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竖琴和箜篌的区别

竖琴和箜篌的区别

竖琴和箜篌的区别
竖琴和箜篌的区别

竖琴和箜篌的区别

箜篌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多种箜篌之中,与竖琴同源的竖箜篌经西域传入,它的辉煌出现唐朝,倍受统治者喜爱,由于统治者禁止箜篌乐师在民间教学,所以竖箜篌被困在了皇家大院,随历史变迁,箜篌的发展缓慢,表现力不及其他民族乐器,于明末清初失传。民国至解放后,一批又一批的民乐工作者为试图复原这件乐器而努力。

在复原的过程中,一些人选择了改革改良竖箜篌的道路,改革成果最明显的当属双排弦雁柱箜篌,于198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好多人会把现代箜篌(雁柱箜篌)当成竖琴,其实细看他们区别也挺大。一般的竖琴单排琴弦,一块面板朝上,而现代箜篌有面向左右两侧的两块面板,双排琴弦,相对应的琴弦音高相同,每根琴弦下像古筝一样有琴码。对应的琴弦下部通过压颤机件连在一起,可作出民乐所需的揉按滑颤,理论上讲现代箜篌可以演奏大部分的竖琴曲,还可以通过揉按滑颤表现出东方韵味。竖琴琴弦多用尼龙弦或羊肠弦,而现代箜篌用的是和古筝一样的尼龙缠钢丝弦(中间是钢丝等材料,外缠尼龙)。

一、外形上:

竖琴单排弦,箜篌双排弦:

竖琴长匣形共鸣箱,箜篌琵琶形共鸣箱:

竖琴共鸣箱侧面光秃,箜篌共鸣箱的左右两面各有一行雁柱:

竖琴琴柱是圆柱,箜篌琴柱一般是方柱。

另外作为一种装饰,琴柱顶端有凤凰首的一定是箜篌。竖琴的共鸣箱是窄梯形的,边缘比较直,而且弦的下端直接连在共鸣箱的斜面上而箜篌的双面琵琶形共鸣箱要更大一些,侧面是垂直的,弦压过雁柱连接在共鸣箱下端。

二、音色上:

竖琴的声音好像是水下发出的,整块水吸收了一些散射的能量,比较清纯、柔和、稳定:箜篌的声音好像是从透明的水上发出的,连水面也在微微震动,比较清亮、浮泛、飘忽。把

箜篌和竖琴的音色对比一下:竖琴更醇厚幽远,更容易融合,溶溶如荷塘绿水之夜:箜篌更清越空灵,更鲜明一些,冷冷似雪山清泉之声。

三、技法上:

箜篌是以竖琴为根本,以古筝等民族乐器为辅助,再加以发展的。箜篌多了压颤技法,带来更多的韵味变化,有左右同度的双排弦,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更方便,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弦律与伴奏而不相互妨碍,增强了和声与复调,揉弦区和拨弦区互为一体,在揉弦拨弦之间手法转换非常便捷,和声色彩更丰富,甚至可在两只手不同的手指间同时拨动不同的音高的旋后用对应手指相互施展揉弦手法,由于两只手不像单手的两根手指那样相互牵制而是各自独立,双手同时施展的揉弦手法能有较大的组合可能,左右两排弦把共鸣箱完全围住了,少了一般的竖琴的那种手在共鸣箱上拍一拍的技法,弦列在雁柱有一片无调区,比一般的竖琴多了个【码下刮奏】。

四、音调上:

箜篌按十二平均律七声音阶降C大调定弦,虽然七声音阶弦列跨度较大,在弹奏音高变化大的旋律时可能比五声音阶弦列微微费时,单手最大音程也小一些,不如五声音阶弦列在表现五声音阶旋律时流畅,但在七声音阶弦列上可以单手直接弹出五声音阶弦律,而在五声音阶弦列上要弹出七声音阶弦律必须有左手的配合,更会大大限制灵快。七声音阶弦律毕竟要比五声音阶弦律多得多。音域方面,大型的专业用箜篌超过六个八度,甚至达到七个八度。不过一般的箜篌仍然是五个八度。

“竖琴”三层含义:

一,古代的竖琴,包括我国竖箜篌在内的古代乐器,指近代改革以前的竖琴,无论叫“Cank”、“Harp”、“箜篌”都只是同种乐器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名称;

