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GMP实验室偏差管理规程

GMP实验室偏差管理规程

GMP实验室偏差管理规程
GMP实验室偏差管理规程

实验室偏差管理处理规程

1目的

1.1本规程规定了实验室在样品上出现超出规定结果(OOS)和超趋势结果(OOT)时的处理及调查的过

程和方法,保证检验数据可靠,并防止再次出现。

2范围

2.1本规程适用于但不限于实验室的所有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的检验项目,如原辅材料、包装材料、

原液、半成品、成品、工艺用水、环境监控、分析验证、工艺验证和其它验证项目的检验等;

3 责任人:检验员、QC主管、QA部长、调查小组、质量受权人

4 内容

4.1职责

4.1.1 检验员:

4.1.1.1 接受偏差调查程序相关的培训课程。

4.1.1.2 按照偏差调查程序规定的定时限上报直接主管,不得么自隐瞒偏差或对偏差进行处理。

4.1.2 QC主管:在OOS/OOT出现时上报质量管理部;参与查关审核调查结果,提出并组织实施纠正及整改措施;

4.1.3质量管理部长:组织OOS/OOT的调查工作,完成调查表,负责OOS/oot调查的最终批准。落实追踪整改措施。

4.1.4OOS/OOT调查小组:参与全面调查并审核调查结果,提出并实施纠正及整改措施。

4.1.5质量受权人:负责审阅批准主要偏差和重要偏差。

4.2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十章第一节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

4.3定义

4.3.1超出规定的结果(Out-of-Specification,简写为OOS):也叫检验结果超标,指所有超出质量标准或药品注册批准、药典以及由企业制定的可接受标准的检验结果,同时适用于中间控制实验室检验超出预订标准的检验结果。

4.3.2超趋势结果(Out Of Trends,简写为OOT)指随时间的变化,在质量标准限度内,但是超出历史的

预期的或先前的一系列结果(比如稳定性降解产物的增加),形成一定的趋势。

例如:某成分含量规定大于90.0%,历史上典型值为95.0-98.0%,但此次测定结果为90.5%,即构成一次超趋势检验结果。

4.3.3原样复验(Re-test):采用初始的样品再进行检验。

4.3.4重取样复验(Re-sample):重新取样进行检验。

4.4直接判断为不合格或偏差

4.4.1质量检验部人员在取样或检验过程中如果发现明显的物料外观或性状不合格,在排除取样原因后按《偏差处理规程》()上报处理,对无法继续使用的物料通知质量管理部和物流部按《不合格品管理规程》()操作,不执行OOS/OOT流程。通常这包括不限于以下情况:

4.4.1.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可见异物检查法中规定的检验,按规定重新取样检验仍不合格的;

4.4.1.2样品性状、外观等有明显不符合质量标准规定的,如黑点、霉变、变色等。

4.4.2经校正的仪器/设备,直接检测读取到的数据如果超标,直接按《偏差处理规程》处理,如温度计检测结果不合格。

4.5启动OOS/OOT

4.5.1质量检验部人员按照质量检验工作流程和各检验规程,完成检验和复核等操作。

4.5.2当质量检验部人员确认最后得到的检验结果超出规定或异常时,按质量检验工作流程的要求通知质

量管理部,启动OOS/OOT调查。

4.5.2.1在发现OOS/OOT的同时,质量检验部人员应停止该批样品的其他检验,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保留剩余的样品和试剂等物料,并立刻记录设备编号和仪器参数等信息,以便调查;

4.5.2.2不能由于检验所有结果的平均值(如两份平行测试样品)符合要求,变认为样品符合规定。

4.5.3质量管理部在接到通知的24小时内填写《实验室超出规定的结果与异常结果调查表》(QM 003F01,以下简称OOS调查表)的基本信息部分,开始调查工作。质量检验部相关人员及负责人配合相关调查,并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4.5.3.1质量管理部应对每一份OOS调查表按“OOS YYYY+MM+XXX”的格式进行编号,其代号表示年号+两位月号+三位流水号。

4.5.3.2质量管理部将发生的OOS/OOT登记在《OOS/OOT台帐》中。

4.6实验室调查阶段

本阶段调查的目的是确认OOS/OOT是否由取样或检验过程中的差错所导致。调查采用回顾的方法,由质量检验部提供证明材料,质量管理部填写OOS调查表。

4.6.1按如下顺序展开调查:

4.6.1.1规程:确认现场的SOP和检验标准文件是否正确,确认检验方法和标准经证明有效;

4.6.1.2记录:核对检验记录,译数据处理过程,如计算、折算、平均、取舍等无人为错误;

4.6.1.3供试品:核对供试品,确认供试品的来源及处理过程按检验规程要求进行;

4.6.1.4试剂、试液、标准品:核对所用试剂、试液和标准品的来源、有效期、称量和配制处理过程

都按检验规程要求进行;

4.6.1.5仪器设备: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用具等进行检验,都在可用状态或校正日期内;

4.6.1.6检验过程:检验人员复述该检验过程,质量管理部人员持检验规程和记录本核对检验是否按

规程进行并及时完成了检验记录。

检查样品进样、仪器检验过程的操作、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检验设备的环境状况等;检验记录中所叙述的实验方法、参数等与检验操作规程中的规定是否一致;使用的试剂种类、配制方法和使用量;

4.6.1.7资质:对出现OOS/OOT的检验员的资质进行审查,是否进行过样品取样和检验规程的培训并

能够上岗;

4.6.1.8取样:调查取样台帐、仓库或车间对取样过程的记录是否按规程进行;所取样品的包装标签

和取样标签是否都有记录,为正确样品;取样时是否采用了正确的器具;取样时的地点及其

环境条件是否满足该样品要求等。

4.6.2OOS实验室调查阶段报告

若以上调查能够清楚地证明OOS/OOT是由于实验室的差错所致,则按照下列步骤进行处理,如必要,应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如原因分析等)进行调查评估,并出具风险评估报告:

4.6.2.1质量管理部确认产生差错的原因,并判断重新检验操作;

4.6.2.2如果是由上面的6.3.1.1项原因,因为检验方法和标准造成,则追溯最初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

