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学期备课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设科学课,重要的是他们对科学这个词有着神秘感,同时生活中的许多为什么也激起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我希望通过我的科学课学生能够热爱科学,培养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科学》三年级上册由“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知道”、“水的科学”和“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四个单元组成。“科学在我们身边”通过学生了解周围的生活,初步探索周围的科学。“我们怎么知道的”在这里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初步训练与感知,而“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是学生通过对天气观察进一步将科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最后的“水的科学单元”通过以物质世界中学生最熟悉的物质水入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质世界。科学在我们身边——走近科学感知科学,我们怎么知道——科学方法掌握技能,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水的科学、研究与实践: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体验过程

三、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课与课之间的主要联系:《科学在我们身边》单元是科学工作者教科书的绪论单元,它是小学生学习本套教科书的基础。本单元包括六课内容,分别是《玩具里的科学》、《我们周围的动物》、《我们周围的植物》、《我在哪里》、《猜猜我是谁》、《科学在我们身边》。设计了“用感官判断玩具的特征”、“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定性描述人和物体的位置”三方面内容及“判断声音”和“找科学”两节弹性内容,它们都与学生平日生活相关,便于学生直接感受“科学在

我们身边”的道理,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更重要的是教科书在培养学生方面层次性强,较好的树立了开放教学观念,科学课不仅局限于教室,而是将学生领入到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紧密结合了学生已有的探究经验和方法,是本册书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通过本单元学生对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可以获得更多的体验,可以更好地为今后的科学探究做准备。本单元由运用感官认识到利用工具测量,以及对事物内部本质的探究、对同类事物进行对比探究,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共有四课,一课一“法”.《它是什么》——用“感官辨认物体”,意识到用感官辨认物体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哪杯水更热》——用“仪器科学测量”,意识到利用工具比利用感官认识物体更准确。《有趣的不倒翁》——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意识到从事物内部去探究事物内部的本质是最可靠、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纸的秘密》——用“对比”方法,意识到对比探究是区分事物必要的科学方法。

本单元主要目标:游戏求乐、竞赛求知、设疑求趣、实践求效

第三单元《水的科学》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植物、动物、我们自己)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物质世界的内容,并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水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的切入点,以水作为物质世界开始的研究主题能够引起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关注。学生要继续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通过比较、估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来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水在哪里》运用感官观察水;《哪杯水多》比较探究,运用仪器测量;《多变的水》

观察和查阅资料,迁移了解其它物质也具有三种形态的变化;《有趣的沉浮现象》、《潜水服的秘密》、《水流产生力量吗》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本单元主要目标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认识--发现新问题由问题开始至问题“结束”

教学方法:《课标》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说明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每一项科学活动中,都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探究过程,即教师要参与探究。

第四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由《天气与生活》、《今天的天气》、《我的风向仪》、《我的雨量筒》、《一周的天气》、五个课题组成,主要是研究天气对人、动物、植物所产生的影响,领悟观测天气的简单方法。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集中探究并认识“研究天气方法”的唯一单元,虽然与前面进行的科学探究没密切的知识联系,但由于学生对天气有亲身体验,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做基础,所以进行了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并不困难。对于天气的研究又有长期性的特点,这恰好为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地探究提供了契机。学习本单元之后,学生便能较好的掌握观察、研究天气的方法,便于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能力,进一步研究天气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将探究活动继续下去,从而使学生学会做长期性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长期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本单元主要目标:知识点在书外,实现活动承载知识的重大突破,搜集与整理信息资料:汇总-分类-设计记录方式(表格、图形、文字等)-数据分析-

汇报与要点记录-表达与交流-获得结论。

四、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1、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5. 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7、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1.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材分析】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层出不穷,但是大部分都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一般小学生是不会对科技新产品、新事物表现出太多的关心和注意的,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意识与态度,本课从做科学小游戏、科学小实验以及介绍科学新产品、科研新成果的角度编排了探究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科技的进步;强化“我也能够做科学”的意识,增强学科学的信心;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科学。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

2.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喜欢大胆想象与未来科技有关的内容;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3.科学知识: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观察各种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并意识到科学在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玻璃管、塑料瓶、蜡烛、木块、漏斗、烧杯或玻璃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在玻璃杯口上放一个塑料垫板,垫板肯定不会掉下来,如果在盛水的杯子上覆盖垫板,杯口朝下时,垫板会掉下来吗?

