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杜甫辞赋研究

杜甫辞赋研究

杜甫辞赋研究
杜甫辞赋研究

杜甫辞赋研究

“诗圣”杜甫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有乐府、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且都名篇名句倍出,真可谓众体皆备又众体皆佳。同时,他在其他文学样式上也不甘沉沦,也曾创作过一些辞赋,现存“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封西岳赋》、《雕赋》和《天狗赋》。

古代很少有学者专门研究其辞赋,近现代开始有学者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但多局限于就某个问题入手单篇成文,所以对杜甫辞赋整体的研究梳理尚有可探索的空间。本文试图以杜甫的辞赋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三章来具体探讨杜甫对待辞赋创作的真实态度、杜甫辞赋创作的传承性及独特性。

本文研究将从以下层次展开:前言,概述杜甫辞赋研究的基本状况以及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一章,主要研究杜甫对辞赋创作的看法。

本章分别从杜甫对前代赋家的看法、杜甫对自己辞赋的看法及杜甫对辞赋创作的态度三个方面来展开,从而得出杜甫对待辞赋创作的真实态度。第二章,剖析杜甫辞赋创作的传承性。

以杜甫辞赋作品为基点,分别从对楚辞的继承、对汉代散体赋的继承及对前代咏物赋的继承三个方面来具体展开,可以看出杜甫辞赋创作“读书破万卷”的文学功底和“转益多师”的治学态度。第三章,探讨杜甫辞赋创作的独特性。

以杜甫辞赋作品为基点,总结前人的观点并加以延伸。通过其辞赋不同于楚辞的抒情方式、突破汉人辞赋的堆垛之处及其咏物赋含寓言于正意、感慨淋漓的表现三个方面来具体展开研究,以便读者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对待杜甫的辞赋创作。

杜甫的作品

一.《兵车行》 背景:“天宝十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216) 天宝八载,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两次战争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解题: 此篇属歌行体。“行”为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古有“从军行”之乐府旧题,本诗未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揭露最高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诗人的情绪已超越感叹而变为怨愤——了解杜诗诗史性质的窗口之一 第一层:如风至潮来,在天地间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 有声有色,有物有人。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刺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第二层: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出直接倾诉 名句: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对前两句的形象说明: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何等可怜!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四十,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再次派往前线。 二事连叙,说明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已无以复加。 艺术特色 1.章法严密 形式巧妙 此诗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第一段(“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一韵到底;第二、三段(“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层层推进 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然后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悲剧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

《杜甫研究》主观题

《杜甫研究》 一、名词解释 1.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社会良知三要素:即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 3.民胞物与:"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4.文章憎命达:文章憎命大:"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后句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5.以兹吾生理,独耻事干谒。此诗句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意思是:因此我懂了了生活的道理,为奔走权贵之门请托而感到羞耻。悟生理:懂得了生活的道理。事干谒:指奔走权贵之门,以请托为事。 二、论述题: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评述 答:《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篇杰作是用传统的五言古体写成的。其实仅就"咏怀” 之作而言,杜甫之前已有很多类似的文章,如阮籍的《咏怀》、左思的《咏史》、庾信的《咏怀》、陈子昂的《感遇》、张九龄的《感遇》等著名组诗。这些诗歌或多或少都反映了当时历史现实,或者借诗歌讽喻了当代社会。但是这些诗无论从体制还是从章法来看,都是无法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相提并论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和艺术力量的惊心动魄等许多方面,都开辟了新天地。"……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说得一点都不错。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天宝五载(746),杜甫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来到长安,渴望"立登要路津”。但事与愿违,屡受挫折,连生活也难于维持,"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亲身体验、并广泛接触了下层人民的苦难,洞察了"朱门务倾夺,赤族迭罹殃”的社会矛盾,诗歌创作出现了空前飞跃。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赴奉先县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写出这篇划时代的杰作。 全诗可分三大段。从开头到"放歌破愁绝”,紧扣题中的"京”字,"咏”赴奉先县之前,多年来"许身稷契”、"致君尧舜”的壮"怀”。从"岁暮百草零”到"惆怅难再述”,叙"赴奉先县”的经历,"咏”旅途中的感"怀”。从"北辕就泾渭”至结尾,写到家以后的感受,"咏”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忧"怀”。"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是贯串全篇的主线,也是杜甫的主导思想。 开头至"放歌破愁绝”这一段紧扣题中的"京”字,"咏”赴奉先县之前,多年来"许身稷契”、"致君尧舜”的壮"怀”。这一段千回百折,层层如剥蕉心,出语的自然圆转。 诗的开头以自嘲的口吻表达自己矢志而不得实现的远大**抱负。诗人自幼嫉恶如仇,想凭借自己的才学求取功名,匡世济民,报效祖国。然而,昏暗的现实使他的志向不但不得施展,反而到处碰壁,以至生计窘迫。这就是诗中"意转拙”、"一何愚”感慨的由来,诗人称自己"窃比稷与契”的志向为"拙”"愚”,从这痛心的自嘲中,不难看出诗人难以抑制的激愤! 然而诗人并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志向,相反对自己的抱负非常执着,"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正是这种执着决心的表达:" 独耻事干谒”,一个"独”字,刻划出了诗人不从时俗浊流,不卑躬屈节的傲岸精神,他对那些象蝼蚁一样的只经营自己的巢穴,逢迎媚上的龌龊之辈,极端鄙视,他敬仰的是那种遨游苍海的大鲸,并从这两种生物的品格中悟出人生的道理,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毅然要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走下去。"忍为尘埃没”是写甘愿忍饥受困也要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抱负。最后两句"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是诗人的感愤之言,也是爱国、忧民、忠君愿望不得实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 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这一段,记叙描写议论并用。描述经过骊山时所见所感,揭露和抨击了阶级对立的现实和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 作者在描写经过骊山时的情景时,可以用痛心疾首来形容。诗人到达骊山已是"凌晨”,当时的骊山正是"蚩尤塞寒空”的弥天大雾。一个"塞”字,不仅表现出了雾气之大——仿佛整个天空都被

