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二十八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本章考点:

1.概述

2.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

3.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4.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5.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6.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检测

第一节概述

概念:由遗传或其他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致的免疫功能不全称为免疫缺陷,由此而引起的各种临床综合征称为免疫缺陷病(IDD)。主要是出现免疫系统发育、分化增生、调节和代谢异常,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临床表现为:反复、严重、持续感染,继发自身免疫病和肿瘤。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

一、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按病因分为两大类: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

(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D)

按损伤的免疫成分分为5类:

(1)B细胞免疫缺陷(抗体)。

(2)T细胞免疫缺陷(细胞)。

(3)联合细胞免疫缺陷(B、T)。

(4)吞噬细胞免疫缺陷。

(5)补体免疫缺陷。

二、免疫缺陷病的特点

IDD的共同临床特点:

1.反复、严重、难治性感染

(1)体液免疫、吞噬细胞、补体缺陷患者:以细菌感染,尤以化脓菌感染。

(2)细胞免疫缺陷患者:以病毒、真菌、原虫等胞内菌感染。

(3)病原体感染也可影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如HIV感染致AIDS。

2.易继发自身免疫病和恶性肿瘤。

3.临床症状、病理损伤多样。

PIDD与SIDD不同点:

PIDD:

(1)常由于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而引起。

(2)常发生在小儿,发病年龄越小,病情越重。

(3)治疗效果差。

SIDD:

(1)是后天因素,继发因素。

(2)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

(3)可针对病因治疗,治疗效果好。

三、常见发病原因

1.遗传基因异常

(1)性染色体隐性遗传(XL)。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

2.中枢免疫器官发育障碍:可因遗传缺陷所致。

3.免疫细胞内在缺陷:多由先天酶缺陷引起,如ADA(腺苷脱氨酶)、PNP(嘌呤核苷磷酸化酶)、G-6-PD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缺乏。

4.免疫细胞间调控机制异常:调控机制异常,如辅助不足或抑制过剩,均可导致免疫缺陷。

5.继发性免疫缺陷:常因感染、物理、化学等因素而引起。

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IDD:由于遗传因素、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造成免疫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称为PIDD。

发生机制:

1.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或X连锁隐性遗传(XL),引起抗体和淋巴细胞功能异常。

2.吞噬细胞、补体成分缺陷致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一、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是由于B细胞发育缺陷或B细胞对T细胞传导的信号无法产生有效的应答所致的抗体形成障碍,主要为体内Ig水平下降或缺失。Ig缺陷有三种主要临床表现:①全部5类Ig缺陷;

②或某一Ig缺陷,或某些Ig的亚类缺陷(选择性Ig);③Ig正常,但对Ag刺激无免疫应答。如成人IgG 血清中 <6g/L为低丙种蛋白血症。患者外周血B细胞减少,<2g/L为无丙种蛋白血症。T细胞数目正常。

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细菌化脓菌感染。

常见疾病:

1.X-LA(α连锁婴幼儿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又名Bruton综合征。最常见的B细胞IDD。男婴>女婴。主要临床特征:外周血B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组织中没有浆细胞或减少。各类Ig均减少或缺乏,易发生化脓性感染。

2.选择性IgA缺陷:最常见,①IgA减少,<50mg/L,sIgA含量减少。②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主要反复感染,常可伴自身免疫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疾病。

3.伴IgM增多的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又称IgM增高综合征,主要免疫异常为:①B细胞应答能力正常,仅产生IgM类抗体;②血清IgM↑(>11g/L),其他类型Ig减少或缺失;③SmIgM+和SmIgD+B细胞总数正常,但SmIgG+和SmIgA+B细胞缺乏;④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⑤易发生细菌感染。

4.选择性IgG亚类缺陷:IgG1-4亚型缺陷,IgG总量正常,某亚类缺陷而减少。

二、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T细胞IDD是由于T细胞的遗传性缺陷,涉及T细胞前体和T细胞的发生、发育、分化和功能障碍。最常见的DiGeorge综合征(先天胸腺发育不良)。

据病情程度和症状,可分为:①单纯的T细胞缺陷;②伴有其他缺陷;③严重联合ID;④其他。

1.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综合征:即DiGeorge综合征,主要为T细胞IDD,同时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一组综合征。为典型的T细胞IDD。

发病机制:主要为多种胚胎缺陷,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主要免疫学及临床特点:①T细胞ID、T细胞功能缺陷、外周血T细胞减少,也可正常。②血Ca 2+减少,手足抽搐。③心脏大血管和颜面畸形。④反复感染(病毒、真菌、原虫等)。

2.特发性CD4+T细胞减少症:病因发病机制不明。主要特征:①CD4+T细胞数量减少(绝对值<0.3×109/L);②无HI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③无明确的其他免疫缺陷症或用药情况,出现严重持久的细胞ID;④存在一种或多种提示细胞免疫缺陷的病;⑤易患机会性感染,Ig可减少。

3.T细胞活化及功能缺陷:主要特点是患者外周血T细胞数目正常,但细胞活化及功能障碍,可能与T 细胞表面某种受体及膜蛋白表达异常或缺失有关。

发生机制:①TCR/CD3分子表达缺失;②TCR/CD3复合物信号传导异常;③协同刺激分子(如B7分子)表达缺失;④细胞因子(IL-2、IL-4、IL -5、IFN-γ)缺失;⑤细胞因子受体(IL-lR、IL-2R等)表达缺失。

4.伴有其他疾病的免疫缺陷病: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主要机制是:CD43缺陷,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缺陷,XL(性连隐性遗传)。表现:IgM减少,对多糖特异性Ab减少;外周血T细胞逐渐减少。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CID):主要由于先天性T、B细胞发育不全,导致T、B细胞缺乏和功能紊乱。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复杂,免疫治疗效果不佳。

1.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SCID是一组胸腺、淋巴组织发育不全及Ig缺失的遗传性疾病,机制是不能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常可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或X连锁隐性遗传(XL)。

性连重症联合IDD:

1)X-SCID:主要病理表现为:①T细胞缺乏或显著减少;②B细胞数目正常但功能异常,导致Ig生成减少和类别转换障碍;③B细胞表面可表达Pre-B细胞的特异性标志p120抗原,表明B细胞存在成熟障碍;

④反复感染。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SCID,又称AR性SCID无淋巴细胞瘤。主要机制为:T细胞与B细胞成熟障碍,为AR。

2.腺苷酸脱氨酶缺陷症:细胞内在酶基因缺陷。主要表现:严重感染。血清Ig减少,外周血B细胞、T细胞可减少。

3.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陷症:主要表现为尿酸减少,主要为细胞免疫减弱,反复出现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血清Ig正常或减少,外周血T细胞减少,B细胞可能正常。

4.MHC-Ⅱ类分子表达缺陷病:又称裸淋巴细胞综合征,极罕见的原发性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临床特征:①外周血T细胞数目正常,但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CD4+T细胞减少,②血清Ig减少,③迟发型超敏反应减弱,④对TD抗原的抗体应答缺失,⑤对各种微生物易感染。

三、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

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是由于遗传或先天原因使吞噬细胞先天缺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最常见。

机制:

1.吞噬细胞趋化和粘附功能降低。

2.吞噬和杀菌活性障碍。

3.单核吞噬细胞的特殊异常。如IgG Fc受体缺陷。

常见疾病:

1.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慢性肉芽肿(CGD)。

3.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https://www.docsj.com/doc/f29601186.html,D(白细胞粘附功能缺陷)。

5.CHS(Chediak-Higashi综合征)。

6.髓过氧化物酶缺陷。

四、原发性补体缺陷

是由于先天性补体免疫缺陷。包括①补体固有成分Cl~C9,②调节蛋白(C抑制物、C4结合蛋白、备解素、H因子和I因子),③膜结合调节蛋白发生遗传性缺陷。

第三节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SIDD是指发生在其他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理化,生物等因素所致的免疫功能障碍。最常见的诱因有:①浸润性和血液系统疾病。②肿瘤。③感染性疾病。④遗传性疾病。⑤外科手术创伤。⑥特殊器官系统功能不全及消耗性疾病。⑦免疫抑制疗法。⑧营养障碍(不良)。⑨衰老。⑩其他。

第四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又称艾滋病,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本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一、HIV的结构及基因组

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为逆转录RNA病毒。形状为圆形或杆状,直径100~140nm。

1.HIV的结构蛋白:①包膜蛋白:含外膜蛋白和跨膜蛋白,信号肽。②核心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包括p24、pl7和pl2三种结构蛋白、RNA逆转录酶、蛋白酶和整合酶。

2.HIV基因组:基因组为两条相同的RNA单链,每条单链含有9749核酸,由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等组成。

结构基因有3个:

(1)gag基因(群抗原基因)、编码核心蛋白p24。

(2)pol基因(多聚酶基因)、编码核心多聚酶。

(3)env基因(外膜蛋白基因)、编码外膜蛋白gp120和gp41。结构基因主要编码核心蛋白、多聚酶和外膜蛋白。

调节基因3个:

(1)tat基因(反式激活因子)、对HIV基因起正调控作用。

(2)rev基因(病毒蛋白表达调节因子)、增加gag和env基因对结构蛋白的表达。

(3)nef基因(负因子)、有抑制HIV增殖作用。

调节基因主要通过调节蛋白作用于病毒基因组或其mRNA的某一段序列上。

还有4个基因:

(1)vif基因(病毒感染因子)、在一些细胞因子协同下,促进HIV在细胞内复制。

(2)vpr基因(R蛋白)、能使HIV在巨噬细胞中增殖。

(3)vpu基因(U蛋白)、促进HIV-1从细胞膜上释放,仅在HIV-l中。

(4)vpx基因(X蛋白)、是HIV-2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所必需,能促进病毒粒子的形成,仅存在于HIV-2中。

HIV有两型:

HIV-1:为常见。

HIV-2:主要在西非,我国亦有发现。

二、AIDS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学特征

1.发病机制

主要是HIV直接或间接损害、破坏CD4+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缺陷。最后B细胞免疫同时受损,其他免疫细胞也受损,免疫功能下降,促使并发感染和肿瘤等发生。

2.免疫学特征

(1)CD4+细胞受HIV感染。CD4+T细胞受损、破坏而减少,<200/ml;进行性细胞免疫缺损。

(2)继而体液免疫受损(B细胞受损)。其他细胞受损;如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状C、NK细胞受损。

(3)B细胞多克隆激活伴免疫球蛋白增多。

三、HI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

1.流行病学:①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性乱者,吸毒者(静脉)、接受污染的注射者;②传播途径:a.性接触传播,b.注射途径,c.母婴垂直传播。

2.预防:①加强对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管理;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HIV疫苗;④加大宣传预防力度。

3.特点:潜伏期长,病程进展缓慢。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无症状,也可发展为癌症和严重的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最终导致死亡。可出现神经系统损害,如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病变等。机会性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以卡氏肺孢子菌、白色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新型隐球菌和弓形虫感染最常见。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和卡波济(kaposi)肉瘤。

第五节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检测

一、体液免疫的检测(B细胞缺陷检测)

1.免疫球蛋白的检测:Ig的浓度与B细胞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可反映B细胞缺陷与否。

常用检测方法:

(1)单向免疫扩散法(RID)。

(2)速率散射比浊法。

(3)IgD和IgE太微量,可用ELISA法和RIA(放射免疫测定)。

(4)IgG亚类可用ELISA和免疫电泳法。

意义:免疫缺陷病(B细胞)时,Ig下降或缺失。

判断体液免疫缺陷病时应注意:

一般免疫球蛋白浓度在同年龄2SD(标准差)范围内为正常。总免疫球蛋白浓度(IgG+IgM+IgA)>6g/L,或IgG>4g/L,同时抗体功能试验正常者,可排除抗体缺陷。总免疫球蛋白浓度<2g/L常表示明显的抗体缺陷。浓度中度降低(如IgG浓度在2~4g/L之间或总免疫球蛋白在4~6g/L没有诊断意义,需结合抗体功能试验。

(1)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断标准:Ig总量<3g/L、IgG<2g/L、IgA<0.05g/L、IgM<0.1g/L。

(2)Ig值生理范围宽,检测方法不同而差异大,所以要多次检测。

(3)ID原发性多为婴幼儿,要根据各年龄组的变化不同定值。

(4)T细胞和单核细胞缺陷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抗体缺陷,有时应同时测定。

2.分泌型IgA测定(sIgA)主要了解呼吸道和胃肠道黏膜局部免疫功能情况,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和慢

性腹泻严重的患儿有意义。

方法可用:①单向免疫扩散法(RID)。②ELISA法;③放射火箭电泳自显影法。

意义:选择性IgA缺陷时,sIgA也可下降,可测定唾液sIgA,正常时平均为310mg/L,新生儿测不出,出生后7~12个月为31.2%,l~2岁46.2%,3~4岁84.2%,5~6岁86.7%,7~9岁为l00%。粪便中sIgA 平均为1.312μg/g。

3.B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

(1)特异性分化抗原测定:可以测定CD9、CDl0、CDl9和CD20等B细胞标志。

(2)B细胞表面膜免疫球蛋白测定(SmIg):主要反映B细胞的数量,根据SmIg的类别鉴定B细胞的成熟程度。a:未成熟的B细胞有:SmIgM和SmIgD。b:成熟的B细胞有:SmIgG、SmIgA、SmIgD。总SmIg:8.0%~24%,SmIgG:0%~l5%,SmIgM0.6%~8.2%,SmIgD0.2%~l0.2%,B细胞免疫缺陷者不同程度种类SmIg 阳性细胞率下降。

方法:同T细胞及其亚群检测方法。

4.抗体功能检测

(1)同种血型凝集测定:抗A和抗B抗体,属于IgM,可反映IgM水平。(AB血型正常时无抗A、抗B抗体,因此不能用此检测,只适用于AB0血型)。

正常:6个月婴儿:抗A效价>1:8,一岁以后为l:16;抗B效价>1:4,一岁以后为1:8;选择性IgM缺陷者、Bruton、SCID等可下降,常下降1/2。

(2)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力测定:主要测定机体对Ag的应答能力。B细胞免疫缺陷病下降。伤寒疫苗接种后可用直接凝集反应来测定Ab,白喉类毒素在接种后4周做锡克试验。

5.抗IgA抗体测定:选择性IgA缺陷者可有抗IgA自身抗体,用间接血凝试验可检测,效价可在1:10以上,正常人无此抗体。

6.噬菌体试验:了解机体清除噬菌体的能力,检测B细胞抗体的应答能力。正常人甚至是新生儿,在注入噬菌体后4~5天内可将其全部清除。B细胞免疫缺陷病时,清除能力下降,时间延长。

二、细胞免疫的检测(T细胞缺陷检测)

1.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最常用的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状态的体内检测方法。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OT、PPD和PHA皮试。

2.T细胞及其亚群检测

(1)T细胞绝对值<1.2×109/L,提示有细胞免疫缺陷可能。

(2)可用CD分子的单克隆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或FCM仪或酶免疫技术(ABC法)测定T细胞表面不同CD抗原,将T细胞及其亚群进行鉴定和分类,了解细胞免疫功能。细胞免疫缺陷病常表现为T细胞减少,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可正常,CD4+/CD8+比值减少,常<1(正常l.5~2.0)。

(3)特异性受体(E受体)的检测

T细胞表面有特异性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即CD2),为特有标志,代表T细胞的数量,了解细胞免疫功能,粗略判断T细胞的缺陷。现用检测CD2 +所代替。方法同上。免疫缺陷病时,CD2+减少,常减少到正常值的1/2~1/3。

3.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试验(体外试验):为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物有两大类:①非抗原性刺激物(PHA、LPS、刀豆球蛋白A),②抗原性刺激物。T淋巴细胞缺乏者其刺激指数降低,如果T细胞总数无明显减少而刺激指数减少降低,表明T细胞不够成熟。

方法有两种:①形态学法(转化率)。②同位素法(SI、刺激指数)。

三、吞噬细胞功能的测定

吞噬细胞分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两大类,主要功能有:趋化、调理、吞噬和杀伤作用。免疫缺陷病时,这些功能减弱或消失。方法有:

1.吞噬细胞数量的检测:可作中性粒细胞绝对数的计算和骨髓检查。中性粒细胞<1.5×109/L(成人<1.8×109/L)时,可认为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导致严重感染,若<0.1×109/L可发生致死性感染。骨髓检查主要了解骨髓系粒细胞是否减少或缺如。

2.趋化功能试验:主要判断中性粒细胞运动状况,以了解其趋化功能。有体内试验,如皮窗试验和体外试验。

3.吞噬和杀伤试验:主要检测白细胞或单核细胞的吞噬和杀菌功能。常用方法有①溶菌法;②白色念珠菌法;③化学发光法。计算白细胞或单核细胞的吞噬率和杀伤率。

4.四唑氮蓝还原试验(NBT试验):主要检测了解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正常NBT阳性细胞在5%~10%,免疫缺陷时其值下降,如慢性肉芽肿常<5%。

5.粘附分子测定:近年来可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对了解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的精确度更高,可用流式细胞仪检查CD18、CD11b、CD11c、CD62等,可对粘附分子进行定量测定。

四、补体系统的检测

主要检测:

1.总补体活性测定(CH50溶血试验)。

2.单个补体成分测定(C3、C4、Clq、B因子、Cl抑制物),主要了解补体缺陷情况。

五、基因诊断

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发现一些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基因有突变或缺损的位点,为PIDD的诊断提供了先进的检测手段。

六、其他检测

如血液检查、胸腺检查(X线)、淋巴结、直肠黏膜活检、骨髓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

七、AIDS的实验室检测

AIDS的免疫检测从三个方面进行:①病毒标志;②免疫标志;③相关标志。

1.病毒标志:分离培养,直接检测病毒颗粒或HIV组分(金标准)。

2.免疫标志:主要是检测HIV抗体和T细胞亚群(CD4、CD8)为常用。

(1)检测HIV抗体:先用ELISA作初筛试验(连续3次检测),阳性者再用免疫印迹法作确证试验。我国判断标准:①HIV抗体阳性:至少有两条膜带(gp41/gp120/gp160 )或至少一条膜带与P24带同时出现。②HlV抗体阴性:无HIV抗体特异性条带出现。③HIV抗体可疑:出现HIV特异性抗体带,但带型不足以确认阳性者。

