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低温超导现象及特性

低温超导现象及特性

低温超导现象及特性
低温超导现象及特性

低温超导现象及特性

超导是某些金属或合金在低温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奇妙现象,是由荷兰的物理学家卡麦林·昂纳斯最先发现的。

1908年,昂纳斯(1853—1926年)成功地液化了地球上最后一个"永久气体"──氦气,得到了接近绝对零度(0K=-273.15℃)的低温:4.25K~1.15K。之后,他把目标转向了"极低温下金属电阻随温度变化规律的研究"。昂纳斯先是用铂丝,接着用纯度更高的水银做实验,他吃惊的发现水银在温度降至氦的沸点即4.2K时(相当于-269℃),电阻竟意外地消失了。起初昂纳斯还以为是线路出现了故障,几经测定,最后他确信,水银在 4.2K下会产生一种新的导电特性──"零电阻性'或"超导电性"。1911年4月28日,昂纳斯公布了这一发现,并在随后几篇论文中明确指出,某些材料在一定温度下能进入一种电阻为零的新物态。他将这种新物态命名为"超导态",同时把具有从正常态(电阻不为零)转变为超导态能力的材料称作"超导体",把能使超导体从正常导电状态变为超导电状态时的转变温度称为"临界温度"。他进一步用铅环做实验,当铅变为超导态时,九百安培的电流在铅环中流动不止,两年半以后毫无衰减。

昂纳斯的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家,大家纷纷实验,并且想要揭开超导的奥秘,因为只有了解了超导现象的微观机理,才能使超导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现在,科学家已发现有上千种元素和化合物在低温下可以转化为超导态。对所谓"零电阻性"也已有共识:超导体即使有电阻,它的电阻率必然小于10-26"欧·米,而且只对直流电适用,若给超导体通入交流电,它仍会出现类似于常规电阻的"交流损耗"。从这个意义上讲,超导体似乎可以说是一种直流理想导体。

高温超导体的巨大突破,以液态氮代替液态氦作超导制冷剂获得超导体,使超导技术走向大规模开发应用。

超导现象的最直接、最诱人的应用是用超导体制造输电电缆。因为超导体的主要特性是零电阻,因而较小截面的电缆上输送较大的电流,而且基本上不发热和不损耗能量。据估计,我国目前约有15%的电能损耗在输电线路上,每年损失的电能达到900多亿千瓦时。如果改用超导体输电,就能大大节约电能,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紧张。

自从发现高温超导陶瓷后,特别是1987年全世界掀起了"超导热"以后,人们把注意力转向高温起导陶瓷的研究和应用。陶瓷超导体同样具有实用意义,预计在50年左右的时间内,有可能制备出工作在77K (-196.15。C)的温度下、临界电流密度超过每平方厘米10万安的实用化线材、缆材或带材。

超导体还可用于制造超导通信电缆。人们对通信电缆的主要要求是信号传递准确、迅速、容量大、重量轻,超导通信电缆正好能满足上述要求。

用超导体制造雷达天线、导航天线、通信天线和电视天线,可使天线的损耗减小几个数量级,而天线辐射效率可增加几百倍或更多。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全面版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全面版 一、本节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实际常见的案例中引出离心现象最后探究得到发生离心现象的条件和离心运动的定义,接着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离心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的素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有些与离心运动有关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教学举例时应列举常见容易理解的例子。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制定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离心现象,明确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 2、能结合课本提出的问题具体分析,了解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3、培养分析说理的能力,提高科学表述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录像和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分析离心运动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用学过的向心力知识寻找本质规律。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亲手操作离心实验来讨论研究,从而提高分析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有利也有弊,充分扬长避短,是一种科学态度,也是一种科学方法。 2、通过学生对几种离心机的使用和制作,把审美欣赏与操作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审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如下:1﹑重点 理解离心运动的条件、知道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2﹑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离心运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3﹑疑点离心运动是否是受到了“离心力”?4﹑解决办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过现象看本质.采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三﹑学生特点及对应的教学方法1﹑学生情况分析兴趣的产生与好奇心和求知欲密切相关。好奇心是一种本能,当外界有什么新异的事物出现时,人总要去探究一下;求知欲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知识的热烈追求;而兴趣就是在求知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在上课期间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教学用具与方法①用具:离心现象录像片﹑离心转台﹑小球﹑细线等。②方法:录像演示﹑动手实验﹑讨论与思考等。3﹑师生互动活动设计①教师通过录像和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分析离心运动产生的原因.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讨论研究,提高分析应用能力.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激情引入师生共同展望xx年北京奥运会。录像播放。一起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比赛片段(链球比赛)。提示学

超导原理

超导原理 超导的发生,是核外电子运动所引起的物质特性明显的变化的结果:在很低的温度下,价电子运转在固定的平面上,达到临界温度,运转速率更低。核心习惯于常温下的核外电子快速运转,低速运转的电子形成了核外电子的缺失。核心就挪用相邻核心的外电子,接着形成所有核心连续地挪用相邻电子——形成外电子公用。核心把公用的电子当成自己所需求的电子一部分,用核心的库仑力去顺势输运它,让其在自己身边流过,于是就形成了电子流——超导电流。 核心把外来(公用)的电子流当成自己所需求的电子一部分,用核心的库仑力(原子核吸引核外电子使电子绕核运转的力)去顺势输运它,让其在自己身边流过,在顺序排列的原子核库仑力的接力输送下,电子直截在其间畅通无阻,于是超导电流不仅不受到阻力,而且还获得了一份来自核心的输运力。在顺序排列的原子核库仑力的接力输送下,电子直截在其间畅通无阻,形成了电阻为零的超导现象。 正因为超导电流获得了核心的输运力,所以它能像核外电子那样永恒不断的运动,流速均衡、电阻为零,保持永恒的电流。 尽管库伯对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也实在不敢恭维,首先,两个电子如何能紧密结成对?这直接违背同性相斥的自然原理。其次,超导体的电流走的不是匀速直线,必定有能量损失,所谓理论连核心的输运力都没有想到、没有提到,说的再复杂,再冠冕堂皇,不符合自然能量守恒法则肯定不是事实。 由于超导发生是大量的电子群集流动。大量电子的定向运动,伴

