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最新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最新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最新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最新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A. 国内生产总值GDP ——名词解释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 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B. 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第四、GDP 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GDP 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第五、GDP 按国土原则(常住生产单位)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中。

二.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支出法

1. 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final product approach 。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 = C + I + G + X —M

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 —M】净出口X =出口M =进口

2. 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

法,又称要素支付法(factor payment approach )。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 =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 +折旧 +间接税 +企业转移支付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 公式:NDP = GDP —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NDP 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折旧占GDP 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

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别。

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公式:NI = NDP —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

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3?个人收入:PI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 = NI —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DPI :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

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个人收入DPI 用来消费 C 和储蓄S。从长期看:DPI = GDP -Z -T 以Z 代表折旧基金收入,以T 代表政府税收收入。

DPI = PI -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5?综合GDP —固定资产折旧=NDP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均衡产出(收入)的概念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不再变动。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

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

公式:y = c + i = E

如果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

提条件。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A. 、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收入。

a. 凯恩斯消费函数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消费倾向。

公式:简单线性消费函数: c = a + 3 y (1>B> 0)a-常数,

b. .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APC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APC<1 ,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

=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

>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c. 边际消费倾向MPC MPC = dc/dy 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不论MPC 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 1 的正数。有: 1 > MPC > 0 边际消费倾向定义——每增减 1 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

d.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APC 也有递减趋势。APC > MPC

线性中,APC > MPC APC=c/y= a + 3 y /y= a/y+ 3 随收入增加APC 趋于MPC

B、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

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如收入、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利率水平等,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

a. 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这种关系称之为凯恩斯储蓄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

储蓄函数公式

s-储蓄,y-收入:s = s (y)(满足ds / dy > 0)

线性储蓄函数 c = a + 3 y,代入s = y - c

s = y - (a + 3 y),

整理:

s = - a + (1- 3 ) y (1> 3 >0) 储蓄是收入减消费后的余额,线形储蓄函数s= -a +( 1- 3 ) y

b. 储蓄倾向储蓄倾向:储蓄与收入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APS。一一储蓄与收入之比=储蓄/收入APS = s / y

边际储蓄倾向:MPS ——每增减1 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的变化。

公式: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MPS= △ s/A y

边际储蓄倾向MPS

当A s与A y趋于无穷小时,MPS = ds/dy

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 为常数( 1-3 )。非线性时,MPS 有随收入递增趋势。MPS 和APS 都递增,但是MPS>APS。

C 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1. a.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

消费函数假设为 C = a + 3 y ( a > 0 , 1 > 3 > 0 )

c、y 分别为当期消费和收入, 3 为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Y 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随着收入的增加有递减趋势。

注意:凯恩斯理论的局限只考虑当期收入影响没有考虑家庭拥有的财富对当前消费的影响

2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a. 定义: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的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的决定地。

b. 示范效应: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

c. 重点:棘轮效应:家庭消费既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

理论核心: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了解人的一生在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特点)

假说:生命由两期构成:年轻期和年老期

收入由两部分构成:财富收入和劳动收入,期初不拥有财富,期末不保留财富。在给定现在和将

来收入的情况下,决定现在和将来的消费,从而使自己的跨时效用达到最大。一个人的储蓄状态

取决于他所处的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尽管收入在一生中的变化很大,但消费始终相当平稳。

假说:

( 1 )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

(2)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的方式统筹安排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

结论:人们偏好平稳消费,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反之会增加。遗产的存在,会使得储蓄增加。遗产税很高会降低储蓄。想及时行乐,储蓄减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储蓄会减少。人生安全风险加大,储蓄减少。

提出生命周期假说的意义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与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一国的中壮年人口大于青年和老年人口时,国民储蓄率有可能上升。储蓄率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与否有关,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可能降低储蓄率。

重点:货币幻觉:物价与货币收入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略物价上升,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平均消费倾向提高。第四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1. 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假设i固定,为自发计划投资。联立y = c + i , c = a + 3 y.,得均衡收入:y = (a+i)/(1- 3 )知道消费和投资,就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2、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

储蓄函数:s = y - c = -a + (1- 3 )y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知道储蓄函数和投资,也可

求得均衡国民收入四:几个重要乘数

A. 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1 - 3 );政府购买乘数(三部门的):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B. 三部门中的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例。公式:K= - 3 /(1 -

3)

C.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公式——

K= 3 /(1 - 3 );

D.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和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

的比率。此时,政府预算是平衡的。此时:政府平衡预算乘数kb=1。

五.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

1. 三部门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两部门+政府部门,考虑进税收和政府支出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财政政策工具。

2. 三部门经济均衡收入公式:

. 定量税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假设消费函数为 c = a + 3 yd, yd表示居民可支

配收入,定量税为T ,投资为i ,政府购买为

g,试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方法1(总需求--- 总供给法)

