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构建激励型、自主型德育模式

构建激励型、自主型德育模式

构建激励型、自主型德育模式
构建激励型、自主型德育模式

构建激励型、自主型德育模式

始于1888年格致书院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百年砥砺,积淀深厚,在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而富有光彩的一笔。今天,面对多元、多变的价值观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积极实践,为破解德育难题、增强实效开辟了一条新路。

课程化的校本德育

想让德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德育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学校通过系列化校本德育课程的构建和实施,引导学生明自主之责、立成才之志。“素质检测―自我认识―指导发展”为主线的教育系列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势、不足和努力方向,我们精心设计了《非智力个性素质测试》,把情感商数、意志力商数、道德商数、精神商数等引入测试量表。由此,学生得以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自身发展要求也由盲目变得清晰,学生学会了自律,自觉地将他人要求内化成自我要求。

同时,学校开设了一系列励志教育和学生发展指导系列课程,组织教师、家长、校友等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发展目标与自身责任。“学?思?行”校友沙龙是学生与老校友面对面的交流研讨活

动;“华附大讲坛”则会邀请著名的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座,钟南山院士、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梅洛博士、数学大师丘成桐等都曾来校与学生交流;高一年级“请进来”职业分享活动上,家长义工团请来校友与学生分享职业发展状况、入职条件及入职准备等经验;高二年级的“成长的足迹”交流活动,则是由校友向学生介绍学业、职业和留学发展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针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职业取向,我们不仅提供了专业的测量分析,而且设置了系列化的指导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专业发展和职业选择等内容,根据个人条件做好必要的准备。

多样化的实践体验

真正的德育是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内化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不会自动发生,对于成人感越来越强的中学生而言,他们不愿意服从外在的权威,不愿意接受简单的灌输,其道德价值观的形成需要自主性的道德学习和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

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性道德学习

我们建立了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精选了4500多个课例供学生自主选择,这些课例涵盖了理想、学业、责任、诚信等内容。入学前,所有的新生都要在网络平台上自学这些课程,注册报到时要提交学习心得和体会。

此外,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自主测试与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心灵家园,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参加测试和学习。

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新生做好新阶段的学业准备,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逐渐了解并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学业规划的方法。

农村社会实践活动

每年11月初,学校都会组织高二年级学生到广东清远农村进行为期一周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农忙时节,学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为村民服务,真实地了解“三农”现状。学校把研究性学习与学农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带着课题学农,一边劳动一边进行课题研究。学农期间,不少学生的研究论文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同学们关于农村问题的调查报告和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

这项活动坚持了23年,从未间断。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模拟面试主题活动

如今,面试已经成为就业、升职、升学的必经过程。“模拟面试”既是适应高校自主招生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活动以高二年级为主要对象,主要流程包括自我介绍、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现场问答和点评等。评委

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模式

构建“成长规划、学生自主管理、激情活动”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模式——天一中学课堂改革实施方案(二)(讨论稿) 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天一中学作为一所新机制学校,经过从2006年至2012年五年时间的长期探索,于2012年提出“课堂改革”的重大课题,要求在德育理念、德育模式、德育细节、德育品牌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试验,本学期正式推出“成长规划、学生自主管理、激情活动”三位一体的全新德育模式,作为本次课堂改革的重要推动内容。 一.成长规划:培养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现代人、构建学生最佳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学生成长规划的确立 通过实施高素质人才工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领袖素质、绅士风度、淑女形象、国际视野,确保学生人人具有大视野、大境界、

