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土壤侵蚀原理第5章重力侵蚀

土壤侵蚀原理第5章重力侵蚀

土壤侵蚀原理第5章重力侵蚀
土壤侵蚀原理第5章重力侵蚀

第5章重力侵蚀

主要教学目标:分析重力侵蚀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规律,阐述重力侵蚀形式及影响重力侵蚀的自然因素。使掌握防治重力侵蚀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参阅课外书及野外实习为辅。

主要内容:第一节重力侵蚀作用分析

第二节崩塌

第三节滑坡

第四节错落

第五节蠕动

第六节陷穴与泻溜

第一节重力侵蚀作用分析

一、坡面重力侵蚀应力

1.概念:重力侵蚀是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的一系列现象。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也称为块体运动。

斜坡(包括山坡、岸坡、人工边坡)上松散堆积物或风化基岩,由于本身重量而沿着斜坡向下运动或发生垂直下落,在块体运动中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地震等因素往往起促进和触发作用。块体运动是一种固体或半固体物质的运动,可以是快速运动,也可以是缓慢不易觉察的移动或蠕动。它既是地质作用的动力,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因为当它沿斜坡向下运动时,一方面破坏沿途可能遇到的基岩,同时运动的物质本身也遭受破坏。

2.应力:重力是促使斜坡上的物质向下运动的动力。当重力克服了物体的惯性力和摩擦阻力时,物体就要向下移动。在这一过程中,水也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它能促进块体运动的发生。这不仅因为水可以增大物质的重量,更重要的是水还起着润滑作用,从而减少松散物质颗粒之间的粘结力以及整个物体和基底之间的摩擦阻力。此外,地下水在流动中具有渗透力,这种力作用在它所流经的沉积物或岩石颗粒上,其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能促进沉积物或岩石的破坏。每当洪水退后河岸易发生坍塌,就是因为这时两岸的地下水均向河流排泄,其流向与渗透力的方向指向岸坡下方,从而破坏河岸的稳定性。

另外,块体运动在地震或人工爆炸时也易于发生,这是因为震动产生的冲击力减小摩擦阻力,而触发了块体运动。促进块体运动的其它因素还有斜坡的负荷超过斜坡所能担负的重量、流水或波浪的掏蚀使斜坡过陡、水的冻结和融化交替发生、滥肆开采斜坡下部的岩石等。

重力侵蚀常常是突然发生,给人们带来很大灾害。特别在山区无论是交通、厂矿、城镇或是大型水利枢纽建设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我国是多山之国,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三分之二,更应注意坡地重力侵蚀的研究。

二、坡面重力侵蚀外营力

使坡地物质发生运动的外营力,除自身的重力外,还受水、冰雪、风、生物、地震以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外营力是重力和水的作用。

分析块体运动的力学过程,可以分为位于坡面上的松散土粒、岩屑和在坡地表层沿一定软弱面发生位移的较大土体、岩体两种情况。

1.土粒岩屑或石块运动:位于坡地表面的土粒岩屑或石块,一方面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滑力T,有促使块体向下移运的趋向,另一方面块体与坡地的接触面间由于有摩擦阻力τp 牵制下滑力,使块体趋向稳定。下滑力大于摩擦阻力则发生位移,反之则稳定。如两者相等块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要使坡面上的碎屑物质稳定,需要下滑力小于抗滑强度。而要下滑力小于抗滑强度,坡角必须小于坡面物质的内摩擦角。若坡面上的岩屑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则下滑力等于抗滑强度,即坡角和块体的内摩擦角相等。因此内摩擦角φ反映了块体沿坡下滑刚好起动的坡角,代表物质的休止角。特别对那些没有粘结力的砂层或松散岩屑堆积层来说,内摩擦角和休止角是一致的。这时,凡坡面的坡角θ小于物质内摩擦角φ时,坡面上的物质是稳定的。

土、砂和松散岩屑的内摩擦角φ值随其颗粒大小、形状而异。粗大并呈棱角状而又密实的颗粒的休止角大。一般悄况下,风化岩屑离源地愈远,其颗粒因磨蚀圆度增加,磨擦力减小,休止角变小。因此愈近坡麓,坡度也愈缓和。

值得注意的是,土的内摩擦角随含水量而变化。土粒间充满水分将增加润滑性,休止角变小。因此在同样条件下,湿润区的山坡坡度缓,于燥区的山坡坡度陡。一般来说山坡坡顶水分不易积累,显得较干燥,坡麓较湿润,因之,山坡坡度也有从坡顶向坡麓变缓的趋势

2.块体的整体位移:块体运动并不限于在坡地表面移动,有时沿坡面以下一定深度的软弱面发生整体位移。这时还遇到另外一种阻力,即土层或岩层的粘结力C。块体运动一定要克服粘结力C和摩擦阻力τf才能发生位移。

其块体运动的抗滑强度为

τf=N·tgφ十C·A

式中:C――粘结力(kg/cm2);A――运动块体与坡面的结触面积(cm2)。

土体的粘结力与组成物质的成分、结构及土体含水量多少有密切关系。粘土的力学性质受水分影响最大,含水量少、处于干燥状态时,具有极其牢固的性质。如水分增加粘土可变成可塑状态,其强度大大降低,极易形成软弱面,土体往往沿此破裂而发生块体运动。

坚硬岩体的粘结力C值很大,一般不易发生移动。但岩层中常常存在软弱的结构面(层面、软弱夹层、断层面、节理面、劈裂面等)。软弱结构面的内摩擦角φ和粘结力C都显著减小,因此容易产生破裂面而发生块体运动

总之,坡地上的块仲运动主要受重力引起的下滑和岩土块体的内摩擦力及粘结力的相互关系而定。

其稳定系数为

K=抗滑阻力/下滑力=N·tgφ+C·A/T

理论上当K=1时,岩体或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当K<1时,岩体或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当K>1时,岩体或土体是稳定的。工程上一般采用K=2~3为安全稳定系数。

自然界的山坡大多数的K值>l,所以都是比较稳定的。如果坡麓地带因河流侧蚀或人工切坡,改变了坡地形态使边坡角加大,形成陡坎甚至是临空悬崖,坡面块体突出,不稳定体加大,将促使块体运动发生。

第二节崩塌

一、崩塌作用方式

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崩塌过程按块体的地貌部位和崩塌形式又可分为山崩、塌岸和散落。

山崩是山岳地区常发生的一种大规模崩塌现象,崩塌体能达数十万立方米。山崩常阻塞河流、毁坏森林和村镇。山崩时大块崩落和小颗粒散落是同时进行的。

河岸、湖岸(库岸)或海岸的陡坡,由于河水、湖水或海水的掏蚀,或地下水的潜蚀作用以及冰冻作用,使岸坡上部物体失去支持而发生崩塌。称为塌岸。

散落是岩屑沿斜坡向下作滚动和跳跃式地连续运动。其特点是散落的岩屑连续地撞击斜坡坡面,并带有微弱的跳动和向下作旋转运动。跳动可以是岩屑从某一高度崩落到坡下继续反跳,也可能是快速滚动的岩屑撞击不平整的坡面而跳起。