解:因为yd= y - T,根据均衡方程式,有:

y = c + i + g = a + 3 yd + i + g = T a+ + +旳(y -

得到:y = ( a + i + g - 3 T) / (1 - 3 )

方法2(投资--- 储蓄法)

根据消费函数,我们可以知道,储蓄函数:

s = yd -c = - a +(1 -3 ) yd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总储蓄函数

S= sp + sg = - a + (I -3 ) ydg+ (T -

=- a g + 3 T + (I 3 -y

由储蓄和投资均衡方程式,得到:

i = S = - a - g + 3 T+ (1-3 ) y 解得:

y = ( a + i + g3 T H(1 3 )-

六..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公式:y= 1/1 - 3 + Y ( a+ i+g- 3 t+ 3 tr+x-mO)

Y=c+i+g+x-m

c = a + 3 y

Yd=y-t+tr

t,i,g, tr,x 都假定是外生变量,和收入无关。其中mO 表示自发性进口,y 表示边际进

口倾向,即收入增加 1 单位时,进口的增加量。

2. 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出口变动1单位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量。K= 1/1 - 3 +

y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资本边际效率

定义:MEC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资本品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二.IS 曲线

1.15 曲线及其推导

IS 曲线就是说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二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是总供给=总需求,i=s

s= y—c,所以y = c + i , 而c = a + by.

求解得均衡国民收入:y = a+i/1-b

i= e-dr

2.15 曲线及其斜率

斜率的含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越敏感。

IS 斜率:取决于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斜率

IS 曲线的斜率

d 是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如果d 值较大,即投资对于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IS 曲线越平缓。

3 是边际消费倾向,如果3 较大,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则IS 曲线也较平缓。在三部门条件下,IS 曲线的斜率还与税率有一定关系,此时IS 曲线的斜率公式:1-3(1-t)/d 当 d 和3 一定时,税率t 越小,IS 曲线的斜率越小,IS 曲线就越平缓;税率t 越大,IS 曲线的斜率越大,IS 曲线越陡峭。

4.. IS 曲线的经济含义

( 1 )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 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3)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利率提高,总产出趋于减少;利率降低,

总产出趋于增加。

(2)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

(4)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 v 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小于储蓄规模。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的左边,表示i >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5.. 15 曲线的移动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 IS 水平右移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减少, IS 水平左移

如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减税,增加居民支出。减少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增税,增加企业负担则减少投资,增加居民负担,使消费减少。

减少政府支出。

6.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如何使IS 曲线移动:

1?当政府支出(g)增加或减少△ g时,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量为:

△ y=1/1- 3 (政府购买乘数)x △ g,即IS曲线右移或左移1/1- 3 x △ g;

2?当税收⑴增加或减少△ t时,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量为△ y= 3 / 1- 3 (税收乘数)x △ t ,

即IS 曲线左移或右移3 / 1-3 x △ t ?

7?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储蓄不是决定于利率, 而是决定于收入。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 而是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的。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 一般由国家控制的。货币需求是内生变量,需要着重进行研究。

三.利率的决定

1.. 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流动性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

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由于货币是流动性和灵活性最大的资

产,随时可作交易之用、预防不测之需和投机。

2?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

( 1 )交易动机:消费和生产等交易所需货币。取决于收入。

(2)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为应付突发事件、意外支出而持有的货币。个人取决于对风险的看法,整个社会则与收入成正比。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的动机

假定:可供人们选择的金融资产只有两种:货币和有价证券。人们心目中对于利率的看法都有一个正常值水平。结论:利率越高,即有价证券越低(该价格已降到正常水平以下),人们会及时买进有价证券, 因此人们持有的投机货币量就会减少;而利率越低, 即有价证券越高(该价格已涨到正常水平以上) ,人们会及时卖出有价证券,因此人们持有的投机货币量就会增加。(3)投机动机: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买卖证券而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为了准备购买证券而持

有的货币。人们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变动的关系。

3?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手中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要留在手里,不会去购买证券。此时,流动性偏好趋向于无穷大。

当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银行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也不会使利率下降。

流动偏好陷阱: 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或者证券价格不再上升,而会跌 落,因而将所有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以免证券价 格下跌遭受损失。

凯恩斯陷阱

结论:

1.

