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20200627094058)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20200627094058)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20200627094058)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20200627094058)

传染病学》考试题及答案

、A1 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题干为一短句, 每题有A,B,C,D,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共50 题,每题 1 分)

1、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

A、口腔念珠菌病 B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C 、外阴部疱疹病毒感染

D、疱疹性直肠炎 E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2、下列哪项是脑膜炎球菌的正确特性

A、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阳性

B、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外毒素

C、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该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外,少数在细胞内

D、抵抗力弱,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而易于自溶

E、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我国预防血吸虫病的重点措施是:

A、灭螺B 、普治C 、灭螺和普治D粪便和水源管理E保护易感人群

4、自疟疾非流行区到海南旅游,预防措施可采取:

A、乙胺嘧啶25mg每周1次

B、氯喹0.3g ,每周1 次 C 、哌喹0.6g , 2?4周1次

D、甲氟喹0.25g ,每周1 次E周效磺胺0.5g ,每周1次

5、痢疾杆菌致病作用的决定因素是

A、内毒素肠毒素神经毒素D细胞毒素、侵袭作用

6、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始见于传染病的

A、潜伏期B前驱期症状明显期D恢复期E以上都不是

7、菌痢的病原体属于:

A、志贺菌属B沙门菌属C、类志贺毗邻单胞菌属 D 、弧菌属弯曲菌属

8、列哪项不为传染源

A、显性感染B 、隐性感染C潜伏性感染D 、病原携带状态E、受感染的动物

9、阿米巴病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A、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机械性损伤B 、溶组织内阿米巴释放的毒素C、迟发型变态反应

D、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接触性溶解细胞作用及水解酶使组织破坏继发感染

10 、确诊疟疾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

A、血涂片血培养C骨髓培养D 、骨髓涂片E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城镇和农村要求于发现霍乱后多少时间内上报: A 、 3 小时和 6 小时 B 、 6 小时和 12 小时 C 、 12 小时和 24 小时 D 、 24 小时和 48 小时 E 、 48 小时和 72 小时 12、下列水痘病人的治疗措施错误的是 A 、 加强皮肤护理

B

D 、 皮疹广泛时加用激素

E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霍乱属于何种传染病: 严格管理传染病 C 、 监测管理传染病 到 2000 年消灭的传

染病

C 、 与奎宁无关

D 、 与疟原虫释出的毒素有关

E 、 与人

体过敏反应有关

17、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包括 A 、 鼠疫、霍乱 B 、 鼠疫、霍乱、天花 C 、 鼠疫、霍乱、爱滋病 D 、 天花、霍乱

E

、 鼠疫、霍乱、天花、爱滋病

18、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侵入肝脏最主要的途径是:

A 、 穿透结肠壁直接入肝

B 、 经胆道逆行入肝

C 、 经门静脉入肝

D 、 经肝静脉入肝

E 、 经局部淋巴管入肝

19、血吸虫病传播途径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A 、 传染源、中间宿主、易感人群 B 、 毛蚴、尾蚴、易感者 C 、 虫卵、毛蚴、尾蚴

D 、 传染源、钉螺、水体

E 、 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接触疫水

20、我国预防血吸虫病的重点措施是:

A 、 灭螺

B 、 普治

C 、 灭螺和普治

D 、 粪便和水源管理

E 、 保护易感人群 21、关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哪项是错的

A 、 有病原体

B 、 有传染性

C 、 有流行性

D 、 某些传染病有地方性和季节性

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C 、 对症治疗 疱疹破溃处

可涂 2%龙胆紫及抗生素软膏 A 、 强制管理传染病 B

D 、 限期控制的传染病

E 14 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 、 内毒素 B 、 外毒素 C 、

15 暴发型流脑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 A 、 内毒素所致 DIC B

C 、 内毒素所致的急性微循环障碍 D

E 、 内毒素所致脑水肿、颅内高压

16、关于黑尿热的原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 患者红细胞缺乏 G - 6-PD B 肠毒素 D 、

直接致组织坏死作用 E 、 神经毒素 脑

膜炎球菌直接引起广泛的血管内皮损害 急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与抗疟药,特别是

伯氨喹啉有关

E、病后均有巩固免疫力

22、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药物宜首选:

A、青霉素B 、链霉素C 、四环素D 、庆大霉素E 、糖皮质激素

23、钩虫病贫血的主要原因是

A、钩虫的有毒物质抑制造血功能B 、胃肠功能紊乱致吸收不良

C、异嗜症致营养摄入减少D 、慢性失血致体内铁储备损耗过多E 、以上都不是

24、日本血吸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哪一部位:

A、肝B 、结肠壁C 、肺D 、肠系膜上静脉E 、肠系膜下静脉

25、间日疟、三日疟与一般恶性疟常用的治疗方案是:

A、氯喹+乙胺嘧啶B 、氯喹+伯氨喹啉C 、奎宁+乙胺嘧啶

D、奎宁+伯氨喹啉E 、青蒿素+伯氨喹啉

26、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主要区别是

A、是否有病原体B 、是否有传染性C 、是否有感染后免疫

D、是否有发热E 、是否有毒血症症状

27、严重毒血症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一治疗属于

A、病原治疗

B、特效治疗

C、支持治疗D 、对症治疗E、康复治疗

28、对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采取的隔离措施是

A、接触隔离B 、呼吸道隔离C 、肠道隔离D 、虫媒隔离E 、血液、体液隔离

29、日本血吸虫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A、尾蚴B 、童虫C 、成虫D 、虫卵E 、毛蚴

30、艾滋病的发生主要是HIV 侵犯了人体的

A B-淋巴细胞

B 、辅助性T-淋巴细胞

C单核-巨嗜细胞D、自然杀伤细胞E 、中性粒细胞

31、预防乙肝最主要的措施是:

A、接种乙肝疫苗B 、隔离治疗病人C 、消灭苍蝇蟑螂

D、加强医院内消毒和献血员筛检E 、接种丙种球蛋白

32、下列哪种传染病不属于血液- 体液隔离的传染病:

A、乙型肝炎 B 、戊型肝炎C、疟疾D 、艾滋病E 、甲型肝炎

33、传染源向四周散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作

A、传染过程 B 、流行过程C、疫源地D 、自然疫源地 E 、以上均不是

34、流脑和乙脑的重要鉴别点是

A、发病季节B 、意识障碍程度C 、皮肤、粘膜的淤点淤斑

D、脑膜刺激征是否明显 E 、血白细胞总数是否增高

35、下列哪项不属于传染病流行病学资料内容

A、年龄、性别B 、卫生习惯C 、预防接种史D 、发病季节E 、热型

36、典型急性菌痢病人大便呈

A、米泔水样便B 、柏油样便C 、灰陶土样便D 、少量脓血便E 、果酱样腥臭便

37、我国法定的传染病分为

A、2大类25种

B、2大类35种

C、3大类25种

D、3大类30种

E、3大类35种

38、关于人工主动免疫,正确的是

A、将免疫血清注入人体 B 、常用制剂有抗毒血清

C、是控制以至最终消灭某种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D、主要用于治疗或对接触者的紧急预防 E 、使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

39、关于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下列哪项是错的

A、发热原因不明不能使用抗菌药物B 、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菌药物

C、提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D 、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E、应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40、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输血

B、吸毒共用针具

C、母婴

D、蚊虫叮咬

E、性传播

41、掌握传染病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

A、协助诊断B 、预测疫情C、确定检疫期D、预测预后E、估计病情轻重

42、关于使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哪项是错的

A、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B 、有条件时用药前应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C、用药要适当,疗程要充分D 、密切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E、发热性传染病应及早使用抗生素治疗

43、下列哪项不属于疫源性疾病

A、伤寒B 、肾综合征出血热C 、钩端螺旋体病D 、鼠疫E 、血吸虫病

44、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包括

A、鼠疫、霍乱B 、鼠疫、霍乱、天花C 、鼠疫、霍乱、爱滋病

D、天花、霍乱E 、鼠疫、霍乱、天花、爱滋病

45、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是:

A、酒石酸锑钾B 、血防846 C 、硝硫氰胺D 、呋喃丙胺E 、吡喹酮

46、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A、有病原体B 、有传染源C 、有流行病学特征D 、有感染后免疫E 、有发热

47、决定传染病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是

A、疾病传播途径B 、疾病的病程C 、疾病的严重程度

D、病人的免疫状态E 、以上均不是

48、当一个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明显超过该病往年一般发病率水平时称作

A、散发B 、暴发C 、流行D 、大流行E 、以上均不是

49、在我国最常见的疟疾类型是:

A、间日疟B 、恶性疟C、三日疟D 、卵形疟E 、输血后疟

50、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的三个环节是

A、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健康人B 、病人、传播途径和人群

C、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D 、病原体携带者、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E、受感染的人和动物、易感人群

二、A2型选择题(病例最佳选择题):题干为一病例,每题有A, B, C, D, 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共20题,每题1分)

1、某小学发现一例流脑患者,经对该校师生检查发现,有19 人咽拭子培养发现有脑膜炎双球菌生长,这19 位师生属于

A、病人B 、病原携带状态C 、隐性感染D 、潜伏性感染E 、显形感染

2、李某被诊断为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对其采取的下列保健措施中哪项不对:

A、全休半年B 、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忌饮酒

C、适当隔离D 、避免频繁暴露于肝炎病毒E 、加强随访

3、患者,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血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已半年,但其他无任何不适感觉,其他各项体检及化验均正常。该患者属于:

A、显性感染B 、潜伏性感染C 、隐性感染D 、病原携带状态E 、病原体被清除

4、20 岁农民,因高烧伴呕吐2 天于8 月入院。查:神清,面潮红,结膜充血,胸前有散在性出血点,颈

软,周围血WBC11.C X 109/L , N 0.75,有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发病前2周曾到某地参加水利建设。最可能的诊断是

A、钩体病 B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 、肾综合征出血热D 、败血症 E 、伤寒

5、某伤寒患者经氯霉素治疗后体温正常,一周后体温再次升高,血培养阳性;这种情况属于:

A、复发 B 、再燃C 、重复感染 D 、混合感染E 、再感染

6、苏某在护理病人时,手被乙肝病人血液感染的针刺破,此时应采取的保护性措施是:

C 、 注射乙肝疫苗

D 、 反复用肥皂及清水洗手

E 、 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全程注射乙肝疫苗

7、男, 25岁,3 周前自非洲援外归国,高热 1周,伴畏寒、寒战,疑为疟疾,氯喹治疗 3天,病情无好 转。下列哪项处理较合适: A 、 加大氯喹剂量

B 、 联合应用伯氨喹啉

C 、 乙胺嘧啶

D 、 青蒿素

E 、 氯喹+乙胺嘧啶

8、 关于HBV 感染者的管理,下列哪项是错的

A 急性乙型肝炎者隔离至起病后 3周

B 、慢性乙型肝炎者隔离至 HBsAg 转阴

C HBsAg 携带者应进一步检 HBeAg 如阳性按慢性肝炎处理

D 单纯HBsAg 阳性者不得献血

E 、单纯HBsAg 阳性者不得从事饮食、托幼工作

9、 患儿4岁,发热、抽搐、呕吐。体温 40C ,血压30/20/毫米汞柱;面色苍白,四肢冷,颈软。心肺正 常;血象:白细胞 21000个/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 90%,淋巴细胞 10%,脑脊液压力 140毫米汞柱,蛋白 30 毫克、白细胞 8 个 / 立方毫米 。诊断应考虑

A 、 流行性乙型脑炎

B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 、 中毒性痢疾

D 、 流行性感冒

E 、 脑性疟疾

10、 一水痘患儿 , 对其皮疹的处理措施不正确的是 A 、 可用 0.25%冰片炉甘石洗剂涂擦止痒

B 、 设法分散幼儿注意力 , 减少应瘙痒引起的烦躁不安

C 、 适当口服抗组织胺药物止痒

D 、 避免患儿抓破皮疹

E 、 口服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

11、 某男 6 岁,突然寒战、高热、面色青灰,四肢冷,人事不省,抽搐而就诊。应首先采取的诊断措施是 A 、 腰穿 B 、 血培养 C 、 灌肠直肠拭子送验 D 、 查尿常规 E 、 查血常规

12、 女, 20岁,民工,急起腹泻、呕吐 6小时,共吐泻 30余次,开始为黄色稀便,后转为清水样便,就 诊时大便已无法计数,呈米泔水样。体查:体温

36.5 C,脉搏110次/分,血压9.1/6.1kPa (68/46mmHg )

大便常规:米泔水样, RBC 0-2个/HP , WBC 0-3个/HP 。大便悬滴可见穿梭状快速运动的细菌。最可能的 诊断是: A 、 中毒性痢疾 B 、 细菌性食物中毒 C 、 霍乱 D 、 病毒性肝炎 E 、 化学性食物中毒

13、 5岁男孩畏寒、发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 2天。体查:间有躁动不安,全身有散在性出血点。血 压正常,对光反应好,瞳孔等大,颈硬,克、布氏征(

+),病理征(-) ;诊断为流脑,应属于哪一型 A 、 普

通型 B 、 轻型 C 、 暴发型休克 D 、 暴发型脑膜脑炎型 E 、 暴发型混合型 14、某幼儿园发现一例麻疹患儿,对该幼儿园易感儿于

A 、 母亲全血

B 、 丙种球蛋白

C 、 母血浆

D 、 胎盘球蛋白

E 、 麻疹疫苗

A 、 局部涂酒精消毒 立即肌注丙种球蛋白

5 天内肌注以下何种制剂为最佳:

15、6个月患儿,高热3天,体温40C,血培养伤寒杆菌(+),肥达反应“ H” “0'均(-)。应考虑:

A、伤寒携带者B 、逍遥型伤寒C 、普通型伤寒D 、菌血症E 、非伤寒感染

16、3岁女孩发热5天,伴流涕、咳嗽、纳差、双眼结膜充血。病后第四天从耳后、颈部出现皮疹,现已

蔓延至躯干。现可见皮疹呈红色,稍隆起于皮面,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该患儿的皮疹属于:

A、红斑疹B 、淤点C 、疱疹 D 、寻麻疹E 、斑丘疹

17某肝炎患者血清HBsAg(+),HBeAg(+),说明此病人:

A、无传染性B 、有一定免疫力C 、病情稳定D 、已处于恢复期E 、有较大的传染性

18王某,单项血清HBsAg(+),其防止家人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为:

A、家中做到分餐制B 、衣被、用具单独使用C 、坚持餐前、便后洗手

D、家中用物及地面每日使用消毒液擦拭一遍 E 、进行乙肝疫苗预防接种

19 病原体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分泌外毒素或菌体崩溃释放内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重度症状属于

A、毒血症B 、菌血症C 、败血症D 、脓毒败血症E 、以上都不是

20、30 岁某男,急性腹泻2 天,黄色水样便,少许粘液,伴左下腹痛及里急后重。大便常规:黄色粘液便。RBC2-8/HP, WBC+/HP最可能的诊断是

A、阿米巴痢疾B 、菌痢C 、霍乱D 、伤寒E 、结肠癌

三、X 型选择题(多项选择题) :题干为一短句,每题有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 2 个或 2 个以上正确

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共 5 题,每题 2 分)

1

HBeAg(+)的正确概念是:

A

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 B 、传染性大的指标

C 、病情严重的标志D

相应的抗体属保护性抗体E、是病毒外壳的成分之一

2、隐性感染同潜伏性感染的共同特征是:

A

病原体仅限于人体内某一局部 B 、可不出现临床症状

C

能经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测发现 D 、不断将病原体排出体外 E 、是主要的传染源3、艾滋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是:

A

隐性感染者 B 、潜伏性感染者

C、无症状病毒携带者D 、急性感染期病人E 、艾滋病期病人

4、治疗乙脑应把住的三关是:

A 、高热

B 、惊厥

C 、循环衰竭

D 、呼吸衰竭

E 、昏迷

5、某患者疑诊肾综合征出血

热,

血象检查会出现哪些改变:

A

白细胞总数增高B、中性粒细胞增高 C 、淋巴细胞增高D、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E 、血小板减少

四、名词解释: (共 5 题,每题 2 分)

1、传染性

2、传染源3 、传播途径4 、潜伏期5 、里急后重

五、简答题(共 2 题,每题 5 分)

1、传染病的特征有哪些。

2、简述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免疫力的措施。

A1型选择题

二、A2 型选择题12345678910BADCAEBABB11121314151617181920CCDBDEEEAB

1、2、3、4、5、6、7、8、9、10、BDCAABACDA1、112、13、14、15、16、17、18、19、

20、BDAACCACEC2、1 22、23、24、25、26、27、28、29 、30、

EADEBBDEDB3、1 32 、33 、

34 、

35、36、37、38、39、40、ACCCEDECCD、41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

CEAAEEECAC

、X 型选择题12345ABABCACABDABCDE

传染病学课程作业

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商洛函授站第四学期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 授课年级 专业 班级 姓名

《传染病学》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干性霍乱:即暴发型霍乱以休克为首发症状,而吐泻症状不明显或缺如,病情发展迅猛,多死于循环衰竭。 2.脑膜炎球菌病: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的学名是脑膜炎奈瑟氏球菌,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潜伏期:疾病传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从病原体侵入体内开始,直到最初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各种疾病潜伏期的长短不一,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可短至数小时,而麻风病可长达数年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确定留验和检疫期限,判定传染源,了解流行特性,并在适当的时间安排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 5、传染: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6、AIDS: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 7.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HIV所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8.医源性感染:指感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9、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抗疟治疗不彻底,或由于机体产生免疫力,消灭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而停止发作,在一定条件下,由残存在红细胞内的少数疟原虫大量增殖,经数周或数月,在无再感染情况下,再次引起发作称为再燃。四种人疟原虫都可以引起再燃。 10.钩体病后发症: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致病性钩 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者。 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6~20um,宽~,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 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见图16~2)。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 是鞘膜,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 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 氏阴性杆菌相似。 二、选择题 1.关于传染病病原体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C)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然引起发病 C.每种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生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是不同的表现之一 E.病原体必定引起炎症过程和病理改变 2.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B ) A.艾滋病 B.鼠疫 C.乙型肝炎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培训讲义汇编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青少年儿童是传染病的好发人群,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传染病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能扩散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卫生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症状: 1、出疹性疾病: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目前多为散发。好发于冬春两季。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其发疹特点为先热后疹,皮疹颜色深,疹间参差不齐,手摸粗糙,疹后皮肤呈皮糠样改变。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疫苗接种率普遍不高,儿童普遍易感,易呈暴发流行。流行季节为冬春季,临床特征为为发热,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皮疹颜色淡,出疹均匀,整齐,疹后皮肤光滑,干净如常。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2、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在学校及幼托机构易造成暴发流行。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肿、痛。腮腺炎其病虽不可怕,然而其并发症却十分可怕。可能导致:1、男生睾丸炎:较大儿童及体弱患儿易并发睾丸炎,常有一侧或双侧睾丸肿大、

