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周四下午,我们学校请来了苏亚男法官,给六年级的学生做了一场题为“不良行为离犯罪有多远”的法制报告会。通过一个个青少年不良行为导致犯罪的案例,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这些案件,让我们知道了那些和我们年龄差不多大的青少年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我想,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法律意识不强,总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会触犯法律的,等到事态扩大,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这其中有很多青少年是因一时冲动杀了人,如果当时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杀人会有什么后果,也就不会弄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犯了罪,就要坐牢,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把自己的一生都毁掉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青春时期,朝气蓬勃,斗志昂扬,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美好时光。而有些人却把这美好时光,全浪费在昏暗而没有自由的小黑屋里。

所以,我们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学会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不再作出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事情。

在我们身边,有一些同学总是犯错,那是因为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总认为自己只要不去杀人放火就行了,犯点小错有什么大不了的呢?试想,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没有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会做出打人、骂人甚至偷窃等坏事,这不仅给自己的个

人形象抹黑,而且会渐渐腐蚀自己的心灵,不及时改正,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同学们,为了我们能够健康成长,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改掉一切不良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当代小学生吧!

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

第四课《自我保护,自我防范》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撑起自我保护伞》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撑起自我保护伞课时 2 课标 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 价值观培养和增强学生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知识与能 力 了解获得法律帮助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依法进行自我保护 的能力。 过程与方 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了解获得法律帮助的 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依法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培养和增强 学生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教学重点获得法律帮助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获得法律帮助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准备自学用题、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教师请学生阅读本课教材阅 览人生栏目中《一个勇敢而特殊 的目击者》.(或请一位同学来叙 述这个故事,注:叙述故事时不讲 对侯青青的评价,让学生来评 价.)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内容,独立完成自学题 的内容。 1、完成课本43的内容。 2、当你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 你认为该怎么做() A、向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各种 组织投诉,要求调解 B、到法院打官司 C、打官司遇到经济困难,可以获 得国家的法律帮助 D、可以求助律师事务所、公证处 等机构给予帮助 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 容,完成自学习题。 各小组长汇总不会, 不理解的问题。

合作探究材料:九年级小颖多次受到一伙 不法分子的勒索。 思考:(1)你认为小颖再三遭到 不法分子勒索的原因时什么? (2)小颖自身有什么原因? (3)如果你是小颖你会怎么 做? 学生小组合作,各小 组长小组长做好记 录,组织好本小组 的讨论,并发言。 交流展示老师总结,点拨。出现意外时, 用什么来保护自己”,用智慧保 护自己。 各小组长代表发 言,其他组员补充。 巩固练习1、在我国有两部专门保护成年 人健康成长的法律,这两部法律 是:,。 2、你对生活中可能面对的不法 侵害,在进行自我保护时应 ①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和歹徒 顽强拼搏到底 ②提高警惕,用智慧保护自己 ③寻求法律或他人的帮助 ④拉帮结派,给不法分子以致命 打击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随堂练习,交流己 选择答案的原因。 拓展提升 材料:王丽父母不让网络上学,回家 和他们一起买卖。王丽想读书,请你 帮帮她,他该怎么办? 小组合作探究,小 组长做好记录,组 织好本小组的讨 论,并发言。 板书设计 撑起自我保护伞 一.寻找勇气 二.出谋划策 1.依法进行自我保护 2.寻求法律帮助 3.向社会团体和各种组织求助 作业设计说一说:保护自己的口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上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二是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在教学设计上,通过“为什么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怎样提高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这样一个线索来展开。当然,这两个问题从教材编排上来看,着力点在第二个问题上。但是,从教育对学生终身的影响来看,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学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当然,从本堂的设计上,重点还是检测并补充、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因此,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就定为:学习和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教学观测,

