社区建设典型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区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创新问题,探索既符合民主政治发展,又依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定位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这对于正处在初步探索和发展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一、已有的实践模式及其研究评述 我国近年兴起的农村社区建设,虽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但已在各自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诸多卓 有成效的建设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1.江西模式:/一会五站0。 作为欠发达省份的江西是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的 /第一块试验田0,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把农村社区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了自然村落,摸索出了符合江西农村特点的建设模式。/一会五站0是江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核心,具体而言,是在村落社区中成立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农民、老教师、老复员军人和无职党员为主体,热心村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参加的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通过志愿者协会下设社会互助救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公益事业服务站和科技信息传递站,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活动。在村落社区建设中,强调坚持自愿参与、量力而行、服务村民、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公道正派的原则,社区建设不背负任何的硬性任务、指标,也不给村民添任何麻烦。 [2] 2.秭归模式:/组织再造0。 杨林桥镇是湖北秭归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典范。杨林桥镇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到当地运行良好的/红白理事会0等农民自组织协会的启发,杨林桥镇领导人提出了划小村级管理单位,撤销村民小组改建社区的工作方案。/组织再造0是秭归杨林镇社区建设模式的内核。 # 130#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区在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种种弊端, 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国情不同, 几种社区管理模式各具特点,所以我们无法直接采用国外的方式。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尚处于探索发展时期, 各地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 应在比较分析不同社区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选择。本文的目的即是通过分析国内城市的社区管理现状,对比国内外经典城市的社区管理模式,总结出现如今我国城市的社区管理需要借鉴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社区管理模式,两种分化,比较研究,借鉴 引言 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是社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管理模式是以城市 街居组织的服务提供为基础的。世界各国社区管理模式的构成变量多种多样, 反映了各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其城市社区管理大都有自己的特色, 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政府和社区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之间权能配置的方式。社区管理组织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照搬国外模式来运转。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内, 科学地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能权限, 并将二者有机地衔接起来, 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网 络式社区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的发展,社区的功能和作用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改革现行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列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因此,在比较分析不同社区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选择迫在眉睫。 一、社区与社区管理模式概念与现状 首先,以北京为例,来说下社区管理的现状。 根据国内外关于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社区管理模式按照其发 展进程, 可以划分为四类, 分别是: 行政主导模式、并举模式、准自治模式和自治模式。在当前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框架下, 以及北京社区的不同发展水平, 北京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 ( 1) 行政主导模式------ 以纯居委会管理为主导, 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它主要存在于居住条件相对较差的老旧传统

地区发展模式下社区工作运用以A社区为例

地区发展模式下的社区工作 以A社区为例 时间:2012-2014 社区:A社区 参与人员:A社区人口 案例:A社区是一个老城区,这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交通比较拥挤,生活不太方便,特别是买菜要去很远,居民相互之间关系也比较疏离,对本社区没有归属感,平时意见多。任务目标: 1、解决买菜不方便问题 2、解决交通不方便问题 3、缓解社区环境污染问题 4、缓解居民陌生感,建立社区互动关系 过程目标: 1、提升居民对参与社区事务的兴趣 2、培养居民互助合作精神 3、发现和培训社区领袖 4、建立社区相关服务组织 理论: 地区发展模式的定义:是指通过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互助合作,再加上上级政府和外界机构组织的协助和支持,动员社区内外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居民需求的一种工作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居民的参与和合作沟通,注重居民在参与守区发展过程的个人能力、公共意识和社区归属感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社区物质环境的建设。 策略是指行动的重要考虑和计划。地区发展模式所采用的策略,主要集中于推动社区成员的参与和互助合作,改善沟通和合作的渠道,更好地运用地区资源,解决现存的社区问题。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有: (1)促进居民的个人发展 促进居民个人发展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之间的冷漠和疏离所采取的策略。社会工作者一般会通过组织一系列社区活动,让居民在这些活动中相互熟悉、交往、沟通,并让部分有积极性的居民承担一些任务,或参与活动的策划或管理,以增强居民处理事务的能力和责任感;在活动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和居民共同分享活动中的收获,用成功的合作经验鼓励居民持续参与,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2)团结邻里

