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

力试题答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16.参考答案

(1)教师使用音乐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是非常实用的。

首先,使用音乐资源体现了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更为契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其次,音乐资源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里面来;

再次,音乐混合了风声和箫声,将传统音乐文化和学生的教育课堂有机结合,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综合性;

最后,设置的音乐内容和所讲课文《寒风吹彻》紧密联系,能够更好的切入到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中来。

(2)作者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来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的。

首先,教师以问答的教学方式,提问学生原文中“寒风”吹来了哪些痛苦的事情,学生从文本中得到直观的答案,并顺势更进一步提问学生的感悟,得到了学生对文本多维度的情感认知,并且给出肯定性评价;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朗读来感悟作者情感,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认同;

再次,以多媒体呈现的方式直观展示删除的文段,并再次让学生进行朗读,从中体悟作者情感。并且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在面对人生“寒冬”

最后,再次回到文本中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在面对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寒冬”时如何去做的,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紧扣文本来进行教学。

总之,教师的教学环节及其方法设置是非常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是值得提倡的。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住足”改为“驻足”,“急驰”改为“疾驰”。

病句:“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缺少谓语,可改为“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获得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

18.参考答案

优点:该文在论证时使用引用论证,说服力强,且文章语言表达优美流畅;如文章在开头引用着名作家川端康的名言以引出本文的论点,给人开门见山的阅读感受;文章中间部分引用古代着名作家陶渊明的名言,紧扣文章论点,文章结尾处引用着名作家木心的名言作结,既总结全文又首尾呼应;全文词汇优美,给人诗意的月度感受。

缺点:该文论证的层次不够清晰,结构不够完整,文章第④段到第⑥段均在论证“如何关注细节之美”,但是文章前文对“细节之美是什么,为什么要关注细节之美”的论证明显不足,前后文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使文章结构不够完整。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1.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歌意境。

②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把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③领略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确立依据:

①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的真情实感。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的特点及学生情况,制定以上教学目标。

②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歌创作浪漫而新奇,创作题材广泛。所以设置了:领略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一教学目标。

③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所以设置了: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把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这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②“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把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设计片段教学。

1.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明确: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明确: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结合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

2.创设情境,学生表演。

方法:PPT播放视频,想象自己身处诗人身边,学生在组内练习,推选小组代表上讲台表演。

明确:进一步体会古诗情感主旨及表达技巧。

21.参考答案

活动名称:穿越时空,读心李白。

活动形式:两人为一组,一人饰演李白,一人饰演殷璠,“李白”读诗,

活动过程:我们与李白和殷璠相隔甚远,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回那个鼎盛的时代,从艺术想象的角度看看殷璠说的“奇之又奇”是为什么。

在第一段中,诗人展开的艺术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1)对蜀王开国的遥想,“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2)对“五丁开山”的叙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

(5)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用飞鸟猿猱来做陪衬,“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难。

由于想象丰富和写法独特,就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活动总结: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有一个很明显的艺术特点就是艺术想象奇特。看来,大家与诗评家的想法是一致的。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照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故都的秋》 B.《荷塘月色》 C.《小狗包弟》 D.《拿来主义》 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 A.《闺塾》 B.《三块钱国币》 C.《长亭送别》 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3.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以下梳理出的答案,正确的是()。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A.屈原;韩愈;汤显祖 B.屈原;苏轼;王实甫 C.杜甫;苏轼;王实甫 D.杜甫;韩愈;汤显祖 4.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 A.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B.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 C.感受王熙凤鲜明的个性特征 D.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 5.“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6.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诸子百家经典”,下列作品适合作为该专题阅读书目的是()。 A.《道德经》《论语》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 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照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故都的秋》 B.《荷塘月色》 C.《小狗包弟》 D.《拿来主义》 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 A.《闺塾》 B.《三块钱国币》 C.《长亭送别》 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3.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以下梳理出的答案,正确的是()。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A.屈原;韩愈;汤显祖 B.屈原;苏轼;王实甫 C.杜甫;苏轼;王实甫 D.杜甫;韩愈;汤显祖