医学心理学-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

医学心理学习题-第八章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 1.持“如果个体的潜能遭遇挫折和干扰,就会导致心理和行为的错乱。”这种观点的理论模式是:()I A 社会模式 B 人本主义理论模式 C 心理动力学模式 D 行为模式 [答案] B 2.精神病科医师在判断就诊者是否有心理异常时经常采用的判断标准是:()II A 以经验为标准 B 社会适应性标准 C 病因和症状是否存在的标准 D 以上都对 [答案] D 3.在下列疾病中,不属于神经症的是:()II A 疑病症 B 强迫症 C 孤独症 D 焦虑症 [答案] C 4.用“潜意识冲突假说”来解释异常心理的原因的理论模式为:()I A 心理动力学理论模式 B 行为模式 C 人本主义理论模式 D 医学模式 [答案] A 5.认为“异常心理是由生物学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的理论模式为:()I A 行为模式 B 心理生物学理论模式 C 心理动力学模式 D 社会模式 [答案] B 6.判断心理活动正常与否时,相对更客观的标准是:()III A 以经验为标准 B 社会适应标准 C 心理测验的标准 D 以上都是

[答案] C 7.在下列症状中不属于知觉障碍是:()III A 错觉 B 幻觉 C 感知综合障碍D幻想 [答案] D 8.在下列症状中不属于意志障碍的是:()IV A 意向倒错 B 违拗症 C 矛盾意向 D 意志缺乏 [答案] B 9.CCMD这一精神疾病分类体系的制订国度是:()II A 美国 B 欧洲 C 中国 D WHO [答案] C 10.弗洛伊德的焦虑分类中不包括:()III A 现实性焦虑 B 神经症性焦虑 C 压抑性焦虑 D 道德性焦虑 [答案] C 11.关于焦虑,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III A 焦虑的主题是危险 B 过度焦虑即造成应激 C 焦虑往往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激活乱 D 焦虑有时是无意识的 [答案] D 12.持“焦虑是由知觉、态度与信念的冲突引起的”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派是:()III A 精神分析学派 B 学习理论 C 认知学派 D 人本主义学派 [答案] C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课——教学设计 张金涨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课——教学设计 萩芦中心小学张金涨教学目标: 1、不良行为的认识。 2、不良行为的表现。 3、不良行为的分类。 4、如何杜绝不良行为,怎样与法律渗透。 重点:哪些是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难点:如何杜绝不良行为,怎样与法律渗透。 教学方法:讲解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学生早退,迟到是什么行为?出示图片,分析图片的内容。 二、授主题活动 1、出示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2、让学生了解现在中国违法犯罪的记载,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犯罪总人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青少年犯罪人数高达15万人数。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数的影响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 3、分析违法和犯罪的内涵,并加以区别。违法:是公民个人或者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它表现为行为人不履行守法义务,超越法定行使权利的界限,对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造成破坏和侵害。社会危害性是一切违法行为的根本特征。 犯罪:是指严重违反国家法律、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并根据法律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 三、师生互动交流

1、大家谈:问题 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2、对不良行为进行分类,讲解。 严重不良行: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非法行为: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六)多次偷窃;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八)吸食、注射毒品; (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中度不良行为: ?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未成年人不得有以下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成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的行为;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法制教育课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 远离违法犯罪方城县独树镇第五初级中学马书明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方城县独树镇第五初级中学马书明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 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调查周围同学存在那些不良行为,搜集不良行为走向违法犯罪的案例。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相关链接等辅助教学内容提供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及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搜集有关案例。

教学方法: 讨论式、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 二、授新课 名词解释: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I:不良行为类型及形成原因 请同学们思考: 问题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

《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教案 新乡市外国语学校刘金洲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陕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自我保护、自我防护》箱三课时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末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及不良行为与犯罪的联系的了解,从而能够自觉的抵制不良行为,防违法犯罪,提高表少年自我防犯的意识,和能力,以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说这一内容是第一单元《不断完善自我》的基本要求和社会要求。 教材内容: 《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这一目,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表现,以及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知道14岁以上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法律责任;二是,对未成年人存在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个人要知道怎样树立防范意识,学会自我防范,同时要求社会也应该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学生分析 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缺乏认识,法律意识淡薄,辨别能力较弱,对自我防范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导致一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事实告诉我们,青少年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极为重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对杜绝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确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杜绝不良行为。 2、能力: 提高青少年自我防范能力、增强自制能力。 3、知识: 知道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表现,以及不良行为与犯罪的联系;了解增强自我防范应注意的问题;了解预防不良行为,矫治严重不良行为,全社会应该创造的必要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表现,以及它们与犯罪的联系。 2、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2017秋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