收入的变动对货币需求曲线的影响表现为 :当国民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

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2. 货币需求量与利率的反向变动关系是通过每一条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来表示的

四. LM 曲线

LM 曲线是指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 利率和国民收入

L=m 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L= m ,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反之,偏离 LM 曲线 的

任何点位都表示 L 丰m ,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2)货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总产出增加时利率提高,总产出减少 时利率降低。

(4) LM 右边,表示 L > m ,利率过低,导致货币需求 >货币供应。LM 左边,表示L v m , 利率过高,导致货币需求 <货币供应。

2. LM 曲线的斜率

h 是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 h 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 则 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 LM 曲线就越平缓。

k 是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 k 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比较敏感, 则 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大, LM 曲线就越陡峭。

LM 曲线斜率 : k / h 经济意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 反之,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

3.. LM 曲线的移动

LM 曲线移动是由于实际货币量 m 变动 ;

m=M/P,因此造成LM 曲线移动的因素有两个:

y r %

LM 曲线的水平移动

右移

左移

一、 名义货币供给量 M 变动,价格水平 P 不变:

M 增加,则 m 增加, LM 右下方移;反之左上方移。

二、 价格水平 P 变动,名义货币供给量 M 不变:

P 上升,则 m 减少, LM 左上方移;反之右下方移。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 财政政策效果

一. 经济萧条时的感性认识(膨胀性财政政策) (1)减税,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但会增 加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影响到私人投资。

.LM 曲线的推导—— 定义: 之间

的对应关系

1..LM 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

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3)LM

曲线上的任何点都表示

(2)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负,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

(3)扩大政府购买,多搞公共建设,扩大产品需求,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也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4)给私人企业以津贴,如通过减税和加速折旧等方法,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就业与生产。

财政政策效果:变动政府收支,使IS 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财政政策乘数:货币供给量不变,政府收支变化导致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二.财政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 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效果大小与支出乘数有关(与税收

乘数也有关);财政政策效果还与IS 和LM 的斜率有关。

三. 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四、.货币幻觉Monetary illusion 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幻觉:短期内,当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下降时,人们感觉不到工资下降。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存在挤出效应,但由于工人存在货币幻觉,企业劳动力成本相对产品价格下降,企业增加用工,国民收入增加。短期内,在非充分就业状态中,由政府支出增加而导致增加的国民收入会大于由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而存在挤出效应导致的国民收入减少。

五.货币政策效果一.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使得利率变化较多,并且利率变化导致的投资较大变化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强。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水平IS 和垂直LM 相交,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古典主义极端下的货币政策十分有效古典主义的观点

古典主义认为,货币需求仅仅与产出水平有关,与利率没有关系,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几乎为0,LM 垂直。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1.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2.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

3. 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

A、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的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用失业率来衡量充分就业与否。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劳动力)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失业的种类

1. 一般分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也可看做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2. 凯恩斯分类

自愿失业: 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 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凯恩斯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

3. 失业的经济损失对个人来说,

一、自愿失业减少收入但却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

二、非自愿失业会使得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精神上带来莫大的痛苦。

对社会来说,

一是损失了本应有的产出量;二是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三是失业率过高也会影响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二.奥肯定律

该定律说明了实际GDP 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稳定关系。这一定律表明:实际GDP 每增加2% ,则失业率大约下降1% ;反之,实际GDP 每减少2%,则失业率约上升

1% 。

三、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已无法完全消除,把存在一般轻微通货膨胀视为基本正常的经济现象。*

四、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如何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实现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衡量。

五、平衡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总之,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应整体考虑及安排。将失业率

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经济要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则既无逆差也无顺差。六.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 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政府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政府收入:税收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重点)

A. 自动调节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有自动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主动调节指政府有意识地实行所谓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

B. 自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行动。自动稳定器是调节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适用于轻微经济波动。

自动(内在)稳定器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以发挥

一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衰退时,产出下降,个人收入下降,税率不变,税收会自动减少,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少一些,使得消费和需求下降的少些。累进所得税,衰退使得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反之,如此。二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指政府转移支付

经济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社会转移支付增加,抑制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需求下降。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等福利开支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三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要维持农产品价格,就必须按支持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要抑制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抑制农民

收入的增长,减少总需求量的增加。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和税收乘数的效果比政府购买和投资支出所产生的效果要小,即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毕竟有限。因此,西方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

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多手段刺激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提高税率、减少开支等手段抑制总需求。

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具体应用:逆经济风向而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总需求< 总供给,存在失业。政府采取增加支出、减税、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需求的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繁荣时,总需求> 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

七、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扩张性财政政策会造成预算赤字,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产生预算盈余。,会加剧通货膨胀。功能财政

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反对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它的提出,是对原有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八.货币政策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活期存款,是指不用事先通知就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存款准备金,是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资金。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在存款中占的比率。法定准备金:由政府(中央银行)规定,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帐户上。

货币创造乘数:公式; M/H=rc+1/rc+rd+re=(Cu/D+1)/Cu/D+Rd/d+Re/D

其中:re 代表超额准备金率,rc 代表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rd 代表法定准备金率.。Cu 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备金,H表示基础货币。

十.货币政策三大基本工具

A. 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整货币的供应量。往往做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运用。

缺点:一、满足商业银行临时准备金不足,是一种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少利用;二、是一个被动政策,中央银行只能等待商业银行向其借款,而不能主动要求。

B.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优点:

一、操作灵活: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的变动方向和时间和规模;

