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布什主义与美国外交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布什主义与美国外交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布什主义与美国外交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布什主义与美国外交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布什主义与美国外交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戴超武

2013-3-7 10:09:14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京)2006年5期内容提要:从美国外交思想史演进的角度看,以推广美国价值观和实施“先发制人”军事战略为特点的“布什主义”,是美国外交思想传统的继续和发展,不仅体现了布什和新保守主义基本的政策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在以反恐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战略形势下美国外交思想的若干新特点。“布什主义”不仅引起了世界各国政界的不同反应,而且在美国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论战,显示了“布什主义”所具有的重要政治影响以及社会和学术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布什主义”似乎称得上是一场“外交革命”。

关键词:布什主义美国外交思想继承发展

作者简介:戴超武,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布什保守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新保守主义的外交战略

乔治?W.布什成长的环境、《圣经》以及新保守主义的一些重要人物,对布什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布什在得克萨斯的米德兰德长大,米德兰德是一个基本上自我封闭的社会,是讲英语的北美地区的“最为保守的社区”,“三K 党”在这里有着强大的支持力量。布什执政后的许多政策根源都可以在得克萨斯西部的文化中找到。毫无疑问,得克萨斯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布什及其思想的形成。①

在布什政治哲学的形成过程中,《圣经》的作用不容忽视。从1981年开始,由于布什严重酗酒,个人生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1984年,布什在其好友埃文斯(Don Evans,后来成为布什内阁的商务部长)的介绍下,参加了一个只有十人组成的读书班,这个读书班只读《新约》。在其后两年的时间内,布什逐字逐句地多次阅读圣经。圣徒保罗的转变过程深深地打动了他,他也开始把基督当作自己的朋友。这种树立起来的精神原则大大加强了布什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特别是增强了他戒酒的决心。1986年40岁生日的那天,布什宣布自己戒除这个恶习。②

另外,对布什的政治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人是鲁弗(Karl Rove)。1974年,老布什把鲁弗介绍给当时还在哈佛大学读书的布什,鲁弗成为布什最亲密的朋友和政治顾问。鲁弗虽然没有任何学位,但却是一个在政治方面经验老到的组织者。从1993年开始,布什和鲁弗不断接触,进行长时间的交谈。布什发现鲁弗是“一个反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而根据鲁弗的说法,布什希望改变“由那些势利的精英以及左翼的常青藤的家伙们所创造的文化,而这些人依然对文化产生着腐蚀作用”。为了让布什形成连贯一致的政治哲学,鲁弗向布什推荐阅读他自己最喜爱的三本书,即玛格奈特的《梦想与恶梦》、奥拉斯基的《美国同情心的悲剧》以及霍洛维茨和考利尔合著的《垮掉的一代:对六十年代的重新思考》。这几个人著作的共同特点就是强烈地抨击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反传统的思想文化。玛格内特论述的是60年代反文化的“精英们”不负责任的价值观,是如何无意识地摧毁了穷人的自尊。布什后来曾承认,玛格内特的书对他的影响仅次于《圣经》。《美国同情心的悲剧》研究的是政府的福利政策对美国社会、文化所产生的侵蚀作用。霍洛维茨是伯克利“新左派”运动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65年曾经出版《自由世界的巨人:对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批判》一书,抨击美国外交政策的侵略性和帝国主义本质,但霍洛维茨后来却成为新左派的强烈批评者。1997

年,鲁弗邀请这些作者同布什见面,以加深布什对他们思想的理解。布什从这些人的著作以及同他们的会谈中受益匪浅,他们的一些建议成为布什总统“富于同情心的保守主义”的国内计划的一部分。③

但对布什的政治思想特别是外交思想和国家安全战略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还是冷战结束以来在美国影响日益强劲的新保守主义思潮。新保守主义宣传自由企业思想、受限制的政府、个人自由、传统的美国价值观以及强大的国防。新保守主义者宣扬军事单边主义,主张外交事务主要由行政部门负责,他们提出了有关战略思想的一整套选择。这些保守主义者同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传统有许多共同之处。新保守主义者声称,同那些保守主义的现实学派相比,就保卫和推进美国至关重要的利益而言,他们的战略选择方案更为现实。同美国早期的战略一样,新保守主义者强调民主化和创建一个自由世界。保守主义认为民主或自由世界基本上是限定在发达的现代国家,即第一世界;而新保守主义者则相信,民主和自由可以推广到全世界。④用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克里斯托尔(William Kristol)和卡根(Robert Kagan)的话来说,“美国能够而且应该能够领导世界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个以美国的自由和正义的原则而建立的世界”。⑤

新保守主义者同右翼思想库关系密切。那些右翼的思想库主要包括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美国企业学会(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当前危险委员会(Committee on the Present Danger)、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新美国世纪计划(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以及安全政策中心(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等。从1999年到2001年,美国82个保守的基金会一共为保守主义的公共政策研究投入了83亿美元的基金,其中右翼思想库大致接受了7774多万美元,大学接受了2314多万美元,媒体机构接受了677多万美元。在

这其中,以新美国世纪计划和美国企业学会的作用和影响尤为突出。

新美国世纪计划成立于1997年,其主要成员包括艾伯拉姆斯(Elliot Abrams)、贝内特(William Bennett)、杰布?布什(Jeb Bush)、切尼(Dick Cheney)、科恩(Eliot Cohen)、福山(Francis Fukuyama)、利比(Lewis Libby)、奎尔(Dan Quayle)、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沃尔福威茨(Paul Wolfwitz)等。克里斯托尔和卡根在机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发表的第一份正式的政策声明中,他们抨击了克林顿时期的多边主义。声称保守主义者并没有对“美国在世界中的作用令人信服地提出战略倡议……我们的目标就是改变这一局面。我们的目标就是证明自己的立场,为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聚集支持”。声明进一步宣称:“强调军事实力和道德高尚的里根式的政策在当前并不流行,但是,如果美国要在这个世纪获取成功,并在下一个世纪确保我们的安全与强大,那么里根式的政策则是必不可少的。”⑥

1998年1月,新美国世纪计划致函克林顿总统,要求美国制定新的战略以应对新的威胁,其中特别提议用军事手段把萨达姆赶下台。2000年9月,新美国世纪计划发表了《重建美国的防务:面向21世纪的战略、军队和资源》的研究报告,宣称其研究目的在于“为保持美国的优势地位、防止敌对大国的崛起、以美国的原则和利益塑造国际安全秩序提供蓝图”。为此,报告提出了以下主要政策建议:首先,逐步增加防务开支,使之最少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5%至3.8%之间,为此每年应再增加防务开支150亿到200亿美元。其次,在保持长期的军事基地的框架下,作为对海外驻军的补充,美国应寻求建立一个“兵力部署基地”(deployment bases)或“前进行动基地”(forward operating bases)的体系,以增加当前及未来军力活动的区域范围。第三,提升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军力,是应对中国崛起为一个大国的关键。第四,建立全球导弹防御体系。最后,形成在

