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论艺术中优美与壮美

论艺术中优美与壮美

论艺术中优美与壮美
论艺术中优美与壮美

论艺术中优美与壮美

论艺术中的优美与壮美

摘要:客观世界中美无处不在,大体分为优美和壮美两部分,在艺术中更是如此。优美和壮美是对立统一的,是一个原美的两面。而审美主体及标准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对优美和壮美的评价。

关键词:艺术;优美;壮美

一、艺术中的优美与壮美

世界上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当宇宙还处在蛮荒时代,人类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又有谁会对那灿烂了亿万年的星空做一番歌颂呢?美,正是一种人类需要,是人类之所以称为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情感需要。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因为是理念,所以要饱含理性思维。美学研究者把美分为两个部分:优美与壮美。优美表现阴柔之美,与纤细、娇小等形式相关联;壮美表现阳刚之美,与粗壮、挺拔等形式相对应。艺术从客观世界中脱胎,又超脱于客观世界,每一个艺术门类中的美都具备优美和壮美这两方面的内涵。

先谈建筑。高耸的摩天大楼高至百层以上,直插云霄,登楼而望,整个城市面貌尽收眼底,楼下人车如蚁,几近不可视。此等高楼何其壮伟,这种美感必属壮美无疑。池塘边的小亭中,只容三五人聊天下棋,虽无高楼之雄伟壮丽,却别

有一番清静之趣。更兼游鱼浮水,鸟语花香,优美之态尽显。同样的道理,车水马龙,奔流不息的大马路、大广场,给人的是躁动的壮美之感,而幽僻的林荫路,宁静的农家院给人以一种祥和之美。

再看雕塑。西方的著名雕塑《拉奥孔》是壮美的典型代表。在这尊雕塑中,主体人物神情紧张,面部扭曲,浑身肌肉隆起,显得极壮实,周身还有毒蛇盘绕,表现出挣扎与恐惧。两旁的人物雕的十分矮小,更显主体的高大。而同一时期的《维纳斯》则属于优美的范畴。这位古代西方美女面容姣好,面色宁静安详,体态丰满而不肥胖,身材比例绝佳,虽然没有双臂,但仍难掩那倾国倾城的美丽。如果拿这两件雕塑作品在一起陈列,就不难看出,优美和壮美在形式上的差别其实还是比较明显的。

中国绘画上也是如此。以徐悲鸿先生的名画《田横五百士》为例。画面中人物众多,每个人的表情都十分凝重,虽然背景被压缩在海角一隅,但通过右上角露出的天际和白云,仍可以让人强烈的感受到壮怀激烈的心境。再通过马匹、拐杖、宝剑这些附加物的渲染,壮美的审美感觉就更加浓郁。而叶浅予先生在1962年画的《扇舞》则完全没有背景,在整张纸上只有一位手持折扇舞动的姑娘。这位姑娘右手持扇,呈站立状,左手抬起,捏着一方丝巾,腰肢纤细,婀娜多姿,由于画家故意将其辫子夸大,更显女子本身的轻盈灵动,体

现着绝佳的优美之态。

在中国书法方面,优美和壮美的对比就更明显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黄庭坚的草书《书杜甫寄贺兰�诗》属大草书作,通篇九行,震荡不安,线条上下翻飞,左右摇摆,强劲有力。正如钢丝环绕,强悍无比。最后四字转为行书,笔画较正文草书更为粗壮,具有压篇之势,将之前的狂放凝为一体,恰似重拳出击,让人震撼,当是壮美之境的典型代表。而稍早一些的五代杨凝式行书《韭花帖》行气疏朗,字距较大,每字独立且清秀简约,不加动荡的装饰,当真安静异常。其境酷似午后红茶,慢斟自饮,无人打搅,灵魂得到休憩,是一种优美之境。

中国古代的诗词艺术也体现着优美和壮美的区别。岳飞的《满江红》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体现着捐躯报国的伟大情操。其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句,胸襟何其开阔,志向何其远大;“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心情是多么的急切,盼望着收复中原,重整河山,体现着“壮怀激烈”的壮美之感。而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的词大多描写屋中的情景。比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等等,均为儿女情长的描写,比起金戈铁马来,自然多了几分优美之态。

二、优美和壮美是一个原美的两面

就像一个天空,有日必定有月,一个社会,有男必定有女,一个太极,有阴必定有阳一样,优美和壮美其实是美学世界中不可分割的两面,一旦割舍了一方,另一方也将不复存在。这是宇宙的必然规律,也是美学自身的客观和必然。

