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药处方

中药处方

中药处方
中药处方

合计66个方

1、涤痰汤

方药组成:南星(姜制)半夏枳实茯苓橘红石菖蒲人参竹茹甘草

功效:涤痰开窍。

方解:方中重用荆南星、半夏燥湿化痰开窍为君药,枳实、陈皮行气化痰,茯苓健脾除湿,石菖蒲化痰开窍、辅以竹茹化痰,人参益气健脾、以助化湿祛痰,甘草调和诸药。

方歌:涤痰汤用半夏星,甘桔姜枣参茯苓,竹茹菖蒲兼枳实,痰迷舌强服之醒。

2、通窍活血汤

方药组成:赤芍川芎桃仁(研泥)红花老葱生姜红枣(去核)麝香(绢包)黄酒

功效:活血通窍。

方解:方中用红花、川芎、赤芍、桃仁活血化瘀止痛,配麝香、老葱、生姜通阻开窍,配黄酒以助诸药之力,上达于脑,红枣健脾、调和诸药。

3、麻黄汤

方药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解: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解肌发表、通达营卫,助麻黄发汗散寒之力;杏仁利肺平喘,与麻黄一升一降,既宣利肺气而平喘,且又复肺气宣降之权,使邪气去而肺气和;炙甘草调和药性。四药相伍,风寒得散,肺气得宣,诸症可愈。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4、银翘散

方药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解:连翘、银花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荆芥穗、淡豆豉解表散邪,协君药开皮毛以助祛邪;薄荷、牛蒡子、桔梗疏散上焦风热,兼可清利头目、解毒利咽;芦根、竹叶清热生津;生甘草调和药性。故本方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效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

风温初感此方宜,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5、藿香正气散

方药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姜汁制)苦桔梗藿香炙甘草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方解: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化浊;半夏曲、陈皮理气澡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除湿和中以止泻,助藿香内化湿浊以止吐泻;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桔梗既益解表、又助化湿;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甘草调和药性。故本方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效。

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6、小柴胡汤

方药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枣(擘)

功效:和解少阳。

方解:柴胡、黄芩一散一清,疏散少阳之邪;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健脾;炙甘草助参、枣扶正,兼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兼和胃气,使邪气得解,则诸症自除。

方歌: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7、桃红四物汤

方药组成: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熟地黄(酒蒸)桃仁红花

功效:养血活血。

方解:熟地滋补营血;当归力能补血,又补中有行,《本草纲目》谓其“和血”,芍药养血敛阴,柔肝和营;川芎、桃仁、红花活血行气,祛瘀止痛。诸药合用,共成补血养血,活血化瘀之功。

8、四妙散

方药组成: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

功效:清热利湿,舒筋壮骨。

方歌: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再加苡仁名四妙,湿热下注痿痹痊。

方解:方中苍术燥湿健脾,黄柏清热燥湿,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薏苡仁祛湿热、利筋络。四味合用,为治湿热痿证之妙剂。

9、失笑散

方药组成:五灵脂(酒研)蒲黄(炒香)

功效: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方解:五灵脂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行血消瘀;故本方有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方歌:失笑灵脂与蒲黄,等分为散醋煎尝,血瘀胸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10、银甲丸

方药组成:银花连翘升麻红藤生鳖甲蒲公英紫花

地丁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琥珀茵陈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

方解:方中重用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大青叶清热解毒,用茵陈、红藤、椿根皮清热除湿,生蒲黄、生鳖甲、琥珀活血凉血,以助清热解毒之力,方中用升麻加强解毒之功。

11、膈下逐淤汤

方药组成:炒灵脂当归川芎桃仁(研泥)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解:方中用川芎、桃仁、红花、丹皮、赤芍活血散瘀,灵脂、延胡索活血祛瘀,散结止痛,配当归又能养血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血,配香附、乌药、枳壳等疏肝行气止痛;故本方药善治瘀阻隔下、肝郁气滞之两胁及腹部胀痛。

12、血府逐瘀汤

方药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引瘀血下行,使血不郁于胸中;生地黄、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桔梗并能载药上行;柴

胡疏肝解郁;甘草调和诸药;故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

13、少腹逐瘀汤

方药组成:小茴香干姜(炒)元胡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灵脂

功效: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散瘀,养血调经;小茴香、干姜、官桂散寒通阳,温暖冲任;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活血祛瘀,散结定痛。诸药相配,共成化瘀散结、温阳散寒、调经止痛之功。

14、桂枝茯苓丸

方药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

功效: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方解:桂枝温通血脉,以行瘀滞;桃仁活血化瘀,助化瘀消癥;丹皮、芍药活血散瘀止痛;茯苓渗湿祛痰,助消癥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15、暖宫定痛汤

组成: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葫芦巴延胡索五灵脂川楝子制香附乌药

功效:暖宫散寒,行气活血,化瘀定痛。

方解:方中用小茴香、葫芦巴、乌药暖宫散寒,橘核、荔枝核、香附、

川楝子、五灵脂、延胡索疏肝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暖宫散寒、行气活血、化瘀定痛之效。

16、宽带汤

方药组成:白术杜仲甘草

功效:健脾补肾。

方解:方中用白术健脾除湿,杜仲补益肝肾,甘草健脾。故本方具有健脾补肾之效。

17、理中汤

组成:生黄耆党参白术生山药天花粉知母三棱莪术生鸡内金(黄者)

