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成:达成,成就。

慢:懈怠,懒惰。

励:振奋。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

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明确: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

4.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诫外甥书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总结固趣

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立志与学习的关系,理解宁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

学习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布置作业:

预习《猫》,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5 诫子书(名师教案)

15 诫子书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文,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了解儒家文化的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厘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文天祥 师:这几句诗都提到同一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明确:诸葛亮)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诸葛亮,27岁前,隐居隆中,淡泊名利,志在修身;27岁后,出世为宦,志在兼济天下,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显拳拳爱国之心。他是儒家文化中君子的典范。然而,作为父亲,他和普天之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深沉的爱子之心。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诫子书》。我们来看看他说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写诸葛亮的诗词入手,引出对诸葛亮事迹和精神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轻松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顺文章 1.教师范读 同学们认真聆听,并完成下列任务:

(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相关资料,注上拼音。 (2)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 预设 课件出示: (1)提示:应注意易读错的词,如“夫”应该读“fú”,因为它用在句首,是发语词,所以读“fú”,不读“fū”;“淫慢”的“淫”读“yín”。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学生齐读 (1)师指导朗读停顿的划分技巧。 课件出示: 划分句子的停顿,首先,我们可以找找虚词,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顿可划分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文中这样的虚词还有“与”“则”,它们也是连词,所以“与”“则”前可停顿。其次,还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停顿。 (2)生齐读后思考: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预设文中有许多句子字数相同,句意相对,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为对句。对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节奏感。 3.自由朗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感受句式的节奏美、韵律美。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顺文章,并了解一些文言句子停顿的规律,感受句式特点。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理解重点词语 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文意,圈点出疑难词语。(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1)重点实词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励精:振奋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 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诫子书》,告诫儿子的

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以第二个句子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2、总结交流: 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选2名学生朗读自己的

《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诫子书教学设计完整版

诫子书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诫子书》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篇课文正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导。学习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 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三、学生分析 本课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于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另外也有一定的学习方法的积累,只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于学生掌握课文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论证方法的学习还需要再深一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诵读课文,识记并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 ②借助关键词句,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内容。 ③积累名言警句,领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拳拳亲情。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②反复朗读感悟,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五、教学策略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

七年级语文诫子书优秀教案范文二

七年级语文诫子书优秀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板书<诫子书>) 【课件第一页】 明确目标【课件第二页】 作者及背景介绍。 1.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2.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 多层次朗读【课件第三页】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可以说《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优秀之作。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诫子书》的深刻内容,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升华他们的灵魂和良知,启迪他们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多种文言文朗读法来朗读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 教学重点:用多种文言文朗读法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道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具体精神面貌来引入课题,主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减学生紧张的情绪。 二、走进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

诫子书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5诫子书 一、导入新课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准确朗读,疏通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全班齐读课文。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重点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 淫慢 ..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成枯落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翻译全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目标导学三: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

【校级公开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殷殷期盼之情。教学中可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并积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和情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顺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法都

诫子书教案(人教部编版)

诫子书教案 学习目标 1. 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 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3. 领会古人思想观念中修身与治学的联系,并将其用运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感受并领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难点:深刻体会修身治学之道,明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知识链接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学法指导: 1. 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 “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 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 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 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 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枯落: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朗读练习】3. 用“/ ”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 本文很明显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作者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的?作者的主要观点为何? 2. 请你谈谈对“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这句话的看法 、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 由文章可见,“静”可谓是把握与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那么它一定不似表面上的意思 那么简单。请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到底该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2. 在《论语》十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修身与治学,在本篇文章中,依然强调的是修身治学,这真是件怪事,为何修身与治学之间联系如此紧密。请同学们关于此话题展开讨论,探讨修身与治学之间的联系,并思考该思想的现代意义。 课堂检测 1. 翻译下列句子,并在翻译过程中体会其深刻内涵。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优秀教案

诫子书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1)生字 夫(fú) 澹(dàn)泊(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最新《诫子书》教案 (2)