(二)教师做演示实验。

(三)学生实验。

(四)教师:这个小实验包含着科学道理,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现象,只要你细心地观察,你就会体验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探究身边的科学开始。

二、探究过程。

(一)我们来做小实验。

1.不借助双手的力量,能站起来吗?

(1)学生热身活动:起立、坐下、起立、坐下。交流自己在做这个小实验

时的感受?(让学生根据刚才做的活动进行猜测,以便在做下面的实验时产生科学的想法。)

(2)讲解、演示实验方法与要求:让一名学生端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双脚着地往前放。教师把手指放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向前倾,猜一猜,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3)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4)分组实验:按照实验要求,两个同学一组实验。

(5)交流、分析实验结果:自由猜想坐在凳子上的同学无法站起来的原因。

(6)教师小结:这个简单的小实验包含有比较深奥的科学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课下,同学们也可以继续研究,看还能发现哪些问题。

2.“吹蜡烛”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隔着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吗?思考其中的道理。

(2)学生预测:隔着什么物体能吹灭蜡烛?(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瓶子、木块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个实验不是比赛吹蜡烛,而是试一试哪种方法能吹灭蜡烛。)

(3)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做实验可以更好地观察,从中找到科学道理。)

(4)讨论:

①为什么隔着漏斗、瓶子能吹灭蜡烛?

②为什么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结

构上寻找答案,并鼓励学生课下找更多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3.“吸饮料”实验。

(1)教师:我们在生活中喝饮料、喝奶时,常常用到吸管,利用吸管可以很方便地帮助我们喝到饮料与牛奶。今天,我们用两只吸管试一试。

(2)提出实验要求:在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消了毒的烧杯和吸管(应选择比较粗的吸管),同学们用两只吸管同时去吸饮料,一支插到饮料里,一支放在杯外,用嘴同时吸两个吸管,看能否吸到饮料。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能吸到饮料的吸管与吸不到饮料的吸管的不同?(让学生观察仔细,从现象中发现原因。)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5)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两根吸管也能吸到饮料?

(6)学生交流方法:堵住露在杯外的吸管;用两根细的吸管;杯内的吸管粗些,杯外的吸管细些。

4.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做实验的过程就是做科学的过程。实际上,我们做的这些活动就是科学家曾经做过的。科学家为了弄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就要不断地做实验,直到弄清楚为止。比如:科学家根据隔瓶吹蜡烛的实验制造了流线型的汽车、飞机、轮船等,不仅美观,而且提高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能。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交流生活中的科学。

1.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1)教师讲述:实验中、游戏中有科学,我们身边的所有物体都关系着科学。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有科学呢?

(2)小组交流:生活中哪里有科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一说我们身边哪里有科学,可以从学过的内容中找,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之中找,可以从一些科学书籍中找,还可以从自己身边找。

(3)教师小结:看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科学就不难发现。

2.交流资料,感受科学。

(1)师: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资料,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带来的资料,展示高科技产品,说明这些产品里面有科学。

(3)教师总结:同学们带来的资料很好,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教师简单介绍当前比较先进的科技方面的录像资料,如:登月、克隆技术、无土栽培、克隆羊多莉、磁悬浮列车、海上石油开采、风力发电等。让学生了解一些尖端的高科技产品及科研新成果,感受科技在进步,增强学生学科学的信心,使学生感觉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三、拓展活动。

一节课的时间总是这么短暂,但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不会因为下课铃声响起而停止。课下,就让我们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继续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吧!

