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相声演员师承资料

中国相声演员师承资料

中国相声演员师承资料
中国相声演员师承资料

中国相声演员师承资料

相声界一般认为张三禄是第一代相声演员,但实际还是尊朱绍文为祖师爷,所以就以其师兄弟三人为第一代相声艺人。这与一些传承记载不同,但大体辈份关系未变。

第一代:朱绍文,阿彦涛与沈春和,师兄弟三人。

第二代:朱绍文的弟子中的两位徐有禄和范有缘,还有阿彦涛的弟子之一春长龙,他们后来都收了对相声界发展非常重要的弟子。

第三代:称为“德”字辈,因为名字中带德字的多,其中也多是师傅的赐名或者自己改名。著名的,徐有禄的徒弟有焦德海、刘德智,范有缘的徒弟有周德山,春长龙的弟子有马德禄,马德禄便是相声名宿马三立的父亲。

第四代:这一代相声艺人使得相声传出北京,流传各地。尤其是在天津卫,红火程度甚至超过了北京。

著名的有:

(焦德海)张寿臣、常连安,朱阔泉

(周德山)马三立

(马德禄)郭荣起

(范瑞亭)焦寿海

(刘德智)郭启儒

这一代的老演员有的到了近期还会出现在舞台。如马三立自幼拜师,在相声行已经七十余年了,德高望重,至今仍偶登台,与观众见面。郭启儒在解放后还常与侯宝林搭档,甚至七十年代末还演出如《夜行记》,《游园惊梦》等段子。

第五代:称为“宝”字辈,这是非常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代,他们演绎了现代相声的精典模式,并奠定了相声理论的基石.

其中著名的有:

(张寿臣)刘宝瑞,田立禾

(焦寿海)赵佩茹(宝琛)

(马三立)常宝华,常宝丰

(常连安)高元钧

(朱阔泉)侯宝林,马志明,王凤山

(于俊波)白全福,郭全宝

(郭荣起)常宝霆,杨少华

(谭伯如)陈涌泉,赵世忠

宝字辈除了侯宝林,刘宝瑞,赵宝琛等大师以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相声世家-天津常家.父辈常连安七岁拜师学艺,本是师从富连成科班唱京戏,后来改行研究变戏法,最后改行说相声,师从焦德海。他的五个儿子后来都说了相声,长子常宝堃,艺名小蘑菇,九岁便与父同台献艺,师从张寿臣,十三岁出师后与赵宝琛搭裆,享誉京津两地,并带出了一些优秀的弟子,如以文面逗哏著称的苏文茂。后抗美援朝慰问演出时牺牲在前线,被追认为烈士。

其子常贵田(长得够帅的)继承父志,亦登上相声舞台,师从父亲生前的搭裆赵佩茹,出师后与其叔常宝华搭档,演出了不少精彩作品。

常家老三常宝霆,与白全福搭档,也是相声界的黄金组合,著名的《道德法庭》。

其师弟杨少华,捧哏温傻,风格独特。

这一辈中可谓大师辈出,现代相声界的奠基人都出在第五代相声演员中。这一代演员不但自己功力精湛,而且甘心为下一辈演员当扶梯。他们经常为下一代演员捧哏,在舞台上以深厚的功力压住阵脚,形成了相声界老少配的特有现象.

如赵世忠,为师侄赵振铎捧哏

如陈涌泉年龄不是很大但辈份极高,与李金斗常搭裆,他们在师承辈份上竟然是祖孙关系,他还在北大任中文系讲师

如常宝华,为侄子常贵田捧哏等。

马三立的长子马存明,是第五代演员中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少数演员之一,他虽然较其它演员如侯宝林、刘宝瑞等龄差不小,但因为其父在相声界崇高的辈份,使得他也跻身于宝字辈当中。其风格传统老到,许多父亲的老段子在他手中又焕发青春,甚至《开粥厂》、《卖挂票》、《白事会》等传统段子,风范直逼老马。

还有山东快书老艺人高元钧,早年师从常连安说相声,后专攻山东快书,成为我国现代山东快书第一人。

而侯宝林的师弟王凤山,和老前辈马三立搭裆多年,合作得天衣无缝,并擅演快板儿,曲艺界无出其右。王老还带有徒弟如著名笑星石富宽。王凤山辞逝后,马三立从此谢绝舞台,不再演对口相声,最多说些单口小笑话之类。一来是寄托对老搭裆的怀念,二来马三立风格高怪,难有人能捧得动他,前有王凤山绝艺在,无人再敢续貂,马老也无此心。天绝凤山,亦绝马老知音。

郭全宝,则是侯宝林和刘宝瑞两位宝字辈大角儿的指定捧哏人,不温不火,深受观众喜爱,一直到大师相继辞世。

田立禾,以前没有听过他的相声。一直到前年春节的传统相声晚会,他出来说了一些传统段子,有一小段是模仿一个新死了太夫的寡妇的悲哀,一段台词之后,声泪俱下,感人肺腑,谁知一抹脸儿,擦汗拭泪后又恢复轻松自如之态,马上进入下一包袱的铺垫,其表演功力真是令人惊叹。

第五代相声演员,宝字辈轰轰烈烈,若要细说,一言难尽。现在不常听相声的年轻人,如果想了解中国传统相声的魅力,至少要从宝字辈听起,而并非他们的徒孙之流,一些将相声再渡引向粗浅之人。

第六代相声演员,许多大家都非常熟悉,其中著名的有:

(侯宝林)侯耀文,马季,丁广泉,师胜杰

(常宝堃)苏文茂

(王长友)赵振铎

(罗荣寿)李国盛

(张庆森)杜国芝

(赵佩茹)常贵田,李伯祥,高英培,马志存

(王凤山)石富宽

(常宝华)牛群,奇志

(杨少奎)刘文亨

从这里我们能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侯耀文,石富宽;马季,唐杰忠;苏文茂,马志存;赵振铎,赵世忠;笑林,李国盛;李伯祥,杜国芝;常贵田,常宝华;师胜杰,于是德;高英培,范振钰;刘文亨,王文玉;奇志,大兵。还有带了许多洋徒弟的丁广泉,那些洋徒弟还都认真地加入了中国相声的辈份大家庭当中。还有被评为最不认真或者说最不敬业但却是最红的相声演员牛群,他酷爱摄影和集邮,常受到同行的批评,说他专业上很业余,业余上倒很专业。粗

这批相声演员基本上是相声传承的中坚力量,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有许多精品段子问世,也是相声爱好者非常欣赏的一代演员。

第七代演员,是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笑星,说是笑星,全都纷纷改行,许多人都已进军影视或者小品之类,著名的有:

(马季)姜昆,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黄宏

(赵振铎)李金斗

(苏文茂)崔金泉

(高英培)鲁少华,孟凡贵,李嘉存

(奇志)大兵

虽然有姜昆和李金斗这样的现代相声界中年骨干支撑,但黄宏在小品上的成功,冯巩在影视界的立足,正式宣告着相声界没落时代的来临。李嘉存两面针牙刷广告中的“身体倍儿棒,吃嘛儿嘛儿香”,一时使人哭笑不得。这哪里还是相声演员?

一代代大师辛苦创立的特殊语言艺术,难道要毁在第七、八代演员手中了吗?

好在最近第六代的奇志与其弟子第七代艺人大兵,突然崛起,二人风趣幽默,擅于模仿.只是大兵的段子一直用很不标准的南方普通话表演,不知道是恰好他说的段子全都有口音的要求,还是他根本就说不利索普通话。相声艺术的口音需要北京话,至少也要普通话,就好像京剧用京白,沪剧用沪语一样,这是传统艺术的要求。希望他们能给没落的相声艺术带来好运。

马三爷自述京津相声演员师承关系2006-12-31 18:21朱少文,一作朱绍文,绰号“穷不怕”,是相声界公认的“开山祖”。相声就是他首创的吗?还不是。我听前辈们讲,在朱少文之前,就有说相声的张三禄。朱不算是张三禄的徒弟,但称张为老师。张三禄是当初北京“管儿张”家的先辈。张三禄既变戏法,又使口技,穿插着也使“贯口”、说笑话。张三禄比朱少文年龄大四十来岁,朱二、三十岁时,张六、七十岁。张三禄是北京东城和西城艺人的头目。他人熟地灵,打个地呀,照顾一下艺人呀,认识他的人很多。朱少文主要唱太平歌词,然后再说段笑话,逗个哏,有些是从张三禄那里学来的。

从朱少文这一代开始,行业上有说相声这一行道了,有师徒关系和行会观念了,从而也就有了相声宗谱。从这时算起,相声的历史,至今也就是一百五、六十年,最多二百年。

相声这行业虽然从张三禄开始的,但相声界的习惯,还是把朱少文作为第一代

朱少文这个人很有学问。他扮个小花脸演出,由唱太平歌词、数板说笑话或小段故事,发展成为单口相声。他又根据评书、戏曲的故事情节,编成段子,传下来说、学、逗、唱四门技巧,并且带了六个徒弟。

阿彦涛比朱少文小十至二十岁,他为什么不拜朱少文为师,而算是平辈呢?阿彦涛是满族旗人,是个财主。他主要唱单弦和拆唱八角鼓,说笑话、相声他也会,是个票友,按现在的说法是个业余演员。他总看朱少文的表演,时间长了就有了交情。阿彦涛经常给朱少文联系堂会,到王府里演出。后来阿彦涛家族没落,“下海”从艺。朱少文考虑到他的贵族身份和多年的交情,决定以师兄弟相称。

在朱少文的弟子中:春长隆,人称“一撮毛—春子”;范长利,人称“老范爷”;桂祯,人称“小桂”,晚辈们称为“桂三爷”;徐长福,绰号“红眼徐三”,晚辈称“徐三爷”。

恩绪是我的外祖父。在北方的相声界里,都知道有位老前辈名叫恩培,殊不知恩培也就是恩绪。他所以更名为恩培,是因为清德宗载湉登基当了皇帝以后,为避光绪圣讳不得不更

名。我外祖父很崇拜朱少文,可能由于他自身是旗人的关系,没有拜入朱门,而师承了阿彦涛。

第二代春长隆只有一个徒弟,就是我的父亲马德禄。春长隆与恩绪是故交,经常带着我父亲往恩绪那儿去,我父亲就与恩绪熟识了。恩绪原来和他师父阿彦涛搭档,阿彦涛去世以后,恩绪就给我父亲“量活”。恩绪人称“大恩子”,从这时开始,称我父亲为“小恩子”。后来,小恩子就成了大恩子的女婿了。

范长利的徒弟周德山,艺名“周蛤蟆”,就是我的师父;郭瑞林是郭荣起的父亲。

裕德隆是桂祯的徒弟,是这一辈的门长。这一辈人的名字原来并不排“德”字,后来由于随着门长排列而更名。如李德钖原名李佩亭;卢伯三改名卢德竣。

在第三代人中,吉坪三也叫“吉三天”;冯振声绰号“冯大瞎子”;张星五绰号“白菜张”;张德泉,一名张德全,艺名“张麻子”;谢芮芝、高玉峰不论唱单弦或说相声都是一档;李德钖艺名“万人迷”。第三代马德禄的传人有高桂清、杨文华和郭荣起。高桂清有个弟弟叫高少亭,虽然没有拜马德禄为师,可是也跟他学过艺,并带有孙少臣、刘仲生两个徒弟;杨文华,艺名“杨刺挠”;郭荣起原名郭荣启。

