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江苏省人口地域分布

江苏省人口地域分布

江苏省人口地域分布
江苏省人口地域分布

江苏省人口地域分布及其原因分析

1前言

人口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任何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不仅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发生和发展有其时间上的阶段性,而且又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其演变过程和组合类型均有其鲜明的地域差异。从整个中国来看,人口地域分布是以“胡焕庸线”即“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大,西南半壁人口面密度小。人口分布的趋势明显的趋向于沿海低地平原,并且海拔越高,人口越稀疏,距海距离越大,人口越稀疏。

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的中心, 与上海市共扼长江入海之门户。东濒黄海, 西连安徽, 北与山东相接, 东南与上海和浙江毗邻, 全省国土面积为10.26 万Km2, 占全国总面积的1.05% , 2010 年底人口总数为7869.34万人,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9% , 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较大, 这种较大的南北差异造成了人口分布的南北差异。因此,我利用江苏省统计年鉴2005年至2010年人口密度数据,对江苏省人口地域分布进行了研究。因人口密度指标提供的是一个平均值,对江苏省而言,以13个地级市人口密度为研究对象,所以该指标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地理意义。同时,这个研究可以看出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化及特征,并依此研究成果可进一步分析城市化进程、预测就业需求和消费需求等,进而指导相关部门进行人口空间规划。

2 江苏省人口地域分布现状

图1 2010年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图

从图1可以看出,2010年江苏省人口地域分布不均匀,按照地区分布来看,人口主要分布在苏南和苏中地区,苏北地区人口密度相对于苏南和苏中地区来说总体比较低。苏南地区,人口主要集中于苏锡常地区,并以无锡市为圆心,形成一个都市圈。另外,南京市人口密度也比较高。苏中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南通市,其次是泰州市,扬州市人口密度最低。苏北地区密度最大的是徐州市,这与正在建设中的徐州都市圈有一定的关系。宿迁市、连云港市人口密度次之,淮安市和盐城市人口密度最小。

表1 江苏省2005年至2010年人口密度数据

地级市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徐州市822 830 836 841 851 864

连云港

630 639 643 651 654 664

宿迁市613 619 621 625 632 639

淮安市524 529 530 533 530 535

盐城市471 474 477 478 479 481

泰州市866 869 864 864 869 872

扬州市688 691 692 693 692 697

南京市905 923 938 949 957 960

镇江市696 699 699 699 702 704

常州市804 811 815 818 821 825

无锡市946 956 964 970 973 1008

苏州市715 726 736 742 746 751

南通市963 962 958 955 953 954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05年~2010年数据

通过表1 ,我们可以看出,从2005年的数据来看,人口密度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序,得到的结果为:南通市、无锡市、南京市、泰州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镇江市、扬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其结果为:无锡市、南京市、南通市、泰州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镇江市、扬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

由表1以及2005年和2010年13个地级市的人口密度排序来看,江苏省13个地级市人口密度,总体来说,处于不断上升阶段。但是,南通市人口密度在逐渐变低。在2006年之前,南通市人口密度一直处于最高的位置,从2007年开始,无锡市、南京市分别赶超了南通市,使得南通市人口密度处于第三的位置。另外,盐城市的人口密度一直以来都是处于最低的位置。

3 人口地域分布的影响因素

3.1 自然因素

一般说来,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选择那些气候良好、水源可靠、土地平坦肥沃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居留地,在这里用同样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人口也易于繁殖;在那些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人们纵使能够适应环境,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这对农业生产影响尤其显著,人口也难以增值。

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很多,它们彼此之间多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从地形方面来看,江苏地处江淮平原,地形以平原为主,江苏省的平原面积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0%以上,主要有苏南平原、苏中江淮平原、苏北黄淮平原组成。因此江苏省境内地势平坦开阔,各个市海拔差距不大。从气候上来看,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基本以淮河为界。各地平均气温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降水量丰富。从南到北为湿润区向半湿润区过度。由此看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从南到北,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过度,但可能相差不大。从水文上来看,江苏跨江滨海,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全省大部分地区水系相当发达,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2900多条,陆域水面面积达1.73万平方公里,水面所占比例之大,在全国各省中居首位。江苏省主要的河湖有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太湖、洪泽湖。从资源方面来看,全省地跨华北地和扬子准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有色金属类、粘土类、建材和稀有金属类、特种非金属类矿产是江苏矿产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如滩涂、海洋生物资源、植物资源等等。苏北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从而为本区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提供了重要条件。

