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仔猪黄痢防治蒯刚[1]

仔猪黄痢防治蒯刚[1]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论文(设计)

浅析仔猪黄痢

【摘要】仔猪黄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主要发生

于初生仔猪,即1~7日龄的仔猪,病程短而且致死率高。仔猪因在养殖生产中由于不加强管理应激等因素导致其发病的原因,所以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其发病率。

【关键词】仔猪;黄痢;防治

2006年3月16日,我和公司技术经理下去走访养殖户时,有一户畜主家的仔猪出现拉黄粪、衰弱,死亡为主的病症。有1户因近期在换料,近期温差较大。

1、临床症状和解剖症状

同一窝的仔猪中突然有一两头表现全身衰弱,很快死亡,猪病的主要症状是拉黄粪,大多呈黄色水样含有小气泡,内含黏乳块,体况很快表现出脱水消瘦,眼球下陷,严重肛门、阴门呈现红色。尸体严重脱水主要表现小肠急性卡他炎症,表现为肠道内有多量的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尤其是十二指肠呈急性卡他炎症,肿胀、充血或出血,胃粘膜红肿,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心、肝、胃有变性,重者有出血点,疑似仔猪黄痢。

2、诊断

实验室检验:取病死仔猪小肠内容物,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做细菌分离,挑选红色菌落作生化反应等鉴定工作。用分纯的菌株口服感染出生仔猪,发生黄痢即可确诊。

3、药物治疗

3.1 磺胺脒;每头母猪0.2克,用开水调成糊状,涂于母猪乳头让仔猪吸吮,每日2次,连续3天。

3.2 0.5%的痢菌净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2次,连用2-3天。

3.3 虽治疗及时,但还是有2头猪死亡,还有3头生长缓慢。(圈存11头)

4、防制措施

4.1母猪临产前,要将猪圈打扫干净,清除粪便,作好消毒,用10%石灰水抛洒消毒。

4.2在母猪产前15d用大肠杆菌二价苗注射1次。

5、分析与讨论

仔猪黄痢一般发生在一周龄左右的仔猪,表现急性、高度致死性,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造成大批死亡,如果治疗不彻底的病畜者表现为后期的生长缓慢、机体处于滞长期,偶见黄白色粪便,同时也成为传染源。

仔猪黄痢是由于仔猪感染大肠杆菌引起发病的,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5.1 对于发病严重的猪、仔猪1-3日龄,每天1次肌注痢菌净。

5.2 母猪产下仔猪后,首先将仔猪全身及口中粘液擦干净后,放入保温箱,用温水擦净母猪乳房的赃物。

5.3 对于6-7月份,降雨量较大,又正是春夏交替时节,阴雨潮湿,气温不定是引起仔猪黄痢的诱因.必须加强科学管理.

1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5.4仔猪黄痢是现代养猪业中危害极大的疾病,在实践生产中要求从饲养管理、卫生条件、平时和预防治疗中,以“预防饲养管理”为主,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 甘孟侯,杨汉春.中国猪病学.中国大学出版社,2005.8

[2] 胡元亮.兽医处方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董冰,中国兽医杂志2003

2

仔猪黄痢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011869099.html, 仔猪黄痢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 作者:谭艳王桂香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8年第07期 摘要:仔猪黄痢也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初生仔猪容易发生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于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而导致。仔猪感染该病后,往往会扩散至整窝仔猪,使其存活率降低,增加饲养成本,即使能够耐过也会呈现生长发育迟缓,饲料报酬率下降,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必须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关键词:仔猪;黄痢;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7-0078-01 1 流行病学 该病通常在炎热夏季、寒冷冬季多雨潮湿季节发生,而在春、秋季节较少发生。易感性最高的是新生仔猪,通常在出生后的3天内出现发病,最晚会在7天出现发病。一般来说,初产母猪产出的后代仔猪患病后症状最为严重,而经产母猪产出的后代产仔猪症状相对较轻,这主要是由于母猪长时间感染大肠杆菌而导致机体逐渐产生了对该菌的免疫力。另外,新猪场相比于老猪场发病更加严重。 该病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不同猪场具有不同病因。母猪自身携带大肠杆菌,并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污染母猪的皮肤,特别是乳房,在仔猪吮乳时就会被感染;外界环境较差,如阴雨潮湿、圈舍污秽、温差较大等,会造成仔猪自身的抵抗能力降低,从而引起发病;另外接种疫苗不及时,或母猪饲养管理不当,也可能导致该病。 2 临床症状 一般来说,一窝仔猪中最初只有1~2头出现发病,但很快就会扩散至整窝以及周围仔栏内的仔猪,有时也会全窝仔猪一起发病。仔猪发病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在2~3 h内发生腹 泻,腹泻时排出黄色的稀粪,并污染肛门周围,逐渐引起发炎、形成结痂,症状严重的病猪会在腹泻时直接排出水样粪便,有些仔猪还伴有呕吐症状,腹泻严重时会引起脱水,另外,患病