优美和壮美的体现是依靠参照物来实现的。其实这二者本就互为参照。例如:一个女子的胳膊是纤细柔弱的,和她自己的大腿相比,胳膊属于优美,大腿属于壮美。而这女子的大腿若和一名健壮男子的胳膊相比,可能又变成纤细的了。这时,壮美就变成了优美。又如安格尔的画作《大宫女》,画的是一位裸体女性的背身。线条柔媚多姿,与众多描绘男性的作品相比,可以说是优美极了。但和另一幅安格尔的画作《泉》相比,《泉》所描绘的少女正身像显然更加的娇媚、弱小、细腻、动人,相较之下,《大宫女》就要更壮实一些。这时,优美就变成了壮美。

优美和壮美之间可以位移和互换,一方面是由于审美主体挪移参照物导致的结果,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于其二者本身就是同一主体的两部分,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不可分割,所以才能相融相交,相互转化。在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春》当中,众多人物被安排在一起,有壮美的男人也有优美的女人。主体人物在画面正中,是一位女性,她头顶上飞舞着婴儿,而身后则以植物丛为衬。由于主基调是优美属性的,所以全画也被统一起来,连茂盛的树丛和魁伟的男

人看着也颇具“优美”之态了。

在苏东坡的诗词中,优美和壮美也是相伴而生的。东坡本属豪放派词家,其主体审美基调本应该是壮美的,但他却有许多写的比婉约派还婉约的句子。例如“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这和他的那些豪放词句形成鲜明对比。如“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是多么的豪迈。其实这正是一个成功文学家的表现,融优美与壮美于一炉,因为有了优美,使壮美愈发豪壮,因为有了壮美,使优美愈发温柔,这是大多数后来者不可企及的境界。

三、审美主体影响对优美和壮美的判断

宇宙不会观赏自己创造出来的美,猴子也不会注意周遭景物是否具有审美性,最终构成审美主体的只有人类自己。美的概念是人类创造的,将美分为优美和壮美也是人类的杰作。一场游戏有一场游戏的规则,规则的制定者决定了游戏的玩法和最终的结果。创造美学概念的人类决定了评判标准,也就是说,优美与壮美的区别和联系不是客观的,而是由人类的主观世界决定的。

审美评判者有时候会将与自己审美理念对立的艺术品故意毁灭。因为其只想保留与自己审美标准相合的客体。有时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会有意识的在语言上把自身审美所追

求的形态故意向反方向转化。由于参照物的不固定,导致评判标准很难固定下来。有时可以说是因人而异,所以优美和壮美的混淆在所难免。由于传播者的审美标准不同,而面对客体的信息更是无从索源,所以,在美的流传过程中,便出现了对同一客体的多次审美变异现象。这种现象可以是负负得正,也可以是渐行渐远。

正因为标准的不统一,在判断和描述美学概念时,往往令人挠头。面对同一个客体,有人说是优美的,有人说是壮美的,那到底怎样评价呢?无论下了何种定义,都必然将依靠这种文字信息去体会客体面目的人群中的一部分引入歧途,这是必须认识到的。

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从国民素质问题,看艺术的重要性 ——一个关于艺术与幸福、成功的关系艺术有什么用? 就如问别人: “为什么要喝酒”的性质是一样的。 长期以来,艺术在中国 只是饭后茶余可有可无的东西。 我们应该很熟悉:现在很多家长的 成功育子经验:只顾学习,孩子的时间表上 一切和升学考试无关的东西都去掉, 没有艺术、没有游戏,没有交友、没有自由…… ? 但要知道:影响人一生幸福最重要的东西, ? 你没有让孩子学,却让他学了大量没用的东西。 ? ? 家长可能认为,这样就能让孩子获得他说希望的人生。 ? 我想告诉你们:你正在毁掉孩子的一生。 ? 数数、背小九九,甚至背元素周期表, 充斥着童年,这样的早教:

是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站。 因为,你剥夺了孩子感性素质的发展机会。 体验幸福是需要素质的 物质水平提高了 却不一定能地懂得感受幸福 人有两大心智能力: 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 理性的代表是科学;感性的代表是艺术。 科学征服了世界,艺术美化了世界。 科学与艺术,二者犹如鸟之两翼。 重视理想,忽视感性意识发展的结果, 会使孩子一生的幸福化作泡影, 你无意中亲手扼杀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为什么? 因为一个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 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的生活条件, 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能力与素质。 体验幸福,是需要素质的。 为什么有的人生活得脏、乱、差,单调乏味? 问题就出在“感性素质”:

因为TA的感性素质低,感觉不到环境多么恶心。 一个人如果感性素质低, 他的表现就是 忽略甚至放弃对环境感性品质的要求。 有夫妻打架。原因是他们想买一台洗衣机, 好看一点的1600元,难看一点1400。 老婆感性素质高一点,想买好看的; 老公低些,认为一千四就能用了,干嘛多花两百? 表面上是夫妻有分歧。 ? 实际上是双方对环境感性品质要求不同。 ? ? 深层原因是双方感性素质的高低差别。 ? 由此衍生出来的是双方 会在价值观方面发生严重分歧。 高感性者,愿意为美化环境、享受生活付出成本。 这也解释了夫妻在装修时候特别容易吵架了吧? 还有出去旅游时! 因为那是双方感性素质的大暴露。 找对象,一定要找感性素质相当的:

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艺术作品的意义是现代艺术学的中心命题之一。“意义”一词是由“意”和“义”二字构成的、“意”有猜测,意图等方向的意思,重点指的是主观意向方面的意思;是“宜”的意思,即适宜、合宜的意思,强调的是一种契合与实现。主观的“意”在于生发,客观之“义”却在于一种契合。因此“意义”乃是主观与客观、自我与社会的统一,是精神或潜在意向的生成与实现。 近20年来,随着现当代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理论及方法的引入,国内文论界又涌动着一股逆向的思潮:将形式规定为美和艺术的本质或本体所在。问题不在于艺术有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层面,也不在于谁决定谁,而在于形式在艺术这一人类精神创造成果的整体存在中处于怎样的状态,对它的理论描述如何才能恰当地进行,以期提供对艺术审美与鉴赏的合理认识。 关于艺术形式的内容和形式: 艺术作品内容:其构成因素有两个,一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所再现的社会生活,一般称之为艺术作品的题材;二是艺术家对所再现的社会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感情,一般称之为艺术作品的主题。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总和。艺术作品的形式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艺术作品的组织结构;而是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1.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或根据雇主的需要或为生活中的某件事而激动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了作品的内容,最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了突出即将受难的耶稣,因而画面用上了对称的构图,将众人分为两个小组安排在位于画面中心耶稣的两侧,使其成为中心人物,因而这幅画的形式是由它的内容所决定的。 2. 形式反作于内容 形式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反作用于内容。齐白石的《墨虾图》在构图的处理上让人感觉到虽不画水但却有水的奇妙,使人感觉到“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境界。 关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其争论的焦点在于:(1)在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形式和内容究竟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 ( 2)不同艺术类型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如何? 任何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形式都渗透着内容,任何内容都通过形式显现。这说明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而且任何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具有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性,任何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都会对优秀的艺术作品形成一定的阻碍。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两种偏颇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对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孤立而又片面的看法,都会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最终成功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一种割裂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导致的错误。所以,我们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来让完美的艺术形式与进步的内容有机统一。 关于艺术形式美的研究一直是久经不衰的重要课题。美学家从审美经验出发, 对形式美提出各种看法。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艺术本质的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符号学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 有意味的形式”来谈艺术形式美。不管从哪个方面讲, 我们都不能脱离社会历史的现实内容, 脱离艺术的整体表现去片面地追求艺术形式美。艺术形式美的价值是对人而言, 一种形式以及形式的组合, 如果要成为美的, 就必须对人类的精神美有价值。克莱夫· 贝尔认为艺术家的手必定是受到了将他强烈而确切地感觉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的需要的指导, 他一定还在追求把他在心醉神迷之中的所受到的东西变换成物质形式。因此, 那种只是通过修修补补而完成的形式, 必定是很糟糕的形式。而且并非出于情感需要而搞出的形式, 那些按照制图理论搞出来的形式, 那些摹仿自然客体或其他艺术作品的形式, 那些只是为填充空间的形式实际上就是为了打补丁的形式, 都是一文不值的形式。”也就是说, 只有当形式所提供的信息正好与我们对事物的某种本质的审美认识和体验相一致或相接近时, 这种形式就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感情。因为事物的本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显现出来。艺术作品的审美特质是艺术家主体精神与客观美的本质相交融的结果, 如音乐作品的形式因素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 传达一定的精神信息, 构成特定的艺术境界, 引起人们的共鸣, 才能获得动人的艺术效果。这时候的艺术形式已不是单纯的形式,而是有了特定的含义。因此, 只有当恰当的含义与形式共同构成的意境, 也就是完整形式的美, 才能真正使人得到美的感受, 从而实现对自我价值的发展和肯定, 去发现、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推动艺术向更高层次迈进和发展。 总而言之,形式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人类审美活动中,具有特殊的、本体存在的意义。审美感受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关于形式的感受、组合、构建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及精神意味的传达始终是伴随着艺术家和审美者对形式的构建活动来进行的,其成果也必须是某种精神形态的鲜明可感的物化形态,或者称其为“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情感的形式” (苏珊·朗格)、抑或为符号学意义上的“艺术符号”。总之,没有形式以及艺术家对形式的创造性掌握,就没有审美活动,或者其符号的建构是非审美的。