李梦阳辞赋散文研究

李梦阳辞赋散文研究 李梦阳是明代中叶的重要作家,以他为首发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倡言兴复古学,并以此对抗靡弱的台阁体与重性理的性气诗,天下响应,有明一代文体为之丕变。此后,虽然李攀龙、王世贞等代兴,公安派、竟陵派等特起,但李梦阳一直稳为文坛霸主,而且,对他的学习和争论还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巨大与深远。迨至今日,李梦阳的文学理论问题已被讨论得相当深、广,其“复古”旗帜下追求“真情”和“真人”的美学内涵已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对于其实际创作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得多,至今尚无一本研究其诗歌、辞赋或者散文创作的专著面市。 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来探讨李梦阳辞赋和散文(尤其是碑志 文和序记文)创作的实际情况和所取得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与他相关的文 学理论,如“唐无赋”、“文必秦汉”等的真正内涵。全文分三章。 第一章为李梦阳辞赋研究,着重在全面和细致地分析李梦阳全部赋作的基础上,描画出其赋作的整体面貌,并探讨其赋作与其文学理论的契合程度。第一节主要介绍李梦阳辞赋的创作概况。 首先把李梦阳的赋作分成逞辞大赋、骚体赋、诗体赋和骈体赋四大类,并把六篇赋体杂文也分列其中;接着对李梦阳各赋的创作时间和题材进行了尽可能的考察,指出李梦阳的辞赋创作在同侪之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题材也相当广泛;其辞赋创作贯穿了一生,从刚入仕为官的弘治十一年(1498)一直到逝世时的嘉靖八年(1528),且主要集中在正德三年到九年,而这正是李梦阳仕宦生涯的最后一段 岁月。第二节主要是按逞辞大赋、骚体赋、诗体赋和骈体赋的先后顺序来分类考察李梦阳赋作内容上的继承与趋新,从而指出其赋作学习汉赋处相对较少,他更

杜甫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杜甫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一、研究对象介绍 本组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对象是唐代的诗人杜甫。 二、研究对象的资料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李白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三、杜甫的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四、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第二章 两汉文学 第一节 汉代的辞赋 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 文,体物写志也。”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赋、敷、铺可通假。《诗经》中的 “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 人,拓宇于楚辞也。”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 源,是诗歌的衍变。“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 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 的影响很大。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 欢迎的形式。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 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赋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如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等,丰富了自己的体制。刘勰正是看到了赋与楚辞的这种关系。《汉书·艺文志》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是说明它与乐诗的区别,它不像先秦的《诗经》那样可以入乐。它不入乐,可以朗诵。所以它又接近于散文。可以说赋是一种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独立的文学体裁。 刘勰 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流行的是“骚体赋 ”,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第二时期是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是所谓散体大赋时期,汉代散体大赋达于鼎盛。《汉书·艺文志》著录汉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杜甫研究答案

