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形势下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与战略定位

新形势下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与战略定位

新形势下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与战略定位
新形势下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与战略定位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为代表的城市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文章根据我国三大城市群的资源禀赋、发展特征及发展态势,从引领经济增长、推动自主创新、参与国际竞争等多个角度,对新形势下三大城市群在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及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定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城市群;发展特征;发展态势;战略定位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09)01-0033-05

收稿日期:2008-12-25作者简介:单菁菁(1970—

),女,江苏苏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新形势下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与战略定位

单菁菁,何丽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732)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8卷第1期2009年1月Vol.8No.1Jan.200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为代表的城市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按照“以大带小”的原则,“以增强综合承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增长极”。对三大城市群进行科学定位,不但关系着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亦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大城市群的发展特征

城市群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城市密集发展、并且城市个体之间存在着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联系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它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也是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三大城市群主要表现出以下发展特征。

(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进入21世纪以来,三大城市群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2006年三大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090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速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地区年均增速12.1%,珠三角地区年均增速14.1%,京津唐地区年均增速13.9%,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4.1、

3.9个百分点。

(二)核心地位日益突出

2006年三大城市群人口14045万人,占全国总人

口的10.8%;地区生产总值75090亿元,占全国GDP 的

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335亿元,占全国的28%;

实际利用外资额538亿美元,占全国的80%;综合实

力不断增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

(三)集聚功能不断增强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三大城市群对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不断增强。2006年,三大城市群人均GDP 达到5426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地均GDP 达到3695万元/平方公里,是全国水平的16.8倍;人口密度为681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平均投资密度1492.8万元/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城市密度为

4.99座/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2倍;成为我

国产业、人口、资本最密集的地区。

二、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一)继续领军全国发展

由于城市群本质上打破了行政区划的束缚,在一个巨大的城乡交融空间内实现经济社会的整合,使跨地区的产业集团、贸易集团及金融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扩张,从组织架构上保障了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向全国流动、扩散,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从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来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三大城市群已经成长为我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空间,并将以不可替代的优势继续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首先,从发展基础看,三大城市群是我国发展基础最雄厚的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近2/5,金融、商贸、交通、物流、信息、制造业在全国均居核心地位,国内外大型企业、跨国公司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

心和营销中心云集,产业基础好,经济实力强,已经基本建立起覆盖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多层次市场体系框架,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交易量不断扩大,竞争优势明显。

其次,从发展条件看,硬件方面,三大城市群均濒临海洋,占有连接海内外市场的区位优势,区域内部拥有全国配置最完善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如长三角城市群同时拥有6个对外开放的大型港口,珠三角城市群拥有7个国际机场、3个国家级保税区等;软环境方面,三大城市群拥有全国最密集的人才智力资源,高校、科研院所集聚,每万人拥有科技从业人员数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京津唐的政策优势、珠三角的市场环境、长三角的经济网络都是其他地区在短时期内难以超越的。

再次,从发展机遇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我国面临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空间结构的多重调整。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快培育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城市群,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强调提出,要“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三大城市群发展面临新的契机,在未来规范我国空间开发秩序、引导经济和人口合理布局、带动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等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增长方式面临战略转型

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宏观经济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严峻挑战。受此影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速出现不同程度放缓,增长方式面临战略转型。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但低端制造业仍占较大比重。珠三角城市群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和外向型高新技术制造业为区域产业结构特征,但经济外向度高,内生增长的动力机制不足。而京津唐城市群目前尚未形成明确的产业分工、紧密的产业联系和突出的产业优势。一方面,国家从2004年起开始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土地利用,紧缩银行信贷规模,使三大城市群依赖低成本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等所带来的成本和价格优势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国际需求大幅收缩,主要出口市场空间受到挤压。生产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变化使高投入、高能耗、低技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国际经验表明,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现由投资推动型向技术推动型转变成为必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主要依靠外需拉动的产业格局转变为内外需共同推动的增长模式,将主要以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环境成本为依托的比较优势转变为主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的竞争优势,是三大城市群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

(三)区域合作日渐深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核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强、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三大城市群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区域合作,通过在全国范围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才能解决。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正在积极打造“3小时都市圈”,通过沪宁、沪杭甬、宁杭高速公路、新长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沪杭高速铁路等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努力实现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全面对接和紧密互动。而广东则把打造现代化的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编制出台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全面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京津唐城市群也加强了在产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区域整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京津唐区域发展“十一五”规划》正在加紧实行。

三、三大城市群的战略定位

(一)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

21世纪的头20年是中国以聚集为主的城市化加速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在广域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通过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城市间的分工协作,最大限度地获取规模效应、联动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经济发展的极化作用将更加突出,三大城市群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从地缘战略角度看,长三角城市群应重点发挥引领华东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首先,长三角拥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发育程度最高的产业体系,经济总量居全国之首。浦东开发区,苏锡常火炬带,杭州、宁波、昆山、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无锡太湖旅游度假区,张家港、宁波保税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在区域内密集分布,相关企业、生产商、专业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等集中布局,形成了相对完整、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工业生产更趋专业化、高效化。其次,长三角拥有发育完善的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4·2009年第1期

城镇体系,城市等级规模齐全,大、中、小城市群结构完整,首位城市功能突出,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以沪、宁、杭为主体,以苏、锡、常等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密集城镇群落为支撑、以长江流域为广阔腹地、资源整合高效的强大经济网络。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基于市场作用力的产业链条基本成型,经济辐射与产业扩散的渠道相对通畅,经济生长要素已经溢出苏、浙、沪向周边区域及沿长江轴线向内地扩散。