第十一课树立防范意识 项目一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 (设计教师:山东省济南育文中学)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防微杜渐的思想。 2.能力目标 掌握预防不良行为的方法,培养明辨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知识目标 了解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发展过程;知道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的概念,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制作教学使用课件,搜集与本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影音资料,搜集反映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的生活图片,认真研读课本和教参,进行相关问题梳理。 环节一:法律知识点击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本法。它是除《未成年人保护法》外又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

法律。 【教师过渡】刑法告诉我们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又该受到怎样的刑罚处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又会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示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部法律。 (设计意图:从单元整体结构看待两课之间的关系。两节课分别以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线开展教学,既突出法律的主线,又明确了法律的作用和相关规定;既回顾了上节课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启航。) 环节二:学法律明是非 【教师引导】在该法第三章、第四章分别列举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 【屏幕展示】 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六)多次偷窃;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八)吸食、注射毒品; (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教师提问】通过对比分析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之间有着怎样的区别?又有着什么联系?

《杜绝不良行为》教案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二、杜绝不良行为(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保护未成年人的方式、原则及重大意义; (2)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重大意义; (3)了解常见的严重不良行为的种类及其危害; (4)在实际生活中,要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2.情感态度观念 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 3.运用 学会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自己和他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能自觉抵制吸毒、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赌博等严重不良行为,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严重不良行为危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从理论上看,该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本课教材第二课时占用了很大篇幅,占据很重的分量;从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来说,严重不良行为会诱发犯罪,危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三大严重不良行为,是对近些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诱因的科学总结。它的提出是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上的一种警示,从某种角度说也是对青少年的保护。在实践中,把严重不良行为上升到法律层面,是从国家层面来加强未成年人对犯罪的预防;在实际生活中,对严重不良行为、不良诱因和不良侵害的自我防范,是从未成年人个体角度来预防犯罪,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所以该内容是教学重点。 把握这一重点问题,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 (1)由学生阅读教材中该部分的相关链接内容,明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关于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学会判断实际生活中,什么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2)充分认识三大严重不良行为的特点和危害性。吸毒不仅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传播疾病,而且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提供了市场,诱发暴力、凶杀、黑社会以及其他刑事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历来为国家法律严厉禁止。毒品是全人类的公害,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涉及,而当前青少年已经成为毒品的最大受害群体,有的未成年人开始涉足毒品,给他们的身心造成极大危害。所以要坚决杜绝吸毒。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淫秽性,格调低下。它会导致青少年意志消沉,无法安心学习,诱发多种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赌博和变相赌博都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不仅会助长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投机思想,造成因嗜赌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而且会诱发盗窃、抢劫、诈骗、甚至图财害命等犯罪,所以为国家法律所禁止。

远离不良行为习惯、争做遵纪守法学生

法制教育课讲稿 主题:远离不良行为习惯争做遵纪守法学生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有关法律的话题,我感到非常高兴。面对青少年犯罪不断上升,未成年人也时常受到无辜伤害的现象,我们作为法律工作者,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同学们每天生活在阳光下,你们的生活是幸福的,既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在家又倍受父母和亲人的宠爱,可是你们知道吗?在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里,仍有一些与你们同龄的孩子不能像你们一样拥有自由和快乐,他们有的成为侵犯别人,给别人造成伤害的青少年罪犯,也有的成为被罪犯侵害的目标,成了无辜的受害者。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一些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又是什么原因使一些青少年受到无辜的伤害呢?经过深深的思考与工作的实践,我们发现,他们当中有的是因为对法律的无知,不懂得什么是犯罪,或是对法律轻视,故意以身试法而误入歧途,有的是因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成为犯罪分子的猎物。今天,我将重点讲述如何预防犯罪以及同学们如何远离社会不良因素的伤害和保护自身安全等问题。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中很多犯罪分子与他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有着必然的联系。小时候的不良习性如果不及时改正,对