太空进行活动的能力,包括发射飞船、新的卫星等,为创建新的军种,即美国太空部队铺平道路。报告强调,“全球领导地位并不是靠我们的安逸悠闲来行使的……一旦我们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受到直接威胁的时候,那就为时过晚了”。⑦

布什就任总统后,当初在新美国世纪计划上签名的34人当中,有11人在布什政府内担任高级官员。切尼(Richard Cheney)是副总统,对外交决策影响巨大。布什曾经说过,“当切尼讲话时,那就等于是我在讲话;当我讲话时,那就等于切尼在讲话”。在国防部,新保守主义势力最为强大,拉姆斯菲尔德担任国防部长,沃尔福威茨是国防部副部长,费斯(Douglas J.Feith)担任负责政策研究的副部长,卢德曼(Peter W.Rodman)担任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部长,小施奈德(William Scheider Jr., )担任防务科学委员会的主席,玻尔(Richard Perle)担任防务政策委员会的主席,施因内曼(Randy Scheunemann)担任部长办公室的顾问。在国务院,赖斯(Condoleezza Rice)任国务卿(她在布什第一任政府内担任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布什对赖斯极为信任,他曾这样说,赖斯是一位“可以以我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外交政策事务的人”,她或许就像“一位知己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一样重要。⑧阿米蒂奇(Richard L.Armitage)担任副国务卿;多波连斯基(Paula Dobriansky)担任负责国际安全的副国务卿;博尔顿(John R. Bolton)担任负责军控和国际安全的副国务卿,后来出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哈斯(Richard Haas)担任国务院政策设计室主任;美国企业学会的中东问题专家沃尔姆塞尔(David Wurmser)担任博尔顿的特别顾问。新保守主义者还占据了影响布什政府决策的其他至关重要的位子。利比(Lewis Libby)是切尼的参谋长和国家安全特别顾问,他曾经被《新闻周刊》称为“许多人从未听说过的、但却是华盛顿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中东和北非事务的艾伯拉姆斯成为布什总统的特别顾问;卡利扎德(Zzalmay Khalilzad)成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的

成员,在阿富汗战争结束后成为布什处理阿富汗问题的总统特使。⑨

美国企业学会同样是新保守主义的最为重要的机构之一。在美国企业学会中,一半以上的董事来自世界500强的大企业。2003年7月,美国企业学会举办题为“美国是而且应当是一个帝国”的论坛,它宣称:“美国不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无可争议的是,美国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为了保护民主资本主义的全球贸易通道以及美国自身的安全利益,美国应当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干预。”2003年2月26日,布什在美国企业学会发表题为“自由与未来”的讲话,对美国企业学会大加赞誉。布什说:“在美国企业学会,有我国最优秀的一些思想家,他们正在为对我国产生最重大的挑战的一些问题而工作着。他们的工作是如此的卓越,以至于我的政府中吸收了20位这样的思想家。”⑩新保守主义及其思想库对布什政府外交战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布什当选为总统后,新政府所推行的外交政策在“9?11”事件之前看来是基辛格式的,亦即强调传统的地缘政治问题以及同大国的关系。新保守主义者对布什政府会不会采取他们所主张的外交政策依然心中无数,在他们看来,国内问题将是布什政府政策的重点。克里斯托尔曾经说过:“2000年秋天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对布什和切尼的竞选以及他们对外交政策的立场都相当不满意……对布什可以成为一个在外交政策上有成就的总统未抱很大的希望。在他成为总统的头几个月内,我们的确对他有相当的微词……布什会不会采取我们的政策建议还是不清楚的。”(11)无论如何,恐怖主义并不是新政府关注的头等重要的战略问题。和克林顿政府相比,在布什任内的头一个月,布什政府对国际合作展示出更少的兴趣。但在2001年9月11日的上午,这一切政策设想似乎都发生了变化。

“9?11”事件和布什主义的主要政策内容

“9?11”事件后,美国国防部计划首先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9月12日,拉姆斯菲尔德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建议,由于阿富汗缺少合适的目标,因此应对萨达姆实施打击。沃尔福威茨在9月15日的戴维营会议上也提议军事打击伊拉克,但布什接受了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内特(George Tenet)的建议,决定首先打击阿富汗的塔利班。10月7日,美国开始对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行动。到2001年12月塔利班垮台以及阿富汗新政权建立,这场代号为“持久自由行动”的军事打击仅持续了两个月。随后,布什政府便开始把打击矛头对准了萨达姆。

为了给军事打击伊拉克制造舆论,美国不仅提出了“邪恶轴心”的概念,而且提出要以“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打击这样的“邪恶轴心”。2002年1月29日,布什在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出了“邪恶轴心”(axis of evil)的说法,他特别强调:“我们可以未雨绸缪,但时间并不在我们这一边。当危险不断增加的时候,我不会静观其变。当危险日益逼近的时候,我不会袖手旁观。美利坚合众国将不会允许世界上最危险的政权用世界上最危险的杀伤性武器来威胁我们”。(12)

因此,以“先发制人”的军事手段对付可能对美国安全造成威胁的危险,是布什政府国家安全政策的基本指导原则,这一原则的主要标志是2002年9月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中突出体现了后来被广泛称为“布什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特点。(13)这一报告首先突出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传统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政治和经济上的自由;同其他国家的和平关系;尊重人类的尊严。”“美国必须保护自由和正义,因为这些原则对全人类都是正确和真实的。”因此,美国必须“支持赞同人类尊严的抱负”,“强化同盟关系以击败全球恐怖主义”,“防止敌人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我们、我们的盟国和我们的朋友”,“通过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促进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时代”,“通过社会的开放和

民主基础的建设拓展发展的领域”,“同世界其他主要中心大国一起形成采取合作行动的安排”,“改变美国国家安全机制使之应对21世纪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布什政府强调,威慑已经不足以对付“无赖国家”和恐怖主义分子,因为恐怖主义分子寻求攻击的目标是无辜的平民,他们寻求殉难,他们“最有效的保护就是没有国界”。因此,“威胁越大,无所事事的风险就越大,更具有紧迫性的就是要采取预先的行动来保卫我们自己,尽管我们不清楚敌人发动进攻的时间和地点”。在布什政府看来,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是应对这些威胁的最理想的选择。为此,布什强调:“几百年以来,国际法都一直承认,每个国家在它们保卫自己免受……迫在眉睫的进攻危险之前……可以采取合法行动使自己无需遭受进攻。国际法学家们常常以是否存在迫在眉睫的威胁作为采取先发制人行动的合法性的条件……我们必须使迫在眉睫的威胁的概念适应当今敌手的能力和目标……美国长期以来就保有采取先发制人行动的选择权,以击退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威胁。”