珠三角城市群应打造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增长引擎。首先,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多年来通过与香港“前店后厂”的分工协作和外向型经济拉动,已基本形成了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保税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在内的多层次对外开放体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2000年以来珠三角贸易出口额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所有年份均实现贸易顺差,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到了全国的19.5%。出口导向型经济和大量利用外资加深了珠三角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生产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其次,珠三角城市群拥有国内最为成熟的市场环境。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把香港的工商体制复制过来,使之本土化并与国际经济接轨,促进了产业发展与世界先进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同步变化。而以服务贸易业深层次合作为核心的CEPA的实施,更超越以往“前店后厂”的粤港合作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香港服务经济体系与具有强大生产能力的珠三角生产加工体系的整合。随着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辐射能力的不断增强,加快推进其与“泛珠三角”区域(赣、闽、粤、云、贵、川、湘、桂、琼九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的经济合作,既有助于其克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矛盾、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又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的龙头作用,带动区域共同发展。

京津唐城市群应着重建设成为辐射“三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引擎。首先,京津唐城市群位于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各种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云集,智力资源密集,是全国综合科技实力最强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同时,京津唐城市群又是我国重要的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区域内除北京外均是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集中,产业结构以钢铁、化工、汽车、建材等重工为主,工业基础雄厚。近年,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综合商务成本的上升,国际资本在区域投资回报边际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呈“北上”趋势,京津唐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直接带动华北和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并辐射东北和西北广大地区。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带动华东、辐射华中和整个长江流域,珠三角城市群建设带动华南、辐射“泛珠三角”区域,京津唐城市群建设带动华北、辐射东北和西北地区,三大城市群各自拥有数百万平方公里和数亿人口的腹地,经济发展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成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引擎。三大城市群分别位于中国南北中部,又各自通过区域合作的纵深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从而形成东中西互联互动与南北中互联互动相交会、网络化的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二)自主创新的战略平台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三大城市群以不断创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成为我国实施创新战略的重要平台。但三大城市群历史文化底蕴不同,要素资源禀赋不同,因而在战略侧重上也应有所不同。

长三角城市群应突出产业创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目前正面临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由低端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转型,突出产业创新是其未来战略定位的重要取向。产业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创新。长三角城市群的突出特点是科研和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以产业的提升和优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研成果转化率高。以上海为例,至2005年底上海认定的3555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中有70%的项目已经实现产业化,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占89.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占82.3%。今后长三角城市群应继续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造四个平台:一是以推动制造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为中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先进技术的设计与创新平台;二是以推动先进技术的信息化建设为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推广力度,着力打造先进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平台;三是以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为中心,制订和实施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倾斜性政策,鼓励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建立新型工业,着力打造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平台;四是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心,鼓励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建设,着力打造自有品

单菁菁,何丽:新形势下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与战略定位

2009年第1期·35·

牌培育与建设平台。通过产业创新,实现从以成本为主要依托的比较优势向以先进技术为依托的竞争优势转变,提升长三角在全球经济产业链中的地位。

珠三角城市群应突出制度创新。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具有全国领先的制度创新能力。在改革开放之初,珠江三角洲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步改革开放先河,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出口加工贸易起步,大量吸引海外资金,迅速成为我国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香港与澳门的回归和中国加入WTO以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特区功能和政策优势大大弱化,但由于毗邻港澳的特殊区位,作为一国两制衔接地带的功能和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的前沿功能逐渐凸现出来。在平衡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差、贯彻落实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安排、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融合等方面,将依然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珠三角地区相继提出了“港深自由贸易区”、深港经济同城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概念,在跨越不同体制、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合作等方面进行着大胆的尝试与突破。珠三角依托制度创新而兴起,其创新禀赋及基因传承将在我国日益深化和扩大的改革开放中继续发挥重要的先导示范作用。率先制度创新是珠三角城市群未来战略定位的重要取向。

京津唐城市群应突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国科技、文化、教育、人才、信息等优势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仅北京就拥有科技活动单位7400家,科技人员34万人。区域内科研力量雄厚,人才储备丰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之首。以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做比较,2005年北京科技研发经费(R&D)支出约为上海的2倍、广州的4.5倍,占全国当年科技研发总投入的近1/6,每万人专利申请量高于上海和广州、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当之无愧的科技研发高地。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应进一步发挥京津唐地区的科研优势。一是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将京津地区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与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相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二是优化科技创新服务环境,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及激励机制,同时强化中关村科技园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建设,打造全国知识创新中心、技术研发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能力;三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地区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服务全国的需要,在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四是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开发,争取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长三角城市群突出产业创新,珠三角城市群率先制度创新,京津唐城市群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三大城市群共同打造我国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平台。

(三)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团

21世纪是全球合作与竞争的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与重组步伐日益加快,资本、技术、人力、信息等要素资源的全球性流动不断增强,各国经济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关系日益深化,不同形式的区域一体化或区域经济共同体正在形成,世界竞争已经进入区域性集团化阶段,并通过城市集群的形式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进。城市群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空间表现和主要载体,成为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主力军团。

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发展轴线的交会处,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于一身。对内可以利用纵横交错的水网通过长江航道直入内陆,与长江中上游各省相联系,也可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及海路与我国华北、东南地区进行方便快捷的客货往来;对外可以通过上海港、宁波港、南京港、南通港、镇江港、张家港6大对外开放港口与国际市场相联结,其中上海不仅是我国最大的海运港口,也是我国开通国际航线最多的大型空港之一。优越的区位、雄厚的产业基础、数亿人口的广阔腹地和巨大市场,不仅使长三角城市群能够充分吸引国内外各种资源,也使其成为我国广大内陆地区与世界交往的重要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经济内需性的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同时,随着高新技术对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和改造,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新型制造业基地,并跻身于国际级城市群的行列,成为我国面向亚太地区、参与世界竞争的重要平台和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经济聚集区。