功效:益气行血,调经祛瘀。

方解:方中用黄芪、党参补中益气,白术、山药补气,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鸡内金健脾散结,天花粉、知母养阴并使本方活血而不伤阴。

18、举元煎

方药组成:人参黄芪(炙)炙甘草升麻白术

功效:益气升提。

方解:人参、黄芪补中益气;白术、甘草补气健脾,以增强补中益气之功;升麻升阳举陷;故本方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

19、大柴胡汤

方药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炙)大黄大枣(擘)生姜

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方解:柴胡疏解少阳之邪;黄芩和解清热,助解少阳之邪;大黄、枳实、芍药泻热通腑,调和气血,行气止痛;半夏、生姜、大枣调脾胃、和营卫,调和诸药;故本方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效。

方歌: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攮。

20、金铃子散

方药组成:金铃子延胡索

功效: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方解:金铃子疏肝泄热、清泻肝火而止痛;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两药合用,既可行气活血,又可疏肝泄热。

方歌:金铃子散止痛方,延胡酒调效更强,疏肝泄热行气血,心腹胸胁痛经良。

21、茵陈篙汤

方药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茵陈篙清利脾胃肝胆湿热,栀子泄热降火,清利三焦湿热;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诸药合用,二便通利,湿热瘀滞前后分消,

则腹痛自减,黄疸渐消。

方歌:茵陈篙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22、葛根汤

方药组成:葛根麻黄(去节)桂枝(去皮)芍药(切)甘草(炙)生姜(切)大枣(擘)

功效:发汗解毒,升津舒筋。

方解:方中葛根升津液,濡筋脉为君;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23、荆防败毒散

方药组成: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甘草

功效: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方解:羌活、独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柴胡发散退热,助君解表;川芎行气活血,助君宣痹止痛;桔梗、枳壳宣肺降气;前胡、茯苓化痰除湿;升降相合,宽胸利气,化痰止咳;荆芥、防风增强散寒之功;甘草调和药性。故本方具有发汗解表,消疮止痛之效。

24、桔梗汤

方药组成:桔梗甘草

功效:宣肺止咳,祛痰排脓。

方解:方中用桔梗宣肺止咳,祛痰排脓;甘草清热解毒;故本方具有宣肺止咳、祛痰排脓之效。

2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方药组成: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大枣桑白皮生姜甘草

功效:辛温解表,清热祛湿。

方解:麻黄、杏仁、生姜意在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连翘、梓白皮、赤小豆旨在苦寒清热解毒;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其药物组合成为共奏辛温解表散邪,清热祛湿之效。阳黄为湿热侵袭机体,兼有外感证时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既可散外邪又可内清湿热。

方歌: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凑,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

26、新加香薷饮

方药组成:香薷金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

功效: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方解:香薷、厚朴解表散寒,化湿和中;扁豆花、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暑;故本方具有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之效。

27、三拗汤

方药组成:甘草(不炙)麻黄杏仁

功效:宣肺解表。

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开宣肺气;杏仁利肺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既宣利肺气而平喘,且又复肺气宣降之权,使邪气去而肺气和。甘草调和药性。故本方具有宣肺解表之效。

28、止嗽散

方药组成:桔梗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甘草陈皮

功效: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方解:紫菀、百部止咳化痰;桔梗、白前宣肺止咳、降气化痰,两者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助止咳化痰之功;荆芥、陈皮疏风解表,行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故本方具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之效。

方歌: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29、桑菊饮

方药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芦根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解:桑叶、菊花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薄荷辛凉解表,助疏散风热之功,杏仁肃降肺气,桔梗开宣肺气,一宣一降,以复肺之宣降功能

而止咳;连翘、芦根透邪解毒,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故本方具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效。

方歌: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30、清肺消炎丸

方药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羚羊角牛黄牛蒡子地龙葶苈子

功效: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解:麻黄宣肺止咳平喘,杏仁润肺止咳,石膏大清肺胃之热,羚羊角、牛黄助清热、解毒、化痰之功。牛蒡子清热解毒,地龙清热平喘,兼通血络。葶苈子泄肺平喘,祛痰效果明显。

31、桑杏汤

方药组成: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皮梨皮

功效: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方解:桑叶、杏仁清宣温燥,润肺止咳;淡豆豉辛凉发散,助轻宣发表,象贝清化痰热;沙参、梨皮养阴生津,润肺止咳;栀子皮清泻肺热。故本方具有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之效。

方歌: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身热咽干咳痰少,辛凉甘润燥能医。

32、杏苏散

方药组成:苏叶半夏茯苓甘草前胡苦桔梗枳壳生姜橘皮大枣杏仁

功效: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方解:苏叶发汗解表,宣畅肺气;杏仁肃降肺气,润燥止咳;前胡疏风解表,降气化痰;桔梗、枳壳宣降肺气,化痰止咳;橘皮、半夏、茯苓行气燥湿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故本方具有轻宣凉燥,理肺化痰之效。

