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参赛教学设计:馒头发霉了

参赛教学设计:馒头发霉了

参赛教学设计:馒头发霉了
参赛教学设计:馒头发霉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显微镜下的世界》单元第3课

教材分析:

本课按照“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的顺序进行编排,

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

一、观察,认识霉有不同形态。二、设计并进行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三、运用研究成果,探讨防止霉变的方法,四、霉的作用,害处,尤其是抗生素。

学情分析:

1、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霉,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霉,但没有注意霉也是一种微生物。

3、大部分学生认为霉对人类是有害的。

设计理念:

本课的学习就是通过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霉,引导学生发现霉产生的因素。接着深入观察,从观察中逐步深入了解霉的颜色和形态,并结合观察、画图进行描述,使学生充分认识霉的表象。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究了馒头等食物发霉的起因,猜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这个探索过程当中寻找到了探究和发现的乐趣。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提出其他防霉方式。认知人们对霉的利用以及霉给人和动物带来的危害,了解青霉素的诞生情况和其他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应用,扩展学生对霉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观念。

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2、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霉菌是微生物,了解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物体容易发霉。

3、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并乐于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

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

渗透法制教育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生产、销售、监督管理、法律责任概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发霉和新鲜馒头、放大镜、镊子、培养皿、学生显微镜、霉菌切片、塑料袋、载玻片、盖玻片、水、滴管、手套。

学生准备:记录本、课前收集有关霉菌的资料等。

收获:

1、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都属于真菌。

2、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又不属于植物的一种生物。

实验:

将两块干馒头用塑料袋包好,同时放进冰箱里,几天后,发现两块干馒头上都没有发霉;再将它们同时放在干燥的地方,几天后观察,两块馒头没有发霉;

教学反思:将其中一块馒头滴上几滴水,变成在潮湿的馒头,再用塑料袋包起来放在温暖的地方,几天后,馒头发霉了。

实验说明:馒头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容易发霉。

教学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面包发霉了》教案

第三单元食物 第5课时面包发霉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过程与方法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 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 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

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 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参见教科书第53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与哪些条件有关呢?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说说你的发现? 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指导——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四载(标本置载物台)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 (3)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2、面包发霉的条件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还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探讨,作出推测 (3)全班交流:霉菌长在面包上,而离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没有霉菌生长,这可能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面包提供养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温暖的地方发的霉,这说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高低有关;发霉的面包还是软软的,有一些水分,这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 3、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过渡:刚才的讨论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各组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还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2)选择实验条件 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这是一组对比实验,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儿霉菌,目的是为了创设在四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六年级科学上册 馒头发霉了教案1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馒头发霉了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3.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2.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三、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图片引出话题: 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做好巡视和辅导) 3.学生汇报、小结: 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5.讨论: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6.讨论:

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课堂小结: 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作业: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写好实验报告。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 2.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 (二)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1.隔绝空气。 2.保持干燥。 3.高温灭杀。 4.低温保存。 (三)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 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 2.制作药品 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 4.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 (四)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五)小结: 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霉发生。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五课:面包发霉了

一次备课时间:20180502 一次主备教师:韩水金 使用时间:二次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教师: 5、面包发霉了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过程与方法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三、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 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 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参见教科书第53页)。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与哪些条件有关呢?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说说你的发现? 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指导——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四载(标本置载物台)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 (3)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2、面包发霉的条件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还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探讨,作出推测 (3)全班交流:霉菌长在面包上,而离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没有霉菌生长,这可能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面包提供养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温暖的地方发的