“布什主义”强调美国使命的神圣性,强调反恐战争的神圣性。布什在将反恐战争描述为善与恶之间的斗争时,经常暗示上帝对他的支持。在发生恐怖袭击当晚对全国发表的讲话中,布什引用了《圣经》诗篇第23章中的著名诗句:“即使我在死亡阴影之谷行走,我也不会惧怕邪恶,因为有你与我同在。”在恐怖袭击发生的第九天,布什对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战争中永远存在自由和恐惧、正义与残酷。我们大家都知道,上帝不会在它们之间保持中立态度。”布什的一些朋友和幕僚私下对记者表示,布什认为自己是在贯彻上帝的意志。布什的一位亲密朋友说:“我认为,在他的心目中,这正是上帝要求他做的事情。”一位未透露姓名的政府高级官员后来补充说,布什“确实认为自己是上帝安排在这里来完成一项神圣计划的”。一批宗教领袖在“9?11”事件后造访白宫,其中一位告诉布什,布什正在做的事情就是上帝为他选择的使命。据传说,布什的回答是,

“我接受这个使命”。(14)

“布什主义”强调冷战的历史经验,强调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的重要作用。2002年6月1日布什在西点军校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的斗争同冷战时期是相似的。现在同过去一样,我们的敌人是极权主义者,他们贪婪地追逐权力,而毫不顾及人类的尊严。”布什强调:“在正义与残暴之间不存在中立,在清白与罪恶之间没有中立;我们正处于善与恶的冲突之中,美国将抨击这样的邪恶。在同邪恶和无法无天的政权进行对抗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制造问题,我们是解决问题。”布什2004年6月2日在空军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同样强调了冷战的历史经验以及意识形态的意义。布什说,在冷战的最初几年内,“如果那一代美国人丧失勇气,那就不会有‘漫长黎明的斗争’,只会有漫长的黎明了。但是,美国及其盟友保持了被压迫人民的信念,给欧洲指明了民主的前景。正是那种执著给全世界的人民一个教训,那就是要相信自由的力量。”布什强调:“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价值观失去了意志和信念,我们的敌人就会取胜……我们的意志是坚定的,我们明了我们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恪守自己的诺言,坚信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将向世界再次展现自由的力量。”(15)对这一信念,布什在其第二任总统任职的就职仪式上进一步表明,“无论是从历史实践还是从每个人的常识,我们都能推导出这个结论:要保护我们的国土上的自由,将会越来越多地决定于其他国土上的人民能否获得自由。和平最大的希望就在于自由在整个世界的传播……因此,美国的政策就是,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文明当中,支持民主运动和民权团体的成长,最终目标是在我们的世界上彻底结束专制。”布什还一再表示,美国“有责任给人民带去自由,我希望我们将不使用武力来完成这个责任,但我们有这个责任”。他还强调,“自由并不是美国给世界的礼物,自由是上帝给世界上所有人的礼物。我相信这一点。”(16)

布什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其他决策者的响应和赞同。2004年2月20日,鲍威尔(Colin Powell)在普林斯顿大学为凯南100岁生日举办的庆典上发表讲话时表示,凯南“从来没有忽视思想所具有的力量,他也从来没有怀疑是高尚的理想指导我们最终获得了胜利……在我们的时代,我们必须承认思想的力量,去支持崇高的民主理想”。(17)赖斯2005年1月18日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有关国务卿提名的听证会上说:“我们将在全球扩大自由与民主。这是布什总统给美国和全世界确立的使命,也是今天美国外交的伟大使命。”沃尔福威茨相信,“同冷战一样,针对恐怖主义的全球战争是一场为了理想的战争”。国防部副部长费斯公开声称,推进自由是“对我们时代的召唤”,是“对我们国家的召唤”。拉姆斯费尔德也认为,反对恐怖主义“同以前击败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斗争是一样的”。因此,美国在2003年发表的《安全、民主和繁荣:2004-2009年度战略计划》中明确表示:“21世纪的美国民主是基于以下基本的信仰:通过确保其他国家的自由,来最好地保卫我们自己的自由;我们的繁荣依赖于其他国家的繁荣,我们的安全依赖于全世界一起努力来保障所有国家的权利。美国人民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努力遵循我们自己理想的历史。”

“布什主义”强调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切尼2002年2月15日在对外关系协会发表演讲时表示,对付恐怖主义威胁的责任责无旁贷地落到美国的肩上,“在这一事业中,美国拥有不少的朋友和盟国;但能够领导这一事业的只有我们。只有我们才能成为号召者,将各个国家召集到这一如此重大的任务中来,共同对付难以捉摸和诡计多端的敌人。美国有能力,也只有美国有能力将这一事业推向胜利。这一重任落到我们肩上并非偶然。我们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是由于我们拥有无与伦比的财富,由于我国人民的特性,由于我们理想的力量,由于我们军力的强大,以及由于支持这种军事力量的强大的经济”(18)。

“布什主义”还试图为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中东地区的民主进程树立榜样。布什曾在2003年5月1日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的讲话中宣称,“解放伊拉克是打击恐怖主义的战役中至关重要的胜利……我们对自由的承诺是美国的传统,建国之时宣示了这个传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四大自由’中确认了这一传统,杜鲁门主义和里根对邪恶帝国的挑战,都是这一传统的昭示。”切尼在2002年8月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改变伊拉克的政权将为这一地区带来许多好处。当威胁的坟墓被铲除后,这一地区热爱自由的人民将有机会发扬那些可以带来持久和平的价值观……我们推进巴以和平进程的能力将得到提升,就如同1991年解放科威特后所发生的一样。”因此,布什政府内的新保守主义者设想,推翻萨达姆后建立的民主的伊拉克,会成为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榜样。他们认为,诸如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埃及以及巴勒斯坦等专制政府可能会迫于自己民众的压力转向民主。假如这种情况发生,这些国家将不会再成为伊斯兰恐怖分子滋生的土壤。伊拉克将成为阿拉伯世界自由的灯塔,并成为美国的一个军事基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布什认为美国同伊拉克乃至阿拉伯世界的冲突,“不是宗教的冲突”,而是“政治观的冲突”。布什相信,一个自由的伊拉克将成为中东地区改革和进步的典范。(19)