3.2 生产力发展水平

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归根到底还要通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而起作用。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造成经济结构的地域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

表2 2010年13地级市三产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2011年统计年鉴

由表 2 可以看出,尽管江苏省的生产力水平在全国来说比较高,但是省内各市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首先按照地区划分来看,地区总产值苏南最高,其次是苏北,最后是苏中,而且三者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三大地区尽管都是第二产业增加值最高,说明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但是苏北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苏南地区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其增加值均远远超过苏中和苏北地区。

接下来从各个市来看,地区总产值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苏州市、无锡市、南京市、南通市、常州市、徐州市、盐城市、扬州市、泰州市、镇江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宿迁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盐城市最高,镇江市最低。第二产业增加值苏州市最高,宿迁市最低。第三产业增加值苏州市最高,宿迁市最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依然是苏州市,最低的依然是宿迁市。

由此看来,苏南地区生产力水平是最高的,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最高的。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就业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工资水平高,而且医疗服务、社会福利等都比较理想,教育水平比较高,升迁的机会也比较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本地人口继续在本地生活,大量外来人口相继在此安家落户,最终使得苏南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而苏北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低。所以,总体来说,人口密度是最低的。

3.2 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

人口的地域分布都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历史的继承性,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改变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其变化又表现出较大的惰性。越是历史悠久的地区,这种烙印就越深刻,在中原汉族地区,人口增殖的时间长,密度也较高;而少数民族聚居的大多数地区,因开发历史较短,人口增殖时间短,迁移人口数量有限,人口分布一般较稀疏。

南京市作为六朝古都,开发历史较长,人口增值的时间比较长,人口密度大。另外,南京市是江苏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南京市还是建设中的南京都市圈的中心,所以人口密度大。苏锡常地区和南通市,因距离上海市比较近,所以借助上海市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快发展速度,使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所以人口密度较高。而苏北地区,没有像上海这样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作为依托,因此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发展速度较慢,虽然与苏南地区实施“一对一帮扶”政策,但是发展的程度还是比较低。徐州市作为在建中的徐州都市圈的中心,其人口密度相对于其他的苏北各市来讲,比较高,这与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有关。

4 总结

影响人口地域分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因素会影响人口的地域分布,但这仅仅只在研究范围比较大的地区才有用,而对于江苏省来讲,江苏省内的自然环境相差不大,所以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大。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对人口地域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力没有生产力水平来得大。

因此,在生产力水平的地区差异的影响下,江苏省人口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苏中地区人口密度比苏南低,苏北地区人口密度最小。

参考文献:

[1]闫庆武,卞正富,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的人口分布的差异研究,现代人口,2008年第5期

[2]闫庆武,卞正富,张萍,王红,基于居民点密度的人口密度空间化,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9月

[3]张连均,张晶,侯晓慧,张大鹏,蒋捷峰,江苏省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2010年8月

[4]马颖忆,陆玉麒,张莉,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2月

[5]唐华秀,马劲松,战金艳,邓祥征,江苏省人口数据空间离散化研究及其精度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7月

[6]闫庆武,卞正富,人口空间分布的异质性测量,地理研究,2009年7月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 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近50 年的发展,通过图1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图1 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①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南距三亚164 公里,北距漠河2470 公里,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③除此之外,气体因素,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目前,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27 % ,社会劳动者总数中,农业占60 % ,这说明中国乡村人口分散的分布模式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耕地的地域差异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据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正相关, ④说明农业耕地是目前制约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最基本

