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完整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完整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完整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完整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热爱青藏高原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重点通过反复读课文理清作者第一天的游踪,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

难点学会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观看视频。看完视频

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洁白,高耸,壮美,琼瑶仙境……)

各拉丹冬,是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各拉丹冬:藏语的意思为高高尖尖,同学们刚才也观看了视频,高和尖远远不能涵盖各拉丹冬的美,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来一次壮美之旅。

二、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边读边勾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勾画出作者的所至、所见,理清文章的脉络。

黧黑(lí)砾石(lì)虔诚(qián)磅礴(páng bó)

雕塑(sù)眩晕(xuàn)腈纶(jīng)演绎(yì)

裸露(luǒ lù ) 冻疮(chuānɡ)霹雳(pī lì) 蠕动( rú )

蜷卧(quán) 皱褶(zhě ) 刀削(xiāo)棱角(léng)

草坝子(bà ) 气喘吁吁(xū ) 熠熠烁烁( yì shuò )

接踵而至(zhǒng)历历在目(lì)安营扎寨(zhài)

虔诚:是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黧黑:黑

(二)跳读课文

1、找一找文章哪一段内容能描绘出图片的景色。

2、说一说那些内容课文中有,图片上没有展示,那些景色图片上有,文章当中没有描写。2段 5段

(三)

写法:移步换景

(三)看图片跳读课文

(四)品读课文

刚才我们通过图片更直观的感受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读一读我特别喜

欢的段落,希望我的朗读能引起同学们的联想,在朗读中去体会各拉丹冬的神秘与磅礴。

教师范读11段。

我最喜欢的词是琼瑶仙境,即有温馨浪漫的遐想,又有云遮雾绕的空灵。各拉丹冬,是青

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是真正的千山之巅,万水之源。

我也喜欢年轮这个词,如果说年轮是一颗树成长史,那么波纹就是冰川的变化史,也是大

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请同学们在文章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用你最美好的声音,最充沛的情感读出来。

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头脑中读出一幅画卷,在心中读出一份美好。

四、小结

同学们都读的非常好,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游览了各拉丹东,领略了青藏高原的辽阔,也目睹了那里白雪皑皑,冰塔如林的冷峻。冰川上的裂纹,冰山的高低消长也非一蹴而就的。也是经历了阳光与风千万年的雕凿才形成的。“大自然并不因也不为谁的存在而存在,即使没有人类,它依然万古长存。”作者反复叙写身体的痛苦,其实也是表达敬畏自然的一种方式。在这样的鬼斧神工面前,我想我们只能表现出敬畏之心、珍视之情。

作者在行进过程中身体状况的不断恶化,也让我们忧心忡忡。面对这样的恶劣环境,你会想什么呢?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感想吗?课后请找出相关描写。完成“所感”的表格。

五、课堂小测验

六、作业

1、字词两遍作业本

2、完成“所感”表格

课堂小测试

1、选出下面四组选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A 凌角骤然懈怠川流不息

B 漫溢敦实消长安营扎寨

C 恭顺静穆演译漫不经心

D 凄凉衰竭蜿蜒厉厉在目

2、选出下面四组选项中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A 眩晕(xuán ) 砾石(lì)虔诚(qián)磅礴(páng bó)

B 霹雳(pī lì) 腈纶(qīng)诅咒(zǔ)懈怠(xiè dài)

C 冰凌(líng)摄制(shè)蠕动( rú ) 蜿蜒(wān yán)

D 棱角(léng)蜷卧(quán) 黧黑(lí)褶皱(zhé zhòu)

3、根据词义写词语

①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②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③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④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⑤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4、简要复述作者第一天的游踪(不超过80个字)。

作者先在海拔六千米的草坝子上远望冰河,又在冰丛砾石堆上近观冰峰,然后从砾

石堆走下来接近冰山,最后置身冰窟,在琼瑶仙境里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学案

1、字词

黧黑()砾石()虔诚()磅礴()()雕塑()刀削()

眩晕()腈纶()演绎()裸露( ) ()冻疮( ) 棱角()

霹雳( ) ()蠕动( ) 蜷卧( ) 皱褶( ) 草坝子( ) 气喘吁吁( )