1什么是艺术风格

1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2简述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3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4简述形象思维的特性。5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6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7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 8简述艺术活动的构成。9简述艺术作品的层次。10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11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和功用。12怎样正确看待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13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刨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5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16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7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18简述一下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19简述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20请结合某—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21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加认识。22简述什么是审美期待? 23简述艺术意蕴的含义。24简述美育活动的内涵和途径。 25 简述三种主要的艺术作品分类方法及内容。26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27结合某部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28就某一门类艺术来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29简述活动的功能。30简述审美想像与联想的关系。31简述艺术意境的特征。32简述艺术活动中的三二种审美效应。33简述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3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35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形象的特征。36简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37简述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之间含义的不同。38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39简述艺术批评的内涵和功能。40简述审美理解的内涵。41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42结合艺术实践,谈谈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43社会主义文艺为什么要提倡风格的多样性?44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45简述艺术鉴赏的涵义。46简述形象思维的内涵及特征。47举例说明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48试论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49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50

_艺术真实_辨析_赵炎秋

1收稿日期2:2008-03-08 1作者简介2:赵炎秋(1953-),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研究。 2008年第3期 中国文学研究R esearch of Ch i nese L iterature 第3期,2008 [理论纵横] /艺术真实0辨析 赵炎秋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关键词:生活;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文艺思想 摘 要:在中国当代文艺思想中,/艺术真实0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通行的艺术真实观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认为,生活可以分为生活现象与生活真实两个层面;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虚拟反映,它并不高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是评判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必不可少的标准;生活真实是判断艺术真实的主要标准。 1中图分类号2I022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3-7535(2008)03-014-04 A rt Truth:A ConceptW hich need Collate and Sti pulate Agai n Z HAO Y an-qiu (Co llege of H uman it y,H unan N or m al Un i vers it y,Chang sha,410081) K ey word s :life ;lif e trut h ;art truth ;art thoughts Abstrac t :The art truth is a very i m po rtant concept i n conte m pora ry Ch i nese art thoughts .T he re ex it so m e proble m s i n trad-i ti onal v ie w o f art trut h .T he t hesis thought ,tha t life can be div i ded t wo l eve ls o f life phenom enon and life truth ,art trut h i s a sup -positi onal re flecti on of life trut h and it is not super i o rity than life trut h .In judg ing literary w ork ,a rt truth i s an i m po rtant cr iter i on but i s no t so l e and i ndispensable cr iterion .L ife trut h is t he m ain criter i on i n j udg i ng art truth . 在中国当代文艺思想中,/艺术真实0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它既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又是一个价值论的标准。批评家们既用它来指称文学作品的某种品质,又用它作为评判文学作品优劣成败的重要标准。但认真思考,这个概念存在许多问题,有必要重新进行厘清。一 艺术真实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那里。在对历史与文学进行比较的时候,亚里斯多德写道:/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0112亚里斯多德的论述隐含着一种观点,即文学作品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真实,更能表现出现实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这种观点为后世大多数批评家所接受,并发展成为艺术真实的思想。 我国文艺理论界艺术真实观的直接源头则是毛泽东5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6中的有关论述。毛泽东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 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都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 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 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末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迅速地完成。0122这段话从艺术真实的角度看,至少包含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它肯定了艺术真实的存在,是通过艺术所创造的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带普遍性的一种东西;其次,它从高度、力度、集中性、典型性、理想性和普遍性等六个不同的方面界定了艺术真实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再次,它提出了创造艺术真实的主要方法,即/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0;复次,它肯定了艺术真实的巨大价值和作用。 此外,常被人们引用的,还有鲁迅关于艺术真实的有关论述,如:/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像预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

论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论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她会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之处。那么什么是艺术呢?我觉得没人可以给她一个定义,因为这世上的一切都是艺术,无论你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存在的、不存在的都可以是艺术的表现体。 既然艺术这么的重要,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和学习艺术的呢?美学和艺术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又是怎么样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呢?艺术对我们这个社会又有多大的贡献呢?有人说“生活就是艺术”又是怎样的艺术呢?艺术和大自然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接下来我们将就这些问题来讨论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和学习艺术的? 人类是大自然的艺术的结晶。人类的开始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她们的结合是多么的美妙、神奇,从而孕育出可爱的小生命,然而我们本身就是完美的一件艺术品、是大自然完美的杰作。所以我们最开始接触艺术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出生的那一刻,也可以说就是在我们形成的那一瞬。 艺术是多么奇妙的东西啊!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们从娘胎的肚子里爬出来了。那哇哇坠地的哭声,不仅仅是向世界宣告你神奇般来临,也是演绎神奇艺术的开始。我们接触的艺术就是