传染病学临床作业

(一)选择题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 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 A.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 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 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是: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5.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6.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 特异性免疫,被称为(C) A、潜伏性感染 B、病原体被清除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7.在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中,所占比例最低,但最易识别的是(C)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 潜伏性感染 8.甲类传染病是指(D) A、SARS,狂犬病 B、黑热病,炭疽 C、高致病性禽流感,天花 D、鼠疫,霍乱 E、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 9.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10.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 A.协助诊断 B.确定检疫期 C. 追踪传染来源

传染病学作业

第1章 一、名词解释 1.潜伏期 2.感染 3.病原携带 4.隐性感染 5.复发 6.再燃 二、简答题 1.简述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异同。2.简述传染病感染过程中有哪些表现。 第2章 一、名词解释 1.窗口期 2.胆酶分离 3.血清转换 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二、简答题 1.简述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2.简述HBV感染后主要的复制指标有哪些。 3.典型乙脑患者极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4.简述乙脑治疗的“抢三关” 5.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包括哪些?如何对高危人群预防措施? 6.试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第3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恙虫病的临床表现。 2.试述恙虫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第4章 一、名词解释 1.感染性休克 2.脑膜炎球菌病 3.第二次菌血症 4.伤寒复发与再燃 5.干性霍乱 6.Pastia线 二、简答题 1.何种征象提示存在感染性休克的可能?2.简述感染性休克扩容治疗的要求。3.普通型流脑的临床表现特点是什么?4.典型伤寒的极期临床表现有哪些?5.简述霍乱的治疗原则。 第5章 一、名词解释 1.黑尿热 二、简答题 1.细菌性肝脓肿与阿米巴肝脓肿如何鉴别? 2.疟疾引起黑尿热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第1章至第2章 一、名词解释 1.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2.传染源 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二、简答题 1.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受损的病因有哪些? 三、论述题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3章至第5章 一、名词解释 1.伤寒复发与再燃 2.霍乱肠毒素 二、简答题 1.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如何鉴别。 三、论述题 1.试述肠阿米巴病的治疗原则 2.间日疟典型的临床经过包括哪几期?各期表现是什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題 第一套:单选题(分数:20分)得分:20 1.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1.甲类1种、乙类23种、丙类11种 2.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3.甲类3种、乙类28种、丙类9种 4.甲类3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5.甲类3种、乙类30种、丙类10种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2.在感染过程的5种不同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3.传染病的临床病程发生、发展规律是 1.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发热、皮疹、毒血症、败血症 3.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后遗症期 4.病原体入侵、生长、繁殖、排出、消灭 5.有病原体并能产生感染后免疫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 4.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1.前驱期

2.潜伏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5.复发期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5.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 1.最短潜伏期 2.平均潜伏期 3.最长潜伏期 4.传染期 5.前驱期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6.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1.隔离治疗病人 2.隔离治疗带菌者 3.切断传播途径 4.疫苗预防接种 5.接触者预防服药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7.关于传染病的区域划分错误的是 1.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病室、厕所、浴室是污染区 3.医护办公室是半污染区 4.更衣室是清洁区 5.医护值班室为污染区 你所选的答案:5是正确的

8.疾病已进入恢复期,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 1.再感染 2.重复感染 3.复发 4.再燃 5.重叠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9.关于消化道隔离,错误的描述是 1.最好同一病种病人收住同一病室 2.接触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及口罩,穿隔离鞋 3.病室应有防蝇、灭蝇设施 4.病人出院后不必进行终末消毒 5.病人的用品、食具、便器等应专用 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 10.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1.输血传播 2.唾液传播 3.母婴传播 4.粪-口传播 5.飞沫传播 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 11.乙肝病人血清中检出抗-HBs,说明 1.免疫耐受,病情迁延不愈 2.获得免疫,疾病已治愈 3.仍有传染性,需继续隔离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一.《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传染病) 2.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严格管理传染病) 3.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监测管理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

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ν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ν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ν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 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位臵表浅,形似露珠水滴,椭圆形,3~大小,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 (2)皮疹分布 水痘皮疹先后分批陆续出现,每批历时1~6天,皮疹数目为数个至数百个不等,皮疹数目愈多,则全身症状亦愈重。呈向心性分布,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躯干皮疹最多,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3)发展过程

国开-04299-流行病学-形考作业2--学习资料

流行病学-形考作业2-学习资料 特别提醒:本课程每道题的出题顺序可能会被打乱,请仔细逐一搜索每道题在作答,请确保 本材料是您需要的资料在下载!! 第1题 1. 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是() A. 引起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B. 病因存在,必然引起疾病 C. 只要疾病发生,必然有病因存在 D. 引起病理变化的因素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病因存在,必然引起疾病 第2题 2. 下面关于病因三角模式的论述,正确的是() A. 疾病是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B. 它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C. 它是目前最科学的病因观 D. 它强调宿主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它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第3题 3.当前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式是() A. 轮状模式 B. 三角模式 C. 疾病因素模式 D. 生态学模式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轮状模式