仔猪黄白痢的治疗

规模化猪场如何有效控制仔猪黄白痢 时间:2010-07-08来源:猪e网作者:陈静点击:924 网友评论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仔猪黄痢方法 ①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口服2~4万IU/次,2~3/d;清开灵注射液(成分:板兰根、金银花、栀子,水牛角,珍珠粉、黄芩苷、胆酸,猪去氧胆酸)或双黄连注射液(成分:金银花、黄芩、连翘)或板蓝根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0.4~1.2 mL,一日2~3次。 ②诺氟沙星,口服50~100 mg/次,2~3次/d;清开灵注射液或板蓝根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肌肉注射0.4~1.2 mL/次,2~3次/d。 2.2 治疗仔猪白痢方法 ①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口服4~8万IU/次,2~3次/d;清开灵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或板蓝根注射液,肌肉注射1.5~2 mL/次,2~3次/d。 ②诺氟沙星,口服50~100 mg/次,一日2~3次/d;清开灵注射液或板蓝根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肌肉注射1.5~2 mL/次,2~3次/d。 2.3 注意事项 ①广大同行在使用药品时应选择著名企业生产的药品,其质量稳定效价比也高。 ②治疗本病应全窝给药(特别是仔猪黄痢),预防时药量减半,通过300窝仔猪临床观察该方法使用安全可靠,不良反应较少。 ③仔猪取暖小窝温度较低时,应立即增温保暖。 ④母猪产后泌乳不足或发生其他疾病应及时治疗,做到治疗不过夜。 ⑤以上药物的剂量,应根据仔猪体重和腹泻程度来决定给药量和给药次数。以上中药和西药合用疗效更佳。 3 小结和体会 大肠杆菌病随时都会发生,但当母乳充足产房温暖舒适时,仔猪不会或很少发生黄白痢,反之,当母乳不足,产房寒冷潮湿空气污浊时,仔猪必然发生严重腹泻和其他疾病,有时单靠用药是不能完全治疗的,因此为仔猪创造良好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并尽量减少应激因素即做好仔猪保健,增强其免疫力,才是防病之基础

仔猪黄痢的诊断与防治_郭全海

2011 养猪SWINE PRODUCTION (6)其他粪中PEDV 检测诊断方法包括反转录聚 合酶链式反应(RT-PCR )(Ishikawa 等,1997;Kubota 等,1999)、原位杂交(Kim 和Chae ,2000 )。建立的RT-PCR 用于病猪小肠和粪便样品TGEV 和PEDV 的鉴别诊断(Kim 等,2001 )。使用ELISA 、阻断ELISA 、间接IF 、阻断IF 和Vero 细胞培养物的血清中和试验可以检测自然或者人工感染猪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Callebaut 等,1982;Hofmann 和Wyler ,1989,1990;Prager 和Witte , 1981;Shibata 等,2000;Witte 和Prager ,1987 )。对PEDV 阳性猪小肠冷冻切片或细胞培养物进行间接IF 和阻断IF 试验可检测PEDV 抗体。在接种7d 后,用阻断ELISA 可检测到抗体(Carvajal 等, 1995b )。所有检测抗体的方法,都应检查双份血清样本。 康复期血清样品的采集不早于腹泻开始后2周。7预防与控制 感染PED 的哺乳仔猪应让其自由饮水,以减少脱水的发生。对于育肥猪,建议停止喂料。由于PEDV 传播相对较慢,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暂时防止病毒进入分娩舍而侵害新生仔猪,这种方法有利于推迟仔猪的感染而减少死亡损失。同时,将妊娠母猪暴露于病毒污染的粪便或者肠内容物,激发母猪产生乳汁免疫力,缩短本病的流行时间。 若连续数窝的断奶仔猪中均存在病毒,则可将 仔猪断奶后立即移至别处至少饲养4周。 同时,暂停从外引进新猪。 新生仔猪口服鸡蛋黄或者含有PEDV 免疫球蛋白的牛初乳具有预防作用,可预防疾病或者降低死 亡率(Kweon 等,2000;Shibata 等,2001 )。在欧洲,没有足够的经济意义促使人们研发该 病的疫苗。然而, 该病在亚洲暴发如此严重,所以正在研制弱毒疫苗。 Bernasconi 等 (1995)报道适应细胞的CV777病毒株,其基因序列明显改变。此外,这种适应细胞培养的病毒对剖腹产新生仔猪毒力很低,并且组织病理变化显著减少。韩国KPEDV-9毒株在Vero 细胞上传93代后对新生仔猪的致病率降低,对妊娠母猪安全,因而建议用该细胞适应毒株作为疫苗(Kweon 等,1999 ),尽管其实际效率还需要测定。在日本,从1997年开始使用一种经济的、 减毒的、适应细胞培养的PEDV (P-5V )活疫苗对母猪进行预防接种。该疫苗被认为是有效的,但不是在所有母猪中都可产生可靠的乳汁免疫力(Usami 等,1998 )。(转自Barbara E Straw,Jeffery J Zimmerman,Sylvie D'Allaire,et al .猪病学[M].第9版.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399-403. )仔猪黄痢的诊断与防治 郭全海,赵耀光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工程系,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S858.28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1957(2011)06-0084-03 摘要:仔猪黄痢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症状多表现 为部分初生仔猪先排黄色稀粪,后拉半透明有腥臭味的黄色液体,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等可确诊。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及用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土霉素等药物治疗,能得到有效控制。关键词:仔猪;黄痢;大肠杆菌;诊断与治疗收稿日期:2011-10-25作者简介:郭全海(1980-),男,河南淮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方面的研究.E-mail :guohan611@https://www.docsj.com/doc/011869099.html,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哺乳仔猪常见肠道传染病之一。仔猪黄痢对仔猪的危害非常大,发病率高时能达90%以上,病死率高达100%。如果没有合理的防治措施,常常会给猪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流行病学 笔者在临诊中发现,仔猪常在出生后数小时至 7日龄内发病,以2~4日龄最常见,5~6日龄仔猪也 见有零星发病,1周龄以上很少见有发病。 大肠杆菌通过仔猪的口腔或脐带进入肠道得以传染。仔猪出生后从外界环境中吃了被污染的东西才能感染。这种污染常来自母猪或分娩区内清洁不彻底的积粪。在正常情况下,该病传播不快,产房内的发病数慢慢!!!!!!!!!!!!!!!!!!!!!!!!!!!!!!!!!!!!!!!!!!!!!!!!!!!!!!!!!!!!!!!!!!!!!!!!! 84DOI:10.13257/https://www.docsj.com/doc/011869099.html,ki.21-1104/s.2011.06.039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与诊断鉴别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与诊断鉴别 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 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到41℃左右,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常互相挤压、堆叠在一起,有的达3~4层;鼻盘发干,眼结膜发红,有黏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发病的2~3天,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衰竭,行走不稳,弓背弯腰,毛焦肷吊,呼吸困难,衰竭而死亡,病期为2~5天,死亡居多。 2.慢性为最常见的病型,由急性转来或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其病状与急性相似,只不过症状不明显或缓和些,据观察,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痢,而且形式多样。粪便呈粥状或水样,为灰白、淡黄、黄绿、灰绿或污黑色,恶臭,常混有黏液,甚至黏膜或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或起立和行走时都可出现下痢,粪便自然下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有的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稀粪水。有时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流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一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有食欲,饲喂时,到槽前吃几口就离去,后期废绝,也有的病猪死前还吃,喜喝脏水。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眼眶下陷,在后期时,极度瘦削,弓背,腹部收缩,紧贴背脊下,筋骨毕露,体瘦如柴,真所谓“皮包骨”,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诊断鉴别 慢性副伤寒由于发病特点、症状及剖检变化都较典型,不难做出诊断。 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发生于1~3月龄仔猪,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常在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发生。寒冷、气候多变、阴雨连绵季节多见发生;有降低仔猪抵抗力的多种致病应激因素存在。 2.临诊症状初期急性发生时,与猪瘟、猪丹毒相似,需结合其他材料综合判断。慢性病例典型的症状是持续性下痢,呈慢性经过;部分仔猪还有肺炎症状。 3.病理变化大肠有典型的溃疡,或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肝、淋巴结等为干酪样坏死等。 4.细茵分离急性病例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可从实质器官分离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易成功。将分离的沙门氏菌,进行形态、培养特性(包括鉴别培养)、生化试验及血清学鉴定等。 5.鉴别诊断急性病例与猪瘟、猪丹毒很相似,除了结合症状、病理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判定外,尚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如对猪瘟进行猪瘟酶标抗体试验、猪瘟荧光抗体检验及猪瘟兔体交互反应等)。 防治措施 (一)治疗对全群仔猪进行观察,发现病猪后立即隔离,及时治疗,并指定专人负责照