方歌: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33、清燥救肺汤

方药组成:霜桑叶石膏(煅)甘草人参胡麻仁真阿胶麦门冬杏仁(泡)枇杷叶

功效:清燥润肺,益气养阴。

方解:霜桑叶清燥润肺止咳;石膏、麦门冬清除温燥,养阴生津,助增强清燥润肺之功;杏仁、枇杷叶、阿胶、胡麻仁苦降肺气,止咳平喘、养阴润燥;人参、甘草补中益气,甘草兼能调和诸药。故本方具有清燥润肺、益气养阴之效。

方歌: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堪夸。

34、清金化痰汤

组成:黄芩山栀子知母桑白皮瓜蒌仁贝母麦门冬橘红茯苓桔梗甘草

功效:清肺化痰。

方歌:清金化痰黄芩栀,桔梗麦冬桑贝知,瓜蒌橘红茯苓草,痰火犯肺咳嗽止。

方解:橘红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湿;瓜蒌仁、贝母、桔梗清热涤痰,宽胸开结;麦冬、知母养阴清热,润肺止咳;黄芩、栀子、桑白皮清泻肺火,甘草补土而和中。故全方有化痰止咳,清热润肺之功。

35、千金韦茎汤

方药组成:苇茎薏苡仁瓜瓣(冬瓜仁)桃仁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方解:苇茎甘寒轻浮,善清肺热;瓜瓣清热化痰,利湿排脓,与苇茎配合则清肺宣壅,涤痰排脓;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肠胃而渗湿。桃仁活血逐瘀。方仅四药,结构严谨,药性平和,共具清热化痰、逐瘀排脓之效。

方歌: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肺痈痰热兼瘀血,化浊排脓病自宁。

36、两地汤

方药组成:大生地(酒炒) 元参白芍药(酒炒) 麦冬肉地骨皮阿胶

功效:滋阴清热。

方解:方中用生地、阿胶补血滋阴;白芍养血柔肝;元参、麦冬、地骨皮滋阴凉血清热;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清热之效。

方歌:两地汤方地骨皮,胶芍冬地及玄参,月经先期因虚热,清经凉血复滋阴。

37、二至丸

方药组成:女贞子旱莲草

功效: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方解:女贞子滋阴补肝肾;旱莲草养阴,凉血止血,补肾。

38、固经丸

方药组成:黄芩白芍龟板(炙)黄柏(炒)椿树根皮香附

功效:滋阴清热,固经止血。

方解:龟板、白芍、黄芩滋阴清热止血;黄柏、椿根皮泻火坚阴,固经止血,黄柏亦可助清热降火;香附调气活血。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清热,固经止血之效。

39、瓜蒌牛蒡汤

方药组成:瓜蒌仁牛蒡子天花粉黄芩山栀金银花连翘皂角刺青皮陈皮柴胡生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方解:方中瓜蒌、牛蒡子清热化痰,金银花、连翘、柴胡、天花粉清热解毒,黄芩、栀子清热利湿,陈皮、青皮行气化痰,皂角刺活血化瘀、有引诸药达病处之功效,甘草调和诸药。

40、透脓散

方药组成: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刺

功效:补益气血,托毒透脓。

方解:生黄芪益气托毒,鼓动血行,为疮家圣药。当归、川芎活血补血;皂角、穿山甲助黄芪消散脉络中之积,祛除陈腐之气之功。

方歌: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透脓散内用黄芪,山甲芎归总得宜,加上角针头自破,何妨脓毒隔千皮。

41、托里消毒散

方药组成:人参黄耆(盐水拌炒) 当归川芎芍药(炒) 白术茯苓金银花白芷甘草

功效:消肿,溃脓,生肌。

方解:方中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补气健脾,脾旺则气血生化源而达到生肌作用,当归、白芍养阴血而达到生肌作用,白芷排脓解毒,银花清热解毒,川芎活血化瘀而增加排脓生肌之效,甘草调和诸药。

42、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药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

功效: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方解:半夏、天麻燥湿化痰,平肝息风;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助增强化痰息风之效;橘红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之效。

方歌: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息复正常。

43、镇肝熄风汤

方药组成: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

功效: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解:怀牛膝补益肝肾,引血下行,折其阳亢;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益阴潜阳,镇肝息风;玄参、天冬滋阴清热,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理肝气;甘草调和诸药。

方歌:张氏镇肝熄风汤,龙牡龟牛治亢阳,代赭天冬元芍草,茵陈川楝麦芽襄。

44、天麻钩藤饮

方药组成: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功效: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方解: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石决明平肝潜阳,除热明目,助君平肝息风之力;川牛膝补肝益肾,引血下行,活血利水;杜仲、寄生、栀子、黄芩补益肝肾,清肝降火;益母草助活血利水,平降肝阳;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

方歌:天麻钩藤益母桑,栀芩清热决潜阳,杜仲牛膝益肾损,茯神夜交安服良。

45、八珍汤

方药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

功效:益气补血。

方解:人参、熟地补气生血,滋阴补血;白术、当归健脾补气,补血活血;茯苓、芍药、川芎健脾养心,养血敛阴,活血行气;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之效。

方歌:气血双补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46、河车大造丸

方药组成:紫河车黄柏怀牛膝麦冬天冬党参杜仲熟地龟板

功效: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方解:方中用紫河车、杜仲、牛膝补益肝肾;熟地、龟板、麦冬、天冬滋阴养血清热,党参益气健脾而生血,黄柏清热,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肝肾,滋阴清热之效。

