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土地改革》教案

《土地改革》教案

《土地改革》教案
《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

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

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

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一)土改的背景

地主、富农贫农、雇农和中农占农村人口不足10% 90%

占有土地70%~80% 20%~30%

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

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

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

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材料二:

5.教师归纳: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改的进行和结果

1.图片展示:

斗地主游戏的界面历史上的斗地主

2.教师过渡:前图是大众比较熟悉的游戏,而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斗地主这一幕,如后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运动中,对一些恶霸地主展开了批斗。

3.提出问题: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教师讲述:土改的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目标导学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史料展示:

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提示: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教师展示图表:

不同点

土地地主阶级产品相同点

占有者与农民关系分配

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

阶级

剥削与被剥削的

关系

地主占有大部分

劳动成果

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

地主和农民一样

参加劳动

农民自己占有劳

动成果

土地归私人所有

4.教师提问:分组讨论地主阶级的去向。

提示1:地主阶级被消灭了。

提示2:他们中除了恶霸外,其他人都变成了农民。

5.教师总结:仔细观察表格,土改主要是将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注意区分二者的异同点,土地虽然由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了农民阶级手中,但仍然属于土地私有制。

三、课堂总结

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梦想。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关怀。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更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城市化、农业机械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三农”艳阳天,离我们不再遥远。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学习《土地改革》,首先要分析土地改革背景(背景篇),让学生明确土地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制作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表,以此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进而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改革篇)一目是本课重点,在教学时结合图片、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地改革的时间、目的、方法、结果,加深记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意义篇)是难点。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需要进一步细化课堂,让学生易于接受这个知识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 改革掀起创新路 农业走向发展路 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 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师: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生: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材分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土地改革不太熟悉,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读资料、看录像、分析问题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教师设问: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并展示《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图片,指出土地改革是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措施。以疑问作为开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2——13内容,了解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第3课土地改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 第3课土地改革 一、选择题(请将唯一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表格内) 1.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归() A.农民所有B.合作社所有C.集体所有D.国家所有 2.下表为四川省资中县某镇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年份雇农贫农中农富农新富农地主其他 1948年83197116180272 1953年3743550407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耕者有其田”是中国世代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农民这一愿望的是() A.土地改革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从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的农民来说无疑都是重磅好消息,1950﹣1952年中国农民也收到一个重磅好消息,它是()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B.实行土地改革 C.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5.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指导解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问题的基本法律文件是() A.《农业合作化报告》 B.《朝鲜停战协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惩治反革命条例》 6.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下列农村改革方案中,哪一方案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土地革命路线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7.1949 年9 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下列不属于该会议内容的是() A.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B.采用公元纪年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 D.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9.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喜泪涟涟。下列选项中,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如图是建国初期画家米谷的漫画“从泥土中站起来!”,它体现的主要内涵是()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 根据一些相关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农民的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是非常庞大的。因此农民的生活发展情况对中国来说也是具有一定重要影响力的。 例如,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通过各种途径深人农村,调查研究,接触农民,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了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一、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他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统治阶级压迫榨取的对象主要是农民。 二、农民是中国的基本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三、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在推翻反动政权,建立人民革命政权中的重大作用。几千年来,土豪劣绅大地主凭借着反动政权压榨农民,农民革命“非推翻这个压榨的政权便不能有农民的地位,这是现时中国农民运动的一个最大的特色”。在农村,国民革命需要—个大的变动,这个变动就是把地主权力打下去,把农民权力长上来。 这些都表现出农民群众对中国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 作为拥有一片土地的我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农民出身。并且我的部分亲属现在仍在从事着农业生产。所以我选择以中国近代的土地改革为切入点分析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庭。 中国近代史上的土地改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927-1937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5-1949解放战胜时期: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1952土地改革时期: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实行,开展互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在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华东解放区,凡是过去封建土地制度已经全部或大部分被废除、土改基础较好的地区,均实行抽补、调剂政策,以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1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 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练习巩固 1 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应选C(那时农民对于分得的土地拥有支配权,土地归于农民私人所有,尚未“建立土地的公有制”。) 2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4页“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3完成《历史填图册》第5页各题。 4 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5提醒学生预习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土地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 自辛亥革命至今,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近百年的跨世纪的变革。站在新中国60周年的历史关节点上回望之,它给我们带来强烈震撼和深思: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村土地关系演化有中国之剧烈、之频繁;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土地归农是民心趋从的重要条件;土地制度变革常常成为社会革命的动因和前导,引发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因此土地制度变迁中的政治稳定权衡多于经济效率权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有效的土地政策、法律和制度必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本文梳理了我国传统的土地经济理论、政策思想和制度特色,分析了中国革命和风暴时期的不同土地政策主张和实践,重点回顾了新中国60年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次重大改革,反思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世纪变革中土地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历次变革中的经验和教训。 自辛亥革命至今,现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经历了98年的历程。近百年的历史跨越了两个世纪,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中国革命和风暴的时期(1911~1949.9),就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而言,先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后有共产党的“耕地农有”的思想和打土豪分田地的实践。蒋介石控制下的南京政府实际执行的土地政策,则背叛了三民主义的主张,极力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这种做法实际上为共产党以“耕地农有”为号召,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推翻反动政权创造了条件。“得民心者得天下”,“土地归农”再次成为民心趋从和革命成功的关键。第二个历史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建设和转型发展的时期(1949.10~今),其间,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运动、家庭承包经营等三次重大变革,至今已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承包权、鼓励合法流转”的一套完整的新型土地制度,从而加速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一、中国农村土地世纪变革的政策思想和制度基础 中国是最古老的农业国家,五千年文明史其实就是农耕文明发展史。自周建立民族国家始,至辛亥革命以前的全部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思想史也是一部土地经济思想史。中国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丰富的土地经济理论和政策思想,从而构筑了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并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不仅维系和支撑着中国封建社会大厦沿袭两千多年不倒,甚至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中国现代近百年的土地革命和制度变迁,乃至整个社会革命和经济发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土地改革》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