大追求,确保三年走出学校与从不同。全体学生要达到“四能四会”标准:能说会道、能写会画、能歌善舞、能处会交,为学生升学、就业、走向国际和人生成功奠定良好基础。 有计划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有规划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划习惯,建议编印校本教材《天一中学学生成功手册》,要求学生每日清晨对一天进行书面规划,学生高一进校对三年写下《人生规划书》,高三学生可以对高考目标作出详细的规划,有布臵、有督促、有检查、有评比,使学生养成规划习惯,终身受益。 学生的成长规划一旦确立,成长过程中就要有反思有评价。两眼一争,开始竞争;两眼一闭,开始回忆。回忆就是总结、回忆就是反思,反思是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每日晚上自习下课时,学生必须在《成功手册》上对一天的收获作书面总结,在一天学习任务上用红笔打勾。日清周结月评价,让学生从懒散走向忙碌、由休闲走向紧张、从混乱走向有序、从平庸走向卓越。 (二)用有效的教育工程落实成长规划、培养多元化的优秀人才1.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阅读+大交流+大展示+大体验”四大德育抓手联动,实现“大视野、大境界、大追求、大作为”的至高境界。具体载体为:阅读大行动(开设阅读课+阅读大交流)、交流大展示(五大主题交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大邑县外国语学校推行“自主德育”纪实让德育的力量直达人心,润泽优质养分,唤起心灵觉醒,激扬精神潜能。构建适宜生命优化成长的德育环境、课程、途径,孕育道德生长力,大邑县外国语学校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自主德育之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年来,学校探索出以“管理自治—活动自主—行为自律—精神自强”为基本内涵的“自主德育”模式,以学生自律委员会为代表的学生自治管理机构,涌现了自治管理、关爱行动、活动文化、健康促进、“五好少年评选”及“人人争当升旗手”等德育品牌。如今该校已声名鹊起,再次吸引教育界、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该校不仅教学质量进入一流名校行列,而且探索出“自主德育”经验,让校园成为莘莘学子的幸福家园,学生在这里健康成长,张扬个性、发展潜力、收获成功,成为全面发展的阳光少年。 学校自主德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充分挖掘学生自主管理潜能,对过去僵化教条、说教式、警察式、保姆式的德育形态进行改革、创新,其成功的做法深受学生

欢迎。这就是教育领域的科学发展观,并已成为该校一面鲜艳的旗帜。 “大外自主德育模式”概括起来就是“4588”。“4”,就是四个德育目标:管理自治、活动自主、行为自律、精神自强。“5”,就是五个突破方向:自主式德育、体验式德育、养成教育、现代公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8”,就是八大学生自主管理机构:团委、学生会、学生自律委员会、校园之声、健康促进协会、环保志愿者协会、大众爱心协会、红十字分会;“8”,就是八大德育活动平台:自主管理、健康促进、班级文化、社团联盟、爱心行动、文体活动、同伴交友、自主评价。 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体验成功 学校育人,德育为先。当代中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发展兴趣和特长。按照国家课改新要求,根据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和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需求,该校凝炼出适合学校实际和发展的“得法养习,自主自立”办学理念,提出了培养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爱、宽容、聪颖、诚实优秀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竞争的同时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时竞争”的二十一世纪新人。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 模式是一定事物通过格式化的处置而成为同类事物的典范或定型化的活动方式和操作样式。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是典型化、示范性、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施体系。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如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如何增强学生的道德行动力量,是当代学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恰好为解决这类难题提供了思路。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B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一、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

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最早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前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建设上,后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从实践上提出了一种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并不取决于他们所做出的道德判断的内容,而是他们理解和解决道德冲突所进行的道德推理过程。 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六个水平。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这一学说的特征有: (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理解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做出道德推理,并付诸行为。同成人一样,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有组织的思维方式,所以,道德教育不是灌输或强制,正确的方法是将儿童看成“道德哲学家”,尊重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 (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儿童不是像

学会关心德育模式

浅谈“学会关心”德育模式 摘要:英国道德教学家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创立的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中心的“学会关心”体谅德育模式的产生,基本内容,基本特征以及其包含的德育教育理念、工作方法和思路对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什么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学会关心”体谅德育模式启示 一“学会关心”体谅模式的产生、内容和基本特征 (一)“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产生 “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与20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学者彼得·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及同事所创。“学会关心”德育模式又称为体谅德育模式。1967-1971年麦氏领导的德育课程研究以113中学生为对象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青少年一致认为“好”的教育行为就是能体谅和宽容,“坏”的教育行为就是压制和支配。以此调查为契机,麦克菲尔等提出了德育的体谅模式。在这里,“体谅”既指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又意味着道德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体谅别人。麦克菲尔系统深刻地探讨了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因而体谅模式在当代德育理论界独树一帜,为人注目。 (二)“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 麦克菲尔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并没有提出十分明确的理论假设,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诸多论述中小探如下:1、“在学会关心体谅模式中,道德教育被认为是包括了整个人格教育”。麦克菲尔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能深思熟虑地考虑别人的意见,察觉别人的感觉而与人和谐相处,能时常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这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道德风格,它不光是理智上的,而是深植于整个人格之中。 2、“学会关心”体谅模式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广阔基础,将道德教育作为整体个性和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德教育不应该降低到仅仅分析规则和禁令上,相反应集中在研究一个自身或其他人有关联的一般作风上”。 3、“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他人友好相处,爱或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4、“青少年对人际和社会问题的反应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社会试验期”。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成熟的社会判断力和行为的发展。简要地说,成熟就是具有创造性的关心。5、“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在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重要的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教师招聘考试】德育模式