团结邻里主要是针对社区中部分邻里关系不良而采取的策略。社会工作者一般会组织多元化的活动鼓励居民参与,推动建立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社会工作者也会建立基层联络网,加强邻里间的沟通,实现邻里关系的改善。 (3)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居民对社区资源不熟悉、社区认同感不强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会通过绘制社区地图、印发宣传单等方式,向他们发放社会服务资料,告知社区资源的分布;也会通过一些小组课程,教一些居民运用社会资源来改善生活。居民骨干的培养是地区发展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般会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 (4)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 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主要针对的是社区服务和社区资源缺乏的问题。 ①在业务提供方面,社会工作者根据社区的需要,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或社区教育活动;发动社区资源,开展互助服务;对于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居民,也提供转介服务。 ②在发展资源方面,社会工作者主要是要挖掘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包括发现、挖掘和培养居民骨干;引进一些社区以外的专业人士或知名人士作顾问,指导社区工作;采取合作互利的方式,推动本社区各类团体关注和参与社区等。 (5)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主要是处理社区面对的部分共同问题。社会工作者一般会通过动员居民集体参与来解决问题,还会采取建立居民关注问题小组来改善社区的动力系统。居民常常抱怨政府对社区的共同问题应对不及时、解决策略不恰当,社会工作者则要以此为契机,提供一些建设性途径让居民表达意见,反映民意,建立政府与居民的联系及沟通,促进互相了解,同时也要求居民不仅仅表达不满,更重要的是提出改善的建议和方法。 正文: 虽然A社区存在着买菜不方便,交通不便利,环境污染等问题,但是最主要还是社区居民之间关系疏远,没有社区归属感。所以要解决居民遇到的种种问题是需要长时间的跟进和关注,因此根据具体情况,个人列出以下种可以进行的步骤: (1)进入社区,进行社区调查,熟悉社区居民

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主要模式总结

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主要模式总结 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主要模式总结 社区工作主要模式 地域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罗夫曼:社会行动假定有一群处于不利的群体,她们需要被组织起来,联合其他人去想整体社会争取资源及取得符合民主及公义的对待。莫庆联、甘炳光:社会行动时组织社会上受到忽视、压迫或受正色不合理对待的低下层群体,通过集体行动,采用非正规的途径及较多运用冲突对待的策略,争取第三者支持,以伸张居民权益,向当权者争取群体的本省礼仪,以期获得应得的资源,使社会权利、地位及资源得到合理的再分配,并在过程中提升参与者的社会意识,改变她们的无能及无助感,达成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社区照顾概念罗斯曼:地区发展模式是指假定社区的变迁,可以乐观地通过当地社区居民在有关社区发展的目标决定和行动中的广泛参与来追求。联合国:一是强调社区发展是指社区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强调要经由居民的努力和政府当局一起合作的方法。罗斯曼:社会策划模式是强调有关实质性问题,比如青少年违法、住房、精神健康等问题的技术程序解决重点。社区照顾是指在社区内对那些身体和精神有需要的人(如:老人、儿童、弱能者和残障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服务系统对其给予援助性的服务于支持。基本假设假设:1人本来是在自己的自然社区李相互团结、相互合作,能有能力按原来的价值意义生活(人);2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丧失传统社区的自然联系,变成一种现代正式的工具理性的制度化的组织关系和市场交换关系(社会结构);3假设个人倾向于团结、合作的的,而非竞争、对抗的,假设个人是愿意沟通交往,参与民主讨论的,认为这样比科层集中决策会更有效地解决社区问题(行动

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二、香港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本土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社区工作的孕育和早期发展 (一)英国的济贫法 1、历史背景 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导致大量贫民产生,城市贫困问题加剧,慈善机构和教会的财力入不敷出。 2、主要内容 (1)每个教区向地主征收济贫税,由政府办理社会救济事业。 (2)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主办,每个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察人员。(3)凡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5)人民有救济其家人和亲属的义务。 (6)将贫民分为三类:一是体力健全的贫民;二是缺乏工作能力的贫民;三是失去依靠的儿童。 3、意义 (1)政府负担起了社会救济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济活动的组织工作; (2)以教区为单位推行济贫事务; (3)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救助原则; (4)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 (5)济贫法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二)德国汉堡制(1788~1801) 1、性质:以社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务的制度。 2、背景:工作化所导致的社会贫困。 市政府 中央办事机构 分区监察员分区 监察员 分区 监察员 对贫民进行调查和救济对贫民进行 调查和救济 对贫民进行 调查和救济