生着很强的电磁波,伴生着极强的磁场。磁共振成像的磁场就是由超导原理提供。 物质的超导特性与温度密切相关,而且极具规律。再一次为核外电子的运转线路、速率决定物质的各种特性;线路、速率的变化改变物质特性的论点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超导的抗磁性 超导时大量电子在物体内均衡畅通地在核心边流动,成了核外电子的组成部分,大量电子的定向流动伴生着很强的磁场。外磁场会干扰电子的定向运动,所以伴生的磁场必须把外磁场抵制在外,于是就形成了很强的抗磁性。 实验表明,金属物体(第一类超导体)在超导时,外磁场从超导体内完全排出,表现出很强的抗磁性,又称迈斯纳效应。若外磁场太强,干扰电子不能形成整齐的定向运动,即使到了临界低温,超导也不能发生。这种情况正好映证以上讲的电—磁伴生现象。 同样,内磁场强的物体也难以发生超导,铁磁性或反铁磁性金属因其内部结构元的排列使得部分价磁力叠加,内磁场较强,阻止电子直线定向流动,因而不具有超导性能。而且磁性物质的微粒——杂质也会阻断核外电子共用,影响超导发生。 第二类超导体 大自然往往是戏剧性的展示其风采,近些年发现的超导材料并不是在传统上被认为良导体的金属及其合金中,而是在常态下导电性能很差的氧化物体系的陶瓷中,这就是所谓第二类超导体。

※超导简介与超导材料的历史

神奇的超导:超导简介与超导材料的历史 神奇的超导 罗会仟周兴江 一、什么是超导? 电阻起源于载流子(电子或空穴)在材料中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各样的阻尼。按照材料的常温电阻率从大到小可以分为绝缘体、半导体和导体。绝大部分金属都是良导体,他们在室温下的电阻率非常小但不为零,在10-12 mΩ?cm量级附近。自然界是否存在电阻为零的材料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超导体。当把超导材料降到某个特定温度以下的时候,将进入超导态,这时电阻将突降为零(图1),同时所有外磁场磁力线将被排出超导体外,导致体内磁感应强度为零,即同时出现零电阻态和完全抗磁性。超导态开始出现的温度一般称为超导临界温度,一般定义为Tc。微观上来说,当超导材料处于超导临界温度之下时,材料中费米面附近的电子将通过相互作用媒介而两两配对,这些电子对将同时处于稳定的低能组态,叫“凝聚体”。在外加电场驱动下,所有电子对整体能够步调一致地运动,因此超导又属于宏观量子凝聚现象。对于零电阻态,实验上已经证实超导材料的电阻率小于10-23 mΩ?cm,在实验精度允许范围内已经可以认为是零。如果将超导体做成环状并感应产生电流,电流将在环中流动不止且几乎不衰减。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并不依赖于超导体降温和加场的次序,也称为迈斯纳(Meissner)效应。一个材料是否为超导体,零电阻态和完全抗磁性是必须同时具有的两个独立特征。

超导态下配对的电子对又称库珀(Cooper)对。配对后的电子将处于凝聚体中,打破电子对需要付出一定的能量,称为超导能隙,它反映了电子间的配对强度。一般来说,超导态在低外磁场及低温下是稳定的有序量子态。超导体的一系列神奇特性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低温下稳定地利用超导体,比如实现无损耗输电、稳恒强磁场和高速磁悬浮车等。正因如此,自从超导发现以来,人们对超导材料的探索脚步一直不断向前,对超导微观机理和超导应用的研究热情也从未衰减。随着对超导研究的深入,一系列新的超导家族不断被发现,它们展现的新奇物理现象也在不断挑战人们对现有凝聚态物理的理解,同时实验技术手段也因此得以加速进步,理论概念更是取得了诸多飞跃。已逾百年的超导研究,在诸多科学家的推动下,依旧不断展示新的魅力! 金属Hg在4.2K以下的零电阻态

高温超导材料的特性与表征

四川理工学院 材料物理性能 高温超导材料论文 【摘要】 在本实验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通过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特性的测量和演示,加深理解超导体的两个基本特性,即零电阻完全导电性和完全抗磁性。我们还通过此实验对不同的温度计(铂电阻温度计和硅二极管温度计)进行比较。我们采用的是四引线测量法,利用低温恒温器和杜瓦容器测量了超导电性,绘制了超导样品的电阻温度曲线,验证了超导在高温冷却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电特性。我们也绘制了磁悬浮力与超导体-磁体间距的关系曲线,对其进行了分析。在进行磁悬浮的实验中我们验证了超导体的混合态效应和完全抗磁性。 关键词: 超导体零电阻温度完全磁效应磁场 一、引言: 1911年H.K.Onnes首次发现在4.2K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的超导现象,此温度也被称为临界温度。根据临界温度的不同,超导材料可以被分为:高温超导材料和低温超导材料。

