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

关于筹建XX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浙委〔2009〕81号)、《关于印发XX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X发改规划【2010】1207号文件精神,为加强XX市医疗资源优势整合,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质量”为原则,加快临床诊治技术提升,推进全市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实现各医疗机构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目前计划在XX市设立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会诊中心,使之能充分整合医疗资源优势,提高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一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总论

1 概念和目标

1.1概念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是指集约化的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实现区域范围内影像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影像(包括其他检查)资料的全面共享,可供卫生管理部门、疾控、临床、病人方便地调阅的网络信息系统。

1.2目标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总体上需要实现以下目标:

1、实现区域范围内病人资料,影像检查资料(包括放射、超声等)的全面共

享。

2、实现对下级特别是基层医院影像检查的集中诊断和集中审核,实现区域

内影像设备和人才资源的全面共享,从而全面提高区域范围的影像诊断

质量和服务水平。

3、提供对疑难检查病例的会诊支持。

4、病人能够在区域范围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获得相同质量的影像诊断服

务,从而方便病人就近就诊,避免了重复检查。另外能够让病人方便地

在网上查询自己的影像检查资料。

5、实现科研素材、业务学习资料的方便获取,解决了基层医院影像诊断医

生工作、培训难以两全的难题,可以使影像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学习,快

速提高业务素质。

6、可以建立区域的影像读片资料库和典型病例库供教学和科研使用;建立

区域内各医院的阅片质量追踪数据库;统一的传染病统计和报卡服务等。

7、促进区域内医疗信息化建设,为今后构建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

服务平台奠定基础。

第二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项目建设原则和标准

2.1原则

1、必须符合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

2、符合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服务”为本的原则。系统必须能够为

病人和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所需信息,同时保证与病人有关的信息私密性

和安全性,当病人授权时方可调阅和传输。

3、身份识别唯一性原则。系统建设时必须确定一种能够唯一标识本区域内

居民身份的方法。在确定本区域内居民身份唯一标识方法时还要考虑更

大范围内居民身份唯一标识识别的可能,即该标识应具备扩充和向上兼

容的能力。

4、标准化原则。系统信息化建设应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指导下开展,

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等必须遵循国际、国家和行业等有关规定。

5、开放和兼容性原则。系统除了需要与各类卫生医疗机构内的有关信息系

统,如HIS系统、医技系统互联互通外,还需要能为更大的区域系统以及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基础数据和调阅接口。

6、适应性原则。系统必须能够适应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需要,同时要

能满足业务需求的变化,预留足够灵活的数据和功能接口,便于今后扩

展。

7、先进性原则。采取业界先进系统架构理念和技术,为方案升级和迁移打

下扎实基础。

8、安全和可靠性原则。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建设一方面要保障网

络安全,另一方面要保障信息安全,最后是保障系统可靠运行。网络安

全首先要考虑技术层面的安全性,同时考虑管理层面的安全性;信息安

全主要是数据安全,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包括数据不被非法修

改和访问,数据的全面完整,数据的访问和修改可追踪等等,同时,要

制定并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和数据备份策略;可靠性是指第三方

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具备在硬件或网络故障时的运行和修复能力,

同时系统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大规模并发、不断扩展条件下的运行可靠性。

2.2标准

1、符合DICOM和HL/7 国际标准。

2、遵循IHE国际规范,特别是ITI、Radiology、Cardiology、Anatomic Pathology

技术框架(Technical Frameworks)包含的集成模式(Profiles)。

3、符合XML 1.0标准。

4、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

5、符合卫生部颁布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数据标准。

2.3统一架构

1、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所包含的各区域信息子系统必须采用统一

的病人区域主索引MPI(Master Patient Index),使区域内每位病人都有唯

一的标识(Identifier),从而减少病人检查记录的重复性,实现各区域信

息子系统中病人检查记录的全面、正确的关联。

2、为了保证区域影像信息服务平台上各区域信息子系统的无缝集成,建议

各区域信息子系统采用统一的应用运行(如:Windows)和技术开发平台

(如:.NET),统一的数据交互技术标准(如:XML)。

3、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使用统一的开放接口,与区域内应用的其

他信息系统以及上级区域信息系统通信。

4、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采用统一的数据备份和冗灾策略。

5、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采用统一的区域网络安全保障策略。

第三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基本功能规范

3.1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放射信息系统

3.1.1权限管理

区域内进行影像检查诊断时,要求对多家医院的用户权限进行严格多级设置管理,应实现如下基本功能:

1)支持对多个医院的权限进行授权分配。

2)支持对医院的不同影像检查的报告诊断与浏览等权限的分配。

3)支持对不同影像检查的书写、审核、修订及浏览等权限的分配。

4)所有密码必须加密保存和传输;允许用户修改自己的密码;允许管理员

对某一个用户的密码进行强制重置功能。

3.1.2区域检查数据仓库(Repository)

区域内所有接入医院的患者检查信息、检查申请单信息、相应的检查证据文本(Evidence Document)等集中存储到区域检查数据仓库,进行统一调阅、统一管理,实现区域内的检查数据共享。必须实现的基本功能包括:

1)患者基本信息与检查信息的采集录入功能,支持与各自医院的HIS或电

子病历系统的无缝集成。

2)DICOM影像Query/Retrieve功能.

