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质量评价:是在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的划分等级的过程。

2.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3.土地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它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4.土地供给:可分为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土地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实质供给或土地物理供给,系指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土地资源总量,这些数量不论是就某区域、某国家甚至于全世界而言,都是固定不变的。土地经济供给系指土地自然供给中的人类实际利用部分。

5.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某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去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以空间上、时间上进行总体性的布局和安排,协调各业间的用地矛盾,促使土地利用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7.城镇化:城镇化有三层意思,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量日益增加;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

8.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9.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过程中,因挖掘,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称作土地复垦。

10.土地开发:是指通过工程、生物和技术等措施,使各种未利用土地资源,如荒山、荒滩、荒水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改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活动,如将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或农地开发为高效的城市建设用地。

11.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土地利用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它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有序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

12.土地用途管制:为了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目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规则并据此对各类土地利用和对各利用区域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引导,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行为及方式。

13.土地保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护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了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一,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15.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6.建筑密度: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地总体面积与规划建筑用地建设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度程度。

17.建筑容积率:指建筑总面积和用地总体面积的比例。

1.土地的功能(填、简):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p5)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简):

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平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地;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破坏较为严重:①耕地质量下降;

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p25)(计算)

①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②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③土地垦殖率(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④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p59)

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指标:

①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人)/土地总面积(km2)

②人均耕地=耕地面积(亩)/人口总量(人)

③人口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人)/人口总量(人)×100% (p174)

3.土地利用规划原则(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原则)

①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将其视为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关系,巩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②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的土地利用环境不仅反映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而且反映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对土地的改造能力和利用程度,因此,土地利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才能把土地利用的潜在可能性变为现实生产力。

③综合效益原则: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整体化特征,土地利用所追求的效益绝对不是单项效益而是融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

④逐级控制原则:遵循逐级控制原则,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是将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和活动落实于特定的空间;

⑤动态平衡原则: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提供适合的用途的土地,但土地总面积相对的讲是一个常数,土地利用规划时要满足各部门的用地要求,使规划区域内土地总面积达到平衡,合理地进行部门间的土地分配和再分配,实现耕地地总量动态平衡。(p49)

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简):(1)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①区域光能、热量和降水等气候资源的特点;②地质地貌的特征;③水资源的丰缺状况及其分布;④土壤资源质量状况及分布;⑤特色农作物和水产品及其分布;社会经济:①人口的数量、构成、素质及其变化趋势;②国民经济发展水平;③生活水平;④工业、农业、林业、畜禽及水产养殖业发展水平;⑤交通、邮电、水电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等。

(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①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各个地类的数量、比重(即耕地、园地、林地、未利用地等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及地域分布);②耕地在不同坡度级以及海拔区域内的数量分布;③二级地类的数量、比重(占一级地类总面积的百分比)及地域分布;④一级地类的人均数量等。

(3)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①耕地面积的变化状况、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变化的原因;②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等非农建设用地的变化状况、变化规律及其占用农用地的情况;③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状况;④其他地类的变化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等。

(4)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以及集约化经营程度的高低;②土地开发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低等。

(5)土地潜力分析。①以利用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②各类后备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其丰缺

程度等。(p57)

5.土地质量评价的分类(选、填):依据土地评价对象的不同,土地评价可分为城镇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和农用土地质量评价(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依据土地评价属性的不同,土地质量评价可分为土地自然质量评价和土地经济质量评价;依据土地评价目的不同,土地质量评价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土地农业经济评价、土地国民经济评价等。(p77)

6.土地质量评价原则(填、选):①综合性;②差异性;③多学科性;④要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⑤切合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⑥以土地利用持续性为基础;⑦评价要在几种用途中比较。(p85)

7.土地供给量预测方法(填、选):定性预测;定量预测;综合预测。(p90)

8.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有(选、简):(1)各种土地自然供给量,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和前提。(2)随着人类利用土地知识和技能的逐步提高,原来不能利用的土地变为可以利用,或使原来利用不够经济的土地变成经济地利用,从而增加了土地的经济供给。(3)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使原来不便于利用的土地成为可以利用的土地,降低了成本,亦可增大土地经济供给。(4)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使该项利用的土地经济供给随之增加。(5)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从而影响各种土地经济供给的改变。(6)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化纤工业发展,代替了部分棉布,直接影响棉田的经济供给。(p109)

9.为什么要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国策?(简)