全国个区县人口分布明细

东北地区:(3个)黑龙江、吉林、辽宁 黑龙江:2018年2月,黑龙江省共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行署;有63个县(市), 其中县级市19个。截至2017年末,黑龙江省常住总人口为3788.7万人。 哈尔滨市:常住人口1066.5万人,道里区年末户籍总人口72.80万人;南岗区10184人;道外区90.6万;平房区19.2万;松北区20.2万;香坊区92万;呼兰区61.9388万人;阿城区596856;依兰县40.9万;方正县225639人;宾县579303人;巴彦县59万;木兰县26.55万;通河县25.5万人;延寿县25.2601万人;尚志市584225人;五常市918622人. 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市总共分7区,9县(市),七区:龙沙区34万、建华区 29万、铁锋区29.3万、富拉尔基区25.619万、昂昂溪区10万、碾子山区8.1万、梅里斯达斡尔族区17.1万。九县(市):甘南县39万、龙江县60万、克山县53万、克东县29.9万、依安县49.3万、拜泉县59.6万人、泰来县32万、富裕县30万、讷河市。

江南新区18万,下属县市,海林市37.79万人,宁安市42.23万,穆棱市30万,绥芬河市7.01万,东宁市20.72万、林口市43.7万。

县:桦南县46.86万、桦川县20.28万、汤原县25.52、抚远县12.66万,2个县级市:同江市17.97万、富锦市43.71万。 山4.48万、兴安7.4万、东山17.4万

16.4万。肇州县38.万7、肇源县38.8万、林甸县24.4万、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23.3万。

鸡东县 宝清县、友谊县、饶河县四个辖县,

江苏省概况

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一)江苏省概况 1、行政区划 江苏现有13个省辖市,下辖105个县(市、区),其中24个县、26个县级市、55个市辖区。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975个乡镇,其中建制镇877个,村委会15644个。 图1:江苏省地图

2、土地面积与人口 1)面积 全省总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1%,列第24位。其中平原面积7.06万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和17%,低山丘陵占14.3%。 2)人口与人口结构: 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消息显示,根据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省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43828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277094人,增长5.75%,年平均增长率为0.56%。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那么江苏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为5.871%。截止2011年末,江苏省常住人口总量为7898.8万人,较2010年末增加29.46万人,增长0.37%,低于近几年的增幅,表明江苏省人口增速趋缓。主要原因是全省自然增长人口和流动人口增长均有所下降,从而使得总人口增量减少。 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767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5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之首。同时,江苏社会抚养比进一步降低到了31.39%,即一个劳动年龄人口仅需供养0.31个非劳动年龄人口,保持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下降趋势。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江苏省每平方公里增加了55人。对于这个地域面积小、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短缺的省份来讲,较高的人口密度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将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但与此同时,江苏省少儿人口规模和比重逐年降低、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逐年增加,人口年龄结构总体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特点,正处于人口负担较轻、劳动力资源丰富的黄金时期。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230180人,占13.01%;15-64岁人口为59861916人,占 76.10%;65岁及以上人口为8567807人,占10.89%。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江苏少儿人口规模减少439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增加206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6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5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13个百分点。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917人上升为1081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039人上升为1614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6372人上升为3867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2881人下降为24176人。全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9953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698203人,文盲率由6.31%下降为3.81%,下降2.50个百分点。

《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预测》解读

《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及预测》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二〇一三年一月

摘要 研究城镇居民消费对于研究一个地区的经济现状、经济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分析研究2006年至2011年间,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规律等,采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简称ELES)”作为基本方法,结合当前江苏省经济发展现状、居民生活水平现状等分析城镇居民消费。从中得出,近年来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趋于稳定;在消费结构上,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收入对于消费的拉动不足。同时,建立回归模型,对今后几年江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消费结构与消费趋势作出预测。结果得出,江苏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继续上涨,恩格尔系数稳定地小幅下降,教育等项目的消费日趋增加。最后从政策、消费结构等方面对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边际消费倾向