(2)T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总数减少,常<1.5×109/L,CD4+细胞下降至(0.2~0.4)×109/L(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0.2×109/L(艾滋病期)CD4/CD8比值下降,常<1(正常>2)。

3.相关标志:与HIV感染、AIDS病情有关的一些检测内容,如微生物、红细胞、血沉等。

4.核酸检测:用RT-PCR检测HIVmRNA。

习题125 当怀疑有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时,首先进行的检测是

A.SmIg检测

B.CD测定

C.同种血型凝集素测定

D.Ig浓度测定

E.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力测定

[答疑编号500734280101]

『正确答案』D

习题126 艾滋病病毒检测的确证试验通常采用

A.竞争法

B.免疫印迹法

C.化学发光法

D.斑点-ELISA法

E.荧光免疫法

[答疑编号500734280102]

『正确答案』B

习题127 艾滋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变化为

A.T4↓、T4/T8↓

B.T4↑、T4/T8↑

C.T4↑、T8↓、T4/T8 ↑

D.T4↓、T8↓、T4/T8 正常

E.T4↑、T8↑、T4/T8 正常

[答疑编号500734280103]

『正确答案』A

第二十九章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本章考点:

1.概念

2.概述

3.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4.肿瘤抗原的分类

5.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6.常用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免疫学方法

7.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

8.肿瘤标志物免疫测定的意义

9.肿瘤患者免疫状态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第一节概念

肿瘤:正常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赘生物。肿瘤免疫学是研究机体的免疫状态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免疫学方法在肿瘤诊治中应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肿瘤的抗原性、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肿瘤的免疫检验、肿瘤的免疫治疗等。

肿瘤免疫学检验是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肿瘤特异牲或肿瘤相关性标志物,达到早期筛选、辅助诊断、疗效考核、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等目的。肿瘤抗原的免疫检测和宿主免疫功能状态的评估,均属肿瘤免疫检验的范畴。

第二节概述

一、肿瘤发生的因素

肿瘤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内在的遗传因素、免疫状态和外部的诱变因子,是构成肿瘤发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内在因素:机体的免疫状态,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的强弱,已被视为是否发生肿瘤的重要内在因素。

2.外部条件:化学因素、物理因素以及病毒感染等可以使细胞内原本存在的原癌基因活化、抑癌基因失活以及基因重排或突变,最终导致基因表达异常而发生肿瘤。

二、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

(1)肿瘤细胞缺乏有效的抗原表位,难以触发足够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2)肿瘤细胞MHC分子发生改变,影响抗原递呈。

(3)不能正常表达B7等活化免疫细胞的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

(4)患者血清中存在着封闭因子,阻止CTL与肿瘤细胞的结合,从而抑制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

(5)肿瘤细胞产生某些免疫抑制因子。

(6)细胞表达FasL,介导CTL凋亡。

第三节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一、体液免疫效应

抗肿瘤体液免疫机制是通过抗肿瘤细胞的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抗原结合后,再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发挥生物效应:

(1)激活补体系统溶解肿瘤细胞。

(2)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直接杀伤IgG包裹的肿瘤细胞。

(3)调理吞噬作用。

(4)干扰肿瘤细胞的某些生物学行为。

(5)其他作用。

二、细胞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是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机制,参与抗肿瘤免疫的细胞主要有: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等。

1.T细胞

T细胞应答是控制肿瘤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宿主应答。

参与抗肿瘤免疫的两类T细胞亚群:

(1)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受MHC-I类抗原限制。

(2)CD4+辅助性T细胞(TH),受MHC-Ⅱ类抗原限制。

(3)CD8+CTL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

①通过其抗原受体识别肿瘤细胞上的特异性抗原,并在Th细胞的辅助下活化后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②活化的CTL可分泌淋巴因子如γ干扰素、淋巴毒素等间接地杀伤肿瘤细胞。

CD4+T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产生淋巴因子增强CTL的功能,激活巨噬细胞或其他APC,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发挥溶瘤作用。

2.NK细胞

(1)具有广谱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2)无肿瘤特异性和MHC限制性。

(3)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4)通过ADCC作用杀伤IgG包裹的肿瘤细胞。

(5)NK细胞杀伤肿瘤的能力可被细胞因子所增强,包括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

(6)是一类在肿瘤早期起作用的效应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

LAK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在IL-2存在下,经4~5天培养后,诱导出的一种新的杀伤细胞,具有广谱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3.巨噬细胞

(1)作为抗原提呈细胞;

(2)杀伤肿瘤效应细胞;

(3)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

(4)活化的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后,通过释放溶解细胞酶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5)处理和呈递肿瘤抗原,激活T细胞以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

(6)巨噬细胞表面上有Fc受体,可通过特异性抗体介导ADCC效应杀伤肿瘤细胞;

(7)活化的巨噬细胞可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毒性因子间接杀伤肿瘤细胞。

4.树突状细胞:是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其极强的抗原提呈作用,辅助T、B细胞参与特异性杀伤肿瘤的过程。

第四节肿瘤抗原的分类

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所表达的新生物或过量表达产物。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TSA)和肿瘤相关抗原(TAA)。

一、肿瘤特异性抗原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是指该类抗原系肿瘤细胞所特有,只表达于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任何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正常细胞。

(一)化学物质诱发的TSA

特点:特异性高;抗原性较弱;常表现出明显的个体独特性。

(二)病毒诱发的TSA

具有较强的抗原性;瘤细胞表面的TSA多系病毒基因的表达产物;同一种病毒诱发的不同类型肿瘤可表达相同的抗原;正常细胞无此类抗原的存在;病毒感染细胞可有此类抗原的存在。

(三)自发肿瘤的抗原性

自发性肿瘤是指一些无明确诱发因素的肿瘤,大多数人类肿瘤属于这一类。

二、肿瘤相关抗原

肿瘤相关抗原(TAA)是指非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抗原成分,也少量的存在于正常细胞,但在肿瘤发生的机体可异常表达。

(一)胚胎抗原

胚胎抗原是在胚胎发育阶段由胚胎组织产生的正常成分,在胚胎后期减少,出生后逐渐消失,或仅存留极微量。当细胞恶性变时,此类抗原可重新合成。最常见的两种胚胎抗原: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

(二)分化抗原

分化抗原是特定组织正常分化到一定阶段所特有的标志不能刺激抗肿瘤的免疫应答;可作为肿瘤起源的诊断性标志。

(三)其他TAA

例如: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组织多肽抗原、铁蛋白、唾液酸等,在某些肿瘤患者也可升高,可作为相应肿瘤的诊断指标。

第五节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

肿瘤诊断的三大支柱:

1.影像学:B超、CT、核磁共振、同位素扫描、普通影像学诊断。

2.显微诊断:细胞、组织病理诊断。

3.生化免疫诊断:肿瘤的免疫诊断,乃指测定肿瘤标记物、宿主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和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状态。

目前对肿瘤标志物尚无公认的统一分类和命名标准。按照Butch分类法,可将肿瘤标志物分为以下七类,即肿瘤胚胎抗原(如AFP、CEA),肿瘤相关抗原(如CA125、CA15-3、CA19-9、PSA、SCC等),酶类(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等),激素(hCG等),类固醇激素受体(如雌激素和孕酮受体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和癌基因表达蛋白。

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肿瘤标记物通常指细胞癌变过程中所产生的正常细胞缺乏或含量极微的特异性和相对特异性的物质,也有可能是宿主细胞针对癌细胞所产生的正常细胞成分,但在量和质上与正常状态或良性疾病时明显不同。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血液或体液中,如肿瘤的TSTA、TAA、TSA、激素、酶(同功酶)等。

1.应用

(1)早期诊断和发现肿瘤。

(2)提示肿瘤发生的部位和组织来源。

(3)肿瘤的鉴别诊断。

(4)肿瘤治疗的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5)监测肿瘤复发。

2.要达到上述应用,须具有以下条件

(1)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强。

(2)肿瘤标志物的诊断灵敏度高。

(3)肿瘤标志物的产量或血清浓度应与肿瘤组织大小呈正相关。

肿瘤标志物主要是用于疾病的筛查,而不具有确切的诊断意义。一般来说筛查试验主要用于高危人群,比如,患肝细胞癌的高危人群是指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肝和丙肝的患者;前列腺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有肿瘤家族史的健康人也应属于高危人群。

(一)临床常规检测的肿瘤标志物

1.AFP

性质:AFP是胚胎时期的重要血清成分,由卵黄囊和肝细胞合成,胎儿出生后,其浓度急剧下降,几个月至一年可降至正常水平,正常值小于20μg/L。

检测方法:

ELISA、RIA、荧光偏振免疫测定、免疫发光技术、自动化免疫分析等。

参考值:

正常值<20μg/L;AFP>400μg/L时,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临床意义:

成人血清AFP↑:

(1)原发性肝细胞癌:有辅助诊断,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意义,动态观察,AFP不高者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

(2)生殖系统胚胎瘤:恶性畸胎瘤。

(3)消化道癌有部分↑。

(4)消化道肿瘤肝转移。

(5)妊娠,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有一过性AFP↑。

2.CEA

性质:胎儿肠和结肠癌病人提取肿瘤相关抗原,是一种糖蛋白。

检测方法:ELISA、RIA、荧光偏振免疫测定、免疫发光技术、自动化免疫分析等。

参考值:正常情况下,血清CEA<2.5μg/L。若超过20μg/L提示患有消化道肿瘤。

临床意义(腺癌检测指标)

