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瘤胃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瘤胃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瘤胃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瘤胃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瘤胃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杨在宾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泰安, 271018)

摘要本文综述了碳水化合物被瘤胃微生物降解成单糖,并进而分解成VFA的途经。反刍动物葡萄糖来源主要是丙酸糖异生。综述还阐述了甲烷能产生量估测、控制和过瘤胃碳水化合物调控技术。

关键词:碳水化合物,代谢规律,调控技术,反刍动物。

RECENT DEVELOPMENT ON METABOLISM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CARBOHYDRATES FOR RUMINANTS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China)

YANG Zai-bin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ed the metabolic pathways that all the dietary carbohydrates are converted to glycoses, and the glycoses are promptly converted to VFA, propionate acid is largely converted to glucose by the liver, and it is the primary source of glucose for ruminant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d the ways of estimate and control on methane energy produced in rumen and the technology of by pass carbohydrates.

Key words: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control technology and ruminant

改革开发20余年,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生产结构已改变了长期以来以猪为首的传统饲养格局,实现了猪、鸡、牛、羊全面发展的新局面。然而由于饲料资源的限制,迅速发展的牛、羊业仍然以低质秸秆为主要饲料,奶牛主要靠提高精饲料维持产奶量,因此,能量饲料的均衡供应是制约牛、羊业生产水平的主要因素。碳水化合物是最低廉的供能物质,根据反刍动物消化生理特点,弄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规律,对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效率意义重大。

1.瘤胃碳水化合物代谢机理

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的代谢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各种复杂的碳水化合物降解成各种单糖,这一过程是在细胞外微生物酶催化下完成的;第二阶段是微生物将第一阶段降解产生的各种单糖立即吸收进入细胞内进一步分解。

1.1瘤胃微生物细胞外消化

饲料中的各种复杂碳水化合物,包括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均被瘤胃微生物分泌至细胞外的各种酶,进行不同程度降解,最终形成各种单糖(如图1所示)。饲料中的纤维素被一种或几种β—1,3—葡萄糖苷酶降解成纤维二糖,并进一步分解成葡萄糖或在磷酸化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葡萄糖—1—磷酸。淀粉和糊精经淀粉酶作用转变成麦芽糖,再经麦芽糖酶、麦芽糖磷酸化酶或1,6—葡萄糖苷酶催化生成葡萄糖或葡萄糖—1—磷酸。果聚糖被相应酶水解成果糖。饲草中的半纤维素、戊聚糖和果胶,可被相应酶降解为木糖及其他戊糖或糖醛酸,并进一步进入糖代谢。木质素是一种特殊结构物质,基本上不能被分解。

纤维素淀粉

纤维二糖葡萄糖—1—P 麦芽糖

葡萄糖葡萄糖

糖醛酸果糖—6—P 果聚糖、蔗糖

戊糖

果胶果糖—1,6—二P 果糖

纤维素

戊聚糖丙酮酸

图1:瘤胃中碳水化合物第一阶段降解(D. Lewis.及K.J.Hill,1983)

Fig.1 The metabolic pathways that carbohydrates is converted to single glycoses

1.2 瘤胃微生物细胞内代谢

碳水化合物在细胞外降解产生的各种单糖在瘤胃液中很难检测出来,它们会立即被微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内代谢。进入细胞内的单糖代谢途径和动物体内相似,首先被细胞内的酶分解成丙酮酸,并进而分解成VFA(乙酸、丙酸、丁酸)和气体(CH4、CO2、、H2).

单糖

丁酰C O A 乙酰C O A 丙酮酸草酰乙酸

乙酰—P 甲酸

乳酸

CO2+H2

丁酸乙酸甲烷丙酸

图2 挥发性脂肪酸(VFA)产生的代谢途径(D.Lewis及K.J.Hill,1983)

Fig. 2 The metabolic pathways that glycoses are converted to VFA

Van.Soest(1977)根据Wolin(1974)提出的反刍动物消化代谢概念,把葡萄糖发酵生成VFA的过程归纳如下方程:

乙酸:C6H12O6+2H2O 2C2H4O2+2CO2+8H

丙酸:C6H12O6 2C3H6O2+2[O]

丁酸:C6H12O6 C4H8O2+2CO2+4H

由此证明,每摩尔葡萄糖降解成乙酸将产生8个H,丁酸4个H,丙酸4个H。因此,在VFA产生过程中,中间产物H有大量剩余,在厌氧条件下与CO2结合形成甲烷。饲料能是指C—H中化学能,每克氢氧化成水可产生42.26KJ热能,因此生H越多,能量损失越大。由此证明,转化成乙酸能量损失大,丙酸和丁酸较小。

1.3反刍动物葡萄糖代谢

相当长时期内,人们认为葡萄糖对反刍动物并不重要。事实上,反刍动物对葡萄糖的需要不比单胃动

物差,而是获取葡萄糖的途径不同。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供给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外源葡萄糖,即饲料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避开瘤胃发酵进入小肠被消化吸收的葡萄糖(BSEG)。其二是内源葡萄糖,即由体内丙酸或生糖氨基酸经糖异生途径合成的葡萄糖(POEG)。卢德勋(1996)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代谢葡萄糖(MG)概念,所谓MG是指饲料中经过动物消化吸收后,可以给动物本身代谢提供能量的葡萄糖总量,并提出MG计算公式为:

MG(克/天)=POEG+BSEG

POEG=K1×0.5×180.16×P r/1000

BSEG(克/天)=0.9×K2×B S

K1=瘤胃丙酸吸收率;0.5—可吸收丙酸转化为葡萄糖的效率;180.16—葡萄糖的克分子量;P r—瘤胃发酵产生的丙酸(mmol/d)。0.9—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的系数;K2—过瘤胃淀粉在小肠中的消化率;B S—过瘤胃淀粉量(克/天)。

反刍动物体内所需葡萄糖20%~90%由糖异生途径提供,在以粗饲料为主的日粮中,80%~90%葡萄糖由丙酸合成(Cridland,1984)。在放牧条件下,绵羊几乎不可能由小肠吸收葡萄糖(Weeks,1975),Leng 等(1977)即使在日产40Kg奶的高产奶牛,所需葡萄糖60%来源于丙酸的糖异生(J.M.Elliot,1976)。1.4碳水化合物供能方式

综上所述,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通过瘤胃发酵,降解为VFA通过瘤胃壁吸收利用,即使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也大部分在瘤胃中被降解。Grey等(1976)发现苜蓿和小麦干草日粮可消化能的53%转化为VFA。Bergman等(1965)用牧草颗粒日粮试验证明,消化能的62%转化为VFA。VFA为反刍动物大约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70%~80%(韩正康,1991)。Blaxter(1962)测得维持能量水平下绵羊消化道24小时吸收的VFA和葡萄糖如下表,由表可以看出维持水平时,乙酸提供近1/2能量,葡萄糖供能很少。

表1:绵羊消化道VFA和葡萄糖吸收率(Blaxter,1962)

Table 1 The absorptivity of VFA and glucose by sheep

克 Gram 克分子 mol 千卡cal.

乙酸 Acetic acid 120 2.00 418

丙酸propionate acid50 0.70 184

丁酸 Butyric acid 50 0.56 293

总计 Total 220 3.26 895

葡萄糖 Glucose 20 0.11 7.5 Leng and Brett 用11只绵羊测得4种日粮的VFA的摩尔百分数很相近,分别为乙酸65%,丙酸20%,丁酸9%,其他6%。VFA中各组分的比例随日粮结构不同而异,提高精料供给或添加莫能菌素可增加丙酸比例,全干草日粮时,乙酸65%,丙酸20%,丁酸12%,当精料增加至70%时,乙酸降至40%,丙酸增至37%。与此同时,反刍动物通过VFA或葡萄糖供能时,利用效率差别很大。Blaxter(1962)得出,VFA和葡萄糖利用效率见图3。由此看出,乙酸利用率最低。

2.瘤胃能量损失量及估测方法

瘤胃微生物的强大发酵作用,导致饲料能在瘤胃中两大损失:①甲烷能;②发酵热。

2.1瘤胃中甲烷的产生

甲烷是瘤胃发酵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的主要成分,在瘤胃气体中,CO2占40%,甲烷占30-40%,氢气占5%,其它还有比例不恒定的少量氧化氮气。这些气体通常以嗳气方式经口排出体外。甲烷能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中形成的终产物。很多研究发现,反刍动物每100g可消化碳水化合物可形成4.5gCH4,每天产生的甲烷能占饲料能的8%左右。甲烷还与地球的温室效应有关,据报道,来自反刍动物的CH4约占全球甲烷生产量的15%左右。