(1)为失业者介绍工作; (2)将贫苦儿童送往工艺学校学习; (3)将患病者送往医院救治; (4)对沿街乞讨者不予救济,避免养成依赖。 (三)爱尔伯福制(1852~1980年代) 1、性质:以社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务的制度。 2、内容: 3、意义 (1)建立了有效的三级工作组织,济贫工作信息畅通,灵活高效; (2)由地方热心人士担当赈济员,提倡志愿服务精神; (3)赈济员分段管理,贫民人数不多,保证了工作实效; (4)不仅注重消极的救助,而且积极扶助贫民自助; (5)对受助者实施救助前后,赈济员需做家庭访问调查。 (四)慈善组织会社(1869年~1917年) 1、背景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贫困加剧,社会问题严峻,慈善组织和救济机构缺乏协调,导致社会福利资源的浪费。 2、内容 市政府 中央委员会 赈济区 监察员 监察员 赈济区 监察员 段 赈济员 段 赈济员 段 赈济员 市政府 理事会 分区 志愿委员会 分区 志愿委员会 分区 志愿委员会 咨询部 咨询部 咨询部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发展新思路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发展新思路 ——胜利街社区小区建设思考自去年12月以来,在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干部干部和小区工作人员的精心努力下,小区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小区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社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的思路和要求,小区设立初期,小区的很多工作可谓是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 胜利街社区肩负着小区建设工作“先锋队”和“示范点”的双重使命和责任,从去年小区建设筹备开始,社区党委、社区委员会高度重视,把小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不论从经费上,还是从人力物力上,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我社区6个小区的工作都已经走上正轨,正激励投入到基础建设工作中。回顾这大半年来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小区建设要完成“四个基本” 1、要强化基本服务意识。小区的设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挥社区居委会服务基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职能,因此,小区工作应该凸显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要求小区工作人员熟悉辖区内的医疗卫生、金融信贷、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服务机构,熟悉办事流程,能够以发放便民服务卡片等形式,为办事居民提供便利。 2、要熟悉责任区基本情况。小区管理的是基层居民,由于基层情况复杂,每个人所负责的范围广,担负的任务重,要提高办事效率,就必须熟悉责任区内的基本情况,做到“找房知其方”、“查户知其人”、

“问人知其所”;要熟悉辖区重点人口和重点安全隐患部位基本情况,做到“重点人口握手心”、“重要部位记心头”。 3、要加强基本业务素质的培训。通过这半年来小区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曾经搞过几次业务培训,也不免有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业务流程而闹些笑话。小区工作刚刚起步,虽然小区工作服务的是基层,处理的是最基础的工作,但是,各项政策的落实,各项工作的起点都在基层,关键点都聚焦基层,因此,要把握好关卡,落实好政策,就必须要求工作人员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特别是计划生育工作,和民政低保工作,不过不熟悉政策,不精通业务,想搞好工作,简直是无稽之谈。 4、要落实基本保障。要想小区建设“走高速”,就必须配齐设施,备足“粮草”。 这半年来,在小区办公硬件设施上面投资不小,目前,各小区基本上能保证正常办公,但还是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例如硒都小区的办公场所并不理想,一是楼层高,对不方便居民前来办事,二是房屋结构不适合作为办公室,空间过大,不好布置,无法营造办公室的氛围。首府小区办公室还没有着落。 另外,关于小区工作人员待遇的问题。基层工作本来就很苦很累,然而目前给小区工作人员承诺的待遇,不足以让工作人员安心工作,前期有部分工作人员就有辞职的想法。虽说小区工作人员这个岗位很多人都期盼,不愁岗位缺人,但是,小区工作不是说撒手就能丢,伸手就能捡起的,它同时具有“时间和经验”双重制约,就拿基本情况