从声音开始的。随后我们知道了颜色、语言、朋友、花草、冰雪、星河、分子、文章等等,这些所有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都是艺术的表现体。 然而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有不一样的艺术修养,所以对艺术的感知都不一样。<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写出的一部很好的艺术品,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就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艺术品又不同的领悟和感受;同样地第一千零一个读者就可能与前一千个读者有相同的理解,虽然生活经历不同,但是还是可能对同一事物有相同的想法的。这就是艺术的诡异之处。 2.美学和艺术有什么联系呢? 美学和艺术在生活中很难分开,觉得二者在我们的表述中是同一类事物。实际上,美学是分支于哲学的发展,参照了心理学的内容,在艺术的伴随下成长起来。所以美学不是艺术、艺术也不是美学。但由于艺术与美的关系最密切,所以美学的主要研究目的应是为艺术服务。 美是人的本质的能动表现和感应与自然和社会的艺术性和谐,美学是从审美感受中来认定事物艺术性发挥的效益性,思想意境的合理性,心理共鸣的可感性。一切都是联系到演绎者和欣赏者的和谐关系问题。如果美学脱离了艺术,就如花儿离开了树枝,不仅脱离了主体,缺少了滋润的源泉,也不能长久的绽放。

论艺术作品的形式与意义

试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摘要]形式在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不是美学和文艺学的一般概念,而是关系到审美和艺术的本体意义上的概念。形式构成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既直观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它既营造物象,表达视觉感受,又反映主观意念诉诸精神和思想。完美的作品必然是内容、造型、色彩、形式诸因素的协调结合。 [关键词]艺术作品形式美内容意义 一个艺术作品的形式,相当于一个艺术家的存在形式,也是他的本质。如“他写下的诗,就是他的本质。”同时也可以把作品的存在,归纳为形式的存在。构成艺术作品的材料,在其尚未构成作品时,其价值只存在于可塑性。但一经艺术家之手,具备一定的艺术形式之后,材料不成为材料,而是构成作品的形式了。它体现着艺术家本身的价值,以及艺术的价值。 形式在艺术作品中是个结构繁复的整体(或者说是组织)。那些独立的、不可确定和不可改造的内容,还有艺术家的语言和表达惯例(即可以称之为风格的那些东西)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为作品的具体形式。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人的行为、谈吐和行事方式,是一个人的整体形式。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呢?——那些真正属于他本身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分割成外在和内在两方面。 一、艺术形式的特点 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艺术形式是为艺术内容服务的。艺术内容离不开艺术形式,同时艺术形式也离不开艺术内容。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一般说来,艺术内容决定艺术形式,艺术形式表现艺术内容,并随着艺术内容的发展而发展。但艺术形式可以反作用于艺术内容,既可以有助于艺术内容的完美展示,也可以阻碍艺术内容的充分表现,影响艺术社会功用的有效发挥。 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例如同样的内容在某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不同的艺术形式去表现,艺术形式在艺术发展中有继承性等等。衡量一部艺术作品的艺术成就,不仅要看内容,而且要看其形式是否完满地表现了内容。艺术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杰出的艺术家总是根据艺术内容发展变化的需要,批判地继承改造旧的艺术形式,创立与新的艺术内容相适应的新形式,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富于形式美的优秀艺术作品。 二、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关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多年以来,国内学界,尤其是美学、文艺理论界多从哲学的意义上界定艺术的所谓与“内容”相关的:形式:,认为艺术品的形式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紧密联系着,并从一般哲学意义上推导出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性质和状貌的观点,因此,为某种本质的内容找到恰当的反映形式是艺术唯一正确的出路。从这一观点出发,形式常常被规定为美和艺术的组成要素,或被单纯地规定为操作技术,甚至被贬抑为无足轻重的附庸、外表或包装…..。所谓:“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常常是多年来礁石分析艺术作品的不二法宝,以这种理论模式进行批评的文章成为不可移易的典范。至今出版的各种美学与文学概论教材亦没有完全离开这一理论模式。 近20年来,随着现当代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理论及方法的引入,国内文论界又涌动着一股逆向的思潮:将形式规定为美和艺术的本质或本体所在。问题不在于艺术有无内容和形式的