二,现代的竖琴,特指西洋竖琴。

三,世界各民族的各种竖琴类乐器,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箜篌”三层含义:

一,古代卧箜篌,由于现在已没有卧箜篌,这一含义通常只在少数古籍中出现;

二,古代竖箜篌,就是我们的祖先给Cank取的中文名字,相当于“竖琴”的第一层含义;实际上是东传至中国叫做箜篌,西传至欧洲叫做Harp,只是近代我们中国人又设定出一个“竖琴”的翻译名称罢了。

三,现代的箜篌,是结合竖琴古筝并加以发展的新型乐器,或者说就是竖琴的改革类型:双排弦竖琴。随着现代箜篌的发展,现在“箜篌”二字越来越多的指现代的箜篌。

竖琴由西方传入,曲项琵琶也是由西域传入;竖琴和传统乐器古筝结合化生出现代箜篌,

曲项琵琶和传统的直项琵琶结合演变为琵琶。

其实因为西洋钢琴的强势是令人深感窝囊的,所以在同属民族乐器的前提下,表现力越强大的就越受银河青睐。箜篌表现旋律与和声的能力也很强,再加上竖弦类乐器音色的魅力,总体上很华丽。

箜篌按十二平均律七声音阶降C大调定弦——虽然七声音阶弦列跨度较大,在弹奏音高变化大的旋律时可能比五声音阶弦列微微费时,单手最大音程也小一些,不如五声音阶弦列在表现五声音阶旋律时流畅,但在七声音阶弦列上可以单手直接弹出五声音阶旋律,而在五声音阶弦列上要弹出七声音阶旋律必须有左手的配合,更会大大限制灵快。七声音阶旋律毕竟要比五声音阶旋律多得多。

音域方面,大型的专业用箜篌超过六个八度,甚至达到七个八度,不过一般的箜篌仍然是五个八度。把箜篌和竖琴的音色对比一下:竖琴的声音好像是从水下发出的,整块水吸收了一些散射的能量,比较清纯、柔和、稳定;箜篌的声音好像是从透明的水上发出的,连水面也在微微的震动,比较清亮、浮泛、飘忽。把箜篌和古筝的音色对比一下:古筝更醇厚幽远,更容易融合,溶溶如荷塘绿水之夜;箜篌更清越空灵,更鲜明一些,泠泠似雪山清泉之声。

在技法方面,箜篌是以竖琴为根本,以古筝等民族乐器为辅助,再加以发展的。箜篌与竖琴在技术上的区别主要是:箜篌多了压颤技法(古筝),带来更多的韵味变化;有左右同度的双排弦,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更方便,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原文及赏析

李凭箜篌引 朝代:唐代作者: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 到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 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

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古琴教案

古琴教案 指法班 ·第一节· 【指法·勾剔】 一、弹琴姿态 琴:琴身宜靠案边,琴头靠右,琴轸置于桌边外;琴头背面接触桌子最外沿者以及雁足下方,须垫防滑垫。 身体:对准四五徽之间;两腿张开,足分八字;全身放松,沉肩坠肘,肘部水平,垂直于琴弦;身体距桌子边缘大略20公分左右。 手:状如握球,姿态放松,动作简静;小指不用,须伸直;弹弦于一徽与岳山之间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处。 琴桌琴凳的安放:琴桌比一般桌子低,大概70公分高;桌面与琴凳面距离应在30公分左右。 二、勾 右手中指向身体方向击弦。中指指肚前三分之一处搭在琴弦上,指 根发力,斜向下45°击弦,发出半甲半肉之声,搭在下一根琴弦上。 注意:中指中节不可弯曲;肘腕不可向后拉拽,也不可向下摁弦。 连勾:勾完一弦后,肘带腕掌向后挪动约一个弦距的距离,指肚向 上提至勾所用之位置,然后再于此时所搭之弦上做勾。注意琴面前后的 弧度。 三、剔 右手中指向外弹出。中指勾后,肘腕向前平移少许,指肚搭在弦 上,中节突出,末节伸直,向前一根弦斜向上45°骤然弹出,发出 纯粹的甲声。 注意:注意不要剔到两根弦;音色须干脆清亮,不可向前送,不 可拖泥带水。 四、勾剔组合 琴曲中,勾剔通常前后连接配合。写作。组合练习: 【古琴知识·古琴概述】 一、古琴概述