二、政策反应快速,没有政策时滞,且能迅速纠正某些错误决策;

三、政策温和,没有法定准备率政策那么凶猛。

C. 法定准备率:

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但不轻易使用。

缺点:一存在政策时滞;二、政策作用十分猛烈,会导致所有银行的信用扩张和收缩。上述三大货

币政策工具需要配合使用。

此外还有其他,如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第十七章AD-AS 模型一.实际货币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固定货币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的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减少的现象。*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奥肯定律

A.奥肯定律的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 个百分点,实际GDP 将低于潜在GDP2 个百分点。反之亦然。结论:实际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GDP 同样增长,以防止失业率上升。

奥肯定律的意义:

揭示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之间的联系。可以根据该理论互相预测。如实际失业率为8% , 高于自然失业率2个百分点,则实际GDP比潜在GDP低4%。

B.奥肯定律公式

y-yf/yf=-a(u-u*) 其中:y: 实际产出;yf:潜在产出;u:实际失业率;u*:自然失业率。

二.通货膨胀的描述

A. 通货膨胀的定义: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

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的普遍的上涨。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称该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B.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

物价上升;

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指全面、持续的上涨。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話

1?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分:

A. 温和通货膨胀,年物价上升水平10%以内。

B. 严重通货膨胀,10%-100% ;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C?恶性通货膨胀,100 %以上,超级通货膨胀。

2?按人们的预期成度分:

A.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价格上升速度超乎意料。

B.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物价有规律的变动。

3?按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

A. 平衡型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同比例上升

B. 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比例不完全相同。岀一

四.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货币供给的过度

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A.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

上涨。“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

B. 几种类型

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

中间的常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

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导致价格上涨,产量不变。

C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的解释

当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潜在的产量) 以后,由于生产能力的制约,总需求增长不再

引起产量的增加,而只导致物价水平按同一比例增长,凯恩斯称之为真正的通货膨胀。

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A.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B.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三种情形

1?工资成本推动:

个别部门工资增加导致整个社会工资水平上升。工资与物价互相推动,形成通货膨胀。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中,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

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

2?利润推动:

垄断利润推动产品销售价格上升。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可以操纵商品价格,定价很高,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

3. 进口成本推动: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通胀。如世界性商品价格上涨。

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工资提高的这种螺旋式上升。

混合型的通货膨胀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1. 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假设:经济结构中仅有两个部门(先进部门和落后部门);两个部门在生产增长速度或世界市场联系及市场需求状况上存在差异;两个部门的名义工资是一致增长的,并由增长更快的部门来决定;

2. 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机制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一般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要保护所谓的基础产业。

3. 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形成: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五.通货膨胀的持续

通货膨胀螺旋:大多数人预期到通货膨胀,这种预期会变成现实,使通货膨胀产生一种惯性,具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这种情况被称为通货膨胀螺旋。如通货膨胀时期,个人要求工资提高,以保证实际工资不降低;银行贷款要求提高名义利率,以获得一定的实际收益率。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发挥作用。

六.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

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

依靠变动收入的人受益,如企业主。其货币收入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甚至要早于通货膨胀。二.产出效应有 3 种情况

A. 有利论: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可缺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使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

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

B. 有害论

:通货膨胀政策是饮鸩止渴。

七..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

A. 定义: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工资上涨率)成反向关系的曲线。工资上涨意味着物价水平上涨:通货膨胀总是可以通过忍受较高的失业率加以解决。失业率可通过承受较高通货膨胀率得到降低。

B. 菲利普斯曲线方程n = - e (u —u*)n =通货膨胀率,& =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u =失业率;u* =自然失业率

C. 经济意义:

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下降。

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上升。

升降幅度,取决于e。

D.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即: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可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反之亦然。

E. 几种菲利普斯曲线

1..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工人对通货膨胀有预期。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

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方程)n = n e - e (U —u* )

2.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附加

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西方学者看来,在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方面是成功的。

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

3..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实际通货膨胀率。

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水平。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与自然失业率重合。