1、“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句出自杜甫诗(《》) .登楼 .登高 .登兖州城楼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句出自杜甫诗(《》) .赠韦左丞丈济 .奉赠王中允维 .客至 .夏日李公见访 3、杜甫大历二年创作《登高》时,杜甫的所在地是() .梓州 .秦州 .夔州 .阆州 4、在杜甫生活和创作的四个时期中,创作量最大的是()时期。 .漂泊荆湘 .漂泊西南 .困居长安 .漫游齐赵 5、下列人物中,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没有咏到的古人有()

.司马迁 .宋玉 .庾信 .诸葛亮 6、《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的体裁是() .五古 .五排 .七排 .七古 7、《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体裁是() .五古 .五律 .五绝 .五排 8、“三吏”、“三别”作于() .陷贼长安时 .任左拾遗时 .任华州司功参军时 .寓居同谷县时 9、《兵车行》作于()

.读书漫游艺机时期 .困守长安时期 .陷贼为官时期 .漂泊西南时期 10、高帝子孙皆隆准,_______。《哀王孙》 .始知神龙别有种 .龙种自与常人殊 .密奉贤旨恩宜殊 .王孙善保千金躯 11、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____(忧生)。 .命运忧患 .生命忧患 .社会忧患 .时光忧患 12、大道之行也,____。 .天下大同 .天下为公 .天下为私 .天下公私分明 13、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

.历史使命感 .社会危机感 .社会忧患意识 .民族忧患意识 14、杜甫属于谏诤而不任怨----谏过匡邪而扬善不隐恶的“__” .良臣 .忠臣 .贰臣 .佞臣 15、_____,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黄冠归故乡 .冠盖日云积 .冠盖满京华 .冠冕通南极 16、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一是____,一是词婉而雅。 .风雅说 .讽鉴说 .比兴说 .讽刺说 17、百余年间未灾变,_______。……(《忆昔》)

自学考试大纲:杜甫研究(2002年9月版)

课程编号:0047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杜甫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4学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杜甫思想研究、杜诗艺术研究、杜诗影响研究、杜诗版本、资料研究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概论》等专科、本科段的必修课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习领域,并能运用已经学到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以及更深入地了解杜甫这样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的思想特点、人格精神,了解杜诗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了解杜甫与杜诗的真正价 值、巨大影响等等。 学习本课程,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培养高尚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杜甫研究》的课程内容共分为五章,各章的具体讲授内容与考核要求如下: 第一章绪论——历代评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对唐以来各个时代的评杜、学杜情况,特别是那些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人物的评杜、学杜情况进行叙述、分析、归纳,并进而概括提炼出一些带有倾向性、规律性的结论。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唐五代 1、杜甫在世时 识记:给杜诗以较高评价的人名;有代表性的评论材料,说明这些评价之所以很难代表当时普遍看法 的原因。(次重点) 理解:时人对杜甫、杜诗不够重视的历史事实。(一般) 杜甫本人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才能、成就颇为自负的事实,并能引用一些诗文材料加以印证。(一般) 杜甫在当时的实际影响与地位,分析个中原因。(重点) 2、中唐 识记:高度评价杜甫、杜诗的中唐人的姓名以及对后世评杜产生较大影响的典籍、材料。(一般)

江淹辞赋研究

江淹辞赋研究 江淹是南朝辞赋史上的名家,他现存辞赋二十八篇,全部为抒情咏物赋。江淹在辞赋中将自己的仕途失意之痛和人生失意之悲描摹得淋漓尽致,无论摹情还是状物,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思和哲思。 从整体上看,江淹的辞赋呈现出“悲情”的风貌,但在伤感中又透着一股刚劲之气。同时,江淹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模拟大家,一直以来,人们对他拟诗的关注程度很高,但对其辞赋中的模拟研究就显得比较薄弱,本文基于这一现象,从模拟的角度入手,研究江淹的辞赋。 第一章结合江淹的生平经历,阐释江淹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侧重分析他在儒道释合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圆通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哲学。 并具体展示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江淹的创作所呈现的独特的面貌:辞赋中用“抒情”的方式“叙事”,借模拟躲避政治上可能带来的风险。在此基础上,论述江淹关于模拟的文学思想。 江淹是继扬雄、陆机之后的又一个模拟大家。他从文学和地域的关系、温软甜媚的文风对文坛的负作用以及“贵古贱今”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模拟的文学理论。 这一理论不仅指导了他诗歌的创作,对其辞赋创作也有着指导意义。第二章主要从江淹辞赋模拟的对象以及模拟的形式两个方面分析江淹辞赋中的模拟现象,并从外在的形式切入,具体分析江淹是如何模拟前人辞赋的。 江淹善于吸取众家之长,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的层面上看,都能巧妙借鉴,化为己用。从模拟的形式上看,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他最擅长的方法是巧妙化用他人的语句和意象,为自己所用,并且不着痕迹,可称之为“化句化意法”;或者直接对前代赋进行同题的整篇模拟,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可称之为“拟篇