苏教版科学六上《馒头发霉了》课后练习

3.馒头发霉了 一、填空 1.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味道鲜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 2.真菌是一种既不属于(植物)又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3.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4、影响真菌生存的因素很多,如(温度)(湿度)。 5、面包放久了,超出了保质期就会长出(霉菌),他与蘑菇是同一类生物。 6、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和植物、动物一样,也需要一定的(空气)(水)(温度)等条件。 7、在适宜的环境中,微生物能以惊人的速度繁殖,他们分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同时排除(废物),导致食物腐败而不能食用。 二、判断题 (1)食品用真空包装,不易发霉。(√) (2)霉菌对人类有害无益。(×) (3)食品的潮湿程度越大,温度越高,越易发霉。(√) (4)观察发霉的橘子时,应将塑料袋打开。(×) (5)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真菌。(√) 三、选择题 1下面关于真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有些真菌能使任何其他生物患病。 B、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对人类有益的真菌。 C、真菌正在逐渐进入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D、发霉的大米清洗后食用对人体无害。 2、馒头发霉的条件是(D ) A、温暖、干燥 B、寒冷、干燥 C、寒冷、潮湿 D、温暖、潮湿 四、连线 有益真菌有害真菌 酵母菌水果上的真菌食用蘑菇衣服上的真菌 五、问答题 设计实验研究食品发霉的原因。 1、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试验方法: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后放在桌子上。 实验现象:几天后,第一块面包没有发霉;第二块面包发霉。实验结论:霉菌生长需要获取水分。 2、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温度的关系 试验方法:在两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馒头发霉了》习题、练习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馒头发霉了》习题 一、基础题 1.填空 (1)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2)物体在()和()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3)霉有()种颜色。 (4)我见过的霉的形状有()状、()状、()状等。颜色有()色、()色、()色、()色等。 (5)英国细菌学家()发现了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 2.判断 (1)服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因病毒导致的疾病。()(2)注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方法。() (3)霉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4)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二、综合题 1.选择题 (1)食物容易在()的环境中发霉。 A、春季气候干燥 B、夏季温暖潮湿 C、冬季寒冷干燥 (2)霉有()种颜色。 A、1 B、2 C、多

(3)熟透的苹果掉在地上,开始腐烂,主要是泥土里的()分解苹果。 A、细菌 B、虫 C、水 2.简答题 (1)霉菌有生命吗?如何证明? (2)你知道霉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霉菌吗?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1.(1)青霉素(2)温暖,潮湿(3)多(4)绒毛,蛛网,棉絮,青绿,黄,黑,白(5)弗莱明,青霉素2.×√× √ 二、综合题 1.B C A 2.(1)霉有生命,因为它能够生长。(2)有益的作用①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②青霉素能杀死一些细菌。③还利用其它的霉生产出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多种抗生素。危害: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它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病变。三、提高题1.略《馒头发霉了》 第2课时习题 一、基础题 1.填空 (1)我见过的霉的形状有()状、()状、()状等。颜色有()色、()色、()色、()色等。 (2)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要借

观察、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

观察、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 [摘要]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观察越仔细,就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探究。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关键词]观察探究良好方法 观察、探究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小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是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 小学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观察得越仔细,就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越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探究。观察、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良好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积极引导,培养小学生的观察、探究兴趣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且要鼓励学生坚持长期系统的过程观察。例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植物从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植物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植物体的各个部分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可要求学生写××花(植物)的生长日记、观察记录,通过对××花(植物)一个周期的观察记录的整理,研究××花(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再如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时,要求学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安排学生亲自养蚕,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在这一观察记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蚕的生长变化日记,详实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蚕的生命周期去探究人和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自然界中的动物有很多种,尽管它们的外形以及生活习性千差万别,但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到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对于不同的动物,这个过程的长短和变化是不同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和动物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背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投入较长的时间和精力,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作认真细致的观察 在教学《新的生命》一单元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植物的花开花谢、开花结果这一现象可能较熟悉,但有谁就这一现象进行过认真细致的观察记录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观察油菜花开始,认识油菜花的构造,对油菜花进行解剖,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再引导学生去观察其他花,如桃花、梨花、樱花、兰花、玉兰花、白菜花等,看看它们的构造是否都一样。观察花开花谢与花的构造,探究种子(果实)的形成过程,最后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果实),探究不同植物有不同的传播种子的方式,认识了解不同的植物及植物的种子。 这一系列的观察探究,学生必须认真细致且长期坚持才能完成。只要引导学生这样做了,学生对新生命产生的好奇心自然就会产生,学生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自然就会形成。 三、科学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观察探究中思考 只有亲历观察,才会引发思考,如在教学《面包发霉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每天观察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如你知道霉菌是怎么产生的吗?面包发霉需要什么条件?由于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他们会根据观察记录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了霉菌生长跟潮湿、温度、空气、光照等条件有关的结论。教学《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单元时,尽管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但有谁去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呢?我们的身

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三篇

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三篇 篇一、《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对比实验是小学科学课上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要想更好地完成对比实验,需要 控制实验中的变量。在《面包发霉了》这课教学中,我先创设食物发霉的情境,以面包发霉为主导线,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兴趣展开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什么是霉菌后,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假设推定——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思考结果”的顺序进行探索。但是本课实验由于需要较长时间在课堂上无法直接完成,所以要先制定实验计划,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其次,该探究实验中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要合理地制定实验计划,才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修改了教材中原本的教学设计,采取让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在首次教学过程,效果并不好,学生虽然了解控制变量的意思,但不知道如何操作研究,导致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不知道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面对设计方案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懂完整表述实验设计方案,语言表述不够准确。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针对上一次的不足进行改正,首先让学生学习联系植物与动物,从而过渡到微生物霉菌 的生长,进而通过结合日常生活中面包的保存方式,推想霉菌的 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对比下学生较能理解,并能提出霉菌生长的 条件可能与水分的多少、阳光照射、温度的高低有关。