第4题 4.关于现况调查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整群抽样调查对于总体是抽查 B. 普查结果绝对比抽查可靠 C. 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是抽样必须随机化,样本足够大 D. 当样本量接近总体时宜用普查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普查结果绝对比抽查可靠 第5题 5.为了解某校近视的现患率,调查者计划从全校50个班中,随机抽取5个班,然后调查这些班的所有学生。这种抽样方法称为() A. 分层抽样 B. 单纯随机 C. 整群抽样 D. 系统抽样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单纯随机 第6题 6.在糖尿病筛检方案中,甲试验血糖筛检标准定为160mg/ml,乙试验定为130mg/ml,比较甲乙试验时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 甲试验的假阴性率比乙试验高 B. 甲试验的阳性预测值比乙试验低 C. 乙试验的特异度低于甲试验 D. 甲试验的灵敏度低于乙试验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甲试验的阳性预测值比乙试验低 第7题 1.流行病学中的“病因”是指() A. 外围的远因 B. 病原微生物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总论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 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 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 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 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1

中农大2013兽医传染病学作业1及答案

欢迎您:W329901121051 | 退出系统 ?在线作业 ?成绩管理 您的目前成绩为:85.0 查看详情 详细信息 兽医传染病学-在线作业_A 用户名:W329901121051最终成绩:85.0 一单项选择题 1. __________________叫感染。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动物发病和死亡的现象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 动物对某病原微生物无免疫力称为感染 能够引起动物机体发生病理反应的叫感染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 知识点: 2. 流行过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跨越省界流行的动物传染病 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 动物传染病在动物中的直接传播 传染病在动物中的流行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 知识点: 3. 病死率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动物群体死亡总数与该群体动物平均数之比 死亡数与动物总数之比。 某时期内该病死亡动物总数与同期患该病动物数的百分比 某病死亡数占动物平均数的百分比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某时期内该病死亡动物总数与同期患该病动物数的百分比 知识点: 4. 检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各种兽医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 为防止疫病发生和传播,对家畜家禽进行疫病检查 对烈性传染病或危害大或防治困难的疫病进行检查。 主要是对我国没有发生而国外常发生的疫病进行检查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用各种兽医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 知识点: 5. 消毒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指消灭被消毒对象上的所有微生物 是指消灭被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用化学药物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 用药物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用生物热使粪便无害化、通过阳光,紫外线,高温等杀灭环境和物体上的微生物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是指消灭被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知识点: 6. 疑为炭疽动物的诊断方法是___________。 在剖检过程中,可取肝、脾、心血等进行涂片和培养,进而再做鉴定 用血清学诊断方法中的环状沉淀反应进行快速诊断 生前采取耳静脉血或取尸体的耳朵(双结扎,断端消毒),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学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综合判断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0.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用血清学诊断方法中的环状沉淀反应进行快速诊断 知识点: 7. 口蹄疫病毒的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欧洲1共7型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 第一套:单选题(分数:20 分)得分:20 1. 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1. 甲类1 种、乙类23 种、丙类11 种 2. 甲类2 种、乙类25 种、丙类10 种 3. 甲类3 种、乙类28种、丙类9 种 4. 甲类3 种、乙类24种、丙类9 种 5. 甲类3 种、乙类30 种、丙类10 种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2. 在感染过程的5 种不同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1. 病原体被清除 2. 隐性感染 3. 显性感染 4. 病原携带状态 5. 潜伏性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3. 传染病的临床病程发生、发展规律是 1.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 发热、皮疹、毒血症、败血症 3.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后遗症期 4. 病原体入侵、生长、繁殖、排出、消灭 5. 有病原体并能产生感染后免疫 你所选的答案: 1 是正确的

4.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 1. 前驱期 2. 潜伏期 3. 症状明显期 4. 恢复期 5. 复发期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5. 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 1. 最短潜伏期 2. 平均潜伏期 3. 最长潜伏期 4. 传染期 5. 前驱期 你所选的答案: 3 是正确的 6.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1. 隔离治疗病人 2. 隔离治疗带菌者 3. 切断传播途径 4. 疫苗预防接种 5. 接触者预防服药 你所选的答案: 3 是正确的 7. 关于传染病的区域划分错误的是 1. 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 病室、厕所、浴室是污染区

传染病学课程讲义

传染病学课程讲义 01. 第一单兀传染病概论 02. 第二单兀病毒感染 03. 第三单兀细菌感染 04. 第四单元螺旋体病 05. 第五单元原虫感染 06. 第六单兀蠕虫感染 第一单兀传染病概论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一)感染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广义的传染病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致的疾病。感染性疾病不一定具有传染性. 二、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感染过程最终结局: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 (一)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如霍乱弧菌)、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 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 、或特异性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 (二)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导致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 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亦无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的感染。隐性 感染是最常见的类型。 结局:大多数隐性感染都可使人体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体内持续 存在病原体而不发生明显病理损害者,称为健康携带者。伤寒、菌痢、乙型肝炎等传染病都可有健康携带者。 【真题库】5 ?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答案:B