方歌:河车大造麦天冬,黄柏人参牛膝从,龟板熟地川杜仲,阴虚劳伤此方宗。

47、柴胡疏肝散

方药组成:柴胡陈皮(醋炒)川芎香附芍药枳壳(麸炒)炙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香附、川芎增强疏肝解郁,且有行气止痛之效;陈皮、枳壳理气行滞,疏理肝脾;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且防辛香之品耗伤气血;甘草调和诸药,兼能增强缓急止痛之功。故本方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效。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除。

48、化肝煎

方药组成:青皮陈皮丹皮栀子芍药泽泻贝母

功效:疏肝清热,理气止痛。

方解:方中用青皮、陈皮疏肝理气止痛,栀子、丹皮清热凉血,白芍柔肝止痛,泽泻利湿泻热,贝母清热解毒,故本方具有疏肝清热、理气止痛之效。

方歌:化肝丹栀青陈皮,芍药贝母泽泻研,疏肝理气又清热,肝气犯胃热痛痊。

49、左金丸

方药组成:黄连吴茱萸

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方解:黄连清肝火,清胃热;吴茱萸苦降胃逆,助黄连和胃降逆。二药配伍,共奏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效。

方歌:左金茱连六一丸,肝经火郁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

50、黄连温胆汤

方药组成:黄连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

功效:清热除烦,燥湿化痰。

方解:方中用黄连清热解毒,竹茹化痰除烦;半夏、橘皮燥湿行气化痰;枳实行气宽中;生姜化痰止呕;甘草调和诸药。故本方具有清热

妇科常用中药处方

妇科常用中药处方 内分泌专科 调经祛痰汤 白术15g 苍术15g 当归12g 法半夏12g 茯苓10g 香附10g 川芎10g 海藻8g 陈皮8g 炮姜8g 附片6g 肉桂6g 丹参25g 莪术10g 闭经方Ⅰ号: (补气血) 熟地30g 白术30g 当归15g 白芍9g 生枣仁9g 沙参9g 丹皮6g 山药15g 人参6g 杜仲3g 柴胡3g 菟丝子12g 龙眼肉9g 紫河车粉12g 鹿角粉6g 闭经Ⅱ号 党参15g 黄芪15g 金银花12g 黄柏15g 黄岑15g 玄参15g 天花粉15g 益母草15g 红花12g 桃仁15g 香附12g 陈皮12g 旱莲草15g 柏子仁12g 甘草6g 杜仲12g 子宫内膜炎致月经过多症 消炎止血1方 白术15g 仙鹤草12g 阿胶10g 血余炭10g 白芨12g 党参15g 三七粉5g 炒蒲黄10g 茜草12g 甘草9g 消炎止血2方 党参20g 白术15g 阿胶18g 荆芥花10g 益母草15g 旱莲草15g 仙鹤草15g 三七粉30g 血余炭15g 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 生地榆30g 芡实12g 调经1方: (主治月经不调) 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6g 丹参10g 泽兰叶10g 益母草30g 香附10g 小荷香10g 茯苓10g 调经2方: ( 主治痛经) 当归10g 赤芍10g 香附10g 广木香10g 乌药10g 元胡10g 刘寄奴10g 王不留行10g 怀牛夕10g 功血方1号 熟地20g 山萸肉15g 桑寄生12g 杜仲12g 海螵蛸25g 白芍25g 生牡蛎25g (另) 怀牛膝12g 地榆炭30g 侧柏叶30g 地骨皮15g 仙鹤草15g 旱莲草15g 甘草10g 功血方Ⅱ号

中药处方格式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要求 一、中药处方格式由三部分组成: (一)前记:包括医院名称、处方编号、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或住院号、科别、床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病历号或地址等。 (二)正文:以Rp或R标示,注明药品名称、数量、用法。 (三)后记: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以及调配、核对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 二、处方书写要求: (一)处方记载的患者一般项目应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二)每张处方只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三)处方不能用铅笔书写,应用钢笔、碳素笔、签字笔的蓝色或黑色墨水书写。 (四)处方字迹应当清楚,不得涂改。如有修改必须在修改处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 (五)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书写;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六)年龄必须写实足年龄,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婴幼儿要注明体重。 (七)中药饮片应单独开具处方。 (八)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可按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药物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之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药物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在药名之前写出。 (九)为便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处方,医师开具处方时必须注明临床诊断。对暂不能确诊的病例,可写某某症状待查。 (十)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应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十一)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或专用签章必须与在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相一致,不得任意改动,否则应重新登记留样备案。 (十二)处方栏目“公医、社保、自费”栏不得为空缺,需打勾明示。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与中药处方开具相关的中医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第四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医疗机构内中药处方书写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八条中药处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等。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 (二)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写病名),应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三)药品名称、数量、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当标明剂型、规格。 (四)医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 (五)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 第九条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一)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二)名称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准确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本省(区、市)或本单位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三)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四)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五)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六)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七)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八)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 (九)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十)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第十条中成药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一)按照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结果,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成药; (二)中成药名称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院内中药制剂名称应当使用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名称; (三)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