5、社区工作的方式方法期末(100)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 《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 (测试时间60分钟) 1. 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道题,共30分) (1) 下列表述中,成立的有 每个社区都有其特有的优势 社区的工作基础好,工作越容易出彩 搞好社区工作,最重要的是工作的平台 做好社区工作,关键是要跟对人。 (2) 对“自己人”,我们行为选择的优先原则是 礼让 理性 利益 公平 (3) 开放的学习态度,与下面哪些品质可能会冲突? 嫉妒

随意 虚心 务实 (4) 跳广场舞的居民,满足的主要是 健康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交往的需要 实现梦想的需要 (5) 要做好社区工作,最关键的是 服务态度要好 工作策略对路 具体技巧高超 工作平台好 (6) 面对社区有需要的居民,下面哪些不属于我们的关注点 服务对象做过的正确的事情

服务对象需要解决的问题 服务对象已经取得的成就 服务对象所具有的资源 (7) 根据门槛理论,在小区开展一项全新的工作时,较理想的做法是 一步到位 小步前进 从啃硬骨头开始 先做后进分子的工作 (8) 在就社区重大事项作出决策时,须注意发挥哪个主体的作用? 社区“中介”机构 知情人士 熟悉情况的社区工作者 居委会主任、书记 (9) 在社区里找利益的交集时,最终要落脚的是 政府的满意度

居民的满意度 机构的满意度 自己的满意度 (10) 在现实中,愿意跟我们合作的人,约占居民的 2成 1/4 3成 4成 2. 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0道题,共40分) (1) 在一个小区中,要做正确的事,须注意的事项有 讲究工作策略 了解居民的需求 鼓励居民的参与 避免不同意见的干扰 (2) 刚开始到社区工作时,需要注意

社区店发展模式

一、社区001基本情况 1、商业模式: 北京家捷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即“社区001”,成立于2012年3月,是一家社区电子运营商,采用“B2H”的商业模式,即Business to Home(企业对家庭),主要是指电商网站联手社区物业、周边商家,为住户提供的便利购物通道。 社区001以“商圈”为单位,与五公里范围内的优质商家进行合作,为其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问题。社区001最初与有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大型商超合作,现在的合作范围扩大到精品店、专卖店、夫妻店、产地等,其盈利点在销售商品的返点利润,分成比例主要在10%-20%之间。 社区001无实体店,商品、仓储和干线物流都是合作伙伴解决的,其线上的商品(网站、微信等移动端)几乎同步于居民附近的商超,同步内容甚至包括商场早上的促销品,社区001只解决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有自己的配送队伍,以保证商品在1小时内方便快速地到达用户手中。 用户方面,社区 001 锁定的是家里掌握经济大权的 35 岁以上青中年人(不是年轻一辈的网民)。除了线上展示产品,社区001更多的是靠流动集市的形式,到社区内搞现场展示,教掌握着家庭采购大权的50后、60后使用网上购物。 社区001的定位:为懒人服务的轻电商平台,利用商超的供应链和仓储,为菜鸟网民和头痛线上购物的懒人服务。 2、网点规模 社区001目前在北京有26家“虚拟店面”(按区域覆盖,没有实体店),已经覆盖北京近4000 个小区(覆盖率达90%),40 多万用户,客单价超过300 元,日单量能达到2 万。 2014年年初,社区001将其商务模式复制到全国,除北京外,在深圳、上海、广州、沈阳、重庆、大连、福州、杭州、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开设了分公司,在重庆目前建立了观音桥商圈、新牌坊商圈、融侨商圈三个店。 社区001目前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将其商业模式在全国其他城市复制。 3、未来发展 社区 001,他想打造整个房地产后服务市场。购物可能就是入驻后的业主的