浅谈古希腊的艺术风格以及代表作品

浅谈古希腊的艺术风格以及代表作品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 公元前146年)。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爱琴海中最大的岛是克里特岛。克里特岛是古代爱琴文化发源地。“亚什”是“日出之地”的意思,即东方;“欧列伯”是“日没之地”的意思,即西方。亚细亚洲和欧罗巴洲的名称,由此转化而来。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的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希腊艺术风格 希腊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爱琴文化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产生的前奏和序曲,除此外可分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此外,希腊艺术包含了建筑雕塑绘画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风格和特点。 古希腊雕塑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古希腊雕塑的特点总体特征: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一句话概括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古希腊建筑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但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它们的类型还少,形制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这是因为它的艺术的完美所致。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公元前4世纪进入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据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国家的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人们把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认为受一位神灵支配着,因此希腊人祀奉各种神灵建造神庙。希腊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这样神庙就成了希腊崇拜的圣地,围绕圣地又建起竞技场、会堂旅舍等公共建筑。 古希腊建筑的特点 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希腊建筑,我们可以归纳出古希腊建筑的几大特点。 第一特点是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第二特点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多利克柱式:朴素挺拔。无柱基,柱身粗壮,向上逐渐缩小,刻有凹糟,糟之间为棱角,在阳光下,柱身因此产生明朗的起伏转换及阴影效果,使建筑物与天空平面分开。柱头无装饰,是一圆盘形柱颈。2 爱奥尼亚柱式:匀称轻巧,有柱基,柱身细长,上下变化不显著,凹糟较深,糟之间无棱角。柱头为涡卷形装饰,卷下饰以图案。

《论艺术的精神》读书笔记

“有人说,艺术是时代的产儿。但是这种艺术,只能艺术地重复那些以被同时代人清楚地认识了的东西。所以它没有生命力,它仅仅是时代的产儿,无法孕育未来。这是一种被阉割了的艺术。它是短命的,那个养育它的时代一旦改变,它也就立刻在精神上死亡。 在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中,艺术完全由一个具有着亚裔血统欧洲人用“精神”的力量释放包围——艺术,在伟大的20世纪显现出了它前所未有的内在力量,被无数注重人性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重新解读与创造。从这本书的总体风格来看,书中弥漫着沃林格尔对艺术表现的本质解释以及20世纪整个思想文化氛围下的尼采、叔本华等所提倡的自我意志的含混氤氲,这是把二元论作为世界观的典型体现,并且也是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创作的思想源泉及理论基础。 自康德起,艺术就不断地寻找它自律的道路,像现代人寻找个人位置一样,艺术在欧洲经历了几百年的注重“写实”的探索之后,逐渐的开启了新的方法道路。“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不但深刻影响了19世纪的法国文坛,同样在艺术领域里掀起了轩然大波。直到20世纪,抽象主义作为主导艺术之一“决定着我们这个世纪的面貌”(米歇尔.瑟夫)叔本华在《康的哲学批判》一书中作了这样的描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可见世界幻觉的产物,是一种骗人的巫术,一种把视觉幻想和空间加以比较所产生的无根基、即无自身本质的外观,这个可见世界是一层环绕着人类意识的浑浊的迷雾,它是那种同时是错误和真实的东西,这种东西人们可以在说他不存在的同时说他是存在的。”康定斯基在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文化产生着巨变的背景之下,追求精神自由,强调内在力量的作用,成为了《论艺术的精神》的原动力与理论出发点。 第一篇论艺术的精神 论艺术的精神,是康定斯基的最重要的理论文献之一,这篇文章分为了概论与绘画两个部分。概论中用引言、运动、精神转折点与金字塔四个小部分解释了他对于艺术品、艺术家等的定义与互动把艺术的过程与变化归结到精神的作用并以一种运动的方式把这个过程展现给读者。 第一部分概论 “所以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有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所举,这是艺术中唯一不变的法则。一件优美的作品是内涵和外表统一和谐的结果:换句话说,一幅画是个精神有机体,他像一切物质有机体一样,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艺术的原动力来自于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在作者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中,灵魂与肉体紧密相连,它通过各种感觉媒介产生印象。演绎了欣赏艺术品的整个过程:感情(艺术家的)——>感受——>艺术作品——>感受——>感情(观赏者的)。在这里,整个过程包含了几个概念:艺术家的感情,感受1,艺术作品,感受2,观赏者感情。整个过程似乎揭示了作者的理论主旨:精神至尚。艺术品的形式应该“内在的,所以它孕育着希望和未来。”艺术作品包含着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家是“能够描绘一切事物的人。”抽象的论述和高亢的基调铺垫了艺术精神的“运动”,精神生活所代表的“巨大的锐角三角形”,也许也是康定斯基绘画思维的产物,又也许是他抽象成果的宣言符号。这个巨大的三角形需要冲破的,不仅仅是旧的“怎样表现”的向上的物理运动,同时在内部的形式里也有着层出不穷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稳定结构。随着三角形的运动,内部的结构似乎在一个临界状态开始动荡,带着摇摇欲坠和呼之欲出的惊悚,人类的精神终于出现了康定斯基所认知的“转折点”。在“精神的转折点”一节中,蕴含着批判的影子,康定斯基提出了他对于时代思想混乱的出路及自己的艺术理论基础:通神学,并把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内心。他标榜了布莱维斯基夫人的理论把梅特林克与瓦格纳作为了例证的典型从象征与重复的文学手法与结构等发掘了艺术精神的表现形式。在他所引证的伟大的艺术家之中,有音乐家和印象主义、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画家,但无一不都指向了他所旨在阐明的艺术的内