法”;或者传承楚辞、汉大赋中“反复致意”、对事物铺排“类化”的描摹、用对话结构全篇的形式,可称之为“拟式法”。 第三章剖析江淹辞赋的思想内涵,并从内在的层面透视江淹的一系列作品和前代作品的联系。江淹的辞赋传承了汉赋中“贤人失志”和“咏物”两大主题,并进一步将它们发展成以描摹内在感情为主的抒情小赋和以情思见长的体物小赋。 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作者自身的人生遭际之悲,使辞赋从整体上呈现出“悲情”的风貌。江淹特别善于摹写这些“悲”情,并有一系列的“悲情”作品。 第四章从《恨赋》、《别赋》对辞赋领域的开创入手,重点论述江淹如何在模拟的基础上跳出前人的桎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这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江淹在吸取前人对生命做出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将恨、别二情提炼出来,对它们进行了类型化的定型。《恨》、《别》二赋中融入了诸多人生哲学的命题,江淹用回忆的方式对这两种感情进行了系统性的建构,在外在的层面上创造出了“赋中有画”的意境,并通过内在的层次感和对比度使辞赋从内到外都蕴含着一股深厚的感发力量,呈现出巨大的张力,千百年来震撼人心。 江淹的辞赋在艺术风貌上还呈现出悲慨劲健之气,又在古意中流出一股清丽之韵,一扫当时赋坛上流行的靡靡之音,代表了当时辞赋的极高水平。结语从文学史的角度对江淹辞赋进行价值定位。

4.杜甫陆游比较文献综述

杜甫陆游比较谈文献综述 摘要:本课题的意义在于对杜甫与陆游在爱国主义诗歌内容及诗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有价值性的结论。在杜甫与陆游比较的研究中,有很多的相关研究,有爱国主义诗歌方面的比较,有对其在诗学方面的比较。著作有《陆游传》、《陆游评》、《杜甫诗集》、《宋诗选注》等,搜查文献资料的资料库是“中国知网”,以关键字“杜甫”“陆游”“比较”的方式进行搜查的。参考的文献有十余篇,对本论文具有直接参考价值的有五篇。 正文:文献有三类:对论文有直接性参考价值即对杜甫陆游进行比较的;关于杜甫的诗选及相关研究;关于陆游的诗选及相关研究。笔者从文献对本论文的观点贡献角度分为两方面加以介绍,即爱国主义诗歌和诗歌艺术两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诗歌的比较 1.李向娟. 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之比较[J].现代语文,2008.08 2. 杨小丽. 对杜甫和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对比研究[J].语文建设,201 3.01 3. 邱鸣皋. 陆游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4. 李利民. 安史之乱与三大诗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05 5. 朱东润. 陆游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01 6.云梯客. 杜甫与陆游诗中忧患意识的比较 [EB/OL].https://www.docsj.com/doc/d58619922.html,/u/2726765677 7. 黎远方. 论屈原,杜甫,陆游爱国诗的异同[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12 8. 钱钟书. 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9. 黄永年. 杜甫诗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05 李向娟的《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之比较》较为系统地从杜甫陆游的爱国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了比较,对我的启示很大。其在二者爱国主义诗歌的共同点上提到了三点,分别是忠君报国的理想志向上、揭示统治阶级的压迫以及关心民生上、渴望国家太平上。这对于我探索二者爱国主义诗歌的相同点有很大启示,特别是其“人民性”这一点对我的启示。该论文以两位诗人都是来自宦官家族为引子,点出两位诗人能够脱离其阶级局限性而贴近百姓的客观和主观原因,笔者再结合《安史之乱与三大诗人研究》、《陆游评传》和《陆游传》中对杜甫陆游生平经历的介绍,使笔者对两位诗人能够脱离其官宦阶级意识而投身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对人民的同情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为证实其观点,列举出的诗句都具有典型性。例如作者证实杜甫诗歌的“人民性”中,特别列举了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所作的“三吏”“三别”,而典型诗句的列举更有说服力地把这种人民性展示出来,对于我在本论文的撰写中借鉴意义很大。在对比杜甫与陆游在