仔猪黄痢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仔猪黄痢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仔猪黄痢病是出生仔猪常发的急性、致死性肠道传染病,多在仔猪出生后几天内发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排黄色稀粪、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剖检有肠炎和败血症变化,是危害哺乳仔猪的重要传染病之一,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对养猪业危害极大。2015年3月,北京顺义某猪场突发仔猪腹泻,排黄白色或黄色水样稀便,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并结合细菌病原分离、生化鉴定,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确诊为仔猪黄痢大肠杆菌病。对分离的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筛选出了3种敏感药物,根据诊断及药敏试验结果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效果显著经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北京顺义某猪场于2015年3月,5日龄仔猪突然发病,仔猪腹泻不止,患猪粪便呈黄白色或黄色水样,仔猪迅速消瘦、全身衰弱,很快死亡。 2 临诊症状患猪腹泻黄色水样、顺肛门流下。精神沉郁,停止吃乳,脱水,迅速消瘦。 3 病理变化心包增厚,心包膜外面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外膜小点出血。肝表面覆盖一层灰黄色纤维素膜,肝肿大呈土黄色,表面有细小的灰白色坏死点。脾肿大出血。十二指肠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分离培养将采集的2份肝脏组织分别接种马丁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37℃培养18~24h,观察菌落形态。挑取可疑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纯培养。 4.2 生化试验参照BioMerieux 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仪鉴定操作说明进行。取纯化的单菌落接于0.45% NaCL基物安培管,用比浊仪制备混浊度相当于1个麦氏单位的菌悬液,接种于VITEK革兰氏阴性菌鉴定卡(GNI+),放入读数器中鉴定读取结果。 4.3致病性试验 将上述生化试验鉴定为大肠杆菌阳性的菌株,分别取纯化的单菌落接种普通营养肉汤,37℃培养24h,将每个菌株的营养肉汤培养物分别经腹腔接种小白鼠

几种常见猪病的诊断和防治

几种常见猪病诊断与防治

目录 猪瘟 (1) 猪口蹄疫 (2) 猪伪狂犬病 (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4) 猪流行性感冒 (5) 猪丹毒 (6) 猪肺疫 (7) 猪链球菌病 (8) 仔猪黄痢 (9) 猪水肿病 (10) 猪气喘病 (11)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12) 猪附红细胞小体病 (13) 猪弓形体病 (14) 猪应激综合症 (15)