2.1.1甲烷生成的机制

甲烷的研究始于1910年。甲烷生产是一个包括叶酸和维生素B12参与的复杂反应过程,主要是由数种甲烷菌通过CO2和H2进行还原反应产生的,瘤胃内的代表性甲烷菌有反刍兽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 ruminantium)、甲酸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等。由甲烷菌生成甲烷的路径如下:

①4H2+HCO3—+H+→CH4+3H2O

②4HCO2—+4H+→CH4+3CO2+2H2O

③CH3OH→3CH4+CO2+2H2O

④CH3CO2—+H+→CH4+CO2

2.1.2影响甲烷生产量的因素

2.1.2.1 动物品种

不同种类的反刍动物其甲烷产生量也不相同(见表)

表2 反刍家畜甲烷产生量比较(Shibata,1991)Table 2. The yield of methane for ruminants

家畜Animal 体重(kg)

Body weight

DMI (kg/day) CH4

(L/day) (L/DM。Kg)

乳牛Cow

泌乳牛(31kg/day)Stage of lactation 679 21.1 504(454—568)23.9 干乳牛Cow not in milk

成牛,维持 Adult, maintenance 728 7.6 298(284—320)39.2 育成Foster 401 8.2 231(241—288)28.2 肉牛 Beef cattle

肥育前期Growing-finishing 389 7.7 256(236—275)33.2 肥育后期Growing-finishing 598 6.6 279(247—309)42.3 妊娠牛Pregnant beef cattle 405 6.9 245(243—248)35.

5 2.1.2.2 动物进食量和动物生产水平

甲烷产生量及占GE的比例随进食量增加而降低,Forbes等对肉牛玉米-苜蓿日粮呼吸测热试验,结果证明,从1/2维持到2倍维持水平,甲烷能占总能进食量的6.42-9.83%。反刍动物处于维持水平时,甲烷能损失量约占GE的8%,维持水平以上饲养时,约占6-7%。

2.1.2.3饲料结构特征

甲烷的产生量不仅与能量摄入水平关系密切,而且也与碳水化合物的形态有关。精粗比对甲烷生成的影响已有许多报道,Shibata用三种不同精粗比日粮(0:100,70:30;30:70)研究其对甲烷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0:30组较0:100组高10%,但是30:70组的甲烷产生量又较其他二组降低。

2.1.3甲烷能产生量估计

2.1.3.1 根据可消化碳水化合物估计:(Swift,et.al,1957)

牛:CH4=17.68+4.01x

绵羊:CH4=9.80+2.41x

式中:CH4-----甲烷气产生量(克);x-----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百分数)

2.1.3.2据能量表观消化率(D)估计

Blaxter和Clapperton(1962)由绵羊、牛做了2500次以上的CH424小时测定后,得出反刍动物甲烷能通用回归公式为:

甲烷能=1.30+0.112D-L(2.37-0.050D)

甲烷能:KJ/100KG饲料GE,D:维持饲养水平时的能量消化率,L:饲养水平为维持水平的倍数2.1.3.3 据可消化碳水化合物估计:

Mor and Tyrrell(1979)用荷斯坦(Holstein)奶牛进行大量甲烷能产量测定证明如下回归公式:甲烷能(Mcal)=0.439+0.273DSR+0.512DH+1.393DC

DSR——digestible soluble residue(kg)

BH——digestible hemicellulose(kg)

DC——digestible cellulose(kg)

2.1.3.4 根据淀粉和NDF含量估测:

A.Moss等(1990)用去势羊研究了饲料种类和甲烷产生量的关系,得出如下的关系式:

M=0.0269+0.0403N+0.0113S

式中:M为甲烷能占饲料总能的比例;N为饲料NDF的消化率;S为饲料中的淀粉含量。2.1.3.5 根据干物质进食量估测:

柴田正贵等(1992)用6头荷兰未经产牛、10头去势雄绵羊和11头去势雄山羊研究结果证明,甲烷产生量与干物质采食量(DMI)的回归公式为:

CH4(L/day)=0.0305DMI(g/d)—4.441 (r=0.992)

2.2 发酵热(Heat of fermentation)

瘤胃微生物对饲料中的各种营养物质进行着大量分解与合成过程,微生物的生存,各种养分的代谢都需要大量能量,在这些能量转化过程中,同动物机体内的代谢一样,有相当比例要以热的形式产生。这种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热是反刍动物瘤胃能量代谢中的又一重大损失。发酵热可占日粮GE进食量的5-10%(Blaxter,1962),Marston(1948)体外试验(in vitro)证明,HF为纤维总能量的6%。HF并未被动物吸收进入机体内参加代谢,它不属于ME,而应同CH4能一样从ME中扣除,因HF难以直接测定,很难从HI中分离,常规能量平衡测定中都将其放入HI中。然而HF作为饲料能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营养调控减少产生比例也是可行的。

3 提高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利用率的途径

3.1 甲烷产生量的控制

甲烷菌是利用氢的代表性菌,瘤胃厌氧环境中,养分代谢产生的氢对碳水化合物降解成VFA有抑制作用。氢与二氧化碳生成甲烷,促进了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因此通过瘤胃调控,改变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物类型,减少CH4产生是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3.1.1饲料结构与饲喂技术调整

超过维持水平饲养倍数越大,甲烷能占GE的比例越低,提高生产水平是减少CH4产生的基本措施。甲烷产生量还随饲料种类、精粗比例及供给方式不同而异,单独饲喂高纤维饲料甲烷产生量高,而与精饲料搭配或适当提高蛋白水平则下降。同是精饲料种类不同,甲烷产生量也差别很大,以大麦为基础的饲料,甲烷占总能量的6.5-12%,以玉米为主的基础日粮在5%以下。奶牛精粗料分喂,CH4产量增加,混喂产量减少。在我国牛羊饲养实践中,秸秆搭配适宜精料,在奶牛和肉牛育肥期推广全价料饲喂,可减少CH4损失,提高饲料利用率。粗料粉碎或颗粒饲料虽导致粪能排出增加,但CH4产生量也显著减少,因此作物秸秆粉碎喂羊,进食量增加,CH4减少,排粪量增加,但消化能提高。

3.1.2饲料中添加脂肪

饲料中添加脂肪其长链脂肪酸可抑制CH4产生,提高丙酸比例(Czerkawski等,1966;Semeyer等,1969)。Vander(1981)认为添加含饱和脂肪酸的保护性脂肪,可使甲烷产生量减少10—15%。饲料中的多

价不饱和脂肪酸的氢化作用可吸收部分代谢H从而抑制甲烷的生成。Zdrkawski(1988)认为,代谢性氢48%用于甲烷生成,33%用于VFA合成,12%用于细菌细胞合成,而被不饱和脂肪酸夺取H2比例仅为1—2%。日粮中添加油脂可抑制CH4产生量,但添加富含脂肪(>5%)日粮,虽然减少CH4产量,但同时引起瘤胃有机质和粗纤维降解率的下降,饲料消化率降低。

3.1.3 非营养性添加剂调控

卤族化合物为甲烷抑制剂,氯仿即为一种有效的化学药品,可以直接抑制甲烷菌,并通过增加丙酸生成而改善饲料利用率,缺点是微生物可对其产生适应性,一定时间后会恢复对甲烷的合成,因此效果不肯定。聚醚类离子载体型球虫抑制剂是一类适合于反刍动物的药物性添加剂,可以使H2更多的用于丙酸生成,减少甲烷产生量,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如莫能菌素、盐霉素、马杜抗霉素等。

Thornton and Owens(1980)认为,莫能菌素用于肉牛时,在低纤维饲料中甲烷产生量下降16%,而高纤维饲料中则下降24%,另外,莫能菌素不但可直接抑制甲烷生成菌,而且还抑制形成氢和甲酸的细菌,有利于形成琥珀酸和丙酸的细菌,结果使丙酸含量增加。同样,长期使用这类添加剂也会发生微生物的适应性,几种交替使用效果为佳。

3.1.4 瘤胃原虫的控制

Ttabashi等(1984)和Vshida等(1986)研究证明,除去原虫可使甲烷产量下降20—45%,Takenaka (1992)等用牛比较了几种单一原虫群,混合原虫群及单一细菌群对甲烷菌数和甲烷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细菌群的甲烷菌数量少,混合原虫群和Fudipodinium群最多,Epidium单一群居中间。不过,单一细菌牛的饲料能量及纤维消化率显著下降,饲料的利用效率未得到改善。