二、崩塌分类

崩塌的分类可按不同的原则来考虑,其一是根据组成坡地的物质结构分类,其二是根据崩塌的移动形式分类。

1.根据组成坡地的物质结构:崩积物崩塌,这类崩塌是山坡上已经过崩塌的岩屑和沙土等物质,处于很松散状态,当有雨水浸湿或受地震震动时,可再一次形成崩塌。

表层风化物崩塌,这是在地下水沿风化层下部的基岩面流动时,引起风化层沿基岩面崩塌。

沉积物崩塌,有些由厚层的冰积物、冲积物或火山碎屑物组成的陡坡,由于结构松散,形成的崩塌。

基岩崩塌,在基岩山坡上常沿节理面、层面或断层面等发生的崩塌。

2.根据崩塌体移动形式和速度:散落型崩塌:在节理或断层发育的陡坡,或是软硬岩层相同的陡坡,或是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陡坡,常常形成散落型崩塌。

滑动型崩塌:这类崩塌沿一滑动面发生,有时崩塌土体保持了整体形态,这种类型的崩塌和滑坡很相似。

流动型崩塌:降雨时斜坡上的松散岩屑、砂和粘土,受水浸透后产生流动崩塌。这种类型的崩塌和泥石流很近似、实际上这是坡地上崩塌型泥石流。在北京西山一带称这种崩塌泥石流为“龙扒”。

上述各种类型崩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次崩塌中,可以有几种形式的崩塌同时出现,或者由一种崩塌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崩塌形式。

三、崩塌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为明显,斜坡上物体的重力切向分力和垂向分力是随着山坡坡度大小而变化的。当山坡坡度达到一定角度时,岩屑重力的切向分力能够克服摩擦阻力向下移动,一般大于33°的山坡不论岩屑大小都将有可能发生移动。但是不同岩性的山坡,形成崩塌的坡度也不完全相同。在无水情况下,一般岩屑坡的坡度休止角是30°~35°,干沙的休止角为35°~40°,粘土的休止角可达40°左右。如果为同一种岩性但其结构不同,它们的休止角也不同。例如原生黄土的结构较致密,超过50°的坡地才会发生崩塌,而次生黄土的结构较松散,30°左右就发生崩塌。坡地的相对高度和崩塌的规模有关,一般当坡地相对高度超过50m时,就可能出现大型崩塌。

2.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等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在节理和断层发育的山坡岩石破碎,很易发生崩塌。当地层倾向和山坡坡向一致,而地层倾角小于山

坡坡度角时,常沿地层层面发生崩塌。软硬岩性的地层呈互层时,较软岩层易受风化,形成凹坡,坚硬岩层形成陡壁或突出成悬崖易发生崩塌。

3.气候条件:气候可使岩石风化破碎,加快坡地崩塌形成的时间,在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理风化作用较强,在较短时间内岩石就会风化破碎。例如兰新铁路一些新开挖的花岗岩路堑,仅四、五年时间路堑边坡岩石就遭到强烈风化,形成崩塌。

4.地震及其它:地震是崩塌的触发因素。地震时能形成数量多而规模很大的崩塌体,例如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有650多处发生大规模崩塌(其中有一部分是滑坡),地震形成的崩塌分布在上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970年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附近发生一次大地震,当时从5000~6000m高山上倾泻下来的岩块和冰块等崩塌体,连抛带滚波及到10km以外。1974年7月8日在昭通地震区的老寨堡附近发生一次巨大崩塌,是在一次2.6级小余震的触发作用下发生的。大规模崩塌前山崖上有小石块崩落,随即开始大规模的崩塌,转瞬间巨大石块从山坡上向下倾泻,击毁了山下原有的老崩塌体,新、老崩塌体一起往山下流动,形成长约1.5km、宽150~200m的崩塌体,自上而下分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三个地段。

在山区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如不顾及自然地形条件,任意开挖、常使山坡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生崩塌。另外任意砍伐森林和在陡坡上开垦荒地也常引起崩塌。

第三节滑坡

一、滑坡的地貌特征

1.滑坡体:斜坡上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体或岩体称之为滑坡体。由于整体下滑,土体大体还保持着原有结构,它以滑动面与下伏未滑地层分割开来,滑坡体与其周围不动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称之为滑坡周界,它圈定了滑坡作用范围。滑坡体上的树木随土体滑动而东歪西斜称之为醉林。滑坡体的规模大小不一,从十几立方米到几亿立方米。

2.滑动面或滑动带:滑坡体沿之下滑的面称为滑动面。在均质土体中其剖面为一个近似半圆弧形,通常上陡下缓,中部接近水平,前缘出口处常常形成逆向的反坡。滑动面有时只有一个,有时有几个,故还可以分出主滑动面与分支滑动面。滑动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磨光面和擦痕。有时在滑动面附近的土体有明显的扰动或拖曳褶皱等现象构成滑动带。滑动带的厚薄不一,从数厘米到数米不等。

3.滑坡后壁与滑坡台阶:滑坡体与坡上方末动土石体之间,由一半圆形的围椅状陡崖分开,这个陡崖称为滑坡壁。一般坡度为60°~80°,高度从数厘米至数米不等。滑坡壁是滑动面露出的部分,它的高度代表滑坡下滑的距离。滑坡后壁上有时留有擦痕,表明滑坡体

沿此滑落。如滑坡壁上方坡面出现几条与滑坡壁平行的裂缝,可能孕育着新的滑动带。由于滑坡壁坡度陡峻,也常伴随发生小型崩塌。

滑坡体下滑时,因滑体各段移动速度的差异产生分支滑动面,使滑坡体分裂成为几个错台,称之为滑坡台阶。由于滑体沿弧形滑动面滑动,故滑坡台阶原地面皆向内倾斜呈反坡地形。组成滑坡的地质剖面也都相应内向例转倾斜,且有扰动揉皱现象。

4.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体前缘常呈舌状突出称为滑坡舌。由于滑坡舌是被推动的,故称被动主体。滑体上部则称为主动主体。滑体在滑动过程个滑坡舌前面常因受阻、挤压而鼓起,称滑坡鼓丘。如恢复滑动前的原地面线,则滑坡上部下滑的主体土体,基本上相当于滑坡舌部被动土体的体积。

5.滑坡湖与滑坡洼地:滑坡滑动后,在滑坡壁下部和滑坡台阶的后缘,即滑坡台阶的反坡处,常常形成滑坡洼地。有时因地面积水或地下水出露而形成滑坡湖或湿地。

6.滑坡裂缝:滑坡地面裂缝纵横交错甚为破碎,按其受力状况可以分为四种。

环状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壁的后缘,与滑坡壁方向大致吻合,由滑坡体向下滑动时产生的拉力造成的,属拉张裂缝。一般有几条,与滑坡壁或滑坡周界重合的一条通常称为主裂缝,是主滑动面在地表的直接延续线。

剪切裂缝,主要分布在滑坡体中部及两侧,因滑动土体与相邻不动土体之间相对位移产生剪切力造成。根据滑体两侧的剪切裂缝可圈出滑坡的范围,如两侧割切裂缝逐步贯通,则预示滑坡将发生滑动。

鼓张裂缝,分布在滑体的下部,因滑体下滑受阻,使土体隆起形成的张开裂缝。

扇形张裂缝,在滑坡体最前缘,因滑坡舌向两侧扩散而形成的扇形或放射状张裂缝。

典型的滑坡才具备上述一系列比较完整的形态,一般滑坡可能只具有其中几种主要形态,如滑坡体、滑坡壁、滑动面、滑坡裂缝等。其它如滑坡鼓丘、滑坡湖、醉林等滑坡地貌视具体条件而异,不一定全都具备。

二、滑坡的力学机制及滑坡形成条件

1.滑坡滑动的力学机制:斜坡上的土体、岩体是否滑动,依其力学平衡是否遭到破坏而定。由于斜坡土体、岩性特性不同,滑动面的性质也不一样,力学分析和计算方法也不相同。

2.滑坡形成条件:斜坡的地貌特征决定了斜坡内部应力分布状态及地表流水特征,特别是斜坡的高度、陡度和外形是决定滑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外貌起伏和缓、坡度不大、植被覆盖较好的山坡,大多是比较稳定的。但在高陡的山坡或陡崖,斜坡上部的软弱面形成