2.玩具里的科学

【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按照“玩一玩,说说玩具的特点”、“想一想,提出我们感兴趣的问题”、“做一做,设计我们喜爱的玩具”三部分内容编排的。让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创新设计,来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从中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自己也能“做科学”。

【学情分析】

玩具是学生童年的伙伴,对于玩玩具,学生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用玩具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前学生只是单纯的玩玩具,从感官上认识玩具,而这节课是要求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研究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玩具,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玩具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玩具的大小、形状、颜色、性能等,这些比较容易,但改进设计玩具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积极参与指导,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对玩具进行改进或设计成功后的喜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2.能力目标: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2.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玩具、实物投影和部分玩具的构造图等。

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玩具(每人准备一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想玩玩具吗?(想)今天,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痛痛快快地玩个够,让我们看一看,哪位同学是玩玩具的高手,并且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玩具里的科学)

二、玩玩具,发现特点。

(一)教师谈话,明确活动要求:大家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玩;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玩。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样玩更有趣味,怎样玩有创造性?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赶快记录下来,让我们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收获大?

(二)学生玩玩具,教师巡回指导(发给学生的记录单)。此处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尽情地玩,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有趣的玩具记录下来:

(三)交流汇报: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学生交流玩具的特点,在此教师引导学生从玩具的大小、形状、颜色和性能等方面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并适时进行评价。)(四)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你们不仅会玩玩具,还能在玩的同时学会观察。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玩玩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让学生在汇报中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三、挖掘问题,深入研究。

(一)教师谈话:刚才大家了解了很多玩具的特点,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现在哪个同学愿意提出问题,来考考大家?

(二)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尝试解答:同学们带来的问题可真不少,哪位同学可以解决问题呢?(学生商讨解答)

(四)教师小结:同学们可真爱动脑筋。虽然有些问题我们现在还找不到答案,但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

定会得到解决。(板书:学习、实践、研究、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说发现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能够交流在玩中发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评价。这一环节不在于彻底解决问题,重点是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四、设计改进,进行创新。

(一)提出活动要求:在研究过程中,你们对现在的玩具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现在,就让你们当一回“小科学家”、“小设计师”,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设计或改进一种玩具,可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也可以把它画出来,小组成员要团结协作,开动脑筋。看哪个小组设计或改进的玩具最具科学性,最新颖!

(二)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或画图纸,或改装自己的玩具……)

(三)展示作品:每个小组在介绍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其他的同学可以随机评价。

(四)教师小结: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创意,你们已经迈出了创造发明的第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玩具店的橱窗里一定会摆上你们的作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让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并且让在学生的互相评价中,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学好科学的兴趣。

五、课外拓展,不断研究。

4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课下请你们自己设计制作一个玩具,并且创造一种玩法,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把课上的研究,延伸到课下,从而使学生能够

保持研究的热情。

3.我们周围的动植物

【教材分析】

本课顺应学生的天性,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入手,通过与常见动植物“面对面”地接触,开始正式地进行科学研究,使学生丰富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认识动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感受动植物世界的纷繁多样,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关于生命世界,儿童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与动植物交朋友,喜欢大

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对有趣的动物、奇特的植物充满了好奇。学习本课时,就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搜集资料,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经常食用的蔬菜或常见的花带到学校里研究。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动植物、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植物的名称,初步学习用不同标准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2.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感知动物与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描述所观察的动植物的形态特征。

3.情感目标:在对动植物的观察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愉快,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

1.能用各种感官感知动物与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描述所观察的动植物的形态特征。

2.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植物的名称,初步学习用不同标准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常见动植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生准备:自己喜爱小动物、经常食用的蔬菜或常见的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课前通过观察动物,你们有什

么发现?(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出小猫的外形特点,有的介绍电视上《动物世界》中狮子的食性,有的发现麻雀既能在天上飞,又能在树枝上站着,还能在地上跳着走,但对麻雀有几个脚趾说不清楚。)。

(二)教师小结:大家说得都很好,但课前观察还不够仔细,大家想不想直接与周围常见动物面对面,研究动物的秘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动植物》。

设计意图:开篇点题,引出学生所熟悉的动物,再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是深入研究周围的动植物。从而把学生引入了本课的学习。

二、探究活动。

(一)我们周围有哪些动植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观察动物。

(1)教师谈话:作为一名小科学家,我们观察动物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讨论并进行观察学生带的动物。(板书:我们周围的动物)

(3)教师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真了不起,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动物?下面让我们交流课前搜集的动物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观察记录吧!