西南大学《杜甫研究》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 1:[单选题]气?屈贾垒,目短__墙。(《壮游》) A:阮嵇 B:徐庾 C:曹刘 D:陶谢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即防远客虽多事,_______。(《又呈吴郎》) A:便与先生成永诀 B:便插疏篱却甚真 C:对君疑是泛虚舟 D:便教莺语太丁宁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会当临绝顶,_____。(《望岳》) A:一览群山小 B:野客茅茨小 C:一览众山小 D:塞上传光小 参考答案:C 4:[单选题]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A:朱衣只在殿中间 B:安得广厦千万间 C:岂可久在王侯间 D:诗卷长流天地间

=================================================================================================== 参考答案:B 5:[单选题]_______,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 A:报答春光知有处 B:此身饮罢无归处 C:九江日落醒何处 D:床头屋漏无干处 参考答案:B 6:[单选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______》 A: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B: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C: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D:赠韦左丞丈济 参考答案:A 7:[单选题]后来鞍马何巡逡,当轩下马入锦茵。(《___》) A:醉歌行 B:兵车行 C:今夕行 D:丽人行 参考答案:D 8:[单选题]百年歌自苦,_____。(《南征》) A:未遇犹视今 B:未见有知音 C:君听空外音 D:百丈有哀音

贾谊辞赋研究

贾谊的骚体赋研究 一.绪论 1.骚体赋的界定 骚体赋是以屈、宋辞作为范式,结合赋的文体特征而形成的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式。通常又被称作“楚辞体”,这种源于楚骚的赋作体式经过汉初几位赋家的努力逐渐确立。虽然,骚体赋和楚辞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承关系,但是终究别是一体。主要区别有三点:第一,两者源流不同。楚辞的源流是楚地的民歌,而骚体赋的本体是赋,其源应是诗经,到战国末期时,荀子乃创赋名。因为楚地民歌和诗经并不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所以二者源流不同。第二,楚辞是打着楚国时代烙印的诗歌,而骚体赋在汉初时才形成,两者形成的时间和地点的不相同,自然使其篇中的乐调、语言、名物泾渭有别。第三,楚辞中的作品包含可歌和可诵两部分,而赋体作品只能是可诵。 骚体赋就好像是诗经代表的中原文化之流与楚歌代表的楚地文化之流的交汇处,虽然一时分兼两体,但最终有着自己的流处,而且一流而深,后面的汉大赋、骈体赋、律赋、文赋等都是它的变体和余绪。从赋体文学发展的历程来看,自赋独成为一种文学体式那一天,就开始和其它不同的文体进行交融,几乎每一个时期都会有新的内容,但是楚辞对其的影响是其它文体不可比拟的,因而,有些人把楚辞等同于骚体赋,且认为赋的源头是楚歌。他们的这种认识就是混淆了赋体文学的源和流,不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楚辞对赋体文学流变的影响之大是无需言喻的。 2.骚体赋的初创 鉴于楚辞与骚体赋这种难于厘清的复杂关系,因而,我们认为楚辞时代是骚体赋的初创期。尽管这个时期楚地并没有以赋命名的作品,屈原宋玉等人的辞作与诗歌的界限还很模糊,但是考虑到骚体赋的体制、句式以及语气词“兮”字的使用等方面与楚辞的因承关系,我们把骚体赋的初创期定为楚辞时代还是比较合理的。

《杜甫研究》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杜甫研究(2010年修订版)课程代码:0047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杜甫研究课程编号:0047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杜甫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杜甫思想研究、杜诗艺术研究、杜诗影响研究、杜诗版本、资料研究等。 学习本课程,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培养高尚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课程目标与学习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考生进一步拓宽学习领域。能够运用已经学到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以及更深入地了解杜甫这样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的思想特点、人格精神,了解杜诗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了解杜甫与杜诗的真正价值、巨大影响等等。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选修课程。是在本专业专科、本科段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概论”等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课程。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及禀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对杜甫“集大成”、“诗圣”等称号的来历有清晰了解;对杜甫家族文化及其创作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杜甫的诗史地位(重点) 识记:给杜诗以较高评价的人名;有代表性的评论材料,说明这些评价之所以很难代表当时普遍看法的原因。 高度评价杜甫、杜诗的中唐人的姓名以及对后世评杜产生较大影响的典籍、材料。 韩愈、白居易、元稹三人对杜甫、杜诗的基本态度、有代表性的评杜言论及其材 料出处。 理解:时人对杜甫、杜诗不够重视的历史事实。 杜甫本人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才能、成就颇为自负的事实,并能引用一些诗文材料 加以印证。 杜甫在当时的实际影响与地位,分析个中原因。 “诗史”、“集大成”、“诗圣”等称誉的来源及产生原因 杜诗地位在晚唐有所提高的事实及其原因。 应用:韩愈、白居易、元稹是从哪些方面肯定杜甫与杜诗的。 中唐时期特别是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重杜的具体原因。 (二)杜甫的家庭传统之一(一般) 识记:杜甫的几位重要祖先:杜预、杜审言;杜甫的出生时地。