(1)可作为成人结肠癌辅助诊断的重要项目,还有助于疗效评价和预后监测。

(2)作为胰腺癌、乳腺癌诊断的参考指标。

3.PSA(前列腺上皮细胞产生的糖蛋白)

检测方法:ELISA、RIA、荧光偏振免疫测定、免疫发光技术、自动化免疫分析等。

参考值:正常值0~4μg/L(EIA);0~2.5μg/L(RIA)。

临床意义:

(1)作为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项目。

(2)可用来监测前列腺癌疗效,判断预后。

常以>4μg/L作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标准。总PSA(tPSA),游离PSA(fPSA)升高,tPSA/fPSA降低,高度提示前列腺癌的可能。tPSA/fPSA更有诊断价值。

4.糖链抗原(CA)

CAl25:CAl25是上皮性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标志物,浆液性子宫内膜样癌、未分化卵巢癌患者的CAl25含量可明显升高。当卵巢癌复发时,在临床确诊前几个月便可呈现CAl25增高,尤其卵巢癌转移患者的血清CAl25更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35μg/L)。CAl25测定和盆腔检查结合可提高试验的特异性。观察血清CAl25浓度有助于卵巢癌的预后评价和治疗控制,经治疗后,CAl25含量可明显下降,若不能恢复至正常范围,应考虑有残存肿瘤的可能。也见于早期妊娠,子宫内膜病。

CAl9-9:正常人<37μg/L,CAl9-9是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标志物,血清CAl9-9阳性的临界值为37μg /L,胰腺癌患者85%~95%为阳性,当CAl9-9小于l000μg/L时,有一定的手术意义,肿瘤切除后CAl99浓度会下降,如再上升,则可表示复发。结直肠癌、胆囊癌、胆管癌、肝癌和胃癌的阳性率也会很高,若同时检测CEA和AFP可进一步提高阳检测率,如胰腺炎和黄疸,CAl9-9浓度也可增高,但往往呈“一过性”,必须加以鉴别。

CAl5-3:正常健康者血清CAl5-3含量小于28μg/L,30%~50%乳腺癌患者的CAl5-3明显升高,它也是监测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最佳指标,当CAl5-3大于100μg/L时,可认为有转移性病变,其含量的变化与治疗结果密切相关。肺癌、胃肠癌、卵巢癌及宫颈癌患者的血清CAl5-3也可升高,应予以鉴别,特别要排除部分妊娠引起的含量升高。

检测方法:ELISA、RIA、荧光偏振免疫测定、免疫发光技术、自动化免疫分析等。

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烯醇化酶是催化糖原酵解途径中甘油分解的最后的酶,NSE是神经母细胞瘤和小细胞肺癌的标志物。神经母细胞瘤是常见的儿童肿瘤,NSE作为神经母细胞瘤的标志物,对该

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尿中NSE水平也有一定升高,治疗后血清NSE 水平降至正常。血清NSE水平的测定对于监测疗效和预报复发性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比测定尿液中儿茶酚胺的代谢物更有意义。

6.CYFRA21-1:又称为血清骨胶素或细胞角蛋白l9。鳞状上皮肺癌。

7.其他肿瘤抗原:HCG;唾液酸等。

(二)常用肿瘤标志物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常用肿瘤标志物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有:免疫电泳法、放免法、免疫荧光法、酶免疫技术、化学发光和电化学发光、免疫组化法、流式细胞仪分析法、蛋白芯片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三)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

因单一种癌细胞能够产生多种肿瘤标记物,而在不同的肿瘤患者体内这些标志物的质和量差异较大。因此单独检测某一种肿瘤标志物,可能会因为方法的敏感性而只在该标志物含量高的患者体内测出,使含量低的患者漏检。联合应用多种标志物,可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提高肿瘤的检出率。

(四)肿瘤标志物免疫测定的临床意义

1.早期普查(主要针对高危人群)

2.肿瘤诊断(参考指标)

3.监测病情(有较强临床意义)

二、肿瘤患者免疫状态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评价手术、放化疗效果、判断肿瘤预后。

主要是T淋巴细胞、NK细胞的数量与功能,B淋巴细胞数量、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抗体功能检查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用于评价手术、放化疗效果、判断肿瘤预后。

习题128 关于甲胎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常人血清中不含此物质

B.阴性者可排除原发性肝癌

C.阳性者即可诊断原发性肝癌

D.原发性肝癌病情好转时降低,恶化时增高

E.妊娠妇女可增高

[答疑编号500734290101]

『正确答案』D、E

习题129 CEA不增高的肿瘤是

A.皮肤癌

B.结肠癌

C.胃癌

D.肺癌

E.胰腺癌

[答疑编号500734290102]

『正确答案』A

(130-132共用题干)

A.CA125

B.CA15-3

C.CA19-9

D.CD242

E.PSA

习题130 主要用于乳腺癌筛查

[答疑编号500734290103]

『正确答案』[B]

习题131 主要用于卵巢癌筛查

[答疑编号500734290104]

『正确答案』[A]

习题132 主要用于前列腺癌筛查

[答疑编号500734290105]

『正确答案』[E]

第二十六章免疫缺陷病及检测

第二十六章免疫缺陷病及其检验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and immunoassay 第一部分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目的要求: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发病机制,熟悉免疫缺陷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熟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学、发病机制及实验室诊断。 二、教学内容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发病机理:免疫缺陷的发生阶段及原因。 2.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B细胞缺陷、T细胞缺陷、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补体缺陷)、继发性免疫缺陷病(AIDS)。 3.免疫缺陷病的检测方法:血细胞分类计数、组织活检、T细胞免疫缺陷病的检查、B细胞 免疫缺陷病的检查、吞噬细胞免疫缺陷病的检查,补体系统免疫缺陷病的检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检查。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淋巴细胞系先天发育障碍不可导致:() A. Bruton型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B. Diegorge综合症 C. 慢性肉芽肿 D. 联合免疫缺陷 E.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2.慢性肉芽肿属于:() A. T细胞缺陷病 B. B细胞缺陷病 C. 联合免疫缺陷病 D. 粒细胞缺陷病 E. 类囊组织发育障碍 3.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的代表性疾病是:() A.慢性肉芽肿 B.Diegorge综合症 C.Bruton型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D.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E.AIDS 4.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的代表性疾病是:() A.慢性肉芽肿 B.Diegorge综合症 C.AIDS

D.Bruton型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E.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5.Bruton综合症患者骨髓中缺乏:() A.造血干细胞 B. 成熟T细胞 C. 成熟B细胞 D.浆细胞 E.中性粒细胞 6.Diegorge综合症属于:() A. T细胞缺陷病 B. B细胞缺陷病 C. 联合免疫缺陷病 D. 粒细胞缺陷病 E. 类囊组织发育障碍 7.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是何种细胞分化或功能障碍导致的免疫缺陷病:()A.T细胞 B. 单核细胞 C. B细胞 D. 中性粒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 8.怀疑为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需作下列哪项检查:() A.EAC花环试验 B.PFC试验 C. T细胞亚群 D. 血清Ig测定 E.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9.评价机体B细胞功能,需作下列哪项检查:() A.E花环试验 B.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C. T细胞亚群 D. 血清Ig测定 E.OT试验 10.最常见的选择性B细胞缺陷症为:() A. 选择性IgA缺乏症 B. 选择性IgM缺乏症 C. 选择性IgG1缺乏症 D. 选择性IgG2缺乏症 E. 选择性IgG3缺乏症 11.男性某患儿,1岁,反复感染4个月,E花环试验Et值70%,可初步排除:() A. Bruton型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B. Diegorge综合症 C. 慢性肉芽肿 D. G-6-PD缺乏症 E. 选择性IgA缺乏症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本病为一组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大多与遗传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生后反复感染。一般分为三大类。 1.抗体免疫缺陷。由于B淋巴细胞发育障碍、减少或缺乏,引起抗体(免疫球蛋白)缺乏或减低,临床较常见的有下列数种: (1)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本病为伴性隐性遗传病,由母亲遗传,男孩发病。患儿淋巴结、扁桃体往往很小或缺如,胸腺正常,生后半年起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化脓性皮肤感染、脑膜炎、败血症等。由于反复感染,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患儿血清丙种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低于200毫克/分升。 (2)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起病年龄不定,多见于青壮年期,男、女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低于300毫克/分升,IgG低于250毫克/分升。 (3)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婴儿开始合成有效量免疫球蛋白的时间推迟至生后16-30月龄,正常婴儿生后3月龄起可合成有效量丙种球蛋白,待患儿16-30月龄,血清免疫球蛋白达正常同龄人水平后,症状自然痊愈。患儿临床表现为生后2-3岁内反复感染,血清IgG低于250毫克/分升。 (4)选择性IgA缺乏症。IgA为免疫球蛋白中一个类型,IgA缺乏为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中最常见的类型。患者有反复呼吸道、胃肠道或泌尿道感染,部分患者可无临床表现。自身免疫病及气喘、过敏性鼻炎发生率高。血清IgA低于5毫克/分升,其他免疫球蛋白(lgG、IgM、IgE、IgD)含量正常或增高,患者一般均可存活至壮年或老年。 2.细胞免疫缺陷。以胸腺发育不全较常见。由于妊娠12周左右,第3-4对咽囊发育障碍所致。多数患儿因伴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生后常发生不易纠正的低钙抽搐。患儿多呈特殊面容,眼距宽,人中短,双耳位置低。可伴有先天性心脏病,食道闭锁。X线检查无胸腺影。淋巴细胞总数低,胸腺(T淋巴)细胞数减低<10%。患儿有反复霉菌、病毒等各种低毒病原体的感染,接种减毒活疫苗(如卡介苗、天花疫苗等)可以引起致命感染。输正常新鲜血、血浆或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后,易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患儿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常在儿童期夭亡。 3.联合免疫缺陷。细胞与抗体免疫功能均有缺陷。 (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患儿生后6月起,反复病毒、细菌和原虫感染,胸腺、扁桃体、淋巴结小而发育不良。病情严重,常于婴儿期死亡。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均可减低。 (2)伴有血小板减少和湿疹的联合免疫缺陷。感染与出血往往为主要死因。典型患者常在10岁内死亡。 (3)伴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联合免疫缺陷。患者2岁内即表现共济失调,如肢体协调动作差,动作不稳,眼球震颤,语言不清等;皮肤、睑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免疫缺陷病