“布什主义”强调先发制人的军事手段的重要性。在布什看来,新的威胁需要新的思维,“在对付恐怖主义敌人方面,有关遏制的传统思想不起任何作用”;同时,“当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神经错乱的独裁者用导弹发射这些武器或者秘密地向恐怖主义的同伙提供这些武器的时候,遏制是不可能的”。为此布什强调,“本土防御和导弹防御是更为强大的安全的组成部分,它们对美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优先考虑。然而,反恐战争不能依靠防御获胜。我们必须打击敌人,破坏它的计划,在最严重的威胁出现之前就面对它。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亡,安全的惟一途径就是采取行动。美国将采取行动”。(20)因此,美国“需要在海

外开战,把战争送给那些坏蛋”。

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布什政府大力增加军事开支,以期建设更为强大的国防力量。在克林顿时期,从1994-2001财政年度,平均每年军费开支在2920亿美元;布什政府在2002-2007年财政年度,平均每年军费开支达到3294亿美元,而“9?11”事件后的军费开支每年高达3380亿美元。同时,美国还加大对高科技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生产的投入。2003年美国的防务法案取消了对低能量核武器(low-yield nuclear weapons)研制的限制,并增加经费研制高能量核武器(highyield nuclear weapons)。众议院虽然对预算开支加以削减,但同意研制和生产低能量核武器和高能量核武器,每年的经费达到64亿美元,远高于冷战时期最高的每年42亿美元。

军事打击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是美国实施“布什主义”的重要步骤。2002年10月7日,布什在辛辛那提发表讲话,为军事打击伊拉克制造声势。他在讲话中指出,鉴于“9?11”恐怖袭击的教训,“美国不能无视正在针对我们的危险;面对危险的明显证据,我们不能等待最后的结果,那就是在蘑菇云中显现出来的证据”。拉姆斯菲尔德更把萨达姆等同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美国决定对伊拉克采取代号为“伊拉克自由行动”的军事行动后,布什在2003年3月19日发表讲话指出,军事行动的目的是“解除伊拉克的武装,使伊拉克人民获得自由,保卫世界免受更大的危险”。(21)

“布什主义”所阐述和推行的政策,在当时得到了美国公众的大力支持。“9?11”事件之前,布什的支持率大致在51%左右;9月14日到9月15日,布什的支持率达到86%;9月21日到22日,布什的支持率高达90%。在“9?11”事件后的半年内,布什的支持率平均在70%。另外,芝加哥对外关系委员会(Chicago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1998年赞成美国使用地面部队对恐怖主义的训练营地和其他设施实施军事打击的只有57%,而到2002年则上升到91%。2001年2月盖洛普民意测验也显示,赞成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领导角色的为16%,到2003年2月达到时26%。(22)

布什主义和美国外交思想传统

体现布什外交思想的“布什主义”不仅在美国国内外政界引起相当大的争议,而且在美国社会科学界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论战。这场论战的核心就是,布什主义究竟是美国外交思想的一场革命,还是美国外交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美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了相当激烈的争论,突出体现了“布什主义”所具有的重要的政治影响以及社会和学术影响。

布什主义有一系列的目的,其中一些目的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体现了美国人民的特性。布什政府不仅强调通过美国的榜样,而且关键是要通过美国的力量来重新塑造国际秩序。“9?11”事件后产生的强烈的威胁感导致美国决策者把其战略优先考虑置于美国价值观的普世性和优越性之上,其结果必然是过分宣扬美国的力量,推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战略。而这一战略的目的在布什政府看来,是通过在全世界推广美国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以维护美国的利益,减少对美国安全的威胁需要在全世界推进民主改革。布什政府的政策则表明,推动中东地区的民主不仅表现的是理想主义,同时也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布什主义体现了美国外交思想传统的连续性,因为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在美国外交史上早已存在。同时,推进民主的政策,也是自威尔逊以来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实践。

但是,同以往的美国外交政策相比,布什政府的外交无疑呈现了一些重大的

变化。由于其他强国没有力量挑战或制约美国的力量,美国力量的运用在冷战后不受任何制约,这样,布什外交政策的重心从多边主义转向单边主义;而在单边主义的行动中,预防自然成为美国领导人至关重要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布什政府采取单边行动的选择,不仅忽视了威慑以及其他更为有限的外交、经济以及军事制裁是可以使用的其他或许更为有效的选择,而且忽视了国际政治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相互依存。同时,在向世界推广美国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外交传统中,布什总统及其新保守主义的支持者所忽视的是,美国不能一方面是一个单极的霸权国家,同时又要成为其他国家的楷模。

就布什主义的历史意义而言,有些学者开始把布什政府同杜鲁门政府联系起来了,因为布什对恐怖主义所发动的全球战争以及他所宣称的对中东地区实施民主化的目标,都体现了冷战初期美国的战略抱负。毫无疑问,布什的外交思想和大战略体现了一种意义深远的战略创新,这种创新并不在于它的目标,而在于布什政府提出的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这也是“先发制人”原则成为美国国内外讨论战略问题的焦点的原因。

注释:

①⑩Roger Burbach, Jim Tarbell, Imperial Overstretch: George W. Bush and the Hubris of Empire (New York: Zed Books, 2004), pp. 103-104, pp.91-93.

②③(15)(19)Richard A. Melans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Vietnam War: The Search for Consensus from Richard Nixon to George W. Bush,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Inc., 2005,pp. 293-294, pp. 296-297, pp.325-326, p.313、p.323.

④James Kurth, "Global Threats and American Strategies: From Communism in 1955 to Islamism in 2005", Orbis, Vol. 49, No.4 (Fall 2005), pp. 642-643.

⑤Robert Kagan, William Kristol, "Reject the Buddy System", in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5, 1999, p. A31.

⑥⑨Craig R. Eisendrath, Melvin A. Goodman, Bush League Diplonmacy: How the Neoconservatives are Putting the World at Risk, Amherst,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2004,pp. 173-175, pp.177-191.

⑦"Rebuilding America's Defenses: Strategy, Forces and Resources for a New Century", 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 September, 2000, see www. newamericancentury. org/Rebuilding Americas Defenses. pdf.

⑧(14)lvo H. Daalder, James M. Lindsay, America Unbound: The Bush Revolution in Foreign Policy,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e Press, 2003, p.24, p.88.

(11)Chris J. Dolan, "Foreign Policy on the Offensive", in Betty Glad, Chris J. Dolan, eds., Striking First: The Preventive War Doctrine and the Reshaping of US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Palagrave Macmillan, 2004, p.11.