周德山有三个弟子:我是大师兄,下面有两个师弟;李桐文是李德钖的儿子。

在第四代人中,陈雨亭艺名“陈大头”或“陈大脑袋”;朱阔泉艺名“大面包”,富寿严艺名“山药豆”,汤金澄艺名“汤瞎子”;马寿岩的评书艺名马轸华。

第四代的门长是张寿臣在第五代人中: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丰均为常连安的儿子,前四人的艺名为“小蘑菇”、“二蘑菇”、“三蘑菇”、“四蘑菇”;阎笑儒的艺名“阎麻子”;白银耳的本名连仲友;刘化民的艺名“小地梨”;孙宝才的艺名“大狗熊”,赵佩茹的艺名“小龄童”。

第五代的门长是赵佩茹

在第六代人中:小立本的本名的李锦田,孙兴海的艺名“小狗熊”;赵连升的艺名“小怪物”;赵心敏原名赵新民;王伯荣绰号“王老白”,王伯麟本名王瑞云,俗称“王大宝”;李伯祥的艺名“小神童”。

第六代的门长是赵心敏。

第七代人中,又有不少人收了徒弟。至今已有八代人了。

需要说明的是,有一些演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相声艺术曾做出过一些贡献,但在表中没有列入。其原因,有的是他们出生于艺人家庭,虽从艺但没有拜师;有的是我还不了解其师承关系,如:沈春和、裕二福、阎德山、高德光、高德亮、张杰尧、韩子康、冯子玉、张笑侠,常宝臣、张永熙、张春奎等。

还有一些女演员,如:刘玉凤、回婉华、于佑福、耿雅林、潘侠男、张淑媛、魏文华、方伯华、张紫茹、张文霞、刘曼颖、姜伯华、韩秀英等。她们也为相声事业做出过贡献

也不知道以前有没有人发过,我没看见,我觉得如果在相声吧里应该给来访的人们一个详细的师承资料,这是在网上搜的,据作者说是马三立先生1985年出版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和1995年出版的《中国相声史》和台湾相声演员冯翊纲的《相声世界走透透》都把张三禄作为第一代,但相声界很多人认为朱绍文(穷不怕)是鼻祖。

第一代-- 第二代

张三禄-- 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

第二代-- 第三代

朱绍文-- 春长隆、冯昆治、范长利、桂祯、徐长福、沈竹善

阿彦涛-- 恩绪、高闻奎

沈春和-- 魏昆治、王有道、李长春、高闻元、裕二福

第三代-- 第四代

恩绪-- 李德钖(艺名万人迷)、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骆采舞、戴致斋、陈子贞

桂祯-- 裕德隆(艺名瞪眼玉子)、玉来子

徐长福-- 焦德海、徐茂昌、刘德智

冯昆治-- 高德明、吉坪三、高德光、高德亮、常葆臣、郭伯山

春长隆-- 马德禄(马三立的父亲)

高闻元-- 唐玉福、李万兴、张杰尧、韩子康、刘月樵

范长利-- 周德山(艺名周蛤蟆)、郭瑞林、李瑞丰、张德俊、杜茂林、徐瑞海、朱凤山、马良臣

魏昆治-- 张伯俊、丁伯品、阎伯山

李长春-- 恒瑞丰

沈竹善-- 冯振声、孙伯珍、卢德俊、张星武、范瑞亭

相声八德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活跃于京津一带著名的八位相声大师。

相声八德:李德祥、裕德隆、李德钖、焦德海、周德山、马德禄、刘德智、张德全。

第四代-- 第五代

裕德隆-- 王兆麟、陶湘如、李少卿、张云武、张绍堂、吴景春

李德钖-- 马桂元、玉小亭、焦葆奎、郑仲衡

焦德海-- 张寿臣(笑话大王,提倡去相声糟粕,净化相声艺术,一代大师)、李寿增、富寿严、李寿清、叶寿亭、于俊波、常连安、朱阔泉、汤金澄、于堃江、尹凤岐、彦授辰、路彩祥、白葆亭

卢德俊-- 赵霭如、陈雨亭、赵寿舫、何寿亭、崇寿峰、冯乐福、金钰堂、何玉清、庞子泉、李得子

周德山-- 马三立(相声泰斗,表演以第一人称叙诉平常百姓生活为特色,人称“马派”)、刘桂田、李桐文、连秀全、宝寿华、魏常玉

马德禄-- 高寿亭、高桂清、杨闻华、尹寿山、郭荣起

范瑞亭-- 焦寿海、陈桂林、陈桂鑫、聂闻治、冯子玉

郭瑞林-- 侯一尘、谭伯如、陶湘九、李寿芳、马四立、胡兰亭

李瑞丰-- 寇寿亭、董湘臣、陈紫荃

李德祥-- 马寿岩

吉坪三-- 秦醒民、熙醒生

刘德智-- 郭启儒、张春奎

冯振声-- 常福荃、杨海荃、韩小痴、叶太珍、祝景荃、张闻斌

张杰尧-- 单松亭、关松明、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刘松江、辛松斌、郑松涛、陈松波、杨松临、王松声、王松葵

韩子康-- 薛永年

马良臣-- 李永春

高德明-- 于佑福、冯大荃、张松青

朱凤山-- 阚天忠、谢天荣、赵天寿、李天林、杨天茂

高德亮-- 高凤山、赵玉贵

第五代-- 第六代

张寿臣-- 赵立梧、常宝堃(小蘑菇,抗美援朝牺牲)、刘宝瑞(单口大王)、刘化民、康立本、叶立中、冯立樟、朱相臣、冯立全、袁佩楼、沈君、张少清、穆祥林、于世德、胡振江、戴少甫、侯少尘、邢炳涛、田立禾、佟大方、张嘉利

焦寿海-- 赵佩茹、刘奎珍、李洁尘、耿宝林、张宝珍、刘广义、孙宝琦、杨少奎、佟浩如、张宝玙、李存民、张福祥、张玉堂、李润杰、张明新、崔怀禄、赵稳增、张立林、张宝珠

李寿增-- 孙少林、赵兰亭、欧宝珊、王树田、张振圻、汤民一、张佩如、曹宝春、夏万福、马金良、来少如、焦立海、丁守义、刘玉凤

马三立-- 阎笑儒、张笑勤、张笑非、金笑天、班德贵、连笑昆、常宝华、高笑临、谌笑宇、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尹笑声、于宝林、常宝丰

常连安(“启明茶社”老板)-- 高元钧

马桂元-- 冯宝华、赵宝贵、骆宝珊

朱阔泉-- 王凤山、李宝麒、侯宝林(相声大师,侯派以学唱见长,其使相声艺术登上大雅之堂)、王宝童、马志明(少马爷)

侯一尘-- 连春仲(白银耳)、常宝霖、关春山、赵春田、马敬伯、于春藻、张世芳

赵霭如-- 王长友、孙宝才、罗荣寿、黄鹤来、李桂山、王闻禄、李延年、张喜林、何善平、张善曾

于俊波-- 曲福恩、白全福(郭德纲在《话说北京》的文章《我叫郭德纲》中表达过对这位大师十分敬佩和爱戴的真挚感情,本人读时满噙泪水)、郭全宝、孙玉奎、白家林吴景春-- 吴苹

富寿严-- 靳宝琏

高桂清-- 冯立铎、史闻翰、关立铨、张立森

汤金澄-- 王俊

郭启儒-- 全常保、于连仲、邵其炳、齐信英

尹寿山-- 边振新

聂闻治-- 郑祥泰

李少卿-- 李宝璋、武魁海、刘聘臣、张闻得、刘宝森

赵寿舫-- 张永熙、陈宝泰

陈雨亭-- 王世臣

郭荣起-- 常宝霆、郭宝明、杜三宝、杨少华(老来红的相声演员,我挺喜欢他和杨仪的父子组合)、谢天顺、张宝如

崇寿峰-- 李宝山、关宝奇、付海峰

何寿亭-- 王福田、张庆森、于春明、顾海泉

谭伯如-- 陈涌泉、赵世忠、王春和、张春旺、王嘉琪、寇连荣

陶湘九-- 郭宝珊、马宝璐、杨宝璋、王宝珍、田宝珩、张兴华、王宝珏、秦宝琦、徐宝瑜、郭宝瑛、关立铭

李寿芳-- 刘伯奎

高寿亭-- 刘立升、孙少臣

连秀全-- 王本林、刘志远

熙醒生-- 师世元

马寿岩-- 龚玉章、田宝鑫、张春生、回婉华、王枢祥

杨海荃-- 赵幼樵、富兰英、马子恒、王海江、杨金声、周印金、汤艳杰、金炳昶(东北著名相声艺术家)、王志涛、杨振华(东北著名相声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因在相声段子中讽刺当时某政府领导,被限制演出数年,后组建自己的相声艺术团演出,为东北人民带去相声--本人是东北沈阳人,十分喜欢他的表演,他的一些事情是我听父亲讲的。)、冯景顺、张乃勤

常福荃-- 刘来子、董小柱、魏幼臣、刘幼山

叶太珍-- 蔡玉衡

祝景荃-- 金幼实、陈幼新、高幼峰、李幼刚、冯幼封

彦授辰-- 张鸿滨、高凤起、胡仲仁、李宝森、孙宝钧、戴宝康、孙桐增、绪得贵

薛永年-- 范志强

杨松临-- 高飞、祁喜生、陈尚忠、李祝英、林茂、陈冠义

冯大荃-- 邓世杰

张松青-- 陈世魁、麻世豪

高凤山-- 毕学祥、李学宏、陈学富、石富宽(其是第六代,比侯耀文老师大一辈哦)、李学贵、崔琦、来宝刚

李得子-- 朱永福

李永春-- 崔亚轩

第六代-- 第七代

赵佩茹-- 李伯祥、张伯华、马伯林、崔伯光、杨伯英、高英培、常贵田、刘英华、杨英彩、李世增、李英杰、王祥林、马志存、徐德魁、张继英、任鸣岐、刘英奇、张奎清、张义勤、李浩然、郭士中、侯耀文、许秀林、刘国器

吴苹-- 藤田香

崔亚轩-- 刘沛起

庞子泉-- 夏福义

康立本-- 李文锦、董铁良

赵兰亭-- 张文甫、孙士达、刘黎

关宝奇-- 祁存才

龚玉章-- 王鸣山

常宝堃-- 李伯仁、苏文茂

李洁尘-- 赵心敏、王伯荣、秦玉华、马文忠、姜宝林

王长友-- 赵振铎、郭文岐、丁玉鹏、叶少臣、茹少亭、韩秀英、寇庚杰、范传辅、康松广、臧洪、赵亮

刘宝瑞-- 周文游、寇庚儒、邢文召、霍文龙、殷文硕、王文林、高洪顺、唐杰忠、张庭萱、曹中民、刘兵、皮树德

侯宝林-- 贾振良、黄铁良、杨紫阳、马季(相声的一座里程碑)、李文山、胡必达、殷培田、贾冀光、丁广泉、康达夫、李如刚、吴兆南(台湾相声宗师,原是常在“启明茶社”听相声的少爷,随国民党入台后,思乡情切与魏龙豪凭借记忆在茶馆表演传统相声,1982年在香港拜师侯宝林先生)、于世猷、郝爱民、师胜杰