临空状态,加大了滑动力并减小了抗滑力,使斜坡上部土体或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产生滑坡。

斜坡的物质组成与地质结构也直接影响着滑坡的发生与否,不同土体、岩体的工程力学特征不同,它们的抗剪强度、抗风化、抗软化、抗冲刷的能力也不同,发生滑坡的频率也不一样。粘土和松散堆积层浸水后,粘聚力骤降,大大增加了其可滑性,沉积岩互层地区如夹有软弱层次的薄层页岩、泥岩、煤系等地层容易发生滑坡。变质岩系中如含有绿泥石、叶蜡石、云母矿物的片岩、千枚岩分布地区,滑坡也常常成群分布。这些地层常称之为易滑地层。岩层的各种结构面,如层面、片理面、断层面、解理面、堆积层内的分界面及其基底面、地下水含水层的顶底面以及岩基风化壳中风化程度不同的分界面等,常常构成滑动带的软弱面。特别当岩层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岩层的倾角又小于斜坡的坡角时,最易发生滑坡。

地下水的作用是促使滑坡发生的极重要的因素,地下水浸湿斜坡上的物质,显著地降低其抗剪强度。实验证明当粘土的含水量增加至35%时,抗剪强度会降低60%以上,泥岩或页岩饱水时的抗剪强度,比天然状态下的抗剪强度降低30~40%。如果地下水在隔水顶板上汇集成层,还会对上覆岩层产生浮托力,降低抗滑力。地下水还能溶解土石中易溶物质,使土石成分发生变化,逐渐降低其抗剪强度。地下水位升高,还会产生很大的静水与动水压力,这些都有利于滑坡的产生。

三、滑坡类型及其发展阶段

1.滑坡类型:滑坡类型的划分可根据不同的原则,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根据滑坡的物质,可划分为黄土滑坡、粘土滑坡、碎屑滑坡和基岩滑坡。

根据滑坡和岩层产状、岩性和构造等,可划分为顺层面滑坡、构造面滑坡和不整合面滑坡等。

根据滑坡体的厚度,可划分为浅层滑坡(数米)、中层滑坡(数米到二十米)和深层滑坡(数十米以上)。

根据滑坡的触发原因,可划分为人工切坡滑坡、冲刷滑坡、超载滑坡、饱和水滑坡、潜蚀滑坡和地震滑坡等。

按滑坡形成年代,可划分为新滑坡、老滑坡和古滑坡。

按滑坡运动形式,可划分为牵引滑坡和推动滑坡。

上述各种滑坡类型的划分都是根据某一单项指标来考虑的,实际上自然界的滑坡形成是多因素的,例如由于地震触发的滑坡,可以在同一土层中形成滑坡,也可沿层面或断层面形成滑坡,因而只考虑一种因素来划分滑坡类型不能得到较满意的结论。

2.滑坡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蠕动变形阶段,在斜坡内部某一部分因抗剪强度小于剪切力而首先变形,产生微小的滑动。以后变形逐渐发展,直至坡面上出现断续的拉张裂缝。随拉张裂缝的出现渗水作用加强,使裂缝变形进一步发展,后缘拉张裂缝逐渐加宽加深,继而两侧出现剪切裂隙,坡脚附近的土层被挤压,而且显得比较潮湿,此时滑动面已隐伏潜存。

第二阶段为蠕动变形阶段,这一阶段长的可达数年,短的仅数月或几天。一般说滑坡规模越大,这个阶段为时愈长。如雅砻江大滑坡,1960年时山体开始变形,山坡出现裂缝,直到1967年6月才发生大规模的滑动。

第三阶段为剧烈滑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滑动面业已形成,岩体完全破裂,滑体与滑床完全分离,滑带抗剪强度急剧减小,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之后随切应力增大,裂缝亦加大,后缘拉张土裂缝连成整体,两侧出现羽毛状剪切裂缝并逐步贯通。斜坡前缘出现大量放射状鼓张裂缝和挤压鼓丘。位于沿动面出口处常有浑浊泉水渗出,预示滑坡即将滑动。在促使滑动因素诱导下,滑坡发生剧裂滑动。滑坡下滑的速度快慢不等,一般每分钟数米或数十米,但快速的滑动有的可达每秒几十米,这种高速度的滑坡属崩塌性滑坡。

第四阶段为渐趋稳定阶段,经剧烈滑动之后,滑坡体变形重心降低,下滑能量渐渐减小,抗滑阻力增大位移速度越来越慢,并趋向停止。土石体变得松散被碎,透水性加大,含水量增高,原有层理局部受到错开和揉皱,并可出现老地层超覆新地层现象。滑坡停息后,在自重作用下滑坡体松散土石块逐渐压实,地表裂缝逐渐闭合。滑动时东倒西歪的树林又恢复垂直向上生长变成马刀树。滑坡后壁因崩塌逐步变缓,滑坡舌前渗出的泉水变清或消失。滑坡渐趋稳定阶段可能延续数年之久。已停息多年的老滑坡,如果遇到敏感的诱发因素,可能重新活动,如及时采取措施,可预防老滑坡的复活。

四、影响滑坡因素的分析

1.斜坡形态的改变:山区斜坡常常因河流凹岸侧蚀和人工开挖坡脚,造成高陡的边坡而发生滑坡,或是在坡顶堆积弃土,或建造工程建筑物。这些不但改变了斜坡的外形,也加大了承载力,使基部的土体加大下滑力,可能发生滑坡。据统计宝成线铁路宝鸡至广元段原有91处滑坡中,有80处(占88%)在施工期间由于过分切坡,破坏了山体的极限平衡,使上部土体失去支撑而产生滑坡。

2.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变化:大雨、暴雨以及相随的大量地下水活动,使土体容量骤增,加大滑动力,减小抗滑力导致滑坡发生。有些地区甚至出现“大雨大滑、小雨小滑”的现象。据建工部门1972年统计,在114个滑坡中引起滑动的原因90%都与降雨有关,而且滑坡常常在降雨后稍后一段时间才发生,这是因为大气降水转化为地下水要经过一个渗透过程。

山区河流水位具有很大变幅,高水位时滑带浸水范围扩大,增加土体容重,降低抗滑强度。在水位骤降时,滑坡体动压力增大,浸水部分上浮力和静水反压力都减少,因此河岸不少滑坡常常在水位骤降时发生。

3.震动影响:砂层或粗粉砂层如遇到震动,颗粒将重新排列,这种过程如发生在地下水面以上,可引起地面沉陷,如发生在地下水面以下,则引起浸水的砂或粉砂的液化发生流动,所以湿润的砂质斜坡受到震动后就很不稳定。地震还直接破坏岩石结构,促使发生滑坡,震级高的为害尤烈。不适当大爆破施工,也会破坏土石结构,导致滑坡的发生。

第四节错落

一、错落的特征:错落是指陡崖、陡坎、陡坡沿一些近似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它的特征是垂直位移量大于水平位移量。错落体比较完整,大体上保持了原来的结构和产状。错落体在形态上呈阶梯状,常常只有一级,多级的较少。它们的后缘为几乎垂直的(70°左右)错落崖或错落坎。错落坎附近,有大致与它平行的较顺直的裂缝。错落体的基部有挤压鼓包等现象。错落与崩塌不同,错落与滑坡虽然都有滑动面,但错落以重力作用为主,水的作用较次。错落一般沿高倾角且比较平直的滑动面下坐位移,错落体边缘没有反倾斜块体,即不发生反问剪力对滑动力的抗衡。一次错落发生后,坡面将有相当长的稳定时间,在采取整治措施上这是重要的时机。可以把错落列为崩塌与滑坡之间的中间类型。