(12)George W. Bush, "The President's State of Union Address", January 29, 2002, see www. whitehouse. gov/news/release/2002/01/print/20020129-11. html.

(13)"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ee

https://www.docsj.com/doc/0b89514.html,/nss/nss.html.

(16)Bob Woodward, Plan for Attack,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4, pp. 88-89.

(17)Colin Powell, "Remarks on the Occasion of George Kennan's Centenary Birthday", February 20, 2004, available at

https://www.docsj.com/doc/0b89514.html,/wmd/library/news/usa/2004/usa 040220-nsiaoi. htm.

(18)Dick Cheney, "Speech to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February 15, 2002, see

https://www.docsj.com/doc/0b89514.html,/vicepresident/news-speeches/speeches/vp200202 15. htm.

(20)"President Delivers Graduation Speech at West Point", June 1, 2002, see https://www.docsj.com/doc/0b89514.html,/news/releases2002/06/20020601_3. htm.

(21)George W. Bush, "President Bush Addresses the Nations", March 19, 2003, see www. https://www.docsj.com/doc/0b89514.html,/news/release/2003/03/print/20030319-17. html.

(22)Ole R. Holsti, "American Public Opinion on Foreign Policy, Pre-and

Post-September 11", in Betty Glad, Chris J. Dolan, eds., Striking First, pp. 154-158.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

进步主义1

进步主义 进步主义是一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从北美开始的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此意识形态属于中间偏左,但不是所有中间偏左派皆是进步主义的支持者。进步主义者们支持在混合经济的架构下劳动人权和社会正义的持续进步,他们也是福利国家和反托拉斯法最早的拥护者之一。 历史 美国 进步主义者曾主宰美国1890-1920年代的政治中间派。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进步主义者们在努力改革美国的政治程序,他们导入总统初选制和无党派选举制,成功降低政治角头的势力,他们披露腐败并建立公共管理制度管理对公共资源的垄断事业,像水利和瓦斯工程等,他们是儿童劳工法、公共教育和妇女投票权制度的改革和制定的驱动力量,他们的贡献帮助了1913年美国第17宪法修正案(参议员直选制)和1920年美国第19宪法修正案(妇女联邦选举投票权)的撰写和批准,他们追求公共运输的改善,并施压使政府提高财产税使得以有更多钱花在学校、公园和其他公共设施上,他们的努力方向通常是州级的改变。 美国过去曾经在三个不同时机场合成立进步主义的政党,第一个是1912年成立的进步党,它是美国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第三政党,另外两个是1924年成立的进步党和1948年成立的进步党,这两个就没有那么成功。 从罗斯福新政到196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运动大多包含在现代美国自由主义之下,但从1960年代过后起,进步主义者开始越来越不喜欢自由主义者的运动方向和民主党的领导阶层,虽然一方面他们认同很多新左派关心的议题,如环境保护等,但另一方面他们仍然维持对原进步主义议题的承诺,如劳动人权这些自由主义者越来越没兴趣的议题,最终,进步主义者也开始拥护完全不同的意见如选举改革(包括比例代表制)和竞选资金透明化等。 很多进步主义者因为对比尔?克林顿政府感到不满而开始寻求成立自己的政治组织,今日一个突出例子是佛蒙特进步党(V ermont Progressive Party)。 与其它政治意识形态间的关系 自由主义 目前,特别是在美国,进步主义和自由主义两者经常被交互使用,虽然确实现代美国自由主义和进步主义拥护的议题有许多相同,不过他们拥护的理由不同,两者间最基本的不同在哲学上,有关他们的道德规范和最终目的。 自由主义归根结底是建基在自然权利上,而且相信政府和社会形成的唯一目的就是要保护这些权利,虽然不同学派的自由主义常强烈争论这些自然权利到底是什么,但所有的自由主义者都能同意,他们最终的政治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完全尊重他们所列出的权利的社会(政府形态)。 与之对照,进步主义则是功利主义,进步主义者的判断方式不是依那种社会或政府形态比较完美,而是看这些社会或政府形态的运作情况,看它们是否能有效让人民感到快乐。此外,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很多其他意识形态,进步主义完全没有怎样才是完美社会的概念。进步主义者希望能绕过斗争来达成他们的目标,他们预想见到的是持续不断的进步且没有特定的终点。 现代美国自由主义和进步主义常会让人搞混是因为他们目前拥护的是类似的政策(例如战争是最后的手段等),但这可能只是暂时是这样,已经开始有不同的呼声(再)出现。进步主义者通常比较注重经济面向的议题,他们拥护所得重分配,他们反对公司企业的影响力扩大,他们支持劳工组织和工会,他们希望导入最低生活工资制度,他们希望建立全民健保,而自由主义者通常比较注重文化和社会议题,如公民权利、隐私权和环境保护论等。自由主义者比较可能会支持民主党,进步主义者比较对两党制度觉得灰心,因此他们较倾向将票投给第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完美版

必修3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北京鲁迅中学任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取精去糟”,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析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传统文化价值,激发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过程(所设情景或可改成情景剧) ◆导入 情景一:近几天在广州工作的嘉妮正急着赶一份策划案,节后客户就要。她很犹豫:快到中秋节了,回北京的家还是留在广州? 问题1:讨论嘉妮回不回家?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节──一年中最迷人的夜晚。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中秋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也就是传统习俗。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新课教学 ◆情景二:嘉妮坐飞机回到北京,中秋之夜,与家人坐在四合院的天井中,摆上月饼以及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全家一起赏月、叙聊。 外公首先发话:“中秋赏月有什么讲究?中秋节是个传统节日,谁来说说它的历史?”大家七嘴八舌说起来。 问题2:中秋赏月有什么“讲究”?说说中秋节的发展历史。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板书:传统习俗的继承 问题3:中秋赏月反映了我国文化的什么内涵?如何理解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的“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节是人们的情感和自然现象结合得最紧密的节日。中秋赏月反映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敬,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属于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秋节是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又称“团圆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中秋团圆、家国和谐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 板书:传统习俗、家国和谐、团圆、天伦之乐、传统思想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 ◆情景三:一会儿,舅舅随口咏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