【真题库】11.李某,女性,患慢性乙型肝炎10年,血化验:HBsAg(+)、HBeAg(+)、抗-HBclgG(+)。 其12岁女儿体检时 血清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李某女儿属于(2003) A.隐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毒携带状态 E.垂直感染 答案:A (2003) 【真题库】17?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被 称为(2003) A.潜伏性感染 B.病原体被清除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答案:C (2003) 【真题库】&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 体征,称为 A.显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病原体被清除 答案:C (三)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 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 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五种过程中发生率最低。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而感染者获得稳固的免疫力,如伤寒。然而,有些传染 病,如菌痢、流行性感冒等 ,病后感染者的免疫力并不稳固,容易再度受感染而发病。 小部分显性感染者可转变为病原携带者。 2006-2-035 .在感染过程的5种结局中最不常见的表现是 A. 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主要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在临床执业考试中占有比较高的分值,传染病学的知识是考生们很难掌握的,为了帮助考生们更方便背诵,小编整理了传染病学知识点,供考生们作为参考。 1.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2.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 清除病原体:主动免疫,被动免疫 隐性感染: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少见 病原携带状态:次常见 潜伏性感染 3. 传染病学知识点: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IgM:首先出现,持续时间不长,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随后出现,持续较长时间 IgA: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 IgE: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4. 传染病学知识点:流行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母婴、接触、虫媒传播 (3)易感人群 5. 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病原体 (2)传染性 (3)流行病学特征: ①流行性 散发: 爆发:食物中毒、流行性感冒

流行: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散发发病率的数倍 大流行: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非典、甲型H1N1大流行。 ②季节性 ③地方性 ④外来性 (4)传染后免疫 6. 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分级管理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非典、炭疽中德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四种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乙脑、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脑、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H1N1等。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斑疹伤寒、手足口病等。 7.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分别为2、6小时 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分别为6、12小时 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均为24小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8.历年真题 1.可经过肠道传播的传染病是: A丁型肝炎 B血吸虫病 C伤寒 D斑疹伤寒 E钩端螺旋体病 答案:C 2.传染病的病原学检查不包括: A分离培养病原体 B检测特异性核酸 C检测特异性抗原 D直接检查病原体 E检测特异性抗体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培训)

时间:2011.1.10 地点:发热门诊 主讲:翟厚锋 内容: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学习 一.《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传染病) 2.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严格管理传染病) 3.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监测管理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ν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ν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 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位置表浅,形似露珠水滴,椭圆形,3~大小,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 (2)皮疹分布 水痘皮疹先后分批陆续出现,每批历时1~6天,皮疹数目为数个

传染病防治法作业(答案)

《传染病防治法》作业 要求:全部题目抄写并作答,不得复印或打印。 1.传染病防治法的概念 答:传染病防治法是调整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传染病防治实行的方针和原则 答: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3.甲类传染病是包括哪些疾病? 答: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4. 除《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5. 对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种疾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6. 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7.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防治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履行下列职责:

8.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部门可以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 9. 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门部门负责组织消除交通工具以及相关场所的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10. 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有关单位和个人该如何处理? 答: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或者按照其提出的卫生要求,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拒绝消毒处理的,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强制消毒处理。 11. 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饮用水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应当符合什么要求? 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 12. 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 告属地管理原则向有关部门报告。 及时向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包括乡镇卫生院、医院、疾病预控制中心等机构部门报告。 1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机构应当设立或者指定专门的部门、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 15. 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

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讲义

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讲义 第一章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细菌:包括古细菌、真细菌(原核生物)、真菌(真核生物)。 真细菌:包括蓝细菌、放线菌等。 真菌: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大部分营腐生生活,并用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包括酵母菌、霉菌、蕈(蘑菇)。 原生生物:单细胞藻类(真核生物),原生动物(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核,大多为能运动的单细胞真核生物),黏菌(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间的真核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微小2.结构简单3.分布很广4.营养方式多样5.生长繁殖快速。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微生物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源通过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媒介物传播、病媒传播)使易感人群发病。 微生物传染病的预防: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章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 体液:人体中全部液体总称(体重的60%),在细胞内的是细胞内液(体重的40%),细胞外的是细胞外液(体重的20%)。 细胞外液:主要种类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由这些细胞外液构成的体液环境称为内环境。自稳态:人体自身调节作用下,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自稳态是动态平衡,使人体克服外界环境影响,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细胞外液中的电解质:主要阳离子Na+,主要阴离子是Cl- 细胞内液中的电解质:主要阳离子K+,主要阴离子HPO42-、H2PO4-、蛋白质 体内水来源:饮用水、食物水、代谢水 体内水排出:尿液排泄(小便)、皮肤蒸发、呼吸蒸发、排遗(大便) 水摄入:渴觉神经中枢控制 水排出: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 体温:人体内部温度,常用口腔、腋窝、直肠温度来表示。 人体产热:安静时->肝脏剧烈运动->骨骼肌 散热:传导(直接接触)、对流(气体或液体流动)、辐射(红外线形式)、蒸发(水分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量,环境接近体温时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达到最高值)。 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范围:3.89-6.11mmol/L。 低血糖症:<3.89mmol/L 低血糖休克:<2.8mmol/L 糖尿病:>7.8mmol/L 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促进脂肪、氨基酸转变为糖,提高血糖浓度)。胰岛B细胞:胰岛素(血糖转变为糖原、脂肪酸储存,抑制脂肪、氨基酸转变为糖,降低血糖浓度。