社区发展的理论模式

社区发展的理论模式 社区发展的理论模式可以从社区概念和社区发展概念中推导出来。从社区概念出发,社区发展有社会体系模式、社会冲突模式和社会场域模式;从社区发展概念出发,社区发展有计划变迁模式、政府授权模式、社会参与模式、文化创新模式。前三个模式是从社区的存在状态中引申出来的,所以叫社区发展的存在模式,后四个模式都是促使社区发展变化的,所以叫社区发展的功能模式。 一、社会体系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社区是一个持续的社会体系,具有相互依赖、共生共荣和均衡发展的特点。按照此模式规划社区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联动、功能互补、互动沟通和整体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取向。这一模式还认为,社区同时是一个变迁的体系,社区发展必须做好“动态的平衡”工作,处理好持续与间断、历史与现实、新生与衰亡、老人与新人、分工与合作、分化与整合、继承与创新、稳定与发展、局部与全局和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辩证关系,使社区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常新的面貌。 二、社会冲突模式 这—模式认为,与其把社区看作是一个稳定体系的持续,不如把它看作是一种社会冲突,冲突及由此而引起的变迁是社区发展的常规。按照此模式引导社区发展,必须认清社区内的基本矛盾及其在不同时空中的主要表现,解决好诸如利益分配、权力追求、资源占有、社会分化、文化冲突、民族矛盾、代际隔阂、人员更迭、压力适应和认知失调等问题,不仅要在统—中把握好对立,更要在对立中把握好统一。这一模式同时认为,功能有显功能与潜功能之分,有些冲突,其显功能是不好的,但其潜功能却是好的;有些冲突,其显功能是好的,但其潜功能却是不好的。社区发展领导者要充分认识由冲突所产生的社区动力学及其显、潜功能的相互转换,整合社区所有力量为实现社区的目标而命斗。 三、社会场域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与其把社区看作是一个持续的社会体系或看作一个由各种矛盾冲突所组成的社会复合体,不如把它看作是一个社会场域,它为社区中的个人、群体、组织、机构和制度提供了活动和互动的舞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个空间不单是空间范围的延展,而且是时间范围的溯逆,包含着历史文化的积淀。虽然它不是体系模式,又不是冲突模式.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它们二者的结合,按照此模式设计社区发展,必须充分调动社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处理好个人空间和组织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水平(社区)空间和垂直(制度)空间、局部空间和整体空间、现实空间和历史空间以及地方空间和国际空间的关系,立足社区,放

社区工作的发展趋势

社区工作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都要从各自的特点出发,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职责,努力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坚强战斗堡垒。”社区党建工作要从社区特点出发,发挥街道党工委和居民区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运用社区党的组织资源,建设文明社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 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进行社区建设与管理,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中提出来的。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行政管理体制和党建工作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经济体制改革就无法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建立不起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无法实现。 近几年来,中国城市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低水平的居民单一的平均需要,已经改变为居民多层次的不同需要。过去我国生产资料单一的公有制形式,造成居民收入来源的单一和平均低水平。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开始形成;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使居民收入的来源出现多样化,差距也开始拉大。居民的需求开始出现多层次、多样化:下岗、失业的居民需要保持起码温饱;中等收入的居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较高收入的居民要求得到多层次的服务,等等。这些需要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还包括政治上和环境、卫生、精神、文化、社会交往等方面。在计划经济时期,几乎全部资源都由政府掌握,居民的需要只能由政府来满足。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部分由社会各单位掌握,就应该由社会来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需要。满足居民需要的社会承担者,主要是居民居住的社区。 第二,企事业单位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把过去它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剥离出来,还给社会。它所承担的安全保卫、环境卫生、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等职能,都得由社会来承担,其中不少职能就得由企事业单位所在社区和职工居住的社区来承担。企事业单位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只有加强社区建设与管理,完善社区服务,才能保证企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发展。 第三,当前,我国大批劳动者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经济效益差的单位流向经济效益好的单位。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批职工下岗分流,面临再就业问题。要保证劳动者大规模健康有序地流动,对他们进行培训和安置,以及对困难者及时救助,在很大程度上要由社区来承担。 第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给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社区的精神文明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它的主要力量是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在职的党员干部和职工。没有他们的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就失去基本力量。随着双休日制的实行,广大职工、党员、干部在单位的劳动工作时间、政治活动时间减少了,流动中的职工、党员、干部原单位的教育管理实际也无法有效进行,失业人员更无单位管理教育。所有这些都需要列入社区工作来组织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引起社会的巨大变化,给城市社区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工作任务:协调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对社区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领导和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内居民和单位的不同需要;全面领导社区内精神文明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安全、整洁、方便、舒适的现代化社区”,进而巩固党在社会基层的执政地位,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所有这些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以大力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来保证。 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所有的社区都必须有一个核心。在社会主义中国,社区的核心就是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这是中国社区建设、管理的一个显著特色。 社区党建工作的特点 第一,共同目标和共同需要是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动力。社区内的所有党组织和党员之所以能共同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大前提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有一个安全、整洁、方便、舒适的现代化生活工作环境。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地区党组织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和党员,由于工作性质和任