3.2过瘤胃淀粉调控技术

3.2.1精饲料瘤胃降解保护技术

用鲜血包被处理玉米可使玉米有机物质降解率从53%下降到35%,淀粉降解率从57%下降到38%,对肠道消化率无影响(李爱科,1994,李福昌,1998)并明显提高了Kf,使用无机保护剂可使降解率从53%下降到44%。

3.2.2日粮营养平衡调控技术

通过日粮营养平衡调控技术,提高反刍动物日粮能量利用率是营养调控的基础,适宜的精粗饲料比,精饲料的饲喂方式,粗饲料粉碎方式和粒度,低质秸秆的加工处理,日粮营养平衡状况等都是我国低质饲料饲养状况下,提高碳水化合物利用效率的常用方法。精饲料加热处理,推行全价日粮和颗粒、膨化、压片饲料都能提高饲料能量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英]P、麦克唐纳等,《动物营养学》第四版,赵义斌等译,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P102-110

2、韩正康,1991,《家畜营养生理学》,农业出版社。P4-6

3、韩继福,1995,粗饲料加工细度和日粮结构对肉牛能量代谢及消化规律的研究,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

位论文

4、冯仰廉,1993,反刍动物营养参考教材之四,北京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5、郑晓中,1998,肉牛对脂肪的消化代谢及其对能量转化率调空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卢德勋,1999,发展反刍动物绿色营养技术,动物营养学报增刊,P1-16

7、万发春,2001,肉牛不同能量水平葡萄糖整体代谢规律研究,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宋增福,2001,肉牛不同蛋白水平葡萄糖整体代谢规律研究,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Leonard, A. Maynard.1979. Animal Nutrition, Seventh Edition.p99-101

10、Bergman, E. N, Reid, R. S. Murray, M. G, Brockway, J. M. and White law, F. G. 1965.Interconversions and production of volatile fatty acids in the sheep rumen. Biochem. J. 97:53-58.

11、Shibata, M. F., Terada, K. Iwasaki, M., Kuriharea and T. Mishida. Methane production in heifers, sheep and goats consuming diets of various hay—concentrate rations, Anim. Sci., Techno l (Jpn.) 63:1221-1227.

12、Wolin, M. J., 1974. Interactions between bacterial species of the rumen, in Mac-Donald I.W. and A. C. I. Warner (eds.), Digestion and Metabolism in the Ruminant, Univ. of New England Publishing Unti. Australia, 13、Weeks, T. E. C.&Webster, A. J.F. (1975). Metabolism of propionate in the tissues of the sheep gut.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33.425-438

14、Leng, R. A., 1997. The effect on growth of supplying glucose continuously into the duodenum of lamb on low-protein diets. Proceedings Australian Society of Ainm.Prod.12.134

15、Elliot, J.M. Glucose economy of the lacatating dairy cow, Proc. Cornell Nutrition Comf.1976.pp59-66.

16、Leng, R. A. and Brett,D.J.,1966.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the rates of production of acetic, propionate and butyric acids in the rumen of the sheep on different diet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rates and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acids in the rumen. Brit. J. Nutrition. 20:541-552,1966.

17、Kromann ,R.P. 1973. Evaluation of net energy systems.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37:1.

18、Blaxter, K.L. and Clapperton, J.L., 1965. Prediction of the amount of methane produced by ruminants Br.J.Nutr.,

19、Mor, P. W., and Tyrrell, H.F. 1979. Methane Production in Dairy Cows. J Dairy Sic 62:1583-1586.

20、Thornton, J. H., and Owens, F. N. 1981. Monensin supplement and in vivo methane production by steers.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V ol.52,No.3.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

学号:TS09028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 (动物消化道微生物考试论文) 耿文诚 微生物是动物消化道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初生幼畜的消化道是无菌的,数小时后随着吮乳、采食等过程,在消化道内即出现了微生物,其中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便从此在动物肠道内与寄主共处终生。 1 反刍动物消化的主要特征 反刍动物是哺乳动物中比较特别的一个类群,他们的日粮主要由植物材料组成。反刍动物即使在不进食时也频繁地咀嚼,这一咀嚼活动称为“反刍”。反刍是反刍动物从植物细胞壁(即纤维)中获得能量过程的一个步骤。反刍减小了纤维颗粒的尺寸,暴露出糖以供微生物发酵;另外,唾液中缓冲物质(碳酸盐和磷酸盐)中和了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酸,以便维持一个有利于纤维降解和瘤胃微生物生长的中性偏酸的环境。 与单胃动物不同,反刍动物的胃由4部分组成,即网胃、瘤胃、瓣胃、真胃。瘤胃是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器官,它是反刍动物体内的饲料处理工厂,饲料中约有70~85%可消化物质和50%粗纤维在瘤胃内消化,因此,瘤胃(包括网胃)消化在反刍动物整个消化过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瘤胃和网胃是位于反刍动物消化道最前端的2个胃,网胃内含物几乎持续地与瘤胃内含物相混合(每分钟混合1次),这两个胃常又称为网-瘤胃,他们共同具有高密度的微生物群系(细菌、原生动物、真菌)。瓣胃是个具有极大吸收能力的小器官,水和矿物质如钠和磷在瓣胃中吸收,经唾液重回到瘤胃中。由于瘤胃和真胃的消化方式有极大的不同,瓣胃是一个连接瘤胃和真胃的过渡器官。真胃相当于非反刍动物的胃,分泌强酸和许多消化酶。非反刍动物摄取的食物首先在胃中被消化,但是进入反刍动物真胃中的食糜主要由未被发酵的饲料颗粒、一些微生物发酵终产物以及生长在瘤胃中的微生物有机体本身所构成。 反刍动物与非反刍动物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纤维或半纤维并消化吸收,而非反刍动物在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盲肠等器官可消化分解部分纤维)。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复杂糖(纤维或半纤维)不能被非反刍动物利用,相反,在瘤胃和网胃中生活的微生物群系则可使反刍动物从纤维中获得能量。还有,非蛋白氮不能被非反刍动物利用,但可被瘤胃细菌用以合成蛋白质;瘤胃中合成的细菌蛋白是反刍动物所需氨基酸的主要来源。 2 瘤胃的主要特点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其原理为:由于细菌各自具有不同的酶系统,对糖的分解能力不同,有的能分解某些糖产生酸和气体,有的虽能分解糖产生酸,但不产生气体,有的则不分解糖。据此可对分解产物进行检测从而鉴别细菌。具体试验方法有:①糖类发酵试验是鉴定细菌最常用的生化反应,特别是对肠杆菌的鉴定尤为重要;②葡萄糖代谢类型鉴别试验;③七叶苷水解试验;④淀粉水解试验;⑤甲基红试验;⑥V-P试验;⑦β-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试验)。 1.糖(醇、苷)类发酵试验(1)原理:由于各种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苷)类的酶,故分解糖类的能力各不相同,有的能分解多种糖类,有的仅能分解l~2种糖类,还有的不能分解。细菌分解糖类后的终末产物亦不一致,有的产酸、产气,有的仅产酸,故可利用此特点以鉴别细菌。(2)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0.5%~l%的糖类(单糖、双糖或多糖)、醇类(甘露醇、肌醇等)、苷类(水杨苷等)。培养基可为液体、半固体、固体或微量生化管几种类型。(3)方法:将分离的纯种细菌,以无菌操作接种到糖(醇、苷)类发酵培养基中,置培养箱中培养数小时至两周后,观察结果。若用微量发酵管,或要求培养时间较长时,应保持湿度,以免培养基干燥。(4)结果:接种的细菌,若能分解培养基中的糖(醇、苷)类产酸时,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呈酸性反应。若产气可使液体培养基中倒管内或半固体培养基内出现气泡,固体培养基内有裂隙等现象。若不分解,培养基中除有细菌生长外,无任何其他变化。(5)应用:是鉴定细菌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试验,特别对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尤为重要。 2.氧化-发酵试验(0/F试验)(1)原理:细菌在分解葡萄糖的过程中,必须有分子氧参加的,称为氧化型。氧化型细菌在无氧环境中不能分解葡萄糖。细菌在分解葡萄糖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无氧降解的,称为发酵型。发酵型细菌无论在有氧或无氧的环境中都能分解葡萄糖。不分解葡萄糖的细菌称为产碱型。利用此试验可区分细菌的代谢类型。(2)培养基HL:Hugh-Leifson培养基。(3)方法:将待检菌同时穿刺接种两支HL培养基,其中一支培养基滴加无菌的液体石蜡(或其他矿物油),高度不少于lcm.将培养基于35℃培养48h或更长。(4)结果:两支培养基均无变化为产碱型或不分解糖型;两支培养基均产酸为发酵型;若仅不加石蜡的培养基产酸为氧化型。(5)应用: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与非发酵菌的鉴别,前者均为发酵型,而后者通常为氧化型或产碱型。也可用于葡萄球菌与微球菌间的鉴别。 3.β-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试验)(1)原理:有的细菌可产生β-半乳糖苷酶,能分解邻-硝基酚-β-D-半乳糖苷(ONPG),而生成黄色的邻-硝基酚,在很低浓度下也可检出。(2)试剂:0.75MONPG溶液:取80mg溶于l5ml蒸馏水中,在加入缓冲液(6.9gNaH2P04溶于45ml蒸馏水中,用30%NaOH调整pH为7.0,再加水至50m1)5ml,置4℃冰箱中保存。0NPG溶液为无色,如出现黄色,则不应再用。(3)方法:从克氏双糖铁培养基上取菌,于0.25ml无菌生理盐水中制成菌悬液,加入一滴甲苯并充分振摇,使酶释放。将试管置37℃水浴5min,加入0.25mlONPG试剂,水浴20min~3h观察结果。(4)结果:菌悬液呈现黄色为阳性反应,一般在20~30min内显色。(5)应用:迅速及迟缓分解乳糖的细菌ONPG试验为阳性,而不发酵乳糖的细菌为阴性。本实验主要用于迟缓发酵乳糖菌株的快速鉴定。 4.七叶苷水解试验(1)原理:有的细菌可将七叶苷分解成葡萄糖和七叶素,七叶素与培养基中枸橼酸铁的二价铁离于反应,生成黑色的化合物,使培养基呈黑色。(2)培养基:七叶苷培养基、胆汁七叶苷培养基。(3)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七叶苷培养基中,培养后观察结果。(4)结果:培养基变为黑色为阳性,不变色者为阴性。(5)应用:主要用于D群链球菌与其他链球菌的鉴别,前者阳性,后者阴性。也可用于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的鉴别。 5.甲基红试验(1)原理:某些细菌在糖代谢过程中,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可进一步分解,产生甲酸、乙酸、乳酸等,使培养基的pH降至4.5以下,当加入甲基红试剂则呈红色,为甲基红试验阳性。若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量少,或产生的酸进一步转化为其他物质(如醇、酮、醚、气体和水等),则培养基的酸度仍在pH6.2以上,故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呈黄色,是为阴性。(2)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表9 常见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表