法研究和验证相关报告,关对其制定负责人进行询问,以找到原因并在必要时做规程更新,

更新后按新规程检验再发布结果;

4.6.2.3如果上由上面的6.3.1.2项原因,因为数据处理造成,则直接修改后重新发布检验结果;

4.6.2.4如果是由上面的6.3.1.36.3.1.6项原因,因为检验操作造成,则进行原样品重新检验,检验样

品数和原检验方法一致,重新发布检验结果;

4.6.2.5如果是由上面的6.3.1.7项原因,如果因为检验员某项操作资质不够,则由另一位足够资质的

检验员重新对原样品进行该步操作并发布检验结果,检验样品数和原检验方法一致;

4.6.2.6如果是由上面的6.3.1.8项原因,因为取样操作错误造成,则进行重新取样检验,检验样品数

和原检验方法一致,重新发布检验结果。

4.6.2.7以上需要重要检验的由质量检验部负责人指定另一位至少同等资质的检验员进行。

4.6.2.8新检验结果合格的,做出此样品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对结果重新依此规程进行新的

OOS/OOT判断是否由于另外原因造成。

4.6.2.9OOS/OOT流程结束,完成OOS调查表的最后一栏并存档。

4.6.3若以上调查不能发现产生OOS/OOT的原因,应进行下一步流程。

4.7全面调查阶段

由质量管理部主导,生产等相关部门人员参与,通过展开针对生产的全面调查,复查生产记录,生产设备及相关数据,调查OOS/OOT是否由生产过程产生。并在表单中完整记录。如必要,应采用风险评估的办法(如原因分析等)进行调查评估,并出具风险评估报告。

4.7.1如果生产过程全面调查阶段找到了原因可以判断检验结果不是OOS/OOT,则由负责调查的质量管

理部人员给出处理意见(如对某步工序进行处理、重新检验并发布检验结果、返工、报废等)。

得出结果后,结束OOS/OOT流程。

4.7.2如果生产过程全面调查阶段未找到生产原因,可明确判断检验结果是OOS/OOT:

4.7.2.1对OOS,将不何物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体及成品按《不合格品管理规程》进行处理;

对其他检测项目(包括环境检测等)按《偏差管理规程》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

4.7.2.2对OOT,对满足规定的物料和检测项目放行,结束OOT流程,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

4.8纠正和预防措施:

4.8.1根据调查过程的信息,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制定:一、OOS本身的处理措施(受OOS影响的物料、

设备、人员等);二、纠正和预防措施。调查QA记录在《实验室超出规定的结果与异常结果调查表》()中,同时确定措施实施的责任人和完成期限。

4.8.2对于需要进一步调查、进一步确定实施方案和需要长时间完成的大型纠正和预防措施,在《实验

室超出规定的结果与异常结果调查表》列出各项后,按照《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规程》开展进一步工作。《实验室超出规定的结果与异常结果调查表》中索引纠正和预防措施编号后存档。

4.8.3对于不需要进一步调查或确定实施方案、短时间可完成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在《实验室超出规定

的结果与异常结果调查表》中跟踪至完成。

4.8.4以上措施分别经各部门负责人和质量管理部负责人签字确认。

4.8.4.1在出现了OOS/OOT后,调查出来的所有原因,当不能确定其仅造成了本次OOS/OOT的,应

对以前的批次进行回顾性追溯;

4.8.4.2对于检验方法调查中发现的造成OOS/OOT的原因,应对所有采用此标准、方法或记录进行检

验的样品或批号进行追溯;

4.8.4.3由此次调查的结果,若质量管理部认为有必要采取其他任何措施以防止造成严重后果的,都

将被采用。

4.9存档

4.9.1OOS调查表原件在质量管理部存档,相关部门将按OOS调查表的执行CAPA。

5超趋势结果(OOT)

5.1内容

5.1.1设置警戒限度:根据公司质量管理部制订的每个品种的中间品和成品内控质量标准上的数据值作

为各个品种的警戒限度值。

5.1.2使用警戒限度:OOT警戒限度的内容参照公司质量管理部制订的每个品种的中间品和成品内控质

量标准上的数据值,根据以往检测的数据,然后由QA人员负责将新的稳定性数据和OOT警戒限度进行对比和审核。

5.1.3调查研究:依照上述4.4-4.8执行。

5.1.4有效数字的约分:按照有效数字修约规程()执行。

5.1.5警戒限度的周期审核:

5.2OOT警戒限度的分类

5.2.1分析警戒:当某一结果异常,但还在质量规格内时,属于分析警戒。

5.2.2流程控制警戒:当一连串的数据点显示可能由实验室或生产工艺变化引起了非典型变化,表示出

现了流程控制警戒。

5.2.3符合性警戒:同一类产品的稳定性研究产生的OOT结果显示,在其有效期内产品OOS的潜在性

或可能性的情况。符合性警戒调查的目的是及早发现潜在的不合格产品和确定可能引起失败的原因,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6环境与安全生产

6.1本规程不涉及环境及安全生产的操作。

7相关文件

8

9

实验室超出规定的结果与异常结果调查表

OOS/OOT台帐

GMP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GMP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1.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管理规程。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规定,以规范偏差的处理,在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处理。 3.职责:质量管理部、生产计划部、设备工程部、物流管理部、销售部等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内容: 4.1.偏差定义:偏差是指任何相对于已生效的GMP文件的偏离。其中GMP文件包括: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 4.2.偏差分类: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和重大偏差三类。 4.2.1.微小偏差是指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现场整改,无需深入调查即可确认对产品质量无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例如:生产前发现所领物料与生产不符且未进行进一步生产既采取退库;生产中由于设备不稳定、调试导致的物料补领等。 4.2.2.一般偏差是指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即在偏差出现后,需对产生的原因调查清楚,采取恰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继续生产,并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且无潜在质量风险。例如:设备故障、损坏、清场不合格等。 4.2.3.重大偏差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偏差出现后,已明显对产品质量产生了影响,需对其重新处理或销毁处理等或者当时没有发现产品的质量发生变化,但产品质量在贮藏过程中可能存在隐患,对该产品进行重点留样及稳定性考察并可能采取产品召回等。例如:关键参数偏离、测试结果未达到质量标准或超过警戒水平、混药、混批、包装材料混淆等。 4.3.偏差的处理方式: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偏差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 4.3.1.微小偏差的处理方式:微小偏差主要由发现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并汇报工艺员(现场管理员)和现场QA,工艺员(现场管理员)负责对应急措施进行复核并对产生原因进行调查、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现场QA对偏差的原因调查、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评估。偏差发现部门经理和质量部经理对处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核。 4.3.2.一般偏差、重大偏差及现场QA无法确定的偏差的处理方式:由发现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应急措施并汇报工艺员(现场管理员)和现场QA,工艺员(现场管理员)对现场应急措施进行复核和提出补充意见。现场QA对现象初步分析,不能确定是微小