我们学生来说危害是极大的,因为以后很有可能发展成犯罪。我曾看到过一个讲述有关习惯方面的资料,资料里说:一种行为重复了若干次就会形成习惯,而一个习惯重复了若干次就会形成一种观念,而一种观念在你脑海中出现若干次后就会成为一种信念。可想而知,习惯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一个好习惯会让你终生受益,一个坏习惯却会让你终生遗憾。在工作中我们有很多与青少年接触的机会,我们了解到,有些学生在不自觉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看似平常,但却蕴含着潜在的危机,它会潜移默化的将青少年引向犯罪的道路,也容易使青少年受到不法行为的危害。所以说,我们不能忽视这些不良习惯的存在。下面我将学生中常见的七种不良行为习惯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引以为戒。 (一)、随意旷课和夜不归宿 为什么这样说呢?随意旷课和夜不归宿不仅仅会影响你们的学习,而且也不利于家长和老师对你们的监管。你们是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学校期间你们的学习和安全都是由老师负责管理的。放学回家后,则是由家长负责管理。这样,你的学习、生活情况都在家长和老师的掌握之中,而一旦旷课或是夜不归宿,不仅家长很难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也无法知晓学生的去向,这样学生就脱离了学校和家长的管束,非常容易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我们中学生社会经验少,平时又都是生活在温暖的花室里,所以很少看到社会上一些丑恶的、血腥的事件发生,所以想象不到各种危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 1.社会适应标准 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即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但该标准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2.内省经验标准 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 如当事人自觉焦虑、抑郁、不能自控行为等。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心理现象的主观判断 3.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心理正常与否由其偏离平均值程度决定。 该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4.医学标准 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存在着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基础。 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异常是疾病的症状。 病因为脑功能失调 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 遗传学基础 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基础 神经生化基础 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 ①对于病因的解释: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 ②诊断系统:临床医学诊断标准 ③治疗方法:医学治疗方法、药物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 1.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在 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 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心理异常的发生: 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 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 精神动力学观点——本能作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习得的 认知心理学观点——认知歪曲 人本-存在主义观点——自我选择的 第五章神经症 神经症(neurosis):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 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病理基础。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 特征:1.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具有持久性,病程至少3个月以上 2.强烈的心理冲突,感到不能控制自认为应该被控制的心理活动 3.一般能适应社会,但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4.精神痛苦,迫切要求治疗,自知力完整 5.无器质性病变做基础 主要分类: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 一、恐怖症 定义: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 (二)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主题班会活动方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主题班会活动设计方案 安居育才中学初2013级9班:曾利梅 一、班会课召开的目的: 1.使学生加强对校规班纪和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纪律及法律意识。 2.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自觉的遵纪守法,做合格中学生。 二、活动的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三、召开班会活动的形式:情景剧、快板、抢答、讨论、观看视频、讲故事等。 四、活动准备: (1)制定计划:为使这次活动的开展有条不紊,有据可依,要对整个活动过程做具体而细致的安排。 (1)落实:准备有关的法律知识材料。收集有关遵纪守法的案例。提前安排好情景剧、快板的排练。 五、活动过程: 班会前播放《少年犯主题曲》,营造班会气氛。 (一)班会主题导入(5分钟) 情景剧--《看看他们俩》 场景一:周日返校教室里疲倦归来