杨绍奎-- 丁文元、刘文亨、任文立、刘文贞、张文学、张文习、王文进、李文芳、刘文步、赵文岚、张文辉、姜伯华、潘庆武、孙福海、彭凤林

孙宝才-- 孙星海、赵连升、王长林、马文光、丁文盛、刘孝先、福保仁、王学义、陈进山、王世勇

常宝霖-- 王庆新、张洪刚、姬晓廷

罗荣寿-- 杨文义、兰文甫、丁金声、刘树江、李树仁、张树茂、王庆东、凌少明、李国英、李国盛、杨瑞库、王得昌、马维福、郭祥林、马俊生、张盘、张鲁、丁广和杨宝璋-- 金文和、范文欣、余文光、李文枫、黄文斌

王宝童-- 殷振江、林文春、贾世泉、郭仁金

陈涌泉-- 刘辰、王辅廷、陈庆升

关春山-- 刘文亮、韩文光、田文明、辛文涛

耿宝林-- 方伯华、王伯林、张伯涛、左春来、王占友、吕维国、朱贞富、王文喜

王世臣-- 李鸣歧、赵得亮、马大龙、付振江、孟祥光、刘洪沂

张玉堂-- 李文成、包文年、李文娱、许文跃

王本林-- 郑小山、王小生、连小林

张佩如-- 王文凯、张保明、孙保光、张兴海

张振圻-- 王洪文、王文玉、佟守本

于宝林-- 王鸣楼、吴文龙、陈鸣志、邓继增、李勇、陈文彦、辛克正、李崇武、佟有为、马树春、赵恒、宫兰欣

武魁海-- 陈文光、席香远、苗文浩、车文通、魏文华、魏文亮、张文霞、刘曼影、李世续

常宝霆-- 王英俊、王英杰、黄英玉、郝英辰、曲乃新、王佩元

张庆森-- 杜国芝、郑福山、李金宽

朱相臣-- 韩刚甲、蔡培生

连笑昆-- 王雅福、王雅青、王雅育、张雅璐、杨雅松、刘雅奎、张雅升、张雅成

白全福-- 杨志刚、房国群、缴月舒、杨志光、阿双全、王吉祥、张志宽、李国权、崔长武、吴云林、周桂林、阎金城、张文琪、张伯勋、宋勇、白龙岩、金兆庆、刘学仁刘化民-- 朱君贵、张建忠

阎笑儒-- 宋文俊、杨世章、陈永清、陈永忠、陈永海、佟文阔、潘海波、侯长喜

田立禾-- 耿伯扬、赵广山

马敬伯-- 王文奇、陈秉文、徐景信、孙得一、刘威

班德贵-- 范振钰、夏志恒、耿文卿

刘聘臣-- 杨稚敏、靳金来、刘颖

全常保-- 郑文喜、郭文寿

李桂山-- 叶文杰

王闻禄-- 魏美玉、郭淑华、刘万山

于春明-- 高秀琴、马凌云、金涛、董启威、王志民、庄佩臣、戴福月、果树青、戚松、刘加柯、王成启、张千、王之甫、李凤鸣

郭全宝-- 王文砚、汪宝琦

陈宝泰-- 马文瑞

佟大方-- 姚玉明、张文顺(老爷子)

尹笑声-- 王文厚、杨威

常宝丰-- 马洪信

靳宝琏-- 孔文敬、刘文德、夏文化

欧宝璨-- 董长禄、刘长声、杨长鸣、隋长欣

汤民一-- 佟雨田

关立铨-- 马文强

王嘉琪-- 王鸣义、康桂生

王树田-- 史文惠、郭文超、肖声虎、王信、杨世龙

徐宝瑜-- 黄文祥、滕文超、万文英

常宝华-- 牛群、赵福玉、包长春、冯翊纲、宋少卿(台湾两名著名相声演员,共同创办“相声瓦社”,表演相声剧,在宝岛传播相声艺术,2002年拜师)

袁佩楼-- 孟文辉、张存珠、赵辈亭、李富荣、朱庆山

王凤山-- 唐文光、郑文昆、周志光、方志清、李连伟、马六甲、张金玉

张永熙-- 吕少明、梁尚义、李国先、孙庆淮、曹庆波、吴庆涌、言庆洋、孙庆池、郎庆浪、吴庆鸿、张庆济

马志明-- 黄族民、潘贵才、王金东、卢福来、于克志

赵春田-- 张学彦、徐保库、冯永志、刘流、刘杰、张继贤、梁洪才、侯孝才

李润杰-- 王印权

夏万福-- 潘龙浩

高笑临-- 吴伟申、朱文先、杨文峰、王文博、吴新安、吴棣

孙少臣-- 魏务良

赵世忠-- 冯洋、马魁尧、杜宏圻、康友纯、张志强

孙宝钧-- 杜培玉

张宝如-- 赵保成、李增年、郭得喜

张宝玙-- 夏文升

马宝璐-- 李文立

刘宝森-- 张文明

回婉华-- 牛振华

刘伯奎-- 赵连功

赵天寿-- 费殿臣

谢天荣-- 王校林

王宝珍-- 陈国华、衡文珍、马文笑、刘文友

高元钧-- 李立山、石小杰、魏兰柱

王福田-- 李文荣、陶文华、苏连生、周琪

于笑澜-- 王文昌、陈文潇、张文茹、邓文丰、李文英、于文海、吴文龙、姚文虎、关文庆、李文勇、辛文正、雷文顺、马文孝、赵文浩、陈文彦

于世德-- 白英杰、韩光、张书新、马伟国

叶立中-- 曹俊清、朱文正

穆祥林-- 谢树森、丁振雨、郭嘉强、李文珊、陈世智

郭宝珊-- 王启禄、黄文忠、陆文荣、施文琳

郭宝瑛-- 田文奎

彭国良-- 陈连仲

师世元-- 高金奎、方金亮、曹金星

杨少华-- 唐传模、朱永义、张永久、陈君志

张善曾-- 白晓芳

赵宝贵-- 纪文奎

冯立樟-- 赵传璋、穆瑞庆、王锦文、李凤山、王东林

张嘉利-- 王鸣禄、谭鸣亮

任笑海-- 关自仁

冯宝华-- 王文杰、邢文伯、程光德

孙少林-- 赵文启、王少安、郭春堂、王文元、肖国光、王文豪、韩广海、孙春华杨振华-- 李兴国、纪元

赵幼樵-- 巩固

金炳昶-- 张广发、张东波、孙国伟、金珠

王志涛-- 耿炎、刘江舸

石富宽-- 于谦(于老师比班主大一辈哦)

绪得贵-- 付宝山、辛宝珊

冯立铎-- 张兴汉、陈东国

张喜林-- 刘庆福、李业明、赵小林、冯春岭、胡伟新

第七代-- 第八代

赵心敏-- 张宏、吕闻升、华士泉、杨贵田

董长禄-- 欧光慈

马季-- 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刘喜尧、彭子义、常佩业(东北著名相声演员)、黄志强、黄宏(也是相声出身哦)、尹卓林、姚新光、李国修、赵龙军、邢瑛瑛、刘立新、侯冠男、张庆

王长林-- 于海伦、刘义学、朱周义

李立山-- 杨进明、王林

姜宝林-- 宋雁波、侯连友、李志强、仇英俊

董铁良-- 郑志方、刘飞、喻军、韩嘉艺

赵振铎-- 李金斗、王文友、肖巍、贾承伯

魏文亮-- 李相友、罗峰

刘文亨-- 高吉庆、马云路、高顺来、陶大为

刘文步-- 李明刚、辛明璋、刘明涛

苏文茂-- 赵伟洲、武福星、吉马、郭新、黄运成、刘俊杰、苏士杰、崔金泉、宋德全

唐杰忠-- 张茂起、李建华、李艺、刘全刚、李金祥、赵斌、崔喜跃、杨宁、巩汉林(也是相声演员哦,我小时侯听过他的相声,他演的女人比少帮“娇媚”,唱的“十三香”也很有意思哦)、魏真柏、朱琦、汪声亚、杨祖尧、卡尔罗、马洛、罗爱恬、白玉、周伟张文甫-- 刘玉辉

丁广泉-- 连春建、郝莲露、常亮、马马杜、莲娜、玛丽娜、阿努拉、董漠涵、莫里斯、伊丽沙白、石桥久弥、李佳骏、龚哲平、米雷娜、李霁霞、马震

金文和-- 徐祖国、郭伦、张玉琪

朱文正-- 孙继忠

史文惠-- 杨四奇、赵晶

王雅福-- 沙跃生

李文成-- 杨常州、王常柱

郭文歧-- 王少林、李玉君

刘文亮-- 马洪海、刘洪江、杨洪滨、韩笑

王学义-- 李士琦、李中华、段军

丁玉鹏-- 王蓬

杨紫阳-- 仇君

戴福月-- 高东明、于化民

王锦文-- 冯敏山、果克、陈庆、刘玉才

赵连升-- 赵荣全

郑小山-- 魏元成、罗健

贾世泉-- 李伟、王平

刘加柯-- 刘科

孙世达-- 严玉林、童鸣、叶杰平

范振钰-- 赵津生、腾生祥、彭华、于志勇、郭伯良、何世铭、王传林、丛波、杨俊杰、马腾翔、刘春山、张德起、高峰(我们的高老板)

陈永忠-- 元春起

赵传璋-- 周洪儒

殷培田-- 蒋明孝

林文春-- 李铎

李伯祥-- 刘继深、郑健、戴志诚、刘毛毛、李增满、高玉林、耿直、王平(东北著名相声演员)、孙承林、孙强、高吉林、金旺

高英培-- 苏明杰、李松岩、高青、吴健、鲁少华、孟凡贵、赵保乐、李嘉存、韩翔、李志刚、杨天立、朱强、刘显东、吴金富、傅向波

马志存-- 马洪升、赵传真、王宏、刘亚津(也是相声出身哦)

王文进-- 战暑日、孙殿盛、王元锋

徐德奎-- 刘树青、刘金瑞、吴刚伦、陈治华

王印权-- 叶景林、李少泉

张志宽-- 王影贤、马政

宋勇-- 周静

施文琳-- 李刚、齐力新、孙欣梅

黄文忠-- 秘鸿泉

陆文荣-- 曹鸿伟

李国盛-- 赵新华、刘廷凯

金幼峰-- 隋广斌、王泽民、李平

赵连功-- 王琪

高金奎-- 高滨江

王小生-- 甄靖

左春来-- 陈树桐

孙兴海-- 秦玉贵

贾冀光-- 张大礼、王茵

刘洪沂-- 李伟建、甄奇

吴兆南-- 江南、侯冠群、刘增锴、郎祖筠、刘尔金、樊光耀

侯耀文-- 贾伦、牛成志、单联丽、王荃、高玉庆、李炳杰、陈寒柏、李福盛、郭秋林、刘际、奇志、姜桂成、刘捷、王玉、郭晓小、荆林野、郭德刚(我们的最爱)殷文硕-- 高迪艺、郭迪传、白迪瀚、邢迪海、荣迪曲、马迪飞、刘迪天、徐迪建、帕迪西、李迪振、李迪域、赵迪兴、杨迪中、阿迪华、任迪山、郭迪业、刘岩康达夫-- 张新华、郭铁林

许秀林-- 朱军(大主播也是相声出身)

吕少明-- 马济江、董树良、钱麟、祁乾宁

师胜杰-- 刘彤、邹德江、王敏、王刚、侯军、刘伟、王海、张充、何树成、周威,李菁(我手里的四份资料都没有少帮的名字,可我怎能把他落下呢)