是由土地的自然特性、土地的功能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土地具有自然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们不能创造土地,也不能使土地消灭,只能改良土地,影响土地利用。这决定了要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利用土地。2.土地具有面积有限性。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资源十分短缺,更应倡导“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3.土地具有位置的固定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4.土地具有永续利用性。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土地,土地的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生产资料功能和提供景观功能就具有无限性和可塑性,所以要合理利用土地。5.土地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地利用要符合生态经济原则,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土地利用不能破坏生态环境。(p151)

10.为什么“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简)

1.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情,要求我们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优先保证农业用地需求。

2.社会发展,不可避免要进行非农业建设,特别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交通、居民点与工矿等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量更大,在确保农业用地的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建设用地,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使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达到最佳,在合理满足各业用地需求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p151)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选、填):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参与原则。(p151)

12.论述居民点选址?(论、简)(居民点布局原则+居民点布局方案优选)

答:(1)居民点是指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2)坚持居民点布局的原则:①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②有利生产,方便生活;③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3)选择居民点用地时应考虑几项要求:①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②建筑要求:地形朝向、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质条件、安全条件、节约用地条件;③卫生保健要求:用地应尽可能选择风景优美,环境舒适,在工厂的上风上游等;④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距最近的公路最好在100m以上。(4)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①指标比较法,其中主要指标可参考下列几项:a经济服务半径;b

交通运输条件;c居民点占地面积比较;d原有居民点的利用率;e安全卫生条件。②运输重心法:当投资项目厂址的其他因素基本相同,运输费用作为厂址选择的重要因素,可用重心来选择厂址③分级评分法:是指对不同的厂址方案中的所有因素进行评分,并依据分数值的高低来确定最有厂址的一种方法。④费用比较法:适用于对数个厂址供选方案的投资费用和经营费用进行比较,以最终确定厂址。(p182)

13.为什么进行土地利用分区?(选、简)

⑴土地利用分区可以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可以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协调;可以对各用地进行合理配置和布局;可以使土地利用规划在实施中有一定的弹性。

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布局,一般多采用土地利用分区和用地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土地利用分区就是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土地利用分区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客观发展的规律性,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

(3)土地利用分区可以对土地进行宏观性调控,对各种用地进行合理配置、布局。

(4)土地利用分区可以使土地利用在实践中有一定弹性。

14.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运用(简):“3S”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

(1)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阶段的应用;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大量的数据信息,在数据阶段,主要包括土地数据收集和土地数据处理2个方面,通过遥感技术迅速获取的动态实时信息,再传输给GIS,使GIS数据库得到及时更新。在此阶段,3S 技术在数据收集和处理方面展现了其实时性、准确性以及高效的特点。

(2)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阶段的应用;依靠3S技术平台,在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库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业务流程,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改、实施的自动化管理。

(3)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成果阶段的应用;运用3S技术进行规划成果管理,可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益,为土地规划的动态实施和成果管理提供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手段。

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的特点(选):①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整体(总体)的特性;②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③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④控制性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和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

16.何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简)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一,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①针对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中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类型的土地使用问题进行的规划,有很强的针对性;

②局部性。在一定时期,需要开发、使用、整治和保护的土地只是局部存在的,因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相对规划区内部分土地而言的;

③具体性。因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内容、措施、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都比较具体,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④选择性。由于各个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不同,不同问题和不同行业部门的用地,其规划的类型、内容、程序、方法等就不同。

17.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论、简)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等多方面的因素,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1)要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与管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利用计划的具体安排并实施规划的最重要的行政手段之一;(2)要建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层层定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度可以促进土地利用规划落到实处;(3)要实行规划公告制度,要有组织地做好规划的宣传、发布工作,特别要重视做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公告工作;(4)要建立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审查制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必须经态度管理部门预审;(5)应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6)要加强城市和村镇规划审核,加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用地布局及近期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审核,切实保证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7)要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审理制度,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并改善态度生态环境;(8)强化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提供技术保障。总而言之,应充分利用规划过程和动态监测的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检验、分析规划实施情况,提高规划管理的工作效能和效率。18.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程序(选、简):(1)审核各类用地数量与布局;(2)用地数量综合平衡;(3)用地布局综合平衡;(4)部门用地需求预测;(5)经多次协调难以达成一致的,由规划办公室提出处理意见,交规划领导小组讨论决定;(6)拟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方案,规划土地利用区,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任务,并将全县各类用地指标分解至各乡镇。

19.土地适宜评价程序(选、简):1.准备工作:①确定评价目的;②拟定工作计划;③资料收集整理。2.①土地用途的确定:土地评价因子选定、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的要求;②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定: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评价因子赋分。3.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比配。