场景二:周六晚上寝室里胜利大逃亡 场景三:周日中午网吧里恋恋不舍 主持人:请同学们判断这两位同学是合格的中学生吗?从而导入班会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二)根据情景剧内容学生活动(5分钟) 1.你认为这两位同学违背了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哪些条例,请选择: ①课堂有纪律,认真听讲; ②学会料理个人生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自己的事自己做; ③课间有秩序,不喧哗打闹; ④语言有礼貌,不讲脏话; ⑤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⑥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扔纸屑; ⑦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 ⑧不与社会上行为放荡分子来往,不上网,打游戏机; ⑨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⑩不迟到、早退、旷课; 2.如果让你去帮助这两位同学克服这些不良习惯,你有何高招?请大家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主持人对以上活动作小结并过度:尊规守纪应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那么,请同学们做好下面的抢答准备。 (三)抢答题:下列现象是对还是错(5分钟) (1)要考试了,我的钢笔不见了,小龙不在,我拿他的用一下;

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

学生自主学习方案八年级班姓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杜绝不良行为。 水平:提升青少年自我防范水平、增强自制水平。 知识:知道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表现,以及不良行为与犯罪的联系;了解增强自我防范应注意的问题;了解预防不良行为,矫治严重不良行为,全社会应该创造的必要条件。 学习重难点:不良行为的危害性;自觉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主学习: 1.区分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 2.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联系:(警惕不良行为) 3.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 4.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①个人: ②家庭: ③社会: 5.如何远离不良行为:①个人: ②家庭: ③社会: 自我检测: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未成年人的以下行为列入严重不良行为的有 ①吸烟②参与赌博,屡教不改③在公共建筑上随手乱写乱画④吸食、注射毒品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2.“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告诉我们 A既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要提升自我的保护水平 B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相信一个人 C我们要随时提升警惕,以防别人伤害自己 D社会是复杂的,可能到处都是陷阱 【德州】3、中学生小林从不浏览网络上的“三俗”(低俗、庸俗、媚俗)内容,还主动向学

校举报违纪同学。可见,小林 ①缺乏同学情谊②能抵制不良诱惑③懂得自尊自爱④能够明辨是非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011江苏南通)5.无数事实说明,违法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我们要注意防微杜渐。以下说法体现这个道理的是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D.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2011年湛江市中考)5 . 2011年 5 月28 日,我市某中学初一级展开“思灾难学应对之道重细节立安全之校”的主题活动,活动首先是安全知识讲解和安全疏散演练。这警示我们() ①青少年学生要提升防范和自救意识②这活动能杜绝一切对未成年人的伤害 ③社会、家庭和学校要对学生实行安全教育④学生要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011年重庆市)8.新修订的《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确定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理应得到特殊、优先保护”的原则。确定这个原则是基于未成年人() A.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B.不能辨别是非,缺乏自我保护智惫 C.了解法律知识不多,缺乏自我保护水平D.所处社会环境复杂.没有得到社会保护(2011山东滨州)12.新修订的《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从2010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条例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理应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旷课、离家出走、夜不归宿、沉迷网络和电子游戏等行为。上述规定强调的是 A.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 B.对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 C.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 D.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2011年重庆市潼南县中考真题)11.2010年3月23日至5月12日,我国一些地方在50 天内相继发生了6 起校园袭击事件.造成多名师生伤亡。这些事件引起了中央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县各中小学、幼儿园也采取了相对应措施保障校园安全。 (1)中央和各地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校园安全?(2分) (2)我们青少年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应该怎样实行自我保护?(2分) 拓展题: 某中学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展开了“远离不良行为,让青春更亮丽”的系列活动。其中有一场辩论会。辩题是: 正方:杜绝不良行为主要靠自己 反方:杜绝不良行为主要靠社会 请你选择正方或者反方参加辩论会,为自己的观点陈述理由。