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台、濒临南海,具有邻近东南亚、南亚的地理区位优势。香港是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和世界贸易自由港,与深圳一河之隔;澳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自由港,其建成区已与珠海连成一片,为珠三角城市群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6·2009年第1期

就近接受港澳产业扩散和吸引外资进入提供了便利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群发挥港澳的资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以及贸易自由港等优势,率先走向世界。我国加入WTO和港澳回归后,外资企业纷至沓来,本土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珠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外经济交流和融合的双向平台。以粤港澳三地经济一体化为特征的珠三角地区国际化程度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辐射面更广。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10+3”会议上,中国和东盟领导人正式决定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10+1”。届时,区内关税将降低到5%~0,成为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而珠三角城市群正位于未来“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10+3”(中日韩—东盟经济合作体)的中心位置。优越的区位、强大的经济实力、极高的开放度使珠三角城市群成为我国与东盟各国开展经济合作、全面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力军和最前沿。

东北亚地区凭借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优势正在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国际经济合作区。京津唐城市群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从地缘经济来看,京津唐背靠“三北”(华北、东北和西北),面临渤海和太平洋,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中西部内陆地区实行对外开放和外引内联的重要通道与出海口。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在国际社会拥有独特的影响和政治文化优势,正在迅速发展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交往中心之一。天津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具有陆海一体化发展优势,作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将日益成为东北亚未来区域合作的重要节点。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梯度转移,特别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和环黄渤海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京津唐城市群在接受日本、韩国技术转移和产业辐射的力度、广度、深度等方面都具有先天的优越条件,与俄罗斯、蒙古、中亚诸国在资源、能源、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具有地缘优势,是东北亚地区产业扩散的最近途径和主要通道之一。因此京津唐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技术合作,利用世界资源和国际市场的重要节点。

京津唐城市群以华北、东北和西北为腹地,辐射东北亚、中亚乃至中欧地区,珠三角城市群以华南、西南地区为腹地,辐射东南亚、南亚、中东乃至欧洲大陆,长三角城市群以华东、华中和广大长江流域为腹地,辐射环太平洋乃至北美、拉美地区,成为我国在新时期实行地缘经济战略、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团。这将有助于稳定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分享国际分工和全球资源配置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景体华等.2006~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张兆安.大都市圈与区域经济一体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牛文元等.中国城市发展报告[R].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5]单菁菁.中部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

[6]盛广耀.我国三大城市密集区人口结构演化[J].城市问题,2006,(5).

单菁菁,何丽:新形势下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与战略定位

2009年第1期·37·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China’s Three City Groups under New Circumstances

SHAN Jing-jing,HE Li

(Research Centre for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Abstract:After thirty year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the system of China’s city develop-ment is gradually becoming mature,of which the city groups represented by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d the Beijing-Tianjin-Tangshan City Group serve as a strong momentum for continu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se regions.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natural resources,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China’s three city groups,the paper carries out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and discussion into the orientation of the three city groups in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in the national overal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from such perspectives as driving economic growth,pushing forward innovation and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Key words:city group;development features;development situation;strategic orientation

[责任编辑:李玉恒]

忻州发展战略

第三章发展战略 围绕中心工作抓旅游,谋划全局抓旅游,将旅游作为构建和谐、开放、诚信、科学发展的新忻州的战略切入口。立足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优势支柱产业,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和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明确我市“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定位、战略任务、战略分工、战略步骤和起步工作,构建旅游大发展 格局。 一、战略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省旅游产业“十一五”规划和忻州“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按照建设山西省旅游大市、全国旅游名市的定位,以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努力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历史性跨越。 (二)发展方针 忻州市旅游业发展遵循36字方针:“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部门联动、统筹协调、分级管理、精品带动、项目依托、创新发展”。 1、政府推动:全面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夯实基础平台,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五福忻州”整体形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引导和规范各旅游市场主体的行为,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全力营造加快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 2、市场运作:按照“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五个一起上,自力更生和使用外资一起上”的原则,创新业态,打造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主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增强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功 能,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3、社会参与:强化旅游产业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构建和谐社会功能,强调社会参与,吸纳社会力量来办旅游,可采取入股,个人承包等方式参与旅游的生产活动,真正实现旅游富民的目标。 4、部门联动:政府主导下强化相关部门与旅游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密切协作,突出重点,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在重点领域加强合作,联合审批,联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作者: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节选) 组团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城市发展的高级演替形态。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从而分享尽可能高的“发展红利”,完整实现“区域发展动力、区域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公平”三者在内涵上的统一。 城市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其空间形态的演进,具有明显的特征: 城市的点状表征:0维模式(传统城市中心,强调集聚性,产生城市病) 城市的线状表征:1维模式(沿江沿路城市带,强调通达性,腹地相对狭小) 城市的面状表征:2维模式(城市群,强调结构性,功能相对不对称) 城市的体状表征:3维模式(组团式城市群,强调等级、有序、互补和立体网络性,最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 而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既是中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跃升,也是中国新一轮财富涌流的本质载体。 今后中国必须坚持发展三大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组团式大城市集群,打造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主力与经济增长能力的“航母”。国家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必然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城市体系,以寻求资源利用的空间最大“整合交集”为根本出发点,让发展红利得到充分涌流。 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模式的战略突破 1、避免了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 2、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相协调为特征的区域镶嵌体系; 3、建立了以地缘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城际战略联盟; 4、构筑了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城市等级系列集合; 5、实现了效率最大化的城市结构在区域中的逻辑充填; 6、充分协调了自然-社会-经济的城乡时空耦合;