二、发生条件和原因

1.形成条件:地貌条件是影响错落发生的因素之一,错落主要出现在山区峡谷河道两侧受到强烈侧蚀的部位。新修水库的库岸、海蚀崖、湖蚀崖等处也常出现。发生错落的地面坡度一般大于35°~40°。而错落地点的上部山坡可以相当平缓,不足40°,而崩塌发生的斜坡上部往往为更陡的斜坡,这是错落与崩塌不同的地方。

地质条件是影响错落发生的因素之二,错落主要发生在粘结力较大的地层或坚硬岩层组成的陡崖或陡坡上常有大断层、大节理的地方,特别是两组构造线相交处最容易发生。另外在以断层相接触的或层理十分发育的岩层中,都易于错落的形成。少数也可以出现在松散物质组成的陡坡上。错落破裂面是高角度的,一般为45°~70°。大量统计结果表明坡角θ、内摩擦角φ和错落破裂面的角度A的经验关系式为

A=(θ+φ)/2)

错落面的角度还受断层、大节理等构造面所控制。

2.影响因素:山坡下部减少了支撑力量,如原为接近极限平衡的山坡,当河流下切侧蚀或波浪强烈击撞,或人工开挖路堑,造成隐伏的倾斜软弱面下端处于临空状态,都是引起错落的因素。错动面附近有水流活动,润滑性增加使摩擦阻力减小,地震或大爆破的震动也可引起错落。

第五节蠕动

一、蠕动特征:蠕动主要是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移动的速度每年小的只有若于毫米,大的可达几十厘米。由于它的运动过程十分缓慢,一时不易觉察出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其变形量也是很可观的。如果不加重视会给生产和建设带来危害。小则使电线杆倾倒、围墙扭裂,大则使厂房破裂地下管道扭断。

根据蠕动的规模和性质,可以将蠕动划分为两大类型,即疏松碎屑物的蠕动与岩层蠕动。

二、松散层蠕动(土屑或岩屑蠕动):斜坡上松散岩屑或表层土粒,由于冷热、干湿变化而引起体积胀缩,并在重力作用下常常发生缓慢的顺坡向下移动。引起松散土粒或岩屑蠕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温差和干湿变化:在温湿地区主要是因温差变化(包括冻融过程)或干湿变化引起土粒或岩屑发生胀缩,膨胀时碎屑颗粒垂直于斜坡方向上抬,收缩下落时却是沿重力方向直落而下。每次胀缩都使土粒或岩屑从斜坡上原来位置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日积月累,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蠕动现象。此外当土粒体积膨胀时,会发生相互挤压,某些颗粒可以被挤出原来位置,当再次收缩下落时,也能发生沿坡向下的蠕动。有时当颗粒体积收缩时,土粒之间如有空隙,使上部土粒失去支撑,也引起向下蠕动。

在寒冷地区,冻融作用是引起土屑或岩屑蠕动的主要因素。

2.粘土含量:碎屑中粘土含量越多,蠕动现象越明显。干湿变化对岩块碎屑体积胀缩的影响是微小的,而对粘上的影响特别大,如粘土层中含水50%,则体积膨胀系数可达4.5%。塑性指数较高的膨润粘土影响则更大。

3.坡度:蠕动虽然可以出现在各种坡度的坡面上,但以在25°~30°左右的坡地上最明显。因为大于30°的坡地上粘土和水分不易保存,碎屑物也较少。而小于25°的坡地上重力影响又不明显,蠕动现象也就微弱了。

除此之外,蠕动还受到植物的摇动、动物践踏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疏松土层或岩屑的蠕动速度,一般来说接近地表处最大,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小。在温带地区地表20cm的深处就已显得很小了。如果粘土含量很多,则影响的深度有时可以达到l~2m。

三、基岩岩层蠕动:暴露于地表的岩层在重力作用下也发生十分缓慢的蠕动。蠕动的结果使岩层上部及其风化碎屑层顺坡向下呈弧形弯曲。岩层虽然发生弯曲,但并不扰乱层序,甚至在蠕动了的碎屑层中,层次都依然可见。

引起岩层蠕动的原因,在湿热地区主要由于干湿和温差变化造成,在寒冷地区是由冻融作用所致。岩层蠕动多发生在较陡坡面(35°~45°),由柔性层状岩石如千枚岩组成的山坡上作用特别显著,在那里可见到岩层露头完整地向下呈弧形弯曲的连续变形现象。有时在刚性岩层如薄层状石英岩、石英质次生岩等组成的山坡上,也可以见到岩层向下弯曲蠕动现象,不过这时岩层因受节理影响,而形成稍有错开的断续变形。

岩层蠕动的深度,一般小于3~5m,有时可达到十几米。在一般情况下,当岩层较薄、岩性较软、坡度很大,岩层呈逆坡倾斜,且倾角较大时,岩层蠕动的深度也较大。在有利的条件下,可以看到岩层蠕动与上覆风化土被蠕动叠加的现象。

第六节陷穴与泻溜

一、陷穴形成机制、分布与类型:陷穴是黄土地区特有的一种陷落现象。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产生溶蚀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致使下边掏空,当上边的土体失去顶托时,引起黄土的陷落,形成陷穴。

陷穴多分布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边缘地带和谷坡的上部,特别是冲沟的沟头附近最为发育。根据陷穴的形态一般可将陷穴划分为几种类型。

漏斗状陷穴,呈漏斗状深度不超过10m,主要分布在谷坡上部和墚峁的边缘地带。

竖井状陷穴,呈井状口径小而深度大。深度可达20m以上,主要分布在塬边地带。

串珠状陷穴,几个陷穴连续分布成串珠状,陷穴的底部常有孔道相通,常见于切沟沟床上或坡面长、坡度大的梁峁斜坡上。串珠状陷穴的穴间孔道孔径扩大,可使陷穴最后遭到破坏,使沟床深切而伸长。所以串珠状陷穴的形成和发展,是黄土地区切沟沟床发展过程的特殊形式。

两个或几个陷穴不断扩大,下部由地下水流串通不断扩大孔道,则在陷穴之间未崩塌的残留土体形成黄土桥。

二、泻溜及其形成过程:在石质山区、红土或黄土地区,土体表面受干湿、冷热和冻融等变化影响而引起物体的胀缩,造成碎土和岩屑的疏松破碎,在重力作用下顺坡而下地滚落或滑落下来,形成陡峭的锥体,这种现象称为泻溜。

黄土地区,当农耕地坡度超过35°时,会发生耕土泻溜,并留下明显的溜土痕迹。

第四纪红色粘土的陡坡岩体,由于冬、春冻融变化中的胀缩以及物理风化作用,常引起泻溜的发生。且多出现在沟道上游陡峭(45°~70°)的阴坡、河流的凹岸。促进泻溜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水分或温度变化引起的膨胀与收缩、植被缺乏、沟道发育的阶段性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剖析红土泻溜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风化裂隙的形成阶段,红土层中的裂隙,有纵向裂隙与交错裂隙。前者指岩体缓慢失水而收缩,产生垂直于岩体表面的裂纹,一般深15~20cm、宽0.6~0.7cm,其分布密度较小,后者由于外界气候、湿热骤变,使岩体中水分及温度随之急剧变化而产生的平行或斜交于岩体表面的裂纹,一般宽1mm左右,致使表层呈鳞片状分离。