4.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 物形象”,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 A.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B.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 C.感受王熙凤鲜明的个性特征 D.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 5.“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 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6.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诸子百家经典”,下列作品适合作为该专题阅读书目 的是()。 A.《道德经》《论语》 B.《庄子》《颜氏家训) C.《商君书》《史记》 D.《世说新语》《资治通鉴》 7.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后,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读到的是海子的孤独感,而且他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从明 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另一同学发言:“老师,我也读到了海子的孤独感,但我认为他并不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了‘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他说的是通信,而没有说见面”。针对 学生认识上的分歧,下列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是()。 A.请学生继续分享阅读的感受,结合关键词句探究诗歌意蕴 B.表扬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C.补充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知识,统一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D.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课堂争论的问题书面表达个人见解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必考知识点汇总 语文这一科目考试内容涉及方面诸多,考试内容既包含语文学科知识,又包含语文课程理论的相关知识。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内容,很多考生在备考时就乱了阵脚。为了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华图教师罗列出初中语文国考资格证考试必看20考点,希望能给广大考生提供一些帮助。 1、错别字辨识 在近几年的考试真题中,这一知识点几乎每年都在案例分析题的第二小题中考查,题目给出一篇作文,需要考生阅读后从中找出错别字,并加以改正。这一知识点属于识记应用类,需要考生掌握字形并能正确应用。它看似简单,但是需要考生的细心和耐心。语文学科博大精深,考生需要正确读写3500个常用汉字,范围非常广。而且题目中的习作段落篇幅较长,要从中找出错别字,需要考生仔细阅读,耐心寻找。 2、语病辨识 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这一知识点几乎每年都在案例分析题的第二小题中出现,和错别字放在一起考查。题目给一篇作文,需要考生阅读后从中找出病句,并加以改正。这一知识点属于应用类,需要考生掌握病句的基本类型和病句修改方法。 3、词类活用 这一知识点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从近几年的考试真题来看,题目通常给出一句话,并指明句子中的某个字是特殊用法。考生需要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与题干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这需要考生掌握词类活用的几种常见类型。 4、中国古代文学 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在考试中,经常以选择题的出现。如2012年上半年的考试中,题目要求考生选择属于骈文的一项。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骈文的概念,还要熟知选项中的文章。由此看出,对于古代文学,考查不是简单的识记,而是理解,这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 5、中国现当代文学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胡卫平 (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2)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运动规律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在国际上简称科学,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把它分解成物理、化学、生物等分支。在科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统一制定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围绕核心概念整合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内容,基于学习进阶确定小学、初中、高中的内容分布。制定一个统一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不论对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的课程改革,还是对小学科学、初中科学(或者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课程改革,以及推进STEAM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合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考虑到不同学科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1],我们将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内化的带有科学学科特性的品质,是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科学学科的本质,系统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和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总结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建构了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科学观念及应用 “科学观念与应用”是学生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核心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才能表现出来的,因此,不仅要重视科学观念的深度理解,还要重视这些观念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但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能力。在科学教育领域,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有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等等几种方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特别重视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很多学校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原理学习,而素养强调知识和原理

高中语文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版)

