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1.政治和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国家政权机构为主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深了政治的本质,为认识政治现象提供了科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人民内部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的阶级斗争是政治问题以外,由党和国家制定和组织实施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由国家政权协调、整合人民内部各种利益和关系的大政方针和重大举措等,都是中国现阶段政治的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反映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当代中国政治现象、推动政治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思想武器。其基本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的原则。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中国实行自治来解决民族问题,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别行政区制度。

二是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中国的政治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能放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是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最终服务于经济基础。中国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是中国民主制度的基本架构,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四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五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要适应经济基础深刻变化和人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客观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六是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思想。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始终高度重视人权问题,尊重国际社会关于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时根据中国国情,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依法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不断提高人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利的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内容十分丰富,还包括多党合作思想、维护国家政治稳定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思想、“一国两制”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思想、阶级阶层思想、民族宗教思想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细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中国的政治制度既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优势,其本质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和发展。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体。国体即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奠定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们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部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前提和基础,多党合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宪法和法律是各政党活动的基本准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的统一战线组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的制度。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大创造,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依照的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方方面。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3)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的理论 (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5)兼顾不同利益的理论 (6)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2、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建设? 维护社会公平,就要建立起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保障的社会体系。从法律、制度、环境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 (1)妥善处理各种矛盾 (2)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3)促进服务均等化 3、如何理解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是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1)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改善民生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民生发展奠定好基础。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的收入。 (3)社会政策要托底.从现有的国力财力出发,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的保障体系 4、如何全面推动社会治理?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维护社会大局,营造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1)改进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造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5)加强城乡社会基层社会治理。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 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过渡”的含义 (1)从社会性质看:过渡时期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这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我们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割裂开来。 (2)从经济结构看:三大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占较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3)从阶级结构看:三大改造前,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经过改造,他们都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 (4)从社会主要矛盾看: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大改造,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从政治制度看: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转变为人民代表大会。 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全面把握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自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就我做出了“和谐即最美”的界定。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对未来的和谐社会作过大量的描绘。19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实际上就把实现社会和谐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结合新的实践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为我们党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思考社会和谐问题进一步打开了视野。按照唯物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是互为一体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意义上就是不断健全、完善和优化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和谐的程度越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越趋于合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就体现得越充分。可见,“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 从重视社会和谐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邓小平科学地回答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敏锐而又深刻地把握和认识“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实践在发展,认识在深化。在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与我们党以往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成果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这个重大判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不仅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 一、什么是政治文明 1.政治文明概念 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摘自《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14页) 2.政治文明概念辨析 政治意识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包含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是母概念与子概念的关系。 制度文明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中的政治制度文明属于政治文明,但制度文明中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文明则不好放入政治文明之中。 政治文明与法治文明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但不等于全部政治文明,不能以法治文明取代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上层建筑中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但上层建筑中还有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等。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政治文化是个中性词,并不表示价值内涵,即不表示政治文化的进步与否;而政治文明是一个褒义词,表明政治进步状态。 (参见:虞崇胜:《政治文明概念辨析》,《理论前沿》,2002年第4期。)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一种政治文明,在价值选择上,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表现剥削、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以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社会共同富裕为鲜明的价值倾向;在政治文明的主体地位上,否定了社会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专政,确保了占人口绝大多数人的统治地位;在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上,以其对以往旧的政治活动原则和政治运行格局的极大批评勇气,和对新的政治文明构成的极大创造精神,展示了其远大发展前景。 (参见:高健生:《政治文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思考》,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2 期)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直接使用了政治文明概念。他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2002年,他在“5.31”讲话中进而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0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及答案

20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写在试卷纸后面的答题纸上。 1、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B 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六大 D、党的十七大 2、率先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被称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的是:C A、鲁迅 B、陈独秀 C、李大钊 D、毛泽东 3、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D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当代时代主题是 C A、改革开放 B、依法治国 C、和平发展

D、一国两制 5、党的十六大把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确立为:B A、消灭贫困人口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消除贫富差别 D、实现共同富裕 6、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A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中共二大 D、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7、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B A、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B、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C、革命的对象不同 D、革命的前途不同 8、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是A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D、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10、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在 B A、 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 1975年 11、五十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选择的模式是D A、欧洲模式 B、美国模式 C、日本模式 D、苏联模式 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 A、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新旧体制交替的矛盾 D、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中心任务是:B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1.政治和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国家政权机构为主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深刻揭示了政治的本质,为认识政治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人民内部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的阶级斗争是政治问题以外,由党和国家制定和组织实施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由国家政权协调、整合人民内部各种利益和关系的大政方针和重大举措等,都是中国现阶段政治的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反映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当代中国政治现象、推动政治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思想武器。其基本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民族问题,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二是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中国的政治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决不能放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是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最终服务于经济基础。中国的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

