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

《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

《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
《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

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柏拉图是希腊人,出生于处于城邦时代的雅典。在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之间的经济是独立发展的,相互之间的冲突或者结盟也是普遍现象。而雅典是众多城邦当中最强大的那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那一个,经常在与别的城邦的纠纷之中获胜。这一切不仅仅归功于它强大的军事力量,让后人觉得它真正强大的地方是在于那些文学、艺术的创作,科学的发明以及哲学的创见。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柏拉图时代,是雅典有由盛而衰、逐渐没落的时代,是一个黄金时代的结束。人们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很容易感受到一些哲学问题,比如:人的一生当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什么?

柏拉图终身最重要的功绩有一项,那就是是创立了学园。柏拉图创立学园之后,希腊大量有才气的青年聚集到柏拉图身边。他们在柏拉图周围搞各种科学研究和讨论各种学术问题,这些举动都为后来西方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思想。柏拉图的后半身几乎都在他的学园里度过,并且柏拉图这一生的著作也大多数在学园里写成。受到这些方方面面的影响,柏拉图终是走上了哲学的道路,为当时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柏拉图的思想来源

柏拉图在他二十岁的时候遇到了苏格拉底,从此师从苏格拉底,专心研究哲学,并把他以前的著作全数焚烧。而,八年后,当苏格拉底在亚瑟比大审中被判处死刑时,看着八年来一直受自己敬仰的老师死亡,使柏拉图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此时柏拉图也才二十八岁。撇开个人因素不谈,就苏格拉底的思想来看,他是以追求真理为毕生目标。真理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属于外在世界的,要去研究部大自然的天文、地理、生物的各种现象与状况;另外一个层次是研究人的社会中的各种行为与制度。

我们经常会这样想,我们的社会中到底存不存在真理呢?换言之,就是是非善恶有没有标准呢?如果说法律是相对的一个概念,那么就没有一个标准能够用来评判每一个人的行为对错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是非善恶没有标准,一个人可能在甲社会上是好人,在乙社会上却被认为是坏人了;善恶是非变成是由外在来决定,而非由内在所决定。进一步来看,如果不是由内在决定善恶,那么人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内在价值:我是好人可能是因为我处于这个时代,如果我处于别的时代,说不定我就是坏人了。那我们要如何解决这种困难呢?苏格拉底就是要探究有没有由个人内在所出发的、可以自我肯定且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行为。换言之,也就是我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我都要做某种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一定是对的。苏格拉底一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使得柏拉图收到很大启发,变为一个热爱智慧,热爱哲学的青年。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但唯一有遗憾的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只能是停留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苏格拉底创造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透过理性,而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是对人们生命的思考,是指引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哲学详细地盘绕“理念”这一词,理念也被人们称为理念论,是雅典的这个期间哲学观点最引人注目之一,他改变了理念在当时人们心中的了解程度,也彻底打破了往常的哲学家们的观念。在柏拉图哲学当中,他明确地提出,要将宇宙间的准则和事理都要看成统一的普遍性。他不仅把他的理念世界呈现给众人,还逐一地形容出当时的希腊哲学有什么样的缺陷与弊端。人们在接受了柏拉图的哲学观念之后,将曲解点明,希腊人民将柏拉图哲学思索过程,逐步形成了哲学的概念。

柏拉图式辩证法,是指柏拉图的思想经典著作《对话录》,柏拉图为何这么重视对话的形式?首先,只靠个人是无法发现真理的。因为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都会用自己特定的角度去思考。当我们从某个这个特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永远不会知道站在别的角度

之上又会有怎样不同的风景。其次,柏拉图认为对话就是思想本身的性质。换言之,思想就是对话。当你在思考的时候你其实也是在和自己对话。当你开始思考,你就已经触发了对话的性质:提出问题、回答、在是与不是之间找出最终结论。最后,对话是通向真理的路。这是什么意思呢?从古至今,那些独裁专制的政府都不会和反对党进行交流。但是开明的政府一定愿意公开与对手对话,不接受对话就表示自己拒绝真理。因为即便反对派是无理、无节操的,但也要让他说话,否则你就是太主观、独断了。要追求真理就一定要敞开心胸。

柏拉图在讲述真知的时候,特别提出洞穴比喻。比喻大意是这样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好像住在一个洞穴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双手双脚被绑在座位上,只能往前看。眼前有墙壁,墙上有影子,影子是怎么来的?原因是在座位后面有面矮墙,上面放了许多道具,在过去就有支蜡烛。蜡烛照着道具的活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墙上,但是因为我们被绑着,无法回头,所以以为墙上的影子所呈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然后有一天,有一个人挣脱了束缚,回头一看,原来那些道具才是真实的,那些原先在墙上看到的影子根本是假的影像。但平常他习惯于黑暗,此刻看到烛光反而觉得刺眼,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洞穴当然有出口,这个人就一直往上爬,最后离开洞穴进入光天化日的世界。他刚刚离开洞穴的时候几乎都要瞎了,因为实在是太亮了。他慢慢习惯之后,发现原来太阳之下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那个洞穴里的世界不过是个影子而已,里面的道具也不过是根据上面的世界而做出来的模型而已。这个人很开心,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去告诉洞穴里的其他人。但当他再次进入洞穴的时候,黑暗的一片让他什么都看不清,因此跌跌撞撞的。他对别人说:“你们所看到的都是假的,让我来告诉你们什么才是真理。”别人却说:“你连这个地方都搞不清楚,差点摔跤,显得那么笨拙,还想要告诉我们真理,叫我们如何能够接受呢?”这个比喻中发现真理的人就是苏格拉底。

这个比喻很生动,说明人类活在世界上,用耳朵、眼睛等感官去认知世界,所接触到的一切是充满变化的,简直与影子没什么两样。柏拉图整个哲学体系的特色,我们从洞穴比喻中便可略知一二了。柏拉图用这个比喻告诉了人们,追求真理的道路是艰难而且饱受怀疑的,但是我们不能畏惧,我们要坚持所发现的真理,并告知与众。

柏拉图是唯心主义者。他把世界区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以为前者是变化无常的,是虚幻的;后者是永恒不变的,是真的。前者是副本,后者是原本;前者是影,后者是形。所以柏拉图的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是希腊唯心主义思维体系最重要的代表,是唯物主义最主要的敌人。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中是这样规定的:理想国的人数只要五千零四十人即可,但这只是代表一种原则,最重要的是是城邦分工合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最高,让每个人都能合适地表现其能力,同时又有最大机会可以提升自己的心灵到最高的善的境界。

谈起希腊,转头必见柏拉图。柏拉图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这种称誉代表柏拉图的思想在当时已有集大成的态势,将当时所有思想均加以消化,并建立自身解释世界及人生的整体架构。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为他写了这么一段悼词:

「归归盛德,莫之能名。光风云月,涵育真明。

有颂其文,有瞻其行。乐此盛世,善以善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