古时名称:琴,玉琴,瑶琴,七弦琴。 历史:传说不可考;实物考证,湖北曾侯乙墓,距今2400余年。 传说:“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可不必尽信。 发展:西汉以后完善——最晚魏晋定型——隋唐宋明兴盛——清衰落——近代复苏——2003年古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古琴热兴起。 意义:1、中国最早的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和瑟一起)。2、《神奇秘谱》:世界上存留最古老的器乐曲。 三、古琴的构造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诗人描写音乐运用了大量丰富奇特的想象和主义色彩,令人惊叹。此诗是李贺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清人方扶南《李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氏《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依弹奏的顺序进行描写,采用的方法;李贺此诗则不表现时空顺序,而着重强调音乐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但又不是抽象地写,的艺术形象,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全诗十四句中有七句描述音乐效果,用了四个神话传迷离。韩愈《听颖师弹琴》主要写诗人自己听琴的感觉,也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但未用神话传较实在。 得,知音难觅。刘勰就曾感慨地说过:“得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但音乐家李凭总算遇到了李贺诗人不但有一副音乐的耳朵,更有一支把音乐美转化为诗美的神笔!这的确是李凭的幸运。然而,欣赏李凭绝技的人,恐怕也正象能够赏识李贺的人一样稀少吧?深受压抑的心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形成李贺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奇峭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

,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 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 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全诗的第三个结构段。诗人在前面四句较现实的描写之后,忽然又随着那美妙的乐曲,让自己的想奇的境界,那奇妙的音乐这时竟穿过天空中的凝聚的乌云,直上九霄,致使女娲娘娘当年采用五色

李凭箜篌引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凭箜篌引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的起句开门见,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

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学习目的: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学习重点难点: 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文学史上有句话“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扑朔迷离,因此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

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2.写作背景 页 1 第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箜篌()()女娲()神妪()根蒂() 跻攀()喧啾()丝篁()遽止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张高秋()颓不流()中国()啼竹() 泣露()融冷光()动紫皇()逗秋雨() 神妪()露脚()昵昵()跻攀()泪滂滂()尔诚能()置我肠()未省听丝篁()() (3)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

执教教师:姚春宇 (课前多媒体播放箜篌曲《夕阳箫鼓》) 师:好,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其实,唐朝不仅是诗的王国,也是音乐的王国。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哪篇是大量音乐描写的名篇? 生:白居易的《琵琶行》 师:大家能不能齐背这一段音乐描写?大弦嘈嘈一二起。 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师:音乐是无形的语言,白居易却用妙笔把它化为有形的东西,那么,在这里作者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音乐之美? 师: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 生:比喻。 师:对,把大弦嘈嘈的声音比喻成急促的雨声,那么,在这里用比喻手法直接描摹琵琶的声音,它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呢? 生:侧面描写。 师:啊?直接描摹琵琶的声音? 生笑:正面描写。 师:其实,这里前面都是正面描写音乐本身,而最后一句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呢? 生:侧面描写。 师:很好,它是通过凄清的景物和听众如梦初醒的意态来烘托琵琶声的妙绝入神,…… 生(接):进而表现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师:好的,那么,我们看一下中唐诗人——人称“诗鬼”的李贺又是如何用妙笔展示李凭的高超技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5页。 师转身在黑板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好的,我们检查一下昨天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啊,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生齐喊:梁文聪! 师:聪哥,非你莫属了。 梁文聪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师生一齐鼓掌。 师:读音都准确了吗? 生笑:“丝”读成了“师”。 师:对,我们玉林人要特别注意这个平翘舌的读音,但是,总体而言,聪哥的节奏把握很好啊,轻重缓急很到位,“石破天惊逗秋雨”读得快一些,而最后两句读得舒缓一些,仿佛沉浸在梦中一样。好的,我们听一下CCTV名家朗诵。 多媒体播放高峰的朗诵视频。 师:我们也来读一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吴丝蜀桐一二起。 生有感情朗读。 师:好的,下面给时间给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翻译一下这首诗。 生热烈讨论。 师:好的,谁来翻译一下? 生举手。 师:好的,文雪玲。 文雪玲:我们小组叫“春雨初霁”,雨过天晴的意思,我们小组的翻译是:“在秋高气爽的天气弹奏箜篌,空山里的浮云为之停止了流动。湘夫人感动得泪洒斑竹,素女满怀哀愁,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演奏箜篌。乐声时而像昆山玉碎般清脆,时而像凤凰鸣叫般和缓,时而像荷花衔露哭泣般凄惨,时而像香兰含笑般欢快。长安城沉浸在寒秋的冷光中,天皇听了箜篌的声音也感动了。 生:紫皇是天皇啊? 生:是啊,兼指天皇。 师:没错,他既指人间的皇帝,也可以指天皇。 文雪玲: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音乐使五色石惊破,引来秋雨阵阵。听众在梦幻中进入神山教成夫人弹奏,乐声使老鱼跳波瘦蛟跳舞。月宫里的吴刚彻夜不眠倚着桂树,寒露斜飞打湿了凝神静听的玉兔。我的回答完毕。 师生鼓掌鼓励。 师:翻译得很顺利,老师都挑不出什么错误,黑板上的重点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如果给这场演奏会设计一张海报,应该包括什么信息呢? 生:时间,秋天。 师:地点? 生:中国(国都)。 师:演奏者?