3)接受上传与调阅扫描申请单或电子申请单功能。

4)支持备注信息,允许随时录入注意事宜等,并保存为检查证据文本(ED)。

5)支持病理自动追踪与病理诊断报告查阅功能。

6)支持病例类型归档,提供ACR标准代码归类功能。

7)支持对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功能。

8)支持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可以病历号、检查号、时间段、检查类型、

患者类型、就诊类别、接入医院、申请科定、申请医生、报告医师、工

作状态等常规查询,同时要支持ACR代码查询;支持患者姓名模糊查询;

支持报告诊断内容关键字查询。

9)对检索结果要有多种形式显示或输出形式,支持用户对列表进行自定

义。

3.1.3报告诊断和浏览

应实现的基本功能包括:

1)支持实习报告流程,提交书写医师确认。

2)支持书写报告流程,提交审核医师确认。

3)支持审核报告流程,生成正式报告。

4)支持修订报告流程,可以对审核的报告进行修改。

5)支持报告处理过程与修改内容痕迹记录。

6)支持报告会诊申请,及时提供对疑难病例的支持响应。

7)支持历史或相关检查的报告查询。

8)支持公共书写模板与个人书写模板。

9)支持自定义报告样式模板。

10)支持报告男女性别智能核对。

11)支持左右自动核对。

12)支持紧急报告自动提醒。

13)支持诊断报告网上查询与打印。

3.1.4集中质控

建立整个区域的影像读片资料库;建立区域内各医院的阅片质量追踪数据库;统一的传染病统计和报卡服务。应实现的基本功能包括:

1)技师评片,对摄片质量进行优、良、次、废片评定。

2)集体评片,对技师评片结果进行审定,确定技师评片是否准确。

3)审核医师对书写医师的报告进行评分。

4)报告诊断医师对影像的总体质量进行评分。

5)对照病理结果或病例随访或者更高资历的医师,再对发出的诊断报告进

行评分。

6)支持对书写报告打回重写功能。

7)对优、良、次、废片进行统计

8)对集体评片的审定结果符合率进行统计。

9)对书写医师的报告书写质量进行统计。

10)对技师的影像总体质量进行统计。

11)对发出的诊断报告诊断质量进行统计。

12)疾病智能报卡与统计功能。

3.1.5病例学习

为整个区域的医师提供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特别一些进修医师与实习生,可以对其关心的报告进行查询浏览并进行对比学习与收藏,应提供如下基本功能:

1)提供书写、审核、修订报告的对比学习功能。

2)查询自己被修订的报告,并进行对比学习。

3)查询报告结果与病例结果不符的诊断报告,并进行对比学习。

4)查询报告结果与随访结果不符的诊断报告,并进行对比学习。

5)查询某医师诊断的报告,并进行对比学习。

6)查询某一ACR代码归档的报告,并进行对比学习。

7)查询某一指定关键字(如结核、肺癌等)的诊断报告,并进行对比学习。

8)支持把自己感兴趣或学术论文等有关的诊断报告加入到电子记事本进

行收藏,提供摘要录入。

9)支持对自己收藏的病例进行导出功能。

3.1.6短信服务

为了使区域中的所有接入医院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要求支持短信通讯功能,应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1)会诊请求短信通知。

2)已会诊报告短信通知。

3)紧急报告短信通知。

4)打回重写短信通知。

5)其他信息群发通知。

3.1.6远程客户端功能:

提供对入网医院(如:卫生院)的影像信息采集诊断系统,具备基本的PACS 功能。对于小的医院,TDS远程客户端可以作为该医院的PACS解决方案使用。这样能够保证在与中心端医院的网络通信出现故障的时候,客户端医院的影像检查和诊断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1)为病人录入基本信息和检查信息,录入信息存入本地数据库,与入网医院的院内PACS 共享。

2)生产检查列表,可以按日期、状态和其它查询条件过滤;

3)可以从病人信息表中找到复检病人的基本信息;可以与入网医院的院内PACS交换(导入和导出)病人数据(病人信息、检查信息、影像和报

告数据等)。

4)生成Worklist列表,并提供给影像设备。

5)接收影像设备通过DICOM通信传送的影像并根据检查信息校对影像;

6)浏览影像和书写初步诊断意见;

7)为影像检查建立短期(如:三个月)的在线存档;

8)通过FTP向影像服务中心上传影像和检查信息;

9)通过HTTP从影像服务中心下载诊断或会诊报告;

10)必要的统计和管理功能;