杨志刚-- 徐永刚、夏景华、邳建新、牟玉春、马云翔

关自仁-- 刘建平、刘跃宁、乔国庆

张文顺-- 张德武

侯长喜-- 韩云飞

赵小林-- 王月波

第八代-- 第九代

李金斗-- 刘颖、大兵、毛威、韩冰、刘畅、付强、方清平、王政

李建华-- 武宾、李冲、满昱

王谦祥-- 郭培鑫

赵津生-- 周旭

武福星-- 丁冬

孟凡贵-- 刘艺

崔金泉-- 王越、辛曲、穆全、沈世鹏、李彬、张滦

刘喜尧-- 柏迈高

奇志-- 何晶晶

姜昆-- 刘惠、白桦、邓小林、大山、刘全利、刘全和、赵卫国、李道南、陆鸣、许勇、夏文兰、倪明、唐爱国、齐立强、句号(东北笑星)、徐文、郭丹、曹曙光韩兰城-- 范军、于小飞

郭德纲-- 何云伟、曹云金、岳云鹏、潘云侠、张云雷、孔云龙、朱云峰、栾云平、

李云杰、刘云天、郭鹤鸣、曹鹤阳、李鹤林、张鹤君、吴鹤臣、刘鹤春、韩鹤晓,于云亭(于思扬,大家都知道哈)

德字辈

裕德隆李德扬马德禄周德山焦德海刘德智李德祥张德全卢德俊骆彩舞

谢芮芝高德明

寿字辈

张寿臣常连安陈子贞朱阔全焦寿海尹寿山李寿増于俊波侯一尘谭伯儒

郭启儒陶湘儒赵霭儒马桂元马三立郭荣起张春奎于佑福

宝字辈

赵佩如常宝堃刘宝瑞侯宝林孙宝才武魁海杨少奎刘广文李洁尘阎笑儒

张庆森刘奎珍张佩如张振祈刘聘臣王凤山李润杰高凤山王世臣白全福

郭全宝罗荣寿师世元班德贵于宝林冯宝华张永熙常宝霖杨宝璋孙玉奎

连笑昆高笑林回婉华常宝霆常宝华李文华杨少华马敬伯陈涌泉赵世忠

于世德田立禾尹笑声张立林马志明谢天顺常宝丰

文字辈

赵心敏苏文茂高英培范振钰马季唐杰忠赵振铎李伯祥杜国芝丁文元

刘文亨王文玉王文进刘文步刘英琦马志存魏文华张文霞魏文亮孟祥光

张永久张志宽贾振良黄铁良贾继光魏栏柱李国盛郝爱民于世猷康达夫

李如刚侯耀文石富宽师胜杰徐德魁汪恩禄马洪信张奎清陈铭志邓继增

佟有为马树春佟守本郑福山刘学仁牛群王佩元李少杰于浩杨威杨议

马六甲谢金

明字辈

赵伟洲苏明杰刘俊杰孟凡贵阎月明宋德全崔金泉赵津生李金斗姜昆赵炎

刘伟冯巩笑林戴志诚王平郑健李建华贾伦牛承志高玉林高玉庆陈寒柏

王敏奇志杨进明刘彤邹德江韩兰成侯军郭德纲于谦李菁侯冠男高峰

相声行业的行规、师承及我的门户

2009年10月18日评论(1)|浏览(44) 点击查看原文

自从与享誉京津两地曲艺界的相声、快板大家王双福先生正式确立“师徒关系”以来,我们爷儿俩经常通过电话聊一些相声界的轶闻轶事,一方面是师父传授给我必要的行业门道,另一方面也是将我自己多年来对相声行业的了解认识做个系统的归纳;慢慢儿的,我对相声行

业的行规、师承以及我的门户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声行业的行规

相声初期,是以“搁地”(即街头卖艺)为其主要演出形式,行话称之为:“疃(团)春”。过去江湖上有一些用来养家糊口的行业,分“风”、“马”、“燕”、“雀”四大门和“金”(相面算卦的,又称“金点”)、“皮”(卖药的,又称“挑汉儿的”)、“彩”(变戏法的,又称“彩立子”)、“挂”(练把式的,又称“挂子行”)、“平”(说评书的)、“疃”(又称“团”,说相声的)、“调”(卖戒鸦片烟药的)、“柳”(唱大鼓的,又称“柳海轰”的)八小门,相声行业与其他七种江湖行业统称为“老合”(即门里人)。由于同属于江湖行业,故此,相声行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规。例如:

一、祖师爷

人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规。江湖行业过去都讲究拜师学艺。听我师父说,以前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其实这个“祖师爷”未必是这个行业的发明者,只是找个古代的名人来代表,比如京剧界供奉的祖师爷是唐明皇;“数来宝”的祖师爷是朱元璋,故戏称其为“丐帮”;而相声界的祖师爷是东方朔(字“曼倩”,西汉辞赋家,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您瞧,找一个讲笑话的鼻祖做相声行业的祖师爷,想来也算贴切。因东方朔字曼倩,所以过去一些达官贵人给相声演员题字赠辞,都爱写“曼倩遗风”的字样。每当相声行业举行重大事宜(如拜师收徒、开业庆典),都要请出祖师爷塑像或画像,敬上三柱香,点燃两烛蜡,对祖师爷顶礼膜拜。

二、排字排序

相声门户从有记载的第三代艺人起开始排字,第三代至第八代艺人的字序分别是:“有”、“德”、“寿”、“立”、“仁”、“义”;另一说,是从第四代开始排字,延至第八代,分别冠以“德”、“寿”、“宝”、“文”、“明”。第九代以后暂未排列字号。

排字论辈,为的是一目了然其在相声界的辈分高低。过去相声艺人拜师后,师父都会按照这个行规给徒弟起个艺名,同行一看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儿,就知道其辈分,该尊敬的尊敬,该高抬的高抬。解放后,这个行规慢慢转变了,相声演员虽也有拜师收徒的,一般不会重新按照辈分起艺名了,都叫本名。即便是有起艺名的,也是按照本门的需要,另行排字。如:我师父是“文”字辈的,原名叫“王双福”,是连笑昆师爷的大徒弟,拜师后的艺名叫“王雅福”,占个“雅”字,故他以后的师弟们艺名中都带个“雅”字儿。我的师祖马三立大师的徒弟,按说是“宝”字辈的,但其大多数徒弟的名字中间都带个“笑”字,并未带“宝”字儿。

据说,“明”字辈艺人郭德纲走红以后,大多数同行都很反感他,除了他人缘关系外,与其姓名中间带的那个“德”字有关,姓名中间带个“德”字儿,一下子就高出好几代了。听沈阳一位同行说:有一次,郭德纲带领德云社去沈阳演出,沈阳的相声同行没有一个人前去捧场。问何因,原来都是忌讳他姓名中的那个“德”字儿。此话是否真实,有待考证,至少说明相声行业排字论辈还是有讲究的。

三、收徒传艺

要想从事相声行业,必须磕头拜师,不拜师就不能算做专业演员,就被视之为“门户不真”、“没爹没娘的野孩子”,只能是业余的、或者是“玩儿票”的(行话称之为“海青腿儿”),即使是世家子弟也不列外,必须另拜师父,相声行业不提倡“父子腿儿”(即父子搭档,或是父子互为师徒)。要搁在旧社会,没有“师门”的相声演员进场子说相声,就会被门里人“搅局”、“吵棚”。

解放前,相声行业拜师有很多讲究:拜师中,除叩拜一位正式师父外,还要拜见引荐人、保证人、代替师父授艺的人,俗称“引、保、代”三师。拜师要设专门的饭局,又叫“入门宴”,行话叫“摆知”,意思是:摆酒设宴,让同行都知道谁谁谁收徒、谁谁谁拜师这个事件。那个时侯拜师,徒弟要跟师父签定拜师契约,上面写明:徒弟跟随师父学艺三年零一节;学徒期间,徒弟在师父家吃住,生活费由师父负责;出徒后,要孝敬师父一年,演出挣得的钱要全部归师父所有;学徒期间病死逃亡,师父一概不负责......等等。契约写好后,师父、徒弟、引荐师、保证师、代教师签字画押。

在拜师仪式上,徒弟要向祖师爷磕头,向师父磕头,向引、保、代三师磕头;师父会给徒弟传授三代谱系,同时赐给徒弟两件道具:一把扇子,一块醒目,师娘赐给徒弟一件道具:手帕,表示徒弟从此就有了吃饭的“家伙什儿”了。然后,徒弟依次给长辈、平辈、晚辈执礼,平辈不论年龄,先进门者为师兄,后进门者为师弟;若碰上晚辈比自己“进门”早,就要先给晚辈磕头认“门户”,晚辈再给其磕头认“师叔”,双方脸对脸跪下磕头,行话称之为:“对磕”。执礼后,前来祝贺的各界人士还要讲讲话,表示对师父的祝贺、对徒弟的鼓励。完成这些议程,你从此就成为相声界的正式传人了......

解放后,这套繁琐的拜师仪式,逐渐被被简化了,特别是文革期间,相声界不允许拜师收徒了,所以很多演员都没有举行过正式的拜师仪式。近些年,拜师仪式又重新兴起,而且越来越复古,除了不写契约、不立生死文书外,其他形式都有。我就在早两年看见过,有位相声演员拜师,立了祖宗排位,还杀鸡滴血祭台等等。现在的拜师仪式,徒弟也少不了给师父、师娘磕头,然后再给引、保、代三师鞠躬;徒弟会给师父、师娘敬茶、献礼,也会给引、保、代三师赠送礼品;师父会把自己的艺术光碟、磁带、著作、字画等“财产”回赠给徒弟,也有回赠长衫、折扇、醒木、竹板儿的......因此说来,“拜师”是一个相声演员的必经之路。

相声行业如今也有“学生”之说,“学生”不需要“摆知”,只要老师认可就行。“学生”不能与徒弟相提并论,不能列入家谱和门户。入室的徒弟有“授业”(即“入室弟子”,幼年起跟师父学艺)、“拜门儿”(即代艺投师,拜师是为了拜个门户)之分,另有“替师收徒”(即“代拉师弟)、“代父收徒”之说,即师父过世后,由其门户的掌门大弟子代替师父收徒,将其列入该师父门下。相声行业著名的“带拉师弟”有:由王凤山、侯宝林先生代师收徒,将马志明先生收为“寿”字辈前辈朱阔泉先生的门徒;李文华先生就是由马志明先生替父收徒,将其纳入马三立大师门下;李伯祥先生代师收徒,将侯耀文先生收为“宝”字辈前辈赵佩茹先生的高足……

相声艺人只能在学徒期满、自立门户以后,方有收徒传艺的资格。而相声艺人拜师之后,改行从事其他行业,后又回归相声行业者,必须在原有的辈份上“降辈儿”,重新拜师,方可重新从事相声行业。这一点,现在已经基本上不实行了。

四、拜地

相声艺人离开本地,到外地“走穴”演出,所到之处,首先要拜访当地相声行业的长辈和同行,求得同行帮助,允许在此地卖艺。

五、盘道

“盘道”是相声行业相互了解的一种程序。一是同行相遇,起始互不认识,通过“盘道”,能够相互了解,以至于相互亲近,相互帮助。二是在艺术或者其它问题的认识上,有分歧,有异议,通过“盘道”,达成共识。三是外来做艺的同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事先“拜地”即开始做艺,当地同行对其进行的“盘道”,也叫“携家伙”。