16诫子书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诵读积累法、精读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完整版)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法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板书)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完整版)诫子书教案公开课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警句;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翻译全文。 情感目标:感受家书中蕴含的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体会家道文化;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和教诲。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法、学法设想: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泰戈尔和冰心先生对于母亲的思念和回忆,这一节课我们看看一位父亲对于孩子的殷切期盼和教导。平时你们的父母亲和你们教导哪些?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高人,他即是父亲又是博学多闻的智者,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 2、点拨存在的问题,看视频。 注意(1)生字 夫(fú)澹泊(dàn)(bó)淫(yín)慢遂(suì)庐(lú)(2)停顿 3、划分停顿 4、集体朗读课文 三、全文翻译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思考:夫的翻译是什么?它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像这种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不做句子成分的就是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如:也、为、以、所、因、而、且、与、则、何、乎、其、之、于、者、若、乃、焉 提问:这一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个修辞手法有什么特征? 明确:对偶的修辞,对偶的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教学设计 郝斌中学高培君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 3通过品读课文,培养古典文学素养,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品读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小黑板: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出师表》、《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 教师总结: 千百年来,诸葛亮的知识和才能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聪明的化身,但是今天我们不谈他身为蜀国丞相在治理国家时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就谈谈诸葛亮作为孩子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封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书信——《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板书课题,诫子书,提醒同学们注意“诫”的写法 解题:诫子书 诫:警告,劝告。 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字典中的含义很多,这里指信。

这样一看,诫子书的含义就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带有警告性质的信。 二:聆听《诫子书》 (一)、生听师范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2)注意词句停顿。 师强调正音,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古文中有些字的音和含义到了现在已经不常见了,所以有些字的读音容易出错。 第一句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第三句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的“夫”就有两个音。 fū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拉夫。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 Fú文言发语词:夫天地者。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 显然,通过辨析,夫在这两句中,都读二声fú 三:朗读《诫子书》 (一)、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二 )学生示范有节奏的朗读正停顿 例如: 第二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第三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读出句式的强调 这封书信不仅后人交口称赞,据说诸葛亮自己也甚为自得,他曾经书写其中两句,悬挂在书房。同学们猜一猜,根据你们对诸葛亮的了解,觉得可能是哪两句?为什么? 学生自由谈,师也谈选择的依据: “淡泊”,就是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他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本无意于功名利禄,刘备

诫子书优秀教案

诫子书优秀教案 导语:《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优秀教案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案

15 诫子书 在这浮躁的社会中,在面对着社会的起伏跌宕时,不少人不知所措,显得多么无知;面对功名利禄,不少人昏昏然萌生出种种邪念。此时,“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诉我们,抛却功利,抛却浮躁,抛却盲目,面对名声、金钱,视之“于我如浮云”,宁静安定,宠辱不惊,不要急于求成。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4.赏析精彩妙语,积累名言警句。 5.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一、新课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fú) 淫.慢则不能励精(yín) 遂.成枯落(suì) 2.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予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完整版)《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找生谈。明确:诸葛亮的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展示 1.字词注音展示 :一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习簿上,然后强调订正。夫(fú)淫(yín)慢遂(suì)庐(lú) 2.作家作品展示 生展示课前积累关于诸葛亮的有关资料。 师补充有关资料: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3.课文内容展示 生交流关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和理解。 师补充相关内容:《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有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最新《诫子书》名师教案

《诫子书》名师教案 教学建议 1.教学时间:2课时 2.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可从介绍诸葛亮生平经历,或从相关小故事进入。尤其要介绍诸葛亮的个人修养和自身品行。 3.初读,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再读,尝试解决疑难。如不能解决,可以在组内讨论,或请老师指点。 4.疏通文意。理解字面意思容易,体会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是难点。因此,需要抓住“静”“淡泊”“淫慢”“险躁”等关键字词,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教师不妨将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体悟。 首先可以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次可以由教师先给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句式特点来断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小组朗诵,感受交流文章的文化魅力和语言魅力等。 一、学情分析 初一上学期的学生刚刚学习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短文,以及《论语十二章》这篇对学习、做人很有启示的经典文章,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很浓,尤其喜欢记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很多学生都熟悉的一句话,所以在学到《诫子书》一文时,大部分学生并不陌生,反倒是有一定的兴趣。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熟记“君子”“遂”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 一、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对文言文的一些常用字词句的解释有了一些掌握。 三、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 2.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成诵。 4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5.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四、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五、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播放课文录音4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合作探究: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集体探究: 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惜时: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