常用中药方剂手册

主审:邱宗志尹思源王全 主编:杨思进 副主编:米绍平张茂萍王泽琛 编委:敖素华白雪肖国 辉 汪静张琼廖代祥 钟红卫李志刘鹏 王俊峰晏新张广 文 刘旭程刘海 前言 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 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处方和中药名 称的书写,结合学院本科教学工作 水平评估及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需 要,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力量 编纂了《常用中药方剂手册》这一 本小册子。本书采纳了最新国家《中 药药典》标准,汇集了临床常用方 剂100首,常用中药477味。本手 册小巧实用、便于携带,方便我院 临床医务人员、实习生、进修生、 研究生在工作中查阅。本书的编辑 印刷得到了医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 持,方剂、中药教研室也作了部分 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紧,不完善之处在所难

免,若发现有错误遗漏之处,请及时向编者指出。 2006年9月

目录 第一部分常用中药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第五节清虚热 药……………………… 第三章泻下 药……………………… 第一节攻下 药……………………… 第二节润下 药……………………… 第三节峻下逐水 药……………………… 第四章祛风湿 药……………………… 第一节祛风湿散寒 药…………………… 第二节祛风湿清热 药……………………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 药………………… 第五章化湿 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 药……………………… 第一节利水消肿 药……………………… 第二节利尿通淋 药……………………… 第三节利湿退黄 药……………………… 第七章温里 药…………………………… 第八章理气 药…………………………… 第九章消食

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

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 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内容是什么,以下的医院处方管理规定,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以下简称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以下简称药师)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处方包括医疗机构病区用药医嘱单。 本办法适用于与处方开具、调剂、保管相关的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处方开具、调剂、保管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处方开具、调剂、保管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处方药应当凭医师处方销售、调剂和使用。 第二章处方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五条处方标准(附件1)由卫生部统一规定,处方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处方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格式印制。 第六条处方书写应当符合下列规则: (一)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二)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三)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四)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书写;医疗机构或者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五)患者年龄应当填写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要注明体重。 (六)西药和中成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中药饮片应当单独开具处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的通知精编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 范的通知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 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我局组织制定了《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现予印发,请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在临床工作中遵照执行。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与我局医政司联系。 附件: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中药饮片处方举例 中成药处方举例 二○一○年十月二十日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与中药处方开具相关的中医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第四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医疗机构内中药处方书写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八条中药处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等。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 (二)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写病名),应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三)药品名称、数量、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当标明剂型、规格。 (四)医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 (五)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 第九条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一)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二)名称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准确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本省(区、市)或本单位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三)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四)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五)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修改)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与中药处方开具相关的中医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第四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医疗机构内中药处方书写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八条中药处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等。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 (二)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写病名),应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三)药品名称、数量、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当标明剂型、规格。 (四)医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 (五)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 第九条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一)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二)名称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准确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本省(区、市)或本单位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三)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四)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五)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六)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七)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八)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 (九)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 “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十)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第十条中成药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一)按照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结果,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成药;

中医病例分析及处方参考

中医病例分析及处方参考 来源于一位老中医的经验之谈,分享,仅作参考病例介绍,肺心病 XXX,男67岁, 1989年2月27日入院。患者反复咳喘10余年,每冬春季发作频繁。 症见: 咳嗽痰多粘稠,气喘,动则加剧,不能平卧,胸闷胀,头胀痛。纳差,双下肢浮肿。 尿少,大便干结。诊时呼吸困难,唇甲紫绀,颈静脉怒张,西医诊断为慢支伴感染,肺心病。 舌紫红,苔薄黄,脉弦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痰热阻肺份阴,治宜益气健脾,清肺化痰,佐以活血养阴。处方: 党参20g,黄芪30g,白术、半夏、陈皮、贝母、黄岑各12g,茯苓、鱼腥草、丹参、沙参各15g,甘草3g,配合西药消炎,服药四剂后,咳痰大减,续以益气活血养阴为主。治疗处方: 党参,北芪各30g,淮山、丹参、元参各15g,赤芍,桃仁,麦冬、吐丝子、陈皮各10g,半夏6,甘草3,8剂后诸症显著好转。 扁虚者: 咳痰多,心悸等可用。夏花元参半夏杏仁丹参甘草党参白术鱼腥草 风湿性心脏病(心悸)-(中医心痹) 治宜益气活血,清肺化痰处方: 炙北芪15当归尾12川芎、地龙、杏仁、桃仁、泽兰、泽泻、川贝、元参、白术各10蒌皮18桂枝6甘草4