食盐中毒 (16) 黄曲霉毒素B1中毒 (17) 赤霉菌毒素中毒 (18) 仔猪铁缺乏症 (19) 猪疥癣病 (20) 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一种急性、高热、接触性传染病,急性呈败血症,慢性以坏死肠炎为其主要特征,有高度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流行特点:在自然情况下,本病仅发于猪(包括野猪),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对猪瘟病毒的敏感性无差异,但常流行猪瘟的地区,年龄大的猪比小猪的抵抗力强,天然感染的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以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和伤口感染。 症状分三型: (1)最急性型,此类型比较少见,偶尔发生在流行开始的猪群,病猪体温升至 41℃以上常无其他病状,一夜过去,已死在猪舍内,病程仅1-2天,死亡率100% (2)急性型,此类型常见,病猪体温升至40.5-41℃,吃食减少或全废:吃两 三口后就去睡觉,眼结膜发炎并有脓性分泌物、鼻镜干燥,病初便秘,粪便干粟状,带血或黏液,以后拉稀,粪便恶臭,公猪的包皮常有积尿,挤压时流出恶臭浊白色的液体。病后期,病猪耳朵发绀,四肢内侧、腹下、会阴等处的皮肤有小出血点。病猪精神委顿,不活动,病程1-2周,死亡率70-80%。 (3)慢性型,病状极不规则,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也时有时无,喜饮水,便秘 与腹泻交替,病猪低头垂尾,常挤卧在一起。极度消瘦,行动无力,摇晃,病程常拖延一个月以上,最后衰竭而亡。 剖检:死猪外观消瘦,有眼屎,耳朵发绀,四肢内侧,肛门等处皮肤常有出血点。剖检喉头、心脏、膀胱、肾脏有明显的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肾脏色淡,表面有散在的针尖状。出血点。脾不肿大,边缘有许多深红的点状突起,称梗塞病变。脾脏边缘梗塞状尤为严重。胆囊和胃黏膜常有出血斑。回盲瓣上部出血坏死或有纽扣状溃疡。 防治: 1.平时预防措施 (1)用兔化猪瘟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注射。对猪群必须作到定期防疫, 一头不漏,这是预防猪瘟的首要环节。以后每月对出生仔猪和购进的猪只进行补打疫苗。 (2)实行自繁自养,尽可能不要到猪市场购猪,必须引进种猪时,应到 无病场及有正规防疫制度的猪场购买。买回来的只猪必须隔离观察半个月以上,无病才能混养。 (3)经常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加强饲养管理。 2.紧急预防,一旦猪群发生猪瘟,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初步确诊后立即用3-4倍剂量的兔化猪瘟弱毒冻干苗对假设健康 猪群紧急预防注射(每猪换针头)。 (2)免疫原则:先健康猪后可疑猪。病猪不处理,一定要换针头。

仔猪黄白痢的原因及防治

仔猪黄白痢的原因及防治(1)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的合称,是由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仔猪哺乳期常见的肠道传染性疾病。无论是大型养猪场,还是传统式家庭养殖,仔猪黄白痢都有发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是造成仔猪育成活率低,影响养猪业效益的主要疾病之一。 1 流行病学 1.1 仔猪黄痢 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数小时至7日龄内的仔猪,以1—3日龄内的最常见,一周龄以上很少发病。本病尤以头胎青年母猪所产仔猪的发病率为最高,发病急,死亡率也高。据调查发病率高达50%以上,死亡率高达30%。 1.2 仔猪白痢 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一般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尤以10-20日龄的仔猪发病最多,也最为严重,1月龄以上则很少发生。本病发病率较高,而死亡率相对较低,但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发病率为30%以上,死亡率一般在5%以上。 2 发病原因 仔猪黄白痢是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发生于仔猪哺乳期不同日龄的一种传染病。其发病原因是因为仔猪自身抵抗力差或与外界致病因子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母猪带菌 大肠埃希氏菌为猪肠道的正常菌群,且多数为益生菌,

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致病菌。这些致病菌随同粪便一起被排出体外,污染母猪的乳头和体表、圈舍、饲料等,仔猪通过吮吸母猪乳头、舔啃圈舍、饲料、母猪皮肤等,而食入病原菌,引起感染。这是引发仔猪黄白痢的主要原因。 2.2 仔猪本身的生理特点 初生仔猪的胃腺发育不完善,分沁胃酸的能力差,对细菌的抑制和杀灭能力弱,致使食入的致病菌在胃肠道大量繁殖,造成消化道机能紊乱,从而引发黄白痢等腹泻性疾病。 2.3 环境因素 仔猪的机体调节机能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如气候突变、阴雨潮湿、母乳质量差、补饲饲料突变、饮水卫生差及转群等应邀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2.4营养缺乏 母乳质量差、供给不足或补饲较晚等,致使机体蛋白质合成不足,导致仔猪抵抗力低下。另外,仔猪的缺铁性贫血、仔猪低糖血症、硒和VE缺乏等营养代谢性疾病也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继发本病。 2.5母猪胎次 仔猪黄白痢的发生也与母猪胎次有关。母猪胎次越少,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反之越低,其原因与母猪胎次增加、自然感染形成免疫应答有关,仔猪通过吮吸母乳获得母源抗体,因而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另外母猪胎次过高,其所生仔猪也易发生仔猪黄白痢。 3 症状 3.1 仔猪黄痢 临床特征为拉腥臭黄色浆状稀粪,内含凝乳小片,肛门