古筝曲讲解

一、《在北京的金山上》 这是一首根据藏族民歌改编的一首古筝独奏小品。此曲旋律优美,易于唱诵,其五声音阶的级进式发展变化与古筝五声音阶的弦序排列十分吻合,因此,该曲对初学者来说较易上手。另外,乐曲的节奏也较为简单平稳,主要以八分音符为主,甚少变化。再者,指法编排也相对比较规整,只有托、抹、勾(即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组合形式。作为启蒙筝曲,《北京的金山上》为初学者走进古筝音乐世界开启了一扇便捷之门。 此曲结构短小,主题加上间奏共有54小节,其中还包括旋律的低八度重复演奏,这就是说,除去六小节的间奏和低八度的旋律重复,我们只要学好24个小节(4个乐句)就可以了。初学者一般欠缺基本音乐知识和乐曲分析能力,往往因为谱面看起来篇幅较长,而有畏难情绪,其实我们拿到乐谱后应该认真视唱和简单分析一下,这样学习和弹奏时就比较容易了。 乐曲刚开始就是一个八度和声音程,弹奏时需要我们的大指和中指同时向手心方向弹奏发音,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古筝演奏术语里把这一多指组合指法称之为“大撮”(传统古筝指法符号表里把大指和中指同时向手心方向弹奏的组合指法称作“大撮”,把大指和食指同时向手心方向弹奏的组合指法称作“小撮”,把大指、食指、中指同时向手心方向弹奏的组合指法称作“套撮”,这些都属于多指组合形式),这是传统古筝弹奏中为了加强旋律重音而最常使用的一个技法,几乎可以认为是传统古筝弹奏体系里的“八度模式”。我们知道,其他乐器在为初学者编排入门乐曲时,弹奏指法的设计常以单指的形式出现,很少有古筝这样的“创意”,这是因为乐器的结构特点、也是古筝的五声音阶特性决定了的,不能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指序编排。由于这一手法在传统筝的弹奏中极为常见,在以后的民间筝曲的学习中更会时常遇到,所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在学习这一技法时,首先要注意演奏时的基本手型:手指自然松弛、虎口微张,指间不宜并拢或者过分打开,指尖下垂,正对将要弹奏的琴弦,手背自然隆起,坚挺有力、不可塌陷,形成半握拳的圆状手形。演奏方法上建议初学者采用贴弦奏法(也有人称“夹弹”,即弹奏前把手指放置在相应的琴弦上),这样不易错音。弹奏时要借助臂力和腕力,这样才能能够保证音色的通透和圆润。 古筝弹奏中另外一个常用的指法组合“抹托”,在乐曲第一小节第二拍上就出现了。这里大二度上行级进的两个音,乐谱上设计是用食指和大指先后弹出的(传统古筝指法符号表里把大指向身外方向弹奏的指法称作“托”,把食指、中指、名指向身内方向弹奏的指法分别叫做“抹”、“勾”、“打”,这些都属于单指形式),这种指法连接在古筝的演奏中十分常见。此手