疏松层形成阶段,产生裂隙的岩体表层,由于干湿冷热的交替变化,促使细小的块状岩体不断分裂成更细小的岩屑,形成厚达10~15cm的地面疏松层。

泻溜发生阶段,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疏松层一且遭到破坏,大量岩屑不断地沿坡面向下滚动、滑落产生泻溜。泻溜物质与下部岩屑撞击,使下部疏松层亦同时发生泻溜,直到坡角小于该类物质的休止角时,才逐渐减缓或停止。

此外,在过陡山坡上放牧,矿山开采时废渣、废石堆放不合理,以及交通线路、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都可能引起泻溜的产生。

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文章3篇

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文章3篇Management principle study experience article 编订:JinTai College

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文章3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文档 2、篇章2: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文档 3、篇章3: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文档 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管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课程,想要学好管理学原理,还需得下苦功夫。下面是学习管理学原理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章1: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文档 一、对管理学的认识: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乃至其他社会组织,从农村、城市、国家乃至世界都需要管理,都存在管理活动。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或领域,都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人类集体协作的产物。其管理的基本含义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管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决定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组织,就像一个乐队要演奏出动人心弦的乐章,就需要指挥使演奏不同乐器的人员分工协作。指挥就是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管理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

管理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直接指导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愈发激烈,那么企业该如何让加强自己的管理呢,这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的运用其中,从而促及企业的发展壮大。 首先对企业的管理要系统的管理。各系统简要分工明确,年都是为了某一目标而共同努力。要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不是各部门各自为阵,为了个部门内部的利益而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各部门应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从而使整体达到最优。同时,各系统各部门应于市场接轨,要不断适应外部的新环境,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的功能。也应坚持开放性原则,企业是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生产的目的不是销售给生产者,企业是为了获取利润,要想获取利润就必须面向市场,这就要求坚持开放性原则。作为企业不仅要做到这些,最终要学会综合,总结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从而创新,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要遵循人本原理,即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就要求企业要充分考虑职工的利益,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而不是管理者是企业的主体,所有政策等都是为管理者而设,都对管理者有利,这样会让管理者凌驾一切之上,驾驭一切。然而却损害了职工的利益,这样的决策者会让公司面临破产或倒闭的危险,主客颠倒。就像我们在学校管理中一样,把学生作为主体,政策、制度的制定的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如果

仅考虑教师、领导而损害学生的利益,总有一天学生会反抗,这样还能称之为学校吗?在管理中,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关心都要能让职工积极参与,并且让她知道自己的价值不可估量。管理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给员工之所需,不仅给予物质,更多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让员工的精神状态更加健康。管理要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企业要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从而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方向。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了解消费者目前的消费需求,同时要挖掘潜在的未被消费者认识的新产品。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努力改进生产技术,改善和更新生产设备,减少生产成本,从而降低销售价格,能让消费者用手中有限的货币买到更多的商品,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还要研究消费者使用该产品要求得到的实现条件。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看其使用价值,所以消费者不仅要求合格的符合标准的产品,同时也要求相关的服务,如售后服务等。这样消费者才用的安心,用的放心。看看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企业做得越成功,他们的责任心就越强,售后服务等各方面的服务就越周到,这样的企业就做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企业要想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 管理是追求效率和利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与此相应的责任。首先要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做好分工,让每个人都能各尽其责,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作用,让员工的能力和才华得到施展。同时也能提高效率。

土壤侵蚀原理_张洪江_试卷4

土壤侵蚀原理_张洪江_试卷4 水保04级B卷 北京林业大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卷 试卷名称:土壤侵蚀原理B卷课程所在院系: 水土保持学院 考试班级学号姓名成绩试卷说明: 1. 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本试卷共计2页,共六大部分,请勿漏答; 2.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请掌握好答题时间; 3. 答题之前,请将试卷和答题纸上的考试班级、学号、姓名填写清楚; 4. 第一大题可直接在试题纸上答题;从第二大题开始可直接在试卷上写题号后答题 5. 答题完毕,请将试卷和答题纸正面向外对叠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6. 考试中心提示:请你遵守考场纪律,参与公平竞争~ 一、简释下列名词(2分/个×10个=20分)。 1.土壤侵蚀: 在水力、风力、温度作用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及其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2.冻融侵蚀: 3.侵蚀沟: 坡面径流冲刷土壤或土体,并切割陆地表面形成沟道的过程,也称为线状侵蚀或沟状侵蚀。 4.侵蚀模数: 2单位面积上一定时间内被侵蚀带走的泥沙量,以t/km?a 表示。 5.土壤侵蚀程度:

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6.风力侵蚀: 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7.沟壑密度: 2沟壑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侵蚀沟道的总长度,常以 km/km表示。 8.开析度: 2开析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文网的总长度,常以 km/km表示。 9.允许土壤流失量 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也就是说允许土壤流失量是不至于导致土地生产力降低而允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10. 重力侵蚀: 坡面表层土石物质及中浅层基岩,由于本身所受的重力作用(很多情况还受下渗水分、地下潜水或地下径流的影响),失去平衡,发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二、试述重力侵蚀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因素(20分)。 重力侵蚀的发生机理主要为,由于在下渗水分影响下,土体、岩体等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向下运动产生位移(10分)。 当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其抗滑阻力小于下滑力时,则发生重力侵蚀(8分)。 其影响因素主要为降雨、下渗水分、地形、地质、地震动等(2分)。 三、试述一级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依据及其大致范围(15分)。 土壤侵蚀类型一级区的划分依据是外营力种类,将全国划分为水力侵蚀类型区,其大致范围为内蒙的阴山以南、青藏高原的东缘线以东地区;风力侵蚀类型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1 ——对管理学的认识和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一、对管理学的认识: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乃至其他社会组织,从农村、城市、国家乃至世界都需要管理,都存在管理活动。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或领域,都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人类集体协作的产物。其管理的基本含义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管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决定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组织,就像一个乐队要演奏出动人心弦的乐

章,就需要指挥使演奏不同乐器的人员分工协作。指挥就是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所谓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一切管理职能都要通过管理主体去发挥作用。要成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 (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所谓管理客体也就是管理的对象,指的是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客体主要是指人、财、物、信息、技术和时间等一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是对人的管理。 (5)、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职能的过程,这四个管理职能构成了管理过程。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没有目标就是一种盲目的行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即管理的目的是协助企业组织实现宗旨,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7)、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这个环境里能积极主动、热情高效并愉快地工作,使组织有效地完成任务。 另外,管理学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在当今社会,管理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到国家、政

土壤侵蚀原理第2章土壤侵蚀类型

第2章土壤侵蚀类型 主要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壤侵蚀应力、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土壤侵蚀形式、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本章概念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显示图片和实习实验来完成。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 第二节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 第三节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 第四节土壤侵蚀形式 第五节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 主要讲解内容 第一节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 一、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 1.基本概念(1)土壤侵蚀:《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199 2.3)对土壤侵蚀(soil erosion)的定义为: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劳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在《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1990.12)中定义为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4)土壤侵蚀速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土壤侵蚀量成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the rate of soil erosion)。 (5)水土保持: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1990.9)中水土保持的定义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5篇

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5篇 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以下是整理的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 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1)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败也管理。”[1]虽然管理学是在人类社会开始工业化时才应运而生的,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它发展得特别迅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空前巨大。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法约尔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诞生以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学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其内容和形式。” 进入大学学习以来,自己涉足的第一门管理方面的学科就是《管理学原理》,以前一直对这门学科没什么了解,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我