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制度创新、政治观念变革和政治行为调整等各个方面,而制度建设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里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着重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成功实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政治制度建设不仅塑造了稳定有序的利益格局,而且规范了社会成员的交往行为,在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活的安定和谐。这充分地说明了政治制度建设作为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在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层面上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密切联系,并构成了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含义 政治制度作为人类交往的产物和实践性结果,既是学术界探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在现实生活特别是在政治实践领域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般来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政治制度进行分析。从广义的层面理解,政治制度是同政治现象或人类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制度; 属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及文化制度范畴的某些具体制度,在一般意义上也可以被不同程度地视为政治制度。从狭义的层面理解,政治制度不仅与政治现象或政治生活直接相关,而且同政治研究的根本问题和核心概念存在密切联系。从这两个层面理解政治制度,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政治制度作出过于宽泛的界定,不必将政治制度这一概念漫无标准地加诸过多现象; 另一方面可以为政治研究的权力分析提供更为有限且具体的对象,使政治制度理论的建构具有合理的基础成分。 政治制度建设是人类社会生活在政治领域之中以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为主要目标和形式的实践性活动,它在建立政治制度、完善政治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有答案

高三年级历史导学案 主备人:组员:年级主任: 【课题】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复习目标: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化三改;成功和失败的探索史实 复习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化三改的影响。 【基础知识复习】 一、过渡时期—建国初期的探索(1949--1956) 问题一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前提: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_____________。 2、内容:一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____________。 (二)实践:一五计划(________年---_________ 年) 1、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1)背景:①新政权的巩固---政治前提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③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④新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底子薄弱(2)特点:借鉴苏联经验,“一五计划”确定优先发展____________。 (3)成就: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____________;②初步形成合理的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全面展开。 2、三大改造: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改造。 问题二三大改造的目的、方式、实质、意义是什么? (1)目的:适应___________的要求;早日建成_______________。 (2)方式:农业: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生产合作社;(个体所有→集体所有)手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_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同上) 资本主义工商业: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公私合营;(民族资本家所有→全民所有) (3)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 (4)意义: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确立;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探索中的曲折(1956--1976) 问题三改革开放前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 (一)、成功探索(1) 1956年,_____________召开; (2) 1960年冬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方针 (二)、失误的探索: (1)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8年开展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运动; (3)1966年开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四探索失误给我们有何教训? 1、失误的主要表现是犯了“左倾”错误。因此发展经济应该有科学方针指导。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启示: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3、大跃进的启示:要遵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4、人民公社运动的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5、文化大革命的启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重点突破】。 课堂探究探究一:材料一:P82第一段小字 材料二:我们知道,中国民主革命的成功,是学习苏联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同样,我国在革命成功后如何实现工业化问题上,也与苏联当时的情况相似,面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在1955年苏联国内问题“揭盖子”以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是赶超战略的成功典范,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胜利所证明,受到世界瞩目。 材料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被迫卷入战争,由此导致中美两国的直接对抗和来自外国的威胁(1840年以来这种威胁几乎没有停止过)。 阅读材料回答:新中国初期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1、中国工业底子薄弱 2、 有苏联成功的典范 3、国防压力巨大 探究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曾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了动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而且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这个阶段,是发展生产力的阶段。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二)、这个阶段,是发展经济的阶段。过去,我们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专题4—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4—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9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2009年上海高考24题)“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3.(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4题)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9题)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2011年高考上海文综32题)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中学团委举行“光辉历程”党史知识展览,同学们列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成就如下:

①中美建交②粉碎“四人帮”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④香港回归。以时间排序正确的是,以上史实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6.(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10题)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 7.(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8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8.(2008年广东高考12题)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9.(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9题)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0.(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5题)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11.(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2题)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当前我国社会建设旳总体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 1.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居于主体地位已经被社会发展实践所检验,但是,我国社会组织由于受到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化色彩依然比较严重,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对立,也不适应我国社会建设的要求。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行政色彩将被逐渐打破,发挥空间进一步增大。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多数社会组织形式上独立的,实际上一般都挂靠政府或事业单位,其主要作用是服务政府而难以在社会建设中起到独立发声的作用。 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建设中自治程度不足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政社不分、政社混同的传统机制。它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社会建设全方位控制和管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的职能己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政社不分的思维模式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破除,在经济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的背景下,民众对于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二是定位逐渐清晰,功利化倾向进一步淡化。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公益性质。但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部分社会组织在履行社会建设的主体作用地位时,过于强调市场化却淡化了公益性质。尤其是在行业协会、医疗卫生单位、社会福利单位等以盈利为目的的倾向尤为严重_。因此,社会组织在明确自身定位,行使自身使命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的社会组织应基于其自身的公益性,服务于社会。克服社会组织的趋利化倾向,关键之一就是要明确自身定位,不能违背服务社会的宗旨和原则,才能有效的发挥其社会建设主体地位的功能。 三是管理体制将会更加健全。目前由于我国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社会组织基本的登记注册手续缺乏,致使不少社会组织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应当看到,制度的不健全加大了社会组织实际功能有效发挥的成本,他们的很多实践活动受到了很多的制约或限制,因此,要破除这一问题就要从根本上破除社会组织登记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的困境。 作为社会组织开展业务的主管部门其担负的行政管理职能界限应当明确,使得社会组织自身能够实现独立的运转,尤其是涉及人事、财务、运营等问题应给予社会组织足够的自我管理的权限。而相关主管部门同样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做好建章立制等服务监督工作,确保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的同时,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证。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体现时代进步的政治的领导,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政治文明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因为,先进的、强大的政党能够以其有效的执政,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并提供和创造政治文明的发展所需要的安定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处于执政地位。体现时代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与执政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最终解放,而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宗旨和承担的历史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标,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朝着人类前进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时代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党通过其强有力的领导及其有效的执政,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先进生产力提供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执政党,承担着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其本质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和精神内核。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江泽民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注:江泽民:《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3页。)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用科学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党,代表了先进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主导性动力,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朝着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高度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和宗旨所决定的,它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注:江泽民:《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坚持党的领导,就是为了要保证广 大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需要其先锋队进行概括和表达,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作用,能够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而保证了人民民主实践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体现了进代的先进性,坚持和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主导性力量和根本保证。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了人类政治文明演进中的革命性变革,在我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先进形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 论述题

论述题 (注:考试时为4选2题) 一、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参考答案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我国的优势和特色,必须坚持。 30多年来,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道路,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实践中始终得到坚持和完善,对人民的生活影响广泛而深刻,对中国的发展作用重大而显著。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说明,制度不能脱离实际、国情、历史,任何国家的制度都是历史发展延续的结果,脱离了国情来谈政治制度是没有意义的。多党制在中国行不通。 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的政治制度,我们需要吸收、借鉴他们的合理成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统一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在推进,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举例说明)但要看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

党的十八大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明确提出: “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里提出了“三个更加注重”。 明确提出“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纲) 崔静 一、民主政治的内涵、基本原则、主要特征 (一)民主政治的内涵 1、民主:古希腊语demos(人民)和kratelnc(治理),合在一起构成“民主”,意为“人民的统治”。 2、民主政治: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民主政治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寡头制和独裁制相对立。 (二)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1、多数原则:少数服从多数。 2、少数原则:尊重个人和少数人的权利。 3、平等原则:没有特权,人人平等。 4、程序原则:民主政治运行必须遵循预定的程序和规则。 (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 1、民意政治 2、责任政治 3、法治政治 4、透明政治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一)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 “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完善,焕发出新的活力。 2、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开创了由人治向法治过渡的新局面。 3、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并把它写入宪法。 4、保障人民的“表达权”,言论自由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5、干部制度改革方面成效显著。 6、党内民主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化。 7、从多方面探索和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机制。 (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的背景下,我们的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业夜顺利结业。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对过去十年作出基本总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同时,还指出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经过了63年的发展过程中,国际国内环境风云变幻,但社会主义这面大旗依然屹立不倒,而且乘风破浪,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变得更加坚强。当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国际国内问题,如:抗美援朝、中俄反

目、自然灾害、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冷战、苏东巨变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等。在这些浪潮中,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急剧减少,中国也逐渐从一个附属的社会主义国家变为一个独立是社会主义头号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这主要归功于坚持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党四代领带集体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形成。分别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中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中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中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虽然第一代领导集体最终形成的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但是这一理论基础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的情况下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只有它们都得到了提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清醒的认识以下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才能真正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