心理异常

第一章心理异常概述 第一节:心理异常及其病理学模式 什么是心理异常 (一) 心理异常就是某一时期或长期的、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没有能力按照社会所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 心理异常的三个特征: a)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与客观环境失去了同一性。 b)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之间失去了协调性。 c)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失去了稳定性。 心理咨询分为“调适性”和“发展性”两种。 调适性心理咨询的目的: 1.渲泄。 2.改变,即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和思考方向。 3.激发,即激发来访者的潜能,让他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4.提供,即提供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发展性心理咨询的目的: 1.启发来访者正确地认识自我。 2.防止和处理各种发展性问题。 3.促进来访者更好地发展自我。 (二)心理异常的类型 心理异常分为: 1.非病理性心理异常(即一般心理问题,mental block)。 2.病理性心理异常(即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 是否具有情景性为这两类心理异常的区别标准,即特定的情景才能引起的心理异常,为非病理性心理异常。 病理性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又分为精神病性心理障碍(精神失常,amentia),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心理紊乱,psycho-disturblance),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边缘状态(bordering state)。 心理疾病是各种心理障碍的症状群的集中综合体现。 心理疾病分为轻性心理疾病(主要是心理紊乱的集中的突出的体现)和重性心理疾病(主要是精神失常、边缘状态的集中的突出的体现)。 心理障碍的特殊类型分为心身障碍(psychosmatic disorders)和心身疾病(psychosmatic disease)。 (三)心理异常的病理学模式 1.生物学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也与躯体疾病一样,都有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各种精神症状都可以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部位。如麻痹性痴呆,儿童多动综合征。

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学设计 安居第一中学刘娟 一、内容标准: 本课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懂得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犯罪。以此来告诫大家若发现自己身上有不良行为要及时改正,使自己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习“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加强防范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三、学情分析: 通过《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黄、赌、毒、法轮功”等到不良诱惑是有危害性的,并且也知道应该自觉抵制这些不良诱惑这个道理。但要把这些认识落实到行动中就会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就已沾染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同学,想从根本上去改掉这些不良行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通过案例教学震撼学生,起到警示的作用,让学生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重新审视,尤为重要。 四、学习目标: 1、绝大多数学生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通过叙永警方打掉一未成年盗窃团伙,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3、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规定,能有95%以上的同学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4、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交流,有95%以上的学生能杜绝不良行为,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五:评价任务设计: 1、通过对案中青少年合伙抢却的犯罪经过的分析,评价学生对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认知程度。 2、结合案例中青少年犯罪,讨论漫画中“偶尔做一次错事没什么”的问题,评价学生对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也可能导致犯罪的认识程度。 3、通过相关法律中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和专家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观点,评价学生掌握了多少杜绝不良行为的可行性的做法,以及从思想还应吸取哪些教训的认识。 六、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杜绝不良行为(2)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自觉遵纪守法 2、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七、教学方法: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主题班会课教案 南丹中学兰启伟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 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调查周围同学存在那些不良行为,搜集不良行为走向违法犯罪的案例。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相关链

接等辅助教学内容提供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及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搜集有关案例。 教学方法: 讨论式、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 二、授新课 名词解释: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一)不良行为类型及形成原因 请同学们思考: 问题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 (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毒、注射毒品; (9)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犯罪。 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

《杜绝不良行为》的教学设计

《杜绝不良行为》的教学设计 安吉职教中心沈凤玲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未成年人拥有的权利; (2)了解国家和社会从哪些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 (3) 知道哪些行为是严重不良行为; 2.情感态度观念 (1)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3.运用 分辨不良行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国家和社会从多个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的成长。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主要靠未成年人自己,只有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自我防范,自己抵制社会不良影响,杜绝不良行为,自觉矫治严重不良行为,才能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2.教学难点 认清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做到防微杜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智力发展不成熟,在面对不良行为的诱惑和不良行为的影响时,容易受骗、上当、犯错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未成年人懂得哪些是不良行为,懂得不良行为对自身的危害,树立抵制不良行为、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是教学中的难点。突破此难点方法有:一方面用大量的事实、案例警示学生;另一方面从法律的角度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常见的不良行为的特