做好新形势下办公室保密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办公室保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新形势下办公室保密工作之现状 办公室作为企业的司令部和参谋部,有大量的信息面临处理,对其时效性、保密性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尤其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及信息服务突破了地域限制,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用信息的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办公室保密工作在面临新的形势下,必须紧紧围绕公司党委工作的中心,与时俱进,适时进行创新,充分发挥保密工作保安全、保发展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办公室保密工作之作用 从办公室的地位看,保密工作发挥着有的放矢的先导作用。办公室属于参与决策、掌管事务、提供服务的综合性办公部门,与领导、与部门、与职工联系最为密切,既是表达领导意图的嘴巴,又是机关收集、处理、反馈信息的窗口,更是沟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搞好上下贯通和内外联络、保持机关同步运转的桥梁和纽带。而保密工作看似小事,一句话、一个数字、一个方案的泄密,就会引起信息的不对称与轩然大波。推进保密工作可以使大量的企业信息有效对接,实现有的放矢,提高保密工作的效益和质量。 从办公室的职责看,保密工作承载着权衡利弊的防范作用。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就是服务,为领导服务、为部门服务、为职工服务。要做好服务工作,就得不断地在工作中权衡利弊,把握分寸,构建防范体

系。当今社会信息载体不断变化,也要结合工作实际,划定秘密范围,不断建立健全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俱强的保密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够有效防止泄密失密事件的发生。 三、新形势下办公室保密工作之具体措施 (一)办公室保密工作人之措施 首先,保密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是一项组织性较强的工作,做好保密工作首先要完善保密组织机构建设,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保密委员会成员,落实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强化领导干部在保密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同时健全保密专兼职人员队伍。 其次,办公室成员必须要树立强烈的保密意识,遵守保密规定,严格保密纪律。要从有利于加强保密工作出发,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要求,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对保密事项时刻要提高警惕,对保密事项要做到三不:不说、不问、不聊。 再次,要抓好对重点人员的保密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保密法制观念和广大干部职工的保密意识。让大家清醒认识到业务工作与保密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既不能片面强调保密而妨碍业务工作,也不能视保密工作为额外负担,不采取任何保密措施。 (二)办公室保密工作制之措施 对于保密工作来讲,完善的保密制度不仅能加强保密工作的实施,也加强了保密工作的管理,因此要建立健全各项保密管理制度,把保

建国6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及基本经验(同名12991)

建国6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及基本经验 【原文出处】现代经济探讨 【原刊地名】南京 【原刊期号】20099 【原刊页号】8~11 【分类号】F107 【分类名】区域与城市经济 【复印期号】201002 【英文标题】Evolution and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Strategy for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国六十年来统筹兼顾方法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9CKS008)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统筹兼顾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090450137)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小军 【作者简介】杨小军,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博士后,武汉430079,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湘潭411105 【内容提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先后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历史轨迹,将为我们统筹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摘要题】区域经济60年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演变/基本经验/科学发展观

【正文】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382(2009)09-0008-04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它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60年来,党和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提出了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当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迈进的时候,回顾和总结这些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对于统筹好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近30年时间里,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制定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即把生产力落后的内地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通过生产力的均衡布局,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差距,追求地区的同步发展和自成体系。毛泽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均衡布局、共同富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是由当时的主客观原因决定的。从主观的角度看,建国后,我国曾经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是均衡的,不均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要求均衡布局生产力,减少甚至消灭区域差异,从而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上以“平衡论”、“同步富裕论”作为指导思想。从客观的角度看,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政治上敌视、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的政策,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应付战争的威胁,毛泽东强调要把建设重点放在战略后方的大西南、大西北地区。因此,我国从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国防安全的考虑出发,对区域经济发展在较长时期内强调内地“三线”建设,希望能够缩小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差距,使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相对平衡。 实施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资金大量投入内地。在“一五”时期,主要是围绕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和694个投资限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前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项目中,4/5在西部,694个限额以上的工业建设单位中,有472个分布在内地,占68%。①二是强调建立区域独立的工业体系。1958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协作区工作的文件,决定把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和西北7个经济协作区,并要求各协作区根据工业和资源等条件,尽快建立大型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经济区域。三是转向以备战为中心、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轨道。196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加速全国和各省市战略后方建设的决策,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经济建设的投资重点为三线地区,工业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工厂布点要“靠山、分散隐蔽”(安士伟,2004)。 我国实施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的工业布局快速地向西推进,对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区域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职工人数占全国的份额都有所上升,地区的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在内地建立起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促进了我国工业布局的整体平衡,客观上也加快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战略存在着根本上的缺陷(袁继富,1998):一是这种发展战略没有把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它是通过抑制东部区域、沿海区域的发展,而强化内地区域的发展,实际上所追求的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二是这种发展战略过分强调区域平衡,以牺牲投资效益为代价来推动区域间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忽视了经济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效率原则,使沿海地区既有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课程标准】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的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建设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结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拓展蓝色海洋空间,维护海洋权益,说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意义。 3.通过读图、填图和贴图,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域的划分,能够分辨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以及各海域的法律地位和相关国家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提升区域认知素养。 4.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5.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案例,简要分析“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了解我国的海洋国情,并能够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及案例了解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当年的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你能从环境日主题中解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这句话也反映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了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我国制定了若干项国家发展战略,你能说出一两项吗?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从网络新闻了解到的国家发展战略展开回答。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政府办公室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创新理念改进方式 努力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政府办公室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县政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XXX 县政府办公室是县政府实施科学决策和有效领导的综合办事机构,是沟通上下的咽喉、联系左右的纽带、传递信息的中枢、协助决策的外脑、处理事务的手足,肩负着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参谋服务、综合协调等重要职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办公室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为全县科学发展服务,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办公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对如何适应形势需要,增强服务科学发展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做了积极的探讨,以期对做好新形势下办公室工作有所禆益。 一、办公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宋代诗人苏洵说:“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办公室工作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去思考,置于政府工作的大局中去谋划,才能准确把握做好办公室工作的新要求。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办公室要具有更宽阔的视野。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融为一体,任何局部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大舞台,决不能只站在一个孤立的点上来看问题、想事情。这就要求我们的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宽,