高糖(碳水化合物)食物 碳水化合物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特别是提供唯一可被脑细胞及红血球所需的能量。不被使用的葡萄糖,可变成脂肪储存在体内。碳水化合物中含有一些不被消化的纤维,它有吸水及吸脂作用,所以有助清洗大肠及降低胆固醇,令大便畅通、体内废物顺利排出体外(见膳食纤维节)。 碳水化合物主要可分为糖、寡糖和多糖。糖主要存在于精制糖类中(如:蔗糖、蜜糖、糖果等)、蔬菜以至奶类制品。多糖则主要存在于淀粉类食物中,例如谷类、面包、土豆等。 高含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很多,除了纯品(如糖类和淀粉)大约含量在90%~100%之外,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主要是谷类(如面粉、大米、玉米等)和薯类(如白薯、土豆等)谷类食物一般含碳水化合物60%~80%;薯类脱水后高达80%左右;豆类为40%~60%。它们是血糖的主要来源。 我国营养学会建议,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能量的55%左右,相当于一天摄入300g~500g的谷类食物。 表1—13 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含量表(以100g可食部计) 食物名称含量g 食物名称含量g 白砂糖 99.9 麦芽糖 82.0 冰糖 99.3 无核蜜枣 81.9 什绵糖 98.9 脱水洋葱(白) 81.9 绵白糖 98.9 籼米粉 81.5 酸梅晶 98.4 枣(干) 81.1 水晶糖 98.2 白薯粉 80.9 固体桔子饮料 97.5 脱水马铃薯 80.7 宝宝福 97.3 脱水洋葱(紫) 80.6 猕猴桃晶 97.1 白薯干 80.5 红塘 96.6 糜子米(炒) 80.5 桔子晶 96.5 牛奶饼干 80.3 山查晶 95.9 香油炒面 80.1 豌豆粉丝 91.7 芡食米 79.6 泡泡糖 89.8 南瓜粉 79.5 麻香糕 88.7 脱水百合 79.3 麻烘糕 87.2 陈皮 79.0 米花糖 85.8 五谷香 78.9 团粉/淀粉85.8—85.3 魔芋精粉 78.8 龙虾片 85.5 栗子(干) 78.4 苹果脯 84.9 红果(干) 78.4 奶糖 84.5 籼米 78.3 蜜枣 84.4 糯米(平均) 78.3 茯苓夹饼 84.3 江米条 78.1 豆腐粉 84.3 脱水胡萝卜 77.9 粉条 84.2 稻米(平均) 77.9 粉丝 83.7 小米面 77.7 葡萄干 83.4 干切面 77.7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代谢有两个重要步骤:小肠中的消化和细菌帮助下的结肠发酵。这一认识改变了我们过去几十年对膳食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理解。例如,我们现在知道淀粉并不能完全消化,实际上有些是非常难消化的。难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不仅只提供少量能量,最重要的是其发酵产物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价值。“糖”并不是对健康普遍不利的,而淀粉也不一定对血糖和血脂产生有利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充实和扩展了碳水化合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理论,使我们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和吸收的认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4.3.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但由于停留时间短,消化有限;胃中由于酸的环境,对碳水化合物几乎不消化。因此其消化吸收主要有两种形式:小肠消化吸收和结肠发酵。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中完成。单糖直接在小肠中消化吸收;双糖经酶水解后再吸收;一部分寡糖和多糖水解成葡萄糖后吸收。在小肠不能消化的部分,到结肠经细菌发酵后再吸收(详见第1章)。 碳水化合物的类型不同,消化吸收率不同,引起的餐后血糖水平也不同。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表示某种食物升高血糖效应与标准食品(通常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效应之比。GI 值越高,说明这种食物升高血糖的效应越强。不同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在肠胃内消化吸收的速度不同,而消化、吸收的快慢与碳水化合物本身的结构(如支链和直链淀粉)、类型(如淀粉或非淀粉多糖)有关。此外,食物的化学成分和含量(如膳食纤维、脂肪、蛋白质的多少),加工方式,如颗粒大小、软硬、生熟、稀稠及时间、温度、压力等对GI都有影响。总之,越是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GI值就越高。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对健康不利。高“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则会造成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胰岛素幅度上下波动。低“升糖指数”的食品,能大幅减少心脏疾病的风险。一般果糖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高的食物,GI值偏低;膳食纤维高,一般GI值低,可溶性纤维也能降低食物GI值(如果胶和瓜尔豆胶),脂肪可延长胃排空和减少淀粉糊化,因此脂肪也有降低GI值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含脂肪高的个别食物(如冰淇淋)GI值较低,但对糖尿病病人来说仍是应限制的食物。当血糖生成指数在55以下时,可认为该食物为低GI食物;当血糖生成指数在55~75时,该食物为中等GI食物;当血糖生成指数在75以上时,该食物为高GI食物。 4.3.2碳水化合物的分布和利用 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吸收后,在肠壁和肝脏几乎全部转变为葡萄糖,主要合成为肝糖原储存,也可氧化分解供给肝脏本身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则经肝静脉进入体循环,由血液运送到各组织细胞,进行代谢或合成糖原储存,或氧化分解供能,或转变成脂肪等。综上所述,糖的代谢包括氧化分解直接提供能量,合成糖原储存备用,转变成脂肪等,这些过程相互联系和制约,共同组成复杂而有序的糖代谢。 4.3.2.1直接利用 葡萄糖被称为“首要燃料”,可直接被机体组织所利用。尤其是大脑神经系统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活动,约有1/5的总基础代谢发生在脑中,所以葡萄糖是机体中大脑的主要能源。在正常环境中,大脑的神经系统并不储存能量,而是直接利用葡萄糖来维持生命活动,所以脑中没有糖原这个中间物。如果注射过量的胰岛素,会使葡萄糖骤然减少,并很快引起神经系统变化。当然,饥饿状态下,大脑也可以利用其他形式的燃料来维持生命活动。 4.3.2.2转化成糖原 早在1850年,人类在动物体内第一次证明葡萄糖合成糖原。目前,人体中的糖代谢也已基本了解,肝脏是糖原最丰富的器官,骨骼肌的浓度比较低。但是,由于肌肉量多,肌肉仍是储存糖原的主要场所。正常情况下,人体碳水化合物储存的量是较少的。例如,如果在不进食情况下,一个成人走2~3h就几乎消耗全部储存。最后的呼吸商是0.75或更低,表明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表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表主食: 白糖99 红糖 93 藕粉 87 干粉 条 84 团粉 82 蜂蜜 80 麦乳 精 73 巧克力 66 蛋糕 65 牛乳 粉 55 茶叶 52 大米76糯米 76 高粱 米 75 青稞 72 小麦粉 72 玉米 72 面条 56 馒头 48 烙饼 油条 47 米饭 25 燕麦66 荞麦 66 薏米 64 大麦 63 赤小豆 61 绿豆 59 豌豆 57 蚕豆 48 扁豆 40 黑豆 27 黄豆 25 腐竹15 牛奶 5 豆腐 2.8 豆浆 1.5 面筋 1.3 豆腐 脑 0.5 水果: 葡萄干79 干枣 73 干龙 眼 65 干荔 枝 56 熟栗子 45 乌梅 42 鲜枣 23 山楂 22 花生 仁 22 甘蔗 21 香蕉 20 西瓜子20炒石榴 17 柿子 11 哈密 瓜 9 芒果15 鲜龙眼 15 桑椹 14 苹果 13 橄榄 12 柚子 12 无花 果 12 橙子 12 桔子 12 猕猴 桃 11 桃11 鲜葡萄 11 葵花 子 10炒 核桃 10 椰子 10 李子 9 柠檬 9 菠萝 9 梨 9 樱桃 9 木瓜 8 草莓6 杨梅 6 枇杷 6 甜瓜 6 杏 5 西瓜 4