ABSTRACT The study of urban residents’consumption for the study of a region's economic situ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sumption level of urban residents,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11.Then we will use Expended Linear Expendure System as the basic method, anglicizing the urban residents' consumption through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living standards in Jiangsu Province.As a resul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umption level of urban resid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stabilized;O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the lower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lack of income for the consumer pulling.At the same time, create a regression model to make a forecast for the next few years, Jiangsu urban residents disposable income, consumer spending,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trends. The results obtained, the disposable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consumer spending continues to raise, the Engel coefficient steadily declined slightly, the increase of consumer education and other projects. Finally, results from the policy, consumption structure recommend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Urban residents' consumption; Expended Linear Expendure System;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江苏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江苏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一、全省常住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3]为7865990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 日零时的743828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277094人,增长5.75%,年平均增长率为0.56%。 二、家庭户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家庭户[4]24393386户,家庭户人口为7168009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3人减少0.29人。 三、性别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9630233人,占50.38%;女性人口为39029670人,占49.6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58下降为101.54。 四、年龄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230180人,占13.01%;15-64岁人口为59861916人,占76.10%;65岁及以上人口为 8567807人,占10.8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6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4.5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13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506817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269779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041750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01686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917人上升为1081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039人上升为 1614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6372人上升为3867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2881 人下降为24176人。 全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995352人,同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分析

预测江苏省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趋势 ——资环10级徐俊飞201032020102 摘要:本文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人口数为主导因素,根据江苏省2000~2009年总人口增长的客观现实,定量描述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以此预测20年后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总人口,城市化,定量,预测 一、引言 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随着采自国内外的大量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将会进一步改善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区域经济活动的效率,从而带来新的城市化空间的扩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江苏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2.6%,较1990年的21,6%提高了21个百分点,但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也较大。本文通过比较江苏省各区域城市化水平,研究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及其形成原因,以揭示城市化发展变化特征。 二、建国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历程 江苏是近期城市化水平上升最快的省份之一。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重工业化倾斜战略的推动,城市化水平从14.8%上升到16.5%,二元户籍制度尚未建立,城乡之间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2)波动倒退阶段(1958-1978年)。1979年以前,由于受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十年动乱等的影响以及户籍制度作为管理和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手段,出现了水平低、波动大、

江苏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3年数据分析报告2020版

江苏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3年数据分析报告 2020版

报告导读 本报告剖析江苏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重要指标即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把握江苏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发展规律,前瞻未来发展态势。 江苏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处理。无数据不客观,借助严谨的数据分析给与大众更深入的洞察及更精准的分析,体现完整、真实的客观事实,为公众了解江苏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提供有价值的指引,为需求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江苏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目录 第一节江苏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现状 (1) 第二节江苏省人口出生率指标分析 (3) 一、江苏省人口出生率现状统计 (3) 二、全国人口出生率现状统计 (3) 三、江苏省人口出生率占全国人口出生率比重统计 (3) 四、江苏省人口出生率(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江苏省人口出生率(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国人口出生率(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国人口出生率(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江苏省人口出生率同全国人口出生率(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江苏省人口死亡率指标分析 (7) 一、江苏省人口死亡率现状统计 (7) 二、全国人口死亡率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江苏省人口死亡率占全国人口死亡率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江苏省人口死亡率(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江苏省人口死亡率(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国人口死亡率(2017-2019)统计分析 (9)

人口空间分布解读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也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状况,并影响其动态分布特征。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同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其动态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均衡布局,促进人口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研究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胡主席在报告中又提出新的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跟之前研究相比较,有关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学术研究并不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用经济承载力指标考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探讨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己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2014年总人口己达1732.76万人。重庆市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重庆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口容量和自然、经济承载力方面研究重庆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人口研究还不是独立的研究课题,它只是在研究空间问题时被涉及的某一个相关方面。主要代表学者有伯吉斯、霍伊特、罗西等人类生态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1951年Clark以20多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呈指数式衰减趋势,也就是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呈现负指数的关系; Sherratt和Tanner随后研究得出新的人口密度理论模型一正态密度模型,Smeed提出了负 幂指数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地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数量模式,人们的迁居行为和因人口集聚形成的住房链问题。主要代表学者有克拉克、西蒙斯、劳瑞、摩尔、贝尔、布朗等。1969年,Newling 等深化了Clark理论模型,用二次曲线替代了一次变量,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以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等社会结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代表学者有哈维、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派。90年代,美国人口分布研究主要以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和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为主,此外还