垂直于自然失业率,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从长期看,运用扩张性政策不能降低失业

率,还会使得通货膨胀不断上升。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2、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3、GDP(国内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4、GNP(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5、流量:特定的时间段中发生的经济量值。 6、存量:特定时点上现存的经济量值。 7、GDP、GNP的区别: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产值,而不管生产的产值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则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产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8、奥肯定律: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3%-2*失业率变化率 9、黄金率:在索洛模型中,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定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水平率”,记作K g 10、费雪效应:通过费雪方程i=r+π可看出,通货膨胀率π和名义利率i之间具有一对一的关系,即π上升一个百分点,i也上升一个百分点,这一关系称为费雪效应。 11、IS曲线:是投资和储蓄的代称,代表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即投资等于储蓄,利率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12、LM曲线:是流动性即货币的需求和货币供给的代称,代表货币市场的均衡,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13、牺牲率:反通货膨胀时期产量的总损失与由于反通货膨胀而赢得的通货膨胀率的降低百分数二者的比率,换句话说就是每降低1%的通货膨胀率必须降低的实际GDP的百分数。 14、时滞:政府在试图稳定宏观经济运时,其采取行动的时机以及这些政策行动的最终生效,往往会滞后于实际经济的运行,因而常常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15、时间不一致性:在特定时点上作出的相机抉择尽管在当时可能是理性选择,但从长期来看却往往适得其反的状况。 16、挤出效应:由于政府购买增加而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的现象。 17、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非线性逆向关系。 18、自动稳定器:在经济繁荣时期,实际收入Y会不断扩张,税收不断增加从而使预算赤字(盈余)不断减少(增加);当经济衰退时,预算赤字(盈余)不断增加(减少)。这相当于在宏观经济中置放了一个自动稳定器。 19、通胀:普遍的、持续的价格上涨。价格上涨的百分比是通货膨胀率 20、凯恩斯失业:又称为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 21、铸币税:中央政府通过发行货币为其预算开支进行融资,融资导致物价水平上涨,公众手中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因此发行货币以提高政府收入就如同向广大货币持有者征收了

宏观经济学简答、论述题精华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理解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同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一定义有以下几方面的意思: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是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生产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2.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1)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国范围内一年中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 (2)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即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是按照国民原则来计算的,而GDP是按国土原则来计算的。两者的关系是:GDP=GNP 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益。 (3)NDP(Net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净值的简称,是指GDP扣除折旧的部分,即NDP=GDP-折旧。 (4)NNP(Net National Product),即国民生产净值的简称,在实物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备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与资本折旧之差。 (5)NI(National Income),即国民收入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等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货币值之和。它与GDP的关系为: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 (6)PI概括了一个社会所有人的总收入,表示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7)DPI: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DPI=PI-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 六、论述题 1. 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有几种,请详细回答。 答: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是:支出法和收入法。 (1)支出法。支出法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等几方面支出的总和。公式如下: GDP=C+I+G+(X-M)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的是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C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

经济学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考研笔记重点归纳

经济学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考研笔 记重点(5)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1、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就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货币供给量的长期增长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 2、货币中性原理断言,货币量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中性近似地描述了长期中的经济行为。 3、政府可以简单地通过印发货币来为自己的一些支出付款。当国家主要依靠这种通货膨胀税时,结果就是超速通货膨胀。 4、货币中性原理的一个应用是费雪效应。根据费雪效应,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名义利率等量上升,因此,实际利率仍然不变。 5、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使他们变穷了,因为通货膨胀提高了他们所买东西的成本。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通货膨胀也提高了名义收入。 6、经济学家确定了通货膨胀的六种成本:与减少货币持有量相关的皮鞋成本,与更频繁地调整价格相关的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性加剧,由于税规非指数化引起的税收负担的不合意变动,由于计价单位变动引起的混乱和不方便性以及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任意的财富再分配。在超速通货膨胀时期,这许多成本都是巨大的,但温和通货膨胀的这些成本大小并不清楚。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

宏观经济学重点 1、萨伊法则:是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2、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③政府的作用 3、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区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 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 代表人物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特征:①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争夺性”②具有“排他性”,不具有“争夺性”。 5、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特征:①具有“排他性”②具有“争夺性”。 6、政府的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控制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③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④政府从事生产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 8、转移支付:是指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的无偿支付。 9、洛伦茨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看图 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的是绝对平均曲线。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OPY是绝对不平均线,表示社会的全部收入都被一人所占有,其余的人的收入都是零。OY弧线为实际收入分配线即洛伦茨曲线,每一点都表明:占总人口的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从曲线的形状可看出:实际收入分配线越靠近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反之,实际收入分配线越远离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10、基尼系数(洛伦茨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图找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A/(A+B) 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对。如果A=0,基尼系数=0,则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如果B=0,基尼系数=1,收入绝对不平均。事实上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数值越小,越接近于收入平均;基尼系数数值越大,则收入越不平均。对于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国家基尼系数在0.5-0.7之间,对于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国家,在0.2-0.35之间。 11、税金转嫁:纳税人可以把税金转嫁给他人负担。分为两种:①向前转嫁,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在产品或服务销售之前,卖方通过加价的方式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买方;②向后转嫁,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

?奥肯定律:失业与GD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重要结论:实际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G D 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稳定化政策:旨在降低短期经济波动破坏性的政策行为。<稳定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化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水平而减轻经济冲击,从而降低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 IS代表“投资”和“储蓄”。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由于利率上升引起计划投资减少,计划投资减少又引起收入减少,所以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 LM代表“流动性”和“货币”。LM曲线指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流动性偏好理论:关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假设货币供给固定,价格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也低,人们会持有较多