猪常见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猪常见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猪病种类多而病因复杂。但严重威胁养猪业的仍然是传染病,尤其是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严格遵循"预防为先,治疗为辅,防重于治"的猪病防治原则,做到:定期防疫,通常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定期预防。目前除流感和传染性胃肠炎外,其余各病都有预防用疫苗。小猪满月后应注射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疫苗,隔3~7天注射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疫苗。除常规预防外,必要时还须注射脑炎、口蹄疫、附红细胞体等疫苗;定期驱虫,一般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各驱虫一次,育肥猪也可每一两个月驱虫一次;随时观察,随时观察猪的症状,以利及时治疗。 现将猪常见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简介如下: (1)猪瘟:一年四季,任何猪都可发生,传染快,症状为高热稽留,脓性结膜炎、初便秘,后腹泻,耳后、颈、腹、四肢内侧皮肤有出血,指压不退色。防治药物:无特效治疗药物。发病后对假定健康猪每头按4—8头份紧急注射猪瘟疫苗。 (2)猪丹毒:散发,夏季多见,架子猪易感。症状为发热42 ℃以上,绝食便秘,皮肤有瘀斑,有的病肤出现疹块并坏死,或有心内膜炎和关节炎症状。防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治疗。 (3)猪肺疫:秋末春初多见,中小猪易感。症状为高热,呼吸困难、咽喉肿胀,口鼻流泡沫液体,死前瘀斑,慢性者有肺炎和胃肠炎。防治药物:庆大霉素、磺胺类等药物。 (4)猪链球菌病:地方流行性,各种猪均易感。症状为高热稽留,废食、跛行、呼吸困难。皮肤有瘀斑,神经症状明显,病程短,死亡快。防治药物:抗菌消炎类药物。 (5)猪气喘病:无明显季节性,冬季多见。症状为气喘咳嗽,早晚吃食,运动时咳嗽明显,呼吸快。防治药物:卡那霉素、土霉素、咳喘速停等。 (6)猪日本乙型脑炎:7—9月份蚊子较多时易发。症状为体温升高、口渴、结膜潮红,粪便干燥如羊屎,有的呈明显神经症状。防治药物:磺胺嘧啶。 (7)猪流行性感冒:在天气骤变和冷湿季节易发。症状为发病突然,全群发生,体温升高,寒颤,呼吸急促,咳嗽,流清涕、眼结膜充血,病程短,2—6天即可康复。防治药物:抗菌素、磺胺类、解热类药物。

仔猪黄痢诊治新法

仔猪黄痢诊治新法 仔猪黄痢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以感染1周龄以内的初生仔猪为主的急性肠道传染病。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见。 1、主要临床症状 仔猪吃初乳后,先后5头猪发病,表现为严重腹泻,粪便成浆液状,黄白色,在尾部,会阴和后肢等处玷污粪液,并粘:结成痂。病猪排粪时拱背,表现排便失禁,精神委靡,消瘦,脱水,眼球下陷。 2、剖检变化 病猪肠道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其中十二指肠充血、出血,结肠炎症较轻,肠道充气膨胀,有多量黄色液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汁色淡,有弥漫性点状出血,质脆软;肝肾有凝固性坏死灶。 3 、实验室诊断 3.1 镜检可见肠上皮组织显著膨胀,细胞内见有气泡,肠粘膜细胞膨胀,肠内绒毛脱落,腺体萎缩。 3.2 微生物学检查取十二指肠.内容物划线接种于麦康凯平板培养基上,作溶血试验及生化试验。将分离的病原型大

肠杆菌攻毒2头哺乳仔猪,于24h后发生黄痢。于是确诊该综合养殖厂哺乳仔猪患仔猪黄痢。 4、防治措施 4.1 加强饲养降低日粮中的抗原物质,减轻肠道免疫反应,断奶仔猪日粮的豆粕含量不宜超过25%,降低粗蛋白水平,以限制性氨基酸强化日粮,断奶仔猪日粮粗蛋白含量不宜超过19%:饲料中添加柠檬酸、甲酸钙等有机成,分;加入乳清粉等生成乳酸的物质;也可在料中加入调痢生、益生素等微生态制剂。 4.2 改善管理适度通风换气,降低圈舍温度,增强仔猪抵抗力。搞好环境卫生,彻底清扫消毒。猪场每天清扫一次,然后用3%来苏水与0.2%~0.5%过氧乙酸交替消毒,地面通道遍撒生石灰。 4.3 应用药物对于腹泻脱水仔猪,口服补液盐,方法是10%葡萄糖盐水10mL,地塞米松2mL,10%维生素C2mL。 4.4化学治疗

仔猪黄白痢怎么治疗

仔猪黄白痢怎么治疗 仔猪黄白痢怎么治疗?仔猪黄白痢是危害养猪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仔猪黄白痢怎么治疗?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仔猪白痢则为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两者常常伴随发生。 一、流行特点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严冬、秋雨季节发病较多,一般一窝仔猪只要有一头发病,1-2天内几乎全窝仔猪会发病,同窝仔猪发病率常在90%以上,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接近80%。带菌母猪是本病发生的主要传染病,病原性大肠杆菌由带菌母猪排出,下痢仔猪粪便中有大量病原菌,污染圈舍用具,仔猪经消化道感染。无论是初产母猪或者是经产母猪所产仔猪都可发病。 二、发病原因 1、母源带毒。发病原因为母猪产后感染(如患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乳房炎等)和母猪隐性带毒,使致病因子通过乳汁和接触传染给乳猪。 2、乳猪感染。乳猪自身感染了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如流感、猪瘟、细小病毒、冠状病毒等),寄生虫等。 3、环境变化。昼夜温差变化大,或季节交替,温差达15℃以上时,极易造成乳猪腹泻。另外饲养场所变换,圈舍卫生条件差,消毒药的刺激等都可引发仔猪黄白痢。 4、消化不良。原因有四种:一是母猪产前营养过剩,产后蛋白质摄入过多,造成乳汁过浓,引起乳猪脂肪性下痢;二是母猪营养不良,乳汁不足,同时仔猪开食较晚而造成乳猪饥饿性发病;三是在补料期间饲养方法不当,饲料搭配不合理,饲喂次数过少,仔猪每次吃得太饱,饮水过多,造成饲养性发病;四是饲喂了发霉变质饲料,哺乳仔猪补料中有过期、霉变饲料而造成仔猪黄白痢。仔猪黄白痢怎么治疗? 三、肠毒痢克治疗方案: 1.肠毒痢克是猪同源精制免疫球蛋白和生物肽类冻干粉的完美结合,是针对病毒性腹泻的特效产品。 2.一套肠毒痢克(一支液体,一支粉)可以治疗200斤体重,每天一次,连用2天。对于腹泻严重的猪可以让猪口服鞣酸蛋白酵母粉,修复肠粘膜。治愈率高达90%。--新亚生物技术宣传部 四、临床症状 病猪的主要症状为下痢,粪便呈灰白色或浅淡黄色、绿色。粪便混有黏液而成糊状,并含有气泡,有特殊的腥臭味。病猪几分钟拉稀一次,仔猪的尾、肛门及其附近常沾有糊状粪便。当细菌侵入血液时,病猪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不食,脱水、消瘦、精神不佳、被毛蓬松、无光泽,眼结膜苍白。大肠杆菌进入仔猪血液时,仔猪体温很快升高,可达40-41℃,