蔬菜: 银耳78 平菇 70 木耳 66 黄花菜 60干 冬菇 60 香菇 59 海带 56 紫菜 49 猴头 菇 45 黑木 耳 34 地瓜30 百合 29 海藻 29 慈菇 26 大蒜 24 山芋 22 荸荠 21 藕 20 蚕豆 芽 20 土豆 17 莲子 16干 山药14 黄花菜 12鲜 芋头 12 蒜苗 10 姜 9 胡萝 卜 8 洋葱 8 黄豆芽 7 香菜 7 水萝 卜 7 毛豆 7 大葱6 马兰 6 冬笋 6 甜菜 6 四季豆 6 白萝 卜 6 丝瓜 5 茭白 5 辣椒 5青尖 芥菜 5 菜豆 5 空心菜 5 苋菜 5 春菜 4 刀豆 4 菜花 4 小葱 4 柿子 椒 4青 绿豆芽 4 圆白 菜 3 芥蓝 3 韭菜 3 韭黄3 生菜 3 莴笋 叶 3 龙须 菜 3芦笋 苤蓝 3 卷心 菜 3 菠菜 3 茄子 3 苦瓜 3 雪里 红 3 黄瓜 3 冬瓜2 芹菜 2 番茄 2 蘑菇 2 油菜 2 大白 菜 2 小白 菜 2 莴笋 2 南瓜 1 松蘑 0.4

31第三节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一)口腔内消化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自口腔开始。口腔分泌的唾液中含有α-淀粉酶(α-amylase),又称 唾液淀粉酶(ptyalin),唾液中还含此酶的激动剂氯离子,而且还具有此酶最合适pH6~7 的环境。α-淀粉酶能催化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糖原分子中α-1,4-糖苷键的水解,但不能水解这些分子中分支点上的α-1,6-糖苷键及紧邻的两个α-1,4-糖苷键。水解后的产物可有葡萄糖、麦芽糖、异麦芽糖、麦芽寡糖以及糊精等的混合物。 (二)胃内消化 由于食物在口腔停留时间短暂,以致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不大。当口腔内的碳水化合物食物被唾液所含的粘蛋白粘合成团,并被吞咽而进人胃后,其中所包藏的唾液淀粉酶仍可使淀粉短时继续水解,但当胃酸及胃蛋白酶渗入食团或食团散开后,pH 下降至1~2 时,不 再适合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同时该淀粉酶本身亦被胃蛋白酶水解破坏而完全失去活性。胃液不含任何能水解碳水化合物的酶,其所含的胃酸虽然很强,但对碳水化合物也只可能有微少或极局限的水解,故碳水化合物在胃中几乎完全没有什么消化。 (三)肠内消化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主要是在小肠中进行。小肠内消化分肠腔消化和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上的消化。极少部分非淀粉多糖可在结肠内通过发酵消化。 1.肠腔内消化肠腔中的主要水解酶是来自胰液的α-淀粉酶,称胰淀粉酶(amylopsin),其作用和性质与唾液淀粉酶一样,最适pH 为6.3~7.2,也需要氯离子作激动剂。胰淀粉酶对末端α-1,4-糖苷键和邻近α-1,6-糖苷键的α-1,4-糖苷键不起作用,但可随意水解淀粉分子内部的其他α-1,4-糖苷键。消化结果可使淀粉变成麦芽糖、麦芽三糖(约占65%)、异麦芽糖、α-临界糊精及少量葡萄糖等。α-临界糊精是由4~9 个葡萄糖基构成。 2.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上的消化淀粉在口腔及肠腔中消化后的上述各种中间产物,可以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进一步彻底消化。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含有丰富的α- 糊精酶(α-dextrinase)、糖淀粉酶(glycoamylase)、麦芽糖酶(mahase)、异麦芽糖酶(isomahase)、蔗糖酶(sucrase)及乳糖酶(|actase),它们彼此分工协作,最后把食物中可 消化的多糖及寡糖完全消化成大量的葡萄糖及少量的果糖及半乳糖。生成的这些单糖分子均可被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 3.结肠内消化小肠内不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到达结肠后,被结肠菌群分解,产生氢气、甲烷气、二氧化碳和短链脂肪酸等,这一系列过程称为发酵。发酵也是消化的一种方式。所产生的气体经体循环转运经呼气和直肠排出体外,其他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被肠壁吸收并被机体代谢。碳水化合物在结肠发酵时,促进了肠道一些特定菌群的生长繁殖,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 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碳水化合物经过消化变成单糖后才能被细胞吸收。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小肠的空肠。单糖首先进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再进入小肠壁的毛细血管,并汇合于门静脉而进入肝脏,最后进入大循环,运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在吸收过程中也可能有少量单糖经淋巴系统而进人大循环。 单糖的吸收过程不单是被动扩散吸收,而是一种耗能的主动吸收。目前普遍认为,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上有一特异的运糖载体蛋白,不同的载体蛋白对各种单糖的结合能力不同,有的单糖甚至完全不能与之结合,故各种单糖的相对吸收速率也就各异。

常见碳水化合物含量表

常见碳水化合物含量表 食物名称碳水化合物食物名称碳水化合物食物名称碳水化合物稻米(东北)75.3素虾16.6白瓜子 3.8 稻米77.5芸豆54.2山核桃26.8 方便面60.9红薯23.1松子9 高粱米70.4胡萝卜7.7松子仁 2.2 挂面74.5姜7.6西瓜子9.7 花卷45.6萝卜4榛子14.7 黄米72.5马铃薯16.5杏仁 2.9 煎饼74.7油炸土豆片40面筋39.1 苦荞麦粉60.2藕15.2艾窝窝43.1 烙饼51藕粉92.9饼干69.2 馒头48.3山药11.6蛋糕61.2 面条58菠萝9.5豆汁 1.3 米饭25草莓6江米条77.7 米粥9.8橙10.5凉粉11.2 米粉78.2柑11.5绿豆糕72.2 糯米77.5甘蔗15.4驴打滚39.9 血糯米73.7桂圆16.2麻花51.9 烧饼62.7桂圆干62.8面包58.1 通心粉75.4果丹皮77.4月饼52.3 小麦粉71.5山楂22冰欺凌17.3 小米73.5橘子9.7茶叶50.3 小米粥8.4李子7.8橘汁23.2 燕麦片61.6梨7.3奶糖84.5 油饼40.4荔枝16.1巧克力51.9 玉米66.6芒果7芝麻南唐49.7 玉米面66.9苹果12.3苹果酱68.7