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庇古效应<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余额发生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总需求和产出。<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并将更多地消费。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张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 ?描述价格的下降对均衡收入可能的效应。 ①使收入增加。 ·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从而引起LM曲线右移,增加了收入。 ·庇古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P↓和实际货币余额↑,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和支出↑,消费者支出↑→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更高的收入。 ②使收入减少 ·根据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如此,债务人的支出更少了,债权人的支出更多了,若债务人的消费倾向>债权人的,则会导致支出的↓→IS曲线左移→收入↓。 ·预期通货紧缩效应。根据r=i-π(预期),假定每个人都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将下降,则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i,r会↑→抑制投资→IS曲线左移→收入↓。?浮动汇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现实汇率受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的优点各是什么? ①浮动汇率优点 ·有助于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在浮动汇率制下,只要一国的国际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1.什么是投资乘数?为什么有乘数效应?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最初投资增加(店主买玻璃)会引起相关部门收入与支出增加的连锁反应,从而使最后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大于最初投资的增加量。这种过程被称为“乘数效应”。 2.我国消费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刺激消费? 平均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措施:财政政策:降低税费,提高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减除标准,困难群体从社保改革中得到更多关爱 3.分析投资和利率的关系? i=e-dr 投资由投资预期利润率和资本市场贷款利率决定,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既定,投资与利率反向变动,贷款利率既定,投资与预期利润率同向变动。 4.什么是资本边际效率和投资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它表明一个投资项目的收益应按何种比例增长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因此,它也代表该项目的预期利润率。当利率下降时,如果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资本品的价格会上涨,由于资本品价格上涨而被缩小了的资本边际效率被称为投资边际效率。 5.什么是IS曲线和LM曲线?如何推导? 6.IS曲线:符合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 i=s)的收入和利率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推导: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均衡条件为:i=s 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的收入和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推导: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m = L= L1+L2 = ky – h r 7.什么是货币需求函数?分析货币供求和利率的关系。 L= L1+L2=ky-hro 35\36PPT 8.IS曲线的斜率由什么决定? IS曲线在什么情况下移动? IS曲线的斜率取决于投资曲线和储蓄曲线的斜率。—1—C’/D 投资增加,收入增加, IS曲线向右移动,?y= ?i ? ki 储蓄增加,收入减少, IS曲线向左移动, ?y= ?s ? ki 政府支出增加,收入增加, IS曲线向右移动,?y= ?g ? kg 政府税收增加,收入减少, IS曲线向左移动。?y= ?T ? kt 9.LM曲线的斜率由什么决定? LM曲线在什么情况下移动? 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货币投机需求曲线和货币交易需求曲线的斜率。K/H (1)名义货币供给量变动使LM曲线发生同方向变动。因为在货币需求不变时,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又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使LM曲线向右移动。 (2)价格水平的变动。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 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反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 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10.什么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是怎样实现的? 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组合实现了产品市场均衡,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组合实现了货币市场均衡。IS曲线和LM曲线交点上的收入和利率组合实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书104 11.简述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凯恩斯如何解释经济危机的原因?60PPT 12.什么是财政政策效果?财政政策效果取决于那些因素? 财政政策效果指政府收支变化(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移动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 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GDP.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1)名义GDP a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b造成名义GDP变化的原因:物质产量的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化。 (2)实际GDP a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的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b实际GDP可以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3)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的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1.GDP中只包括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有时很难区分。 2.GDP是由本期所生产和服务的价值构成的,GDP应该排除过去生产的。 3.一国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因而没有市场价格。 地下经济与黑市,为了逃税或逃避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这些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躲过了政府的记录,没有计入GDP中。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 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GDP的含义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 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 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 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 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 GDP=C+I+G+NX 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