高中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此次竞赛共100道题,每题一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一分,共50题,总计50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周敦颐称赞什么的名句? A、牡丹 B、菊花 C、莲花 D、梅花 2、下列哪首诗歌因音律优美,被叶圣陶称赞“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A、《再别康桥》 B、《雨巷》 C、《沁园春长沙》 D、《大堰河——我的保姆》 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句语出自谁? A、魏征 B、陆游 C、顾炎武 D、魏源 4、投笔从戎”的故事发生在谁的身上? A、秋瑾 B、陆游 C、班超 D、项羽 5、张君瑞和崔莺莺是下列哪部戏曲中的主要人物? A、《西厢记》 B、《望江亭》 C、《红楼梦》 D、《窦娥冤》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中“逝者”指的是什么? A、失去的人 B、消逝的时光 C、流淌的水 D、消逝的友情 7、下列哪一历史人物与“指鹿为马”这一典故有关? A、韩信 B、项羽 C、赵高 D、刘邦 8、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其中“黄”指的是什么? A、黄河 B、黄土 C、黄山 D、黄帝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诗的作者是谁? A、杜牧 B、李商隐 C、李清照 D、王安石 10、下列汉字形体演变次序排列正确的是哪一项? A、甲骨文、小篆、楷书、行书、隶书 B、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C、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行书 D、隶书、甲骨文、小篆、行书、楷书 11、《山海经》属于以下哪一类著作? A、神话故事 B、地理著作 C、人物传记 D、文人随笔 1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谁的词句? A、岳飞 B、辛弃疾 C、陆游 D、李商隐 13、“鸿鹄传书”一词,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A、苏武牧羊 B、文姬归汉 C、楚汉相争 D、岳飞抗金

全国教资统考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16.参考答案 (1)教师使用音乐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是非常实用的。 首先,使用音乐资源体现了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更为契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其次,音乐资源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里面来; 再次,音乐混合了风声和箫声,将传统音乐文化和学生的教育课堂有机结合,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综合性; 最后,设置的音乐内容和所讲课文《寒风吹彻》紧密联系,能够更好的切入到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中来。 (2)作者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来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的。 首先,教师以问答的教学方式,提问学生原文中“寒风”吹来了哪些痛苦的事情,学生从文本中得到直观的答案,并顺势更进一步提问学生的感悟,得到了学生对文本多维度的情感认知,并且给出肯定性评价;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朗读来感悟作者情感,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认同; 再次,以多媒体呈现的方式直观展示删除的文段,并再次让学生进行朗读,从中体悟作者情感。并且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在面对人生“寒冬”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再次回到文本中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在面对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寒冬”时如何去做的,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紧扣文本来进行教学。 总之,教师的教学环节及其方法设置是非常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是值得提倡的。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住足”改为“驻足”,“急驰”改为“疾驰”。 病句:“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缺少谓语,可改为“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获得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 18.参考答案 优点:该文在论证时使用引用论证,说服力强,且文章语言表达优美流畅;如文章在开头引用着名作家川端康的名言以引出本文的论点,给人开门见山的阅读感受;文章中间部分引用古代着名作家陶渊明的名言,紧扣文章论点,文章结尾处引用着名作家木心的名言作结,既总结全文又首尾呼应;全文词汇优美,给人诗意的月度感受。 缺点:该文论证的层次不够清晰,结构不够完整,文章第④段到第⑥段均在论证“如何关注细节之美”,但是文章前文对“细节之美是什么,为什么要关注细节之美”的论证明显不足,前后文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使文章结构不够完整。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函数 在 上是 A.单调增函数 B.单调减函数 C.上凸函数 D.下凸函数 (2)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一种常见的小结方式是: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学习思路,同时提醒学生课下复习其中的要点。这种小结方式的作用在于 A.升华情感,引起共鸣 B.点评议论,提高认识 C.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D.总结回顾,强化记忆 (3)在高等代数中,有一种线性变换叫做正交变换,即不改变任意两点距离的变换。下列变换中不是正交变换的是 A. 平移变换 B. 旋转变换 C. 反射变换 D. 相似变换 2.简答题 (1)根据下图编一道函数的应用问题 (2)一位教师讲了一堂公开课《函数》,多数听课教师认为他讲出了函数概念的本质,但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突出表现在课堂提问方面。你认为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请结合自己对《函数》的教学设想来谈)? 3.解答题 已知0 < π<<<321x x x ,试证: ()ln f x x x =(0,)+∞2312 1223 sin sin sin sin x x x x x x x x -->--