实验室偏差处理程序

实验室偏差处理程序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实验室样品检测出现超出规定结果(OOS)和异常分析结果(AAR)时的处理方法(如:原辅材料、包装材料、中间体、成品检验,分析方法验证、工艺验证和其它验证项目)。 2职责 检验员:出现超规定的结果与异常结果时,立即报告主管及时填写《实验室调查报告》。 QC主管:负责实验室偏差的处理,审核《实验室调查报告》所填的内容是否正确、真实、齐全。 3内容 3.1定义 3.1.1超出规定结果(Out Of Specification·OOS) 实验结果不符合规定的限度范围(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工艺验证等技术参数)。 3.1.2异常分析结果(Atypical Analytical Results·AAR) 3.1.2.1相同的制备样品重复实验结果或重复制样的检验结果精度不好,可能影 响到结果的判断。 3.1.2.2某个结果,由我们对被测物料、实验室样品和检测步骤已获经验可知其 异常。(可包括认为异常的规定范围内的结果) 3.2步骤 3.2.1QC检验员在检验中一旦得到OOS或AAR立即报告QC主管。 3.2.2调查人员由检验员和QC室主管组成,共同进行实验室调查。 3.2.2.1检验员和QC主管将对所获原始数据进行回顾,对实验步骤作讨论,对 所用仪器的再检查,并填写《实验室调查报告》表。 3.2.2.2若调查清楚地证明:OOS或AAR是由于实验室的差错所致(如人、仪 器、试剂),则剔除已得数据,并重新检测。重检须经QC主管同意,任 何未经同意的重检是不规范的行为。重检记入《实验室调查报告》表中。 重新检测所需样品用原始实验室样品,若有证据证明原有样品不具代表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目的】 规偏差处理流程,当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偏差时,正确报告、调查并处理,减少因偏差造成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实验室异常结果除外。 【职责】 1质量保证部 1.1为偏差的管理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偏差的管理工作。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偏差进行分类、调查、批准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整改后的效果进行跟踪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 1.2质量保证部主管负责对偏差进行审核,批准除重大偏差之外的偏差。 2偏差发生部门 及时、如实向质量保证部报告偏差,初步评估偏差对生产批次和相关批次带来的质量风险,采取应急处理措施,配合质量保证部进行偏差调查及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并实施。 3其他相关部门 配合质量保证部对偏差进行调查和评估,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并落实,并将重大偏差告知各自职责围的相关客户。 4各部门责任人 应当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且出现偏差后必须按程序上报。 5质量管理负责人 确保所有偏差已经过调查并得到及时处理,批准重大偏差。 【容】 1定义 1.1偏差:是对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是指非计划的、不符合已建立的SOP、

工艺规程、法律法规文件、验证体系和测试法或其他标准的事件,该事件可能会影响生产物料/产品的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能会影响用于生产、贮藏、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已验证的设备或工艺。 1.2偏差管理:是指对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 2偏差的围 当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举例但不仅限于以下容),可认为出现偏

实验室管理规程

1.目的 规范实验室工作管理,确保检测的科学合理进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2.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的管理。 3.职责 3.1.质保部负责本规程的执行。 3.2.其他部门协作质保部执行本规程。 4.规程 4.1.人员 4.1.1.微生物实验室应设置质量负责人、技术管理者、检验人员、生物安全负责人、生物安全责任人、生物安全监督员、菌种管理员及相关设备和材料管理员岗,可以设置一人多岗设置。 4.1.2.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4.1.3.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符,如: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术报告书写等。 4.1.4.实验人员应依据所在岗位和职责接受相应的培训,在确认他们可以承担某一试验前,他们不能独立从事该项微生物试验。应保证所有人员在上岗前接受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注平板、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传代和保藏、微生物检查方法和鉴定基本技术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1. 5.实验人员应经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训,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灭菌知识,保证自身安全,防止微生物在实验室内部污染。 4.1.6.实验室应制定所有级别实验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保证知识与技能不断地更新。 4.1.7.实验室应确定人员具备承担实验室活动的能力,以及评估偏离影响程度的能力。可通过参加内部质量控制、能力验证或实验室间比对等方式客观评估检验人员的能力,并授权从事相应的实验室活动,必要时对其进行再培训并重新评估。当使用一种非经常使用的方法或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制药 目的:规定产品生产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中出现偏差的处理程序及要求,以加强对偏差的反馈处理,促进生产和经营工作正常进行。 范围:适用于公司物料、产品的接收、储存、生产、包装及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偏差责任:质量部门对偏差进行审核、批准、评估及跟踪 调查小组负责整理收集有关文件及记录,并对偏差进行调查和分析 管理层确保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完成,为调查及措施跟踪提供足够、合格的资源内容: 1 术语或定义 1.1 偏差(Deviation)是指对批准的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ICHQ7a)。 2 具体管理程序内容 2.1 偏差处理人员的职责 2.1.1 所有职员 接受偏差调查程序相关的培训课程。 按照偏差调查管理规程规定的时限上报直接主管、质量部人员、质量受权人,不得私自隐瞒偏差或对偏差进行处理。 2.1.2 调查小组 调查小组由来自技术支持部门、质量部、生产及工程部等的专家组成,以进行全面、及时的调查。