李贺作诗文言文翻译

李贺作诗文言文翻译 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李贺作诗》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铈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②笔辄就如素构,自名曰《高轩过》③。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④,背古锦囊,

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⑤程课⑥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⑦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注释】 ①皇甫铈(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②援:拿。 ③《高轩过》(xuān):题目名。过,拜访意。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 ④奚(xī)奴:童仆,奴仆。⑤牵合:指受到束缚。⑥程课:固定的格式。 ⑦率:大概,大略。 【译文】 李贺,字长吉,是郑王的后代,七岁就能写文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到还不相信,到他家时,让李贺写诗,李贺提起笔马上就能写好,并且就像早已构思好的一样,他自拟题目为《高轩过》,二人大吃一惊,李贺因此而出名。 李贺长得单薄削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快速写出诗文来。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时,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书童,背着破烂不堪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其他牵强附和旧章法的人。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若非大醉时或吊丧的日子他都是这样,过后也不怎么反省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

《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赏析 高二语文组(2)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诗人的想象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例如音乐引动鱼鸟,前人也曾写过,《列子》一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课标新理念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感悟法,阐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重点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材分析:这事以后秒学音乐的诗歌,比起情景交融的诗歌来说,更加的抽象,更加的深奥。学生在接受的时候,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新课准备 1.作者简介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解题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3、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4、引,曲调的开头部分。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 三.内容赏析 (一)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翻译: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赏析: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古琴的外观与音色

xx的外观与音色 中国古琴是不同于任何中西乐器的一种乐器,它与其他乐器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不仅是一件历史最悠久的乐器,而且还是一件极具欣赏价值的中国工艺品漆器,历来受到王公贵族,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爱,成为高雅艺术和文化修养的象征。古琴是一件动听的乐器,还是一件可供观赏的美器。以上两点是决定了选择古琴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一要选择声音,二要选择外观。 先说声音。古琴与其它乐器不同之处在于,像古筝、琵琶、小提琴等均是薄面板发出的声音,薄面板容易震动,故而易发音且音量大。但古琴则是厚面板发出的声音。它的面板厚度可达20-30毫米,是其他乐器厚度的5-10倍。它的声音浑厚、圆润余音长尤其是低音部分,如古钟般咚咚声,有种使人身心震撼的感觉。它的高音部分圆润甜美。如果与琵琶、古筝等比较一下,相同的音位的声音,前者的声音显得单薄,后者显得厚重,韵味更浓。 古琴的特殊制造工艺决定了古琴的发音与众不同。它不但面板长且厚,它所有表面均有一层生漆与鹿角霜的腻子。古琴的声音是被包裹的、被束缚的、被限置的。古琴的声音要含蓄、浑厚、不张扬而且余音长,所谓绕梁三日不绝。挑选古琴的声音,提高耳力很重要。最好要多听一些古琴名家用名琴弹奏的曲子。反复听,自然就对好的古琴的声音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更简单,更有效地方式是: 借到一张好古琴,比较一下音色的差别,反复对比的听,就能听出音色的差别还能增进自己的耳力。 古琴音色的好坏,古琴声音是否好听,是古琴优劣的决定因素。 古人评价xx有xxxx之说,xx即: xx,松,脆,滑。xx即: 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四善中苍有老的意思,音要苍桑古朴,不燥不闹。松与紧相对而言,声音发紧,听起来不自然,不流畅。松和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鉴赏: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挑选一把好古琴的方法与技巧

挑选一把好古琴的方法与技巧 如何挑选古琴一、音色:要辨别音色首先要看这张琴有没有抗指、打板、沙音。 1.抗指——左手按弦时感到有点吃力就是抗指。 琴弦离面不可过高,琴弦过高叫做抗指,会影响弹琴方法甚而累坏手指。 以七徽的位置说,琴弦离琴面应在0.5公分左右。 2.打板——右手弹空弦时,空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3.沙音——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有沙沙(杂音)声音就是沙音。 (有时琴弦不直有也会有沙音则与琴本身质量无关,需要更换琴弦即可)音色:右手弹空弦,听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于每个徽上,右手弹弦,听各处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相近。 把按音和空弦音反覆连续弹奏,听音色和音量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在声音未停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余音延长则是优点。 左手轻点弦于相应徽位处,右手同时弹弦出声,听每一个泛音是否明亮清澈。