熠熠烁烁( ) ()接踵而至()历历在目()安营扎寨()

2、解词

驻防:原指军队驻扎防守。文中指停留的意思。虔诚:是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懈怠:松懈懒散。风云变幻: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变幻:变化不定。形容天

气变化无常。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

历历在目: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的重新在眼前。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3、阅读作者第一天的行踪完成此表格。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和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

想感情。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和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正音 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 五释义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教案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1课时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完整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热爱青藏高原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重点通过反复读课文理清作者第一天的游踪,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 难点学会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观看视频。看完视频 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洁白,高耸,壮美,琼瑶仙境……) 各拉丹冬,是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各拉丹冬:藏语的意思为高高尖尖,同学们刚才也观看了视频,高和尖远远不能涵盖各拉丹冬的美,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来一次壮美之旅。 二、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边读边勾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勾画出作者的所至、所见,理清文章的脉络。 黧黑(lí)砾石(lì)虔诚(qián)磅礴(páng bó) 雕塑(sù)眩晕(xuàn)腈纶(jīng)演绎(yì) 裸露(luǒ lù ) 冻疮(chuānɡ)霹雳(pī lì) 蠕动( rú )

蜷卧(quán) 皱褶(zhě ) 刀削(xiāo)棱角(léng) 草坝子(bà ) 气喘吁吁(xū ) 熠熠烁烁( yì shuò ) 接踵而至(zhǒng)历历在目(lì)安营扎寨(zhài) 虔诚:是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黧黑:黑 (二)跳读课文 1、找一找文章哪一段内容能描绘出图片的景色。 2、说一说那些内容课文中有,图片上没有展示,那些景色图片上有,文章当中没有描写。2段 5段 (三) 写法:移步换景 (三)看图片跳读课文 (四)品读课文 刚才我们通过图片更直观的感受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读一读我特别喜 欢的段落,希望我的朗读能引起同学们的联想,在朗读中去体会各拉丹冬的神秘与磅礴。 教师范读11段。 我最喜欢的词是琼瑶仙境,即有温馨浪漫的遐想,又有云遮雾绕的空灵。各拉丹冬,是青 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是真正的千山之巅,万水之源。 我也喜欢年轮这个词,如果说年轮是一颗树成长史,那么波纹就是冰川的变化史,也是大 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请同学们在文章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用你最美好的声音,最充沛的情感读出来。 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头脑中读出一幅画卷,在心中读出一份美好。 四、小结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知识点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 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 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⑬):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 ⑭ ):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 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 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4.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此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 “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侧面衬托出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1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教学提示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

中国河流知识梳理(1——长江)

中国河流知识梳理(1——长江)[高二(文科)地理]

一、长江源区生态现状 长江源区涉及青海省玉树、果洛、海西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所辖的八县一市,地域辽阔,人烟稀少。长江流域在青海主要包括干流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境内干流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16.57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9.2%,占全省总面积的23%,年径流量为179.4亿立方米。区域内集水面积在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34条;有湖泊1.1万个,总面积达855平方公里;区内孕育冰川总面积1247平方公里,湿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 长江源区是全国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对世界气候也有着重要影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人为活动加剧和全球气候干暖化影响,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主要表现在: (一)水土流失严重。长江源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是最严重的土壤风蚀、水蚀、冰融地区之一。据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为5.64万平方公里,占境内流域面积的34%,年输入长江的泥沙量由70年代的871万吨增至现在的1613万吨,年均土壤侵蚀模数650.6吨/平方公里。 (二)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根据上世纪90年代末卫片解译数据,源区90%以上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总面积达562.7万公顷。源区沙化面积高达1942平方公里,而且每年仍以20%的速度在扩大。原生生态景观破碎化,植被演替呈高寒草甸-退化高寒草甸-荒漠化地区的逆向演替趋势。 (三)草原鼠害猖獗。三江源区鼠害发生面积达644.4万公顷,占三江源区总面积的17%,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3%,草原鼠兔、鼢鼠、田鼠数量急剧增多。严重地区有效鼠洞密度高达80个/亩。长江源区有近一半的黑土型退化草场是因鼠害所致,造成大片牧草枯死,草皮脱落,也丧失了涵养水分的能力。 (四)气候变暖产流减少。据气象资料显示,1963年—2002年的40年间,长江源区气温每10年以0.19℃的速率升高,而降水以每10年0.78毫米的速