一、概述 (一)概念 免疫缺陷病(immunodificiency disease, IDD)是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涉及到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转导的缺陷。 (二)IDD的分类 1. 按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D)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IDD) 2. 根据累及免疫细胞和成分不同可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 (三)IDD的一般特征 1. 感染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是免疫缺陷最主要、最常见、最严重的表现和后果,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体液免疫缺陷者感染常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细胞免疫缺陷者感染则以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及原虫多见。而且免疫缺陷者常发生条件致病菌的感染。 2. 恶性肿瘤原发性免疫缺陷尤以T细胞免疫缺陷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100~300倍。 3. 伴发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者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高达14%,尤以原发性免疫缺陷者显著,以系统性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恶性贫血为多见。 4. 多系统受累和症状多变性。 5. 遗传倾向性多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遗传倾向性,约1/3为常染色体遗传,1/5为性染色体遗传。15岁以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80%以上为男性。 6. 发病年龄50%以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从婴幼儿开始发病,年龄越小病情越重,治疗难度越大。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IDD是由于先天性(多为遗传性)发育缺陷而导致的免疫功能不全。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IDD是一组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疾病。 有二种类型: ①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与遗传有关,多发生在婴幼儿。 ②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因严重感染,尤其是直接侵犯免疫系统的感染、恶性肿瘤、应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原因引起。 (一)概念:由于免疫器官、组织或细胞发育缺陷,或免疫功能失常或缺陷,引起的病理过程。 (二)特点: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现反复的严重的感染,临床表现为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细菌和真菌的胞内感染及恶性肿瘤等。 1)感染,反复感染是免疫缺陷病最重要和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死于不可控制的感染。(2)肿瘤,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常人高出100~300倍;由于肾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而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常人高出100倍。 (3)变态反应,由于免疫功能失调,免疫缺陷病患者中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也比正常人高。 (4)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功能障碍、失调,常同时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从临床情况观察,继发性免疫缺陷多发生在老年人,均为暂时性的,消除原始病因后,大多数能逐渐恢复。但严重者,如电离辐射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有时可造成不可恢复的免疫缺陷。(一)原发性免疫缺陷 1、B细胞缺陷 2、T细胞缺陷 3、补体蛋白缺损 4、吞噬细胞的缺损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 1、传染性因子引起的免疫缺陷 (1)引起免疫器官的萎缩 (2)引起抗体反应下降:鸡早期IBD (3)引起全身抵抗力下降:鸡贫血因子病 2、由药物引起的免疫缺陷 3、由霉菌中毒引起的免疫缺陷 4、营养缺陷与免疫应答 5、AIDS 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感染或严重感染。由于遗传因素或先天因素,使免疫系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不同部位受损所致的免疫缺陷病,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其中大多数与血细胞分化和发育有关,多发病于婴幼儿期,严重者导致死亡。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种类很多,常分为抗体缺陷、补体缺陷、吞噬功能缺陷、联合缺陷、T细胞缺陷等。因其他疾病和因素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称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如感染、肿瘤、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紊乱、免疫增生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在肿瘤及器官移植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亦可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免疫缺陷病患者不能发挥正常的免疫应答和防御功能。

第二十一章免疫缺陷病

第二十一章免疫缺陷病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用于评价T淋巴细胞功能的试验是: A. E花环试验 B.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C.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D. 膜表面Ig测定 E. 溶血空斑试验 2.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是:★ A. γc链基因缺陷 B. Btk基因缺陷 C. ADA基因缺陷 D.WASP基因缺陷 E. PNP基因缺陷 3.艾滋病人会出现哪项反映免疫缺陷的特征指标? A. CD4+T细胞↓、CD8+T细胞不变、CD4+/CD8+比值↓ B. CD4+T细胞↑、CD8+T细胞不变、CD4+/CD8+比值↑ C. CD8+T细胞↓CD4+T细胞不变、CD4+/CD8+比值↑ D. CD8+T细胞↑、CD4+T细胞不变、CD4+/CD8+比值↓ E. 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 4.Chediak-Higashi综合征属于:★★ A. B淋巴细胞缺陷病 B. T淋巴细胞缺陷病 C. 吞噬细胞缺陷病 D. 补体缺陷病 E. 联合免疫缺陷病 5.慢性肉芽肿病(CGD)属于哪类免疫缺陷病? ★★ A. T淋巴细胞缺陷病 B. B淋巴细胞缺陷病 C. 联合免疫缺陷病 D. 补体缺陷病 E. 吞噬细胞缺陷病 6.CD4+/CD8+T细胞比值可作为检测机体免疫状态的一项指标,其正常比值为: A. <0.5 B. 0.8~1 C. 1~1.5 D. 1.5~2 E. 2~2.5 7.诊断体液免疫缺陷的试验宜用:★ A. 血清Ig定量测定 B. OT试验 C. 白色念珠菌素试验 D. E花环试验 E. EAC花环试验 8.AIDS属于哪种免疫缺陷病? A.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B. 体液免疫缺陷病 C. 联合免疫缺陷病 D.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E. 以上都不是 9.最常见的选择性Ig缺陷是:★★ A. 选择性IgM缺陷 B.选择性IgA缺陷 C. 选择性IgG缺陷 D.IgM升高和IgG、IgA缺陷 E. 选择性IgE的缺陷 10.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性接触、注射途径、消化道传播 B. 性接触、呼吸道传播、注射途径 C. 性接触、垂直传播、消化道传播 D. 性接触、呼吸道传播、垂直传播 E. 性接触、注射途径、垂直传播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技术参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技术参数 1. 试剂盒:50人份/盒; 2. 灵敏度:100%; 3. 特异性:99.0%以上; 4. 测定时间:≤30分钟; 5. 检测标本:全血/血清/血浆; 6. 产品有效期:不少于16个月; 7. 认证及注册: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美国FDA、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认证及注册; 8. 质量评估:连续三年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参比实验室组织的全国艾滋病病毒(HIV)抗体诊断试剂临床质量评估,连续三年灵敏度不低于100%、特异性不低于99.0%; 9. 其他:按用户计划分批供货和结算,计划收到后7个工作日内交货。 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技术参数 1. 试剂盒:50人份/盒; 2. 灵敏度:99.5%以上; 3. 特异性:99.0%以上; 4. 测定时间:≤20分钟; 5. 检测标本:全血/血清/血浆;

6. 产品有效期:不少于18个月; 7. 认证及注册:通过美国FDA、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认证及注册; 8. 其他:按用户计划分批供货和结算,计划收到后7个工作日内交货。 促凝采血管技术参数 1、容积:5ml; 2、材质:塑料管; 3、管内添加促凝剂,促凝剂均匀喷涂于采血管内壁上,使血液可快速凝固,析出高纯净度的血清; 4、胶塞类型:安全帽胶塞(塑料盖帽),管内真空、无菌; 5、采血管标贴:刻度、双码、条形码一体化标贴; 6、其他:按用户计划分批供货和结算,计划收到后7个工作日内交货。 抗凝采血管技术参数 1、容积:5ml; 2、材质:塑料管; 3、抗凝剂:EDTAK2; 4、胶塞类型:安全帽胶塞(塑料盖帽),管内真空,无菌; 5、采血管标贴:刻度、双码、条形码一体化标贴; 6、其他:按用户计划分批供货和结算,计划收到后7个工作日内交货。 采血针技术参数 1、规格:7号;

第十八章 免疫缺陷病

第十八章免疫缺陷病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其涉及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 2.免疫缺陷病根据累及的免疫成分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________感染引起的。 4.AIDS的传染源是_______和________。 5.AIDS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有三种: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6.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最常见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7.AIDS的临床特点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多选题 [A型题] 1.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不包括: A.选择性IgA缺陷 B.选择性IgM缺陷 C.选择性IgE缺陷 D.选择性IgG亚类缺陷 E.IgM升高的IgG和IgA缺陷 2.属于T细胞缺陷性疾病的是: A.共济失调- 毛细血管扩张症 B.慢性肉芽肿病 C.DiGeoge综合症 D.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E.白细胞粘附缺陷