整理收集适用于调查的支持文件及记录。 进行偏差分析。对有偏差的批次、设备、仪器或工艺进行影响性分析和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2.1.3 质量部门 负责对偏差报告和调查系统的管理。 负责质量偏差管理文件,制定不同类型偏差处理规程及时限。 在调查过程中与调查组长协作。 对调查的范围和对产品影响性协调调查组进行再评估。 批准采取的纠正措施,确保纠正措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批准调查报告,包括批准继续使用受调查影响物料、设备、区域、工艺、程序的书面解释。审阅、评估调查延期完成的合理性。 决定产品、系统、仪器设备的处置。 审核和批准跟踪及预防措施报告。 2.1.4 管理层 确保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完成,包括隔离整批或部分批次或停止生产操作。 为调查及措施跟踪提供足够、合格的资源,包括调查人员和调查团队。 质量受权人负责审阅批准主要偏差和重要偏差。 2.2 质保部偏差管理员负责编写《偏差处理单》偏差编号。 2.3 偏差识别 2.3.1 偏差的种类举例: A 中控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B 混淆:两种不同产品/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号而不同包装/不同包装材料的产品混在一起。 C 外来异物: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偏差管理规程

1 目的:建立偏差管理规程,使产生偏差批次产品经过调查后得到正确的处理,及时纠正产生偏差的原因,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 2 适用范围:适用于产品检验,生产,包装或存放的所有过程中的偏差。 3 职责: 3.1 质量受权人:参与偏差处理过程并负责对主要偏差和重大偏差的批准。 3.2 质监部:负责偏差处理的全过程,幷负责次要偏差的最后批准。 3.3 其他部门:负责本规程的实施执行。 4 内容: 4.1 偏差分类: 4.1.1 根据偏差管理范围分 4.1.1.1 实验室偏差:指由于任何与检验过程相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检验结果偏差。包括取样,样品容器,存放条件,检验操作,计算过程等问题引起的偏差。包括超标结果(OOS )和非期望结果(OOE )。 4.1.1.2 非实验室偏差(生产偏差):指在排除实验室偏差以外的由于其他任何因素引起的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非实验室偏差又分为非生产工艺偏差:系指因操作工未按程序操作,设备故障,生产环境或错误投料等原因所引起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生产工艺偏差是指因工艺本身缺陷引起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即使用中操作,设备和物料完全正确也不可避免。 4.1.2 根据偏差对药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分 4.1.2.1 次要偏差:属细小的对法规或程序的偏离,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无需进行深入的调查,但必须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幷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GMP 受控文件中。如 20 年 月 日 新建 质监部 质监部、生产车间、生产技术部、工程设备部、总工程师、生产质量受权人 共页 偏差管理规程 批准人: 发送: 颁布部门: 变更原因: 起草人: 年 月 日 编号: 生效日期: 题目: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审核人: 原编号: 页数:

实验室偏差管理规程

实验室偏差管理处理规程 1目的 1.1本规程规定了实验室在样品上出现超出规定结果(OOS)和超趋势结果(OOT)时的处理及调查的过 程和方法,保证检验数据可靠,并防止再次出现。 2范围 2.1本规程适用于但不限于实验室的所有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的检验项目,如原辅材料、包装材料、 原液、半成品、成品、工艺用水、环境监控、分析验证、工艺验证和其它验证项目的检验等; 3 责任人:检验员、QC主管、QA部长、调查小组、质量受权人 4 内容 4.1职责 4.1.1 检验员: 4.1.1.1 接受偏差调查程序相关的培训课程。 4.1.1.2 按照偏差调查程序规定的定时限上报直接主管,不得么自隐瞒偏差或对偏差进行处理。 4.1.2 QC主管:在OOS/OOT出现时上报质量管理部;参与查关审核调查结果,提出并组织实施纠正及整改措施; 4.1.3质量管理部长:组织OOS/OOT的调查工作,完成调查表,负责OOS/oot调查的最终批准。落实追踪整改措施。 4.1.4OOS/OOT调查小组:参与全面调查并审核调查结果,提出并实施纠正及整改措施。 4.1.5质量受权人:负责审阅批准主要偏差和重要偏差。 4.2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十章第一节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 4.3定义 4.3.1超出规定的结果(Out-of-Specification,简写为OOS):也叫检验结果超标,指所有超出质量标准或药品注册批准、药典以及由企业制定的可接受标准的检验结果,同时适用于中间控制实验室检验超出预订标准的检验结果。 4.3.2超趋势结果(Out Of Trends,简写为OOT)指随时间的变化,在质量标准限度内,但是超出历史 的预期的或先前的一系列结果(比如稳定性降解产物的增加),形成一定的趋势。 例如:某成分含量规定大于90.0%,历史上典型值为95.0-98.0%,但此次测定结果为90.5%,即构成一次超趋势检验结果。 4.3.3原样复验(Re-test):采用初始的样品再进行检验。 4.3.4重取样复验(Re-sample):重新取样进行检验。 4.4直接判断为不合格或偏差 4.4.1质量检验部人员在取样或检验过程中如果发现明显的物料外观或性状不合格,在排除取样原因后按《偏差处理规程》()上报处理,对无法继续使用的物料通知质量管理部和物流部按《不合格品管理规程》()操作,不执行OOS/OOT流程。通常这包括不限于以下情况: 4.4.1.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可见异物检查法中规定的检验,按规定重新取样检验仍不合格的; 4.4.1.2样品性状、外观等有明显不符合质量标准规定的,如黑点、霉变、变色等。 4.4.2经校正的仪器/设备,直接检测读取到的数据如果超标,直接按《偏差处理规程》处理,如温度计检测结果不合格。 4.5启动OOS/OOT 4.5.1质量检验部人员按照质量检验工作流程和各检验规程,完成检验和复核等操作。 4.5.2当质量检验部人员确认最后得到的检验结果超出规定或异常时,按质量检验工作流程的要求通知质量管理部,启动OOS/OOT调查。 4.5.2.1在发现OOS/OOT的同时,质量检验部人员应停止该批样品的其他检验,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保