但这里所说的高温,其实仍然是远低于冰点0℃的,对一般人来说算是极低的温度。1933年,迈斯纳和奥克森菲尔德两位科学家发现,如果把超导体放在磁场中冷却,则在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磁感应线将从超导体中排出,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超导材料的磁电障碍已被跨越,下一个难关是突破温度障碍,即寻求高温超导材料1973年,发现超导合金――铌锗合金,其临界超导温度为23.2K,这一记录保持了近13年。此后,科学家们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1987年底,铊-钡-钙-铜-氧系材料又把临界超导温度的记录提高到125K。 高温超导体具有更高的超导转变温度(通常高于氮气液化的温度),有利于超导现象在工业界的广泛利用。高温超导体的发现迄今已有16年,而对其不同于常规超导体的许多特点及其微观机制的研究,却仍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这一点不仅反映在没有一个单一的理论能够完全描述和解释高温超导体的特性,更反映在缺乏统一的、在各个不同体系上普遍存在的“本征”实验现象。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对氧化物超导材料特性的测量和演示,加深理解超导体的两个基本特性;了解金属和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及温差电动势;了解超导磁悬浮的原理;掌握液氮低温技术。 二、原理: 物理原理: 1.超导现象及临界参数 (1)零电阻现象 1911年,卡麦林·翁纳斯用液氮冷却水银线并通以几毫安电流,在测量其电压时发现,当温度稍低于液氮沸点时,水银电阻突然降为零,这就是零电阻现象或超导现象。具有此现象的物体称为超导体。只有在直流条件下才会存在超导现象,在交流下电阻不为零。 临界温度是指当电流,磁场及其他外部条件保持为零或不影响测量时,超导体呈现超导态的最高温度。我们用电阻法测定超导临界温度。 (2)MERSSNER效应 1933年,迈斯纳和奥克森菲尔德两位科学家发现,如果把超导体放在磁场中冷却,则在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磁感应线将从超导体中排出,不能通过超导体,而且,不管加磁场的顺序如何,超导体内磁场总为零。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即MERSSNER效应。 3)超导体分类 超导体分为两类第1类超导体是随温度变化只分为超导态和正常态,第2类是在超导态和正常态中间部分还存在混合态。 纯金属材料的电阻特性 纯金属材料的电阻产生于晶体的电子被晶格本身和晶格中的缺陷的热振动所散射。ρ=ρL(T)+ρ R,其中ρL(T)表示晶格热振动对电子散射引起的电阻率,与温度有关。ρ r表示杂质和缺陷对电子的散射所引起的电阻率,不依赖与温度,与杂质和缺陷的密度成正比,称为剩余电阻率。 半导体材料电阻温度特性 ρi=1/nie(μe+μp) 本征半导体的电阻率ρi与载流子浓度ni及迁移率μ=μe+μp有关, 因ni随温度升高而成指数上升,迁移率μ随温度增高而下降较慢,故本证半导体电阻率随温度上升而电调下降。 实验仪器及其原理:

超导材料

一、超导材料 有些材料当温度下降至某一临界温度时,其电阻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具有这种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超导体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当电阻消失时,磁感应线将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一般金属(例如:铜)的电阻率随温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小,当温度接近于0K时,其电阻达到某一值。而1919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用液氦冷却水银,当温度下降到4.2K(即-269℃)时,发现水银的电阻完全消失,超导电性和抗磁性是超导体的两个重要特性。使超导体电阻为零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TC)。超导材料研究的难题是突破“温度障碍”,即寻找高温超导材料。以NbTi、Nb3Sn为代表的实用超导材料已实现了商品化,在核磁共振人体成像(NMRI)、超导磁体及大型加速器磁体等多个领域获得了应用;SQUID作为超导体弱电应用的典范已在微弱电磁信号测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灵敏度是其它任何非超导的装置无法达到的。但是,由于常规低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太低,必须在昂贵复杂的液氦(4.2K)系统中使用,因而严重地限制了低温超导应用的发展。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出现,突破了温度壁垒,把超导应用温度从液氦(4.2K)提高到液氮(77K)温区。同液氦相比,液氮是一种非常经济的冷媒,并且具有较高的热容量,给工程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另外,高温超导体都具有相当高的磁性能,能够用来产生20T以上的强磁场。超导材料最诱人的应用是发电、输电和储能。利用超导材料制作超导发电机的线圈磁体制成的超导发电机,可以将发电机的磁场强度提高到5~6万高斯,而且几乎没有能量损失,与常规发电机相比,超导发电机的单机容量提高5~10倍,发电效率提高50%;超导输电线和超导变压器可以把电力几乎无损耗地输送给用户,据统计,目前的铜或铝导线输电,约有15%的电能损耗在输电线上,在中国每年的电力损失达1000多亿度,若改为超导输电,节省的电能相当于新建数十个大型发电厂;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超导材料的抗磁性,将超导材料置于永久磁体(或磁场)的上方,由于超导的抗磁性,磁体的磁力线不能穿过超导体,磁体(或磁场)和超导体之间会产生排斥力,使超导体悬浮在上方。利用这种磁悬浮效应可以制作高速超导磁悬浮列车,如已运行的日本新干线列车,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高速列车等;用于超导计算机,高速计算机要求在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元件和连接线密集排列,但密集排列的电路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若利用电阻接近于零的超导材料制作连接线或超微发热的超导器件,则不存在散热问题,可使计算机的速度大大提高。 二、能源材料 能源材料主要有太阳能电池材料、储氢材料、固体氧化物电池材料等。太阳能电池材料是新能源材料,IBM公司研制的多层复合太阳能电池,转换率高达40%。氢是无污染、高效的理想能源,氢的利用关键是氢的储存与运输,美国能源部在全部氢能研究经费中,大约有50%用于储氢技术。氢对一般材料会产生腐蚀,造成氢脆及其渗漏,在运输中也易爆炸,储氢材料的储氢方式是能与氢结合形成氢化物,当需要时加热放氢,放完后又可以继续充氢的材料。目前的储氢材料多为金属化合物。如LaNi5H、Ti1.2Mn1.6H3等。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十分活跃,关键是电池材料,如固体电解质薄膜和电池阴极材料,还有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用的有机质子交换膜等。 三、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是继天然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人工设计材料之后的第四代材料,是现代高技术新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国外在智能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很多技术突破,如英国宇航公司的导线传感器,用于测试飞机蒙皮上的应变与温度情况;英国开发出一种快速反应形状记忆合金,寿命期具有百万次循环,且输出功率高,以它作制动器时、反应时间仅为10分钟;形状记忆合金还已成功在应用于卫星天线等、医学等领域。另外,还有压电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等智能材料驱动组件材料等功能材料。 四、磁性材料 磁性材料可分为软磁材料和硬磁材料二类。1.软磁材料是指那些易于磁化并可反复磁化的材料,但当磁场去除后,磁性即随之消失。这类材料的特性标志是:磁导率(μ=B/H)高,即在磁场中很容易被磁化,并很快达到高的磁化强度;但当磁场消失时,其剩磁很小。这种材料在电子技术中广泛应用于高频技术。如磁芯、磁头、存储器磁芯;在强电技术中可用于制作变压器、开关继电器等。目前常用的软磁体有铁硅合金、铁镍合金、非晶金属。Fe-(3%~4%)Si的铁硅合金是最常用的软磁材料,常用作低频变压器、电动机及发电机的铁芯;铁镍合金的性能比铁硅合金好,典型代表材料为坡莫合金(Permalloy),其成分为79%Ni-21%Fe,坡莫合金具有高的磁导率(磁导率μ为铁硅合金的10~20倍)、低的损耗;并且在弱磁场中具有高的磁导率和低的矫顽力,广泛用于电讯工业、电子计算机和控制系统方面,是重要的电子材料;非晶金属(金属玻璃)与一般金属的不同点是其结构为非晶体。它们是由Fe、Co、Ni及半金属元素B、Si所组成,其生产工艺要点是采用极快的速度使金属液冷却,使固态金属获得原子无规则排列的非晶体结构。非晶金属具有非常优良的磁性能,它们已用于低能耗的变压器、磁性传感器、记录磁头等。另外,有的非晶金属具有优良的耐蚀性,有的非晶金属具有强度高、韧性好的特点。2.永磁材料(硬磁