2剂后,咳喘心悸减轻,浮肿亦消纳谷增进,上方炙北芪用至60。一月后病有转机。 (xx茯苓白术有xx利水作用) 六味地黄汤在临床应用 六味地黄汤出自《小儿药正直诀》,为宋代钱仲阳所创。方由熟地、淮山、山萸玉、丹皮、泽泻、茯苓组成。方中熟地滋阴补肾,填精补髓。淮山健脾补肺,兼能涩精。山萸玉益肾滋肝涩精气,为方中“三补”之药。丹皮凉血泻肝肾之火,泽泻、元参利水渗湿,为方中这“三泻”之药,合方合成补中有泻,补而不滞,平调阴阳。配伍合理,为滋补肝肾的代表方剂。其适应主证为: 腰膝痠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脉弦细或细数者。笔者在临床实践 中遇脏腑阴阳失调,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诸多阴虚阳癔之症。每用此方加减化裁,屡获卓效。现就临床治理之例择举如下: 1、滋阴清热治复发性口疮,即中医称“口疳”。此因思虑太过,睡眠不好,以致心肾不变,虚火上炎,或因过食辛辣厚味,心脾实火上攻而致。卢XX,男,3岁,小儿。 1993年8月6日初诊。母述,几天来患者身微热,啼哭,口水增多,不肯饮食。在某医院治疗两天未效,转来我院治疗。症见,患儿无精打采,啼哭,口水增多,口腔检查发现,口腔及唇粘膜普遍红,舌边及舌心有黄豆大溃疡,舌红,脉细数脉证合参。辨为口疮,证属肾阴不足,虚热内生,治宜滋阴补肾,清热解毒,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 熟地10茯苓10淮山10丹皮6泽泻6麦冬8石斛8白芍10水煎服,连服3剂,诸证减轻。 2、唯胃纳欠佳,知药中病所,上方加白术,连服8剂,诸证消失而愈。 3、慢性荨麻疹(瘖?),瘾疹,风疹等相似。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 山萸玉、淮山、熟地、丹皮、泽泻、乌梅、首乌、七厘各15,五味子10,甘草9水煎服。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文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的通知 2010-10-27 16:22:11 出处:医政司作者: 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 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我局组织制定了《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现予印发,请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在临床工作中遵照执行。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与我局医政司联系。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与中药处方开具相关的中医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

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第四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医疗机构内中药处方书写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八条中药处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等。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 (二)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写病名),应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三)药品名称、数量、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当标明剂型、规格。 (四)医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 (五)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 第九条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一)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二)名称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准确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本省(区、市)

中药药剂学处方分析小抄

阿拉伯胶(乳化剂)白凡士林(调节稠度)淀粉(填充剂崩解剂)淀粉浆(粘合剂)糊精(填充剂粘合剂)滑石粉(助流剂)酒石酸(络合剂稳定剂)尼泊金乙(防腐剂)轻质液体石蜡(润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十六十八醇混合物(油相)糖精钠(矫味剂)碳酸氢钠(ph调节剂)吐温80(乳化剂)西黄薯胶(增稠剂)硬脂酸甘油酯(辅助剂乳化剂)乙醇(润湿剂)硬脂酸镁(润滑剂)亚硫酸氢钠(抗氧剂)依地酸二钠(金属离子络合剂)注射用水(溶媒) 散剂 痱子粉 【处方】薄荷脑;樟脑;氧化锌;硼酸(药物);滑石粉(稀释剂) 【制法】取樟脑、薄荷脑研磨至液化,加适量滑石粉研匀,依次加氧化锌、硼酸研磨。最后按等量递增法加入剩余的滑石粉研匀,过七号 筛即得。 益元散 【处方】滑石(稀释剂); 甘草(药物);朱砂(药 物)g 【制法】朱砂水飞成极细 粉,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 粉(过六号筛)。取少量滑 石粉置于研钵内先行研磨, 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再将 朱砂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 法与滑石粉混合均匀,倾 出。取甘草置研钵中,以等 量递增法加入上述粉末,研 匀,即得。 硫酸阿托品散 用途:用于胃肠痉挛疼痛。 【处方】硫酸阿托品(药 物);乳糖(稀释剂);胭 脂红乳糖(着色剂) 【制法】研磨乳糖使研钵饱 和后倾出,将硫酸阿托品与 胭脂红乳糖置研钵中研合均 匀,再以等量递增法逐渐加 入乳糖,研匀,待色泽一致 后,分装,每包0.1g。 浸出制剂 渗漉法制取流浸膏剂的工艺 流程为:药材粉碎→润湿→ 装筒→排气→浸渍→渗漉→ 浓缩→调整含量。 远志流浸膏 【处方】远志(药物); 60%乙醇(溶剂);浓氨试 液(PH调节剂) 【制法】取远志粉碎为中 粉,按渗漉法,用60%乙醇 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 以每分钟1mL~3mL的速度 缓缓渗漉,收集初漉液 35mL,另器保存,继续收集 续漉液120mL,在60℃以下 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初漉 液,混匀后滴加浓氨试液适 量使微显碱性,并有氨臭, 用60%乙醇调整体积使成 40mL,静置,待澄清,滤过 远志酊(性状:棕色液 体)

[整理]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整理]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中成药处方举例

中药饮片处方举例 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与中药处方开具相关的中医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第四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医疗机构内中药处方书写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八条中药处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等。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 (二)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写病名),应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三)药品名称、数量、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当标明剂型、规格。 (四)医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 (五)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 第九条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一)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二)名称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准确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本省(区、市)或本单位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三)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四)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五)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六)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七)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八)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

常用中草药方剂

常用中药方剂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功用】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葱豉汤 【组成】葱白(连须)5条、豆豉30克。 【功用】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组成】桑叶8克、菊花6克、薄荷3克、杏仁6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连翘6克、芦根6克。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伤风、感冒初起,咳嗽、头痛、微发热,苔薄,脉浮者。本方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者。 银翘散 【组成】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18克、薄荷18克、荆芥穗12克、豆豉15克、桔梗18克、生甘草15克、竹叶12克,芦根15克。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微恶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