4.土地适宜性等级的确定、提交评价成果。

20.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选、填):土地资源适宜性原则;供需平衡原则;差异性原则;一致性原则;集中连片原则;行政界线相对完整性原则。

2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选、填):①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②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

③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④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选、填):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指导》.doc

一名词解释 1?层次分析法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2. 城市化 最通俗的概念是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的现象。 3. 城镇体系 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4. 建筑容积率 建筑容积率就是建筑总面积和用地总面积的比率 5. 棊木农田 是指中国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6. 农地整理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7.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替规律。 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生态系统平衡是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一种状态标志。系统的运行目标就是实现其平衡状态。 8. 土地 土地的原意: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 土地概念的扩展:地球表血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9.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通过各类用地预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以达到协调各类用地的关系。 10.. +.地利用总体规划 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白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Z间和农业生产各业Z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 11.. +.地复星 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12. 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称作土地整治规划。 13. 土地利用规划 是对一定区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14. ±地利用潜力分析 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分析各类用地的潜力,是确定用地数量和调整用地布局的依据。 15. 土地利用分区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16. 土地复垦率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1.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综合应用题题)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4.某地2000年人口为80万,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人口机械增长率为将达到6‰、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8比2,如果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是多少? 5.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85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年机械增长率为5‰,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6、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20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5‰、年机械增长率为6‰,人均粮食占有量45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和10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 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2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功能①数据输入和检查②空间数据的处理 城镇布局理论p229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 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P234 居民点布局的形式①卫星式②带状式③多边形式④自由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粮食需求量一般包括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酿造及其他工业用粮等项消费量。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⑵土地供给量预测⑶土地需求量预测⑷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⑸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⑹土地利用分区⑺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⑴针对性原则⑵永续利用原则⑶效益原则⑷因地制宜原则⑸综合性原则⑹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的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参与原则 居民点用地选址的要求⑴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⑵建筑要求:地形朝向、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质条件、安全条件和节约用地条件;⑶卫生保健要求;⑷兽医防疫要求 工业用地选址要求①厂址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②在布局和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③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④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基本农田规划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②综合协调的原则③双规并行的原则④区划完整性的原则 居民点布局的原则⑴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⑵利于生产和生活;⑶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公路选线原则①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②是因地制宜③是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④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⑤是要经济合理。 公路跨河主要有三种形式⑴在支河口直跨;⑵向支河上游绕进一定距离后跨越;⑶在S形河湾跨河时,桥位应设在S形河湾的腰部 港址选择的要求①船舶能安全方便地出入②进港航道和水域必须稳定 ③满足水深和作业要求④有足够的陆域⑤有方便的陆上交通 耕作田块配置要求①耕作田块的长度②耕作田块的宽度③耕作田块的规模 ④耕作田块的外形⑤耕作田块的方向⑥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 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⑶土地整理全面展开,未利用土地得以适度开发⑷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土地整理的规划运作程序的五个步骤:①选择土地整理单元②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③审批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④组织土地整理实施⑤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最新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汇总

2014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书 第一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大纲 一、本课程实习的时间与地点 1.实习时间:外业3天,内业7天; 2.实习地点:长沙市宁乡县。 二、本课程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练习地类调查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技术; 2.练习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平衡表的填写方法及其运用; 3.练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撰写; 4.练习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5.练习区域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城市及居民点用地、工矿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 三、本课程实习的基本要求 1.要求认真进行,并独立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报告,不得抄袭,但可参考借鉴别人资料;字数不少于4000,要求有血有肉,不说空话、套话;报告内容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在外业收集资料可以分组进行,各小组内部应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且各组之间必须相互配合。 3.内业时以小组为单位,但提交的实习报告必须是个人的。 4.外业进行之前,各小组必须制定详细的外业工作计划交指导老师审查通过,否则外业不能进行。 5.严格内、外业考勤制度,要求各小组组长认真填写实习日志。 四、本课程实习内容及安排

(一)实习内容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本次实习要求分别开展农村土地调查与城镇土地地类调查。 (1)农村土地调查只进行地类调查,即实地调查县城以外13个乡镇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村庄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土地调查即城镇地籍调查,是对宁乡县城内部每宗土地的调查,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 (二)实习任务: 1.运用GIS软件进行成果处理,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各类土地类型的面积。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个实习模块内容,撰写并提交实习报告: (1)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2)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供需预测报告; (3)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 各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内部进行分工与协调,但必须确保人人动手、全程参与实习! 五、本课程实习的考核方法与计分方式 本课程实习考核及计分方式由外业表现、内业表现及实习报告三部分综合而成。具体内容见附表(请各位同学妥善保存,以便任课老师在实习结束后评定成绩)。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1土地的概念 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 称为土地 2) 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 3) 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成果 养育功能 2)承载功能 3)仓储功能 4)景观功能 4) 立体的广义的土地概念可近似于环境、资源、国土 2. 土地的功能 1) 3. 土地的特性 1) 土地的物质自然性 2) 土地的数量有限性 3) 土地的沃度差异性 4) 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5) 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6) 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 土地利用的概念