六、相隔一丈

解放前,相声行业的演出难登大雅之堂,只能以“搁地”的方式卖艺谋生;卖艺时,为了招揽观众,在正式说相声之前,大都会进行一些其他艺术的展示,比如:“表演白沙撒字”、“唱太平歌词”、“唱数来宝”,行话称之为:“画锅”。有时候,会出现几个同行同时在一条街上卖艺的情形,这时候,每个同行在“画锅”时,要有一定的距离,互相之间不能有影响,艺人与艺人之间的场子最少要有一丈已远的间距,所谓“相与相,隔一丈”。

七、搭桌

相声行业历来讲究“同道相助”的传统,如果某个同行遇到困难,或者在外地遇到难题,生存难以保障时,其他同行要为其为其“募捐”、“凑份子”,解决实际问题,让其渡过难关,行话称之为:“搭桌儿”。但也有“救急不救穷”之说,相声艺人不能指望同行“搭桌儿”而不劳即获,不能坐等,不能坐吃山空。

八、上马金、下马银

相声艺人应邀到某地“搭穴”演出,除了事先谈好的诸如“出场费”、“车马费”、“食宿费”等公事以外,“穴头”(即班主)要为其接风、送行。“入穴”(即初到)时要请吃一顿饺子,“离穴”(即离开)时要请吃一顿面,行话称之为:“上马金,下马银”。

九、春典

有人说:传承了一百多年的相声艺术,总是透着一股子“匪气”、“江湖气”,这话不假。比如:它的传统行话(行话称之为:“春典”),就是另一套语言体系,相声艺人之间的对话,能让业外人士听的云里雾里的,衣食住行乐、静动坐卧走、吃喝拉撒睡,都可用行话代替(行话称之为:“疃春”),现在看来,相声行业讲究“春典”,一方面限制了相声行业的扩展,一方面又使相声保持了很独特、很传统的东西。?

“春典”只限于“老合”之间讲述,对“控码儿”(即外行人)则秘而不宣,相声行业有:“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句‘春’”之说。

十、清理门户

对于违法乱纪、道德败坏、欺师灭祖、败坏门户的艺人,同门师长则应将其逐出家门,其他门户也将不予承认其为相声门户之人,所谓:“逐出师门”!被逐出师门者,其他门户亦不可再将其收为门徒。

以上是相声行业的行规,解放前有着非常严密的讲究;现在看来,有些行规已被慢慢淘汰,有些行规延续至今;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相声行业又有了一些新的约定俗成的行规,但一直未被同行业艺人认可,只能算作个别门派的门规。

由此看来,相声行业虽然兴起只有一百多年历史,但由于形式独特、传播深远,又经过十代艺人的演变和长时间的演艺市场磨练,形成一套固有的、独特的行业规矩也是必然的。我们生长在新社会的艺人,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继承传统精华,去其糟粕,有意义的行规可以继续保留,无意义的只能用新的方式替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使其得到发扬光大。

相声行业的师承

据我所知,非常讲究师承门派,这也是在相声产生之初就有了的规矩。既然相声行业很讲究师承关系和辈份,因此,相声行业自然就有自己的一套师承关系谱系,并代代相传。

以前,相声行业一直把朱少文(艺名“穷不怕”)列为第一代,后来《江湖丛谈》一书中把张三禄奉为第一代艺人,故此往下延续了十代。现在相声界仍对“究竟张为第一代、还是朱为第一代”众说纷纭,我还是觉得,把张三禄尊为第一代艺人的说法更加确切些。故此,第一代至第十代的排列分布大致如下:

第一代,张三禄,是目前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相声艺人,原是八角鼓艺人,后改说相声。据推测,他的艺术生涯始于道光年间。《江湖丛谈》(连阔如著。连阔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评书艺术家。20世纪30年代,他以云游客的笔名撰写了此书,并由当时的北平《时言报》长篇连载)中记述:“张三禄乃相声始创艺人之一,其后相声派分为三大派,一为朱派,二为阿派,三为沈派”。那么,张三禄与朱、阿、沈等是否有直系师承关系,相声界也是众说不一,现已无从考证。

第二代,朱少文,艺名“穷不怕”。隶汉军旗,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北京。幼年间在“嵩祝成京戏班”学唱京剧丑角。清朝道光末年,改学十不闲莲花落的“前脸儿”(丑角)。到了咸丰年间,改行到天桥撂地说单口相声兼唱太平歌词,先后在北京北城和天桥一带演出,被列为天桥八大怪之首。他最早的弟子是贫有本,后来的弟子富有根(桂祯)、徐有禄(徐有福)、范有缘(范长利,马三立大师的师爷),皆代有传人,且支脉兴旺。

第三代,因为年代太久远了,似乎没有什么有名的。相声演员经常提到的有恩绪(马三立大师的外祖父),他的掌门大弟子是“相声八德”之首的李德钖。

第四代,从这一代开始,相声界开始排“字”了,第四代至第八代,分别排字为“德、寿、宝、文、明”,也有“德、寿、立、仁、义”一说。第四代相声演员就是“德”字辈老艺人。

这一代的艺人们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产生了著名的“相声八德”,即八位“德”字辈相声前辈,其中李德钖(艺名“万人迷”)最为有名,还有马德禄(马三立大师的父亲)、周德山(艺名“周蛤蟆”,马三立大师的师父)、刘德智、焦德海、裕德隆(艺名“瞪眼玉子”)、李德祥、张德泉(艺名“张麻子”)等人。

第五代,这一代相声艺人排字为“寿”,俗称“寿”字辈老艺人。最受尊宠的是张寿臣前辈,曾经是相声界的泰山北斗,最火爆是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据说与张学良、吉鸿昌等爱国将领都有交情。其次比较有名的就是大家熟知的马三立大师了。马三立马老祖在解放前名气并不太大,真正产生影响,应该是在解放后,特别是八、九十年代,马三立大师的影响和地位越发现显现出来了,除了他的相声越琢磨越有味外,与他在相声界的辈分最高有关系。自马三立大师去世后,目前“寿”字辈的前辈艺人仍有少数几人建在,但都没有太大影响。第四代、第五代相声艺人大部分已经作古,据相声演员萧巍先生(相声大师赵振铎先生弟子、李金斗先生亲师弟)声称:目前“寿”字辈的老前辈仍健在于世的有两人,即天津的于佑福(女,师承阿颜涛)、鹤壁的方景堂(师承鲍致安)等先生。

第六代,是“宝”字辈前辈艺人。这一代相声艺人大多数出生在旧社会,解放前就已经成名,跨越新旧两个时代。有影响的“宝”字辈演员中,首先当属常宝堃先生有较大影响。常宝堃,艺名小蘑菇(其弟宝霖、宝霆、宝华、宝庆、宝丰及其子侄贵田、贵德等先生,都是相声界的佼佼者),师承张寿臣老前辈,十几岁就红透了京津两地,可惜英年早逝,刚刚29岁就牺牲在朝鲜战场。其次是侯宝林大师,师承朱阔泉前辈,成名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天津,是解放后的相声大师和领军人物。马三立大师的徒弟都是这一辈的艺人,其中长期在西北从艺的连笑昆先生(我的师爷)将马氏相声传播到了西北地区。有影响的“宝字”辈演员很多,诸如:北京的刘宝瑞、王长友、陈涌泉、罗荣寿等大师,天津的赵佩茹、李洁尘、田立禾、白全福、尹笑声、常氏兄弟等大师,西北的张玉堂、全长保等大师、东北的杨振华、王志涛、金炳昶、师世元、于世德等大师,武汉的康立本,重庆的叶利中,南京的张永溪,济南的孙少林等大师,相声、快板两门抱的高凤山、王凤山、李润杰等大师,不一一列举;不过现如今,“宝”字辈艺人大多数已经作古,据相声演员萧巍先生声称:现在仍健在于世的第六代艺人(即“宝”字辈)有30余位,大体是:张宝康(师承赵少舫)、回婉华(师承马寿岩)、张善增(师承赵霭如)、高笑临(师承马三立)、常宝霆(师承郭荣启)、陈涌泉(师承谭伯儒)、杨宝璋(师承陶湘九)、常宝华(师承马三立)、任笑海(师承马三立)、尹笑声(师马三立)、辛宝珊(师承绪德贵)、马敬伯(师承侯一尘)、于连仲(师承郭启儒)、于春藻(师承侯一尘)、吴萍(师承吴景春)、张宝珠(师承焦少海)、邵其炳(师承郭启儒)、田立禾(师承张寿臣)、杨少华(师承郭荣启)、张立林(师承焦少海)、谢天顺(师承郭荣启)、马志明(师承朱阔泉)、常宝丰(师承马三立)、金笑天(师承马三立)、常宝庆(常氏家族成员,尚无师承)、张永溪(师承赵寿舫)、杨振华(师承杨海荃)、金炳昶(师承杨海荃)、王志涛(师承杨海荃)、冯景顺(师承杨海荃)、胡振江(师承张寿臣)、姜宝林(师承马三立)、高飞(师承杨松林)、祁喜生(师承杨松林)、陈尚忠(师承杨松林)、陈冠义(师承杨松林)、李文华(师承马三立)等先生,他们大都退出了舞台。

第七代,是“文”字辈。“文”字辈演员有一大部分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仍旧风采依旧。已经去世的诸如:马季、赵振铎、侯耀文、刘文亨、高英培、马志存、殷文硕、范振钰等先生,都是曾经相声界的领军人物和大师级的前辈。现仍活跃于舞台的著名演员诸如:苏文茂、李伯祥、常贵田、刘洪沂、唐杰忠、李立山、丁广泉、贾继光、师胜杰、石富宽等先生,成为相声界国宝级的艺术家。

我师父王双福先生,又名王雅福,师承“宝”字辈前辈连笑昆先生,属于相声、快板两门抱,擅长演唱“太平歌词”,是相声界仅存的、为数不多的、会唱“太平歌词”的老先生之一,在相声界名声显赫。我们湖南也曾有一位“文”字辈老先生,名叫陶泊,又名陶文华,原是湖南省广播电视文工团的相声演员,现已退休,据说定居在株洲。

第八代,是“明”字辈。“明”字辈演员现在是中国相声的中流砥柱,不乏许多大腕级演员,诸如马季先生门下的姜昆、冯巩、刘伟、赵炎、王谦祥、李增瑞、笑林、常佩业等先生,侯耀文先生门下的贾伦、刘际、陈寒柏、奇志、郭德纲、杨进明等先生,赵振铎先生门下的李金斗、贾承伯等先生,苏文茂先生门下的刘俊杰、赵伟洲、崔金泉、宋德泉等先生,唐杰忠先生门下的李建华、巩汉林等先生,师胜杰先生门下的刘彤、邹德江、王敏等先生,李伯祥先生门下的郑建、戴志成、王平等先生,范振钰先生门下的赵津生先生……等等。我们湖南原有第八代相声演员四人,分别是:吉马先生(师承苏文茂先生,已作古),郭新先生(原名郭嘉茂,师承苏文茂先生,现已退休),奇志先生(师承侯耀文,现调往铁路文工团说唱团),芦克宁先生(原为马季先生的“学生”,现正式拜师王双福先生,为中国五凌电力艺术团相声、快板演员,兼创作员)。