对于如何突破控制变量实验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侧重让学生明白控制变量实验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只能允许要比较的这个变量改变,其它的变量一定要保持相同。例如,在设计霉菌的生长可能与水分有关的实验中,我先是让学生去了解到该实验“水分的多少或者有无”是变量时,而其他因素,如面包的大小,当时的温度,阳光照射等等都是不变量,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能积极主动自主的探索如何使“水分”这个变量发生改变,而其余变量如何保持不变,课堂中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很好地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此外,加以指导学生设计方案的表述,让学生逐步学会更科学地表述问题,制作方案。

《馒头发霉了》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教育理论指导: 本节课的设计我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论中提倡的科学中怎样才能实现让学生自我建构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促使学生亲身经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究过程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为指导来设计教学,可以说教学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比如阅读、研究资料、观察、讨论、探究研讨、动手操作等等。当然也没有排斥教师言语的讲授。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中的第3课。教材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馒头”作为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作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教材分为四个部分,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现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在了解了霉的基础上,探究霉产生的条件,研究霉的产生到底于哪些因素有关系。 学情分析: 发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的例子经常可见。霉是什么?为什么会发霉?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霉一定是有害的吗?这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且乐于探究的问题。本课的探究活动从

日常生活中发霉的现象开始,,观察霉,了解霉的功与过,探究霉的生长条件,研讨怎样防霉,加深学生对霉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2、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微生物; 2、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3、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发霉的食物、放大镜、显微镜、霉菌切片、白纸、铅笔、实物投影、镊子。 教学过程设计:

儿童食品安全研究

儿童食品安全研究 ——面包发霉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育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霉菌的培养能够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过程与方法 按照自己提出的咨询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形,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霉菌的观看,拓宽观看周围世界的视野,爱护并进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锤炼长周期实验观看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 观看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 观看霉菌的生长情形。 【教学预备】 为每组学生预备: 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预备显微镜; 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可能注意到食物在储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与哪些条件有关呢? 二、探究过程 1、观看发霉的面包 (1)分组观看老师提供的面包,讲讲你的发觉? 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 (2)如何样才能看清晰面包上霉菌的模样?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看。 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看,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指导——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四载(标本置载物台)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 (3)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现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模样。 2、面包发霉的条件 (1)讨论:面包上如何会长出霉菌?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观看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够关心我们进行分析?还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探讨,作出估量 (3)全班交流:霉菌长在面包上,而离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没有霉菌生长,这可能讲明霉菌的生长需要面包提供给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温顺的地点发的霉,这讲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高低有关;发霉的面包依旧软软的,有一些水分,这讲明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 3、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过渡:刚才的讨论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各组按照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还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3-5、面包发霉了

3-5、面包发霉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过程与方法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教学重点】 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 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 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

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参见教科书第53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与哪些条件有关呢?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说说你的发现? 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指导——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四载(标本置载物台)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 (3)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2、面包发霉的条件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还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探讨,作出推测 (3)全班交流:霉菌长在面包上,而离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没有霉菌生长,这可能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面包提供养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温暖的地方发的霉,这说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高低有关;发霉的面包还是软软的,有一些水分,这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 3、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过渡:刚才的讨论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各组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还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2)选择实验条件 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这是一组对比实验,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儿霉菌,目的是为了创设在四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 点亮小灯泡3 简单电路4 电路出故障了5 导体与绝缘体6 做个小开关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第二单元新的生命1 油菜花开了2 各种各样的花3 花、果实和种子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5 种子的萌发6 动物的卵7 动物的繁殖活动第三单元食物1 一天的食物2 食物中的营养3 营养要均衡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5 面包发霉了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1各种各样的岩石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3 岩石的组成4 观察、描述矿物 (一)5 观察、描述矿物 (二)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7 岩石、矿物和我们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

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欲望 在科学实验中勇于克服困难,善始善终 二、教学过程 (一)通过图片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3.讨论:关于霉,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二)学生观察霉的样子 1.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馒头、橘子等),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并完成导学案课前探究表格部分。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