(4)继续交流:通过看这些资料你们了解了什么?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总结了很多研究动物的好方法。如看看外形、摸摸皮毛、量量长短高矮、喂喂食物等。观察动物要按一定顺序观察,要注意安全,要多做比较。因为我们周围常见的动物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

2.观察植物。

(1)教师谈话: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我们带来的植物,而观察植物我们又需要注意什么?(板书:我们周围的植物)

(2)学生讨论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3)交流发现。

(4)教师谈话:同学们发现的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再来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5)继续交流:通过看这些资料你们了解了什么?学生回答。

(6)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很多研究植物的好方法。如看看外形和高度、摸摸树皮的粗糙程度和叶片的绒毛细刺、闻闻花的气味、尝尝果实的味道等。但记住不要伤害这些植物,也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动植物分开观察,分开研究,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使课堂条理清晰。

(二)提出我们感兴趣的问题。

1.教师谈话:每个动植物的身上都有许多秘密,比如壁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爬?蚂蚁是怎样认路的?一棵大树的根究竟有多长?你想知道有关动植物的哪些秘密呢?看谁能从不同角度提出来,并进行大胆猜想。

2.学生提问。

3.学生猜想: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大胆猜想。如一生答:我想可能是因为壁虎的脚上有一条深沟,那是它的吸盘,能吸住墙,所以能在墙上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选择部分问题进行猜想,不要面面俱到,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反对意见,鼓励学生在争论中探求真知。

4.教师小结:有位科学家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多研究动物,多提有价值的问题。现在能解决更好,现在解决不了,可以放到课下甚至将来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上一环节研究的延伸,能够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深入研究。

(一)教师谈话:要想对动植物进行深入地认识,就要与动植物交朋友,进行长期细致地观察与研究。下面谁能说说动植物和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二)学生发言:学生可能会说,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动物给人类提供了肉、蛋、奶、毛皮等,植物给人类提供粮食等。

(三)教师描绘出人类保护动物和伤害动植物的画面,让学生谈谈看法。

(四)小组讨论:你是怎样保护动植物的?遇到动植物受到伤害,你怎么办?我们应怎样保护动植物?教师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回答,如不伤害小动物、不乱捕动物、不掏鸟蛋、看到受伤的小动物要给它治伤,并放归大自然等。

(五)汇报交流: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保护动物方面的设想及做法。如有的学生绘画动物宣传图,呼唤人类保护动物,有的学生写保护动物决心书,写出了自己的誓言,有的学生制作保护动物知识卡片等,教师指4-5生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六)教师小结:大家交流的很成功,我发现大家特别关爱动植物的生命、关心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关注与保护动植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希望大家从自我做起,做一个动植物伙伴的宣传者和保护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板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让学生自己谈论动植物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爱护动植物;再通过讨论对动植物的保护来达到学习本课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四、课外拓展。

这节课,我们研究动植物的兴趣很浓,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并与动植物交上了朋友,课下你们可以种植一株植物或饲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长期观察研究,它们在四季中的变化,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

设计意图:把本课的学习延伸到课下,让学生的研究兴趣延续下去。

4.怎样认识物体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是本册教材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其中,“怎样认识物体”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编排意图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常见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使其意识到观察事物离不开感官,用感官观察、认识物体是进行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更好的为本单元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着多年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在物质世界中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常见物体,并了解了很多常见物体的特征,但对辨认物体的方法,各种感官作用的认识却未必知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辨认身边的物体入手,学会用感官观察物体,初步掌握用感官观察这一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会根据物体的特征辨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能从身边常见的物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初步体会探究活动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由各种延伸感官的仪器意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改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用感官进行观察这一科学探究方法。

(二)教学难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