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目前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乙脑”、“流脑”以及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初起而具有风热表证者。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清热剂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功用】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气分实热证,如高热、烦渴、大汗出、面赤,舌干苔黄,脉洪大或滑数及胃火引起的头痛、身痛、鼻衄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流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与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 正名: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写红参付红参 西洋参: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 三七: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 干姜: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 大黄: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 山豆根: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 山茨菇: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 千年健: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写生川乌付生川乌;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 川芎: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 川牛膝: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 天麻: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写南星、天南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天葵子。 太子参: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写木香、广木香、云木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戟天。 甘草: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写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中药药剂学_处方分析范文

中药药剂学 阿拉伯胶(乳化剂)白凡士林(调节稠度)淀粉(填充剂崩解剂)淀粉浆(粘合剂)糊精(填充剂粘合剂)滑石粉(助流剂)酒石酸(络合剂稳定剂)尼泊金乙(防腐剂)轻质液体石蜡(润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十六十八醇混合物(油相)糖精钠(矫味剂)碳酸氢钠(pH 调节剂)吐温80(乳化剂)西黄薯胶(增稠剂)硬脂酸甘油酯(辅助剂乳化剂)乙醇(润湿剂)硬脂酸镁(润滑剂)亚硫酸氢钠(抗氧剂)依地酸二钠(金属离子络合剂)注射用水(溶媒) 散剂 痱子粉 【处方】薄荷脑;樟脑;氧化锌;硼酸(药物);滑石粉(稀释剂) 【制法】取樟脑、薄荷脑研磨至液化,加适量滑石粉研匀,依次加氧化锌、硼酸研磨。最后按等量递增法加入剩余的滑石粉研匀,过七号筛即得。 益元散 【处方】滑石(稀释剂);甘草(药物);朱砂(药物)g 【制法】朱砂水飞成极细粉,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过六号筛)。取少量滑石粉置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再将朱砂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法与滑石粉混合均匀,倾出。取甘草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法加入上述粉末,研匀,即得。 硫酸阿托品散 用途:用于胃肠痉挛疼痛。 【处方】硫酸阿托品(药物);乳糖(稀释剂);胭脂红乳糖(着色剂) 【制法】研磨乳糖使研钵饱和后倾出,将硫酸阿托品与胭脂红乳糖置研钵中研合均匀,再以等量递增法逐渐加入乳糖,研匀,待色泽一致后,分装,每包0.1g。 浸出制剂 渗漉法制取流浸膏剂的工艺流程为:药材粉碎→润湿→装筒→排气→浸渍→渗漉→浓缩→调整含量。 远志流浸膏 【处方】远志(药物);60%乙醇(溶剂);浓氨试液(PH调节剂) 【制法】取远志粉碎为中粉,按渗漉法,用6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每分钟1mL~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初漉液35mL,另器保存,继续收集续漉液120mL,在60℃以下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初漉液,混匀后滴加浓氨试液适量使微显碱性,并有氨臭,用60%乙醇调整体积使成40mL,静置,待澄清,滤过 远志酊(性状:棕色液体) 功治:祛痰,用于咳痰不爽。 【处方】远志流浸膏(药物);60%乙醇(溶剂) 【制法】取远志流浸膏,加60%乙醇使成25mL,混匀后,静置,滤过,即得。 远志糖浆 【处方】远志流浸膏(药物);浓氨溶液(PH调节剂);苯甲酸钠(防腐剂);单糖浆(矫味剂) 【制法】将浓氨溶液稀释成10%稀氨水,与远志流浸膏混合均匀,静置1天~2天备用,再将单糖浆在60℃以下加入远志流浸膏中至规定体积,混合均匀。 益母草膏 性状:棕黑色稠厚的半流体,气微,味苦、甜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用于经闭、痛经及产后淤血腹痛。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1]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1] 富顺县童寺镇中心卫生院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与中药处方开具相关的中医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第四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医疗机构内中药处方书写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八条中药处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等。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

(二)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写病名),应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三)药品名称.数量.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当标明剂型.规格。 (四)医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 (五)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 第九条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一)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二)名称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准确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本省(区.市)或本单位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三)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四)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五)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六)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常用中药处方的正名和别名

常用中药处方的正名和别名 正名别名 三七田三七参三七旱三七大黄川军生军锦纹山豆根广豆根南豆根 山药怀山药淮山药 天冬天门冬 天花粉栝楼根 丹参紫丹参 升麻绿升麻 牛膝怀牛膝 乌药台乌药 北沙参辽沙参东沙参 甘草粉甘草皮草国老 白芍杭白芍白芍药芍药白芷杭白芷香白芷 延胡索元胡玄胡索 当归全当归秦当归 百部百部草 苍术茅苍术 土鳖虫地鳖虫 牡蛎左牡蛎 艾叶蕲艾祁艾 西红花藏红花番红花 红花草红花红蓝花 辛夷木笔花 金银花二花双花忍冬花桑叶霜桑叶冬桑叶 淫羊藿仙灵脾 橘叶南橘叶青橘叶 肉苁蓉淡大芸 佩兰佩兰草醒头草 细辛北细辛辽细辛 青蒿嫩青蒿 茵陈绵茵陈 浮萍紫背浮萍浮萍草 益母草坤草 墨旱莲旱莲草 山茱萸山萸肉杭山萸 千金子续随子 马钱子番木鳖 五味子了五味子北五味子 木瓜宣木瓜