4.论述题 在必修模块中,将平面解析几何内容放在函数与立体几何之后,对这种安排谈谈你的看法。 5.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两个对于 不等式的教学活动设计,然后回答问题。 设计1: 活动(1)让学生分别取a,b 为具体数值,检验该不等式是否成立。 活动(2)讨论: , , 的几何意义。 讨论(1):三个图形的关系: 讨论(2):该不等式何时等号成立,何时不等号成立? 活动(3)不等式的严格证明 讨论(3):若有三个数:a>0,b>0,c>0,是否会有一个什么相应的不等式? 设计2: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不等式 的证明方法。 学生分组展示,讨论。 请回答如下问题: (1)分析设计1的教学设计意图。 (2)结合本案例分析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简述教学 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过程。 (3)对比分析两个教学设计的理念。 6.教学设计题 就高中数学“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中的函数概念第一课时的内容,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将提供教材内容)。 ab 22 1122ab a b ≤+212a 212b 221122ab a b ≤+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地理科学的特点。 2.掌握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 3.运用空间思维等地理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地位、理念、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用方法。 3.会初步运用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地理教学的实际问题。 (三)地理教学设计能力 1.了解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需求和已有学习经验。 2.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3.能够结合具体的课题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1.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掌握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 2.掌握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熟悉地理实验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3.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会运用地理科学一般方法解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教学知识与运用 1.熟悉高中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熟悉高中地理课程设置和设计思路;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了解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方法。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熟悉地理教材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掌握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条件;掌握地理教学基本技能的作用和要求;掌握地球仪、地理图册、投影仪、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和作用。 3.熟悉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分析和解决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材使用、地理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媒体选用、地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2018教资考试模拟试卷(一):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含答案解析.docx

2018 教资考试模拟试卷(一):高中《语文学科知识 与能力》含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5 分) 1.在诗歌《沁园春 ?长沙》的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分辨出下列描绘秋景的诗句,与其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2.教师在教授王昌龄的《出塞》时,讲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要求同学们搜索与其运用同一种修辞手法的诗句,下面选项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 A.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 B.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 3.在阅读完高中的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让老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作品,以下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 A. 《永别了,武器》 B. 《老人与海》 C.《百年孤独》 D.《太阳照常升起》

4.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古代诗文中有关年龄的称谓,全班交流分享,下列总结正确的是( ) 。 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诗经 ?氓》 ) 总角:婴儿一两岁 B.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送东阳马生序》 ) 加冠:男子二十岁 C.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梨花》 ) 桃李年华:女子十五岁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项脊轩志》 ) 束发:少年七八岁 5.学习完《窦娥冤》一课后,为了调动学生去探索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引导 学生进行课后阅读,以下不符合的是( ) 。 A. 《汉宫秋》 B. 《西厢记》 C.《梧桐雨》 D.《赵氏孤儿》 6.课堂上同学们针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展开了讨论,下面哪位同学的解释是错 误的( ) 。 A.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动词,在这里作名词,到达的人。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名词,在这里作动词,表示 游泳的意思。 C.“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友善、交好的意思。 D.“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狐”,名词,在这里作 动词,像狐狸的意思。 7.学生在作文中对“借代”的修辞手法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正确的例子来进 行讲解,下列语句不合适的是( ) 。 A.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B.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得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掌握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中学数学的知识。具有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综合而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初中数学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熟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3. 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理解有关的数学教学知识,具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1.学科知识 数学学科知识包括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内容知识。 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专科数学课程中与中学数学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内容要求是: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熟练进行运算,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中学数学的问题。 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初中数学课程知识是指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选修课中的系列1、2的内容以及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以及初中课程中的全部数学知识。 其内容要求是:理解中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中学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掌握中学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知识 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 熟悉《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能运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3.教学知识 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 掌握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等数学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 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 掌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中学数学学习方式。 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教学技能