【教师招聘考试】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这部分知识点属于难点,但是并非重点,根据各大省份以及各类有关教师招聘的考试,都属于偏僻的考点知识点,相对较小,其次在考察题型上而言,主要考察客观题知识点,单选、多选、判断题,从考场性质而言,多为识记性考点,也会存在理解性考点,但是相对较少,以下是对本章节知识详解: 德育模式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是典型化、示范性、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施体系。主要解决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增强学生道德行为力量。 一、认知模式(侧重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即“知”的问题。) 1.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 2.主要主张: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3.特征: (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 (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3)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二、体谅模式(侧重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即“情”的问题。)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 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1.理论假设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Eg:引导学生与同班和临班的同学友好相处,使得学生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Eg:教师引导学生过马路时搀扶老年人,公交车上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多去关心照顾班级里比自己小的学生等。 (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构建激励型、自主型德育模式

构建激励型、自主型德育模式 始于1888年格致书院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百年砥砺,积淀深厚,在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而富有光彩的一笔。今天,面对多元、多变的价值观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积极实践,为破解德育难题、增强实效开辟了一条新路。 课程化的校本德育 想让德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德育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学校通过系列化校本德育课程的构建和实施,引导学生明自主之责、立成才之志。“素质检测―自我认识―指导发展”为主线的教育系列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势、不足和努力方向,我们精心设计了《非智力个性素质测试》,把情感商数、意志力商数、道德商数、精神商数等引入测试量表。由此,学生得以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自身发展要求也由盲目变得清晰,学生学会了自律,自觉地将他人要求内化成自我要求。 同时,学校开设了一系列励志教育和学生发展指导系列课程,组织教师、家长、校友等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发展目标与自身责任。“学?思?行”校友沙龙是学生与老校友面对面的交流研讨活

动;“华附大讲坛”则会邀请著名的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座,钟南山院士、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梅洛博士、数学大师丘成桐等都曾来校与学生交流;高一年级“请进来”职业分享活动上,家长义工团请来校友与学生分享职业发展状况、入职条件及入职准备等经验;高二年级的“成长的足迹”交流活动,则是由校友向学生介绍学业、职业和留学发展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针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职业取向,我们不仅提供了专业的测量分析,而且设置了系列化的指导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专业发展和职业选择等内容,根据个人条件做好必要的准备。 多样化的实践体验 真正的德育是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内化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不会自动发生,对于成人感越来越强的中学生而言,他们不愿意服从外在的权威,不愿意接受简单的灌输,其道德价值观的形成需要自主性的道德学习和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 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性道德学习 我们建立了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精选了4500多个课例供学生自主选择,这些课例涵盖了理想、学业、责任、诚信等内容。入学前,所有的新生都要在网络平台上自学这些课程,注册报到时要提交学习心得和体会。