美国_人权外交_的历史演变_从威尔逊主义到卡特主义

Theory Researc h 学论 理★★★★收稿日期:2010-11-12 作者简介:杨帆(1983-),男,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 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演变———从 威尔逊主义到卡特主义 杨 帆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哈尔滨150025) 一、美国建国初期的“人权外交” 从美国建国初期起,美国外交就呈现出“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两种不同的特征。前者是一种毫无掩饰的侵略扩张,而后者则是对美国政治体制的自我吹嘘,以意识形态的渗透达到侵略扩张的目的,是一种内敛的手段。美国政府的“人权外交”政策正是属于后者。 最早产生将人权的理念推向国际化的应属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他在建国初期就曾说过:“整个世界迟早会从我们所主张的人权问题上获得好处。”同时他还认为美国将通过纯洁和完善的范例和成为不幸者与受压迫者的避难所而最好地服务于人类。其实这里就包含着他所认为的包括美国人在内的白人人种的优越性,同时也暗含着美国是世界“民主”、“自由”、“人权”的维护者。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发表后来被称为“门罗宣言”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指出:“美洲大陆由于其自由和主权地位,从现在起不应成为任何欧洲国家实行殖民化的对象,……我们不干预任何欧洲国家的内部事务,也不想干涉欧洲的殖民地。我们也不能坐视欧洲国家对我们南方各兄弟国家的干涉。”从这里可以看出,“门罗宣言”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人权的概念,但却以美洲国家“保护者”的身份出现。同时提出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其本质是要将美洲变成“美国人的美洲”,是美国大陆扩张、干涉美洲国家事务的体现,也是其推行地区霸权的一次尝试。 二、威尔逊政府时期的“人权外交” 美国建国初期几届政府对人权问题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但都是简单化的,没有形成固定的思想和体系。正式 将人权概念推向国际化的,则是被视为美国人权外交思想 奠基人的第二十八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威尔逊之所以能够提出所谓的“理想主义”人权外交,究其根本原因是从当时美国所处的国家战略地位的考量出发的。威尔逊时代的美国,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并开始步入世界政治舞台。虽有称霸世界的野心,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还难以和欧洲列强一争高下。于是,威尔逊就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提出“理想主义”人权外交来与欧洲的强权政治竞争。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威尔逊以和平主义者的身份出现,利用美国的地缘优势,宣布美国保持中立。当两个交战国阵营彼此厮杀了两年多后,美国又于1917年4月宣布参战。威尔逊在宣战书上宣称美国将“为民主而战”,但实际上目的是维护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争夺世界霸权。1918年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计划”,它成为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基石,也是对“理想主义”议事日程最全面的概括和威尔逊主义的终极体现。但是“十四点计划”根本意图是要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打破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的传统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夺取世界殖民地,以此来建立美国领导的国际世界新秩序。它实际上是一个用和平词句掩盖起来的争夺世界霸权的扩张纲领,充分暴露了威尔逊“理想主义”人权外交的虚伪性。 威尔逊正是在这种“民主、自由、道义、人权”的口号掩饰下,把美国的对外扩张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他作为第一位将人权概念引入外交领域的美国政治家,其“理想主义”人权外交的思维方式对之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外交决策都构成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一些外交政策就明显地表现出了这种“理想主 摘要: 所谓“人权外交”,确切地说是指某些西方国家把人权的基本原则运用到外交领域当中,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一种准则,这种外交政策往往以捍卫人权为幌子,达到干涉和侵略别国的目的。1977年卡特政府开始在全世界奉行“人权外 交”政策,揭开了美国外交史上新的一页。但是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政策在美国的外交传统中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本文将着重从美国“人权外交”的发展轨迹入手来讨论其演变历程及实质。 关键词: 美国;“人权外交”;威尔逊主义;卡特主义中图分类号:D 50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6-0056-02 56

国旗下讲话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旗下讲话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再过xx就是平安夜了,想必同学们对它期盼以久,早就精心准备好了贺卡或者小礼物吧。但是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气的最后一个——冬至,对它关心的同学们可能就不太多了。 冬至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重要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一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这不,今天早上我就吃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传统节日正在逐渐的失去吸引力,这是一个令人悲哀而又不得不正视的事实。说起感恩节、万圣节或者是愚人节,不少同学一定会头头是道。但是对我国传统节日内含的文化,同学们又能说出多少呢?这种的现状,就像我们是一群站在金山上的淘金者,只看到远处少得可怜的一

袋金币,而忽视了脚下的宝藏,任它被历史的风沙埋没,失去昔日的光辉,或者被人偷偷挖去,从此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 我想,对传统节日的漠视更深层次反映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忽视,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者,我们既不能对她熟视无睹,更不能对她失去信心。虽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已对我们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始终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放在核心地位,对众多的外来文化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那么,就算它再铺天盖地、再来势汹汹又有何惧呢!这些渗透进来的外来文化只会成为我们发展传统文化道路上一块块基石。 也许,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但是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学习、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即便是道路再曲折、再艰难,我们也能为此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不乏传承中华文化的事例,我校每年九月举办浩大的祭孔典礼,每周一早晨齐声诵读的国学经典……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播下了继承中华文化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需要做的还有更多。 今天,历史与未来将由我们承接,中华文化的接力棒更要我们相传。同学们,此刻请牢记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让中华文

美国进步主义运动

美国进步主义运动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转型期,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各个领域无时无刻不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美国社会不可避免暴露出很多问题,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等,由此引发了一场在美国历史上影响深刻的进步主义运动,并使得美国的政治理念发生转变,提出了新个人主义、政治与行政两分和新国家主义的思想观点,进而推动了美国的政治与行政改革。本文就是尝试着阐述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力求对其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进步主义运动政治理念转型期 一、历史背景 18世纪末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的工业进程开始启动,至19世纪末,在资本、技术、人口和市场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各种有利的自身条件下,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并迅速发展,逐渐在世界市场中站稳脚跟,掌握主导地位,基本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使美国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工业文明渗入进美国。然而,新的经济模式不仅引起了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转变,还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使美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垄断公司的形成威胁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社会分配不公;贫困化问题突出;农业地位下降,农民陷入困境;政治腐败滋生,民主制受到挑战;城市管理混乱无序;自然资源无序开发,生态环境遭受威胁”等这样一重重难题的出现,使得美国社会出现了“物质丰富与社会进步间的‘二律背反’,引起民众的不满和社会骚动”①,人们陷入了困惑和思考之中。其中,政治领域也出现了危机。一来,政府权力衰落:传统的自由主义视政府的存在为对自由的压制,认为政府是“必要的邪恶”②,历来主张通过限制政府的作用和规模去维护个人自由,也就是限制性政府模型,政府的权力是分散和逐渐衰落;随着工业化大潮的来临和发展,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而权力缩小的政府无法处理社会出现的复杂问题,政治结构显现出僵化,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二来为政党分赃制的出现,政府成为掌握政治权力的政党的“囊中之物”,而政党的权力则高度集中于政党高层的党魁手中;政党政治导致政党分赃制,即在竞选中获胜的总统将政府职位分配给竞选中的支持者,引发政治腐化堕落现象频发,贪污受贿之风盛行,严重干扰了美国人的政治与经济生活,民主制受到了威胁。 “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它一边摧毁了传统的机遇,一边又展示了令人激动的新前景。他们颂扬开拓的成就和史无前例的丰裕,然而又悲叹自己丧失了独立、自主,甚至自由”③,这就是对当时情景的最好描述。工业时代的来临确实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可是那随之而生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却难以回避。一位爱尔兰裔的教师、律师和天主教徒——玛丽·里斯曾反对镀金时代美国的主流政治理念“华尔街操纵着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广大老百姓是奴隶,垄断企业就是那个主人”④垄断公司的创立、农业的生存困境、产业工人也面临挑战和难题等等,1870年代以来,针对现行的有限政府的主导理念、保守的达尔文主义和财产权保护,面对政府的不作为和对有权有势的偏颇,工人和农民进行了公然的反抗。德克萨斯州的农民联盟、劳动骑士团、美国劳工联合会、学院服务社、青少年法庭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罢工、游行示威、救济扶助,美国社会和政治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价值冲突: 社会所产生的问题打破了美国传统的价值和理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源于美国人个人 ① 史蒂文·J.迪纳著,萧易译《非常时代——进步主义时期的美国人》第17页 ②同上,第18页 ③同上,第1页 ④史蒂文·J.迪纳著,萧易译《非常时代——进步主义时期的美国人》第11页