古琴音色听起来要有下沉感,声音松透不散而韵味悠长者为良。 二、材质古琴的底板材料是看不到,只能从古琴后面的龙池凤沼来仔细查看其面板的材质。 但现在有很多人将纳音处用火熏黄熏黑,这就添加了识别的难度,用手擦拭有黑色木碳的印迹。 桐木泡桐:材色浅,木质疏松,指甲轻轻一掐就能陷下去,其木材纹路清晰。 青桐:材色浅,木质细密坚实韧性较好。 现在梧桐(白花桐)已十分稀少,难以寻觅了,目前的桐木基本以泡桐为主(还有一些地方用的川桐)。 泡桐因为木质问题,音色寿命较短,故常做为中低档古琴的琴材选用。 杉木新衫木—老衫木(老房梁)新衫木木材发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颜色越来越黄,以发金黄色的木材最老,其有很浓重的清香味。 赫赫有名的唐代雷琴就选用的杉木。 《琅嬽记》(14)载:“雷威斲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独往峨嵋酣饮,着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斲为琴,妙过于桐。 此处的“松指“峨眉松,也就是峨眉杉了。 而现代斫琴师的上品大多为老杉木做为的琴材。 汉木指出土的汉代棺椁木材,其逾千年木色黝黑、松透乃斫琴良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 【原文】: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阅读训练】 一、 (1)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2)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3)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 二、 1.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吴丝蜀桐张高秋张:演奏B.空山凝云颓不流颓:崩塌 C.十二门前融冷光融:沉浸在D.石破天惊逗秋雨逗:引

2.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竞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的“露脚”指像雨点一样连续下落的露珠,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3.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借助丰富的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教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2.反复诵读,积极思考,踊跃展示,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3.激情投入课堂每一分钟,通过文 字,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快乐学习。 【重点难点】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学法指导】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中唐独树一帜的诗人。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2.解题 李凭是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箜篌,又名“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预习检测】 1.字词书写及注音。 ①k ōng h óu (箜篌) 教(ji āo )神y ù(妪) ②露(l ù)脚 暴露(l ù) 揭露(l ù) 露(l ù)天 露(l òu )马脚 露(l ù)头角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吴丝蜀桐张高秋 (弹奏) ②李凭中国弹箜篌 (国中,国都长安之中 ) ③石破天惊逗秋雨 (引) ④露脚斜飞湿寒兔 (露珠下滴) 3.翻译句子。 ①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和缓悠扬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欢快清丽 【整体感知】感悟鉴赏 诵读全诗,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①(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②(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高二语文选修 导学案

《 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赏析 译文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桂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古筝十大名曲

古筝十大名曲 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渔舟唱晚》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渔舟唱晚》这首乐曲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音乐分析: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出水莲》是客家筝曲代表之一,音调古朴,风格淡雅,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出水莲:传统的广东客家筝曲,中州古调,采用传统的十六弦钢丝筝演奏,音调古朴,风格淡雅,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全曲旋律清丽、典雅;速度中庸、悠闲;演奏者右手以连托演奏的前倚音润饰曲调,富有动力,同时还以不同的触弦点弹奏造成丰富音色的对比:靠近岳山处,音色则高雅明亮;中段常在岳山和雁足的中间弹奏,音色则柔美动听。左手则发挥按弦的多种功能,重按3和6音时则升高为4和(b7)音。构成一种特殊的“软套”(重三六);以上滑音产生后倚音,韵味悠长,又以重颤音偶尔点缀一下,色彩清淡。 全曲不长,但却以各种丰富的表现手法将出水莲的神态、气质刻画得栩栩如生。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曾将此曲改编成吉它独奏曲。 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此曲藉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音乐浑厚深沈,清澈流畅,形象地描绘了巍巍高山,洋洋流水。曲义为展示古筝的特长,提供了充分的天地。从低音到高音,从高音到低音的滚奏手法,惟妙惟肖地托显出涓涓细流、滴滴清泉的奇妙音响,使人仿佛置身于壮丽的大自然美景之中。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