偏差处理规程Deviation-Procedure

1.目的 为偏差的处理提供规范程序,使所有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适当的行动方案得到批准并实施。 2.范围 适用于与原料、产品、工艺过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环境控制、计量校准,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涉及GMP和SOP执行的所有偏差。 3.定义 3.1偏差: 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产品检/化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 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器 械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指令不相符的意外/偏差事件。 3.2偏差的分级: 严重(Critical): 违反QMS质量方针或国家法规,危及产品安全及产品 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以致产品整批 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重大(Major): 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 造成返工、回制等后果;严重违反GMP及SOP的事件。 次要(Minor):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临时性调整。 3.3偏差的种类(举例): 3.3.1检/化验结果超标:原料、中间品、成品过程检验/化验结果超出标准。 3.3.2IPC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3.3.3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不同版本/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 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3.3.4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3.3.5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3.3.6过期的物料/设备:中间体/半成品超过程序规定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出校验 期的设备。 3.3.7设备故障/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 因动力原因(停电、汽、气、水)导致流程中断。 3.3.8环境:与器械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 它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超限,生产车 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环控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 超限等偏差事事件。

偏差标准管理规程

目的:为偏差的处理提供规范程序,使所有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适当的行动方案得到批准并实施。 应用范围:适用于与原料、产品、工艺过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环境控制、计量校准,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涉及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的所有偏差。 责任人:质量部、生产部、储运部 内容 1定义 1.1 偏差: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产品化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器械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指令不相符的意外/偏差事件。 1.2 偏差的分级:分为轻微偏差、主要偏差、重大偏差。 1.2.1 重大偏差: 违反质量方针或国家法规,危及产品安全及产品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以致产品整批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1.2.2 主要偏差: 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造成返工、回制等后果; 1.2.3 轻微偏差: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临时性调整。 1.3 偏差的种类: 1.3.1 检验结果超标:原料、中间品、成品过程检验/检验结果超出标准。 1.3.2 IPC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1.3.3 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不同版本/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1.3.4 外来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1.3.5 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1.3.6 过期的物料/设备:中间体/半成品超过程序规定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出校验期的设备。

1.3.7 设备故障/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因动力原因(停电、汽、气、水)导致流程中断。 1.3.8 环境:与器械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它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环控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偏差事事件。 1.3.9 校验/预防维修: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结果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位问题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1.3.10 包装缺陷:包装设计缺陷。 1.3.11 客户投诉:涉及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的投诉。 1.3.12 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1.3.13 未按规程执行:违反批准的程序,生产指令。 1.3.14 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系统录入错误等。 1.3.15 旧版包材、零散物料:零散物料指生产过程中发现零散不合格的包装材料,每月结产日进行集中处理的物料。 1.3.16 其他:未列入以上的偏差。 1.4. 偏差根本原因类别 1.4.1 人员/行为:违反SOP进行操作,未经批准修改工艺参数,记录填写/修改不规范及记录因污染、损坏需要更换等,导致偏差的发生。 1.4.2 设备/设施:由于生产/实验室设备和实施,如动力运行故障、设备、仪器故障;或对设备/设施/系统的监测未能如期执行或监测结果超标等,导致的偏差发生。 1.4.3 产品/物料:原辅料/包装材料检验不合格,或虽检验合格,但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导致的偏差。 1.4.4 文件/记录:现有的SOP、质量标准、批档案等存在缺陷,导致的偏差。 1.4.5 环境:因外界环境导致的偏差。 1.4.6 其它。 2 职责 2.1 偏差报告人员/部门:负责及时、如实报告偏差;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协助调查偏差原因;执行纠正及预防措施的实施。

GSP偏差管理制度

一、目的:建立偏差处理制度,严格管理偏差事件,确保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正确处理,有效实施纠正预防措施,避免类似或相同的偏差事件再次发生。 二、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其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实际。 三、适用范围:所有经营环节相关偏差事件。 四、定义:偏差事件是非计划的,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建立的质量标准、操作管理程序不相符的事件。该事件对药品质量产生隐患,如混批号、客户投诉、设备故障等采购、存储、运输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发生的不相符事件。 五、正文: 1偏差事件的分级: 1.1 严重:违反国家政策或法律法规,任何危及药品最终质量安全,存在质量隐患,需要进行质量检验确认;严重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事件;

1.2 一般:不会影响最终药品质量的偏差事件。 2偏差事件的种类: 2.1 潜在的污染隐患:如果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药品的污染; 2.2 校验、预防维修:仪器设备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监测仪器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年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件问题会影响经营药品质量的情况; 2.3 混淆:不同品种的药品或同种药品规格、批号不同,不同包装的药品混在一起; 2.4 使用了超出校验效期的仪器设备; 2.5 人为失误导致的药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如系统录入错误等; 2.6 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2.7 设备故障或过程中断:使用未经批准的设备设施,或因设备故障/动力原因(停电等)导致药品质量缺陷; 2.8 因药品包装损坏,导致药品的数量或质量有问题,验收要求的文件不齐全; 2.9 药品存储的防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发生故障; 2.10 阴凉库和冷库温湿度控制超限,药品验收时不符合存储运输条件,清洁情况等不符合事件; 2.11 客户投诉:涉及经营过程控制及药品质量问题的投诉; 2.12 未按程序执行:违反批准的管理制度、操作程序、既定计划操作

偏差、变更控制管理规程培训试题

2016年偏差、变更控制管理规程培训试题部门: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57分) 1.根据偏差管理的范围,偏差分为()和()两类。 2.实验室偏差指由于任何与检验过程相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检验的结果偏差。包括()、()、()、()、()等问题引起的偏差。 3.物料接收、储存、使用, 生产过程的设备运行、工艺参数、控制标准、公用系统运行、校验的任何异常或偏差,应立即报告给发现部门的()和()。当确认为偏差时,由偏差发现人员以()的形式报告给()。 4.各部门负责人应当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和(),防止偏差的产生。 5.OOT警戒限度分为()()()这三类。 6.企业应当建立偏差处理的(),规定偏差的报告、记录、调查、处理以及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并有相应的()。 7.对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均应遵照()()系 统进行评估和管理。需要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变更应当在得到批准后方可实施。 9.变更都应当评估其对产品( )的潜在影响。 10.判断变更所需的验证、额外的检验以及稳定性考察应当有( )的依 据。 11.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变更由()提出后,应当经评估、制定实施计 划并明确实施职责,最终由()审核批准。变更实施应当有完整的()。 12.变更范围对()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的产品质量具有等效性,并且变更实施后不需要经过验证或确认、额外的检验、稳定性考察的变更。 13.变更实施记录应由()保存。