3.2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3.2.1基础功能

1、实现区域范围内病人影像资料(放射、超声、病理、内镜、心电等)的

集中存储和全面共享。

2、支持MPI,实现患者的唯一标识管理,以及患者检查注册表的统一管理。

3、实现区域检查影像的集中归档和传输管理;建设海量影像存储管理中心,

保证数据存储和访问的效率,以及数据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要求。

4、实现影像的检索、提取、以及丰富的浏览功能,并在必要时可以查询患

者检查记录,查看患者资料、检查信息、图文报告等信息。

5、提供远程会诊功能,并能和医技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医技信息系统

向会诊系统提供病人的基本信息,医嘱和检验、检查治疗报告单,医学

影像资料索引等诊疗相关信息,并下载贮存会诊病人的会诊结果供临床

调阅,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

6、提供Web方式的诊断和浏览工作站,可以实现专家医生的远程在线办公,

也可以方便病人对自身检查数据的访问。

7、提供病例学习、讨论等功能,建立整个区域的读片资料库和典型病例库,

给基层医院医生提供学习和培训的平台。医生可以通过平台工具发现、

发掘感兴趣的题材,并记录学习心得。

8、提供丰富、齐全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服务,可以为卫生管理决策者的决策

提供数据分析和预测方面的依据,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系统的应用进行

绩效考核和统计。。

3.2.2接口要求

1、区域影像中心应能够方便地与第三方产商的放射、特检等与影像相关的

信息系统集成,只要该系统支持DICOM和HL/7国际标准,并遵循IHE的XDS

和XDS-i集成模式(Profiles)。

2、区域影像中心应能够通过国内、国际标准与上级和下级区域卫生信息系

统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

3.2.4隐私和安全性要求

1、数据传输应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保证身份认证方式安全、可靠,

所有的敏感信息必须加密。

2、尊重医院对本院病人检查数据的所有权属性,严格保证其他医院遵守对

本院病人数据的授权访问的规定。

3、严格保护病人的个人隐私。不同授权级别的医生可以查看相应范围的数

据,对病人数据的访问必须有全面的痕迹记录,可以事后追踪。

第四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1XX市医院现状

XX市有一院、二院、XX医院、附属医院、妇儿医院等市级公立医院,中心城区拥有2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私立医疗机构未计入统计)。其中市级公立医院都有自己的医学影像科室,而其他医院普遍存在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偏低、设备投入大、资源浪费严重、群众不信任等等问题,难于较好地支撑当地临床诊断的健康良性发展。

目前全市各家医院都存在重复购买医学影像设备,并且医学影像仪器设备型号杂乱,质量参差不齐,检查标准各异,使得各家医院的检查报告互认困难,导致患者在各家医院重复检查增多,群众信任度低,满意度差,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工作量大,政府投入加大、负担重。

4.2存在弊端

4.2.1开展医学影像项目少、检查能力有限:包括市级公立医院在内,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置的仪器设备总是不能面面俱到。病人很难在一家医院

做到特需项目的检查,使得患者要跑多家医院,加之大医院的接待能力有限,使得患者对社会医疗资源意见很大。

4.2.2仪器设备闲置浪费:尤其是众多基层单位业务量相对较小,标本量的不足最终使现有仪器设备闲置浪费。尽管是闲置或是未能充分利用的仪器设备也只有一定的寿命周期,因此,就存在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仪器设备在不断报废和不断更新升级的现象,仪器设备资源的浪费严重。

4.2.3财政投入增加:因每个医疗单位都要购置相同功能的仪器设备,造成重复投资。专业检查人员的财政投入更大,并且要长期投入。

4.2.4运行成本增加:因每个医疗单位独立开展医学影像检查工作,人员支出、耗材浪费重复支出,从而导致运行成本无形增加。

4.2.5标准不统一,结果不能互认:导致患者每去一家医院就医,就要进行重复检测,大大增加了患者与国家医保的负担。

4.3整合资源组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优势

4.3.1开展医学影像会诊项目数齐全:

在原来已开展CT、X光的基础上,再拓展超声诊断系统等项目。

4.3.2结果准确性提高:

通过引进先进仪器设备、人员持续培训、使用质量可靠试剂等情况,在全区各医疗机构可共享三甲医院水平的检验资源和质量,同时减少了重复检验、检验差错等引起的诊治错误和医疗纠纷。

4.3.3运行成本降低: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共用一个医学影像会诊中心,减少人员成本、避免耗材等浪费,运行成本极大的降低。

综上所述,组建医学影像中心的好处不仅在于节约了各项资源、提高了检查质量,还在于群众认可性、病人便利性大大的提高,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是可想而知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带动全区各医疗机构的临床业务发展,更好地减轻了病人负担。符合国家、浙江省对医疗体制改革的原则和要求,也是形势所趋。

第五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5.1 公司介绍

5.1.1XXX公司介绍

5.1.2XXX公司介绍

5.2 公司项目承办优势

第六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地址选择与筹建方案为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的优势,解决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偏远地区和中小城镇患者就医难的顽症,XX计划成立XX医学影像会诊中心,由XX 市卫生局授权,由西门子(上海)有限公司和XX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为企业性质的非营利性单位。优点是:政府财政前期基本不用投入,组建进度快,在保持原有医院利益的前提下,由XX医学检验所负责资金投入和运营管理,西门子(上海)只需负责影像仪器的投入。XX医学影像会诊中心筹建前期投入由XX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负责,组建完成后能更好地促进XX地区影像会诊的发展,能使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更具有高端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政府财政基本上不用投入,极大地拓展了各医疗机构的检查项目,使全市医疗机构的检验项目都达到三级医院的标准,能不同程度地带动各医疗机构的临床业务发展和检验人员的素质提高,而且更好地减轻了病人负担,使病人在全市范围内就近享受到高质量的检查服务,再不会为了做某个项目而舟车劳顿,费钱费神又费力,并且报告单在全市各医疗机构内通用,不再重复检查。

第七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八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投资估算及投资方案

第九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财务评价

第十章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第十一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风险分析第十二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综合结论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