社区工作主要模式

社区工作主要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假设: 1社区居民应该愿意参与社区事务; 2社区问题的主要成因是缺乏沟通和合作; 3社区是应当也可以实现和谐。 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 1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 2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 3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4特点重视居民的参与。 任务目标: 解决一定些特定的社区问题,来改善社区生活质量 过程目标: 建立长久的制度或社区组织。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1主要是以协商一致策略为主,避免冲突和竞争。具体的措施有:(1)立足社区基层群众公共利益的扩大,通过沟通、对话和讨论促使成立不同居民小组; (2)社区组织之间的协商、妥协、合作; (3)对社区精英的争取、团结和支持; (4)对社区大众的争取、包容,并使其参与发展项目中来。 1.使能者/启发催化者:协助居民表达问题的不满,鼓励其组织起来

2.教育者:开展培训,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与组织技巧 3.协调联络者:协调各方面的社区团体与个人,进行联络、沟通 4.资源中介者:协调、动员社区内外资源 优点:1营造良好的社区气氛; 2提高居民的能力; 3推进社区民主; 4切合中国文化传统。 缺陷: 1无法解决整体资源分配不均及制度不合理所产生的社区问题; 2调和不同利益群体的手段不足; 3民主参与可能导致的成本高而效益低 社会策划模式 假设: 1假设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要达成社区变迁,必须依靠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 2崇尚理性的力量; 3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 社会策划模式的特点: 1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 2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 3注重由上而下的改变;

社区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精选.)

社区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是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社会事务、解决社区问题、发展社区居民的一个专业工作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专业关系建立、社区资料收集、社区计划拟定、实际问题介入和工作成效评估5个阶段。 1、建立专业关系 正如其它社会工作方法一样,社区工作首先也要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为推动社区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有二:一是“让社区居民知道我是谁”,即社区工作不同于个案工作或小组工作,后者往往是由受助者提出申请,社工再给予协助,因而他们对社工的角色与职责是明确的,但在一个社区中,一般并不是由全体居民或所有机构一致决定邀请社工,所以社工有必要让社区中的一般居民与机构了解其作为社区工作者的角色与职责;二是“寻求未来工作的支持者”,即建立专业关系一般从拜访社区类领导人物和知名人士以及社区发展机构入手,因为社区居民人数众多,不可能一一认识,对社工而言,最关键的是要获得社区重要组织与人士的了解和支持。 2、收集社区资料 建立专业关系以后,为了确认社区问题,有的放矢地推动社区工作,必须对所介入社区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社工了解社区和收集社区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家访、拜访社区领袖、居民小组座谈、文体活动、社区调查、政府统计资料、各类文献等,其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是:社区调查、个别拜访和居民小组座谈。社工需要收集的社区资料包括:①社区基本情况——地理环境(区位与边界、环境设计与土地使用、交通、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商业服务和经济情况等)、人口状况(总人口数、性别比例及年龄结构等)、社区资源(公共设施、教育机构、医疗单位、社区组织、金融机构、商业场所等)、权力结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辖区单位、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社会团体、居民的自助小组和互助小组等)、文化特色。②社区需求——关于需求的类型,英国学者布赖德肖(Bradshaw)归纳总结出4种:一是规范性需求(Normative Need)。这种需求是专业人员、行政人员或专家学者,依据专业知识和现有的规定或规范,指出在特定情况下所需要的标准。例如民政部颁布的《全国示范地区标准》规定,每个街道都要建有一个1000平方米左右的社区服务中心,同时也规定了社区服务中心应配备的服务项目。当服务设施与服务项目不符合规定时,就存在规范性需求。二是感觉性需求(Felt Need)。当个人被问及是否需要某一特定服务时,其反应就是感觉性需求。在社区中,当大部分居民感觉到某些需求与期望不能满足,并把它们说出来时,那便是居民的感觉性需求。这里要注意的是,居民的感觉性需求有时可能是过高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需求。三是表达性需求(Expressed Need)。当个人把自身的感觉性需求通过行动来表达和展现时,即成为表达性需求。表达性需求主要反映了对社会服务数量上的需求,它不一定表示对服务质量的不满意;此外,表达性需求不仅来自个人,也来自团体。四是比较性需求(Comparative Need)。这类需求的认定是针对某种特征所作的比较,如果一些居民获得服务,但另一些条件相似的居民却没有得到同样的服务,后者便会产生新的需要。这种与其他个人和社区比较而得出来的需求就是比较性需求。比较性需求可以由居民提出,也可以由专家提出。③社区资源分析——社区资源的范围十分宽泛,通常分为3大类:一是人力资源,包括社区中所有的个人体力、技术、智慧、助人意愿以及人际关系等。人力资源重视的人包括社区领袖、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领导人、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二是财力资源,主要是社区服务所需要的经费,一般有政府支持、社会捐助和服务收费三个来源。三是物力资源,主要是可用于社区服务的场地、设备。例如社区内大中小学的教育、运动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器材等。社区资源分析就是要对所介入社区的资源种类及可利用资源进行检查,如表1、2所示。