(完整word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第二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导学案 倪花芳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章生字词;了解长江,了解游记的特点;能概括文章大意;说出文章主题;把握作者的游踪,学习游记散文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学习游记散文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 【学法指导】 本文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各拉丹冬浏览的经历,表现了对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学习前要了解长江和相关知识,了解游记的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本文以游踪为线索,按移步换景的空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览过程中所见景物,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要了解游记散文的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自主预习】 1.本文作者______,生于山东济南。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中 国作协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 阿里》、《灵魂像风》、《藏东红山脉》,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 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 文学作品17部。 1.马丽华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裸.露()()黧.黑()虔.诚()懈怠.()酝酿.()接踵.而至()帐péng()晶yíng()遗hàn()蜿yán() shuāi()竭 qióng()瑶 2.luǒ lí qián dài niàng zhǒng篷莹憾蜒衰琼 3.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⑴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 ....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格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气势磅礴: ⑵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 ....,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接踵而至: ⑶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 历历在目: ⑷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 蠕动 ..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的身影。 蠕动: 3.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⑵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双一个接连不断的到来。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⑶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⑷像昆虫爬行那样移动。 4.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补充空缺内容。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正音 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 五释义 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5、熠熠:闪烁的样子。 六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阅读练习 长江源头

阅读练习(一) 长江源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朦胧的世界。我们乘着越野大卡车,顶着足以使人唇裂血流的紫外线,冲进了那据说有8万平方公里的无人之地。 七月是这里最好的季节,但天气仍然变化无常,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瞬间就会下起冰雹,我们几次一觉醒来,帐篷被大雪埋了半截。最令人畏惧的还是高山反应,我就曾被它折腾得头重脚轻,哇哇地吐个不停,还在帐篷里躺了整整两天。 五天以后,我们终于来到了青藏高原腹地的各拉丹东雪风之下,长江正源沱沱河是发源于雪峰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 那是一幅奇异的景色:冰山下,由于阳光、风力、流水的作用,冰川形成了无数个小冰峰,有的 ..似千年巨龟——人们叫 ..像抬头望天的白熊,有的 ..如傲然屹立的雄鸡,有的 它“冰塔林”。但我觉得,真正能震撼人心的,还是那倒挂在冰川之上的无数冰柱。从它们的尖顶上,一滴又一滴的融水悄然而落,没有响声,没有炫耀,却汇成一条冰河,带着咆哮,带着力量,开始了万里之行。 1、解释词语的含义。(2分) 头重脚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傲然屹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6分) 头重脚轻: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许许多多: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之后,让你最有感受的是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修辞手法,请用文中加“.”的词语写 句子。(3分) 有的……有的……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教学设计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导学目标】 1.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3.理解文章结尾句子具有怎样的内涵。 4.搜集有关长江的故事、古诗词等。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长江,位于我国境内,全长6 380公里,发源于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流经11个省区,是中国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长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长江作为一个符号,是祖国的象征,由于它的灵性,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字音 裸.露(luǒ) 黧.黑(lí) 酝酿 ..(yùn niàng) 冻疮.(chuāng) 砾.石(lì) 接踵.而至(zhǒng) 虔.诚(qiáng) 诅咒 ..(zǔ zhòu) 腈.纶(jīng) 懈怠.(dài) 敦.实(dūn) 熠.熠生辉(yì) 演绎.(yì) 2.词语解释 黧黑:形容黑。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后跟。 草坝子:平坦的草地。 诅咒:咒骂。 虔诚:肃敬而有诚意。 懈怠:松懈懒惰。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皱褶:皱纹,这里指冰山上的波形纹。 3.走近作者 马丽华,汉族,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浏览的经历。 2.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冬峰周围有20多座海拔6 000米以上的雪峰,形成了唐古拉山的高峰群,在这方圆1 500平方公里的高峰区发育着100多条现代冰川。是中国第一大江——长江