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少的,但我对这门课程很有兴趣,想在将来继续学习下去。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成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即定的长一组织目标。这样,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是一种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而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以上是我对管理含义的认识及和其重要性的分析。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是本学期的必修课。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当初我选这个专业也是基于对这专业的兴趣,将来有意愿成为一个管理者,虽然可能多数是管理工程,但是多多少少也会面临人才问题,面对人才管理问题,曾听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了管理的重要,因为,要留住人才,关键就在于管理,因此,必须要努力学好这门课。光阴似箭,时至第十五周,这门课也即将修完。通过这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管理就是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

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3篇

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3篇 管理学在全世界名列基础管理学教材的榜首,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我国以来,深受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好评,成为国内最受欢迎和采用量最大的管理学教材。下面是带来的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 进入电大后,开始学习管理学。以前对于管理只接触过一些断断续续的概念,不是很全面了解。经过半年的系统学习下来,我有了不少收获,以前工作中接触过的一些管理培训思想都通过逐步学习而全面一一对应起来。 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而有效的管理,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首先摆在第一位的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们则要从中选择出一种最有效,最节约,又或是最易实现的办法。于是,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对于企业管理,那就是投入最小成本换取最多的回报,而工作和人是管理的两个重要部分。 对于工作,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划

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时实际情况也是变化万千,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 在这方面,20世纪初出现的科学管理思想有着很大的成就。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包括确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工作方法标准化、合理配备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实行职能工长制。这些理论本身对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使人们更加重视对工作的科学设计和改造,从而提高效率。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从科学管理思想中收获更本质的内容,那便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人们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泰勒在这一方面只是为人们开了个头,后来的管理者需要发挥创造力,面对各种情况,科学理性地设计组织结构、工作方式等,从而使效率达到最大。这便是对于工作的一部分,当然不只是科学管理思想对其有积极作用,但最终目标还是通过调整工作,来使效率达到最大。 第一部分无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如果没有第二部分的话,第一部分无疑会大打折扣。 这第二部分是对于人。如果说对于工作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

学习管理学原理之心得

学习管理学原理之心得 【摘要】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统称为管理学。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就愈发重要了。本文就是在学习了管理学原理、了解了许多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后,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的记录。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心得体会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败也管理。”[1]虽然管理学是在人类社会开始工业化时才应运而生的,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它发展得特别迅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空前巨大。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法约尔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诞生以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学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其内容和形式。” [2] 进入大学学习以来,自己涉足的第一门管理方面的学科就是《管理学原理》,以前一直对这门学科没什么了解,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少的,但我对这门课程很有兴趣,想在将来继续学习下去。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成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即定的长一组织目标。这样,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是一种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而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以上是我对管理含义的认识及和其重要性的分析。

【管理学原理题库】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文章

【管理学原理题库】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文章 【--学习心得体会】 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管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课程,想要学好管理学原理,还需得下苦功夫。下面是学习管理学原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对管理学的认识: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乃至其他社会组织,从农村、城市、国家乃至世界都需要管理,都存在管理活动。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或领域,都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人类集体协作的产物。其管理的基本含义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管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决定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组织,就像一个乐队要演奏出动人心弦的乐章,就需要指挥使演奏不同乐器的人员分工协作。指挥就是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所谓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一切管理职能都要通过管理主体去发挥作用。要成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 (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所谓管理客体也就是管理的对象,指的是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客体主要是指人、财、物、信息、技术和时间等一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是对人的管理。 (5)、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职能的过程,这四个管理职能构成了管理过程。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没有目标就是一种盲目的行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

水保03级土壤侵蚀原理试题A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北京林业大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卷答案 试卷名称:土壤侵蚀原理A卷课程所在院系:水土保持学院 考试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试卷说明: 1.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本试卷共计1页,共五大部分,请勿漏答; 2.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请掌握好答题时间; 3.答题之前,请将试卷和答题纸上的考试班级、学号、姓名填写清楚; 4.第一大题可直接在试题纸上答题;从第二大题开始可直接在试卷上写题号后答题 5.答题完毕,请将试卷和答题纸正面向外对叠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6.考试中心提示:请你遵守考场纪律,参与公平竞争! 一、简释下列名词(3分/个×8个=24分)。 1.水土流失: 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2.风力侵蚀: 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使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 3.侵蚀沟: 坡面径流冲刷土壤或土体,并切割陆地表面形成沟道的过程,也称为线状侵蚀或沟状侵蚀。 4.侵蚀模数: 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因土壤侵蚀导致的侵蚀总重量,常以t/a·km2为单位表示。在同一地区侵蚀模数仅能综合反映某一较大范围内土壤侵蚀发生的概略状况,而不能确切表达出任一具体土壤侵蚀形式的发生发展程度。 5.土壤侵蚀程度:

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6.水力侵蚀: 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7.沟壑密度: 沟壑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侵蚀沟道的总长度,常以 km/km2表示。 8.开析度: 开析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文网的总长度,常以 km/km2表示。

管理学生心得体会_1

( 工作心得体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20921 管理学生心得体会Experience of managing students

管理学生心得体会 管理学生心得体会篇1 一.我认识的管理学原理管理原理即在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科学分析和总结,形成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规律。其特征表现为客观性,稳定性,概括性,系统性。客观性即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应该(必须)遵循。稳定性即原理一方面具有时代性特点,另一方面具有稳定性,否则不能正确认识和使用。概括性即不是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高度概括和总结,具有一般的指导作用。系统性即各个原理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转化的完整的统一体。 二.管理学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无数的重大事件,它们都曾在一定的时空中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的轨迹。也许对每一件事都可列出无穷多的外因和内因。但是,有一个公共的最基本的因素,就是所有的重大事件、所有的卓越发明、所有的宏伟工程,都必须有精心的策划和有效的管理。正因为有了无数前人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研究,才产生了管理这门学问。 管理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逼的.德鲁克所说:“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毕管理学的出现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激烈的影响。”事实上,要掌握管理学并不容易。因为管理工作千差万别,要从

各种特殊的管理工作中寻找出共同的普遍使用的规律、理论和方法,具有很大的难度。同时,管理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往往涉及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数学及各种工程技术科学,这又大幅度增加了管理学研究的难度。系统地进行管理学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近百年历史,至今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内容和方法,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但是一切管理的核心都是“管人”,人的基本特征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价值观念等意识活动。而人的一切意识活动又都与所在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传统等特定的国情相联。所以,管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不同,不能搞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总而言之,管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科学是知识,管理哲学则是智慧。管理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总结和探索管理实践中的智慧。智慧来自对生活实践的观察,也来自于先哲们的沉思默想。从先哲那里获得灵感,寻找企业管理实践的智慧,是一条方便的道路。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光辉璀璨,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随着国际上“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深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价值和作用愈加凸显,研究中式管理渐已成为一门显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道、法三家的管理智慧十分丰富,从儒家的“八条目”、“五德”,到道家的“无为与有为”,再到法家的“法治”,从中可以发掘出许多古为今用的管理思想,十分有益于探索研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国式现代管理学。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有三大流派:儒家、道家与法家。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对人重在启发、教育、感化。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尊重、顺应客观规律,不做违背