杜甫草堂诗研究综述

杜甫草堂诗研究综述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作品收录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唐元稹曾评价其诗作:“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而叶剑英元帅则在《成都草堂》里说:“杜凌笔落伤豺虎”,对于杜诗的赞美之词不胜枚举。 乾元二年( 759)十二月一日,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杜甫自同谷出发,携妻儿经过“一岁四行役”(《发同谷县》)长途跋涉,终于在是年年底抵达“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成都府》) 这样一个在战乱后却保持相对繁华的成都府。从此,直至永泰元年( 765)五月离去,中间除因时局动荡流寓梓、阆一年多外,饱受流离之苦的杜甫在远离战事纷扰,生活安定的成都草堂生活了几近四年。成都草堂的这段生活,对于一生飘零,长期颠沛流离的杜甫而言是少有的安定时期,生活境遇的改变使他在生活态度、思想感情与诗歌风格上都发了较大的变化,使草堂诗和其他阶段的诗歌风格迥异。 现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来进行总结: 一、杜甫草堂诗的“当时体”特征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杜甫之“当时体”是对四杰也是对以四杰为代表的初唐诗歌的评价。 王艳军的《“当时体”:杜甫草堂诗风的理论阐述》一文表明,杜甫的草堂诗歌也体现出了“当时体”的特征。草堂时期的杜甫,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环境都与以往不同,此期的情感心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思家则生愁,睹景则销愁。”(《后游》)所带来的暂时的精神困境,使杜甫在较为安逸的生活中,既创作了大量表现家居生活和江村美景的诗篇,表现出了与以往迥异的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内心世界,又创作了部分忧时叹世、思乡嗟身的情感低沉忧郁的作品,表现出了情感、心态、风格的纠结,可以说草堂诗歌的艺术风貌是杜甫草堂时期生活和思想困境的艺术再现,体现出了“当时体”的特征。 二、杜甫草堂诗的自适自足

杜甫研究三十年_以_杜甫研究学刊_为中心的讨论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年第三期 总第105期 杜甫研究三十年 ———以《杜甫研究学刊》为中心的讨论 吴中胜 〔摘 要〕 伴随着改革的春风, 1981年《草堂》(《杜甫研究学刊》)创刊号出世 了。三十年来,和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杜甫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而作为杜甫研究的专业性期刊,《杜甫研究学刊》为此起到了推助器的重要 作用,成为学者们从事研究工作的精神家园,是杜甫研究者交流信息、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我们以本刊为中心,从版本文献、生平交游考辨、思想研究、艺术形式研究、文体研究、地域研究、批评史接受史研究、学术队伍培养、跟进学术信息等方面讨论三十年来杜甫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杜甫研究学刊》所起的推助作用。 〔关键词〕 杜甫研究 三十年 杜甫研究学刊作者:吴中胜,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后,341000。 《杜甫研究学刊》(原名《草堂》)1981年元月创刊,这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拂中国古老大地的时候,“风乍起,吹刍一池春水”,春风浩荡,万物更新。可以说,《杜甫研究学刊》的办刊史,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步入繁荣昌盛的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取得长足进展,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块重要领地,杜甫研究也同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草堂》一开始为半年刊,1988年起改为季刊,并 由“草堂”更名为“杜甫研究学刊”,更加明确了刊物的专业性质和所具有的学术性,每期约十余万字,如今已出第100期,也就是说,三十年来, 《杜甫研究学 刊》发表了杜甫研究的文章1000多万字。我们从《杜甫研究学刊》这一个窗口,就可以见出这三十年来的杜甫研究状况。作为学术研究,新时期的杜甫研究始于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的批评。《杜甫研究学刊》从一开始就呼吸到学术春天的气息,走在了学术研究的前列。1980年12月3日冯至访问杜甫草堂,他说:“建国以来,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仅仅用现实主义 46