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三)指导学生阅读资料 1.谈话: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此,你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对霉的已有认识。 3.学生阅读教材资料——《霉的功与过》。 4.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霉的其他资料,让学生明白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类有贡献也有危害。 (四)探究霉的生长条件 1.大胆进行假设。 (1)提问: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再请各个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 (2)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 2.设计实验方案。 (1)讲述: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先请各小组根据导学案课内探究的表格设计几个对比实验。(2)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要求把设计意图写下来。 (3)小组派代表利用实物投影仪汇报交流。 (4)小结:在我们假设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在改变这个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不能改变。 3.小组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实验。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

《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5课《面包发霉了》。它是继上一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之后,让学生继续站在健康生活的角度,从另一个角度探究食物“由新鲜到变质的变化”变化,并思考这种变化与健康的关系。本课分为“观察发霉的面包”、“面包发霉的条件”、“哪一块面包容易发霉”三个学习活动,其中通过实验活动来研究发霉所需要的条件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学情分析 关于发霉这一现象,孩子或多或少有所感知,但很少有学生仔细去观察研究过,因此对于“发霉”孩子们头脑里的一些认识往往是模糊、粗糙的。把面包发霉这一现象在课堂内进行讨论,学生会提出较多的问题与疑惑,观察探究活动就是围绕这些疑问而展开的。 对于“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的实验设计,几个实验很容易受到变量的影响,教材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如此周全严密地思考能力,详细地表述了实验设计,并不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但我们的学生对于对比实验并不陌生,像四年级上册混合单元“溶解的快与慢”等都有过训练,可以经历简单的实验设计。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习得实验方法,在思维碰撞中更能让学生领悟到严谨周密的科学研究态度。所以,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设计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2.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2.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假设,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评价任务 1.观察发霉的面包,认识霉菌。 2.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参见教科书第53页)。 教学过程 一、观察面包、揭示课题 1.师出示新鲜的面包,“我们每个人都有喜欢吃的食物,今天老师带来了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想和大家分享,你们看这是什么?”(面包)“想吃吗?不过吃了之后还要完成一项任务,就是要来描述一下你吃的这块面包,所以吃之前要看清,吃得时候要品味哦?”(学生品尝并描述) 2.出示发霉的面包:为了奖励你们刚才的表现,老师这还有一块面包,谁想来尝一尝?学生上前但不敢吃,请他说一说为什么? 3.当众出示发霉的面包,面包怎么啦?揭题:面包发霉了!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对新鲜面包的特点和时间长了会有什么变化,使学生对发霉这件既普通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养成留意和研究自己身边现象的良好习惯。】 二、观察发霉的面包 1.初步观察发现霉菌。

四下科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食物中的营养》的教学反思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有所了解,但涉及食物营养知识的内容相当丰富,本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知道各种营养对人体所产生的作用,同时认识一些富含这些营养成分的食物,为学生科学饮食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促进个体生命更健康的成长。 本课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和插图,让学生细读文字,细看插图,可以获取很多感性的材料,通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与同伴的交流相联系,可以与新的知识产生连接,同化新知,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我充分运用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与谈论,要求学生自习阅读教材,仔细观察插图,交流各自课外搜集的材料。重点思考3个问题: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分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在哪些食物中得到这些营养成分。小组讨论热烈,集体交流踊跃。 有了这一基础,再与一天的食物相联系,学生对自己记录的卡片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困难。接着让学生思考,“从再次分类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食物是丰富的,营养是丰富的,讨论同样是丰富的,“我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含有许多营养”,“我发现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食物比较多”,“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好几种营养成分”,“一种食物不可能含有全部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多种食物”……学生这些发现,都为后面的均衡膳食概念的构建作了准备。