3.DiGeoge综合征的病因是: A.先天性补体缺陷 B.先天性白细胞缺陷 C.先天性吞噬细胞缺陷 D.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E.先天性骨髓发育不良 4.与性联低丙球蛋白血症不符的是 只在男性患儿发病 B.患儿血清Ig水平很低,甚至测不出C.患儿T细胞数目较低 D.患儿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 E.又称Bruton低丙种球蛋白症 5.属于吞噬细胞缺陷的免疫缺陷性疾病为: A.Wiskott-Aldrich综合征 B.慢性肉芽肿病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D.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E.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6.慢性肉芽肿病病因是: A.原发性T细胞缺陷 B.原发性B细胞缺陷 C.原发性补体缺陷 D.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 E.继发性T细胞缺陷 7.DiGeorge综合症是指: A.先天胸腺发育不全 B.C3缺乏 C.C1INH缺乏 D.慢性肉牙肿 E.选择性IgA缺乏症 8.采用胚胎胸腺移植治疗有效的是: A.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B.DiGeorge综合征 C.选择性IgA缺乏症 D.Bruton病 E.慢性肉芽肿病

免疫缺陷疾病-3试题

免疫缺陷疾病-3 (总分:2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3型题(总题数:2,分数:3.50) 男孩,8个月。生后易患肺炎、肠炎,常伴皮疹,呈湿疹样。两个舅舅分别因“败血症”及“急惊风”早夭。体检:营养发育稍差,苍白,两颊有湿疹样皮疹,躯干与两下肢见瘀点、瘀斑,咽稍充血,心肺正常,肝肋下2cm,脾肋下1cm,神经系统正常。血红蛋白98g/L,白细胞11×109/L,中性粒细胞0.56,淋巴细胞0.44,血小板56×109/L。 (分数:1.50) (1).最可能的诊断为(分数:0.50) A.过敏体质 B.过敏性紫癜 C.勒血氏病 D.Wiskott-Aldrich综合征√ E.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解析:[解析] Wiskott-Aldrich综合征属X连锁隐性遗传,临床特征为湿疹、巨核细胞性的血小板减少和容易感染,有阳性家族史的男婴出现血小板性紫癜、腹泻伴血便,以及损伤部位渗血不止,应怀疑此病。 (2).为明确该病,应进行下列哪项检查(分数:0.50) A.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B.皮疹活组织梭查 C.骨髓巨核细胞计数 D.出凝血时间 E.测免疫球蛋白及其亚型√ 解析: (3).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为(分数:0.50) A.输注冻干血浆 B.输新鲜血小板悬液 C.强的松口服 D.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E.应用免疫丙种球蛋白√ 解析: 女孩,12岁。发热14d,体温38~39℃,双手指指指关节和掌指关节肿痛伴活动受限,两侧膝关节肿胀,以右侧明显,被动活动受限。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无明显肿大。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血白细胞13×109/L,尿常规检查正常。 (分数:2.00) (1).诊断首先考虑(分数:0.50) A.风湿热 B.过敏性紫癜 C.小儿类风湿病√ D.关节结核 E.化脓性关节炎 解析: (2).膝关节X线检查,无骨质破坏和关节积液,应做哪种检查发现早期关节病变(分数:0.50) A.关节CT B.关节核磁共振√ C.关节分层X线片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酶联免疫法) 修改记录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 标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酶联免疫法)版号:第 1 版页码1/2 1、目的 用于临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 2、范围 适用于献血员筛查与临床病例。 3、职责 检测人员按照本规程进行检测操作。 4、原理 采用纯化基因工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和“2”型(HIV-1/HIV-2)抗原包被的微孔板和酶标记的HIV-1/HIV-2抗原及其他试剂组成,应用双抗原夹心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HIV-1和HIV-2抗体。 5、样本要求 仅限于检测人体血清或血浆。 常规方法采集。 血清:采血后,室温放置1-2小时,待血液凝固,再于3000转/分钟离心15分钟。 血浆:采血后,样品与抗凝剂反复轻摇混匀,再3000转/分钟离心15分钟。 如果样品没有在8小时内测定,应将其保存于2℃-8℃。如果样品不能在7天内测定,应将血清或血浆与血细胞分离, -20℃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6.分析系统 分析仪器:Thermo Mk3型酶标仪,检测波长450nm,参考波长630nm。 37℃恒温箱。 振荡器用于样品、试剂的混匀。 微量加样枪。 试剂准备: 试剂盒于冰箱保存,使用前应取出置37℃。 取试剂盒内洗涤液用蒸馏水作25倍稀释,置洗瓶中备用。 质控试剂:-20℃保存,溶解后随试剂一起冷藏,每天随样品一起检测并保存质控结果,每月一次质控小结,失控要有记录及纠正的结果。 7、分析步骤 样品编号:从6号开始编号。

设阴性对照3孔,Anti-HIV-1阳性对照1孔,Anti-HIV-2阳性对照1孔,分别加入阴、阳对照各50微升。 每个标本待测孔加入标本血清50微升,充分混匀,封板,置37℃孵育60分钟。 手工洗板:弃去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注满各孔,静置30~60秒,甩干,重复6次后拍干。 每孔加酶标工作液50微升,充分混匀,封板,置37℃孵育30分钟。 手工洗板:弃去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注满各孔,静置30~60秒,甩干,重复6次后拍干。 每孔加显色剂A液,显色剂B液各50微升,充分混匀,封板,置37℃孵育10分钟。 每孔加入终止液50微升,混匀。 选取相应的程序号,用酶标仪双波长比色。 8、计算 Cutoff值=阴性对照平均A值+。 9、参照区间 阴性对照A值应≤ Anti-HIV-1阳性对照A值应≥ Anti-HIV-2阳性对照A值应≥ 10.临床意义 样品A值≥临界值为HIV抗体阳性 样品A值<临界值为HIV抗体阴性 11.注意事项 从冷藏环境中取出试剂盒应置37℃平衡30分钟后方可使用,余者应按前述方法保存和使用。在平衡试剂的同时,待测样品需置室温平衡30分钟后再行测试。 使用前试剂应摇匀。 须确保样品加样量准确,如果加样量不准确,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建议使用微量移液器加所有组份;用滴瓶滴加时,应先弃去1~2滴,垂直匀速地滴加。避免在加样过程中,将液体接触到或溅到微孔边缘上。 封片不能重复使用。 结果判断须在反应终止后10分钟内完成。 不同批号的试剂不可混用。 本试剂盒应视为有传染物质,请按传染病实验室检查规程处理。 12.支持性文件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题库6-0-6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题库6-0-6

问题: [单选]患者,男,1岁。反复发热、咳嗽半年,抗生素治疗效果差。实验室检查: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缺失,痰培养为真菌生长。应高度怀疑为() A.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B.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 C.继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D.继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 E.补体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常由于遗传因素或先天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所致;小儿多见,年龄越小,病情越重;治疗效果差。T细胞免疫缺陷的主要免疫学特点是T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表现为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缺失,临床表现为以病毒、真菌及原虫引起的反复感染。

问题: [单选]患者,男,7岁。患血友病5年,多次使用Ⅶ因子进行治疗,近2个月反复发热,口服抗生素治疗无效。实验室检查:Anti-HIV阳性。选择符合HIV诊断的结果() A.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正常 B.CD4细胞↓,CD8T细胞正常,CD4CD8↓ C.CD4T细胞正常,CD8T细胞↓,CD4CD8↑ D.CD4T细胞↑,CD8T细胞正常,CD4CD8↑ E.CD4T细胞正常,CD8T细胞↑,CD4CD8↓ HIV感染的典型表现为CD4细胞减少,CD8细胞正常,CD4CD8↓。

问题: [单选]患儿,18个月,自8个月起多次患肺炎、中耳炎和脓疱病,查体发现该患儿扁桃体缺如,该患儿最有可能出现异常的检查是() A.血清抗体检查 B.血清CRP测定 C.凝血功能检查 D.血清补体检查 E.血液细菌培养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义称Bruton病,血清中各类Ig显著降低。 飞禽走兽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f29601186.html,/