更多地以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思考和谋划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大计。办公室的同志,要深刻理解中央对国际局势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采取的战略决策,善于把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国内外宏观形势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来思考谋划,清醒地认识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基础、优势条件、制约因素等,为政府科学决策搞好服务。 (二)信息化、网络化程度日益提高,办公室要具有更敏捷的反应。随着互联网覆盖领域的迅猛扩展,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一个地方发生了重大突发事件,互联网等媒体在短时间内就会作出快速反应,你想慢也慢不了,想瞒也瞒不住。为此,各级办公室要进一步更新工作手段,大力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要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好作风,坚决克服办事拖拉、被动应付的不良习气。中办有句口号:“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我们要提高工作水平,就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灵敏快捷的节奏对待每一项工作,努力做到优质高效。 (三)服务对象的素质不断提升,办公室必须具备更广博的知识。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越来越高,接触的信息面很广,对问题研究很深,对全局和基层都很熟悉。办公室的同志不加强学习,就不可能跟上领导的思维节奏,增强服务的预见性和切合度。同时,办公室为部门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也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群众整体素质普遍提高,思想、行为的差异性明显增强;从部门情况看,专业化管理程度越来越高,这些都为我们做好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办公室同志不加强学习,就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加强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党的十七大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推进科学发展、努力建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当好政治教导员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当好政治教导员 时下,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治安日趋复杂,社会管理不断创新,作为治安管理和刑事执法的主力军--公安机关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如何带好这支队伍,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公安机关各基层所(队、室)的行政一把手责无旁贷。那么政治教导员又如何正确履行职责才能使全部工作相得益彰,发挥最佳效益呢?这是每位政治教导员需要深思的一个课题。 关于政治教导员的概念,词典上是这样写的:“是军人、武警、公安、民兵、联防等队伍中设置的一级首长,在解放军营级部队设营长与教导员,他们是同一机构里不同分工的同级首长,主要职责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工作等。在公安机关内部设有所(队、室)教导员,主要职责是:协助所(队、室)长抓好全面工作,主抓队伍管理和政治思想工作,保障民警正当的福利待遇,协助调查民警违法违纪问题,承办上级公安机关交办的其它工作等。 目前,公安机关所队室教导员大部分能明确职责,找准切入点,既能做好政治思想本职工作,又能协助所(队、室)长抓好业务工作,成绩斐然。但也有少数教导员不能正视自己的职位,以“闲职”、“退休”自居,思想消极,工作怠慢,工作中要么越位,要么缺位、错位,甚至搞“内讧”,闹不团结,给单位整体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担当教导员这个角色,我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教导员要摆正位置,甘当配角促团结。正确处理与所(队室)长的关系,做到“互相支持不争权,互相配合不推诿”,坚持“谋事不谋权,直言不妄言,尽职不卸责,正气不俗气”,形成优势互补,合力推进各项工作,共同带出一支素质优良的队伍。我局清溪派出所队伍建设上水平,工作业绩上台阶,各项