浅谈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

浅谈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 摘要: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问题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文论界比较有争议的一个文学问题。由于作品题材不同,体材不同,创作者的风格不同等等主客观因素而导致的其作品内容上与现实生活,与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出入或者不同,从而也引来了许多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质疑批评和争论。对于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之间的界定以及它们之间的一些联系,文论界现已形成许多看法,但大多数的研究者的看法都趋于一致。本文将依据一些成熟的观点对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界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以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审美性感悟艺术真实生活本质假定性近些年来,文化市场上出现了好多历史题材的文化产品。例如电视剧《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成吉思汗》,文学作品如《明朝那些事儿》、《清朝那些事儿》等等一系列的通俗文艺作品。于是,人民大众在欣赏完之后,各种意见便蹦了出来。有一群人拍着说双手赞好,说这些作品再现了历史上的帝王雄风,给人们带来了震撼,也让现代的人们对过去的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但也有人持完全相反的意见。反对的人则认为,很大一部分的影视文学作品不尊重历史,在故事情节里随便虚构,导致与历史真实出入很大,扭曲了历史的真实性。实乃艺术的糟粕。 我们暂且不论谁对谁错,但从这一点分歧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艺术的创作上面,是否应该遵从客观事实,是否应该忠诚的反映生活原

貌,是否应该在作品里加入创作者的主体思想和能动性,而这种艺术与现实的相似度到底应该如何权衡,直到现在仍然是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那么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讨论有关于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只有弄明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才有可能在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做出一个适中的判断。 一、艺术的真实 那么,什么是艺术的真实呢?我们知道,艺术是创作者通过对自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造的一种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那么这也就是说,艺术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忠实于生活,反映生活社会本质规律和现象的精神文化产品。那么这种艺术产品的真实性是怎么体现的呢?艺术的真实其实是指作家在假定性的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有规律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它融入了生活真实和主体的特征,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真实,一种内蕴的、假定的真实。它不是对生活真实性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能动的、审美性的反映。 那么体现在作品上,这种真实性就必须转化为具体的故事情境,以此作为载体,构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这就是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它不一定需要生活中百分之百的原貌展现,而是通过并不完全真实的构建重组,用使读者和作者都认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形态来得到展现。这种看似虚构或者不完全真实的故事其实其

艺术学习的重要性

艺术学习的重要性 听沈致隆教授《从科学与艺术的联系看“钱学森之问》”有感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小学钟肖金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 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恰恰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很大的束缚。钱学森说:只注重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钱学森认为形象思维对一个科学家来说很重要,如果缺少它,就不可能在科学上取得重要成就。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一个人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小时候有想象力,思维得到了健全的发展,以后才能有更好的创作。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对孩子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营养素。离开了这些,没有童心,没有童趣,缺乏想象力,就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 教育离不开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现在的学生,尤其是独身子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少了,疏远了,淡漠了。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7.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8.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9.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朴素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简答题 1.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可想象会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所以也不存在只有形式或只有内容的艺术作品。“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的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另外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不佳,肯定会影响对内容的鉴赏。所以,在接受活动中,从这一意义上说,艺术形式确是具有先行性的,而且也是有决定性的,另外,从接受角度来看美术,电影,音乐等作品它们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就是说这些作品形式不但体现了作品的内容,同时它们也决定了自身的内容。已完成的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紧密结合的,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P -398】 2.简述道德、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艺术与道德:有些艺术作品能体现一定时代的道德准则,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在意蕴等表现出来。艺术家的道德观也会影响他的艺术创作。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网搜】同时,道德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既然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当然就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融入艺术家个人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2)宗教对艺术:第一,表现在艺术被宗教用来宣扬和传播自身,同时宗教也为艺术提供了自身的题材与内容。其次,在某些方面宗教对艺术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第三,表现在宗教具有阻碍艺术发展的作用。它把艺术限定于宗教所规定的范围和式样中,以理论的形式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在一定程序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 3.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有哪些?【P448】 艺术展览馆新闻媒介艺术出版社艺术博物馆艺术市场艺术院校 4.辨析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一)格调是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

古代诗人的作品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部分古代诗人的作品 所体现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李白(701--762),字太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