关于筹建XX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浙委〔2009〕81号)、《关于印发XX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X发改规划【2010】1207号文件精神,为加强XX市医疗资源优势整合,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质量”为原则,加快临床诊治技术提升,推进全市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实现各医疗机构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目前计划在XX市设立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会诊中心,使之能充分整合医疗资源优势,提高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一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总论 1 概念和目标 概念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是指集约化的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实现区域范围内影像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影像(包括其他检查)资料的全面共享,可供卫生管理部门、疾控、临床、病人方便地调阅的网络信息系统。 目标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总体上需要实现以下目标: 1、实现区域范围内病人资料,影像检查资料(包括放射、超声等)的全面共 享。 2、实现对下级特别是基层医院影像检查的集中诊断和集中审核,实现区域 内影像设备和人才资源的全面共享,从而全面提高区域范围的影像诊断 质量和服务水平。

3、提供对疑难检查病例的会诊支持。 4、病人能够在区域范围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获得相同质量的影像诊断服 务,从而方便病人就近就诊,避免了重复检查。另外能够让病人方便地 在网上查询自己的影像检查资料。 5、实现科研素材、业务学习资料的方便获取,解决了基层医院影像诊断医 生工作、培训难以两全的难题,可以使影像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学习,快 速提高业务素质。 6、可以建立区域的影像读片资料库和典型病例库供教学和科研使用;建立 区域内各医院的阅片质量追踪数据库;统一的传染病统计和报卡服务等。 7、促进区域内医疗信息化建设,为今后构建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 服务平台奠定基础。 第二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项目建设原则和标准 原则 1、必须符合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 2、符合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服务”为本的原则。系统必须能够为 病人和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所需信息,同时保证与病人有关的信息私密性 和安全性,当病人授权时方可调阅和传输。 3、身份识别唯一性原则。系统建设时必须确定一种能够唯一标识本区域内 居民身份的方法。在确定本区域内居民身份唯一标识方法时还要考虑更 大范围内居民身份唯一标识识别的可能,即该标识应具备扩充和向上兼 容的能力。 4、标准化原则。系统信息化建设应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指导下开展, 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等必须遵循国际、国家和行业等有关规定。 5、开放和兼容性原则。系统除了需要与各类卫生医疗机构内的有关信息系 统,如HIS系统、医技系统互联互通外,还需要能为更大的区域系统以及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基础数据和调阅接口。 6、适应性原则。系统必须能够适应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需要,同时要

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安徽省立医院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 项。 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 线号、CT 号、MRI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CT MRI和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门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 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 MR、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患者的姓名、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姓的患者,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 识别。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这类科室一股均采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 标准试行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一、诊疗科目 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 可设置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其中,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 三、人员 (一)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和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每台CT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每台MRI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至少有8名放射科技师(每台DR至少1名技师、每台CT、MRI各至少有2名技师)。 (二)超声科至少有4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其中1名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名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每台超声至少1名医师)。至少应有1名副高、1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医师助理人员数量应不少于医师数

量。每台超声设备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增加超声设备应按照以上标准增加相应的医师、助理人员数量。 (三)心电图室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并按照每2台心电图机配备1名执业医师的标准配备执业医师。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上岗证。 (四)护士至少3人。 (五)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配备3名以上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可由医护人员兼职,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熟练掌握影像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急危症状和急救技能,确保业务时间至少有1名质量安全人员在岗。 (六)设置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的,应当配备相应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房屋和设施 (一)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75%,房屋应具备双路供电或紧急发电设施。 (二)根据国标GBZ130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单管头X射线机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20平方米,机房内最小单边长度4米。双管球X射线机房有效使用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机房内单边最小长度4.5米,CT机房使用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机房内单边最小长度4.5米。MRI 机房不小于80平方米。以上每个机房有合适的控制室和配套设备辅助用房,所有机房建造前必需通过环境检测,X射线和CT机房符合辐射安全要求。 (三)每台超声诊断设备使用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 (四)心电图室使用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 (五)候诊区大于150平方米,包括受检者等候区、更衣室(处)条件受限的,可将更衣室(处)设在检查室内,做好受检者隐私保护。 五、分区布局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系统要求规范

实用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 (试行) 为规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结果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一、机构管理 (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不得开展放射产前筛查与诊断、治疗及介入治疗工作。 (二)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放射安全和控制措施,保障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三)应当设置独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2.对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器械和设备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 3.对重点环节和影响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控制措施; 4.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 5.监督、指导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一次性使用物品的管理和医疗废物的管理等,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6.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影像报告书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影像病例的信息登记进行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7.对设置的影像诊断科、超声诊断科、信息科等部门进行指导和检查,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担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五)财务部门要对医疗费用结算进行检查,并提出控制措施。 (六)后勤管理部门负责防火、防盗、医疗纠纷等安全工作。 二、质量管理