1-传染病学总论-教案

1-传染病学总论-教案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专业班级11临本9班学时 2 授课题目(章)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2、熟悉传染病的概念、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传染病发病机理、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3、了解传染病学的发展现状,诊断与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 2、教学难点:传染病发病机理和流行过程。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总论100分钟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多媒体 参考资料: 《传染病学》翁心华,施光峰编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郝彩 玲 2015 年1 月12 日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总论 概述 传染病的概念: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消除病原体 (二)病原携带状态 (三)隐形感染 (四)潜伏性感染 (五)显性感染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一)侵袭力 (二)毒力 (三)数量 (四)变异性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入侵部分 (二)机体内定位 (三)排出途径 二、组织损伤的机制 (一)直接损伤 (二)毒素作用 (三)免疫机制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发热 (二)代谢改变 第四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总100分钟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三)人群易感性 二、疫源地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二)社会因素 第五节传染病的特征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一)有特异性病原体 (二)有传染性 (三)有流行病学特征 (四)有免疫性 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一)传染病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三)临床类型 第六节传染病的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资料 (一)一般常规检查项目 (二)病原学检查 (三)免疫学检查 第七节传染病的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治疗方法 (一)一般支持疗法 (二)病原疗法 (三)对症疗法 (四)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 (五)康复治疗 第八节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一)消毒15分钟10分钟10分钟15分钟

传染病学课程讲义汇编

传染病学课程讲义 01. 第一单元传染病概论 02. 第二单元病毒感染 03. 第三单元细菌感染 04. 第四单元螺旋体病 05. 第五单元原虫感染 06. 第六单元蠕虫感染 第一单元传染病概论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一)感染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广义的传染病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致的疾病。感染性疾病不一定具有传染性. 二、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感染过程最终结局: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 (一)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如霍乱弧菌)、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 、或特异性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 (二)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导致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 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亦无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的感染。隐性 感染是最常见的类型。 结局:大多数隐性感染都可使人体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体内持续 存在病原体而不发生明显病理损害者,称为健康携带者。伤寒、菌痢、乙型肝炎等传染病都可有健康携带者。 【真题库】5.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答案:B 【真题库】11.李某,女性,患慢性乙型肝炎10年,血化验:HBsAg(+)、HBeAg(+)、抗-HBcIgG(+)。其12岁女儿体检时 血清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李某女儿属于(2003) A.隐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毒携带状态 E.垂直感染 答案:A(2003) 【真题库】17.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被称为(2003) A.潜伏性感染 B.病原体被清除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答案:C (2003) 【真题库】8.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称为 A.显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病原体被清除 答案:C (三)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 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五种过程中发生率最低。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而感染者获得稳固的免疫力,如伤寒。然而,有些传染病,如菌痢、流行性感冒等 ,病后感染者的免疫力并不稳固,容易再度受感染而发病。 小部分显性感染者可转变为病原携带者。 2006-2-035.在感染过程的5种结局中最不常见的表现是

传染病学总论试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 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 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 A.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3.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是: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5.用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 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

A. 协助诊 断 B.确定检疫期 C.追踪传染来源 D.预测流行趋势 E.有助于院内感染的鉴别 8. 传染病检疫期限的确定是依据该病的: A. 隔离期 B.传染期 C.最长潜伏期 D.最短潜伏期 E.平均潜伏期 9. 可作为传染病检疫与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的是: A. 传染期 B.隔离期 C.潜伏期 D.前驱期 E.免疫期 10.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 A.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B. 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C. 初期、极期、恢复期 D. 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E. 早期、中期、晚期 11. 下列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依次为: A. 猩红热、天花、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B. 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C. 天花、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D. 水痘、天花、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E.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12. 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城镇应于发现后: A 6小时内 B.8小时内 C.10小时内 D.12小时内 E.24小时内 13. 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农村不应超过: A.6小时 B.8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E.24小时 14.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管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它们是: A.甲类2种,乙类23种,丙类10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