中国的人口练习题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一、学习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 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 二、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难点: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自主学习·知识提炼 知识点一数量世界第一 我国总人口为亿,人口特点是人口,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数量世界第一:A、总量:2000年达12.95亿;占世界21.2%。省区分布:最多:省;最少:澳门。 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A、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条件的改善。 (2)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B、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呈直线上升。 知识点二人口分布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市到云南省市。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地区人口密度小。 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带来问题:①生态失衡(或环境恶化);②就业压力增大,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或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交通拥挤等);③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减少(或资源短缺),制约经济的发展等。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典例精讲 考点一人口分布人口问题 【例1】2003年统计数据显示:西藏国土面积为122万平方千米,人口270万;江苏国土面积为10.26万平方千米,人口7406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 B.西藏自治区面积大,所以人口密度也大 C.江苏省地处沿海发达地区,所以人口多 D.平原地区人口多,高原、山地地区人口少 解析:此题考查了我国人口的分布和人口密度的计算,通过计算,我们很清楚的得出这样的结论,江苏省的人口密度远远大于西藏;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西藏位于西部内陆,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就人口密度来说,东部的人口密度大于西部,临海、沿河、沿湖的地区,平原和盆地地区,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相反,干旱荒漠、山地和高原,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答案:B 方法指导:人口密度是一个地方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人口/面积,单位是人/平方千米。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较稀疏。 【变试题1】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林家渡和李家坪两个村庄2018年度人口的调查,获得了如下资料: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地域及简介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地域及简介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和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数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和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数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和职工基本医保参保 人数进行深度剖析,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和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数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和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数专题报告的数 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 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和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数数据专题报告 旨在全面梳理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和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数 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和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数现状 (1) 第二节江苏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指标分析 (3) 一、江苏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现状统计 (3) 三、江苏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占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比重统计.3 四、江苏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江苏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江苏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同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 (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指标分析 (7) 一、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占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比重统计分析.7 四、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8)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姜婷)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学号:10160114 姓名:姜婷班级:10级地科一班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人口地域分布主要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和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 中国人口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这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准,西北人口密度较小,东南人口密度较大。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中国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地区,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稀疏。若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向云南省的腾冲划一直线,其东南一侧占总面积42.9%,人口占94.3%,西北一侧分别为57.1%和5.7%。1995年前者(含港、澳、台)平均人口密度高达284人/平方公里,后者仅为13人/平方公里,相差达21倍。如果自黑龙江省边境的黑河市至云南省边境的瑞丽县城划一条直线,此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43%,人口却为全国的94.3%,而该线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只有全国的5.7%。 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中国人口分布除在水

江苏省1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具体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江苏省1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具体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 版

序言 江苏省1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具体情况数据解读报告从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15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江苏省1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具体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江苏省1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具体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江苏省1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具体情况数据解读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江苏省1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具体情况数据解读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江苏省1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具体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江苏省1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具体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江苏省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指标分析 (3) 一、江苏省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三、江苏省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占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比重统计 (3) 四、江苏省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江苏省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江苏省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同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 分析 (6) 第三节江苏省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江苏省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江苏省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占全国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江苏省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江苏省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

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和世界人口问题的体现及人口与.

题目:一、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二、世界人口问题的体现及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二、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1、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总量庞大,其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1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俊,气候干冷,人口远为稀疏。若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向云南的腾冲划一直线,其东南一侧占总面积的42.9%,人口占94.3%,西北一侧分别为57.1%和5.7%。2000年年前者(含台湾、香港和澳门平均人口密度高达296人每平方千米。相差达21倍。在东南一侧,以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稠密,如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每平方千米,长江中下游平原超过900人每平方千米,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也达600~700人每平方千米;在西北半壁,人口主要集中与河谷地带和绿洲,大面积上人口均极度稀少,其中以藏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无人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10。此外,帕米尔高原、阿拉善高原、呼伦贝尔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1人每平方千米左右。 (2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1995年,距海岸200km 范围内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58人每平方千米, 200~5000km范围内为226人每平方千米,下降了一半还多, 500~1000km范围内160人每平方千米,下降近2/3,1000km以上仅 为23.6人每平方千米。 (3人口主要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高程呈密切的负相关。1995年海拔200m以下的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64.9%,200~500m为 17.2%,500~1000m为7.7%,1000~2000m为8.9%,2000~3000m和3000m以上分别仅