门、国际部门 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 可分为三大部分: 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 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 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 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 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使资本存量出现净增加的投资被定义为净投资: 净投资=当年年终资本存量-上年年终资本存量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总投资还可分为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对新厂房、机器设备和住宅的购买。 存货投资: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化。 当年存货投资=当年年终存货价值-上年年终存货价值 政府部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G)包括政府提供国防、修建道路、开办学校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但政府转移支付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并不直接用于交换产品和服务,所以不构成GDP的一部分。 国际部门,为衡量国际部门对一国产品和服务的支出,通常引入净出口(NX)=X-M 净出口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对国际部门而言,只有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 三、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选定某一时期作为基期,然后以基期价格核算出的某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GDP的核算方法 1.生产法,它是按“最终产品价值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全部价值增值之总和”的原理来核算国民收入的。用此方法和算时,各商品和劳务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价值全部扣除,只核算本部门的增加值,然后将全社会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加总。 2.收入法,它是将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分别所得到的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在生产中的所得相加。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非公司企业业主收入。 3.支出法,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来计算GDP。 在低于充分就业经济中,为什么均衡收入水平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在收入的变动过程中,一般价格水平为什么常常保持不变 答:在低于充分就业的经济中,国民收入唯一地由总需求决定,与总需求同方向变动。如果总需求减少,部分产品卖不出去,企业的非计划存货投资就上升。为了减少非计划存货投资,将实际存货投资保持在意愿的水平上,厂商就会缩减生产,从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如果总需求增加,产品供不应求,企业的计划存货投资就会减少。为了将存货投资保持在意愿的水平上,有关厂商就会扩大生产,从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另外,在低于充分就业的经济中,社会资原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资源供大于求。当社会总需求增加时,闲置的资源会逐渐得到利用,但资源的价格往往不上升,从而在产量增加的同时,产品的成本不变,进而价格保持不变。因而,国民收入可以随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但一般价格水平可以保持不变。由于价格不变,经济主要是通过数量调节机制而不是价格调节机制的调整达到均衡。 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有哪些 答: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动机有三种。一是货币的交易动机,指公众为应付正常的交易(即购买支出)而持有货币,产生于人们的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的间隔。二是预防动机,指公众为了应付非正常情况的交易而持有货币。它产生于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三是货币的投机动机,指为了避免由债券价格下跌所造成的损失,或者是为了在未来购买收益率高于当期的债券而持有货币。它产生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 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有哪些 1.消费引起的移动。任何一个改变人们在任何一种物价水平时想消费多少的时间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当人们更多的消费支出时,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当人们削减支出时,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投资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任何一个改变企业投资数量的时间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当投资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反之则向右移动。 3.政府购买引起的移动。决策者移动总需求曲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政府购买。当政府购买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反之则向右移动。 4.净出口引起的移动。当净出口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反之则向右移动。 引起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变量有哪些 一、长期 1.劳动引起的移动,劳动力的增加会提高充分就业时的GDP,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如果劳动力减少,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2.资本引起的移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中机器、设备等资本存量的增加会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会增加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使之右移。相反,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减少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减少商品与劳务供给量,使之左移。 3.自然资源引起的移动。经济的生产取决于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藏和天气。新矿藏的发现使之右移,使农业减产的气候变化使之左移。 4.技术进步引起的移

《曼昆—宏观经济学》 重点总结

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GDP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一GDP 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 组成:GDP(用Y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Y = C +I +G +NX 3 实际GDP与名义GDP: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衡量的是生产的变动,而不是物价的变动。 4 GDP平减指数:,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GDP deflator) 5 GDP与经济福利: ?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GDP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 ?GDP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衡量收入的其他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与GDP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的消耗。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CPI 一CPI 1 定义: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2 计算:定义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100 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替代倾向 新产品的引进

人大802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精)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习题 I 曼昆《宏观经济学》重点章节或知识点 一、导言(第1、2章 1、宏观经济学科学(第1章 (1宏观经济学。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后面所有章节都是围绕这三个变量展开的、本书框架(有利于加深对宏观体系的认识。 (2价格黏性与伸缩性。短期和长期,价格情形,也是不同学派分析的角度或出发点。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了解下即可。 2、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章 (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总产出。重点掌握:概念和内涵;核算中的特殊处理;名义GDP、实际GDP和GDP平减指数;GDP核算指标的缺陷和改进。 (2国民收入核算。重点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GDP与其他国民收入指标(GNP、NNP、NI、PI、PPI的关系。 (3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重点掌握:CPI的含义。CPI与GDP平减指数的关系。 说明:第1、2章比较基础,初级宏观看过的考生,可以直接看讲义,教材直接略过就行。 二、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第3、4、5、6章 重点章节在4、5、6。其中,最最重要的章节在第4章。

1、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第3章 (1国民收入的分配。重点掌握:企业对要素需求的决定,欧拉定理。 (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该函数的性质必须掌握。 (3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重点掌握: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均衡的条件、利用储蓄和投资曲线分析问题。 2、货币与通货膨胀(第4章 (1货币数量论。重点掌握:数量方程式和货币数量论,表达式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利用数量方程式来解释通货膨胀。(12年真题 (2通货膨胀与利率。重点掌握:费雪效应与费雪方程。 (3名义利率与货币需求。重点掌握: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价格与利率的关系。 (4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重点掌握:预期通货膨胀的成本VS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 (5古典二分法。重点理解古典二分法含义,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的含义与区别。 说明:货币与通货膨胀这一章的比较重要,建议能在这些重点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下,本章不难。 3、开放的经济(第5章 (1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2小型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重点掌握:①小型开放经济的特点和假设条件; ②各种政策对贸易余额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大全及答案