【AAA】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doc

关于筹建RR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RR〕6号)、《中共RR省委RR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浙委〔20RR〕81号)、《关于印发RR省卫生事业发展“十R五”规划的通知》(R发改规划【20RR】1207号文件精神,为加强RR市医疗资源优势整合,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质量”为原则,加快临床诊治技术提升,推进全市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实现各医疗机构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目前计划在RR市设立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会诊中心,使之能充分整合医疗资源优势,提高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一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总论 1概念和目标 1.1概念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是指集约化的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实现区域范围内影像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影像(包括其他检查)资料的全面共享,可供卫生管理部门、疾控、临床、病人方便地调阅的网络信息系统。 1.2目标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总体上需要实现以下目标: 1、实现区域范围内病人资料,影像检查资料(包括放射、超声等)的全面 共享。 2、实现对下级特别是基层医院影像检查的集中诊断和集中审核,实现区域 内影像设备和人才资源的全面共享,从而全面提高区域范围的影像诊断 质量和服务水平。

3、提供对疑难检查病例的会诊支持。 4、病人能够在区域范围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获得相同质量的影像诊断服 务,从而方便病人就近就诊,避免了重复检查。另外能够让病人方便地 在网上查询自己的影像检查资料。 5、实现科研素材、业务学习资料的方便获取,解决了基层医院影像诊断医 生工作、培训难以两全的难题,可以使影像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学习,快 速提高业务素质。 6、可以建立区域的影像读片资料库和典型病例库供教学和科研使用;建立 区域内各医院的阅片质量追踪数据库;统一的传染病统计和报卡服务等。 7、促进区域内医疗信息化建设,为今后构建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 服务平台奠定基础。 第二章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项目建设原则和标准 2.1原则 1、必须符合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 2、符合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服务”为本的原则。系统必须能够为 病人和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所需信息,同时保证与病人有关的信息私密性 和安全性,当病人授权时方可调阅和传输。 3、身份识别唯一性原则。系统建设时必须确定一种能够唯一标识本区域内 居民身份的方法。在确定本区域内居民身份唯一标识方法时还要考虑更 大范围内居民身份唯一标识识别的可能,即该标识应具备扩充和向上兼 容的能力。 4、标准化原则。系统信息化建设应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指导下开展, 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等必须遵循国际、国家和行业等有关规定。 5、开放和兼容性原则。系统除了需要与各类卫生医疗机构内的有关信息系 统,如HIS系统、医技系统互联互通外,还需要能为更大的区域系统以及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基础数据和调阅接口。 6、适应性原则。系统必须能够适应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需要,同时要 能满足业务需求的变化,预留足够灵活的数据和功能接口,便于今后扩

国家鼓励开办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必备设备一览

继制定《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对县医院的科室设置、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等方面,均予以详细规范之后,国家卫计委也要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这一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进行标准、规范化管理了。 日前,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试行)》。这两大文件均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而由国家卫计委组织制定的。 文件明确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政治地位”: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为独立法人单位,由设区的市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 由于对分级诊疗作用重大,文件要求,各地卫计委逐渐推进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结果互认;县级以上医院应与其建立协作关系;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其提供的远程影像诊断服务;鼓励其走向连锁化、集团化。 在设备配置上,文件明确,一家符合基本标准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至少配备: (一)基本设备。至少配备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DR)2台、16排CT和64排及以上CT各1台、1.5T及以上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1台;超声3台,具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心脏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及定量分析功能;心电图仪2台。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心电监护仪,职业防护物品。 (二)急救设备。每个放射检查室都必须配备符合要求并有足够数量的辐射防护用品及基本抢救设备,CT检查室内必须配备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及相关药品。 (三)信息化设备。具有信息报送和传输功能的网络计算机等设备,配置与工作量相适应的医生诊断工作站,具备PACS/RIS系统和远程会诊信息系统。 附件: 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一、诊疗科目 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 可设置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其中,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 三、人员 (一)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和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每台CT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每台MRI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至少有8名放射科技师(每台DR至少1名技师、每台CT、MRI各至少有2名技师)。 (二)超声科至少有4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其中1名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名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每台超声至少1名医师)。至少应有1名副高、1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医师助理人员数量应不少于医师数量。每台超声设备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增加超声设备应按照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试行)

Word文档仅限参考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 (试行) 为规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结果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一、机构管理 (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不得开展放射产前筛查与诊断、治疗及介入治疗工作。 (二)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放射安全和控制措施,保障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三)应当设置独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2.对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器械和设备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 3.对重点环节和影响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控制措施; 4.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 5.监督、指导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一次性使用物品的管理和医疗废物的管理等,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6.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影像报告书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影像病例的信息登记进行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7.对设置的影像诊断科、超声诊断科、信息科等部门进行指导和检查,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担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五)财务部门要对医疗费用结算进行检查,并提出控制措施。 (六)后勤管理部门负责防火、防盗、医疗纠纷等安全工作。 二、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胸部X 线报告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况。 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现病灶要描述其部位、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洞等等情况。 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纵隔:气管是否正中,纵隔有无增定及有无肿块发现等。横隔:位置、形态有无改变,肋隔角与心膈角情况。心脏:外形有无异常变化,心胸比率,各房室情况。 二、心脏平片X 线诊断报告摄片位置: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胸廓:纵隔与横形态有无异常。 肺部:重点描述肺门、肺内动、静脉血管纹理的变化,有无肺动脉高压或肺淤血等表现. 心脏:心外形增大的类型,肺动脉段外形变化,各房室增大的情况,食道左房压迹变化情况。 三、泌尿系统X 线诊断报告 1、平片: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与大小。 (2)全尿路区域有无钙化或结石样阴影。 (3)腰大肌及腹壁脂肪线影像情况。 (4)脊椎、骨盆区、骨骼有无异常。 (5)肠道内容情况及其他腹部异常阴影。