由地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动态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李馨桐

由地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动态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李馨桐学号:1251410047 日期2012.1.22 摘要:本文通过近百年人口分布地图及数据,详细研究了我国人口分布规律,即东南人口密聚、西北人口稀疏;不同的行政区域,人口密度相差悬殊,但都形成了各自的人口中心;人口重心经度向东、纬度先升后降,总体偏东南。大致预测了本世纪人口分布变化趋势,即人口分布现有的不均衡却相对于发展相适宜的人口分布状况将持续很长时间。但晋陕甘宁及东北地区随着技术的提高与国家政策的配合,移民将增加。黄河、长江及东南沿海仍为人口分布最密集区。川黔滇区由于长年的人地饱和,地质灾害频繁,人口将减少。蒙新、青藏伴随着西部开发的号召人口将稳步增加。 关键词:人口分布因素特征动态变化趋势 一、地图分析人口分布动态变化 1.人口分布概念 1980年有人提出,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定居在一定地区的人口数量”。后来又有人概括为“人口在地面上某一区域内所占的空间位置”。以后的研究证明这种定义是初步的、不完全的。只注意了空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范畴—时间。因此,有人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趋于全面的定义,即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某一时间的集聚状况,时间方面表现为静态分布和动态分布,空间方面表现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还有人认为人口分布是“人口数量、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变动(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人口质量以及人口构成的组合所形成的地域结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差异性。”这两种定义虽然说法不同, 但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内认识人口分布问题是共同的。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指出“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他认为,研究这种过程在时间上的演变和空间上的差异是人口地理学的中心内容。这一定义是比较简明的、全面的。胡先生也认为人口地域分布是涉及到人口再生产、人口结构、城镇化、迁移、人种和民族分布等许多方面的广泛概念。但在狭义上理解的情况下,则把人口分布只看做是人口数量地域差异的状况。 2. 人口分布的现状及变化 对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目前论述的较多。从各个不同侧面分析了以下几点: (1)从全国来看,东南人口密聚、西北人口稀疏。 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的“缓浑——腾冲线”是体现我国人口地区分布差异的一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如1989年南京市市区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119万人、1539万人和2519万人,合计达5177万人,相当于市区人口每人流动21次。而广大农村经济水平低,有的地理位置也很偏僻,外来人员少,流动人口就少得多。其中中国东部各县1年人均流动约数次,如辽宁省岫岩县1987年为5.49次,安徽

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 2019版

序言 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对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情况做出全面梳理,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情况的理解,洞悉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情况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江苏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指标分析 (3) 一、江苏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现状统计 (3) 三、江苏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占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比重统计.3 四、江苏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江苏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江苏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同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 (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指标分析 (7) 一、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占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比重统计分析.7 四、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8)

人口地域分布研究论文

摘要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一般的理解即狭义的理解,则限于人口数量、密度等以地域差异情况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本文利用临沂市1996年、2001年、2006 年和2011年的年末总人口、土地面积、各县区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数据,通过对临沂市各区县人口分布的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和集中指数这一系列的指标的计算,定量地表达了临沂市各区县的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人口地域分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经济规律。初步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与地形地貌、经济水平等的密切关系,最后从人口密度和人口集中指数及其变化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临沂市未来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人口地域分布;人口密度;人口集中指数;驱动因素分析

ABSTRACT 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opulation space form.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that is understood in its narrow sense,it is limited to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with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rules.So this paper use of Linyi city 1996,2001,2006 and 2011 at the end of the total population,land area,the population and the counties land area data,through to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of linyi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not balanced index,the gini index and focus on a series of index of the index calculation,quantitative in expressing the linyi each area county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change.Population,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is a social economic phenomenon,it is natural factors,but decisive role is the social economic law.Preliminary use the data analysis and topography,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level,and finally from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change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linyi future trend. Keywords: populatio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opulation density;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driving factor analysi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