仔猪红黄白痢防治和治疗方案

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措施 编辑:坤宇生物科技 导读: 仔猪白痢是10~30日龄仔猪常发的一种传染病。以排泄灰白色或乳白色浆状、糊状粪便为特征,以O8-K88抗原的大肠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带菌母猪、仔猪及其排泄物为该病的传染源。母猪一经染菌,终生带菌,疫情不易扑灭,其所产仔猪都要受到传染,其发病率超过50%,死亡率可达30%。即使耐过的仔猪也易形成僵猪,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笔者在借鉴前人治疗仔猪白痢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该病的特点,采用母仔同治的方法,治疗仔猪白痢2 565头,治愈2 539头,治愈率达99%,现总结如下。 一、仔猪白痢发病原因 1、大肠杆菌污染 猪场被病原性大肠杆菌污染。主要是引种时引进带菌种猪。隔离消毒不严,造成病原扩散,病原性大肠杆菌由带菌的母猪排出,散布于外界,最重要的是污染母猪的乳头和皮肤,仔猪吮乳或舐母猪皮肤时,食入感染。 2、应激因素 本病的发生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气候多变,阴雨潮湿,冷热不定,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较差,饲料品质低劣,配合不当或突然改变,母猪乳汁太浓或不足或无乳,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3、母猪感染 被污染的猪场,既未给妊娠母猪接种黄白痢菌苗,又未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仔猪出生后吮吃初乳和舐吮母猪皮肤时,食入污染的细菌而感染发病。

二、仔猪白痢表现症状 仔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浆(糊)状粪便,呈乳白、灰白、黄白色,偶有绿色,有时粪中带有气泡,气味腥臭,肛门失禁,初期腹泻次数少,精神沉郁,腰背拱起,行动迟缓,被毛粗乱无光,体表不洁,肛门周围、尾根染粪,食欲减退,喜饮冷水,发育迟滞。病程长者达一周以上,短者2~3天,虽能自行康复,但多因严重脱水、营养障碍而成僵猪。 三、病理变化 1、仔猪黄痢 病猪尸体被毛粗乱,颈、腹部皮下水肿,粘膜和肌肉苍白。肠道膨胀,有大量液体状黄色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充血,肠壁变薄、松驰,尤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小肠内容物中混有凝乳块多呈黄绿色粥样,并有浓烈的腥臭味;空肠、回肠、结肠内充满大量水样渗出液,并混有黄色大小不等颗粒状物,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大呈淡红色。心脏扩张,肺水肿,肾脏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2、仔猪白痢 病程短的死猪,胃内有乳凝块,肠系膜淋巴结轻度水肿。病程稍长的病死仔猪,外观消瘦,肛门和尾部附有污秽的带有腥臭味的粪便。内脏没有显著的病变。胃有大量气体,肠粘膜充血、出血,肠壁透明,内容物稀薄,呈黄白色,并有恶腥浓臭气味。 四、预防措施 不从疫区引种,无病猪场应注意平时预防,主要不从有病猪场或地区引进种猪。有病猪场母猪和仔猪应固定猪圈和运动场,防止流窜散布病原菌,以保护无病的母猪和仔猪。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平时应改善母猪的饲料质量,合理搭配饲料,达到营养平衡,保持环境卫生和产房温度。母猪临产前,对产房必须彻底清扫、冲洗、消毒,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专业:学号: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仔猪副伤寒(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 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本病大多发生于幼龄仔猪., 成年猪很少见到。本病在我国各地的猪场都有发生, 特别是卫生状况不好的猪场常发,造成很大损失。规模化养猪场的养猪环境和饲养条件较好,发生较少。 1、引言 1 .1 病原学 沙门氏菌属是一群形态、生化特性相似的细菌,为革兰氏明性菌,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具周身鞭毛,存在于肠道中。沙门氏菌在环境中生存能力强, 在粪便氧化池可存活47天,在潮湿的粪便中可存活至少3个月,在干燥的粪便中可存活6 个月以上。此菌很容易被热、阳光灭活,也能被一些常用的酚类、氯类以及碘类消毒剂灭活。沙门氏菌属是一形态、生化特性同一的菌属。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具周身鞭毛的杆菌。作为一个典型的肠杆菌科的菌属,沙门氏菌存在于温血以及冷血动物的肠道中。沙门氏菌生命力顽强。它在7?45°C都可繁殖,冷冻或冻干后仍存活,在适合的有机物中可生存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据报道,沙门氏菌可在食肉动物粪便中存活8个月(Mittermeyer 和Foltz, 1969),在粪便氧化池中生存灯天 (Will等,1973)。在pH值低于5以下时,这种生存时间会缩短(Henry等,1983)。许多报道表明此菌在水中可存活很久(Williams,1975; Wary 和 Sojka,1977;Pokorny,1988)。此菌很容易被加热,阳光灭活,也能被一些常用的酚类、氯类以及碘类灭菌剂灭活(Rubin和 Weinstein,1977)。正因为沙门氏菌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以及在无数的宿主中造成的长期带菌状态,才使得此菌属在世界范围内广为分布。根据所采的样品不同以及不同的血清型,分离沙门氏菌的技术相差不一。在污染物、词料以及污染的水中,沙门氏菌数要比其它的细菌少一些。这时,常用的分离沙门氏菌技术为记录良好的加工技术,如预增菌法、选择性增菌法以及选择性平皿培养等(Groves等,1971 ^Edwards和 Ewing, 1972; Skovgaard等,1985;