王粲辞赋散文研究

王粲辞赋散文研究 王粲是我国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七子之冠冕”。其现存作品主要有诗歌、辞赋、散文三大类。 其中,诗歌二十九首,辞赋二十七篇,散文二十二篇,杂史《英雄记》十卷。今人对王粲的研究,多侧重于诗赋作品,尤其是诗歌这一体裁的反复探讨,对其辞赋、散文的总体研究则相对较少。 学者在讨论王粲时,也有不少研究其单个作品的文章,但并无整体性的研究,尤其在散文部分仍存在不小的研究空白。因此,本文意图通过绪论和六个章节对王粲的辞赋散文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绪论部分陈述了选题的理由、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方案作了简要概述。论文计划采用对比法、归纳法、演绎法来分析王粲辞赋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挖掘其文章的深层内涵并重新审视其作品在当下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从王粲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其家世生平两个角度进行论述。首先考察了动荡不安、乱而将治的时代背景对王粲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使其不时流露出建功立业和避世隐遁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 同时,这种情感也是汉魏易代时期文人普遍拥有的复杂心理。而后,本文从文人家世、性格特征、人生经历三个方面论述独特的人生道路带给王粲文学创作的个性化特征。 将时代的共性和作者自身的个性联系起来考察,令读者更易理解王粲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和作品的思想内蕴。第二章对王粲辞赋进行了分类论述。 第一节论述王粲苑猎纪行类赋作,重点对《羽猎赋》进行分析考证。第二节

论述咏物写景赋,并将咏物赋分为动物、植物、器物三大类,研究具体作品的思想意蕴。 总体来说,三类咏物赋可谓各有所长。咏物赋贵在以物抒情,王粲的动物类赋作比较符合这一倾向,寄托了个体的命运和情感;植物类和器物类则侧重于描写其外在特征,盛赞所咏之物的华美独特,较难从中看出作者本人的感情。 第三节论述抒情言志赋,王粲在这类作品中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更能体现其抒情方式和创作风格。第四节则论述王粲辞赋中着重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七释》,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与《七发》的比较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第三章主要研究王粲辞赋创作的风格特色。第一节分析王粲辞赋对《诗经》《楚辞》的继承与发展,分别表现在赋的诗化和赋的骈化两个方面。 第二节从形象、声音、情感三个方面分别论述王粲辞赋的艺术特色,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详细分析;第三节将王粲辞赋纳入建安文人团体中去,对比分析作者同其他文人辞赋创作和情感表达之异同。同题赋作中,王粲才情横溢,辞藻华美而清丽,文风典丽缜密,庄雅中不失清润,整体水平优于建安其他六子。 第四章论述杂史《汉末英雄记》。《汉末英雄记》是我国历史上首部专记“英雄”的作品。 本章首先对本书作者与创作时间进行简要考证,得出本书并非王粲一人一时所作,而是经过了后人修改的结论。其次,挑出数位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分析《英雄记》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观。 这些“英雄”是汉魏之际特定历史条件下士人心理的真实写照,它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观念,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最后,将《英雄记》中的人物同《后汉书》《三国志》中的相关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2012年西南大学杜甫研究作业答案

<杜甫研究> 1:[单选题]气?屈贾垒,目短__墙。(《壮游》)C:曹刘 2:[单选题]即防远客虽多事,_______。(《又呈吴郎》)B:便插疏篱却甚真 3:[单选题]会当临绝顶,_____。(《望岳》) C:一览众山小 4:[单选题]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安得广厦千万间 5:[单选题]_______,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 B:此身饮罢无归处 6:[单选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______》 A: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7:[单选题]后来鞍马何巡逡,当轩下马入锦茵。(《___》) D:丽人行 8:[单选题]百年歌自苦,_____。(《南征》) B:未见有知音 9:[单选题]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____》) C:秋兴八首 10:[单选题]______,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 A:千秋万岁名 1:[单选题]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远古和当代有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一个是以__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C:尧舜 2:[单选题]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__”。 A:仁学 3:[单选题]“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______也欤?”这是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的。 A:一饭未尝忘君 识源自对社会人生的真诚。 A:忧患 5:[单选题]“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______也欤?”这是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的。 A:一饭未尝忘君 6:[单选题]以兹悟生理,_____。(《咏怀五百字》) B:独耻事干谒 7:[单选题]风林纤月落,_______。(《夜宴左氏庄》) D:衣露净琴张 8:[单选题]为人性僻耽佳句,_______。(《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B:语不惊人死不休 9:[单选题]自非旷士怀,_____。(《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D:登兹翻百忧 10:[单选题]忆昔开元全盛日,_______。(《忆昔》) B:小邑犹藏万家室 11:[单选题]万里伤心严谴日,_A:百年垂死中兴时______。(《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汉代辞赋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汉代辞赋 第三章汉代辞赋 理解: ①汉赋发展脉络。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的两条线索:一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持续;二是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整个汉代辞赋,就是沿着骚体赋和汉大赋这两条线索发展。) ②汉赋溯源。 赋是一种特殊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很多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特别是楚辞和先秦(尤其纵横家)散文,它们抒情、说理比物连类、夸饰铺排、惊采绝艳的表现特色,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简单使用: ①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是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辞赋作家。他的骚体赋作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如《吊屈原赋》。 二、在表现方法方面,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如《旱云赋》(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深切怀抱)。