高中高考优秀作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写作指导】: 这个话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面对央视以“百家讲坛”如此大的阵容来推广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面对中华传统的节日的失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的争论,我们不能不想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不能不思考:我们民族的根又在哪里? 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把握,可立论,可驳论;可纵横古今中外,亦可单单针对当今社会现象褒贬写其他文体也未为不可,也能写出优秀之作!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文中透漏出一种责任和使命意识! 【精彩例文】: 屈子的悲歌 汨罗江畔的沉重一纵,留下旷世的遗憾,污浊的尘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带一腔情愁,一缕忠魂独守着寒水三千 耳边依稀的还萦绕着响彻九天的鼓噪,那热血沸腾的呐喊加足了龙舟的马力,像支支箭,在江面飞驰无数的桨影掀翻无际的江水,在无边的岁月里,升起无限的情思那粒粒饱米被揉在了一起,夹着几点枣甜与几点苇叶的清香,跟着怀念情结一起沉进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时往昔 长发飘飘,屈子对月独酌,他举杯,饮尽了风雪如今的寂寞,向谁倾诉? 又是端午,江水依旧,屈子只身来此,江面的寒风吹皱了青雾,忽左忽右,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他无力看清那艘叫龙的大船不再起锚,岸边也没有了熟悉的呐喊声音,只剩萧萧的风撕碎几点野鸭的残鸣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来回踱步,他在彷徨着,也许是为了一个民族 如今的人们渐渐失去了一种最纯朴的民族情结,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慢慢淡忘殆尽 屈子侧耳倾听远方的晨钟,而人们似乎不晓得,或者已经忘记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寻到端午的地方,却再也看不到粽叶踪影,包粽子成了工厂机械化的动作,五花八门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装,商家如此的炒作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了味,人们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屈子不禁悲叹,一些他未听过的“洋节”挤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什么“情人节”,什么“圣诞节”……他不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而人们为什么如此的热衷? 屈子低首不语,猛地,望着远方的迷离茫雾,他慨当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离骚》的是今日临江的悲歌,它想用这悲凉的歌声唤住忙碌的人们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了,我们舍弃的是否太多,不经大脑的拿来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万年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民族迷失了原来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文化传统,而太过于热衷外来文化曾经六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一缕清香,被一个童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失远方…… 【点评】:本文构思巧妙,行文中能够激发人的想象,给人以思考的深度屈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作者通过形象的描叙屈原的悲叹,表达出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迷失的忧虑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郁达夫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的民族是悲哀的”同样的,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也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了自己传统文化却不知发扬的民族是悲哀的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美国的外交传统

美国的外交传统——关于孤立主义的研究综述 孤立主义源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早期外交,在20世纪曾一度盛行于美国。孤立主义作为一项政策主张,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主要侧重政治、军事、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孤立主义在思想渊源上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具体的政策上,他理应更倾向于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确保国家利益。它是美国统治集团在某种条件下推行扩张政策的一种手段。孤立主义一直存在于美国的外交当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活动。 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一项外交传统,同时也是新时期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础。其作为贯穿美国外交政策的始终,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项外交政策,是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不可回避且必须加以深究的重要部分。 一、资料的整理与相关论文的发表、著作的出版 杨生茂先生《美国外交政策史》把美国外交政策分为三大时期:大陆扩张时期(1775年---1897年),海外扩张时期(1898年---1945年)和全球称霸时期(1946年---至今)。其中大陆扩张时期的主要外交手段就是孤立主义。比米斯的《美国外交史》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论述美国的外交,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孤立主义。 以上两本著作并不只是完全讲孤立主义,但其内容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孤立主义。当然,关于此类的著作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关于孤立主义的论文则有: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王缉思《新孤立主义的幽灵》,陈立军、国红梅《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等,众多文章都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孤立主义的含义或内容 英国的保罗·约翰逊认为,美国一直是一个国际主义的国家。但美国是孤立主义国家还是国际主义国家,还得有那一时期美国主导的外交政策决定,这就同样要求我们明白孤立主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孤立主义到底有哪些内容。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付越超先生在其书《论美国建国初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中认为,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只运用于政治和外交,而在经济上和外界有许多联系。但在政治和外交上,也不是绝对的隔绝于外界,暂时结盟也是早期孤立主义补课缺少的内容。同时美国早期孤立主义在空间上只适用于欧洲,而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则是积极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影响和控制。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也不仅仅是消极防御政策,也包含有战略进攻的因素。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玮在其《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文中也提到了上述几点,只是他还多补充了几点,认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内容很多,与一系列概念相联系,如“不结盟”、“中立”、“不卷入”、“不干涉”、“不纠缠”、“反对在美洲大陆殖民”、“海上自由”等,并且这些概念在每一个时期也都有阶段性变化,具有时代的相对性。 陈立军等在《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中提到,孤立主义的内容为:不结盟,对于国家争端保持中立,军事上和政治上(外交)拒绝介入;当然一旦美国利益(一般为显而易见的利益)受到海外的威胁与挑战时,且美国有能力进行干预时,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受前几项内容的制约。 以上都是关于美国传统孤立主义或者说是早期孤立主义含义的叙述。事实上,二战后,美国外交上海涌现出新的外交形式---新孤立主义。新孤立主义的含义当然不仅仅是以上所叙述的这些,宫绍周在其论文中认为新孤立主义相对传统孤立主义还多一项经济上,即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外经济援助。 (二)实行孤立主义的背景或原因 李庆余、任李明、戴红霞等主编的《美国外交传统及其缔造者》书中观点是,孤立主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干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谈谈对进步主义运动的认识