【高中物理】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什么是离心现象,明确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 2.能结合课本提出的问题具体分析,了解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分析说理的能力,提高科学表述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利也有弊,充分扬长避短,是一种科学态度,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生对几种离心机的使用,把审美欣赏与操作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审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 二、学法引导 让学生动手去做各种离心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在结合学过的向心力知识寻找本质规律.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离心运动的条件、知道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2.难点 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离心运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疑点 离心运动是否受到“离心力”? 4.解决办法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过现象看本质.采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像片:常见的离心现象. 课件: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多媒体设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录像和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分析离心运动产生的原因.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讨论研究,提高分析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的 (略) (二)整体感知 这一节课不是可有可无的课,要充分利用课本的素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离心现象 提问:物体为什么能做圆周运动? 是因为物体受到向心力,向心力使物体维持在圆周轨道上,而不是沿圆周切线方向飞离轨道.

反问:如果向心力突然消失,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议论. 演示录像片. 再问:如果合力不足于提供所需的向心力,会出现什么情况? 演示录像片,学生议论. 小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于提供圆周运动的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运动称做为离心运动. 注意:离心运动的原因是合力突然消失,或不足以提供向心力,而不是物体又受到什么“离心力”. 2.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教学方法是:现看录像或课件,思考其中原因,互相议论交流. 注意学生表述的科学性,培养习惯,提问能力. 实例1:离心干燥器 实例2:洗衣机脱水 实例3:体温计甩水银柱 实例4:棉花糖的产生 实例5:汽车转弯 实例6:高速转动的砂轮 鼓励学生再举例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四)总结、扩展 离心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要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并会用来解释有关的问题. 讨论:撑开的雨伞上附有雨水,转动伞柄,雨水会被甩去,试分析雨滴运动的轨迹. 八、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 对雨伞甩雨水问题定量讨论:若已知伞柄半径为r,角速度为ω,高为h,求雨滴落到地面上的轨迹. 九、板书设计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1.离心现象 2.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潮汐产生的原因 到过海边的人都知道,海水有涨潮和落潮现象.涨潮时,海水上涨,波浪滚滚,景色十分壮观;退潮时,海水悄然退去,露出一片海滩.我国古书上说:“大海之水,朝生为潮,夕生不汐”.那么,潮汐是怎样产生的? 古时候,很多资哲都探讨过这个问题,提出过一些假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地球和人一样,也要呼吸,潮汐就是地球的呼吸.他猜想这是由于地下岩穴中的振动造成的,就像人的心脏跳动一样. 随着人们对潮汐现象的不断观察,对潮汐现象的真正原因逐渐有了认识.我国古代余道安在《海潮图序》一书中说:“潮之涨落,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之往从之.”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写到:“涛之起也,随月盛衰”.他们都指出了潮汐与月球有关系.到了17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后,提出了潮汐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假设,从而科学地解释了潮汐产生的原因. 原来,海水随着地球自转也在旋转,而旋转的物体都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使它们有离开旋