14.改变原辅料、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生产工艺、主要生产设备以及其他影响药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时,还应当对变更实施后最初至少()个批次的药品质量进行评估。如果变更可能影响药品的(),则质量评估还应当包括对变更实施后生产的药品进行()。 15.根据变更的性质、范围和对产品的质量潜在的影响程度以及变更是否影响注册、变更时限等,分为以下几类:()、()、涉及注册的变更、不涉及注册的内部变更、()、() 二、简答题(共43分) 1.简述各类偏差审批流程(11分) 2.简述偏差、严重偏差的定义。(10分) 3.变更的定义?(10分) 4.变更申请《变更审批表》第一部分的内容?(12分)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1 目的 建立生产过程偏差管理规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 2 适用围 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偏差以外包括生产过程中一切偏差的处理。 3 责任人 3.1 全部员工 3.1.1 接收偏差调查程序相关的培训; 3.1.2 按照偏差调查程序规定的定时限上报直接主管、QA员、质量部经理、质量授权人,不得私自隐瞒偏差或对偏差进行处理。 3.2 QA员: 3.2.1 负责整理收集适用于调查的支持文件及记录; 3.2.2 负责质量偏差管理文件,制定不同类型偏差处理程序及时限。 3.3 调查小组: 3.3.1 调查小组由质量领导小组成员组成,负责偏差的调查; 3.3.2 进行偏差分析。对偏差的批次、设备、仪器、或工艺进行影响性分析并提出实施方案。 3.4 质量部经理: 3.3.1 负责对偏差报告和调查系统的管理; 3.4.2 负责组织调查小组对调查的围和对产品影响性再评估; 3.4.3 审核和批准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跟踪报告,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3.4.4 批准调查报告,包括批准继续使用受调查影响物料、设备、区域、工艺、程序的书面解释; 3.4.5 审阅、评估和批准调查延期完成的申请; 3.5 相关部门 3.5.1 配合调查小组进行偏差调查。 3.5.2 负责执行实施偏差处理措施的实施

3.6 质量授权人:负责最终批准主要偏差和重要偏差:。 4 容 4.1 偏差 偏差是指对批准的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或质量标准的偏离,它包括药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标准、趋势、设备或参数的非计划性差异。 4.1.1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围。 4.1.2生产过程未按程序操作,时间、温度、压力等控制超出工艺规定围。 4.1.3 生产过程时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4.1.4生产过程中设备突发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4.1.5生产环境条件发生偏离。 4.1.6 产品质量(含量、外观、工序加工)发生偏移。 4.1.7错误投料、跑料。 4.1.8生产中一切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异常。 4.2 偏差处理原则要求 4.2.1 所有可能参与调查的人员,包括从偏差事件的发现至文件保存的人员必须接受培训,明确偏差作用及处理程序; 4.2.2 根据事件的严重性,规定报告及调查的时间周期,并在周期完成;向不同的管理层报告; 4.2.3 任何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已批准的文件操作。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程序进行处理。未经批准严禁对已批准的各种标准、规程、条件等进行任何变更。所有偏差必须不能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保证最终产品安全、有效、均一,符合质量标准。 4.3 偏差产生的围 4.3.1 文件的制定及执行偏差: ⑴文件规程、版本错误; ⑵文件缺失; ⑶已批准的文件存在错误或不完善的方面;

偏差管理规程

一、简介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差异、难以解释的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缺陷,采取慎重而可靠的处理是GMP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建立生产偏差的管理制度,对发生的偏差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查处理,并对结论和改进措施进行记录和跟踪。该规程描述了发生偏差的处理流程、调查、结果评价等,适用于公司生产、质量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二、人员职责 生产主管负责报告与生产相关的偏差;当检测结果超出限定范围时,QC负责人负责提出差异报告;当计量仪器校准不合格或维护超出时间限制时,工程部主管负责提出差异报告;由工程、生产、QA负责人共同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影响。生产部经理负责确认是否涉及注册内容,是否同意生产主管已采取的措施及需要追加的措施;质量部经理负责给出评估,负责给出是否需要采取更进一步措施;当偏差与其他部门有关时,相应部门负责人应提出处理意见。生产部门经理、质量管理部经理和相关部门经理对本制度实施负责。质量管理部负责人对出现偏差产品的作出是否放行的决定。 三、偏差分级 1.定义 偏差是指对批准的程序、指令或建立的、某个范围、标准的偏离。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发现的任何与产品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产品贮存、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化验结果超标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不符合事件,以及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不相符的事件。OOS另行规定。 2. 生产偏差的种类 2.1.过程控制偏差:批记录中要求的过程控制项目经测试超出设定标准要求。 2.2.外来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过程中发现

的异物。 2.3.潜在的污染:如果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2.4.包装/包材缺陷:包装设计缺陷、文字印刷问题、包材质量问题引起的缺陷,与正常产品有差异。 2.5.校验/维护保养: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监测仪器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年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件问题,这些因素会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2.6.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或同种而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2.7.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系统录入错误等。 2.8.超标检验结果(经《检验偏差(OOS)调查程序》Q00D060确认为非检验、取样偏差):任何单个值不符合已批准的可接受标准要求的事件。 2.9.外观缺陷:产品在制备、包装过程发现的超出预定的可接受标准。 2.10.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2.11.设备异常:无法正常使用;运行不稳定;关键参数达不到规定要求。 2.12.环境:与药品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监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不符合事件。 2.1 3.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范围。 2.14.一批产品内设备连续停止超过1小时,一批内设备同一故障停止超过3次的。 2.15 其他重大事件和结果。 3.生产偏差的分级 3级偏差:对GMP或程序的偏离,不会对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的偏差。2级偏差:对于批准的规程或工艺的偏差,通常需要立刻采取或建立纠