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文章【精品】

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管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课程,想要学好管理学原理,还需得下苦功夫。下面是学习管理学原理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对管理学的认识: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乃至其他社会组织,从农村、城市、国家乃至世界都需要管理,都存在管理活动。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或领域,都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人类集体协作的产物。其管理的基本含义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管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决定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组织,就像一个乐队要演奏出动人心弦的乐章,就需要指挥使演奏不同乐器的人员分工协作。指挥就是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所谓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一切管理职能都要通过管理主体去发挥作用。要成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 (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所谓管理客体也就是管理的对象,指的是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客体主要是指人、财、物、信息、技术和时间等一切,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是对人的管理。 (5)、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职能的过程,这四个管理职能构成了管理过程。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没有目标就是一种盲目的行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即管理的目的是协助企业组织实现宗旨,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7)、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这个环境里能积极主动、热情高效并愉快地工作,使组织有效地完成任务。 另外,管理学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在当今社会,管理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到国家、政府,小到家庭、个人,无不需要有效的管理。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发展和组织运行更是一刻也离不开管理,因此,可以说管理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 管理学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学科。接下来就跟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吧!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篇【1】 大三上学期我选修了管理学,因为担任校纪检部部长想了解一点有关管理的学问,以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但对管理有些了解,但不系统。经过半年的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慢慢知道原来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有效的管理,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但好的管理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首先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们则要从中选择一种最有效、最节约,或最易实现的办法。因此,我们必须要先认识到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于管理提出了经典论断,而有关企业管理更是情有独钟,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

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组织结构,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 其次,如果说对于工作方式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则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霍桑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组织结构,越来越机构冗肿,这样会使其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奖励机制、竞争秩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他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工人生理、心理的需求、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

土壤侵蚀原理7

第7章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 主要教学目标: 分析冻融侵蚀、冰川侵蚀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规律,阐述冻融侵蚀、冰川侵蚀形式及影响冻融侵蚀、冰川侵蚀的自然因素。使学生了解冻融侵蚀、冰川侵蚀分布范围。 教学方法: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参阅课外书及野外实习为辅。 主要内容: 第一节冻融侵蚀 第二节冰川侵蚀 主要讲解内容 第一节冻融侵蚀 一、冻土作用机制 1.冻土基本特征 冻土是指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含有冰的土(岩)层。处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高纬度极地或亚极地地区,以及高山高原地区,降水量极少、温度低,由于缺少冰雪覆盖,土层直接暴露于地表,从而导致土层中热量不断散失(年平均吸热量<放热量=,引起地温的逐步下降,因此在土层下部形成了多年不化的冻结层。冻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冻融作用。有些土层的温度很低,但没有冰的存在则不能称为冻土,只能叫低温寒土。 2.冻土厚度 多年冻土的厚度从高纬到低纬逐渐减薄,以至完全消失。例如,北极的多年冻土厚达1000m 以上,年平均地温为-15℃,永冻层的顶面接近地面。向南到连续冻土的南界,多年冻土厚度减到100m以下,地温-3~-5℃,永冻层的顶面埋藏加深。大致在北纬48度附近是多年冻土的南界,这里年平均地温接近0℃,冻土厚度仅1~2m。 二、冻土层中地下冰和地下水 1.地下冰 冻土内所含的冰称为地下冰。按照成因及埋藏方式,地下冰可分为构造冰、洞穴冰和埋藏冰等三种类型。构造冰又分为胶结冰、分凝冰、侵入冰及裂隙冰等。不同类型的构造冰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冻土构造。 (1)构造冰 构造冰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它反映出在土层的不同深度上冻结条件、水分补给条件及土层本身的岩性和构造的差异。 (2)洞穴冰 在永冻土分布的地区,存在着一些地下洞穴,这些洞穴可以是岩溶洞穴,也可以是埋藏冰融解以后产生的“热岩溶”洞穴,充填在这些洞穴中的冰叫洞穴冰。 (3)埋藏冰

管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3篇

管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3篇 篇一:管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管理学》专题是我参加自学考试的最后一门课程,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下面我把自己认为比较有效的读书方法与大家分享,供各位考友参考。 1.浏览纲目,理清框架。我一般在学习教材之前首先浏览一下目录,透过目录你能较快地大致了解全书的结构,让教材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一个整体的粗线条的网络图。比如《管理学》专题这门课程,包括了:总论管理过程(管理过程、组织的环境、组织文化)管理结构(组织的结构、组织结构的演化理论、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管理者与管理行为(管理行为、管理者与领导者、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战略与创新的管理(管理的目标与计划管理、战略管理、管理控制、变革与创新管理)比较管理未来管理。初看目录后对照自学考试大纲把目录再浏览一遍,目的是弄清楚教材目录中哪些章节应该是重点掌握,哪些章节是理解掌握,哪些章节是属于一般了解,自己分别做上不同的符号,这样便于后面通读、精读时更加快捷,更加到位,少走弯路。 比如:《管理学》专题考试大纲最后注明,第十四章管理学的比较与国际化、第十五章管理学发展展望均作了解,这样考生就可把这两个章节的内容作为略读。再如,第一章中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管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第二章中的管理信息联

系过程;第三章中的公司治理;第四章中的流程导向型结构;第五章中的组织范式的演化;第六章中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应用;第十章中的企业计划管理系统典型案例剖析等等,这些内容在大纲中也均作为了解,因此,考生阅读教材时对这些内容同样可采取略读的方式,这样一来,原本厚厚的教材一下子变薄了很多,增强了很多的信心。 2.通读教材,留下印记。在浏览纲目,理清框架后就要制定一个通读教材的计划,这是我参加自学考试一个很深的体会,我觉得通读一遍教材很重要,因为试卷中选择题面广量大,有时出的题目也比较细微,而这些内容往往就是在通读过程中留下印记的。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在阅读教材时特别喜欢动笔做做记号,比如重点词语上加加框,关键词语下加加点,重要标题下划划线等等,这样的批注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材的内容,收到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还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积累,便于今后查找、复习、运用。另外我在做记号时也有所区分,一般在通读教材时我用铅笔做记号,自认为重要的地方就圈圈画画,相对而言做记号的地方比较广一些。等到第二遍精读时,我就改用黑色水笔做记号,做记号的内容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更精当一些。到重点复习记忆的时候就用红笔做记号。因此,翻开我曾阅读过的自考教材,常常会发现有些重点、关键之