豇豆58.9核桃9.6炼乳55.4豆腐 3.8葡萄9.9母乳7.4豆腐干10.7柿子17.1奶酪 3.5豆腐皮18.6桃10.9牛奶 3.4豆浆粉64.6香蕉20.8牛乳粉51.9豆沙51杏7.5酸奶9.3腐乳7.6枣28.6羊乳 5.4腐竹21.3猕猴桃11.9豆奶粉68.7黄豆18.6白果72.6健儿粉82.7绿豆58.5花生17.3乳儿粉73.5素鸡 3.9花生仁16鹌鹑蛋 2.1豌豆54.3葵花籽13鸡蛋 1.3赤豆55.7莲子64.2松花蛋 4.5油豆腐 4.3栗子77.2鸭蛋 3.1香肠 5.9荷兰豆 3.5鹅蛋 2.8火腿肠15.6黄豆芽3甜面酱27.1狗肉 1.8鲜豇豆4味精26.5酱牛肉 3.2毛豆 6.5芝麻酱16.8驴肉0.4豌豆苗 2.8大头菜6 香菇 1.9芝麻21.7冬菜7 八宝菜10.2大白菜 3.1甘露 6.3马肉11菠菜 2.8腌黄瓜 2.2牛肉0.1菜花 3.4糖蒜25.9牛肉干 1.9油菜心 1.8腌雪里红 3.3牛肉松67.7大葱 5.2榨菜 4.4兔肉0.9大蒜26.5芫荽5 羊肉0.2茭白4油菜 2.7猪肝 5.6金针菜27.2西兰花 2.7猪肉 1.5韭菜 3.2白兰花 4.5

碳水化合物百度百科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由于它所含的氢氧的比例为二比一,和水一样,故称为碳水化合物。它是为人体提供热能的三种主要的营养素中最廉价的营养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两类:人可以吸收利用的有效碳水化合物如单糖、双糖、多糖和人不能消化的无效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是人体必须的物质。 糖类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它不仅是营养物质,而且有些还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例如:肝脏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型中的糖与免疫活性有关。此外,核酸的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类化合物——核糖和脱氧核糖。因此,糖类化合物对医学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自然界存在最多、具有广谱化学结构和生物功能的有机化合物。可用通式Cx(H2O)y来表示。有单糖、寡糖、淀粉、半纤维素、纤维素、复合多糖,以及糖的衍生物。主要由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而形成,是光合作用的初期产物。从化学结构特征来说,它是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的化合物或经水解转化成为多羟基醛类或酮类的化合物。例如葡萄糖,含有一个醛基、六个碳原子,叫己醛糖。果糖则含有一个酮基、六个碳原子,叫己酮糖。它与蛋白质、脂肪同为生物界三大基础物质,为生物的生长、运动、繁殖提供主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之一。

发现历史 在人们知道碳水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其组成以前,碳水化合物已经得到很好的作用,如今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植物作为食物,利用其制成发酵饮料,作为动物的饲料等。一直到18世纪一名德国学者从甜菜中分离出纯糖和从葡萄中分离出葡萄糖后,碳水化合物研究才得到迅速发展。1812年,俄罗斯化学家报告,植物中碳水化合物存在的形式主要是淀粉,在稀酸中加热可水解为葡萄糖。1884年,另一科学家指出,碳水化合物含有一定比例的C、H、O三种元素,其中H和O的比例恰好与水相同为2:1,好像碳和水的化合物,故称此类化合物为碳水化合物,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化学组成 糖类化合物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子中H和O的比例通常为 2:1,与水分子中的比例一样,故称为碳水化合物。可用通式Cm (H2O )n表示。因此,曾把这类化合物称为碳水化合物。但是后来发现有些化合物按其构造和性质应属于糖类化合物,可是它们的组成并不符合Cm(H2O )n 通式,如鼠李糖(C6H12O5)、脱氧核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表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表 主食 白砂糖99 红糖 93 藕粉 87 干粉 条 84 团粉 82 蜂蜜 80 麦乳 精 73 巧克力 66 蛋糕 65 牛乳 粉 55 茶叶 52 大米76糯米 76 高粱 米 75 青稞 72 小麦粉 72 玉米 72 面条 56 馒头 48 烙饼 油条 47 米饭 25 燕麦66 荞麦 66 薏米 64 大麦 63 赤小豆 61 绿豆 59 豌豆 57 蚕豆 48 扁豆 40 黑豆 27 黄豆 25 腐竹15 牛奶 5 豆腐 2.8 豆浆 1.5 面筋 1.3 豆腐 脑 0.5 水果 葡萄干79 干枣 73 干龙 眼 65 干荔 枝 56 熟栗子 45 乌梅 42 鲜枣 23 山楂 22 花生 仁 22 甘蔗 21 香蕉 20 西瓜子20炒石榴 17 柿子 11 哈密 瓜 9 芒果15 鲜龙眼 15 桑椹 14 苹果 13 橄榄 12 柚子 12 无花 果 12 橙子 12 桔子 12 猕猴 桃 11 桃11 鲜葡萄 11 葵花 子 10炒 核桃 10 椰子 10 李子 9 柠檬 9 菠萝 9 梨 9 樱桃 9 木瓜 8 草莓6 杨梅 6 枇杷 6 甜瓜 6 杏 5 西瓜 4

银耳78 平菇 70 木耳 66 黄花菜 60干 冬菇 60 香菇 59 海带 56 紫菜 49 猴头 菇 45 黑木 耳 34 地瓜30 百合 29 海藻 29 慈菇 26 大蒜 24 山芋 22 荸荠 21 藕 20 蚕豆 芽 20 土豆 17 莲子 16干 山药14 黄花菜 12鲜 芋头 12 蒜苗 10 姜 9 胡萝 卜 8 洋葱 8 黄豆芽 7 香菜 7 水萝 卜 7 毛豆 7 大葱6 马兰 6 冬笋 6 甜菜 6 四季豆 6 白萝 卜 6 丝瓜 5 茭白 5 辣椒 5青尖 芥菜 5 菜豆 5 空心菜 5 苋菜 5 春菜 4 刀豆 4 菜花 4 小葱 4 柿子 椒 4青 绿豆芽 4 圆白 菜 3 芥蓝 3 韭菜 3 韭黄3 生菜 3 莴笋 叶 3 龙须 菜 3芦笋 苤蓝 3 卷心 菜 3 菠菜 3 茄子 3 苦瓜 3 雪里 红 3 黄瓜 3 冬瓜2 芹菜 2 番茄 2 蘑菇 2 油菜 2 大白 菜 2 小白 菜 2 莴笋 2 南瓜 1 松蘑 0.4

反刍动物瘤胃的四种疾病诊疗

反刍动物瘤胃的四种疾病诊疗 1.前胃弛缓 症状:前胃弛缓按其病情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型:急性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或消失、反刍减少或停止,听诊瘤胃收缩能力减弱,蠕动次数减少,瓣胃蠕动音低沉,瘤胃内容物充满、黏硬,或呈粥状。便秘或下痢。如伴发前胃炎或酸中毒时,排棕褐色糊状粪便、恶臭,精神高度沉郁,发生脱水现象。 慢性型:常为继发性因素引起。食欲不定,常需嚼,磨牙,反刍间断或停止,嗳气减少,病情弛缓,周期性消化不良,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内容物稀软或黏硬。瘤胃轻度臌胀,肠蠕动音微弱或低沉。便秘,粪便干硬,呈暗褐色,附着粘液;时有下痢,或下痢与便秘交替发生。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瘤胃内容物性质的变化,作为诊断依据。 瘤胃液PH6.5-7.0,前胃弛缓时,PH下降至5.5以下,个别病例升至8.0或更高,纤毛虫存活率显著降低或消失。 鉴别诊断:注意与酮病、创伤性网胃腹膜炎、皱胃变位、瘤胃积食和迷走神经消化不良等疾病区别。 治疗:前胃弛缓的治疗原则,在于排除病因,增强神经体液调节,健脾胃,促进反刍,防腐止酵,消导,强心补液,防止脱水和自体中毒的综合疗法。 2.瘤胃臌胀 症状:常发生于大量采食易发酵的饲料后不久。病畜腹围急剧增大,腹旁窝突出,严重者可高出脊背。叩诊瘤胃紧张而呈鼓音。腹痛不安,回头顾腹,摇尾,后肢踢腹,频繁起卧。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结合病史不难诊断,但应注意区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原因,继发性的瘤胃臌胀还表现原发病的病症,还应注意确诊是泡沫性还是非泡沫性的瘤胃臌胀。 治疗:本病得治疗原则是着重排气消胀,理气止酵,强心输液,健胃消导。治疗中,根据情况,采用强心补液,增进疗效,当泡沫性瘤胃臌胀用药无效时,应及时采取瘤胃切除术,取出其内容物,按照外科手术要求处理,可获良好效果。 3.瘤胃积食 症状:通常在过量采食后数小时内发病,病情发展迅速。初期神情不安,回头顾腹;食欲、反刍消失,嗳气、流延,有时候逆呕或呕吐,呼吸促迫。腹部膨胀。 诊断:依据过食发病,瘤胃内容物充满而黏硬或坚实,腹围增大,呼吸急促且具有腹痛表现,容易确诊。 治疗:本病得治疗原则增强前胃运动机能,促进瘤胃内容物的运转,消积化滞,防止脱水与自体中毒及对症治疗。先绝食,并进行瘤胃按摩;清肠消导。在药物治疗无效时,即应进行瘤胃切除手术,取出内容物。 4.瘤胃酸中毒 症状:急性病例常在采食后无明显病症,于3-5h内突然死亡。病情轻的神情恐惧,食欲反刍减退,瘤胃运动减退,肚腹胀满,粪便灰色,松软或下痢。间或后肢踢腹,呈现腹痛。 诊断:应根据过食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物类饲料的病史及其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瘤胃胀满,卧地不起,具有蹄液炎和神经症状。瘤胃液PH下降至5.0下降;酸血症血液PH降至7.0以下,血清转氨酶显著增高,碱储减低,尿呈酸性反应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论证,即可作出正确诊断。 治疗:首先是抑制乳酸产生和酸中毒,其次应用抗组织胺制剂,消除过敏性反应,第三强心输液,调节电解质,维持循环血量,第四促进前胃运动,增强胃肠机能,排除有毒物质,第五保护肝脏,增强解毒功能,第六镇静安神,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此外应加强饲养和护理。