征,并设法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结构线索 教材从分析未成年人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入手,提出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为了保护未成年,国家出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律中明确规定了“严重不良行为”有哪些,从法律层面保护未成年人。本节内容的最后落脚点是未成年人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正处在成年与未成年的边缘,身心发展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主见,心智又不成熟。部分中职生文化课成绩差,内心容易苦闷和烦恼,容易受到诱惑。一方面,多数同学由于受生活阅历和身心发展的限制,缺乏抵制不良行为的知识和技巧,容易出现行为偏差;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融入社会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对社会充满期望。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教会学生认清哪些是不良行为,不良行为有哪些不良影响,如何自觉杜绝不良行为,增强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案例 十多岁正是花季年龄,可是佛山一帮少年却相互称兄道弟,甚至以东方广场一带为地盘进行抢劫。2009年5月6日,禅城区法院对备受外界关注的“东方兄弟”青少年团伙抢劫犯罪案进行一审宣判,在18名被告人中,多次参与抢劫的年满18周岁的朱某、钟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11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至七年不等。另有5名未成年人获缓刑。18名被告人全是清一色的男性,脸上都稚气未脱,他们的年龄都仅仅在15--20岁之间,可是就在一年多前,抢劫、泡吧、咳药,流连在外,却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宝贵的青春不得不在监狱里度过,真是让人痛心。”检察官分析称,“东方兄弟”之所以走上犯罪,和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导学案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 导学案 学习 目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防微杜渐、有错必改的生活态度。 2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有关案例,正确认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联系。学会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与犯罪。 3知识目标 知道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联系。 重点 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 难点 正确认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联系。 环节 学习过程 学法 指导

展示方案 自 主 学 习 一、导入新 临近河岸的一片村庄,为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农民们偶尔发现了蚂蚁窝,不以为然。可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河水从蚂蚁窝渗透出来,继而喷射,最终决堤了。 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解读学习目标 三、设问导读,自主学习 阅读本P76——79内容,自主思考以下问题: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举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它们有什么异同? 2、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 3、怎样预防违法与犯罪? 认真听老师设疑 知道本节要达成的目标 根据提纲先独立填写并在书中勾画标记,然后组内交流

达成共识 学生自由回答 生齐读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展示 对子组打分点评 合 作 探 究 合作探究一: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 合作探究三,防微杜渐 分析材料和问题小组讨论 分析问题的实质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理解记忆 每组1、2、3号到展区展示 小组质疑补充点评,教师点拨 组内互考 巩 固

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活动内容】 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法也罚幼要谨记》《未成年人的刑罚适用》。 【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增强学生法制观念,使其树立法律意识,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行为。 3.知识:了解《刑法》对未成年人处罚的相关规定;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认识未成年人的刑罚适用,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使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2.教学难点: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负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查阅有关刑罚种类、负刑事责任的年龄界限、了解已满14 周岁未满18 周岁的人实施哪8 种犯罪会受到刑事制裁。 2.教师准备:了解班内学生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现象,以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准备声相材料,制作课件。 【活动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课件 师:同学 富多彩的生活 们,图片展示了 同学们什么样的中学生活?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也是同学们真实生活的写照,阳光、自由、学习、锻炼,好幸福啊!然而,生活中还有一部分孩子与这种生活失之交臂,让我们在倾听一下他们的心声。 课件二:倾听《心声》,链接生活欣赏了视频,倾听了孩子们的心声,请你回到现实生活,想象并思考以下问题: 1.视频中的孩子们可能做了什么事而进到了“高墙内”? 2.“高墙内”孩子们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 教师:同学们,监狱中的孩子因为触犯了法律,在“高墙内”失去了人身自由,无法与亲人团聚。到

底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怎么负法律责任的?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课件三:知法守法 生自主学习《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012 015“法也罚幼要谨 未成年人刑罚适用” 两部分记”“ 内容,明确下列问 题: 1.我国刑罚的种类,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刑罚适用的明显区别。 2.负刑事责任的相关年龄规定。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1)精读课本;(2)关键词做上特殊标记△。有疑问及不确定的地方打上问号? 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课件四:知法守法,争做法律顾问教师:通过刚才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谁可以担任这一节课的法律顾问接受同学们的提问呢?可能有学生积极站起来,教师表扬他们的自信与勇气,送给他们法律顾问的标志牌。 教师:同学们勇敢的提出问题,看看谁更胜任法律顾问的工作。 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