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内容: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 教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两千多年以来,广大农民都憧憬着“耕者有其田”这样一个梦想。 当年,李自成高举“均田免粮”的旗帜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的口号占据大清半壁江山,孙中山更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试图实现其共和理想。那么新中国

成立后,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农民的千秋梦想变为现实呢?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第一篇章: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原因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建立起来了,长期被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也终于站 起来了,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鞭炮齐鸣、举国欢庆声中,党却清醒的认识到,这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重大的任务还在后面。 展示: 材料一:建国初期,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在经济上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政治上进行 孤立,军事上进行威胁,企图把新兴的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国民党仍在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 材料二: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 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思考: 1、建国初,国家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新生政权的巩固) 2、面对着这种局面,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呢? 过渡:战争年代,我党就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如今要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我我们仍然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的支持,那么当时中国农村的形势如何呢?我们如何去争取农民的支持呢? 展示: 材料一: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 有农村70~80%的耕地,他们以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则只占有20~30%的耕地 。 20-30%90%人口比例 10% 70-80%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分之二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

第3课土地改革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土地改革(共1课时)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学 习体会,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3、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 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教材中的小字及自由阅读 部分不作讲述,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重点难点] 1、重点 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2、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巩固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教学方法] 1、纵向联系法。通过和以往的土地改革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这次土改的不同特征。 2、讲解法。本课内容难度较大,课堂上应该以教师讲解为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内容。 3、例证法。本课所讲内容学生平时接触不多,最好能通过例子讲解。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图片 [案例一] [ (多媒体投放图片)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注意培养学生在阅读教材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资料等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两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组织学生阅读第13页正文前面小字内容,讨论回答:许多地方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意味着什么? 学生回答: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农民所有了 教师: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会出现这种现象?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二)教授新课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PPT展示: 材料1 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这幅图所反映的是当时农民居住的草棚。

材料2 国家统计局公布土地改革前全国土地占有情况。新中国成立时,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材料3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教师:阅读课文结合材料分析土地改革的原因? 学生思考、归纳: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2)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3)巩固人民政权。 教师:因此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经济,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土地改革的概况--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第一目,归纳概括土地改革法律依据、内容、时间、结果。 学生展示:(1)法律依据: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时间:1950-1952底 (4)结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的意义 PPT展示:

2018部编版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 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 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 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 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 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 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一、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史料1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下图反映的是当时四川一个农民贫苦生活的情形。身后的草棚就是他们的住处。 史料2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 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 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 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选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 史料3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