2、排泄性尿路造影(IVP)。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 (2)使用对比剂名称、剂量、浓度。 (3)两肾功能显影情况:正常、延迟、不显影。对肾功能差者,造影需延时45'-60'或更长时间摄片观察。 (4)两侧肾盏、肾孟轮廓显示情况。 (5)膀胱充盈情况。 (6)两侧输尿管显示情况。 3、逆行肾盂造影(RCP) (l)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注明导管位置。 (2)使用造影剂的名称、浓度、剂量。 (3)两侧肾盏、肾孟、输尿管充盈显示情况。 (4)腰骶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4、膀胱造影 (1)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 (2)膀胱充盈的轮廓、形态、大小;病理性改变应说明病变范围大小,边界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3)若观察膀胱壁者应测量其厚度,边缘与周围情况。 (4)男性应包括前列腺增生向膀胱突出压迫情况。 (5)有无其它异常发现。 四、头颅、五官X 线诊断报告 1、头颅平片X 线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一、诊疗科目 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与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 可设置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与消毒供应室。其中,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她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 三、人员 (一)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与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至少有1名执

业医师、每台CT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每台MRI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至少有8名放射科技师(每台DR至少1名技师、每台CT、MRI各至少有2名技师)。 (二)超声科至少有4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其中1名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名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每台超声至少1名医师)。至少应有1名副高、1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医师助理人员数量应不少于医师数量。每台超声设备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增加超声设备应按照以上标准增加相应的医师、助理人员数量。 (三)心电图室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并按照每2台心电图机配备1名执业医师的标准配备执业医师。按照国家与地方的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上岗证。 (四)护士至少3人。 (五)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配备3名以上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可由医护人员兼职,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熟练掌握影像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急危症状与急救技能,确保业务时间至少有1名质量安全人员在岗。 (六)设置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与消毒供应室的,应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一、诊疗科目 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 可设置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其中,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 三、人员 (一)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和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每台CT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每台MRI至少

有2名执业医师)。至少有8名放射科技师(每台DR至少1名技师、每台CT、MRI各至少有2名技师)。 (二)超声科至少有4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其中1名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名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每台超声至少1名医师)。至少应有1名副高、1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医师助理人员数量应不少于医师数量。每台超声设备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增加超声设备应按照以上标准增加相应的医师、助理人员数量。 (三)心电图室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并按照每2台心电图机配备1名执业医师的标准配备执业医师。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上岗证。 (四)护士至少3人。 (五)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配备3名以上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可由医护人员兼职,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熟练掌握影像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急危症状和急救技能,确保业务时间至少有1名质量安全人员在岗。 (六)设置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的,应当配备相应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房屋和设施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标准

诊断报告书写规 第一章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 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 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与办法。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 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 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与实施办法, 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 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 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 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化。 二、规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 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 患者、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 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所见、CT所见、MRI所见、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三、规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容: 规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 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们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MRI、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患者的、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姓的患者, 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识别。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这类科室一股均采用检查常规,一切按常规办事。或虽无书面的常规,但有科室人员相互默契的常规。例如会诊单上写“胸部摄片”就一定是胸部正侧位。会诊单上写“鼻窦摄片”就一定是water位摄片等。但对于二甲以上标准医院规模较大的放射科,在报告中须增加“检查方法”或“检查技术”一项。这类科室开展项目很多,新开展项目出现且科室主治医师以上医师较多,各人常用检查技术可能不一致,这些情况应在“检查方法”一项中有所说明。传统的检查如钡餐造影等,均按统一常规操作,其它临床医师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故在“检查方法”项中注明为“常规”即可,否则应对“检查方法”或技术作一交代。 3、医学影像学表现 过去普通平片与较简单的造影检查,摄片数目较少,多主对其表现作较全面的描述与 讨论。例如对正常胸部正位片,要求对肺野、肺门、肺段、胸膜、横隔、纵隔,所见骨骼与 胸廓软组织进行较详细描述。当然也有少数医师只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下书写“心、肺、膈 无异常”一句,同时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项下书写相同的结论,我们认为这样书写不规。 现在不少检查项目观察容很多,如 CT增强前,后扫描的层面往往甚多,同一层面还可采用不同的窗位进行观察,书写报吉医师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所观察过的全部容作所有阳 性或阴性的叙述。根据当前的情况我们认为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目中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的容,而书写繁简程度可由各组室自行决定。

医学影像教学工作总结汇报

医学影像教学工作汇报 我院放射科自成立之初除了担任医院临床工作以外,也一并承担了对本单位及外单位进修实习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历来有“传帮带”的历史沿袭和传承。从科室领导到各级医师、技师,对教学工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理解。从每年几人、几十人的医学影像实习进修教学培训开始,逐渐成为临床教学基地,教学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特别是我院自2005年起成为河北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医院成立医学影像教研室以来,有了更加完备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任务、师资队伍更加优化。到去年成为省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开始接收规培住院医师,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科室的“业余”“课外作业”,而是成为科室临床、教学、科研三大任务之一。需要科室投入更多的人力、时间。 目前我科主要承担教学任务: 一、河北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本科医学影像学理论课程及见习、实习带教, 二、承德医学院、北方学院医学影像专业本科临床实习带教,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 四、部分基层医院进修带教, 教学方面主要做法: 一、规范实习生、进修生、规培生在科室学习各方面行为规范及注意事项。搞好入科教育,主要是与病人如何沟通交流,养成严谨工作态度防范医疗差错纠纷,做好医德医风教育,树立人文关怀理念以及科室辐射安全方