偏差管理规程

1、目的:建立一个生产过程中偏差及异常情况处理规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对偏差及异常情况做出正确处理。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偏差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3、责任:质量部经理、生产部经理、车间负责人、操作人员、质量部检查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内容: 4.1生产过程中偏差处理 4.1.1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工艺规程、标准操作规程及批生产记录上的操作指示,并如实记录。 4.1.2生产过程中发生偏差或异常情况时,操作人员应做紧急处理,记录并及时上报。 4.1.5 处理规程: 4.1. 5.1 当发生偏差时,操作人员应填写《偏差报告及处理记录》,说明品名、规格、批号、批量、工序、发生的过程、可能的原因并签字后,交车间负责人,并通知QC。4.1.5.2 车间负责人、QC会同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后,按偏差处理原则制定应采取的措施,在《偏差报告及处理记录》上填写调查结果及措施,经生产部经理审核签字报质量部。 4.1. 5.3 质量部经理审核签字后,将《偏差报告及处理记录》返回生产部。 4.1. 5.4 生产部按批准的措施组织实施。实施过程应在车间负责人和QC的控制下进行,并详细记录于批生产记录,同时将《偏差报告及处理记录》附于批生产记录后。 4.2异常情况处理 4.2.1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突然停电、停水等异常情况,操作人员应根据各自岗位特点,采取紧急措施,如立即关闭各电、水的开关,以免恢复正常供给时造成意外。同时应根据具体岗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由于异常情况导致的损失。 4.2.2在异常紧急情况下,现场操作人员可以不按规定的程序,按最大限度保证质量的 第1页共1 页

生产过程偏差管理程序

***制药有限公司 管理标准—生产管理 1.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管理规程。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规定,以 规范偏差的处理,在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 量。 2.范围:适用于本厂原料药、制剂等的所有生产活动。 3.职责:各车间、生产部、质量部、仓库、销售部等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分发部门:各部门、各车间。 5.程序正文: 5.1定义 偏差是指对批准的程序、指令或建立的、某个范围、标准的偏离。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发现的任何与产品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产品贮存、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化验结果超标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不符合事件,以及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不相符的事件。OOS另行规定。 5.2生产偏差的种类 A过程控制偏差:批记录中要求的过程控制项目经测试超出设定标准要求。 B外来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过程中发现的

异物。 C潜在的污染:如果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D包装/包材缺陷:包装设计缺陷、文字印刷问题、包材质量问题引起的缺陷,与正常产品有差异。 E校验/维护保养: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监测仪器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年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件问题,这些因素会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F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或同种而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G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系统录入错误等。 H超标检验结果(经《检验偏差(OOS)调查程序》Q00D060确认为非检验、取样偏差):任何单个值不符合已批准的可接受标准要求的事件。I外观缺陷:产品在制备、包装过程发现的超出预定的可接受标准。 J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K设备异常:无法正常使用;运行不稳定;关键参数达不到规定要求。L环境:与药品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监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不符合事件。 M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范围。 N 一批产品内设备连续停止超过1小时,一批内设备同一故障停止超过3次的。

偏差处理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规程,以便有效识别并及时报告、记录、调查、处理偏差,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职责 责任人: 公司各部门按本文要求做好偏差的上报工作并参与偏差的调查和处理过程。 质量部现场QA纠正微小偏差,组织偏差调查的开展,监督处理结果的落实。 质量部偏差管理员负责偏差的编号、汇总管理。 质量部部长对偏差调查报告予以批准,并监督偏差管理的各个环节。 3总则 偏差发现后应立即报告(24小时之内),在30个工作日完成调查处理,如时间不够要打延期报告 偏差与纠正和预防措施系统通过唯一的编号进行有效链接,保证可追溯性。 4定义 偏差: 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物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物料、产品存贮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规程、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离事件。 紧急措施:

本文所指的紧急措施是指为了不使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的方法。常见的紧急措施包括: 暂停生产、物料或产品隔离、物料或产品分小批、设备暂停使用、紧急避险及恢复正确状态(如工艺参数偏离后调整为规定指标范围内)等。 纠正(本文亦表述为纠正行动、纠正活动):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如: 降级、返工、销毁、重新包装、重新贴签等。 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根源所采取的措施。 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5流程 5.1分类 偏差的分类: 根据偏差的性质、偏差的范围大小、偏差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以及是否影响患者健康和影响注册文件等因素,将偏差分为关键偏差、中等偏差、微小偏差。 微小偏差是指经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现场整改,无需开展深入调查即可确定对产品质量无实际或潜在的影响,也无需采取大量人员强化培训、修订文件/程序等进一步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偏差。 中等偏差是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影响的偏差。 关键偏差是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严重后果的偏差。 5.2偏差发生识别

偏差控制管理系统规程

实用文档 1.目的 建立偏差处理管理规程,保证生产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评估偏差(相对于批准的程序、标准等的产生的任何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以确保生产操作和质量管理符合GMP要求,并防止偏差的再次出现。 2.责任 人员职责 所有人员发现、识别偏差,如实记录偏差,并立即向部门主管报告偏差; 偏差管理员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对偏差情况进行调查并如实填写偏差处理单。 部门主管负责偏差的即时(紧急)处置(必要时); 负责立即报告质量管理部门和更高层的管理人员(必要时); 相关部门负责调查偏差的根本原因; 负责评估偏差的风险(包括产品评估和质量体系评估); 负责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必要时) 负责执行批准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必要时) 质量管理部负责偏差的分类; 负责批准纠正和预防措施; 负责审核批准偏差调查报告; 负责跟踪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执行,评估措施的合理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并关闭偏差; 负责保存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 质量受权人对偏差进行最终审批 3.范围 适用于与物料、产品、工艺过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设备、环境控制、计量校准等与质量相关的涉及GMP文件执行的所有偏差。 4.内容 4.1偏差定义: 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比如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情况。 4.2偏差的分类 标准文案