碳水化合物表

常见碳水化合物含量表 低碳水化合物减肥法主张不要摄取米饭、面食、马铃薯、面食、麦片、米粉、芋头等含淀粉量高的食物。 肉类、鱼类、蛋类、植物油(橄榄油或花生油)基本上不含碳水化合物。动物油脂不属于碳水化合物。 食物名称碳水化合物食物名称碳水化合物食物名称碳水化合物稻米(东北)75.3 素虾16.6 白瓜子 3.8 稻米77.5 芸豆54.2 山核桃26.8 方便面60.9 红薯23.1 松子9 高粱米70.4 胡萝卜7.7 松子仁 2.2 挂面74.5 姜7.6 西瓜子9.7 花卷45.6 萝卜 4 榛子14.7 黄米72.5 马铃薯16.5 杏仁 2.9 煎饼74.7 油炸土豆片40 面筋39.1 苦荞麦粉60.2 藕15.2 艾窝窝43.1 烙饼51 藕粉92.9 饼干69.2 馒头48.3 山药11.6 蛋糕61.2 面条58 菠萝9.5 豆汁 1.3 米饭25 草莓 6 江米条77.7 米粥9.8 橙10.5 凉粉11.2 米粉78.2 柑11.5 绿豆糕72.2 糯米77.5 甘蔗15.4 驴打滚39.9 血糯米73.7 桂圆16.2 麻花51.9 烧饼62.7 桂圆干62.8 面包58.1 通心粉75.4 果丹皮77.4 月饼52.3 小麦粉71.5 山楂22 冰欺凌17.3 小米73.5 橘子9.7 茶叶50.3 小米粥8.4 李子7.8 橘汁23.2 燕麦片61.6 梨7.3 奶糖84.5 油饼40.4 荔枝16.1 巧克力51.9 玉米66.6 芒果7 芝麻南唐49.7 玉米面66.9 苹果12.3 苹果酱68.7 豇豆58.9 核桃9.6 炼乳55.4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碳水化合物在体内分解过程中,首先经糖酵解途径降解为丙酮酸,在无氧情况下,丙酮酸在胞浆内还原为乳酸,这一过程称为碳水化合物的无氧氧化。由于缺氧时葡萄糖降解为乳酸的情况与酵母菌内葡萄糖“发酵”生成乙酸的过程相似,因而碳水化合物的无氧分解也称为“糖酵解”。在有氧的情况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后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被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及水,这个过程称为碳水化合物的有氧氧化。 (一)无氧分解 1.糖酵解过程由于葡萄糖降解到丙酮酸阶段的反应过程对于有氧氧化和糖酵解是共同的,因此把葡萄糖降解成丙酮酸阶段的具体反应过程单独地称为糖酵解途径。整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 1 分子葡萄糖转变为2 分子磷酸丙糖,第二阶段由磷酸丙糖生成丙酮酸。第一阶段反应是一个耗能过程,消耗 2 分子ATP;第二阶段反应是产能过程,一分子葡萄糖可生成 4 分子的ATP,整个过程净生成2 分子ATP。 2.糖酵解作用的生理意义糖酵解产生的可利用能量虽然有限,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例如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肌肉可因氧供应不足处于严重相对缺氧状态,这时需要通过糖酵解作用补充急需的能量。 (二)有氧氧化 葡萄糖的有氧氧化反应过程可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此阶段的化学反应与糖酵解途径完全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转变成乙酰辅酶A。第三阶段是乙酰辅酶 A 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成CO2 和H20,并释放出能量。三羧酸循环由一连串的反应组成。这些反应从有 4 个碳原子的草酰乙酸与 2 个碳原子的乙酰CoA 的乙酰基缩合成 6 个碳原子的柠檬酸开始,反复地脱氢氧化。通过三羧酸循环,葡萄糖被完全彻底分解。 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1 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可净生成36~38 个ATP,是无氧酵解生成量的18~19 倍。有氧氧化不但释放能量的效率高,而且逐步释放的能量储存于ATP 分子中,因此能量的利用率也很高。

35种低碳水化合物食物清单

35种低碳水化合物食物清单 作者晃悠的老刘忙 2015.01.27 09:45 字數3746 閱讀179799評論6喜歡112讚賞2 碳水化合物一直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一方面你需要碳水化合物来给你提供身体所必须的燃料,另一方面它可以 轻易的把你的6块腹肌变成一块肥肉。如果身体出现低能量, 内脏和肌肉增长乏力这些迹象,就表明你最近你和高碳水化合物接触的过于亲密了,毫无疑问,如果你经常在超市目的不清的购物,往往都会被淀粉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引诱,然后让你远离天然食物,使你碳水化合物消费泛滥,导致身体缺乏蛋白质。要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因素就是要让你的身体充满了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食物,同时还要富含重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和未经加工的复杂碳水化合物,我们曾经列出过一份蛋白质食物的清单,那么今天就来看看低碳水化合物的清单,希望能为你的生活带来更多更好的营养建议。 低碳水化合物蔬菜 1、西葫芦,碳水化合物含量:7克(中等大小) 西葫芦是一个很好的蔬菜,非常适合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如果你拥有高超的厨艺,能够把它变成意大利面的替代品是最好的,注意,是替代高碳水化合物的意大利面条。做土豆饼添加它也可以减少面粉的用量。 营养价值:虽然西葫芦不被人们认为是所谓的超级食品,但 它含有一系列的基本营养素:维生素B6、锰、钾、维生素C 2、菜花,碳水化合物含量:每100克含5克

菜花在营养界一直被誉为瘦淀粉,一旦蒸熟后,其特性完全可以代替土豆泥成为低碳水化合物的首选,甚至能加入到奶油汤和比萨饼里,做面食时也可以代替部分面粉,同时可以替代大米或其他主食。 营养价值: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家族的一员与花椰菜和甘蓝为身体提供大量的抗氧化剂。 3、甜菜,碳水化合物含量:每100克含9克 营养丰富,绿叶蔬菜应该作为低碳水化合物的首选添加到您的购物车中,甜菜也不例外。你可以蒸它或搭配肉丝炒制,味道非常不错,颜色也很好看。 营养价值:提供大量的维生素K,在营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 发现,能够降低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 4、蘑菇,碳水化合物含量:每100克含3克 从白色到小褐菇到更多异国情调的香菇,都是低碳水化合物的代表,但这些食用菌富含鲜美的味道。大而多肉的种类可以用作代替汉堡中的面包,或者洒进你最喜爱的比萨饼里面。 营养的好处: 含有大量促进免疫的化合物。 5、芹菜,碳水化合物含量:1克/根 芹菜由大约95%的水构成,所以毫无疑问它是一个低碳水化 合物食物,可以添加到沙拉里食用,或者只是涂一些黄油,其营养成分也秒杀加工过的碳水化合物零食。所以,你为何不像《急救男神》里的帅哥医生一样每天来一根呢? 营养价值:获得额外剂量的维生素K,从而增强骨骼强度。6、樱桃番茄,碳水化合物含量:每100克含4克