德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德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翟东娜2014.9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德育教育形式单一,德育教育内容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只重视知识灌输形式化、说教化,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个体特征和情感体验。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目标与现状相距甚远,学生受到高考升学压力和办学体制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德育工作基本处于封闭,滞后状态,严重脱离生活与时代特征,学生进入社会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心理错位和变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高中学生缺乏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道德情感,导致德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效益低下,结合我校德育教育工作实践,我们觉得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研究日益重要和紧迫。 (一)研究和探索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和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学校德育建设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前瞻的眼光为国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和谐发展。 (二)研究和探索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德育教育工作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学生意识发生了变化,由简单走向复杂;独生子女多,心理较脆弱,生活上养尊处优,易偏激;家庭社会的期望值高,社会压力大,学生心理负担重,学生思想贫乏,价值观、人生观取向不定;娱乐方式多,讯息渠道多元化,学生易误入歧途,学习压力大,每天只盯着课本,生活方式单调,思想与社会现实脱节。面对如此种种现象,德育教育工作与评价机制必须要有科学的体系、规范的内容和鲜明的主题,以引导学生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个人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和探索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以人为本是 21 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并重的培养目标,说明培养对象是完整的生命体,高中学校如何促进学生生命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的议题。 (四)研究和探索行为规范是对传统德育工作模式和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需要 当前及过去的德育模式不全面,对学生忽视了其主动性,内容上单一,不合实际,形式上只注重说教灌输,评价上局限于过去既定框框,这样的德育教育过程学生个性得不到体现,学生的情感得到压抑,学生的生活被人为扭曲、异化,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健全发展,所以德育工作模式与评价体系急需改革。 111

构建自主德育模式,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构建自主德育模式,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发表时间:2016-12-05T14:42:19.77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9月作者:徐艳[导读] 德育所面对的是学生,因此想要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提高德育教育效率,我们必须将德育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学生身上。——《自主生态——融合发展德育创新培养模式探究》课题研究感悟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摘要】学校工作,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想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从学生入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自主管理潜能。因此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搭设德育活动平台,构建自主德育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自主管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特色活动多元评价德育所面对的是学生,因此想要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提高德育教育效率,我们必须将德育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学生身上。而“自主德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充分挖掘学生自主管理潜能。德育建构模式凸显主体性,实现了学生自管自育;凸显实践性,强化了学生的道德体验;凸显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和选择空间。由此看来,只有贴近实际、贴近 学生的德育,才是最有实效的德育。走在德育管理的路上,我们真的要像朱洪秋老师那样,给自己重新定位,通过科学合理的德育建构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搭桥,为学生的一生指路。 一、构建自主性德育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培养能够自主发展的人,教育重新走向生本,走向普遍道德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价值观的培养和道德教育。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 二、构建自主性德育模式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校不但要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因此,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获得,而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素养的形成。学生在学校里的时间如果从幼儿园开始算起的话,到大学就要20年左右的时间,再加上读研究生,大致需要25年。人的一生有几个25年呢?“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如果没有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切实转变观念,创新德育的途径、方法、手段等,还是一味地用控制、压制、管制、遏制的方式去理解德育,我们就在浪费学生的时间。现行的教育制度改革,归根到底是如何发展学生,如何使学生获得发展的改革。教育所关注的是学生作为理想个体的形成与发展,它有两个互相制约、互相联结、互相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即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自主性德育正是基于学生的发展过程是自主的、能动的形成和构建的过程而进行的,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强加给他的道德信息,而是经过不断的甄别、判断、分析、综合,最后做出选择,使符合自身已有道德认识结构的信息纳入到道德系统之中,这是一个自主探究、自我认知的过程,是进行自主性德育模式构建的客观依据。 1、在教学中进行启发渗透德育,使学生学会自我认知 教书必先育人,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学校在教学中应规定,所有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中,必须具有德育目标,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手头德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知识教学与思想教学的最佳“融合点”,把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感受课本中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社会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把德育内容在其头脑中自觉内化,构建出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我认知的德育模式。 2、让学生成为德育管理的中心,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教师管理角色要转换,政教处、班主任由前台的执行官转为幕后的指导员,做好调控、引导、服务,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转为自主教育的主人。 学校要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的自我管理系统,使学生的自我管理渗透到学校工作、班级工作的角角落落,使学生成为学校、班级的主人。在实践过程中,要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各司其责,各负其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学生之间年龄相近,实行自我管理,相比教师管理,学生更易接受,易形成自身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师要放权,把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放心大胆地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指导,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态度,设计各种活动方案,并开展相应活动,这样,德育就由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索和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校和班级凝聚力。 三、自主德育科学设计德育评价体系,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学校的德育中要重视学生德育评价,将学生评价也交付于学生自己,以评价推动德育实践。如,建立学生个人的德育档案、德育银行,包含在校期间的学习、纪律、活动、生活等各个方面,科学设置加分减分项,加大对结果的使用,学生德育分值的多少由学生自己控制,逐步使其学会自我评价,使其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以后的实践中再逐渐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进一步促成自身良好素养的形成,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让德育的力量直达人心,唤起学生心灵的感触,激发精神潜能。构建适宜学生成长的德育环境,孕育道德生长力,学校必须大力拓展德育空间,把学生带到更广袤的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收获,那我们的德育自主模式之路将更加绚丽多彩,更加熠熠生辉。