超导现象原因

美国科学家找到物质为何具有“超导电性”原因- - 据太空新闻网10月28日消息,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可以解释为什么物质在一定的清晰度条件下具有超导电性。所谓超导电性,是指物质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其电阻下降为零的现象。科学家们在研究超导化合物时发现,化合物内部电子的分布是不平均的,在电子分布稀少或者没有电子的地方会形成一个"空穴",而这个空穴可能就是让物质具备超导能力的原因。科学家们的这一发现被发表在了10月2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科学家们研究了由锶、铜和氧等成份组成了超导化合物(科学家们通常称之为SCO),这种化合物是铜酸盐的一种。铜酸盐是含有铜氧化物的盐类物质的总称。在SCO超导化合物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结晶体空穴",它是由一些小的空穴按一定的规律严格排列而成的。科学家们表示,这些洞肯定发生了一些变化,就象电子,可能所有的电子都联系在了一起,也许这就是让化合物具有超导性能的原因所在。 负责这项研究的物理学家彼得·阿伯玛特表示,研究中发现的这咱结晶空穴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它的形成是那些小的空穴相互之间直接作用的的结果。以此类推,科学家们认为其它的铜酸盐也有可能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具有超导性能。 SCO化合物的结构就象一个三明治,两层不同的铜氧化物当中夹着一层锶原子。在第一层中,铜氧化物的分子形状是呈长形的平行排列,而在另一层铜氧化物分子的分布是一种阶梯式的结构,其中就含有许多的晶体空穴。 晶体空穴实质上是物质内部电荷排列的一种形式。科学家们认为物质内部电荷排列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超导性能可能就是因为某种特殊的电荷排列而造成的或者说是当物质内部的电荷排列接近两种排列方式的界限时就会出现超导现象。科学家们目前正在对其它的拥有带状晶体空穴和其它一些磁性空穴的铜酸盐进行类似的研究。 阿伯玛特表示,我们认为结晶体空穴和电荷和条状分布是有关系的,尤其是在SCO化合物中,这种结晶体空穴是电荷分布的一种极端状态的表现,也就是说这种分布状态只能出现于铜氧化物呈梯状分子结构的那一层里,而不是在整个的铜氧化物层中。 阿伯玛特和他的同事们利用美国国家同步加速器光源发射出的X射线对SCO化合物进行了研究,观测了不同波长的X射线在SCO化合物中的反应。美国国家同步加速器光源是一个专门用来产生X射线、红外线和紫

超导特性论文

超导材料 摘要 超导是金属或合金在较低温度下电阻变为零的性质。超导材料是当代材料科学领域一个十分活跃的重要前沿,随着超导材料临界温度的提高和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它将会在许多高技领域获得重要应用,也将推动功能材料科学的深入发展。爱因斯坦的科学思辨精神是我们认识自然于科学的根本,而李平林教授的反视觉原理也使得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自然,了解科学。 1:什么是超导? 超导是超导电性的简称,是指某些物体当温度下降至一定温度时,电阻突然趋近于零的现象。具有这种特性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超导材料最独特的性能是电能在输送过程中几乎不会损失。超导体另外一个性质是宏观的量子现象。这两个特点,就是超导体最基本的性质。 2:超导研究历程 1784年英国化学家拉瓦锡曾预言:假如地球突然进到寒冷的地区,空气无疑将不再以看不见的流体形式存在,它将回到液态。从那时候起,拉瓦锡的预言就一直激励着人们去实现气体的液化并由此得到极低的温度。使气体变成液体,这听起来如同神话一般,但是科学家不仅相信了这个神话,而且在几十年后使它成为现实。 人类通过液化气体获得了低温,科学家会利用低温做什么呢?他们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继续那个古老问题的探索,研究那些没有生命的物质在低温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1910年,昂尼斯开始和他的学生研究低温条件下的物态变化。1911年,他们在研究水银电阻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时发现,当温度低于4K时已凝成固态的水银电阻突然下降并趋于零,对此昂尼斯感到震惊。水银的电阻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使当时最富有想象力的科学家也没料到低温下会有这种现象。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发现,他们用固态的水银做成环路,并使磁铁穿过环路使其中产生感应电流。在通常情况下,只要磁铁停止运动由于电阻的存在环路中的电流会立即消失。但当水银环路处于4K之下的低温时,即使磁铁停止了运动,感应电流却仍然存在。这种奇特的现象能维持多久呢?他们坚持定期测量,经过一年的观察他们得出结论,只要水银环路的温度低于4K电流会长期存在,并且没有强度变弱的任何迹象。 接着昂尼斯又对多种金属、合金、化合物材料进行低温下的实验,发现它们中的许多都具有在低温下电阻消失、感应电流长期存在的现象。由于在通常条件下导体都有电阻,昂尼斯就称这种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现象为超导。在取得一系列成功的实验之后,昂尼斯立即正式公布这一发现,并且很快引起科学界的高度重视,昂尼斯也因此荣获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他之后,人们开始把处于超导状态的导体称之为“超导体”。超导体的直流电阻率在一定的低温下突然消失,被称作零电阻效应。导体没有了电阻,电流流经超导体时就不发生热损耗,电流可以毫无阻力地在导线中形成强大的电流,从而产生超强磁场。 将超导体冷却到某一临界温度(TC)以下时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称为超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第二章 第三节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导学案) 编制:李军润 审核:杨玉蓉、刘晋君 班级 第 组 姓名 ●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离心现象。 (2)知道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 (3)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解释离心现象,知道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的防止。 ● 预习案(15分钟) 一、教材助读:通过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 (1)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 或 的情况下,就会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离心现象。 (2)在实际中,利用离心现象工作的机械叫做 。 (3)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当物体所受的 突然消失或 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时物体就做离心运动。 (4)离心运动的应用主要有 、 、 等。 (5)离心运动危害的防止的应用主要有 、 、 等。 ● 熟记规律—我思考、我收获 1.物体做离心运动的两种情况 (1)向心力突然消失时,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此后物体若不受其他力作用,则物体做直线运动。 (2)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足以提供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时,物体沿某条曲线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2.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 (1) 物体做圆周运动时,由各种性质的力提供向心力F 供,由2 2v F m mR R ω==决定需要的向心力F 需,当=F F 需供时,物体就做圆周运动。 (2)当F F 需供时,物体就做向心运动。 3.物体做离心运动的原因是由于物体有保持运动趋势的“惯性”造成的。 4.离心运动的防止