木蝴蝶玉蝴蝶千张纸 王不留行王不留 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牛子 龙眼肉桂圆肉 瓜蒌全瓜蒌栝楼 白果银杏 赤小豆红小豆 佛手川佛手广佛手佛手柑诃子诃子肉诃黎勒 补骨脂破故纸 沙苑子沙苑蒺藜潼蒺藜 青果干青果 枸杞子枸杞甘枸杞 栀子山栀子 牵牛子黑丑白丑二丑 砂仁缩砂仁 草决明决明子马蹄决明 茺蔚子益母草子坤草子 莱菔子萝卜子 娑罗子梭罗子 蒺藜白蒺藜刺蒺藜 槟榔花槟榔大腹子海南子罂粟壳米壳御米壳 广防己木防己 防己粉防己汉防己 羌活川羌活西羌活 麦冬麦门冬杭寸冬杭麦冬附子川附片淡附片炮附片郁金黄郁金黑郁金 泽泻建泽泻福泽泻 前胡信前胡 南沙参泡沙参空沙参 干姜炭炮姜炭姜炭 独活川独活香独活 茜草红茜草茜草根 党参台党参 香附香附子莎草根 重楼七叶一枝花蚤休 柴胡北柴胡南柴胡软柴胡桔梗苦桔梗 浙贝母象贝母 秦艽左秦艽 黄芩条黄芩枯黄芩子黄芩黄连川黄连雅连云连

中药处方模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药处方模板 篇一:31.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的通知 国中医药医政发〔20xx〕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 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我局组织制定了《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现予印发,请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在临床工作中遵照执行。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与我局医政司联系。 附件: 1.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2.中药饮片处方举例. 3.中成药处方举例 二○一○年十月二十日 附件1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与中药处方开具相关的中医医疗 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第四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中药处方书写相关 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 内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医疗机构内中 药处方书写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并遵循安全、(中药处方模板)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八条中药处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等。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 (二)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

中药处方点评

中药处方点评 主要内容 1、处方点评实施办法 2、处方点评中一些常见问题 3、处方质量改进的思考 背景 ?2007年5月1日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实施,要求各级医院实行处方点评制度。 ?2010年3月5日卫生部文件下发《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 ?2010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0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处方点评定义 ?处方点评是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 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 1、用药适应证 2、药物选择 3、给药途径 4、用法用量 5、药物相互作用 6、 配伍禁忌 处方点评的目的 ?通过点评临床处方是否合理,发现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持续改进,以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处方点评内容 1、是否有用药指征 2、药物选用是否恰当 3、用法用量是否正确 4、联合用药 是否恰当 5、是否重复用药 6、出现不良反应而未及时处理 7、中西药的联用是否合理 8、是否经济(首选国家基本药物)9、与用药相关检查是否完善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处方点评工作组成员 ?处方点评专家组:由医院药学、临床医学、临床微生物学、医疗管理等多学科专家组成。 ?负责制定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专项处方点评及技术讨论评定等。 ?处方点评工作小组: ?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和合理用药知识; ?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二级及以上医院处方点评工作小组成员应当具有中级以上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由药剂科负责处方点评日常工作 四查十对” ?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 ?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 ?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 ?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处方点评的实施 ?具体抽样方法和抽样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常用中药对药汇总

常用中药对药汇总 中药知识 数以万计的方剂,其中均包涵着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方剂学虽然是专门讨论用药配伍规律的,但要短时记忆也难得要领,如何应用,甚是茫然,笔者初步尝试,将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 “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 总结常用药对于后, 供读者参考。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心清心泻火药物配对: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 石膏汤;栀子—知母,如消黄散。 1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2清心凉血药物配对:犀角—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3清心利尿药物配对:栀子—木通,如洗心汤;滑石—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 通—竹叶、生地。 4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栀子、蒲黄,如艽散;生地—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5清心镇惊药物配对:黄连—朱砂,如朱砂散。

6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甘草,如六一散。 7清心洗痰药物配对:黄连—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天竺黄,如天竺 黄散。 8交通心肾药物配对:黄连—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 1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2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干,如四逆汤。 3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玄胡索。 4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白芍,如桂枝汤。 5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 1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附子,如参附汤;黄芪—附子,如芪附汤。2补气养血药物配对:黄芪—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3益气止血药物配对:黄芪—地榆,如地榆合剂。 4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 5益气止汗药物配对:黄芪—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6益气敛阴药物配对:人参—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7和营补血药物配对:熟地—当归,如四物汤;白芍—熟地,如胶艾汤。8滋阴养血药物配对:干地黄—阿胶,如黄土汤;麦冬—生地,如炙甘草汤。

中药处方格式标准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要求(征求意见稿) 录入时间: 2010/04/08来源医政处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要求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院内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三条中药处方应包含以下内容: 1、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床位号等; 2、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候; 3、药品名称、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标明剂型、规格; 4、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 5、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第四条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遵循以下要求: 1、应当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 2、名称应按药典规定准确使用,应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 3、剂量使用公制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一般应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4、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 5、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6、处方中可根据整张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每行排列的药味数相同,并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7、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再次签名。 8、中药饮片剂数应以“剂”为单位。 9、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是否用水煎煮(或用酒泡用、打粉用、制蜜丸用、装胶囊用、熏蒸用等)、每剂药煎煮几次、煎液是否合并、合并后分几次用、内服还是外用、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