2019上半年全国教资统考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 上半年全国教资统考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 ( 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 20 分 ) 11.参考答案: (1)模型使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原子结构本在是肉眼无法观察的,容易在学生学习过 程中形成阻碍。引入一个模型,学生就能直观地对其观察、分析,使其形象化、具体化,减轻了学生的思 维负担。 (2)模型能揭示微观现象。利用原子结构模型能揭示微观的现象。学生会就抛去表象,而抓住学科的本 质了。 12.参考答案: 首先,科学的观察是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渠道。观察所直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是理性方法所 赖以进行的基础与依据。在“经纬网”这一课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才能使学生获得对经 纬网的感性认识,才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到的信息归纳分析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得出划分东西 半球的经线。其次,观察是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验证结论的必要手段。教师借助观察法能及时获得学生对 教学情况的反馈,有效地验证结论。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才能够及时引导学生、调整教学。同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验证结论,如经线连接南北两极,是半圆等。所以,观察法是科学教学中必不 可少的教学方法。 三、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本大题共 2 小题,第13 题 20 分,第 14 题 30 分,共 50 分 ) 13.参考答案: (1)C 。A 项,只能证明金属活动性顺序铜>银,无法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和铜、银的关系;B 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为:可燃物、要有氧气、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而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所以题目中的实验装置无法验证磷的燃烧是否需要氧气;C 项,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题目所给实验装置能证明木炭燃

2020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题

2020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题(一) 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 人功能;以()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4.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 ()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思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 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5.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6.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几 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中课程目标包括()、语言表达与交流、()、()、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传承中华文化、()、()。7.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 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 )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 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 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其中。必修课程7个:()、()、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 作、()、()。 9.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字。 10.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反馈、()、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 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11.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探索“两考合 一、等级表达、()、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和“()” 的录取模式。 12.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坚持育人文本, (),坚持科学规范,()。 13.综合素质评价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情况,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 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和()等6个方面。 课程标准和方案测试卷 答案 1.交际工具信息载体 2.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 课程标准和方案测试卷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运用语文学科知识的能力。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语文学科发展的大致趋势;准确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2.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能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 3.语文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策略,能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动机、组织学习、总结提升;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能依据教学需要恰当选用教学媒体。 4.语文教学评价能力。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及特点,掌握基本的评价方式;能够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评价理念为指导,针对学生实际,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了解国内外文学发展概况,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运用文学理论引领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学作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能够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运用分析文本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解释推论、评价判断的能力。 3.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知识,遵循高中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具备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熟悉写作教学的过程,能够指导学生分析写作目的、内容及要求,自主、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5.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根据学生需求,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6.正确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能够在教学中体现其倡导的基本理念,落实其规定的课程目标。 7.熟悉现行通用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方式、选文特点,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用教材。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 2012年下半年真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学泰戈尔《金色花》,教师推荐另外几部有关母爱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冰心《纸船》B.孙犁《芦花荡》 C.孟郊《游子吟》D.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2.导读《名利场》后,教师给学生推荐同样描写主人公跻身上层社会梦想破灭的作品,引导学生认识这类小说的社会意义。下列小说适合推荐的是( )。 A.司汤达《红与黑》B.席勒《阴谋与爱情> C.小仲马《茶花女》D.屠格涅夫《父与子) 3.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实词“亡”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B.河曲智叟亡以应(死亡) 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逃亡)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4.教师讲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列举蕴含哲理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5.教学《爱莲说》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师列举应用该手法的其他诗词来说明,下列诗词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B.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 C.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D.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6. 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语句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 )。 A.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D.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7.《故乡》中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体会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B.理解环境描写对主题的重要意义 C.分析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缘由 D.通过梳理情节感觉人物的性格特点 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随文学习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对语法修辞教学目标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要系统并完整地讲授实用的语法修辞知识 B.要根据语文学习实际需要适当指导和点拨 C.语法修辞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 D.学习语法修辞不宜单纯让学生识记各种概念 9.学习《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给父母听;对喜欢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模仿本文的写景方法,尝试写夏景、秋景或者冬景。根据兴趣选做其中一项。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营造出民主的学习氛围 C.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2015年11月1日教师资格证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5年11月1日教师资格证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教学孟浩然《过故人庄》,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五言律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B李商隐《夜雨寄北》 C白居易《观刈麦》D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答案]A 2.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下列符合的是()。 A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 B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4.写完古诗后,老师让学生对诗词整理,下列诗词全部表达离别情绪的是()。 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王观的《卜算子》(水是横波)