谈谈对进步主义运动的认识 从189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改革时代”。这个时期,美国正在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城市社会兴起,大公司崛起,同时由于南部战争释放的努力以及大量移民投入工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美国社会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垄断公司威胁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贫富差距扩大,两级分化严重、农业社会解体,都市文化腐蚀乡村文化,经济秩序混乱、政治丑闻不断、道德水准下降、生活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等。而这个时期自由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美国思想潮流,它也成为了美国社会、经济和政治腐败的保护伞。 这些问题都对美国社会秩序的稳定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社会出现了一个社会改革潮流,其中包括:争取社会正义运动、市政改革运动、争取女权运动等,涉及美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的改革。进步主义思想和改革主要来自美国的上层,而且以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主。因为当时所流行的社会信念是相信人类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美国人必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在美国历史上,这场社会改革运动被称为“进步主义运动”。 进步主义运动的武器来自于“批判现实论”,或者说是“笔杆子”。一些报纸或杂志记者揭露美国社会的黑暗面,把污秽的东西展现在世人大众面前。比如亨利·乔治在1879年出版的《进步与贫困》,是对工业主义的第一篇讨伐缴文。对垄断及其危害的直接抨击,始于1881年发表于《大西洋月刊》的文章《一个巨型垄断的故事》,作者叫亨利·D·劳诶德。1903年《麦克卢尔》杂志发表艾达·塔贝尔、林肯·斯蒂芬等人的三篇文章,由此发起一个所谓“黑幕揭发运动”。洛克菲勒的石油公司就是在这场运动中被裁定垄断违法,而被拆分为几个相对较小的公司的。这些新闻记者也因此被西奥多·罗斯福成为“扒粪者”,这场运动也被成为“扒粪运动”。当时社会舆论的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社会正义”和“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

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 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国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各国也在为了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变换着自己的外交政策。每个国家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外交理念和手段。其中美国就以其理想主义闻名全球,朝着他称霸世界的目标前进。 美国外交传统最大的特点是现实利益考虑与意识形态考虑之间的矛盾,亦即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的冲突。美国人以注重实际著称,由此发展起来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最为发达,它是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的产物。 理想主义外交趋向于主张世界政治的变革,强调外交活动的主要目标应是维护正义和促进社会进步,认为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富有特殊的责任,视美国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道义之邦”,是其他各国仿效的范例。理想主义者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使命感”,认为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价值观是世界上最好的,其他国家应当效法美国,美国也有义务把美国式的民主推广到全世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正义。它似乎将所有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或者战争都看做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战争,维护人权与践踏人权的战争。单纯的把国际关系解释成“对与错”的对立关系。而他,美国,就是那个正义的主持者,人权的至高无上的拥有者,无论是不是他的公民,涉不涉及到他的领土过着交易,他都要求别国公开外交,让他去监督和管理,他认为这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反对别国内部解决或者独自解决问题。

与理想主义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现实主义外交,其被认为是趋向保守,强调外交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和平和实现国家利益,手段是从国家实力出发,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使用武力来实现国家的目标。现实主义外交家把国际关系看成是权力政治,其主要观察方法是分析国家间实力对比的变化,主张运用均势原则指导外交实践,并认为国家的外交决策权应该高度集中,决策者可采取秘密外交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国家利益。 理想主义的形成对国际关系来说是个飞跃,使国际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论框架。理想主义者所建立的学说多数是对未来的善良向往,这虽然顺应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反战的要求,但是却对造成“一战”的根源缺乏实事求是地分析,有些人更是对当时欧洲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严峻的军备竞赛视而不见,甚至有意无意地为之掩饰。 理想主义认为,人性向善,国家间可以实现和平相处,国家可以通过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道德寻求集体安全,建立合作关系,维持和平秩序。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作为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在冷战后的美国外交中存在着此消彼长,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外交政策本着实用主义原则的不断演变中,理想主义外交冲动与现实利益之间的冲突日益调和,二者之间的鸿沟日益缩小,甚至出现了融合的趋向。价值观的推广、民主国家的扩展越来越与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联系在一起,灵活运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外交理念,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便是寻求二者间平衡的最终归宿。 他们信奉理性、进步,有道德信念,凡事都遵循道德原则。理想主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从《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到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而且是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说,易经,就是一本解开人生的密码书,可以指导人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处世、怎么做领导、怎么经商等等。再比如,儒家学说,教会人诚信、忠厚、宽恕、自省、仁爱、勤俭等美德。再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深沉的哲学书,处世经典书,它教会人更真实地生活,更踏实地生活。还有庄子,教会人许多生活的智慧,让人活得更加豁达平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时至今日,亲情的淡漠、人情的冷漠、对生命的无视、对弱小的蔑视,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整体来看这是一个人情稀缺而不是人情过度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是历来有着急公好义、除暴安良、舍身取义、古道热肠、杀身成仁的传统,不是一直有着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向往亲情的传统吗?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只有批判而没有发掘,只有抛弃而没有肯定;二是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束之高阁,建几个文化馆,录几盘录像带就可以。 思想界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是犀利的,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则是软弱的。总是视传统文化为包袱,为阻力,却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对中国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诚信危机。再比如“孝”,现在尽管人们已经较之过去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但很多人孝心已经没有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由于中国人

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同时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孝”文化的式微也将带来严重社会问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当前,在举办弘扬某类传统文化的活动时以发扬“传统”为名刻意“仿古”的现象,在中国各地是比较常见的。其实,刻意模仿古代的某些形式,却忽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其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流于“形象工程”亦或市场逐利之嫌的作为,传统文化不是“濒危野生动物”,它并不缺乏载体。可以说只要有炎黄子孙的地方都可以做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间的言传身教,所以,对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活着的传统才有传承的生命力,如果传统在上代人身上已经死了,青少年就无从习承了;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政和二中郑有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知道传统文化的特点,了解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知道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并搜集有关政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三幅图片,展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针灸、京剧和书法。 教师活动:通过对针灸、京剧、书法的了解,你能概括出什么是传统文化吗?学生活动:阅读课文,解释概念 【概念界定】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①并保留在现实生活②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③的文化。①―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②―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③-具有相对稳定性 板书: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