(1) 汽车转弯时要限速:在水平路面上行驶的汽车,转弯时所需的向心力来源于静摩擦力。如果转弯时速度过大,所需的向心力F 大于最大静摩擦力2max mR F ω>,汽车将做离心运动而造成交通事故。因此,在转弯处,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率。 (2) 汽车过桥要限速:汽车过桥时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圆周,在桥顶的向心力由重力和桥面的支持力提供,由于向心力的大小不可能超过重力的大小,所以汽车速度也有最大值。 (3) 转动的砂轮和飞轮要限速:高速转动的砂轮和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如果转速过高,砂轮和飞轮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时,离心运动会使它们破裂,甚至酿成事故。 二、预习自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做离心运动时,将离圆心越来越远 B .物体做离心运动时,其运动轨迹一定是直线 C .做离心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到外力的作用 D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因受合力大小改变而不做圆周运动时,将做离心运动 2.关于洗衣机脱水桶的有关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如果衣服上的水太多脱水桶就不能进行脱水 B .脱水桶工作时衣服上的水做离心运动,衣服并不做离心运动 C .脱水桶工作时桶内的衣服也会做离心运动,所以脱水桶停止工作时衣服紧贴在桶壁上 D .白色衣服染上红墨水时,也可以通过脱水桶将红墨水去掉使衣服恢复白色 我们思考:脱水桶脱水时,当水滴所受力附着力不足于维持其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水则脱离衣物使其变干。 3.下列关于骑摩托车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骑摩托车运动时,不会发生离心运动 B .摩托车轮胎的破裂是离心运动产生的结果 C .骑摩托车拐弯时摔倒一定都是离心运动产生的 D .骑摩托车拐弯时速率不能太快,否则会产生离心运动向圆心的外侧跌倒 探究案 一、共同探究 1.离心现象 例1.(单选)下列关于离心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物体所受的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时产生离心现象 B .做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外力都突然消失时做背离圆心的圆周运动 C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时它将沿切线做直线运动 D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时它将做曲线运动

高温超导体基本特性的测量

高温超导体基本特性的测量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H.K.Onnes)发现,利用液氮把汞冷却到4.2K左右时,水银的电阻率突然有正常的剩余电阻率减小到接近零,以后在其它的一些物质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由于这些超导体的临界温度T C很低,人们称这些需在液氦温区运行的超导体为低温超导体。1986年6月,贝德诺(J.G..Bednorz)和缪勒(K.A.Muler)发现金属氧化物Ba-La-Cu-o 材料具有超导电性,其超导起始转变温度为35K,在13K达到零电阻,这一发现时超导体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随后美中科学家分别独立地发现了Y-Ba-Cu-O体系超导体,起始温度92K以上,在液氮温区,以后的十年间,还发现其他系超导体,常压下T C最高达133K,这些T C高于液氮温度的氧化物超导体称为高温超导体。 一、实验目的 1.(利用直流测量法)测量超导体的临界温度; 2.观察磁悬浮现象; 3.了解超导体的两个基本特性—零电阻和迈斯纳效应。 二、实验仪器 测量临界温度和阻值的成套仪器、迈斯纳效应成套仪器、计算机、CASSY传感器 三、实验原理 1.零电阻现象 处于绝对零度的理想的纯金属,其规则排列的原子(晶格)周期场中的电子的状态是完全确定的,因此电阻为零。温度升高时,晶格原子的热振动会引起电子运动状态的变化,即电子的运动受到晶格的散射而出现电阻Ri。然而,通常金属中总是含有杂质的,杂质对电子的散射会造成附加的电阻。在温度很低时,例如在4.2K以下,晶格散射对电阻的贡献趋于零,这时的电阻完全由杂质散射所引起的,我们称之为剩余电阻Rr,它几乎与温度无关。所以总电阻可以近似表达为 R=Ri(T)+Rr (1) 当温度下降到某一确定Tc(临界温度)时,物质的直流电阻率转变为零的现象被称为零电阻效应。临界温度Tc是由物质自身的性质所确定参量。如果样品结构规整且纯度非常高,在一定温度下,物质由常规电阻状态急剧的转变为零电阻状态,称之为超导态。如果材料化学成分不纯或晶体结构不完整等因素的影响,超导材料由常规电阻状态转变为零电阻状态是在一定的温度间隔中发生的。如图1,我们把温度下降过程中电阻温度曲线开始从直线偏离出的温度的温度称为起始转变温度。我们将电阻缓慢地变化部分(常规电阻状态下)拟合成直线Ⅰ,将电阻急剧变化部分拟合成直线Ⅱ,直线Ⅰ与直线Ⅱ的交点所对应的电阻为正常态