五、简答 第一8 1.国内生产总值中是否包括了中间产品价值?29 答:GDP包括了中间产品价值,GDP是最终产品价值的总和,但最终产品价值中包括中间产品价值和新增价值两部分,从这个意义讲,中间产品的生产也纳入到GDP的核算体系中,统计实践虽然不直接统计中间产品价值,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2.购买一辆旧车的费用是否计入当年的GDP,为什么?29 答:购买一辆旧车的费用不计入当年的GDP。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这里要指出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不是新售卖的价值。旧车一般认为不是新生产的,它的(即二手车)的价值在它是新车被售出时已经计入过GDP了。购买一辆旧车的费用不计入当年的GDP。 3.能否说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时比少卖掉一些时GDP增加要多一些?29 答:不能。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这里要指出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不是新售卖的价值。该公司对GDP创造的作用表现是看它在某年生产了多少汽车,而不是卖掉了多少汽车。多卖掉一些还是少卖掉一些,只会使存货投资多一些还是少一些,而不会使CDP生产发生变化。 4.简述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46 答:国内生产总值(又称G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领土范围所有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又称GN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两者的统计范围不同。GDP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只要其经济活动是领土范围内,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居民都要计算在内;GNP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只要是本地居民,不管生活在本地还是外地,其经济活动都要计算在内。 5.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以计入GDP,为什么?43 答:两者都不能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组织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不能计入GDP。购买股票只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投资,但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因此不能计入GDP。 6.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53 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钱作生产用,比如购买机器设备,就是提共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而已公司债券的利益可以看做资本这一要素提高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当然要计入GDP。 7.为什么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53 答: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做是转移支付,因为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做是转移支付。 8.为什么新住宅的增加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入GDP之中?43

完整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社会(一个国家、地区)总体经济运行及其后果核心问题:经济波动与就业、价格与通胀、经济增长与发展

页1页,第10共. 二、各章知识点分析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了解与识记 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即均衡国民收入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 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目计入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增殖法需要了解) 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 5、GDP折算数 二、理解与分析 1、国民收入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了解与识记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 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 3、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4、其他消费理论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重点) 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 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 2、IS曲线的含义 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 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 5、LM曲线的含义 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方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 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 页2页,第10共. 一、了解与识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理解与分析 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自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 2、财政政策、政策工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行事” 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可以略看) 二、理解与分析 1、经济政策的目标及相互关系 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关系:四个目标是矛盾统一的。矛盾:(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不能同时实现;统一: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统一体,(根据奥肯定律)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如何发挥作用? 3、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局限性是什么? 4、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 5、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的区别(了解) 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了解与识记 1、总需求的含义及构成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简答题 1.国民收入的基本总量有哪些?这些总量之间的关系如何? 五个总量: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净值(NNP):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 国民收入(NI):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到的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五个总量的关系:GNP-折旧=NNP NNP-间接税=N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 2.什么事周期性失业?可能是如何解释需求不足失业存在的原因? 周期性失业:短期中由于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短期失业 凯恩斯认为,就业水平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在短期内取决于总需求。当总需求不足,国内生产总值达不到充分就业水平时,这种失业就必然产生。凯恩斯用缺口紧缩性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失业的原因。紧缩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分析图) 凯恩斯把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说明了预期的利润率是下降的,又说明了由于货币需求(即心理上的流动偏好)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有一定的限度,这样预期利润率与利息率越来越接近,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消费需求的不足与投资需求的不足造成了总需求的不足,从而引起了非自愿失业,即周期性失业的存在。 3.什么是自然失业?自然失业的种类有哪些? 自然失业: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自然失业分为: (1)摩擦性失业: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事业 (2)求职性失业:工人不满足现有的工作,;离职去寻找更理性的工作所造成的失业(3)结构性失业: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特点,劳动力的流动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4)技术性失业: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 (5)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6)古典失业:用于工资刚性所引起的失业

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

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 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结束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算是获得了一种把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经济咨询题相结合的思维,逐步尝试把平时看到的新闻中的经济咨询题与所学过的理论结合起来。 一,理论基础仍是重点 固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然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然是学习的重点。随着经济的进展,在一定的阶段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咨询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是一具研究热点,别远的今后宏观经济学将浮现新的综合。 二,宏观经济咨询题的关注和理论的应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说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咨询题:首先,经济的增长咨询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受到财宝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受在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那个咨询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10%左右,但是人们向来对如今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就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色gdp 的核算。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咨询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这些宏观经济中的咨询题,每个国家都采纳一定多的经济政策,以此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是在1998年往常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如今国家向来采纳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能够用研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曲线来分析,同时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具国家别再可能是彻底封闭的,因此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is-lm-bp模型。如此能够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m模型中还能够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别再作为一具常量而是作为一具变量来思考,同时把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能够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代后的新经济,从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进展有启发的因素。 三,结论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看出这是一门论战激烈,别断变动进展的学科。除了在有关妨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方面经济学家能达成一致以外,在其他领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业周期,失业,通货膨胀中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论别休。而且各个流派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在不少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流派在研究时基本上寻觅可以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而对反方面的实际咨询题则别予思考,如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少局限性。因此我个人认为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的运行有着指导作用,但是仍存在不少的局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