体验式德育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

润物细无声声声入心田 ——体验式德育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 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吴小章 【摘要】:当前许多学校德育工作还停留在单一的“传统模式”中,喜欢以“活动”的方式跟着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最大缺陷却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律,最终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和失败。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的德育活动——“体验式教育”值得让人深思。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高耗低效基本条件实践探索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由此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变化,出现了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但学校的德育工作却显得滞后,不与时代合拍,德育工作还定位在“高、大、空”上,学校固有的德育模式已露弊端,造成德育机器高效低能,甚至无能。如何抓住机遇,深化德育改革,提高德育效能以适应培养现代人的需要,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最大课题。 学校思想道德体验式教育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产生主观性的感觉、情感和意识的过程,是把外求和内求有机结合的德育形态。其重视外部自然界和人际之间道德信息的传递,追求体验者内外全面的感悟;其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追求外在的教育与学生内在的道德成长需要的和谐;其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整合,凸现了道德教育的渗透性、实践性、主动性和内在性。通过创设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触发学生对思想道德的切身体验,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效能。 一、造成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原因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其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不少学生在学校德育情境的表现与非学校德育情景下的表现迥异,表现出知行不一、知情不一等矛盾的双重人格。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数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正确与错误并存,普遍缺乏自觉纪律、缺乏自我负责精神,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现象。造成德育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内外两方面: (1)内因:随着社会经济全面深入的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当今多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个性心理品德上普遍存在着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不善克服学习焦虑、缺乏经受挫折、保持进取的意志力和克服自己欲望自制力,环境适应能力不强,无法自我消除心理紧张和障碍……这些问题,使传统型的德育模式无力解决,迫切需要新型的德育途径加以引导和调节。 (2)外因: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未建立“德育整体工程”,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而欠务实,形式枯燥单调,对学生未建立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估制度,评优工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情感性;家庭教育、社会现实中的消极因素无情地冲击着学校德育为学生们苦心构筑的道育之堤。而现代社会各种通讯技术与交际媒介已成为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来源,导致了学校德育工作难度的加大。 因此,充分发挥教育整体的效能,变单渠道的封闭式教育为多渠道的开放式教育,发挥学校在多渠道教育中的作用,形成教育一致性的良好氛围,是学生思想道德、道德行为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理想、信念的确

几种德育模式

几种德育模式 一、“学会关心”德育模式 “学会关心”是2l世纪的教育哲学。也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学会关心”德育模式是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它以“学会关心”作为基点与核心,是道德教育从“培养论”向“学习论”转移的过程,或者说,这一过程是道德教育重点由教育、培养逐步转向自主学习的过程。道德教育从以往强制性的教育转向自主性道德学习,更符合德性形成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中授—受关系、人—人关系的转变。“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操作办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营造关心性体系,另一方面是指导关心品质学习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品德践行作业、设岗服务制、道德游戏、关爱叙事等方式。“学会关心”采取“践行一体验一认知”的路线。 二、欣赏型德育模式 在道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矛盾,即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之间、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的矛盾。“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基本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这样,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目标是“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从逻辑角度看,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表达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参谋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二是德育情境与要素的审美化;三是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德育过程中存在可以被学生欣赏的审美对象即“德育美”,这是欣赏型德育的前提。德育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是这一模式建构的关键。因而,必须进行道德教育活动的形式美、作品美和师表美的创造和欣赏。 三、对话性德育模式 对话性德育模式的践行中,有一些基本策略:第一,营造自由的交往情景;第二,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第三,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第四,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 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德育内容脱离生活世界;第二,强调灌输说教的德育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第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隔离。对话性德育模式对“对话”的关注,将有助于弥补传统德育中的缺失,它对于当前德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德育对话强调对话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二,德育对话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其三,德育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德育对话是师生之间心理交流的过程,此过程包括一系列环节。为了保障德育对话“通畅”,应注意以下问题:师生在对话中要平等地对待对方;师生双方有共同的话语和遵守一定的规则;师生对话的态度要真诚;教师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 四、活动道德教育模式 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中的“活动”,是指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或功能的个人外部活动,或影响个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外部活动,它至少包括学生主动参与的游戏、劳动、学生之间的外部协作和其他集体性活动等。此外,“活动”具有其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第二,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 由于活动德育模式中的“活动”必须是学生自由自主的活动,因而教师将肩负更多的责任。 五、生活型德育模式 生活型德育与以往的运动式德育和塑造型德育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第一,生活型德育是以现时的、自然的、真实的生活为基本途径对学生实施的德育;第二,生活型德育主张学校德育是对“人”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第三,生活型德育注重转变和深化学生的品德“情感”。实施生活型德育必须坚持三个根本性原则,即主体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德育教育的方法开题报告