乡镇社区发展模式和道路比较研究

乡镇社区发展模式和道路比较研究 ——以江苏省的三个周庄为例 周沛 2012-10-22 15:30:40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6年2期第16~ 22页 【作者简介】周沛,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3) 【内容提要】“三农”问题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战略性问题,宏观的“三农”问题必然要通过微观的农村社区发展来加以解决。相对于县域地区和村社社区,乡镇社区更有利于推动农村社区的综合发展。江苏省的三个周庄镇根据自己的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社区发展模式无优劣之分,关键是切合自身实际,走自己的道路。 【关键词】社区/乡镇社区/发展模式/周庄 农民、农业和农村之“三农”问题,是事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始终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近年来,学术界与实际工作部门从多学科、多视角对“三农”问题作了较为全面与深入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在众多的“三农”问题研究中,以具体乡镇社区发展道路为研究对象并加以比较者尚不多见。本文拟以江苏省的三个周庄为例,对农村基层乡镇社区发展模式作一实证研究。 一、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三农”问题中的乡镇社区发展及其意义

“三农”问题是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宏观上的“三农”问题必然反映和体现在无数的微观农村社区之中,在很大意义上说,“三农”问题要通过具体的农村社区发展来逐步解决。那么,究竟多大区域范围最有利于农村发展呢?从理论和实践看,乡镇社区是一个较为合适的基本区域。如果县域地区的研究是宏观视角,村社社区的研究是微观视角,那么,乡镇社区的研究就是中观层次视角。从中观层次把乡镇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总结农村社区发展的经验,推动农村社区的综合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从空间结构看,乡镇社区是介乎于县域地区与村社社区之间的中观区域,是农村发展较为合适与适中的部分。作为农村社区的基本单元——村社社区,其空间范围狭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实力弱小,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推动农村发展。作为区分农村与城市的主要区域标志——县域地区,其空间范围过大,政治、经济、社会等要素构成复杂,有较为明显的非均衡性及差异性,很难形成具有特色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而乡镇社区是县域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若干村社社区的有机集合体,乡镇社区的综合发展,既能带动村社社区发展,也可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所以乡镇社区是农村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区域。 其次,从行政区划上看,乡镇管理机构——乡镇人民政府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都要通过乡镇政府的具体工作加以贯彻落实。县级政府的管理范围较大,管理视角和手法亦较为宏观,对于基层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力较为间接,必须通过乡镇政府的组织和落实来推动农村发展。尽管一些地区的村级经济有较大规模发展,但是,企图通过以农民居住和交往为主要纽带、以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互动基础的自然村和行政村来推动整个农村社区的发展,至少从管理组织结构、管理范围和管理效应来看,是很不现实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