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途径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记叙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 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8?土地利用规划分类 1)按对象不同划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2)按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3)按任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3)土地供给与需求量预测 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 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重点

1.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 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 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 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 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 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 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 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 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 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岀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 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 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 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岀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岀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岀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岀量。 21.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23.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25.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②土地利用潜力分析;③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④土地供需平衡

【西大2017版】[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一批次 [单选题]划定基地农田保护区,这是对()内部规划。 A:农用地 B:耕地 C:园地 D:林地 参考答案:B [单选题]某县城1996年城区面积为7.2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是() A:建城区 B:规划区 C:规划控制区 D:用地区 参考答案:A [单选题] 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提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国家是()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中国 参考答案:A [论述题] 1、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 2、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3、简要回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4、什么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是什么? 5、未来几年是我国"实现奔小康计划”的关键几年,"吃饭”与"建设”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就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如何协调这对"矛盾体”谈谈您的观点和看法? 6、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收集哪些相关资料? 7、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的依据是什么?一般而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包括那些? 8、简要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 9、什么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目标?为实现其总目标一般包括那些具体数量指标? 10、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按其类型划分它包括哪些类型? 11、简要阐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部门与审批程序? 1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程序? 13、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4、简述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内容? 15、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16、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17、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18、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19、计算: 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0、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据此填写土地利用结构表: 表1 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2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 二、填空题部分答案 (2) 三、简答题部分答案 (6) 四、论试题部分答案: (13) 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 (14)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指导》(1)

一名词解释 1.层次分析法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2.城市化 最通俗的概念是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的现象。 3.城镇体系 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4.建筑容积率 建筑容积率就是建筑总面积和用地总面积的比率 5.基本农田 是指中国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6.农地整理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7.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替规律。 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生态系统平衡是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一种状态标志。系统的运行目标就是实现其平衡状态。 8.土地 土地的原意: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 土地概念的扩展: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9.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

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通过各类用地预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以达到协调各类用地的关系。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 11.土地复垦 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12.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称作土地整治规划。 13.土地利用规划 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14.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分析各类用地的潜力,是确定用地数量和调整用地布局的依据。 15.土地利用分区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16.土地复垦率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17.土宜法 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18.土地利用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思路和要求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思路和要求 一、研究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意义 1、研究制定实施保障措施是土地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制定保障措施是保证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 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保证规划所确定的规模、结构、布局等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得以实现。 3、加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是加强和改进规划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 上一轮规划取得的成效: (1)通过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全面推进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社会的综合方法,探索实施规划的激励、约束、保障和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规划的实施。 如:许多地方建立了规划实施的领导目标责任制;实施了乡镇规划公告制度,加强了实施规划的目标考核和社会监督;逐步总结形成了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建设用地报批规划审查为主的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存在的问题: (1)是规划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2)是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规划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行政方法尤其是行政审批手段,市场经济国家实施规划常见的社会方法、经济方法等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3)是规划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落实。 (4)是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有待加强。 (二)主要任务 1、研究制订规划实施的法律措施 部要抓紧《土地管理法》修订的准备工作,同时尽快完成《土地利用规划条例》的研究起草;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2、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行政措施 比如,要研究改进对规划的实施管理,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等等。 3、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经济措施 要探索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激励机制,积极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规划目标的落实。 4、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比如,研究建立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考核制度,研究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度的具体实现方式等等。 5、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科技措施 比如,加快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提高规划管理科技水平等。 (三)有关要求 1、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既要落实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也要有所创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要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基础,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答案12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 A. 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 B. 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海洋 C. 陆地和内陆水域 D. 地球表层所有陆地部分 2.合理利用土地的首要问题是() A. 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B. 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C.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D. 加强土地管理,包括地权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 3.某乡土地总面积1000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0公顷,林地200公顷,有林地100公顷。该乡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是() A. 90%和20% B. 90%和30% C. 70%和10% D. 90%和10% 4.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 A. 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B. 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C. 各用地部门之间的矛盾 D.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5.土地人口承载量是指() A.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最多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B.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至少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C.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生活水平上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D.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6.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用地区之间()