等进行宣教,针对学生心理进行实例案例分析教学。 二、在科室学习期间严格管理,对每位学生进行出勤、学习态度、学习计划目标各方面考核,对不同专业学生做出不同培养计划要求,因材施教。 1、对影像诊断专业学生要求熟悉掌握X线胸部常见病(如:肺炎、结核、肿瘤、气胸、胸腔积液),骨骼方面常见病(如骨折、骨质增生、退行性骨关节病)腹部(肠梗阻、消化道穿孔)胃肠道造影(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肿瘤)神经系统(脑出血、脑梗塞、脑挫伤、神经系统常见肿瘤)等疾病做出定位、定性初步诊断及鉴别诊断。 2、对于临床专业学生主要针对各项影像诊断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如何规范开具影像检查申请单,如何指导临床患者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危急值影像胶片报告解读等方面做出重点要求。 3、对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对其投照技术,各种常见特殊投照体位,设备参数调试,磁共振CT扫描序列、参数调整能够对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及影像危急值初步判读。 三、坚持开展小讲座,疑难病例会诊读片制度,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两点到三点影像科集体会诊读片,对前一日的疑难及典型病例进行会诊分析,先由各科室提出病例,临床病史,各项检查,影像资料,再由学生发言分析提问,逐级向上医师,主治医生,副主任,主任医师分析讨论总结。如有分歧疑问,进一步追踪手术、病理结果,反复再次讨论印证影像诊断的得失之处。除疑难病例外,也选取一些与教科书上影像符合的典型常见病、少见病进行展示,让学生从中加深印象。并以举办小讲座的方式,使学生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鼓励中青年同志投身医学教学。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医学影像学资料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和(或)功能改变。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是提供临床参考的重要诊断依据,对临床诊断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诊断报告的内容必须客观地反映其变化,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 1)、一般资料。 2)、检查名称、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医师签名。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联系。每一项目应书 写的内容如下。 1.一般资料 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一般为表格式,各医院可根据各种不同设备设计各自的表格。一般资料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影像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检查号可以统一编号或分成几项,如X线号(CR DR )。2.检查名称,检查方法或技术。对于常规检查要注明检查名称,特殊检查要注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 1)、临床对医学影像学诊断所要求的内容,即阐明有无临床疑似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大小、范围、密度、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加以描述,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的征象说明“未见”。 2)、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阳性发现:①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疾病的征象,如骨外伤患者所摄骨骼片上偶然发现骨软骨瘤;②正常变异的表现;③成像伪影;④难以定性的或可疑的征象。 3)、对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征象应加以描述。 4.医学影像学诊断 医学影像学诊断有其局限性。不同疾病可有类似表现,同一疾病又可有不同表现,而且随时间改变,病变可发生变化。因此,医学影像学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必要时要亲自检查患者,以提高诊断符合率。医学影像学诊断为整个医学影像检查的结论,不少阅读报告的临床医师只阅读这一项。报告书写者必须根据医学影像学表现恰如其分地做出检查结论。诊断结论一般分为四种情况:1)、正常或未见异常。 2)、病变肯定,性质肯定。 3)、病变肯定,性质不肯定。这种结论义可分两种情况:①以某一疾病为主但不典型:②病变征象无特征性。可有多种可能性,依次说明可能的疾病。4)、可疑病变,所见表现不能肯定为病变,可能为正常变异或各种原因造成的假象。需要病员补充检查,可在诊断结论后提出建议,如建议补加增强CT 扫描或加做MRI其他序列检查等。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共建半托管阶梯收费模版

*****医学影像中心管理合作协议 甲方:******医学影像有限公司 乙方: 鉴于: 1、甲方于2017年独立投资成立了*********医学影像中心,并与***医院于20**年*月*日签订了《医学影像中心服务协议书》(下称“协议书”),约定由乙方为****医学影像中心提供运营管理服务。 2、乙方作为专业运营管理公司在临床医疗、医疗市场宣传、技术推广、科研协作及经营管理方面具有优势,具有丰富的医学影像中心运营管理服务能力,并承若甲方对“*****影像中心”一期投入的设备款在5年内收回,二期投入的设备款在8年内收回。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乙方按照协议书的约定,为****医学影像中心提供运营管理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供双方遵照执行。 一.合作目标 由乙方全面对**影像中心进行管理,提升医学影像检查及诊断服务,发挥运营优势和医疗服务资源,达到预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目标。 二.合作内容及分工 1.乙方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全面负责影像中心的运营管理服务。 2.乙方负责完成甲方既定的运营目标及运营管理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中心 的医技护人员管理、市场业务开发与维护管理。 3.*****医学影像所在筹备期发生的运营成本由甲方先行承担,待与乙方