第八章 免疫缺陷

第八章免疫缺陷 (Immunodeficiency) 免疫系统中任何一种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所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均称为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涉及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传导等的缺陷。 由免疫缺陷引发的临床症状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一、免疫缺陷的分类 按起病原因,免疫缺陷可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和继发性免疫缺陷(secondary immunedeficiency disease,SIDD)。原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先天性或遗传性免疫缺陷,是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继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后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是因其他疾病或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免疫缺陷按免疫系统中缺陷的环节又可分为特异性免疫缺陷和非特异性免疫缺陷;前者又可再区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后者又可再区分为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等。 在动物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由B细胞异常和/或T细胞功能亢进所致的体液免疫缺陷,如马的原发性无丙球蛋白血症、鸡的腔上囊成熟缺陷、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牛的选择性IgG2缺乏症、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马和小鼠的选择性IgM 缺乏症等;由T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所致的细胞免疫缺陷,如牛的遗传性胸腺发育不全,犬和小鼠的免疫缺陷性侏儒等;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发生异常所致的联合性免疫缺陷,如阿拉伯马的瑞士型严重联合性免疫缺陷。属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屏障功能缺陷,如犬的纤毛无活动性综合征;吞噬功能缺陷,如犬的周期性粒细胞生成症,牛和犬的粒细胞病综合征,牛、狐、猫和貂的色素缺乏易感性增高综合征;补体功能缺陷,包括犬、豚鼠及小鼠遗传性C3、C2、C4、C5和C6缺乏症等。 继发性免疫缺陷与遗传因素无关,继发或伴发于其他病态或疾病,其原发病态或疾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未能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见于新生马驹、犊牛、仔猪和羔羊等不能从胎盘途径获得母源抗体的动物,一旦吸吮或吸收初乳不足,而发生新生畜低丙球蛋白血症; ②感染性疾病,许多微生物感染和某些寄生虫感染,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而造成继发性免疫缺陷,常见牛副结核肠炎、牛病毒性腹泻、新生驹Ⅰ型疱疹病毒感染、犬瘟热病毒感染、鸡法氏囊病、貂阿留申病毒感染以及锥虫、旋毛虫、蠕形螨等重度侵袭,此外,还有多种动物慢病毒和白血病病毒感染。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如动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③恶性肿瘤,大量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恶性肿瘤与免疫缺陷互为因果,免疫功能低下是发生恶性肿瘤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网状组织肿瘤患畜常继发免疫缺陷;④蛋白质合成不足或消耗过度,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内的蛋白质异化作用增强或消耗过度,常导致体液免疫缺陷,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蛋白丢失性肠病、大面积重度烧伤、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等;⑤免疫抑制处置,见于超量接受射线辐射,抗淋巴细胞血清使用不当,超量或长期使用化学免疫抑制剂等。 上述关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分类方法比较笼统、机械,1979年WHO对原发性免疫缺陷重新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17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临床研究讲解

附件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临床研究 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前言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检测试剂是指利用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原理对人血清、血浆或其他体液中的特定的HIV生物学标记物,包括HIV 1型(HIV-1 )p24抗原、HIV抗体、HIV核酸、HIV基因耐药突变等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试剂。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国食药监械〔2007〕229号)的分类原则,该类产品作为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In Vitro Diagnostic,IVD)管理,属高风险管理产品。本指导原则制定的主要目的是让申请人明确在注册申报过程中对本类试剂在临床研究方面重点关注内容,同时规范注册申请人对于注册申报资料中有关临床研究资料的要求。 本指导原则是对HIV检测试剂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要求,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临床研究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申请人还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只是针对HIV检测试剂的特点,强调需重点考虑的问题,临床试验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国食药监械〔2007〕240号)的规定,包括临床试验协议、方案、报告的撰写等。 本指导原则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本指导原则是申请人和技术审评人员的指导文件,如果有能够满足适合的法规要

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 HIV生物学标记物是指机体在感染HIV后,在不同的感染阶段出现的生物学标记物,包括:HIV抗体、HIV-1p24抗原、HIV核酸、HIV基因耐药突变等。 就方法学而言,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利用免疫印迹法、化学发光法、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和微粒子酶联免疫法、胶体金法等免疫学方法对HIV抗原和/或抗体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测的体外诊断试剂,以及应用核酸检测的方法(如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等)对HIV 核酸(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以及基因耐药突变等进行检测和分析的体外诊断试剂,适用于首次注册产品及申请许可事项变更的产品。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国家法定血源筛查用HIV检测试剂。 三、基本要求 (一)临床试验方案及方案中应关注的问题 临床试验实施前,研究人员应从流行病学、统计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多方面考虑,设计科学合理的临床研究方案。各临床研究机构的方案设置应基本一致,且保证在整个临床试验过程中遵循预定的方案实施,不可随意改动。整个试验过程应在临床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内并由本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操作完成,申报单位的技术人员除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外,不得随意干涉实验进程,尤其是数据收集过程。各临床研究单

第三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第三十一章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Chapter 31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and Immunoassay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临床基本特征,各类免疫缺陷病的主要免疫学检测方法的选择;熟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代表性疾病,AIDS的发病机制及免疫学异常;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 二、教学内容 1.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免疫缺陷病的特征 2.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病。 3.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常见原因,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4.免疫缺陷病检验:B细胞缺陷病的检测,T细胞缺陷病的检测,吞噬细胞缺陷病的检测,补体系统缺陷病的检测,基因诊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检测。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以下何种免疫缺陷发生率最高 A.T细胞免疫缺陷B.B细胞免疫缺陷C.联合免疫缺陷 D.补体缺陷E.吞噬细胞缺陷 2.DiGeorge综合征是 A.先天性骨髓发育不良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C.性联低丙球蛋白血症 D.选择性IgA缺乏E.先天性补体缺陷 3.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为何种缺陷 A.C1q B.C2 C.C3 D.C1抑制剂E.C4 4.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缺乏,一般应考虑何种病 A.轻链病B.重链病C.免疫缺陷病D.免疫增殖病E.自身免疫病5.评价B细胞功能的试验是 A.淋巴细胞转化B.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检测C.迟发型皮肤过敏试验 D.CD3检测E.移动抑制试验 6.哪种方法可检测细胞免疫缺陷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A.溶血空斑形成试验B.免疫球蛋白检测C.淋巴细胞对PHA的应答 D.NBT还原试验E.速发性皮肤过敏试验 7.某人体检发现血清HIV抗体阳性,说明其患有 A.艾滋病B.HIV感染C.需做确诊试验 D.免疫缺陷E.需做CD4测定 8.下列关于选择性IgA缺乏症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是最常见的体液免疫缺陷病之一B.血清IgA和sIgA均减少 C.常伴有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D.少数伴有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病 E.应用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有较好疗效 9.下列哪种病不属于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 A.Bruton综合征B.选择性IgA缺乏症C.性联高IgM综合征 D.DiGeorge综合征 E.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 10.Bruton综合征患者反复持久的细菌感染常发生在 A.新生儿期B.出生半年内C.半岁-2岁D.学龄期E.青少年期11.HIV的确认试验为 A.ELISA测HIV抗体B.免疫印迹法测HIV抗体C.血凝试验测HIV抗体 D.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测HIV抗体E.放射免疫法测HIV抗体 12.慢性肉芽肿是哪类疾病 A.T细胞免疫缺陷病B.B细胞免疫缺陷病C.联合免疫缺陷病 D.吞噬细胞缺陷病E.补体功能缺陷 13.检测白细胞内杀伤功能的方法是 A.四唑氮蓝还原试验B.溶血空斑试验C.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D.趋化试验E.黏附抑制试验 14.下列哪一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发生率最高 A.Digeorge B.选择性IgA缺乏症C.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题库6-0-8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题库6-0-8

问题: [单选]患者,男,1岁。反复发热、咳嗽半年,抗生素治疗效果差。实验室检查: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缺失,痰培养为真菌生长。应高度怀疑为() A.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B.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 C.继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D.继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 E.补体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常由于遗传因素或先天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所致;小儿多见,年龄越小,病情越重;治疗效果差。T细胞免疫缺陷的主要免疫学特点是T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表现为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缺失,临床表现为以病毒、真菌及原虫引起的反复感染。

问题: [单选]患者,男,7岁。患血友病5年,多次使用Ⅶ因子进行治疗,近2个月反复发热,口服抗生素治疗无效。实验室检查:Anti-HIV阳性。选择符合HIV诊断的结果() A.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正常 B.CD4细胞↓,CD8T细胞正常,CD4CD8↓ C.CD4T细胞正常,CD8T细胞↓,CD4CD8↑ D.CD4T细胞↑,CD8T细胞正常,CD4CD8↑ E.CD4T细胞正常,CD8T细胞↑,CD4CD8↓ HIV感染的典型表现为CD4细胞减少,CD8细胞正常,CD4CD8↓。

问题: [单选]患儿,18个月,自8个月起多次患肺炎、中耳炎和脓疱病,查体发现该患儿扁桃体缺如,该患儿最有可能出现异常的检查是() A.血清抗体检查 B.血清CRP测定 C.凝血功能检查 D.血清补体检查 E.血液细菌培养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义称Bruton病,血清中各类Ig显著降低。 (11选5 https://www.docsj.com/doc/f29601186.html,)