总之,贾谊的辞作,把创作的根柢牢牢植入时代、政治和人生之中,抒发真切的感受,言说真诚的志愿,情浓意真。他承继了屈原的 创作精神,又溶入时代新的内涵。在艺术表现上,则比较质朴少致。 其作品的形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 ②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枚乘对汉代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今存赋作《七发》、《梁王菟园赋》和《柳赋》三篇,标志着他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七发》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汉大赋的基本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一段摹写江涛 的汹涌澎湃,铺叙夸饰,排比譬喻,富丽而细致。 二、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语趋向繁难和华丽,不同于贾谊的质朴无华。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综合使用: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 展趋向。(结合①②题答) 贾谊和枚乘同为西汉初期重要的辞赋作家,对汉代辞赋的发展都 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长远影响,但二人的辞赋创作却有着明显的 不同: 汉初辞赋从创作倾向看,表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的发展。 贾谊和枚乘的作品,分别代表了这个发展过程的先后两端。其他作家 则大抵表现为过渡状态。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杜甫研究

第一章绪论(历代评论) 第一节唐五代 一、举例说明中唐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是从哪些方面肯定杜诗的? 1.韩愈诗肯定杜诗艺术的全美性质和集大成特点。韩愈诗《题杜工部坟》说“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说“杜诗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又《杜工部墓系铭并序》中说“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白居易也说杜诗是“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与元九书》)他们认为杜诗境界是前无古人,亦为李白、陈子昂所不及。 2.肯定杜诗的独创性。元、白都特别指出:杜诗《三吏》、《三别》、《兵车行》等作品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写作新题乐府诗的开创作用,他们倡导新乐府运动,正是受到杜甫的启迪并以之为典范的。元稹明确指出“余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重辈,谓是以当,遂不复拟赋古题”(同上)。 3.肯定杜诗的有感而发和“寄兴”讽谕。韩愈提倡“不平则鸣”说,认为杜甫是“有不得已者而后言”,是“郁于中而泄于外者”(《送孟东野序》);白居易也肯定杜诗乃“情发于中,文形于外”的愤忧怨伤之作(《序洛诗序》)。元白明确指出在这一点上杜诗是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精神的典范,他们论诗尤重社会功能,而杜甫诗恰恰有“讽兴当时之事”的特点(《乐府古题序》)。所谓“兴发于此,而意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所以才能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作用(同上)。 二、唐人评杜甫情况综述(有唐一代,人们对杜诗的评价认识)。 1.唐人评杜诗经历了一个从诗人在世时的很少受到肯定到中唐以后评价逐步提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整个唐代能够给杜诗以极高评价的主要是韩愈、元稹、白居易等少数有识之士,远没有达到宋代人那严重评杜诗的程度,虽说是少数,但对后世发生了严重影响。如元稹的《杜甫墓系铭》 3.唐人肯定杜诗,主要还是从诗歌艺术本身出发,他们看到的是杜诗艺术的包笼全面和集大成性质,或者是从有所寄兴、讽喻的角度给予肯定;他们主要是从抽象理论上评价杜甫,尚缺乏全面、深入、具体的分析。 4.对于杜甫其人,唐人更多的是同情他的潦倒失意,特别是身后冷落,对他在诗歌创作上表达出的锲而不舍的执着和始终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百姓、面对人生的伟大诗人精神则认识肯定得比较浮泛。 第二节宋代(宋人普遍重视唐诗) 三、陆游学杜诗概况。 1.陆游的一生以恢复中原为理想为已任,幼年就充份体会了颠沛流离之苦,所以对杜诗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验把握比一般人深刻,而且陆在蜀七年中有更多的接触杜甫足遗迹,这也使他对杜甫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刻。 2.在前代所有诗人中,陆游首推杜甫,有诗《宋都曹屡寄诗且督和答,作此诗示之》为证。陆游不仅主张学杜诗,更主张学杜甫其人,反对只把杜甫当成单纯诗人看待。其中有两首诗为证: “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 “后人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读杜诗》)。 由此陆游对江西诗派学杜有所反醒,对江西诗派评价杜甫的“无一字无来处”说法颇有不满,他指出象杜甫《登岳阳楼》这样的忧国忧民之作,“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盖远矣”(《老学庵笔记》)。陆游主张学“少陵之意”,特别是杜诗中的爱国忧民精神,由此,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