正式签订合同后,转为对****医学影像中心的入资款。 4.甲方承担固定支出: A支付医护技人员工资及社保、公积金; B上交医院的房屋租金20万; C医学影像中心设备融资租赁款; D支付乙方运营成本,总收入x50%; E 支付乙方运营服务费,计算公式当月保底值xN 除上述外及医疗纠纷外的费用均由乙方支付。 5.乙方承担变动支出: A支付医护技人员的绩效奖金及福利; B支付公司方人员工资、社保奖金及福利; C支付病人成本含所有药品、病人各项费用(不含医疗赔偿); D支付推广费用,用于医疗推广及学术活动相关的全部费用; E支付广告宣传及网络宣传相关的全部费用; F支付科研、外院转诊的全部费用; G支付影像中心办公室的全部费用及采购办公用固定资产。 三.医学影像中心运营收益的核算与分配 1.甲方给予乙方的经营目标:8年收入目标值见附件1表。 附件1表8年收入目标值单位:人民币万元

医学影像判断中心管理规范(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 (试行) 为规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结果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一、机构管理 (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不得开展放射产前筛查与诊断、治疗及介入治疗工作。 (二)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放射安全和控制措施,保障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三)应当设置独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2.对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器械和设备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 3.对重点环节和影响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控制措施; 4.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 5.监督、指导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一次性使用物品的管理和医疗废物的管理等,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6.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影像报告书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影像病例的信息登记进行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7.对设置的影像诊断科、超声诊断科、信息科等部门进行指导和检查,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担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五)财务部门要对医疗费用结算进行检查,并提出控制措施。 (六)后勤管理部门负责防火、防盗、医疗纠纷等安全工作。 二、质量管理

筹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分析评估报告

筹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分析评估报告 第一章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总论 1 概念和目标 1.1概念 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是指集约化的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实现一定区域范围内影像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影像(包括其他检查)资料的全面共享,可供卫生管理部门、疾控、临床、病人方便地调阅的网络信息系统。 1.2目标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总体上需要实现以下目标: 1、实现区域范围内病人资料,影像检查资料(包括放射、超声等)的全面共 享。 2、提供对疑难检查病例的会诊支持。 3、病人能够在区域范围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获得相同质量的影像诊断服 务,从而方便病人就近就诊,避免了重复检查。另外能够让病人方便地 在网上查询自己的影像检查资料。 4、实现科研素材、业务学习资料的方便获取, 5、可以建立区域的影像读片资料库和典型病例库供教学和科研使用;建立

区域内各医院的阅片质量追踪数据库;统一的传染病统计和报卡服务等。 6、促进区域内医疗信息化建设,为今后构建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 服务平台奠定基础。 第二章医学影像诊断项目建设原则和标准 2.1原则 1、必须符合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 2、符合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服务”为本的原则。系统必须能够为 病人和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所需信息,同时保证与病人有关的信息私密性 和安全性,当病人授权时方可调阅和传输。 3、身份识别唯一性原则。系统建设时必须确定一种能够唯一标识本区域内 居民身份的方法。在确定本区域内居民身份唯一标识方法时还要考虑更 大范围内居民身份唯一标识识别的可能,即该标识应具备扩充和向上兼 容的能力。 4、标准化原则。系统信息化建设应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指导下开展, 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等必须遵循国际、国家和行业等有关规定。 5、开放和兼容性原则。系统除了需要与各类卫生医疗机构内的有关信息系 统,如HIS系统、医技系统互联互通外,还需要能为更大的区域系统以及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基础数据和调阅接口。 6、适应性原则。系统必须能够适应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需要,同时要 能满足业务需求的变化,预留足够灵活的数据和功能接口,便于今后扩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2016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 (试行) 为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根据《中华人民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本规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结果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设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一、机构管理 (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不得开展放射产前筛查与诊断、治疗及介入治疗工作。 (二)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技术规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放射安全和控制措施,保障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三)应当设置独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1.对规章制度、技术规、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2.对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器械和设备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 3.对重点环节和影响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控制措施; 4.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 5.监督、指导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一次性 6.用物品的管理和医疗废物的管理等,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7.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影像报告书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影像病例的信息登记进行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8.对设置的影像诊断科、超声诊断科、信息科等部门进行指导和检查,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担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五)财务部门要对医疗费用结算进行检查,并提出控制措施。 (六)后勤管理部门负责防火、防盗、医疗纠纷等安全工作。 二、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健全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相关技术规和标准,落实影像质量控制与评价制度和影像诊断项目相关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持续改进医学影像诊断质量。 (二)严格按照操作规开展相关工作,建立合理、规的影像检查流程,制定严格的接诊制度,施行患者实名制管理。 (三)定期进行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四)建立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逐级报告的机制,出现较多或明显的质量问题时,应及时由影像质量保证工作组组织集体分析研究、协调解决。 (五)至少有1名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具有五年以上影像诊断资历的医师(可以多点执业)不少于每周1次的定期巡查影像质量和报告质量。 (六)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影像质量管理和控制,根据影像诊断质量评价标准,组织影像质量管理组定期对影像诊断质量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定期分析影像质量优良率,根据图像质量缺陷,对成像环节进行核查,有评价结果分析与持续改进措施。 (七)设立影像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组织,成立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应包括影像诊断医师、技师、影像设备维修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质量管理。设立图像质量评价小组,定期开展影像质量和诊断报告的自查和质量评价的业务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