中西方绘画与宗教的关系

西方绘画与宗教的关系 纵观绘画的发展史,绘画同民族文化相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至今绘画大师无一不为之倾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在近千年的创作及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绘画早己形成了独立的艺术体系,而且不断丰富,达到形神兼备至真、至善, 至美的境界。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绘画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审美标准。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探索和发展在作画时应遵守的基本法则。丽现如今,各个画家在运用这些"基本法则",使自己的画面完整丰富,符合审美标准及表达思想感情时,却忽略了宗教对绘画发展的重要影响。在远古时期,绘画与宗教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中古时代的西洋绘画, 还是中国画中潜移默化的禅学思想无一不体现出宗教对绘画的影响。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有其特有的两面性, 凡事都要用辨证的方法去审视。绘画发展到今天不应"舍己云人",要充分体现绘画本身固有的价值。因此,绘画与宗教是辩证关系。一、宗教对中国绘画理论思想的影响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作为一个从事中国画的画家,只要谈到画的意境就能引出一大篇有关"意境"的理论。例如,什么是"意",如何"写意",如何需要再创作,谓之"会意"。但是,若有人继续深究细问,讨个明白时,也许有许多人很难将其说得透彻。原因是,有许多人并不知道''意境"是来自佛学及掸学的理论。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释、道、儒,三家的影响;而中国画的发展也同样渗透着这三家思想的精髓, 尤其是佛教文化。自东汉佛教传人中国后逐渐发展,佛教的势力竟弥漫全国,佛教的信仰竟充满了上自帝王,下至百姓的各阶层。佛教及禅学更深得许多文人画家们的崇拜。受了禅学思想的影响,在唐代形成了对诗画艺术创作的主导思想。认为诗是有意境的画;画是有意境的诗。到了宋代己经发展到了"诗不入禅意必浅,画无掸意必俗"的地步。中国画自"意境"说出现后,对中国画的构图与画面处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其后的中国画发展中,出现了"空"这一词。它是出自佛教的"色空"理论。唐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段文字解释的是"色空"之间的关系。"色即是空,"是不空为空;"空即是色",又是空为不空。在中国画的作品中,所谓"色空"之美,是运用"色空"之境界而产生的"空寂"之美。画家以此赋予画之灵性,就如同给绘画赋予生命,使其作品不停地诱发着人们心灵的颤动,并以此产生共鸣。又如"知白守黑","留白","透气","疏能跑马,密不透风。"等等。就是根据"色空"观而形成的。而一千多年来,成为衡量绘画优劣的唯一最具权威性的"谢赫六法"的精神中的"气韵生动",则是以中国道家思想作为理论根据所产生的,道家修炼重于"精","气","神"之理,故此才有"炼精化气,以气化神"之说。有神则有韵,故得气韵者,必神气十足,以此助得"神仙"之体。"气韵生动"正是借用道家的神韵之境以表现中国画之表现的理想仙境。二、受宗教影响的中国绘画及画家艺术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试图追溯中国绘画的起源。公元九世纪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将中国绘画的起源追溯到神话时代,指出那时的形象文字便是书写与绘画的统一。近年来在中国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哪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石器时代。岩画,可谓是绘画艺术的萌芽。内蒙古阴山岩画是最早的岩画之一。先民在长达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大量的图象。又有新7器时代的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稷神崇拜图》表明了宗教或巫术信仰的存在。又如《太阳神巫视图》从这两幅岩画的内容上分析,先人是相信植物神,谷物神及太阳神的存在。雨位于甘肃省境内的敦煌莫高窟是吉丝绸路上一棵璀璨的艺术明珠,也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珍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著名的绘画大师张大千曾带领弟子花费二年多功夫临摹敦煌壁画。自三国时代的曹不兴起就开始画佛像。正因为佛教的兴起,绘画对佛像的输入。此后,经过六朝隋唐成了佛教画极盛的时代。虽然现代艺术史学家常将注意力集中在隋唐时期的卷轴画上。然而,据历史记载,隋唐所有的著名画家,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绘制大型寺庙壁画(大多数在长安和洛阳)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7曹仲达、吴道子,卢棱伽都是此中佳手。而吴道子更是被称为画圣。在技法上也出现了从北朝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到唐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十八描法"等。"文人画祖"王维也是多年参禅诵佛。他的诗和画都体现了一种色空有无之间的禅意。五代时期,著名的佛教人物画家贯休,他在技法上随心所欲,摒弃前人老调,对后人影响十分强烈,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奇之路。后又有石恪、梁楷。由于宋代发展到中期后,禅宗盛行。无论文人或画家皆对禅学万分推崇。对梁楷影响极为深刻。终于独创出"减笔泼墨"的新画风而著称于世,书画一体。禅学对书法家也有影响,例如北宋黄庭坚的晚年时期的草书被称为"随意倾倒"。正因为受禅学思想的影响使其书法臻致大成,已入化境。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是中国"黄山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