2019届高考地理区域地理专项突破作业31青藏地区——三江源地区

第三部分第三十一讲青藏地区——三江源地区 目标达成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2018·昆明期末)日喀则位于拉萨以西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农业发达,是“西藏的粮仓”之一。这里的农民被称为“离天最近的耕作者”,主要的粮食作物为青稞等。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与b位于同一条等积温线上,主要是因为( ) A.a处与b处经度相同 B.a处与b处海拔相同 C.a处位于阴坡,b处位于阳坡 D.a处位于冬季风迎风坡,b处位于背风坡 解析:图中a与b纬度不同,但位于同一条等积温线上,主要是因为a处位于阴坡,b 处位于阳坡,C对;经度不是影响积温的主要因素,A错;a处于高山区,与b处海拔不相同,B错;a处、b处不受季风影响,D错。 答案:C 2.日喀则地区的青稞比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麦类要晚两个月左右成熟,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日喀则地区的年积温值较小 B.日喀则地区的降水少、晴天多 C.日喀则地区光照强度大 D.日喀则地区年日照时数较长 解析:日喀则地区的青稞比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麦类要晚两个月左右成熟,最主要的原因是日喀则地区的海拔高,年积温值较小,A对;成熟期晚与降水、光照、日照时数关系不大,B、C、D错。 答案:A 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回答3~4题。

3.下列不是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主要原因的是( ) 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B.地势高亢,气候寒凉 C.深居内陆,远离海洋D.冰川众多,湿地广大 解析: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导致人类对该地的影响较少,不是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 答案:A 4.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④⑤⑥B.①③⑤ C.①②③D.②④⑥ 解析:三江源地区的湿地,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三江源地区湿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水源地,调蓄洪水的能力很弱。 答案:D 青海省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据此回答5~6题。 5.造成图示区域积温等值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纬度 C.夏季风D.人类活动 解析:图示区域积温等值线有与山脉走向相吻合的趋势特点,因而影响其弯曲的主要因素为地形。 答案:A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综合练习题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综合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棱角.(jué) 骨骼.(gé) 黧.(lí)黑安营扎.(zhá)寨 B.骤.(zhòu)然驻.(zhù)防明媚.(mèi) 风云变幻.(huàn) C.虔.(qián)诚砾.(shuò)石摄.制(niē) 云散.天晴(sàn) D.尊.容(zūn) 劲.(jìn)旅诅咒.(zhòu) 气喘吁.(yū)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融雪帐蓬草坝子大杀风景 B.裸露隆冬大冰凌穿流不息 C.倒霉敦实黧黑色云遮雾障 D.演译蜿蜓羊皮袍头晕目眩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是琼瑶仙境,_____的晶莹和洁白。_____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_____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_____。 A.肃穆永恒漫不经心懈怠 B.静穆永恒漫不经心懈怠 C.肃穆永远随心所欲停歇 D.静穆永远随心所欲停歇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历历在目晶莹连绵漫不经心安营扎寨 B.云遮雾障秋高气爽精雕细刻接踵而至 C.风云变幻气势磅礴气喘吁吁川流不息 D.阳光明媚琼瑶仙境置身冰窟纷纷扬扬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好好的一场排球赛,让几个地痞给搅乱了,真是大煞风景 ....。 B.黄河以北地区天气渐冷,南方地区也步入秋凉时节,冷空气往往接踵而至 ....,气温骤降。

C.川流不息 ....的人群,灯火通明的家乡,更在诉说它的繁荣祖国的富强。 D.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近视患者应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C.杨绛先生将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D.“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B.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吃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 C.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D.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 8.将下列句子连接成意义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 ②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③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 ④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那么灿烂。 ⑤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笼罩草原的时候。 A.①④②⑤③ B.④③①⑤② C.④①③⑤② D.①③②④⑤ 9.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是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B.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细腻,情感丰富,极富感染力。