第九代,暂未排字,大多数是“明”字辈演员(第八代)的传人,现已初露锋芒,来势喜人。有影响的有:李金斗先生门下的大兵、刘颖、付强、韩冰、刘畅等先生,姜昆先生门下的刘惠、白桦、邓小林、大山、孙晨、赵卫国、陆鸣、夏文兰、倪明、唐爱国、齐立强、句号、周伟等先生,韩兰成先生门下的范军先生等……湖南现有第九代相声演员七人,分别是:大兵(师承李金斗先生)、赵卫国、徐文、郭丹、曹曙光、原野(均师承姜昆先生)、张志斌(师承唐山相声演员薛伟,师爷为康桂生)等先生。

此外,湖南省内还有一些相声演员,称是第八代相声演员吉马先生的“徒弟”,但都未公开“摆知”,未举办过拜师仪式,是否正式拜师,是否有门户谱系,因吉马先生去世多年,已无从考起;如果能够确认他们的师徒关系,那么这些演员只可算作第九代传人。另外,湖南还有一批方言相声演员,他们都未叩拜在京津相声前辈门下,固然不能纳入相声行业的传承枝蔓;他们有的是四、五十年代的方言相声艺人,有的相继拜在了一些湖南“本土笑星”门下,现今却也不乏名家大腕儿,诸如欧德林(艺名“开口笑)、彭国泉(擅长演唱长沙快板、顺口溜)、曲炳炎、铁牛、杨志淳(现已去世)、周卫星、肖光荣等先生……

第十代,为数不多,大多是第九代相声演员的徒弟,据我所知的有:大兵先生的徒弟李丹、孔磊、洪昊祥等,唐爱国喜先生门下的张勇,还有倪明、夏文兰夫妇也正式收了十二名徒弟,于小飞也有正式收徒……可以肯定,第九代相声艺人也有不少人收徒的,只是目前还未写进相声宗谱。

现在网络上有不少“相声师承关系总表”、“相声宗谱”之类的东西,大都是在马三立大师早年公开的《京津相声演员谱系》和阎笑儒先生1960年传给殷文硕先生的《相声宗谱》副本的基础上不断修订的。截至目前,相声界还未有一份比较全面的、最新补录的、相对权威的师承总表问世,故此,相声界许多师承关系只能以各类媒体公开发布的拜师收徒信息和相声演员各自证实、口头相传的史料为主。据悉,第八代相声演员萧巍先生正着手编纂最新的相声传承史料,我们期待早日问世。

我在相声行业所在的门户

通过以上相声行业行规、相声行业师承的初步研究、理顺,我的门户从第五代起始,应该归属于马三立大师门下。具体传承如下所示:

张三禄(第一代)

朱少文(第二代)

范长利(第三代)

周德山(第四代)

马三立(第五代)

连笑昆(第六代)

王双福(第七代)

芦克宁(第八代)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1、试述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 与融合。中国学术文化思想独具魅力的东方意识与华夏气相对世界文化也产生过 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18世纪前后,欧洲不少启蒙思想家纷纷 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思想理论武器。除了儒家思想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中的 其他学说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如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老庄“柔弱 胜刚强”的学说,深受德国戏剧家莱布尼茨的关注。 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等的影响更为明显。日本早在信使开端就大量的引进中国文化。七世纪的“大化革新”实为全盘唐化,自动接受中国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影响。 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念中的“尊崇自然”,并结合具体的文学形式展开 其分析。 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 念。艺术家们渴望与自然达成高度的和谐,在自然之中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使 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崇尚自然,赞美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永恒的主 题。 道家是最重自然的,他们把物我一体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他们认为作为艺术创 作的主体,应该在精神上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使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使主题 情感与自然同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创作巧夺天工。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应作家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他的《归园田居》细 致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的表达了自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心 情。 在陶渊明等人的倡导下追求自然的风尚在晋宋之际出现了一个高潮。对此宗白华 在《美学散步》中有过一段描述晋宋人欣赏自然,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超然玄远的意境。 这种尊崇自然的审美观念在钟嵘的《诗品》中也得到了体现。钟嵘重视艺术表现 上的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藻饰之美,把自然之美当作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原 则,要求诗歌要充满清新流畅的自然气息。 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反映 了作者对自然造化的憧憬和向往,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思想情感。 3、试述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第一,传统礼俗的等差性。在农业宗法社会里,人们的身份、地位及人与人的关

中国相声谱系精简版(名气较大)

第一代 -- 第二代 朱绍文(穷不怕) -- 春长隆、冯昆治、范长利、桂祯、徐长福、沈竹善 阿彦涛 -- 恩绪、高闻奎 沈春和 --魏昆治、王有道、李长春、高闻元、裕二福 第二代 -- 第三代 恩绪 --李德钖(八德之一)、李德祥(八德之一)、张德泉(八德之一)桂祯 -- 裕德隆(八德之一) 徐长福 -- 焦德海(八德之一)、刘德智(八德之一) 冯昆治-- 高德亮 春长隆 -- 马德禄(马桂元和马三立之父,八德之一) 范长利 -- 周德山(八德之一)、郭瑞林、 沈竹善 -- 卢德俊、范瑞亭 第三代 -- 第四代 裕德隆–汪兆麟、陶湘如、李少卿、张云武、张绍堂、吴景春 李德钖 -- 马桂元(恩绪之外孙,马三立之兄) 焦德海 -- 张寿臣、于俊波、常连安、朱阔泉 卢德俊 -- 赵霭如 周德山 -- 马三立 马德禄 -- 尹寿山、郭荣起(郭瑞林之子) 范瑞亭 -- 焦寿海 郭瑞林 -- 侯一尘、谭伯如、马四立(马三立本家兄弟) 李德祥 -- 马寿岩 刘德智 -- 郭启儒(为侯宝林捧哏的时间最长) 高德亮 -- 高凤山 第四代 -- 第五代 张寿臣 -- 常宝堃、刘宝瑞、朱相臣、佟大方 焦寿海 -- 赵佩茹 李寿增 -- 张振圻 马三立-- 班德贵、常宝华、常宝丰、李文华

朱阔泉 -- 侯宝林、马志明(马三立之子) 侯一尘 -- 连春仲(白银耳)、常宝霖、赵春田、马敬伯(马三立之侄,马桂元之子) 赵霭如 -- 王长友 于俊波-- 郭全宝(为侯宝林捧哏时间较长) 郭荣起--常宝霆、杨少华、谢天顺 谭伯如 -- 赵世忠(是赵振铎的捧哏,老舍称北京二赵) 马寿岩 -- 回婉华 第五代 -- 第六代 赵佩茹 -- 李伯祥、高英培、常贵田、侯耀文 常宝堃 -- 苏文茂 王长友 -- 赵振铎、赵亮 刘宝瑞 -- 邢文昭、王文林、唐杰忠 侯宝林 -- 马季、李文山、师胜杰 马敬伯 -- 刘威 班德贵 -- 范振钰 高凤山 -- 石富宽、崔琦 佟大方 -- 张文顺 常宝华 -- 牛群、侯耀华、冯翊纲、宋少卿() 回婉华 -- 牛振华 第六代 -- 第七代 苏文茂 -- 宋德全 马季 -- 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黄宏赵振铎 -- 李金斗 石富宽 -- 于谦、侯震(相声大师侯宝林之孙) 唐杰忠 -- 巩汉林 范振钰 -- 高峰 李伯祥 -- 戴志诚、王平 高英培 -- 孟凡贵、赵保乐、李嘉存 侯耀文-- 奇志、郭德纲 师胜杰 -- 李菁 张文顺 -- 张德武 第七代 -- 第八代 李金斗 --大兵、毛威 姜昆 --赵卫国 韩兰城 --于小飞 郭德纲 -- 何云伟、曹云金、赵云侠、岳云鹏、孔云龙、朱云峰、栾云平、李云杰、刘云天、郭鹤鸣、曹鹤阳、李鹤林、张鹤君、吴鹤臣、刘鹤春、韩鹤晓于谦 -- 郭麒麟(郭德纲之子)

2010中国文化概论(自考)串讲选择

?在中国典籍中,“文化”合成的最早典籍是《说苑,指武》。 ?“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改易。 ?文化事象属于文化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讲到“文化”,人们常常引用“圣人观乎,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语出自《易》 ?下列属于国别文化___。 ?中华文化 B.华夏文化 C.炎黄文化 ?狭义的文化产品_____。 ?雕塑 C.书籍 ?属于文化思潮____。 ?宋明理学 C.清代的考古学 ?属于上层文的是____。 ?宫廷礼仪 B.文庙礼仪 C.宗教音乐 ?属于文义文化产品的是_____。 ?农具 B.陶器 C.雕塑 D.绘画 E.典籍 ?属于文化政策的是____。 ?民族政策 B.文艺政策 C.宗教政策 D.语言文字政策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都起源于东北平源。 ?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自隋唐至北宋初期,便进入了第三个温暖期。 ?黄河泛滥,海运兴起而使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的时期清代后期。 ?在保护自然方面,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第二个温暖期。 ?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地区,曾被称作“西南夷”。 ?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牧业及狩猎经济。 ?被中国古人称为“表里山河”的地带是黄土高原地带。 ?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 ?中国古代的林木乱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大兴土木。 ?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 ?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至西周时,已经十分清晰的相关观念则是“天下”。 ?在1972年《考古学报》第1期上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学者是竺可桢。 ?在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相声辈分

相声师承关系----德寿宝文明 第一代到第三代 张三禄——朱绍文——春长隆、冯昆治、范长利、桂祯、徐长福、沈竹善张三禄——阿彦涛——恩绪、高闻奎张三禄——沈春和——魏昆治、王有道、李长春、高闻元、裕二福 第四代 恩绪——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骆采舞、戴致斋桂祯——裕德隆、玉来子徐长福——焦德海、徐茂昌、刘德智冯昆治——高德明、吉坪三、高德光、高德亮、常葆臣、郭伯山春长隆——马德禄高闻元——唐玉福、李万兴、张杰尧、韩子康、刘月樵范长利——周德山、郭瑞林、李瑞丰、张德俊、杜茂林、徐瑞海、朱凤山、马良臣魏昆治——张伯俊、丁伯品、阎伯山李长春——恒瑞丰沈竹善——冯振声、孙伯珍、卢德俊、张星武、范瑞亭 第五代 裕德隆——王兆麟、陶湘如、李少卿、张云武、张绍堂、吴景春李德钖——马桂元、玉小亭、焦葆奎、郑仲衡焦德海——张寿臣、李寿增、富寿严、李寿清、叶寿亭、于俊波、常连安、朱阔泉、汤金澄、于堃江、尹凤岐、彦授辰、路彩祥、白葆亭卢德俊——赵霭如、陈雨亭、赵寿舫、何寿亭、崇寿峰、冯乐福、金钰堂、何玉清、庞子泉、李得子周德山——马三立、刘桂田、李桐文、连秀全、宝寿华、魏常玉马德禄——高寿亭、高桂清、杨闻华、尹寿山、郭荣起范瑞亭——焦寿海、陈桂林、陈桂鑫、聂闻治、冯子玉郭瑞林——侯一尘、谭伯如、陶湘九、李寿芳、马四立、胡兰亭李瑞丰——寇寿亭、董湘臣、陈紫荃李德祥——马寿岩吉坪三——秦醒民、熙醒生刘德智——郭启儒、张春奎冯振声——常福荃、杨海荃、韩小痴、叶太珍、祝景荃、张闻斌张杰尧——单松亭、关松明、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刘松江、辛松斌、郑松涛、陈松波、杨松临、王松声、王松葵马良臣——李永春高德明——于佑福、冯大荃、张松青朱凤山——阚天忠、谢天荣、赵天寿、李天林、杨天茂高德亮——高凤山、赵玉贵 第六代 张寿臣——赵立梧、常宝堃、刘宝瑞、刘化民、康立本、叶立中、冯立樟、朱相臣、冯立全、袁佩楼、沈君、张少清、穆祥林、于世德、胡振江、戴少甫、侯少尘、邢炳涛、田立禾、佟大方、张嘉利焦寿海——赵佩茹、刘奎珍、李洁尘、耿宝林、张宝珍、刘广义、孙宝琦、杨绍奎、佟浩如、张宝玙、李存民、张福祥、张玉堂、李润杰、张明新、崔怀禄、赵稳增、张立林、张宝珠李寿增——孙少林、赵兰亭、欧宝灿、王树田、张振圻、汤一民、张佩如、曹宝春、夏万福、马金良、来少如、焦立海、丁守义、刘玉凤马三立——阎笑儒、张笑勤、张笑非、金笑天、班德贵、连笑昆、常宝华、高笑临、谌笑宇、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尹笑声、于宝林、常宝丰常连安——高元钧马桂元——冯宝华、赵宝贵、骆宝珊朱阔泉——王凤山、李宝麒、侯宝林、王宝童、马志明侯一尘——连春仲、常宝霖、关春山、赵春田、马敬伯、于春藻、张世芳赵霭如——王长友、孙宝才、罗荣寿、黄鹤来、李桂山、王闻禄、李延年、张喜林、何善平、张善曾