考评排前位,除了全所民警的共同努力外,关键是所长、教导员外强内柔的“天仙配”,所长谭本良抓业务工作全力以赴,教导员龙清生抓管理刚柔相济。 第二,教导员要身体力行,立足全局当表率。教导员作为政工干部,要善于“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形象。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五性”和“五先”,“五性”即政治立场的坚定性,服务大局的自觉性,组织工作的原则性,改革创新的敏锐性,抵制歪风的刚强性;“五先”即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先做,要求别人遵守的自己先遵守,要求别人提倡的自己先提倡,要求别人管理的自己先管好,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先不做,使自己的言行给民警以正面影响,从而增强个人感召力,赢得民警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要甘当“替补队员”,目前全县可用警力普遍不足,特别是碰上民警出差、学习、培训、请假等情况警力更加紧张。教导员应及时到一线坚守值班或接替岗位,让离开岗位的同志走得放心,做到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就有教导员的关爱。这方面我局刑侦大队曹新彩教导员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刑侦工作很辛苦,出差、外派是家常便饭,无论是谁出差外派,丢下来的一揽子事,留守的他总是以“替补队员”的身份出现,不讲价钱,不图名利。 第三,教导员要求真务实,狠抓主业促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抽象,做起来务虚,看起来空洞,听起来乏味,这是当前政工干部很棘手而又头痛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政工干部特别是教导员们一定找准工作的着力点,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民警日常值班备勤和执法工作之中。要坚持“六必谈,四必访”的工作措施,把准民警的思想脉搏,深入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民警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做到因事制宜,因人施策,从正面引导、激励。这方面,我局政委李国文同志对后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二十一世纪刚进入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政治,军事风云变幻,老牌资本主义大国的缓慢衰落和新兴国家的强势崛起又一次强力的冲击了已经激荡的世界格局,实力依旧雄厚的大国正在极力维持着现有的世界格局,新兴国家在极力摆脱这种旧有的格局体系,这样的大变革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其中又深蕴着巨大的危机和阻力。 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强势崛起,虽然这样的崛起一直很低调并且掩人耳目,但是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进一步实施,原本老牌帝国的地位和实际利益遭到挑战因此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和部分诸如印度、越南等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渴望在大国角逐中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和提高地区影响力,中国一直奉行的希望偏安一方的韬光养晦政策是时候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提出这个战略时,中国领导人就时时注意避免被置于镁光灯下,在国力还未达到世界一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与他国的利益摩擦,一心一意集中力量谋发展。但是在东面与日本因钓鱼岛问题存在擦枪走火的情况,在南面诸多南亚小国拉帮结舍,依附大国在搅浑南海问题,蚕食中国南海的利益,西南部野心勃勃的印度大象蠢蠢欲动,一直将中国视为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北部俄罗斯虽说是中国的传统盟友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防中国,何况300年来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就是这只北极熊。朝鲜那只喂不饱的白眼狼不仅经常不听老大哥的话还引狼入室,朝核问题成为了美日在亚太部署军事力量限制中国的一个借口,中国西部随着一批政治强人的倒台,阿拉伯之春的多米诺骨牌逐渐向东蔓延。中国的周围国家安全形势已经达到了空前严峻的状态。 管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坚定不移的奉行和平崛起的政策,但是笔者认为在1500年地理大发现后没有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崛起,无一不是在夹缝中发展,后通过战争战胜原先的霸主终成世界一极。想要崛起的新兴国家与既得利益的国家必然存在利益、意识形态等冲突,一旦这样的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诉诸武力,纵观世界历史,美欧强国无一例外,因此当历史又一次轮回到中国头上时,这些国家必然会极力阻扰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情况也类似,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结合的情况下,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利益需求和日益渴求的地区影响力必然会挤压到他国的国家利益,由此带来的国家利益摩擦不可能能够有意的去避免,只会愈演愈烈。随着美国的核心战略东移,一位美军高级将领说:“你们(中国)的好日子结束了,我们回来了。”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在经济、军事上步步为营,企图在中国周围形成包围圈,其毫不掩饰的险恶用心就是想极力阻遏中国的发展。因此中国想用嘴皮子劝服他国相信中国的和平政策,无异于痴人说梦。笔者认为在大政策及战略方针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国防建设,强化军事力量甚至准备好战争的准备,比如虽然中国与美日等国的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密,短期内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存在,但在将来尤其是美国的地位和利益进一步受到威胁时爆发局部冲突的可能性是十分大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美国还未完全从中东乱局中回过神来,日本还在极力摆脱限制其军力发展的体系,印度、南亚各国的实力与中国还有较大差距的时候,中国应该牢牢把握住这可能是最后的黄金十几年,狠抓发展,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发展。中国不能像北宋那样明明是一个超级经济大国,却不注重军事的发展以致成为一个经常被异族侵扰的国家。一旦美国从中东乱局的阴影走出来,将其主要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日本在其日益强大的右翼势力挟持下重新武装成军国主义,印度等南亚各国在飞速发展过程中缩短了与中国的差距,积累了进一步与中国叫板的资本,那么恐怕地区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了。中国应该效仿西汉,大汉王朝在建国初期积贫积弱的时候注重国内发展,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等到开国将近100年的时候武帝依仗几十年积累的雄厚资本开始对匈奴进行军事回击。虽然中国目前看上去是四周受敌而且没有可靠的盟友,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但是这是一个新兴大国所必经的孤独历程。若中国领导人在外界压力和外国胁迫下减缓了军事力量的发展,被其他大国限制甚至被牵着鼻子走,幻想着仅以外交和经济手段去调和一系列

浅谈新形势下的办公室工作

浅谈新形势下的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作国一个综合管理部门和办事机构,承担着参谋助手、督促检查、综合协调等重要职能,对完善领导决策、推动 内部高效运转、促进工作有序开展、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办公室工作谈几 点粗浅的看法。 一、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办公室工作要紧紧围绕“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中心任务, 一切为了中心,处处体现中心,调动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统一 到中心工作上来。由于办公室工作比较繁杂,要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就要分清轻重主次,统筹兼顾各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务与事务的关系。所谓政务,即出谋献策,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协助领导确立一个时期工作的指导 思想和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预测工作中可能发生 的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组织和实施工作等。所谓事务,即日常的服务性工作,包括办文、办事、办会等。衡量办公室工作 做得好不好,既要看处理日常事务的效果,又要看出谋献策的水平。如果只做具体工作,完全陷入事务性的圈子而忘记政务, 那么即使服务工作做得再好,也是不全面的缺乏深度的。相反,