土地改革教案汇编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2、课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建国初期土改的依据,使我国农民真正获得解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教材分析】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前承新中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地改革是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新中国政权稳定的关键所在。本课涉及两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理论性较强,对初二学生而言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很抽象,生活在农村的同学他们只懂看到的现象而不懂理论,对城市学生而言更加不理解,所以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变成直观的数据、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完成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片、数据、视频等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土地改革取得的成绩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重点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千疮百孔,新解放区农民还没有获得土地,不解决

土地改革历程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四次重大改革和反思 自辛亥革命至今,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近百年的跨世纪的变革。站在新中国60周年的历史关节点上回望之,它给我们带来强烈震撼和深思: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村土地关系演化有中国之剧烈、之频繁;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土地归农是民心趋从的重要条件;土地制度变革常常成为社会革命的动因和前导,引发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因此土地制度变迁中的政治稳定权衡多于经济效率权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有效的土地政策、法律和制度必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本文梳理了我国传统的土地经济理论、政策思想和制度特色,分析了中国革命和风暴时期的不同土地政策主张和实践,重点回顾了新中国60年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次重大改革,反思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世纪变革中土地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历次变革中的经验和教训。 自辛亥革命至今,现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经历了98年的历程。近百年的历史跨越了两个世纪,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中国革命和风暴的时期(1911~1949.9),就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而言,先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后有共产党的“耕地农有”的思想和打土豪分田地的实践。蒋介石控制下的南京政府实际执行的土地政策,则背叛了三民主义的主张,极力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这种做法实际上为共产党以“耕地农有”为号召,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推翻反动政权创造了条件。“得民心者得天下”,“土地归农”再次成为民心趋从和革命成功的关键。第二个历史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建设和转型发展的时期(1949.10~今),其间,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土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 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着一个主题──土地改革展开叙述。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斗地主”游戏图片 教师:以上两幅图片和什么游戏有关? 学生:斗地主。 教师:你知道历史上真实的斗地主是什么情形吗? 展示:土改中“斗地主”图片 教师:这是建国初期地主受到批斗的情形。地主受批斗和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学生: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斗地主”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背景篇——国家要发展,农民要土地 教师: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 展示: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第3课 土地改革 练习

第3课土地改革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贫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这一局面出现于() A、1931年 B、1941年 C、1947年 D、1952年 2、下列关于新中国土地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土地改革顺应了农民阶级的要求 B.到l 952年底,全国完成土地改革 C.土改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土改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3、依据统计数字,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26.9%,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40%,超过抗战前最高年产量的9%,据此得出的结论最合适的一项是()A.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B.农业改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抗美援朝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反腐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的措施有() ①和平解放西藏②抗美援朝③召开政治协商会议④土地改革⑤开国大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5、以下对应关系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A.新中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 C.抗美援朝——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农村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6、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 A.土地归集体所有B.土地归国家所有 C.土地归农民所有D.土地归乡镇所有 二、材料问答题。 1、读下段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 照《A》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1)材料一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指(1分)?“A”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1分) (2)根据材料和你所学的知识说说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土地改革。(2分) (3)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3分)这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结合材料,谈谈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3分)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在政权建设上、民族关系上、农民问题上、国防建设上面貌焕然一新。请你回答下列问题:(8分) (1)1949年以后,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是。(2)1951年和平解放的少数民族地区是,该地区是在1959年后完成了以为中心的民主改革。 (3)打退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侵略者,巩固了东北国防安全的事件是。(4)标志新民主主义彻底完成的历史事件是。(5)1950年的土地改革建立起的土地制度是。 这种制度与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有何区别?(2分)

土地改革制度

四、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 4.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行。 关键提示:太平天国的分田方案从本质上是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特点是绝对平均主义。 5.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6.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7.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关键提示:减租减息并没有改变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8.《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这次土地改革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通过这次土改,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跟踪思考:近代以来,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提出过哪些土地方案?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 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

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二)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在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华东解放区,凡是过去封建土地制度已经全部或大部分被废除、土改基础较好的地区,均实行抽补、调剂政策,以解决贫雇农土地不足的问题;在土改工作薄弱的地区,则没收地主、旧式富农多余土地、房屋、耕畜、家具,按人口平均分配。在陕甘宁、晋绥和东北解放区,以自然村为单位,将土地打乱,按人口重新平均分配。在新开辟的解放区,也用老区、半老区平分土地的做法,迅速开展开仓济贫、分土地、分浮财运动。 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土地改革 (一)第一次土地改革: 1949年后,中国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就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土地无偿使用,二是无限期使用,三是不准转让。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