超导现象和超流现象的关系

论超导现象和超流体现象的关系 ——灵遁者 我相信你和我一样,第一次听到超导概念的时候,是诧异的。竟然还有这样的现象,其实令我们诧异的现象,有很多很多的。只要你愿意去找,去发现,物理世界的奇妙,会伴随你一生。但很多令我们诧异的现象,我们也找到了原因。这就是人类的智慧。 1911年,荷兰莱顿大学的H·卡茂林·昂内斯意外地发现,将汞冷却到-268.98℃(4.2K)时,汞的电阻突然消失。后来他又发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上述汞相类似的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特性,由于它的特殊导电性能,H·卡茂林·昂内斯称之为超导态。昂内斯由于他的这一发现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奖。 首先电阻是描述导体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用R表示。电阻由导体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导体的电流I的比值来定义,即R=U/I。所以,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电阻愈大,通过的电流就愈小; 反之,电阻愈小,通过的电流就愈大。因此,电阻的大小可以用来衡量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强弱,即导电性能的好坏。电阻的量值与导体的材料、形状、体积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有关。 超导状态的导体称之为“超导体”。超导体的直流电阻率在一定的低温下突然消失,被称作零电阻效应。导体没有了电阻,电流流经超导体时就不发生热损耗,电流可以毫无阻力地在导线中形成强大的电流,从而产生超强磁场。 1933年,荷兰的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共同发现了超导体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性质——当金属处在超导状态时,超导体内的磁感应强度为零,却把原来存在于体内的磁场排挤出去。对单晶锡球进行实验发现:锡球过渡到超导态时,锡球周围的磁场突然发生变化,磁力线似乎一下子被排斥到超导体之外去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迈斯纳效应”。 迈斯纳效应于1933年被瓦尔特·迈斯纳与罗伯特·奥克森菲尔德在量度超导锡及铅样品外的磁场时发现。在有磁场的情况下,样品被冷却至它们的超导相变温度以下。在相变温度以下时,样品几乎抵消掉所有里面的磁场。他们只是间接地探测到这个效应;因为超导体的磁通量守恒,当里面的场减少时,外面的场就会增加。这实验最早证明超导体不只是完美的导电体,并为超导态提供一个独特的定义性质。 当一个磁体和一个处于超导态的超导体相互靠近时,磁体的磁场会使超导体表面中出现超导电流。此超导电流在超导体内部形成的磁场,恰好和磁体的磁场

超导材料发展状况综述

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课程论文 题目:超导材料发展状况综述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摘要 (2) 超导材料的特性 (2) 超导材料发展史 (4) 超导材料的制备 (5) 超导材料的应用 (7) 展望与建议 (9)

新能源材料——超导材料发展状况综述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然能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面对自然资源日渐紧缺、环境遭到破坏等状况的发生,在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各种各样的新能源材料相继面世。本文将从特性、发展史、制备、应用这几个方面,对众多新能源材料中的一种材料——超导材料,做一个综述,以增进广大读者对超导材料的了解。 关键词:超导材料、特性、发展史、制备、应用。 超导材料的特性 超导材料是指具有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以及排斥磁力线的性质的材料。现已发现有28种元素和几千种合金和化合物可以成为超导体。超导材料具有以下特性: 零电阻性 超导材料处于超导态时电阻为零,能够无损耗地传输电能。如果用磁场在超导环中引发感生电流,这一电流可以毫不衰减地维持下去。这种“持续电流”已多次在实验中观察到。超导现象是20世纪的重大发明之一。科学家发现某物质在温度很低时,如铅在7.20K(-265.95摄氏度)以下,电阻就变成了零。 采用“四引线电阻测量法”可测出超导体的R-T特性曲线,如图所示。

图中的R n为电阻开始急剧减小时的电阻值,对应的温度称为起始转变温度T S;当电阻减小到R n/2时的温度称为中点温度T M;当电阻减小至零时的温度为零电阻温度T0。由于超导体的转变温度还与外部环境条件有关,定义在外部环境条件(电流,磁场和应力等)维持在足够低的数值时,测得的超导转变温度称为超导临界温度。 完全抗磁性 1933年,迈斯纳(W.Meissner)发现:当置于磁场中的导体通过冷却过渡到超导态时,原来进入此导体中的磁力线会一下子被完全排斥到超导体之外(见下图),超导体内磁感应强度变为零,这表明超导体是完全抗磁体,这个现象称为迈斯纳效应。 实验表明,超导态可以被外磁场所破坏,在低于T C的任一温度T下,当外加磁场强度H小于某一临界值H C时,超导态可以保持;当H大于H C时,超导态会被突然破坏而转变成正常态。临界磁场强度H C,其值与材料组成和环境温度等有关。超导材料性能由临界温度T C和临界磁场H C两个参数决定,高于临界值时是一般导体,低于此数值时成为超导体。 约瑟夫森效应 当在两块超导体之间存在一块极薄的绝缘层时,超导电子(对)能通过极薄的绝缘层,这种现象称为约瑟夫森(Josephson)效应,相应的装置称为约瑟夫森器件。如图所示。