单纯追求高层次的服务而忽视日常工作,就会使工作出现纰 漏,妨碍决策思路在具体工作中的实施, 二是正确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的关系。办公室的职责要求办公室人员必须围绕领导的意图和全局工作来展开,这就决定了其工作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被动工作,只有深入思考、认真研究工作,才能够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为此,办公室人员要着力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凡事早考虑、早着手、不仅要想领导之所想,也要想领导之未想;要善于抓住工作中尚未引起注意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协助领导寻找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办法、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把握办公室在全局工作中的主动权。 三是正确处理好大事与小事的关系。所谓大事,是指办公室人员在办文,办会、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大事,如上级机关交办的事、涉及全局性的事、关系到单位形象和声誉的事。大事必须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要保证时效和质量,丝毫不得马虎大意,所谓小事,是指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对小事不能轻视麻痹,一旦出现错漏,小事就会酿成大错,造成不良后果, 甚至影响全局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办公室没有绝对的大事小事之分,大事中有许多小事情不能忽略,小事中蕴含着大的责任。因此,办公室人员凡事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把大事、小事都做好。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抓好新兵管理工作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抓好新兵管理工作 新兵刚到部队,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理特点。要针对新兵训练中的心理特点,必须做好训练中政治工作,必须将训练中政治工作与计划安排的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其练兵热情。增强新兵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部队管理者在掌握新兵思想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的做好各阶段的管理教育工作,使新兵顺利地度过适应期。 关键词:新兵管理;适应期;有效性;针对性 新兵来到部队都怀着个人的美好愿望,部队管理者要采取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当兵尽义务教育,讲清武警部队性质宗旨,使他们认清使命,牢记职责,安心服役。新入伍士兵大都具有入伍动机多样,当兵尽义务思想弱化,心理调适较复杂,吃苦精神普遍不强,精神追求格调不够高,法纪观念相对较为淡薄,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等思想问题。管理者要扎实有效地做好新兵的管理工作,加强新兵思想教育,打牢新兵思想基础。为了增强新兵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部队管理者在掌握新兵思想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的做好各阶段的管理教育工作,使新兵顺利地度过适应期。 一、加强思想引导,帮助新兵走出认识片面的误区 新训干部骨干要有针对性地搞好思想摸底,研究解决办法,根据新兵不同的思想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稳定工作。一方面要搞好端正入伍动机教育,着重向新战士讲清部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每个战士的志愿和要求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部队需要;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是为党和国家贡献力量,都是同样光荣的;只要善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

上踏实工作,努力进取,就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要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坚持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新战士。二是充分发挥士兵的主体作用,做到着眼士兵需要,集中士兵智慧,发动士兵登台,启发士兵思考,真正使士兵融入到教育中去。三是要把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重视集中的专题教育,更要重视抓好经常性思想教育,两者紧密结合,相互衔接、渗透、贯穿到各项工作任务之中。 二、针对新兵入伍前经历复杂、思想观念开放的特点,切实搞好言行规范和行为引导 入伍前经过商、打过工的多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多,有驾驶、修理、电脑操作、烹饪等一技之长的多。但由于他们社会阅历较浅辨别是非能力弱;一些庸俗观念和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对他们也有一定影响,有不少新兵希望通过“感情投资” 达到个人目的。有的一到部队就打听老乡寻找关系,有的向班长请教实现个人愿望的捷径。这不仅反映出新兵思想行为的变化,也给部队管理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为此,新训干部和骨干要实实在在让新战士感受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留好第一直观印象,搞好与新战士第一次谈心,为准确把握“新战士”的思想脉搏,抓住新战士刚入伍心理不设防的特点,组织新训干部、骨干及时谈好心、鼓好劲,建立详细的新兵档案,定期对人员进行全面的思想分析,摸清新战士的思想。对新兵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特点,进行梳理、研讨,明确责任人,确实做到及时发现,妥善解决,消除新战士的后顾之忧。 三、针对新兵吃苦性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的特点,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部分新兵有的在家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吃苦精神、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因为缺乏关爱性格孤僻内向,集体观念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 一、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1.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近年来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极端天气、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水资源的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大、海平面持续上升,许多地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峻威胁。在2010年的金融、环境与发展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效率副主任白泉给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全球气候上升2~3?C,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产量将减少五分之一,部分河流平均径流量将下降2%~10%,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将出现经济衰退。”因此,环境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 根据现实和长期国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以“高碳经济”发展为主,主要原因有五点。 首先,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目前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也快速增长。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还需要依赖经济增长,财富增加和人均收入的提升将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所以从中国自身来看,只有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社会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才可能实现碳排放量增速变缓,所以目前中国不能完全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而发展低碳经济。 其次,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能源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环境约束,能源结构转变任务艰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同全球能源消费结构相比,煤炭占到将近70%的比例,而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单位热量燃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比石油和天然气分别高出36%和61%。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使得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将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第三,产业结构矛盾突出,重工业比重持续增加。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重工业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低能耗的服务业和农业所占比重偏低。而在重工业中,污染密集产业又占有绝对地位,这就意味着我国能源消耗大,利用效率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由于能源结构的刚性,“以煤为主”不可再生能源结构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我国在相当一个长时期里,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还是在生产领域。 第四,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到近二分之一,这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品也使得中国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的增加。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出口高碳高能耗的加工产品,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的全部排放,成为了帮助发达国家降低排放的牺牲者。 第五,我国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低碳投资缺口大。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科技的支持。然而,我国从事低碳产业的时间较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又由于能源技术涉及内在的战略利益,发达国家往往用技术控制市场、资源以保持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这些都使技术转让极具政治敏感性。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的交融时期,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也使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在资金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与欧美等国相比,拥有高储蓄和巨额外汇储备可用于新产业的发展。其次,中国的经济模式正在发生变化,高能耗产业对低碳发展的需求强烈,如果能找到低碳增长的道路,减少对低成本制造业的依赖,中国经济会变得更加强大。最后,我国林业生物能源发展潜力巨大,森林具有吸收固定温室气体的能力。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1.制度约束 信息时代让经济全球化成为可能,低碳经济时代更将使各国关系得到全方位加深。气候变暖的危害波及全球,由于当今世界缺少一个跨越主权界限的有效的世界性政府的存在,使得在防范气候变暖时避免不了“公有地悲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不愿采取行动,因为温室气体减排会影响现有的经济增速,从而降低生活水平和就业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正处于摆脱贫苦和发展经济的关键历史时期,更无法以停滞经济发展为代价来参与保护环境。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发达国家应首先承担起减排温室气体的责任,首先因为发达国家历史排放值高,因此对今天环境的恶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他们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发达,承担责任的能力更强,减排的可能性也更大,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发达国家理应首先迈出第一步。 2.技术转让 目前在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平息的条件下,每个国家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的低碳化,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各种生产要素存在着巨大的优势互补,未来发展中国家和欧美等发达国家联合发展是必然选择。在全球产业分工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为满足其他国家的消费承受着大量的转移排放,所以发达国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陈南西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新方案。本文针对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深入探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实现低碳经济,从而探寻适合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合作;政策;激励 陈南西: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8 ··