相声界辈分

相声师承关系表 第一代-- 第二代 张三禄-- 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 第二代-- 第三代 朱绍文-- 春长隆、冯崑治、范长利、桂祯、徐长福、沈竹善 阿彦涛-- 恩绪、高闻奎 沈春和-- 魏昆治、王有道、李长春、高闻元、裕二福 第三 代 -- 第四代 恩 绪 -- 李德 钖、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 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 谢芮 芝、骆采舞、戴致斋 桂 祯-- 裕德隆、玉来子 徐长福-- 焦德海、徐茂昌、刘德智 冯崑治-- 高德明、吉坪三、高德光、高德亮、常葆臣、郭伯山 春长隆-- 马德禄 高闻元-- 唐玉福、李万兴、张杰尧、韩子康、刘月樵 范长利-- 周德山、郭瑞林、李瑞丰、张德俊、杜茂林、徐瑞海、朱凤山、马良臣 魏崑治-- 张伯俊、丁伯品、阎伯山 李长春-- 恒瑞丰 沈竹善-- 冯振声、孙伯珍、卢德俊、张星武、范瑞亭 第四代 第 五代 裕德隆-- 王兆麟、陶湘如、李少卿、张云武 、张 绍堂 、吴 景春 李德钖-- 马桂元、玉小亭、焦葆奎、郑仲衡 焦德海-- 张寿臣、李寿增、富寿严、李寿清、叶寿亭、于俊波、常连安、朱阔泉、汤金澄、于堃江、尹凤岐、彦授辰、路彩祥、白葆亭

卢德俊-- 赵霭如、陈雨亭、赵寿舫 、何寿亭、崇寿峰、冯乐福、金钰堂、何玉清、庞子泉、李得子 周德山-- 马三立、刘桂田、李桐文、连秀全、宝寿华、魏常玉 马德禄-- 高寿亭、高桂清、杨闻华、尹寿山、郭荣起 范瑞亭-- 焦寿海、陈桂林、陈桂鑫、聂闻治、冯子玉 郭瑞林-- 侯一尘、谭伯如、陶湘九、李寿芳、马四立、胡兰亭 李瑞丰-- 寇寿亭、董湘臣、陈紫荃 李德祥-- 马寿岩 吉坪三-- 秦醒民、熙醒生 刘德智-- 郭启儒、张春奎 冯振声-- 常福荃、杨海荃、韩小痴、叶太珍、祝景荃、张闻斌 张杰尧-- 单松亭、关松明、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刘松江、辛松斌、郑松涛、陈松波、杨松临、王松声、王松葵 马良臣-- 李永春 高德明-- 于佑福、冯大荃、张松青 朱凤山-- 阚天忠、谢天荣、赵天寿、李天林、杨天茂 高德亮-- 高凤山、赵玉贵 第五代-- 第六代 张寿臣-- 赵立梧、常宝堃、刘宝瑞、刘化民、康立本、叶立中、冯立樟、朱相臣、冯立全、袁佩楼、沈君、张少清、穆祥林、于世德、胡振江、戴少甫、 侯少尘、邢炳涛、田立禾、佟大方、张嘉利 焦寿海 -- 赵佩茹 、刘奎珍、李洁尘 、耿宝 林 、张宝珍、刘广义、孙宝琦、杨绍奎、佟浩如、张宝玙、李存民、张福祥、张玉堂、李润杰、张明新 、崔怀 禄、赵稳 增、张立林、张宝珠 李寿增-- 孙少林、赵兰亭、欧宝灿、王树田、张振圻、汤一民、张佩如、曹宝春、夏万福、马金良、来少如、焦立海、丁守义、刘玉凤 马三立-- 阎笑儒、张笑勤、张笑非、金笑天、班德贵、连笑昆、常宝华、高笑临、谌笑宇、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尹笑声、于宝林、常宝丰 常连安-- 高元钧 马桂元-- 冯宝华、 赵 宝 贵、骆宝珊 朱阔泉-- 王凤山、李宝麒、侯宝林、王宝童、马志明

历届相声大赛

第一届CCTV全国相声大赛(2002年)获奖名单 一等奖:《如此办学》(杨义、杨进明) 二等奖:《传统与现代》(刘彤、王殿云) 《治感冒》(奇志、大兵) 最佳逗哏奖:刘彤 最佳捧哏奖:大兵 第二届CCTV全国相声大赛(2003年)获奖名单 一等奖:《谁说了算》(陈寒柏、王敏) 二等奖:《信不信由你》(贾伦、李金祥) 《雇来的爹》(马云路、刘际) 《卖枕头》(高玉庆、赵伟洲、牛成志) 《当红小生》(杨蔓、逗笑) 最佳逗哏奖:陈寒柏 最佳捧哏奖:赵伟洲 最佳作品奖:《肉烂在锅里》作者:甄奇、韩照 第三届CCTV全国相声大赛(2006年)获奖名单 专业组: 一等奖:《团结一心拿大奖》(常佩业、贾承博) 二等奖:《颠三倒四》(康松广、王辅庭) 《我惯着他》(周炜、范雷) 《望夫成龙》(贾俞玲、王彤) 《OK品味》(宋德全、王玉)

最佳捧哏奖:贾承博 最佳作品奖:《团结一心拿大奖》作者:马季、常佩业、贾承博 第四届CCTV相声大赛(2008年)获奖名单 职业组: 一等奖:《酒桌会议》(李志强、崔艺东) 二等奖:《我是为你好》(高玉庆、牛成志) 《咸疙瘩》(周炜、孙晨) 《开心之旅》(付强、常亮) 最佳逗哏奖:付强 最佳捧哏奖:王彤 最佳作品奖:《开心之旅》作者:方清平 第五届CCTV相声大赛(2010年)获奖名单 职业组 一等奖:《一对一》(刘颖、张浩楠) 二等奖:《冰雪大巴》(逗笑、逗乐) 《幸福童年》(方清平) 三等奖:《芝麻开门》(贾玲、白凯南) 《今天是个好日子》(刘骥、程远兵) 《磨刀石》(白玉、许广) 最佳逗哏奖:逗笑

最佳作品奖:《一对一》作者:康珣 第六届相声大赛(2012年)获奖名单 职业组: 金奖: 高晓攀尤宪超《救,不救?》 银奖: 曹云金刘云天《我要恋爱》,李菁张硕郭天翼张天雷《谁说我有病》 铜奖: 甄齐李然《其实我想走》,弓瑞李彦生《我爱山西》,逗笑逗乐《驯猴》 观众票选大奖: 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演员:曹云金刘云天

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 考前串讲--论述

1.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影响? 1. 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来的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河曲湿润地区。地理特征也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如何将这众多的来源不同文化互异的人群抟和为文化整体?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2. 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3. 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这里的地缘概念,它要说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在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明区域。这是一个巨大的扇面形地带,居住着很多古老的人群。这些民族除满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反复,有许多次。 2.论述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 ⒈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大农业是按照季节变化周而复始地从事种植业劳作和相关生产的社会群体活动,相关的大农业观念,是通过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土地,讲勤抓早,争取丰收。这是一套由天时历法、土壤水文、动植物知识、岁时风俗和人文社会活动结合而成的系统经验知识,是中华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实践才形成的一种自我生存的文化观。最终使中国人们在自然资源乏匮的条件下,建设了农业文明,也保存了自己。 ⒉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并不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括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多种经济成分的。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观念,虽非主流,但仍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例如,第一,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第二,它发展了市民文化;第三,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 ⒊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精细而知足,也是中国生产文化的一个特点。这不是单指安排生产生活计划的周密,使用资源的节制,而且是包括长远规划的思想,选择优化增长的方案和限制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欲望的集体规约。这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

侯宝林与马三立相声艺术之比较

侯宝林与马三立相声艺术之比较中国曲艺中的相声形式,有据可查的历史,迄今不过一个半世纪左右。其间涌现出了诸如张三禄、朱绍文、李德钖、焦德海、张寿臣等各有千秋的著名艺人,而真正使旧时代这种地摊上逗人笑乐的表演,发展成为我们今天所欣赏到的比较自觉的喜剧艺术,有两个人的贡献不可忽视,这就是现当代相声史上负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侯宝林与马三立。 但是,仔细深入地考察侯宝林与马三立的相声表演,便会发现,这两位在相声史上贡献殊大的艺术巨擘之间,却由于师承、秉性、行艺环境包括文化背景和自身天赋等等的不同,在艺术道路乃至表演风格包括审美态度上,存在着迥然有别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固然是他们各自的艺术生涯的主客观条件造成的,但在使相声艺术呈现出流派缤纷。百花争艳的景观之外,他们二人的存在与实践,又确乎给相声艺术自身依照不同的方式朝着同一个目标自由地发展,提供着不尽的启示,展示出广阔的前景。这是我们在这里比较并且探讨他们之间异同关系的真正动因与价值之所在。 一 比较和讨论侯宝林与马三立在相声艺术方面的异同,首先需要有可资参考的比照前提。这个前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出自他们二人对相声艺术继承发展的不同贡献,姑且称之为纵向参照系;另一个方面则来自他们二人各自不同的艺术气质及其构成原因,姑且称