土壤侵蚀原理复习

1、击溅侵蚀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第一,破坏土壤结构,分散土体,造成土壤表层空隙减少或者赌塞,形成板结引起土壤渗透性降低,有利于地表径流的形成和流动; 第二,直接击打地面导致土体分溅并且沿着坡面迁移; 第三,雨滴击打增强地表薄层径流的紊动强度,导致降雨侵蚀和地表径流的输沙能力增大。 2、溅蚀可分为那几个阶段? 干土溅散阶段;湿土溅散阶段;泥浆溅散阶段、土地板结阶段 3、坡面产流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坡面径流的形成是土壤和降水的共同作用形成,其机制是降水量超过土壤的渗透能力,导致水分不能入渗,在地表集中而形成。 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须渗阶段和漫流阶段。蓄渗阶段:首先是植被的含蓄作用,然后就是进入土壤的蓄渗阶段,当土壤水分逐渐达到饱和状态,此时,坡面低洼也会填起,这个过程叫做填洼整个蓄渗阶段都是对降水的一次性消耗。漫流阶段:径流为涉及到整个坡面,有时分时合的水流形成,此时的流速很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进入全面漫流阶段,次阶段水量增加,粗糙度降低,流速增加,径流冲击力增大,导致地表径流冲力大于土壤的抗蚀力,土壤表面在地表径流作用下发生面蚀。 14、什么是沟蚀,影响沟蚀的因素是什么? 在面蚀的基础上,尤其是细沟侵蚀面进一步发展,分散的地表径流会逐渐集中形成固定流路的股流,集中的冲刷地表,切入地面带走土壤,母岩和基岩,形成沟壑的过程成为沟蚀。影响沟蚀的因素:汇水面积、坡长、坡度,汇水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径流量,坡度坡长影响侵蚀力的大小,其中汇水面积是保证浅沟形成发育额首要条件 4、侵蚀沟发育包括那几个时期? 侵蚀沟的形成主要有:溯源侵蚀阶段、纵向侵蚀阶段、横向侵蚀阶段、停止阶段溯源侵蚀阶段:以向长发展为主,与汇流方向相反,尚未形成明显的沟头和跌水;纵向侵蚀阶段:以向深发展为主,沟头下部出现明显的跌水 横向侵蚀阶段(平衡坡面阶段):两岸向宽发展却成为主要形式,平面上呈树枝状侵蚀沟网,形成冲积扇。 停止阶段:沟顶接近分水岭,沟底纵坡接近于或相当接近于临界侵蚀曲线,沟岸大致接近于自然倾角,因此沟顶已停止朔源侵蚀,沟底不再下切,沟岸停止扩张 5、什么是临界风速和起沙风?以及沙粒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 临界风速:假定地表风力逐渐增大,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地表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这时的风速称为临界风速或起动风速 起沙风:一切大于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起动风速与沙粒粒径、地表性质、沙粒含水率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起动风速和沙粒粒径的平方根成正比。 沙粒的运动形式:悬移、跃移、蠕移 6、我国土壤侵蚀的分区原则:1、同一区内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基本一致;2、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自然及社会条件基本一致;3、同一区内治理方法、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基本一致;4、侵蚀分区尽量保持流域界线及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7、42地形与降雨对水蚀的综合影响: ⑴特大及较大暴雨情况下,坡长与径流量、冲刷量均成正相关; ⑵降雨平均强度小,或平均强度较大而持续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坡长与径流量成反相关,而与冲刷量成正相关 ⑶一次降雨量很小,历时也很短的情况下,坡长与径流量、冲刷量均成负相关。 8、崩塌的分类:按块体的地貌部位和崩塌形式分为: 山崩、塌岸和散落。

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文章

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文章 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篇一一、对管理学的认识:通过对《管理学原理》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乃至其他社会组织,从农村、城市、国家乃至世界都需要管理,都存在管理活动。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或领域,都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人类集体协作的产物。其管理的基本含义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管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决定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组织,就像一个乐队要演奏出动人心弦的乐章,就需要指挥使演奏不同乐器的人员分工协作。指挥就是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所谓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一切管理职能都

要通过管理主体去发挥作用。要成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 (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所谓管理客体也就是管理的对象,指的是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客体主要是指人、财、物、信息、技术和时间等一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是对人的管理。 (5)、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职能的过程,这四个管理职能构成了管理过程。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没有目标就是一种盲目的行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即管理的目的是协助企业组织实现宗旨,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7)、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这个环境里能积极主动、热情高效并愉快地工作,使组织有效地完成任务。 另外,管理学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在当今社会,管理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到国家、政府,小到家庭、个人,无不需要有效的管理。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发展和组织运行更是一刻也离不开管理,因此,可以说管理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中,管理学属于一般管理学。管理学研究的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方法。管理学具有

土壤侵蚀原理第4章风力侵蚀

第4章风力侵蚀 主要教学目标:本章教学目的主要是分析风力侵蚀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规律,阐述风力侵蚀形式及影响风力侵蚀的自然因素。使学生掌握风力侵蚀的发生机制及发展规律,掌握防治风力侵蚀的基本方法和对策。 主要内容:第一节风沙运动 第二节风蚀与风积作用 第三节沙漠化成因与类型 第四节沙尘暴 主要讲解内容 第一节风沙运动 一、近地层风的性质 1.层流和紊流:大气对流层属于大气层中直接与地表接触的部分,与地球表面的相互影响极其强烈,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极其密切,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大气对流层中贴近地面100m范围内的气层称为近地层,一切风沙运动都与本层大气的性质及活动状况有关,因此也是风力侵蚀学研究的重点。 由于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不均,出现气压差,空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就生了风。与其他流体一样,风也存在两种流态:层流和紊流。层流的空气质点运动轨迹平稳,邻近的空气质点平衡运动,互不干扰,但空气的这种流态,仅在地表平坦,风速很低的情况下才能见到。当风速稍大时,层流大气即失去其稳定性而变成紊流。紊流的空气质点运动不规则,并且互相干扰,各气流层层间夹杂了大小不同的涡旋运动。涡流的产生使得各层之间的动能更易交换,上下层之间的流速趋于一致,这对于沙粒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层流大气是否失去其稳定性取决于流体的惯性力与粘滞力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于粘度低,密度小的空气来说,当雷诺数超过1400时,就会使层流过渡到紊流。据勃兰特(D. Brunt)估算,在室外大气中如果风速超过1.0m/s,则不管他看来是怎样平稳地流过,空气流动必然是紊流。特别是引起沙粒运动的风几乎都是紊流运动。

2.湍流与地表粗糙度:湍流运动是一种叠加在一般流动上的不规则的旋涡状的混合运动。旋涡的大小各不相同,可从几毫米到几百米。湍流发生时,分子群代替了单个分子的运动,空气分子不再恒定地向前移动,而是不断地改变着运动的方向和速度,通过这种旋涡运动进行风的动能的传递和交换。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风吹过地表时,受地面磨擦阻力的影响,风速减小,并把这种阻力向上层大气传递,由于磨擦阻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故风速随高度而增大。 二、沙粒的运动 1.沙粒起动的机制: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科学家对静止沙粒受力起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多种假说,如冲击碰撞说,压差升力说及湍流的扩散作用说等,但都没有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1980年吴正和凌裕泉在风洞中用高速摄影方法对沙粒运动过程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在风力作用下,当平均风速约等于某一临界值时,个别突出的沙粒在湍流流速和压力脉动作用下,开始振动或前后摆动,但并不离开原来位置,当风速增大超过临界值后,振动也随之加强,迎面阻力(拖曳力)和上升力相应增大,并足以克服重力的作用.气流的旋转力矩促使某些最不稳定的沙粒首先沿沙面滚动或滑动。由于沙粒几何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多样性,以及受力状况的多变性,因此在滚动过程中,一部分沙粒碰到地面凸起沙粒的冲击时,就会获得巨大冲量。受到突然冲击力作用的沙粒,就会在碰撞瞬间由水平运动急剧地转变为垂直运动,骤然向上(有时几乎是垂直的)起跳进入气流运动,沙粒在气流作用下,由静止状态达到跃起状态。 2.临界风速与起沙风:风沙流中的沙粒是从运动气流中获取运动动量的,只有当风力条件能够吹动沙粒时,沙粒才能脱离地表进入气流形成风沙流。假定地表风力逐渐增大,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地表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这时的风速称为临界风速或起动风速,一切大于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 起动风速与沙粒粒径、地表性质、沙粒含水率等多种因素有关。国内外专家研究证实,在一般情况下起动风速和沙粒粒径的平方根成正比。 3.沙粒运动形式:据观测研究,风沙流中沙粒依风力大小、颗粒粒径、质量不同而以悬移、跃移、蠕移三种形式向前运动 当沙粒起动后以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而不降落,并以与风速相同的速度向前运动时称为悬移。悬移运动的沙粒称为悬移质。悬移质粒径一般为小于0.1mm甚至小于0.05mm的粉沙和粘土颗粒。由于其的体积小质量轻,在空气中的自由沉速很小,一旦被风扬起就不易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