治疗仔猪黄白痢的方法

治疗仔猪黄白痢的方法 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白痢的简称,一般地,仔猪出生后3-10天为黄痢,而出生10 以上的称为白痢,着也可以通过观察粪便颜色来判定。二者都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新生仔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仔猪死亡,给猪场和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 仔猪黄痢 水样稀粪,黄色或灰黄色,内含凝乳小片和小气泡。病猪口渴,吃乳减少,脱水、消瘦、昏迷、衰竭。 仔猪白痢 仔猪突然拉稀,同窝相继发生,排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白色,腥臭、糊状或浆状粪便。仔猪精神不振,畏寒,脱水,吃奶减少或不吃,有时见有吐奶。一般病猪的病情较轻,及时治疗能痊愈,但多因反复发作而形成僵猪,严重时,患猪粪便失禁,1周左右死亡。 病理变化: 仔猪黄痢 肠粘膜充血、水肿,甚至脱落。肠壁变薄,松弛,充气,尤以十二指肠最为重要,肠内容物呈黄色,有时混有血液。心、肝、肾有变性,重者有出血点或凝固性坏死。 仔猪白痢 病死仔猪脱水,消瘦、皮肤苍白。胃粘膜充血、水肿,肠内容物灰白色,酸臭或混有气泡。肠壁变薄半透明,畅粘膜充血、出血易剥脱,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常有继发性肺炎病变。治疗和预防措施 1.做好母猪产前产后管理;加强新生仔猪的护理。 2.仔猪出生后,仔猪第三天,七天,二十一天分别用香港龙达生物的高热金针(八联免疫球蛋白)(300斤/瓶)同时配合龙达核酸肽核酸肽(500斤/瓶)混合注射,可防治猪瘟,圆环,蓝耳,传染性胃肠炎,大肠杆菌引起的黄白痢等病毒性疾病。 3.香港龙达生物针对新生仔猪、断奶前后小猪出现黄白痢的治疗方案:用肠毒特效一针灵+复合多肽刀豆素混合注射2-3天,针对10天以内的小猪,复合多肽刀豆素每天100万单位,30天左右的小猪200万单位;对发病几天已经出现脱水低温的猪群同时配合附子里中丸口服(用温开水化开口服)效果非常显著。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1、病原体与传染源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其病原体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为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产生芽孢,除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都有周身鞭毛。病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3%的来苏儿、福尔马林能将其杀死。本病主要侵害2~4月龄仔猪。其传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病猪及带毒猪排出的病原体污染了饲料、饮水及土壤等,健康猪吃了这些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发病。另一种是病原体平时存在了健康猪体内,但不表现症状,当饲养管理不当,寒冷潮湿,气候突变,断乳过早,有其它传染病或寄生虫病侵袭,使猪的体质减弱,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乘机繁殖,毒力增强而致病。 2、流行特点 各种家畜、家禽、其他动物和人,对沙门氏菌属的一些细菌有易感性。不分年龄均可感染,多发生在断奶后的的幼龄猪。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气候寒冷多变及多雨潮湿季节发生最多。 3、症状 按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以慢性型为常见。 (1)急性(败血型)发病初期多为急性,体温升至41摄氏度以上,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鼻、眼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色斑,呼吸急促,很快死亡。 (2)慢性为最常见的病型,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痢,粪便呈粥状或水样,呈黄褐、灰绿或污黑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常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体温稍高或正常,食欲减少,后期废绝;有的病猪皮肤上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最后极度衰竭而死。病程多在半个月以上甚至长达2个月。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4、诊断 慢性副伤寒的发病特点、症状及病理变化都比较典型,不难做出诊断,急性副伤寒与猪瘟很相似,且常为猪瘟的并发病,应注意区别诊断。 5、防治