之为横向参照系。 为此,我们先来试着描述一下侯宝林与马三立在相声艺术发展史上的不同贡献及其各自所拥有的独特艺术地位。 侯宝林(1917—1993)在相声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改变并提高了相声艺术的品位与格调,从而被公认为相声艺术发展史上真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物。众所周知,在相声艺术的历史发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相声表演难登大雅之堂,无论是早期的随处“撂地”演出,还是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进人茶楼与剧场,都难以与其它艺术形式如戏曲或歌舞并驾比肩。艺术自身处于自生自灭,逗乐讨饭的盲目境地。表现在艺术的创演观念上,‘它奴哲学”与市侩意识主宰着绝大多数艺人的艺术实践。①旧社会“无福之人伺候人,有福之人人伺候”的社会心理,和“观众是买主,艺人是卖主”。“一场买卖、一场生意”的商业眼光,使相声艺人由于过份地追逐商业效果,而极易流入媚俗迎合的泥淖。趋附、奉迎、乃至丑化鄙薄自身聊博一笑的非艺术化审美趣味,加上没有艺术表现基本场所依托的语境缺失,所带来的后果是演无定本、词多现挂,语言粗糙、主题模糊,内容杂芜,结构松散。荤酸下流、鄙薄自己、奚落和丑化残疾人、乡下人和外地人的语言与“包袱”,在以京津两市为中心大本营的相声表演中屡见不鲜。侯宝林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从事相声表演,并于1940年成名于天津的。并且一开始就表现出他的与众不同。当时曾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和几位教授看过他的演出后曾肯定说:“侯宝林说的是文明相声。”②亦即称赞他的相声说演远离“荤口”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描述: 《中国传统相声》,于上世纪90年代在曲艺之乡天津录制完成,邀请了全国各地相声名家通力合作,收录了包括马志明、魏文亮、苏文茂、于宝林、田立禾、李伯祥等名家的精彩传统相声作品,是了解传统相声的重要途径,具有相当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32-4乌龙院,于宝林冯宝华32-3学梆子,魏文华王文玉 32-2渭水河,于宝林冯宝华 32-1文章会,马志明黄族民 31-3财迷回家,李伯祥杜国芝

31-2戏迷游街,魏文亮张永久 31-1学四省,王世臣赵世忠 30-4说大话,苏文茂王佩元 30-3训徒,田立禾、王文玉、刘学仁30-2学徒,寇庚儒单口 30-1怯算命,李伯祥杜国芝 29-4拴娃娃,王世臣赵世忠 29-3揭瓦,魏文亮张永久 29-2大保镖,马志明黄族民 29-1献地图,王世臣赵世忠

28-3老老年,王世臣赵世忠28-2灯谜,魏文华王文玉 28-1树没叶,魏文亮张永久27-4双字意佟守本赵世忠 27-3黄鹤楼,魏文华魏文亮

27-2三国人物论,苏文茂王佩元27-1对座数来宝,佟守本郑福山26-4答非所问,苏文茂王佩元 26-3朱夫子,王世臣赵世忠 26-2打元宵,马志明黄族民 26-1卖布头,于宝林冯宝华

25-4傻子学乖,魏文亮单口 25-3金龟铁甲,田立禾王文玉25-2称谓,马志明黄族民 25-1相面,苏文茂王佩元 24-4学西河,于宝林冯宝华24-3大娶亲,马志明黄族民24-2天文学,魏文华王文玉24-1连升三级,寇庚儒单口23-3口吐莲花,王世臣赵世忠23-2窦公训女,田立禾王文玉23-1写对联,李伯祥杜国芝 22-4帮厨,田立禾刘学仁 22-3数来宝,佟守本郑福山22-2学四相,王世臣赵世忠22-1汾河湾,魏文华魏文亮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 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相声师承关系表

相声师承关系表 第一代-- 第二代 张三禄-- 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 第二代-- 第三代 朱绍文-- 春长隆、冯昆治、范长利、桂祯、徐长福、沈竹善 阿彦涛-- 恩绪、高闻奎 沈春和-- 魏昆治、王有道、李长春、高闻元、裕二福 第三代-- 第四代 恩绪-- 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骆采舞、戴致斋 桂祯-- 裕德隆、玉来子 徐长福-- 焦德海、徐茂昌、刘德智 冯昆治-- 高德明、吉坪三、高德光、高德亮、常葆臣、郭伯山 春长隆-- 马德禄 高闻元-- 唐玉福、李万兴、张杰尧、韩子康、刘月樵 范长利-- 周德山、郭瑞林、李瑞丰、张德俊、杜茂林、徐瑞海、朱凤山、马良臣 魏昆治-- 张伯俊、丁伯品、阎伯山 李长春-- 恒瑞丰 沈竹善-- 冯振声、孙伯珍、卢德俊、张星武、范瑞亭 第四代第五代 裕德隆-- 王兆麟、陶湘如、李少卿、张云武、张绍堂、吴景春 李德钖-- 马桂元、玉小亭、焦葆奎、郑仲衡 焦德海-- 张寿臣、李寿增、富寿严、李寿清、叶寿亭、于俊波、常连安、朱阔泉、汤金澄、于堃江、尹凤岐、彦授辰、路彩祥、白葆亭 卢德俊-- 赵霭如、陈雨亭、赵寿舫、何寿亭、崇寿峰、冯乐福、金钰堂、何玉清、庞子泉、李得子 周德山-- 马三立、刘桂田、李桐文、连秀全、宝寿华、魏常玉 马德禄-- 高寿亭、高桂清、杨闻华、尹寿山、郭荣起 范瑞亭-- 焦寿海、陈桂林、陈桂鑫、聂闻治、冯子玉 郭瑞林-- 侯一尘、谭伯如、陶湘九、李寿芳、马四立、胡兰亭 李瑞丰-- 寇寿亭、董湘臣、陈紫荃 李德祥-- 马寿岩 吉坪三-- 秦醒民、熙醒生 刘德智-- 郭启儒、张春奎 冯振声-- 常福荃、杨海荃、韩小痴、叶太珍、祝景荃、张闻斌 张杰尧-- 单松亭、关松明、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刘松江、辛松斌、郑松涛、陈松波、杨松临、王松声、王松葵 马良臣-- 李永春 高德明-- 于佑福、冯大荃、张松青 朱凤山-- 阚天忠、谢天荣、赵天寿、李天林、杨天茂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里的“文化”指的是?【】 A.广义的文化 B.狭义的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 2.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都起源于【】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太行山 D.长白山 3.我国的史学界,古史辨派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后期 C.20世纪早期

D.20世纪中期 4.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 A.郑国的礼乐文明 B.齐国的礼乐文明 C.晋国的礼乐文明 D.鲁国的礼乐文明 5.我国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是在【】 A.明代初期 B.明代中叶 C.明代晚期 D.清代初期 6.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西方人也称之为【】 A.“中国几何原理” B.“中国勾股定理” C.“中国剩余定理” D.“中国出入相补原理”

7.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文化传统是【】 A.分封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8.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是【】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9.传统社会,举行命字礼的人生仪礼是【】 A.诞生礼 B.成年礼 C.婚礼 D.丧礼 10.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整体思维模式的是【】

A.“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D.“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古代,巫祝将其垄断的天文知识用于前兆迷信上,进而发展成为【】 A.鸟占 B.竹卜 C.星占 D.梦占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总结的一条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是【】 A.因材施教 B.启发引导 C.学思结合 D.教学相长 13.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 A.载体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3(365)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3)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是河南省滢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三大文(明)化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着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夏、商、周的年代:夏,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周朝,公元前11世纪的中叶—— 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相声师承关系表

当前位置: 首页 > 浏览新闻 专题 热点 焦点 推荐 图片 京津相声演员谱系(上) 作者:马三立 发表时间:2002-4-26 19:52:00 点击: 53999 次 相声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相声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起于哪个朝代?有人考证,春秋战国时代的宫廷小丑俳优,是相声界的老祖宗;也有人说,汉朝善于讲笑话的东方朔,是相声艺人的祖师爷;还有人说,相声是清代咸丰年间落魄文人朱少文创始的。对于相声界的老祖宗究竟是谁,我没有考证过。我觉得第一种说法,把相声史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太遥远了。俳优确有逗笑的地方,但还不能说那就是早期的相声。第二种说法,可能是由于相声艺人供奉东方朔偶像而得出来的结论。说相声的如同唱戏的供唐明皇的塑像那样,也供一尊泥塑木雕的偶像。他的相貌跟唐明皇有明显的区别:唐明皇没有胡须,而他却有五绺胡须。这个偶像就是东方朔。东方朔滑稽得很,和汉武帝在一起都敢开玩笑。类似东方朔一类的人物,历朝历代都有一些,如三国时的杨修。尽管他们都有逗人乐的本领,但是他们既没有以此为业,又没有传授后人,所以作为相声史,还不能从他们这些人物写起。当然,相声 专业正式形成以后,艺人们在创作时吸收了这些人物逗乐的手法和风格,则是应该肯定的。 第三种说法比较接近史实。朱少文,一作朱绍文,绰号“穷不怕”,是相声界公认的“开山祖”。相声就是他首创的吗?还不是。我听前辈们讲,在朱少文之前,就有说相声的张三禄。朱不算是张三禄的徒弟,但称张为老师。张三禄是当初北京“管儿张”家的先辈。张三禄既变戏法,又使口技,穿插着也使“贯口”、说笑话。 张三禄比朱少文年龄大四十来岁,朱二、三十岁时,张六、七十岁。张三禄是北京东城和西城艺人的头目。他人熟地灵,打个地呀,照顾一下艺人呀,认识他的人很多。朱少文主要唱太平歌词,然后再说段笑话,逗个哏,有些是从张三禄那里学来的。 从朱少文这一代开始,行业上有说相声这一行道了,有师徒关系和行会观念了,从而也就有了相声宗谱。从这时算起,相声的历史,至今也就是一百五、六十年,最多二百年。 相声这行业虽然从张三禄开始的,但相声界的习惯,还是把朱少文作为第一代。从第一代传至第

中国近代相声历史资料

「百年历史,三位大师」 相声界公认的祖师爷是朱少文(又作朱绍文,艺名“穷不怕”),而对相声发展贡献最大的则是张寿臣。 中国相声自从有了张寿臣先生,格调升高了,地位提高了,用句时髦的话说,开始和文化接轨了。但说到历史,就不得不提三个人———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 马三立是平民艺术家,他的相声带有强烈的市民性,嘲弄神圣,启发明志。因为生活在天津市井俚俗的环境中,所以他的表演从不装腔作势,没有过于依附政治。主要作品充满了小人物的矫捷、幽默和遇到尴尬的自我解脱、自我嘲弄。马三立知名的相声,比如传统相声《开粥场》———幻想自己很富有,要开粥场,周济穷人。通过理想幻觉的破灭,引起人们的哄笑。再比如嘲弄神圣的作品《吃元宵》———孔子在周游列国遇到尴尬的时候也做出了常人不齿的事情———元宵一文一个,孔子改为一文十个。 通过调侃孔子造成反差,取得会心的一笑。这都是经典作品,艺术家通过相声反映了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相对于马三立,侯宝林的相声更讲求文化品位,唤醒人们认识社会,以人为本。是他把相声从市井艺术的格调中拔高,去伪取精,让相声登上大雅之堂。他的作品带有中华民族的机智和文化。比如侯宝林的代表作《关公战秦琼》。这个作品在非常的环境下违背常规的合理性,由大军阀操纵,让不是一个年代(汉、唐)的两个人打仗,荒唐对荒唐,于是演出了一场闹剧。“我在唐朝你在汉,咱俩打仗为哪般———让你打来你就打,你若不打他不管饭”。原来,在一定的时候,为了吃饭,原则是可以改变的,这才是经典的相声,既有娱乐作用,又有笑后引人思索的作用。 单口相声大师刘宝瑞与前两位大师又有不同,他被称为中国短篇小说的劲敌。 他的作品以描述人情世态和社会不合理现象居多,除了劝解人们遵守传统道德,也有反讽的意味。比如《贾行家》———贾行家急于开药铺,找的合作伙伴是满不懂,由于不了解内部结构,没有科学态度而简单对待生意,结果把老婆孩子都作为商品卖了———贾行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