A. 可以重合,还可以有复区 B. 不可以重合,也不可以有复区 C. 可以重合,不可以有复区 D. 不可以重合,可以有复区 7.从土地管理角度,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是() A. 土地利用的全部问题 B.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 C. 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问题 D.土地利用方式的问题 8.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确定必须根据() A. 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 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C.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D. 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有关部门审批实施,就具有() A. 控制土地利用效应 B. 行政效应 C. 监督土地利用效应 D. 法律效应 10.不宜作为水库库址的是() A. “肚大口小底平”地形的地区 B. 集水面积大的地区 C. 喀斯特地貌地区 D. 占用部分农田地区 11.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反映() A. 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B. 耕地利用程度 C. 耕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D. 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12.不是土地利用分区基本依据的是() A.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B. 土地评价 C. 自然社会经济资料 D. 单位和个人用地需求 13.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手段分() A. 行政、技术和经济手段 B. 行政、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 C. 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D. 行政、技术和法律手段 14.不属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土地利用评述内容的是() A. 土地利用成绩 B. 土地利用问题 C.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 D. 土地利用分区 15.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范畴的是() A.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 土地估价 C.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D.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doc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4)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地下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2、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必须开展的专题研究 1)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研究2)耕地和基本农出保护研究3)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研究4)土地开发整理复星研究5)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6)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7)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8)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必须开展的专题研究 1)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研究2)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3)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研究4)土地开发整理复星研究5)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6)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7)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8)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1、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宏观控制); 2、协调各部门间及农业各业间的土地利用(部门协调); 3、对全局的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组织(合理组织); 4、对土地利用监督服务(规范监督)。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 2、兼顾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原则; 3、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的原则; 4、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原则; 5、逐级控制的原则; 6、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7、概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8、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意义 1、是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前提。 2、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 3、是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 9、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 规划后评价是指在规划实施一般时间或规划结束后,对规划的目标、效益、影响和守法等情况所进行的系统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第一篇和第二篇 1.土地利用概念 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指利用土地,改善环境,已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2.土地合理利用 概念,对于地进行充分的使用,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标志,土地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3.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一定地域的土地的某种利用方式对其周边土地产生有利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反之,成为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 4.土地的生产性利用与非生产性利用 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源和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为土地的生产性利用 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把土地作为活动场所和建筑物的承载场所,称为土地的非生产性利用。 5.土地利用结构概念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占土地的比例及相互关系的总和,各种土地利用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6.绿图设计(绿图规划)定义 为使用者提供骨架性内容,其内填补的内容由使用者根据变化的环境条件,通过不断学习加以补充和完善,使规划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其目的是,使规划不仅具备原有的功能,而且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力。 7.土地质量定义 指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指土地对不同用途的适应与否以及适应程度,由土地属性指标综合表示。 8.土地利用规划定义 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9.土地利用规划特性(5个) 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 10土地利用规划理论6个及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意义 1)地租与地价理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土地区位理论,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中要全面系统的以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结构 3)持续利用理论,协调土地供给和需求量的关系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 综合复习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综合复习讲义 1、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2、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④土地利用的课持续性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根底面积逐渐减少 7、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8、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土地资本化的比率,是用年地租除以利息率之商来加以确定。 极差地租就是利用教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 11、土地区位理论P36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杜能为了阐述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证明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围绕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区。随着刀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愈益粗放,即精细城郊农业——林业——集约种植业——栅栏农业——粗放的三年轮作——牧业与粗放种植业。 ⑵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韦伯首次引用了“区位因素”,即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区位因素,只考虑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甚至把原材料费用及其地区差异纳入运费之中,因此,“孤立的工业生产”的趣味就取决于运输费用和劳动费用,并从两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中,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继而把集聚因素,对基础网作进一步的位置变换。韦伯认为,当劳动力费用(表现为工资)在特定的区位对配置企业有利时,这样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费最小的地点,而移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条件是原材料和成品的追加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从而使韦伯的区位图形产生“第一次变形”。当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定向。韦伯在以上分析中首次运用等费线(费用等值线)方法进行分析。 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论:克里斯塔勒吸取杜能、韦伯区位理论的基本特点,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与规模的空间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克里斯塔勒认为,空间中的事物从中心向外扩散,区域的中心地点即区域核心,就是城镇,大多数情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从大到小对城市进行分级,各种等级城市均有,规模最小的那一级城镇的数量最大,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师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14、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15、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