超导材料基础知识介绍

超导材料基础知识介绍 超导材料具有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以及排斥磁力线的性质的材料。现已发现有28种元素和几千种合金和化合物可以成为超导体。 特性超导材料和常规导电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性能。 ①零电阻性:超导材料处于超导态时电阻为零,能够无损耗地传输电能。如果用磁场在超导环中引发感生电流,这一电流可以毫不衰减地维持下去。这种“持续电流”已多次在实验中观察到。 ②完全抗磁性:超导材料处于超导态时,只要外加磁场不超过一定值,磁力线不能透入,超导材料内的磁场恒为零。 ③约瑟夫森效应:两超导材料之间有一薄绝缘层(厚度约1nm)而形成低电阻连接时,会有电子对穿过绝缘层形成电流,而绝缘层两侧没有电压,即绝缘层也成了超导体。当电流超过一定值后,绝缘层两侧出现电压U(也可加一电压U),同时,直流电流变成高频交流电,并向外辐射电磁波,其频率为,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e为电子电荷。这些特性构成了超导材料在科学技术领域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各类应用的依据。 基本临界参量有以下 3个基本临界参量。 ①临界温度:外磁场为零时超导材料由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或相反)的温度,以Tc表示。Tc值因材料不同而异。已测得超导材料的最低Tc是钨,为0.012K。到1987年,临界温度最高值已提高到100K左右。 ②临界磁场:使超导材料的超导态破坏而转变到正常态所需的磁场强度,以Hc表示。Hc与温度T 的关系为Hc=H0[1-(T/Tc)2],式中H0为0K时的临界磁场。 ③临界电流和临界电流密度:通过超导材料的电流达到一定数值时也会使超导态破态而转变为正常态,以Ic表示。Ic一般随温度和外磁场的增加而减少。单位截面积所承载的Ic 称为临界电流密度,以Jc表示。 超导材料的这些参量限定了应用材料的条件,因而寻找高参量的新型超导材料成了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以Tc为例,从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H.开默林-昂内斯发现超导电性(Hg,Tc=4.2K)起,直到1986年以前,人们发现的最高的 Tc才达到23.2K(Nb3Ge,1973)。1986年瑞士物理学家K.A.米勒和联邦德国物理学家J.G.贝德诺尔茨发现了氧化物陶瓷材料的超导电性,从而将Tc提高到35K。之后仅一年时间,新材料的Tc已提高到100K左右。这种突破为超导材料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米勒和贝德诺尔茨也因此荣获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分类超导材料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元素材料、合金材料、化合物材料和超导陶

第九章 超导电性

第九章 超导电性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H.R.Onnes)在研究水银在低温下的电阻时,发现当温度降低至4.2K 以下后,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呈现零电阻状态。昂内斯便把这种低温下物质具有零电阻的性能称为超导电性。1933年迈斯纳(W. Meissner)和奥克森菲尔德(R. Ochsenfeld)发现,不仅是外加磁场不能进入超导体的内部,而且原来处在外磁场中的正常态样品,当温度下降使它变成超导体时,也会把原来在体内的磁场完全排出去。到1986年,人们已发现了常压下有28种元素、近5000种合金和化合物具有超导电性。常压下,Nb 的超导临界温度T c =9.26K 是元素中最高的。合金和化合物中,临界温度最高的是Nb 3Ge ,T c =23.2K 。此外,人们还发现了氧化物超导材料和有机超导材料。 1987年2月,美国的朱经武等宣布发现了T c ~93K 的氧化物超导材料,同月21日和23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赵忠贤、陈立泉等人和日本的S. Hikami 等人也都独立地发现Y-Ba-Cu-O 化合物的T c ~90K 。中国学者率先公布了材料的化学成份。液氮温区超导材料的出现激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对高临界温度超导材料研究的热潮。 发现超导电性是二十世纪物理学特别是固体物理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在超导电性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先后有九位科学家前后四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9.1 超导电性的基本性质 物质由常态转变为超导态的温度称其为超导临界温度,用T c 表示。超导临界温度以绝对温度来度量。超导体与温度、磁场、电流密度的大小密切相关。这些条件的上限分别称为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 T c )、临界磁场(critical magnetic field, H c )和临界电流密度(critical electric current density, J c )。超导电性有两个最基本的特性:完全导电性和完全抗磁性。 9.1.1 完全导电性 对于超导体来说,在低温下某一温度T c 时,电阻会突然降为零,显示出完全导电性。图9.1表示汞在液氦温度附近电阻的变化行为。在4.2K 下对铅环做的实验证明,超导铅的电阻率小于3.6×10-25Ω·cm ,比室温下铜的电阻率的4.4×10-16分之一还小。实验发现,超导电性可以被外加磁场所破坏,对于温度为T (T <T c =的超导体,当外磁场超过某一数值H c (T )的时候,超导电性就被破坏了,H c (T )称为临界磁场。在临界温度T c ,临界磁场为零。H c (T )随温度的变化一般可以近似地表示为抛物线关系: ?????????=21)(c co c T T H T H (9.1)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学教案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学教案Centrifugal phenomenon and its application teaching plan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学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2、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分析了离心现象发生的条件和离心运动的定义,接着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法建议 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 第一: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或向心力不足,都不能再满足把物体约束在原来的'圆周上运动的条件,这时会出现物体远离圆心而去的现象. 第二:可补充加上提供的向心力F大于物体所需向心力时,(),表现为向心的趋势(离圆心越来越近)这对学生全面理解“外力必须等于时,物体才可做匀速圆周运动”有好处. 第三:离心运动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而不是物体受到“离心力”作用的结果.有些学生可能提出,“离心力”的问题,教师可以说明那是在另一参照系(非惯性系)中引入的概念,在中学阶段不予研究. 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导同学讨论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

教学主要设计: 一、离心运动 (一)讨论: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细绳系一个小球,使其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细绳突然断了,小球将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小了,小球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大了,小球如何运动? (二)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 讨论:“魔盘”上的人所需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为什么转速一定时,有的人能随之一块做圆周运动,而有的人逐渐向边缘滑去? (三)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配合1)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如: (1)洗衣机的脱水筒中的衣物上的水滴,在脱水筒工作时,水滴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提供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什么情况下,水滴将被甩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