B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岑参《走马川行奉封大夫出师西征》 C王维《送元使安西》和李贺《雁门太守行》 D崔颢《黄鹤楼》和李白《渡荆门送别》 [答案]A 5.教师指导学生练字时,向学生介绍不同字体的特点,下列字体中具有“点画替代”“笔画简省”“笔顺改变”“方圆兼备”等特征的是()。A篆书B行书C 楷书D隶书 [答案]B 6.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对编者的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明确论题B 梳理行文思路C区分观点与材料D 把握论点及过程[答案]D 7.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B说明条理清晰明了 C借用场景渲染气氛D讲究语言准确并恰当 [答案]C 8.教师向学生推荐几本传记作品,下列不合适的是() A.《骆驼祥子》(老舍) B.《童年》(高尔基) C.《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 D.《忏悔录》(卢梭) 【答案】A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级中学)

2017年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答案】C。解析:C中的意境与《沁园春·长沙》中的意境都比较壮美,都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A项的“枯藤”、B项“猿”、D项的“霜”则都比较伤感、肃杀。 2.【答案】A。解析:《过秦论》是必修三第3单元的一篇自读选教课文,是议论性的史传散文。《赤壁赋》为必修二第3单元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鸿门宴》为必修一第2单元的一篇古代记叙散文。《陈情表》是必修五第2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以上课文均出自课标实验版语文教材) 3.【答案】D。解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应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所以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引导、启发学生思路,并非控制学生的思维。 4.【答案】C。解析:C项,王安忆的《长恨歌》,从女性的意识与审美的角度描写社会人生,表现女性生活,通过一个女人的一生讲述了一座城的故事,对于城市的体验,与女性关于日常生活的操持纠结在一起,难解难分,表达了女性的独特关怀。A项,《白鹿原》讲述的是家族兴衰的故事,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同时,也触及社会的各个层面。B项,《红高粱》作为战争题材的小说,表现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原始野性、质朴强悍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渴望,红高粱是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象征。D项,《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四部作品的选文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小说欣赏》中,《白鹿原》属于“家族的记忆”专题,《红高粱》属于“烽火岁月”专题,《长恨歌》属于“女性的声音”专题,《平凡的世界》属于“情系乡土”专题。 5.【答案】D。解析:题干中诗句运用了互文,互文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两个部分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D项无互文。 6.【答案】B。解析:本单元没绝句,因此无法学习绝句的特点。 7.【答案】A。解析:设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是为了让学生结合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活动或创设情境,练习写作和口头交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8.【答案】A。 9.【答案】D。解析:“狐”,名词,狐狸,在这里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10.【答案】A。解析:没有指导学生阅读,题目侧重的是读写相结合。 11.【答案】D。解析: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对于语文教材我们不仅要从大局上进行把握,更要注重语言深层的赏析,不能脱离课本,注重对关键字词句的把握。 12.【答案】A。解析:没有体现合作的学习方式。 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的口头评价的启迪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这也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启发点拨的最佳契机。所以正确答案选D。

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详解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开展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师资格证《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实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掌握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选择作业。 (三)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能力 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适时地根据学生反馈优化教学。 (四)科学课程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 1.科学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科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物理中的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知识的基础知识;大学化学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物学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进化论的基础知识;大学自然地理和天文学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