中国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三个误区(1)

贵州民族报/2012年/3月/7日/第B01版 观点 中国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三个误区 张孝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 目前,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上,存在着严重的宏观层面上均衡发展与中观层面上非均衡推进的矛盾。进入21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标志着在宏观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开始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战略转型。但是,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中观区域层面上,实施的却是以大城市或城市群为中心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中部到西部,从环渤海到东北,各地都把打造城市群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但是,当我们冷静而理性地考量这个被国内推崇的区域发展战略时,会发现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首先,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区域经济发展依靠的不是城市群拉动战略。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是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自推出京津唐城市圈之后,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出现了造大城市群热。目前中部地区已形成“六省六群”的城市群格局,即湖北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山西太原城市圈。西部也不甘落后,目前正在规划中的有11个城市群。东北地区以东北4个副省级城市为中心构筑的4大城市群也在规划中。为什么自从中央实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的战略以来,各大区域如此热衷于城市群发展战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地区的发展,依靠的就是城市群拉动发展战略。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地区的发展,并不是依靠大城市群拉动战略起家的。从经济增长与城市圈的逻辑关系看,在21世纪初浮出水面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和动力。“珠三角”这个区域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94年,而以政府文件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概念则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这就是2005年广东省政府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也是进入21世纪后的产物。回顾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推进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战略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空间上,从局部试验、搞活,逐渐向大城市推进。珠三角的经济起飞,是从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城市群这个概念。被确定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和珠海是两个边防小镇和边陲小渔村。即使在1984年中央提出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仍然没有大城市群概念。二是在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培育上,是根据制度创新、市场发育、地缘优势等因素来进行的,而不是像目前规划的大城市群战略那样,根据城市面积的大小、城市的行政级别高低来确定。三是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充分依靠市场的力量。在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尚未形成目前如此强势的政府,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处在发育中的市场。 总之,在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秘诀中,没有大城市群拉动的战略。在东部浮出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不是原因和动力。21世纪后,东部实施的大城市群拉动战略,是在城市群已经形成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利用城市群增长极效应,推进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目前在中西部地区启动城市群发展战略与东部城市群发展战略有根本的不同。中西部地区是期望通过政府主导建造城市群,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说推动东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动力内生于市场、制度创新,那么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发展动力则是来自强势政府的推动。 其次,被中国推崇的美国和日本的城市群模式,同样不是这些国家实施城市群战略的结果,而是理论认定的结果。

2020年(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壹、回首见历史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于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于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这于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壹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壹个“黄金时代”。可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于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均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于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 如今,以党的十壹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壹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

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和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壹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之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及比例变化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非工资性收入发展时期。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壹直保持于90%—94%之间,变化甚微。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非工资性收入全面增长时期。1986年至199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城镇职工从事个体运营、第二职业、停薪留职的人数逐渐增多,是非工资性收入增加和收入来源多样化的重要因素,这壹时期非工资性收入仍存于壹定的不稳定性。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由15.27%,上升到1998年的26.46%,增加了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长较快,到1998年为4223.88元,比1986年的764.76元增加了3459.12元,增长了4.5倍。家庭总收入增加带动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同步上升,由1986年的648.01元,116.75元,上升到1998年的3106.32元和1117.56元,分别增长了3.8倍和8.6倍。 非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时期。1999年至2008年,非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占家

如何做好新新形势下的办公室工作

如何做好新新形势下的办公室工作 一、办公室的职责、作用和特点办公室是党委、政府和单位的 左右手,是直接为领导和机关服务的办事机构。第一,办公室是机 关综合工作的“龙头”。作为领导决策的助手和机关日常工作运转 的枢纽,办公室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都是涉及全局的工作。第二,办公室是机关高效运转的“纽带”。办公室起着上情下达,下 情上报,联系左右,沟通内外的作用。第三,办公室是机关工作的 重要“窗口”。办公室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机关的形象,反映着机 关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和干部的精神风貌,关系着机关在干部群 众中的威信。第四,办公室是掌管党和国家机密的“要地”。党和 国家的涉密文件、涉密事项,都是通过办公室来运转、办理和保管。近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办公室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的 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办公室工 作的内容和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承担的任 务越来越重。办公室不仅承担着大量的文稿起草、综合协调、会议 筹备、信息反馈、督促检查、接待应酬等任务,而且一些临时性的、牵总性的、没有专门部门管理的工作也大都由办公室承担,因此办 公室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二是领导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领导同志的实践经验丰富,接触基层多,信息来 源广,工作水平高,对办公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三是突发性事件越来越多。当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矛盾纠纷,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各种自然灾害时常发生,这些都需要办 公室参与处置。四是工作领域越来越宽。现在办公室承担的任务、 协调的范围已经覆盖社会各个领域。二、如何提高办公室工作的质 量和水平(一)强化“三种意识”学习意识。只有善于学习,不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