(完整版)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习题(含答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26.0分) 1.被誉为“中华水塔”的地区是 A.长江三角洲 B.东北三省 C.黄土高原 D.三江源地区 2.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逐年萎缩,这反映了 A.地壳活动强烈 B.海陆变迁剧烈 C.开采活动频繁 D.全球气候变暖 3.三江源地区中的“三江”不包括下列河流中的哪一条() A.怒江 B.长江 C.黄河 D.澜沧江 4.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是() A.滥采砂金 B.全面禁猎 C.乱砍滥伐 D.过度放牧 5.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逐年萎缩,这反映了 A.地壳活动强烈 B.海陆变迁剧烈 C.开采活动频繁 D.全球气候变暖 6.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 B.位于青海省北部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 C.生态环境恶化,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D.湖泊、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7.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B.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C.该区位于青海省 D.由于不合理的砍伐、放牧、耕作,该地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8.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最主要目的是 A.防止水源污染 B.维护生态平衡 C.增加木材蓄积量 D.禁止滥捕

滥猎 9.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三江源地区曾是河湖密布、水草丰美的高原草甸区。目前,三江源地区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为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修建水库 B.修水平梯田 C.跨流域调水 D.种草植树 10.“三江源”中的三江不包括 A.长江 B.黄河 C.雅鲁藏布江 D.澜沧江 “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最敏感的地区。”读图,回答4~6题 。 11.青藏地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A.暖湿 B.高寒 C.干旱 D.炎热 12.游客乘火车沿青藏铁路经过三江源地区时,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A.大地碧绿翠无瑕,草原宽阔有人家 B.羚羊飞奔在天边,牦牛信步在山间 C.千里冰封河成桥,万里雪飘梅傲立 D.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 13.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冰川逐年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 B.滥伐森林 C.全球气候变暖 D.湿地面积缩小 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读东北三省和青藏地区图,完成10~11题。 14.关于两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回答下列问题。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 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 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 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 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 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 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 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 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 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 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 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 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 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 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 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 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 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 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 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 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 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的海拔已经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步练习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 基础知识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棱.角(líng)黧.黑(lí)冻疮.(chuāng) B.虔.诚(qián) 蠕.动(rú) 腈.纶(jīnɡ) C.骤.然(zhòu) 漫溢.(yì) 懈怠.(dài) D.敦.实(dūn) 蜿蜒.(yán) 演绎.(yì) 【解析】A项,棱—léng。 2.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1)安营扎寨:指军队驻扎下来。现在有时比喻建立临时的建设基地。 (2)气喘吁吁:呼吸急促的样子,形容非常劳累。 (3)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3)川流不息:像河水那样流个不停。一般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长安街上车水马龙,鲜有人迹 ....。 B.看他做事漫不经心 ....的样子,老陈头气得直想把他大骂一顿。 C.那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D.下半场突然风云变幻 ....,麒麟队大显神威,连进了三个球,反败为胜。 【解析】A项,“鲜有人迹”,指很少有人的踪迹出现。用在这里与“车水马龙”相矛盾。 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C) A.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B.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C.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

A.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B.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C.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D.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解析】B项,“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是对前面症状的解释,其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时的所见所感。 B.到长江源头探险是十分困难的,作者就曾摔倒在冰河上,摔断了尾椎骨。 C.文中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D.在冰塔林的砾石滩上,作者找到了贝壳、植物的化石。 7.我校某班开展了“走进长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撷取瑰丽的长江文明,谱写长江新的篇章。请你参与并解决问题。 【探寻长江的文明】 (1)请你举出一个长江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 示例:河姆渡(文化)遗址 (2)请你写出一个发生在长江流域古战场的著名战役。 示例:①赤壁之战,②淝水之战 【走进长江的文化】 (3)写出有关长江的古诗词或民谣。(连续的两句) 示例: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长江三峡众多的旅游文化景点,沉淀着厚重而博大的中华文化。请参照下列示例写出两个你最喜欢的旅游文化景点。 示例:亦真亦幻的丰都鬼城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优秀教案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壮美山河的赞美,增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课文导入】 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你是否会被它的神奇美丽所震撼?这儿就是长江源头,今天,我们就走进《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探寻这美丽的圣地。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壮美山河的赞美,增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2.背景透视: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

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八年级下册语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