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病

第八章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病 第一节免疫缺陷病 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称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D) 。 免疫缺陷病按机体免疫系统是否发育成熟分为原发性( 或先天性) 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D) 和继发性( 或获得性) 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IDD)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遗传缺陷或发育异常,导致免疫细胞和/ 或免疫分子的数量减少、功能异常而引起的永久性免疫功能缺陷。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感染、衰老、肿瘤和药物等原因抑制了机体成熟的免疫系统的功能表达所致。临床上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远较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多见。 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①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可出现严重的、持续的反复感染。一般体液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补体缺陷者易发生化脓性细菌感染,而细胞免疫缺陷者易发生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和原虫等细胞内感染。②易发生恶性肿瘤。尤其是细胞免疫缺陷病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群高100~300 倍。③易并发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患者并发自身免疫病的概率可高达14% ,以并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较多见。④遗传倾向性。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大多有遗传倾向,其中1/3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5 为X 性联隐性遗传。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一种罕见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其中,体液免疫缺陷约占50% ,联合免疫缺陷约占20% ,细胞免疫缺陷约占18% ,吞噬细胞缺陷约占10% ,补体缺陷约占2%( 表9-1) 。 表9-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B细胞缺陷 1.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月(性联隐性) 2.婴儿暂时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3.选择性lgA缺乏症4.选择性IgM缺乏症5.选择性IgG亚类缺乏症 检验项目 1。Ig定量2.同种血细胞凝集素(lgM)效价3.伤寒菌苗或白喉类毒素免疫原试验4.mIg免疫荧光检查5.淋巴结或扁桃体活检 T细彎舔10 T细胞细胞缺乏 1.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2.先天性磷酸化酶缺乏症 T.B细胞联合缺乏 1.腺苷脱氨酶(ADA)缺乏2.Wiskott-Aldrich综合征(性联隐性) 检验项目 1.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2.CD3+、CD4+、CD8+细胞计数3.混合淋巴细胞培养4.IL-2 测定 5.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gP24、gP120抗体检测 吞噬细胞缺陷 1.慢性肉芽肿病(性联隐性)2.Chediak-Hiqashi综合征 检验项目 1.中性粒细胞计数2.趋化试验3..吞噬试验4.NBT还原试验 补体成分缺陷 1.C1缺乏2.C3缺乏3.备解素缺乏(性联隐性) 检验项目 1.CH50; 、C1i、C4 测定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持续性的体重减轻、间歇热、慢性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以及进行性脑病。多多数病人以肺、胃肠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者发生恶性肿瘤等。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卡氏肺囊虫性肺炎(50%以上),其次是Koposi肉瘤30%。 主要免疫特征是:①CD4+数量减少,CD4+/CD8+比例倒置以下),以及CD4+功能障碍;②巨噬细胞抗原处理和递呈能力下降;③B细胞异常活化,表现为多克隆激活,引起血清Ig 水平增高。 强直性脊柱炎,病人中90%以上为HLA-B27型。 二、抗核抗体的检测与应用 抗核抗体(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其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故该类抗体可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AN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腔积液、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一)检测方法目前最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作为总的ANA筛选试验。 常见的ANA 荧光图形及临床意义 (1)均质型(H):多由抗DNP抗体引起,也可由核小体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引起。

第二十四章 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第二十四章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一、单选题: 1.AIDS是属于(D) A、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 B、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 C、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病 D、继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病 2.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缺乏,一般应考虑何种病(C) A、轻链病 B、重链病 C、免疫缺陷病 D、免疫增殖病 3.以下何种免疫缺陷发生率最高(B) A、T细胞免疫缺陷 B、B细胞免疫缺陷 C、联合免疫缺陷 D、补体缺陷 4.某人体检发现血清HIV抗体阳性,说明其患有(B) A、艾滋病 B、HIV感染 C、需做确诊试验 D、免疫缺陷 5.下列哪一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发生率最高(B) A、Digeorge B、选择性IgA缺乏症 C、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D、慢性肉芽肿 二、知识应用题: 1.试述免疫缺陷病的基本特征。 1、反复发作不易控制的感染。感染性质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免疫缺陷类型,如吞噬细胞、补体缺陷,以化脓性细菌为主的细菌性感染,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细胞免疫缺陷,病毒、真菌、胞内菌、原虫;严重者对体内正常菌群、空气、土壤、水中微生物易感。 2、多系统受累和症状多样性。高度异质性,不同组分缺陷,症状各异;同样缺陷不同患者

表现不同;某个环节障碍致多系统功能障碍。累及呼吸、消化、造血、内分泌、骨关节、神经系统和皮肤黏膜,出现相应功能障碍。 3、伴发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系统肿瘤)、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 2.试述如何检测可疑的细胞免疫缺陷患者? 一、淋巴细胞计数(直接计数、百分比计数,低于1.2*109/L,伴有贫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和外周血象检查 二、活体组织检查 1、骨髓检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减少或中性粒细胞减少) 2、淋巴结活检(数量和分布) 3、直肠黏膜活检(浆细胞减少) 三、T细胞免疫缺陷病检查 1、皮肤试验(迟发性变态反应,少于2种抗原皮试阳性,小儿ONCB人工致敏) 2、T细胞表面标志检查(E受体试验,T细胞、联合免疫缺陷;T细胞及其亚群检查) 3、T细胞体外功能试验(淋转试验,小于50%为降低 四、B细胞免疫缺陷病检查 1、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单向免疫扩散、火箭电泳和免疫浊度法) 2、免疫球蛋白亚类测定(免疫电泳、各亚类单克隆抗体IGG) 3、血型同族凝集素测定(除AB血型者) 4、特异性抗体产生功能测定(接种疫苗,测抗体) 5、B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测定(SMIG,B细胞数量或成熟比例异常) 6、CD抗原检测(B细胞标志) 五、吞噬细胞免疫缺陷病检测 1、REBUCK皮窗试验(吞噬细胞趋化) 2、吞噬和杀伤试验(葡球菌,慢性肉芽肿,杀菌) 3、NBT还原试验(试验值降低,还原杀伤减弱;超过15%,感染指标) 六、补体系统免疫缺陷病检查 总补体活性和单个成分检查(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C1抑制物)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二十八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本章考点: 1.概述 2.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 3.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4.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5.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6.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检测 第一节概述 概念:由遗传或其他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致的免疫功能不全称为免疫缺陷,由此而引起的各种临床综合征称为免疫缺陷病(IDD)。主要是出现免疫系统发育、分化增生、调节和代谢异常,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临床表现为:反复、严重、持续感染,继发自身免疫病和肿瘤。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 一、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按病因分为两大类: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 (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D) 按损伤的免疫成分分为5类: (1)B细胞免疫缺陷(抗体)。 (2)T细胞免疫缺陷(细胞)。 (3)联合细胞免疫缺陷(B、T)。 (4)吞噬细胞免疫缺陷。 (5)补体免疫缺陷。 二、免疫缺陷病的特点 IDD的共同临床特点: 1.反复、严重、难治性感染 (1)体液免疫、吞噬细胞、补体缺陷患者:以细菌感染,尤以化脓菌感染。 (2)细胞免疫缺陷患者:以病毒、真菌、原虫等胞内菌感染。 (3)病原体感染也可影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如HIV感染致AIDS。 2.易继发自身免疫病和恶性肿瘤。 3.临床症状、病理损伤多样。 PIDD与SIDD不同点: PIDD: (1)常由于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而引起。 (2)常发生在小儿,发病年龄越小,病情越重。 (3)治疗效果差。 SIDD: (1)是后天因素,继发因素。 (2)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

(3)可针对病因治疗,治疗效果好。 三、常见发病原因 1.遗传基因异常 (1)性染色体隐性遗传(XL)。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 2.中枢免疫器官发育障碍:可因遗传缺陷所致。 3.免疫细胞内在缺陷:多由先天酶缺陷引起,如ADA(腺苷脱氨酶)、PNP(嘌呤核苷磷酸化酶)、G-6-PD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缺乏。 4.免疫细胞间调控机制异常:调控机制异常,如辅助不足或抑制过剩,均可导致免疫缺陷。 5.继发性免疫缺陷:常因感染、物理、化学等因素而引起。 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IDD:由于遗传因素、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造成免疫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称为PIDD。 发生机制: 1.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或X连锁隐性遗传(XL),引起抗体和淋巴细胞功能异常。 2.吞噬细胞、补体成分缺陷致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一、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是由于B细胞发育缺陷或B细胞对T细胞传导的信号无法产生有效的应答所致的抗体形成障碍,主要为体内Ig水平下降或缺失。Ig缺陷有三种主要临床表现:①全部5类Ig缺陷; ②或某一Ig缺陷,或某些Ig的亚类缺陷(选择性Ig);③Ig正常,但对Ag刺激无免疫应答。如成人IgG 血清中 <6g/L为低丙种蛋白血症。患者外周血B细胞减少,<2g/L为无丙种蛋白血症。T细胞数目正常。 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细菌化脓菌感染。 常见疾病: 1.X-LA(α连锁婴幼儿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又名Bruton综合征。最常见的B细胞IDD。男婴>女婴。主要临床特征:外周血B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组织中没有浆细胞或减少。各类Ig均减少或缺乏,易发生化脓性感染。 2.选择性IgA缺陷:最常见,①IgA减少,<50mg/L,sIgA含量减少。②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主要反复感染,常可伴自身免疫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疾病。 3.伴IgM增多的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又称IgM增高综合征,主要免疫异常为:①B细胞应答能力正常,仅产生IgM类抗体;②血清IgM↑(>11g/L),其他类型Ig减少或缺失;③SmIgM+和SmIgD+B细胞总数正常,但SmIgG+和SmIgA+B细胞缺乏;④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⑤易发生细菌感染。 4.选择性IgG亚类缺陷:IgG1-4亚型缺陷,IgG总量正常,某亚类缺陷而减少。 二、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T细胞IDD是由于T细胞的遗传性缺陷,涉及T细胞前体和T细胞的发生、发育、分化和功能障碍。最常见的DiGeorge综合征(先天胸腺发育不良)。 据病情程度和症状,可分为:①单纯的T细胞缺陷;②伴有其他缺陷;③严重联合ID;④其他。 1.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综合征:即DiGeorge综合征,主要为T细胞IDD,同时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一组综合征。为典型的T细胞IDD。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