仔猪黄白痢的预防与治疗

仔猪黄白痢的预防与治疗 摘要:仔猪黄、白痢均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于新生仔猪中的急性传染病,如果不给予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仔猪死亡,给猪场和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效分析仔猪黄、白痢的致病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 可以很好的控制仔猪黄、白痢,保障广大养殖户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仔猪黄白痢;预防;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生活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些疫 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1]。根据权威数据显示,在众多的疫病中,以仔猪黄、白痢 最为严重,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并且感染仔猪呈现急性毒性,传染性很强。仔 猪黄、白痢主要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诱发[2],临床上的仔猪黄白痢主要特点为排 出黄白色稀便,多发于1周龄,其中以1-3日龄的发病率最高[3]。如果季节骤变,对母猪的管理不善,造成影响失调,极易诱发仔猪黄白痢[4]。因此,掌握仔猪黄 白痢的发病原因,并且针对其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很好的 控制临床上的仔猪黄白痢传染。因此,本文就仔猪黄、白痢的致病原因、预防措 施以及治疗措施进行简单阐述: 1 致病因 经分析,导致仔猪黄白痢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如下:(1)养殖户在饲养的过程中,忽略了为母猪接种猪疫苗的重要性,由于没有为母猪及时的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导致新生仔猪感染细菌诱发各种疾病;(2)饲养人员没有为母猪制定合理 的饮食方案,其产前产后的饲料不充足,并且搭配不合理,饮食过多,母猪会产 生消化不良等其它消化系统病症,从而引起仔猪出现下痢,机体的免疫力降低, 对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减弱,增大感染疾病的几率;(3)仔猪的消化系统障碍,胃肠的分泌功能退化,会导致其对肠道的细菌丧失抑制以及干预能力;(4)气 候的急剧变化以及猪舍的管理工作不完善,会使母猪的乳头以及猪舍的食物、水 质受到污染,当仔猪吮吸乳头等会导致大量的细菌流入消化系统,因此感染发病。 2 临床上的典型症状 2.1 仔猪黄痢;仔猪黄痢多发于出生后24h,最初会有3头左右的仔猪出现身 体衰弱、精神沉郁等典型症状,随后会有大批仔猪出现感染。仔猪出现感染。一 般情况下,仔猪会出现水样稀粪,粪便颜色为黄色,内含凝乳小片、小气泡,具 有较为严重的腥臭味[5]。感染后的仔猪以口渴、脱水、吃乳减少、消瘦、昏迷为 主要特征。 2.2 仔猪白痢;仔猪会突然排出稀便,粪便颜色为乳白色、灰白色,具有严重 的腥臭味,随后仔猪的排便次数逐渐增加。感染后的仔猪以精神不振,畏寒,脱 水为主,有的仔猪会吃奶减少或不吃,甚至会吐奶。由于仔猪反复发作会形成僵猪,严重的患猪会出现粪便失禁,1周左右死亡[6]。 3 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种猪的引入工作,强化无病猪场的防疫工作:首先,养殖户要禁止引进疫区的猪种;要密切关注猪场的感染情况,一旦发现感染患猪,要及时 将其与其它猪群分离,避免其四处流窜传染其它猪群;重视对母猪的防疫管理, 在其即将生产时,进行疫苗接种,仔猪出生后24h后,再对仔猪进行抗生素治疗,比如长效土霉素,前三天都要在仔猪吃完奶后将其赶入保温箱(产房一定要配有 保温箱,并采用挂保温灯等方式使箱内温度达35度左右),防止仔猪黄白痢出现;(2)重视猪场的管理工作,做好消毒工作;要为母猪制定合理的饮食策略,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主要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 仔猪一种传染病,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症状为出现肠炎 和持续下痢为特征。 一)病原特性沙门氏菌为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直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本菌有菌体抗原(O 抗原)、鞭毛抗原(H 抗原)、表面抗原(荚膜和菌毛抗原,称为W抗原)和K抗原;虽不产生外毒素, 但具有毒力较强的内毒素,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变化及中毒性休克,有的还可产生与大肠杆菌肠毒素性质相同的肠毒素。 引起猪副伤寒的沙门氏菌的血清型较为复杂,各国所分离到的菌株有较大的差异且致病性很不一致。其中猪霍乱沙门氏菌及其孔道夫变种是主要的病原体,可引起败血症和肠炎;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德尔俾沙门氏菌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炎;都柏林沙门氏菌可引起散发性败血症和脑膜炎:猪伤寒沙门氏菌则以引起溃疡性小肠结肠炎以及坏死性扁桃体炎和淋巴结炎为特征。 沙门氏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粪中可活1?2个月, 在垫草上可活8?20周,在冻土中可以过冬,在10%?19 % 食盐腌肉中能生存75 天以上;但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3% 来苏儿、3 %福尔马林等常用消毒液均能将其杀死。本菌易 产生耐药性。 二)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又以冬春季节多发。本病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但3?4月龄仔猪最易感, 6 月龄以上的猪发病少,1 月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更少。多为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尿液、流产物排出,经消化道感染。环境潮湿、长途运输、卫生较差、营养缺乏等外界不良因素可造成内源性感染。

(三)临床症状急性病例体温高达40?42 C,呕吐和腹 泻,拉黄绿色、恶臭、粥样稀粪。耳根、胸前、腹下、四肢 等肢体远端皮肤发绀,有紫色斑点和斑块,多数病例2?4 天死亡,耐过猪发育不良,转为僵猪。慢性病例较为常见,开始发病不易察觉,到精神不振、寒颤、出现下痢时,一般才被发现。病猪喜钻垫草,或者挤堆。恶性下痢,下痢和便秘交替进行,粪便恶臭,呈淡黄色、灰绿色或灰白色。病猪长期卧地、高度消瘦,皮肤呈污红色,站立行走时歪歪倒倒,体温有时升高,继而又降至常温。一般于数周后死亡,少数康复的猪变为长期带菌的僵猪。 四)病理特征仔猪副伤寒较为特征性的病变是大肠黏膜局灶性或弥漫性伪膜和溃疡,周围无堤状隆起。急性病例主要表现败血症变化,腹腔脏器表面附着有黄白色纤维蛋白状物,胃肠浆膜充血、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肿 大,色暗带蓝,坚度似橡皮,肝脏肿大,黄色样变或表面有散在m 粒大小的黄白色坏死点。盲肠、结肠坏死性炎症,肠壁增厚,表面附有一层假膜,胆囊黏膜坏死。慢性病例主要病变在盲肠、结肠和回肠,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一层灰白色和黄绿色麸皮样假膜,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 五)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诊。确诊可通过细菌学检查、分离培养和ELISA 等方法。急性病例可从实质器官分离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易成功。如已分离到沙门氏菌,必须综合其它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判断。 六)治疗方法 1. 西药治疗化疗药的使用以敏感药物,按一定的周期进行替换使用。选药方案可参考表10-15 ,还可选择盐酸强力霉素、盐酸土霉素、氟哌酸代替磺胺类药。 表10-15 西药治疗猪沙门氏菌病药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