《营养要均衡》教学反思 怎样搭配膳食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课本给我们呈现了一幅膳食宝塔图,读懂这幅图的含义,是学生活动的基础。因此,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让孩子们通过看书阅读理解图义,辅以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均衡营养的认识。由于宝塔中营养搭配是一天中食物营养标准,具体到各餐中该怎样搭配呢?在搭配膳食营养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一天中食物搭配与均衡膳食宝塔进行整体比较,关注每一餐是否也注意到各种营养均衡了。比如:早餐很多同学是米粉+肉,通过比较反思,发现营养不均衡,缺少维生素,应补充蔬菜或水果。通过阅读讨论膳食原则,同学们对均衡膳食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学习活动,改变自己不好的饮食习惯,从小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3.馒头发霉了 一、填空 1.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味道鲜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 2.真菌是一种既不属于(植物)又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3.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4、影响真菌生存的因素很多,如(温度)(湿度)。 5、面包放久了,超出了保质期就会长出(霉菌),他与蘑菇是同一类生物。 6、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和植物、动物一样,也需要一定的(空气)(水)(温度)等条件。 7、在适宜的环境中,微生物能以惊人的速度繁殖,他们分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同时排除(废物),导致食物腐败而不能食用。 二、判断题 (1)食品用真空包装,不易发霉。(√) (2)霉菌对人类有害无益。(×) (3)食品的潮湿程度越大,温度越高,越易发霉。(√) (4)观察发霉的橘子时,应将塑料袋打开。(×) (5)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真菌。(√) 三、选择题 1下面关于真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有些真菌能使任何其他生物患病。 B、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对人类有益的真菌。 C、真菌正在逐渐进入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D、发霉的大米清洗后食用对人体无害。 2、馒头发霉的条件是(D ) A、温暖、干燥 B、寒冷、干燥 C、寒冷、潮湿 D、温暖、潮湿 四、连线 有益真菌有害真菌 酵母菌水果上的真菌食用蘑菇衣服上的真菌 五、问答题 设计实验研究食品发霉的原因。 1、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试验方法: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后放在桌子上。 实验现象:几天后,第一块面包没有发霉;第二块面包发霉。实验结论:霉菌生长需要获取水分。 2、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温度的关系 试验方法:在两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第三单元食物第五课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广州市黄埔区文冲小学钟惠华 食物发霉选自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部分“面包发霉了”。之所以改用酿酒中米饭上的菌丝来观察是因为考虑到在观察过程中变质面包中的霉菌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而酵母菌则不会。另外为了体现新课改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一要求,我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对比实验的具体操作留到课后学生自己完成,留下来的时间用来讲解《活动手册》上的对比实验的表格使用和如何进行表格设计,这是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一种有益尝试。 这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是指那些能够轻松地掌握关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技能的人。而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培养则成为了焦点(科学思维包括问题意识、实证意识、严谨的理性思维意识)。究竟在课堂上应如何通过教学过程,实现对学生进行探究问题的形成、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选择、探究证据的收集、探索结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维的训练呢?就此我尝试结合这一理念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在这节课上,我除了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霉菌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显微镜观察物体的方法外,我把原来安排在课堂上动手实验的内容放到了课后,留下的时间用来讲解对比实验的表格使用以及表格的设计,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使学生能理解该表格如何使用;二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在对比实验中对条件的控制;三是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设计实验记录表格。通过讲解使学生从更本质更深的一个层面来理解对比实验设计中各条件的相互关系,为他们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做好准备。另外,在教授显微镜的操作使用时,若能借助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将会使常规的教学演示更加到位更有实效。 在这节课的多处教学环节运用了多媒体,其中在拓展环节,若按常规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会使课堂教学过于枯燥,而且没能为学生课后学习留下空间,因此我尝试引入多媒体来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课堂的教学活了起来,形式也让学生非常喜欢,而且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和深入,课堂上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多了,引导学生课后学习的选择多了,学习内容也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许多可

青岛版小学科学《馒头发霉了》优秀教案

3.馒头发霉了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教学目标】 1.能观察出物品上的霉的颜色和形状。 2.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体思路;能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的记录的数据。 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兴趣;产生愿意合作交流和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4.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每组:分别装在两个透明的塑料袋里发霉的馒头和橘子、新鲜馒头。 教师准备:收集、整理与发霉有关的文字资料和课件,手套、镊子、塑料袋、小刀、线、滴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两个小任务,谁还记得? 2.学生回顾老师布置的任务(你们把馒头和橘子分别装在两个透明的塑料袋里,并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它们的变化),带来了吗? 3.教师引领:(教师随机从一名学生手中拿出一个馒头)看,你有什么发现?总结一下你们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的实验来汇报交流这个话题。(板书课题:馒头发霉了。)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观察霉菌的样子。 (1)大家带来的食物都发了霉,那么霉是什么样子的?想不想来观察一下?你想怎样观察? 预设1:学生自由回答,说出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 (2)学生分组交流霉的颜色、形状、种类、气味等。教师巡视指导,发放记录表(一)。 同时老师出示课件①,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来观察物品上的霉,观察完毕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载玻片和双手。 2.你发现霉是什么样子的? (1)学生分小组汇报情况,说出观察到的霉。 (2)教师展示课件②(坏了的馒头、发霉桔子和霉菌图片),及时引导总结。 我们通过观察交流,对霉有了初步认识:霉也是有生命的,叫做霉菌,它是真菌的一种,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要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所以通常叫它微生物,霉菌主要由菌丝组成。我们还知道了霉的种类、颜色、样子、气味,霉无处不在。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霉只有具备一定条件才能形成。 3.看来通过观察,同学们都很有收获,这些霉菌形态各异。那么霉的形成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大家大胆猜测一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