偏差控制管理规程第2页 4.2.1严重偏差: 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影响,或可能导致产品返工或报废,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深入调查,查明原因,并提出纠正及预防措施。 4.2.2一般偏差: 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整改。 4.2.3轻微偏差: 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调查后只需做好相关记录并说明原因,必要时采取措施。 4.3为了方便对偏差进行定义和参照对比,对严重偏差、中等偏差和轻微偏差分别予以举 例说明,具体的案例清单包括但不限于下表中的例子: 偏差分类举例 严重偏差投放错误的物料; 物料未经质量部门检验合格使用的; 已完成包装的产品上的标识错误; 在正常的中控生产过程中由于QC提供不正确的结果导致生产状态的改 变,导致最终产品的不合格; 在产品中含有异物; 在水系统中发生影响产水质量的错误行为; 在生产使用后发现仓库送来的原料已过复验期或存在潜在的质量风险; 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经查后仍可能导致产品被污染的事件; 多个重复出现的同类中等偏差可以合并升级为一个严重偏差; 其他导致产品出现严重偏差的情况。 一般偏差投料量错误(并已经被确认不是导致产品不合格的根本原因); 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产品被污染事件(并已经确认被污染产品已被及时 全部查明,未导致其他产品不合格); 收率超过设定的范围; 在批记录中关键的质量数据丢失导致在工艺统计中无法记录,例如:过 程控制检验数据或包装重量记录的丢失;

超标结果调查管理规程

目的:制定实验室结果调查管理规程,保证对超标检验结果全面分析和正确处理。以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同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以防止再发生。 适用范围:适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检验过程中出现的超标结果,不适用于生产过程中间控制的检测结果。 责任人:质量控制实验室人员及相关人员。 内容: 1定义 1.1超标质量标准的实验结果(OOS-Out of Specification):结果超出设定质量标准。 如两份平行测试样品一个合格,一个不合格,不得平均计算,即为超标。 1.2实验室偏差 指由于任何与检验相关因素引起的检验结果的偏差,包括:取样、取样容器、存放条件、检验操作、计算过程等因素。 1.3非实验室偏差 指在排除实验室偏差以外任何因素引起的检验结果的偏差。包括生产过程偏差(指生产工艺、设备、物料等)和非生产过程偏差(储存、流转及发放等)。 2实验室结果调查的管理原则 2.1出现超标的结果,必须进行实验室调查以便确认结果是否有效。 2.2任何超标结果都必须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完整调查,并有记录。 2.3出现超标结果不意味着检测对象不符合要求,而是通过科学的调查分析做出正确的判 断。为产品、物料的放行与否提供依据。 3 调查处理程序 3.1 实验结果的鉴定 3.1.1 OOS实验结果的鉴定实验者对于每一个分析结果都须对照相应的质量标准和历史 趋势进行判定,以判定是否为超标结果。 3.1.2 如有异常数据,需立即报告QC负责人,并保留所有样品、标准品、玻璃仪器、试 剂和样品溶液直到实验室调查批准总结为止。 3.1.3调查包括三个阶段,即实验室错误调查、实验室全面调查和实验室外调查。 3.2实验室错误调查 3.2.1发现OOS后的处理: 3.2.1.1一旦出现了超出质量标准的实验结果,实验人员必须立即报告QC负责人及质量 部。 3.2.1.2 QC负责人确认后,和检验员一起开始进行调查;QA人员需对调查过程进行现场 监督和协调。 3.2.2调查的内容: 当发生检验超标结果,应进行如下调查: A.检查已记录的数据记录得是否正确。

偏差管理规程

NO 目的:明确和规范偏差处理程序,确保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 评估,并采取及时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质量的可控 性,防止类似偏差再次发生。 范围及本文件适用于生产、检验、管理等全过程发生中的任何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偏差。在 职责:出现偏差时各部门应严格按此文件执行,本文件正式执行前由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培训本部门员工。 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十二条、第二百二十二条。 内容: 1. 定义 偏差: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物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物料、产品存贮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规程、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离事件。 2. 分类 “偏差”,本没有程度大小之分,所有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或标准的情况都属于偏差的范畴,但根据其发生的概率及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将其分为严重偏差、重大偏差、微小偏差三类: 2.1 严重偏差(编号01):违反国家法规,严重危及产品质量安全和产品质量形象,及对产 品质量的影响导致或可能导致整批报废或成品召回的偏差。如: ?投料错误; ?使用的原辅料未经质量部门放行;

?在水系统中发生影响产品质量的错误行为; ?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可能导致产品被污染的事件; ? Q(提供不正确结果导致生产状态的改变,导致最终产品不合格; ?在产品中含有异物; ?已完成包装的产品上的标识错误; ?使用过期物料或存在潜在的质量风险; ?多个重复出现的同类重大偏差合并升级为一个严重偏差; 2.2 重大偏差(编号02):不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安全和功效,影响产品质量,在批准继续生产之前要 矫正措施。如 ?投料量错误(但最终确认不是导致产品不合格的根本原因); ?收率超过设定的范围且原因不明; ?关键的质量数据丢失导致在工艺统计中无法记录,例如:过程控制检验数据或质量管理体系验证数据或包装重量记录的丢失; ?在批记录中关键或重要的记录细节丢失导致在工艺统计中无法记录,例如:原料批号、数量、关键时间检査等记录的丢失; ?样品送样登记中记录不正确的信息; ?标识问题:缺少标识、标识错误或标识的信息与文件矛盾; ?程序执行不规范,例如没有按客户协议执行等; ?多个重复出现的同类微小偏差可以合并升级为一个重大偏差。 2.3 次要偏差(编号03):对产品质量不会产生影响的偏差,或有预期的临时性调整; 如: ?产品状态标识内容的缺失;如合格证上有品名、批号、数量,但未注明工号; ?在使用之前发现的标识的错误;如未将“待检”状态牌及时换成“合格”状态 牌; ?样品标识丢失;如零配件拆除了外包装; ?在使用之前发现仓库发送了错误的物料; ?生产车间不够清洁和整齐; ?在生产使用前发现仓库送来的原料已过复检期或状态很差等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