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瘤胃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瘤胃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杨在宾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泰安, 271018) 摘要本文综述了碳水化合物被瘤胃微生物降解成单糖,并进而分解成VFA的途经。反刍动物葡萄糖来源主要是丙酸糖异生。综述还阐述了甲烷能产生量估测、控制和过瘤胃碳水化合物调控技术。 关键词:碳水化合物,代谢规律,调控技术,反刍动物。 RECENT DEVELOPMENT ON METABOLISM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CARBOHYDRATES FOR RUMINANTS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China) YANG Zai-bin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ed the metabolic pathways that all the dietary carbohydrates are converted to glycoses, and the glycoses are promptly converted to VFA, propionate acid is largely converted to glucose by the liver, and it is the primary source of glucose for ruminant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d the ways of estimate and control on methane energy produced in rumen and the technology of by pass carbohydrates. Key words: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control technology and ruminant 改革开发20余年,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生产结构已改变了长期以来以猪为首的传统饲养格局,实现了猪、鸡、牛、羊全面发展的新局面。然而由于饲料资源的限制,迅速发展的牛、羊业仍然以低质秸秆为主要饲料,奶牛主要靠提高精饲料维持产奶量,因此,能量饲料的均衡供应是制约牛、羊业生产水平的主要因素。碳水化合物是最低廉的供能物质,根据反刍动物消化生理特点,弄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规律,对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效率意义重大。 1.瘤胃碳水化合物代谢机理 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的代谢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各种复杂的碳水化合物降解成各种单糖,这一过程是在细胞外微生物酶催化下完成的;第二阶段是微生物将第一阶段降解产生的各种单糖立即吸收进入细胞内进一步分解。 1.1瘤胃微生物细胞外消化 饲料中的各种复杂碳水化合物,包括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均被瘤胃微生物分泌至细胞外的各种酶,进行不同程度降解,最终形成各种单糖(如图1所示)。饲料中的纤维素被一种或几种β—1,3—葡萄糖苷酶降解成纤维二糖,并进一步分解成葡萄糖或在磷酸化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葡萄糖—1—磷酸。淀粉和糊精经淀粉酶作用转变成麦芽糖,再经麦芽糖酶、麦芽糖磷酸化酶或1,6—葡萄糖苷酶催化生成葡萄糖或葡萄糖—1—磷酸。果聚糖被相应酶水解成果糖。饲草中的半纤维素、戊聚糖和果胶,可被相应酶降解为木糖及其他戊糖或糖醛酸,并进一步进入糖代谢。木质素是一种特殊结构物质,基本上不能被分解。

碳水化合物代谢

第五章碳水化合物代谢 碳水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重要有机物,占植物干重的50%以上, 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由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 0 光解、光合P酸化ADP、NADP+ 光反应:光叶绿体 H 2 NADPH.H+ 光合作用ATP 暗反应: RuBP+CO2 PGA G 蔗糖、淀粉。。。。。。。 糖类(碳水化合物)物质在生物体内有哪些作用? 1.糖类物质是异养生物的主要能源之一,糖在生物体内经一系列的降解而释放大量的 能量供生命活动之需要。 2.糖类物质及其降解的中间产物,可作为合成蛋白质、脂肪的主要碳架。 在细胞中糖类物质与蛋白质、核酸、脂肪等常以结合状态存在,这些复合分子具有许 多特异而重要的生物功能。 第一节第一节植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 O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情况 一、一、CH 2 (一)(一)作为结构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棉花是纯纤维,糖与脂构 成糖脂构成生物膜,如质膜、核膜、线粒体膜等都是糖脂构成的,核糖、 脱氧核糖是细胞中核酸的组成成分,粘多糖是结缔组织,基质的组成物 质。 (二)(二)作为贮藏物质:如淀粉→多聚葡萄糖,菊糖→多聚果糖,蔗糖等, 土豆、红苕、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洋姜的主要成分是菊糖、甘蔗以 蔗糖的形式贮藏。 (三)(三)作为代谢物质:代谢物的糖多半里以磷酸化的形式存在,有丙糖、 丁糖、戊糖、已糖、庚糖。G-6-P、G-3-P、DHAP、E-4-P、Ru-5-P、R-5-P、 F-6-P等。 二、二、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种类: (一)(一)单糖:三碳糖:G-3-P 四碳糖:E-4-P 五碳糖:R-5-P、Ru-5-P、Xu-5-P、X-5-P 六碳糖:G-1-P、G-6-P、F-6-P 七碳糖:Su-7-P (二)寡糖 1、1、双糖:蔗糖由α-葡萄糖和β-果糖以1,2-糖苷键连接而成。 2、2、三糖:棉籽糖=密二糖+果糖 3、四糖:水苏糖:半乳糖+棉籽糖 (二)(二)多糖:多糖有两类: ①同聚糖:由同一种单糖缩合而成,如淀粉:多聚α-葡萄糖,纤维素:多聚β- 葡萄糖。 ②杂聚糖:由几种单糖缩合而成的多糖,如:a、半纤维由木糖、阿拉伯糖等构成,b、果胶 物质,c、肽聚糖。杂聚糖是构成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第二节淀粉的分解与合成 种子萌发时,以分解淀粉为主,当种子形成时,淀粉以合成为主。 淀粉的分解是淀粉酶的作用,淀粉酶广泛存在,人的口腔有唾液淀粉酶,微生物体内有 淀粉酶,植物种子萌发时也是经淀粉酶的作用分解的。 一、淀粉的分解(所需要的酶)

营养学碳水化合物

第四章碳水化合物 抗生酮作用:由于葡萄糖在体内氧化可生成草酰乙酸,脂肪在体内代谢生成乙酰基必须要同草酰乙酸结合,进入三羧酸循环才能被彻底氧化,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不足,集体要用储存的脂肪来提供能量。但机体对脂肪酸的氧化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动用脂肪过多,其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酮体)不能完全氧化,即产生酮体,酮体是一种酸性物质,如在体内积存太多,即引起酮血症,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可保证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即抗生酮作用。 一、单糖、双糖及糖醇 (1).单糖(monosacchride) 凡不能被水解为更小分子的糖(核糖、葡萄糖 .葡萄糖(glucose) 来源:淀粉、蔗糖、乳糖等的水解; 作用:作为燃料及制备一些重要化合物; 脑细胞的唯一能量来源 果糖(fructose) 来源:淀粉和蔗糖分解、蜂蜜及水果; 特点:代谢不受胰岛素控制;通常是糖类中最甜的物质,食品工业中重要的甜味物质(2)双糖(oligosacchride) 凡能被水解成少数(2-10个)单糖分子的糖。 如:蔗糖葡萄糖 + 果糖 1.蔗糖 来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内; 作用:食品工业中重要的含能甜味物质; 与糖尿病、龋齿、动脉硬化等有关 2.异构蔗糖(异麦芽酮糖) 来源:蜂蜜、蔗汁中微量存在; 特点:食品工业中重要的含能甜味物质;耐酸性强、甜味约为蔗糖的42%,不致龋 3.麦芽糖 来源:淀粉水解、发芽的种子(麦芽); 特点:食品工业中重要的糖质原料,温和的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l/2。 4.乳糖 来源:哺乳动物的乳汁; 特点:牛乳中的还原性二糖;发酵过程中转化为乳酸;在乳糖酶作用下水解;乳糖不耐症。功能: ★是婴儿主要食用的碳水化合物。 ★构成乳糖的D—半乳糖除作为乳糖的构成成分外,还参与构成许多重要的糖脂(如脑苷脂、神经节苷酯)和精蛋白,细胞膜中也有含半乳糖的多糖,故在营养上仍有一定意义。 乳糖不耐症:有些人体内缺乏乳糖酶时,乳糖就不会被水解,无法被吸收,故饮用牛奶后会产生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医学上称之为乳糖不耐症。 5.异构乳糖 组成:1分子半乳糖和1分子果糖组成 来源:乳糖异构; 特点: 无天然存在,由乳糖异构而来; 不能被消化吸收,通便作用; 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抑制腐败菌的生长; 2.特点: 生成的褐色聚合物在消化道中不能水解,无营养价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