《新时期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新时期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研究》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脱节一直是困扰学校德育的一大难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道德上的知行发展不同步甚至脱节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造成道德知行脱节的主要原因是在道德教育中重视知识传授,轻视非认知系统的培养,忽视发扬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的自主性,导致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品质不能很好形成,认知和情感发展不均衡,人格发展出现裂痕。本项目拟在学生自主发展、自主管理等方面,以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为载体进行探索研究,对于深化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及探索高中学校德育有效途径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课题是基于以下的认识提出的: 1、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完整的人是躯体、心智、感情、精神和心理力量的统一体。人不仅是思维的存在,同时也是情感的存在,脱离了情感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因此教学不仅单纯地组织学科内容,还要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对学生而言有意义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材料与个人生活、人生目的的相关性,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体验中自我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发展。 2、道德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道德教育以人为主体和实质,人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根据主体性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使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同步前进。 3、道德形成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情感领域“自主体验”的过程就是一种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知而行,由行而成情,最终成为他的意志品质。在这一意义上,只有学生自主的体验和发展,才有学校德育的实效,这是学生态度、情感发生发展规律本身所决定的。 二、课题研究的条件: 道德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

自主-融合德育模式研究课题(市级)中期总结报告

《学生领袖素质课程建设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承担的《学生领袖素质课程建设研究》课题,是区教科所上报科技局科学规划项目(教育类)。课题主要探讨如何在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领袖素质。学校课程建设是创业性、革命性的工作。学校课程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是做别人没有做或没有做好的工作,是实现特色化发展的导向性工作。基础教育学校培养的学生既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成长又要适应国际化形式,必须具备领袖素质。稳步推进领袖素质校本课程建设,宗旨是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是载体、课堂是阵地、教师是关键,以领袖素质课程建设为抓手,形成办学特色。 一、课题计划执行与课题进展情况 1、领袖素质课程构建初期工作 课题的理论探讨、实施途径的确立和具体活动设计和论证,起步较早,学校于2008年初就由教研中心负责对全校课程进行调研论证,并形成了调研分析报告。2008年6月23日,北大附中教育投资公司业务管理委员会在我校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各校交流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我校展示了74门校本选修课程,赢得广泛赞誉。 2008年7月10日,北大附中教育投资公司在我校召开校本课程建设专题会议,邀请了华东师大范国睿教授进行论证指导,林浩总裁正式提出“为明教育”育人模式的构建问题。2008年8月5日公司在广州增城召开学校业务管理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林浩总裁发表《构建北大附中“为明教育”特色的育人模式的思考》的讲话,强调“建设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是为明教育育人模式的核心,塑造孩子独特的高雅向上的精神与气质、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基是我们的教育追求,关注家长、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是我们工作的基础。” 为学校课程建设明确了方向。学校进行了育人模式的远景规划,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建设为学校课程体系工程为首要,以“对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为目标,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以学校课程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理念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理念 作者:檀传宝 2012-09-19 来源:《中国德育》点击次数:1022 【摘要】“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是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时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这一模式反对灌输,要求解放教育对象;反对放任,要求提升教育对象;力图走一条“中庸”的教育道路,让德育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关健词】灌输;欣赏型德育模式;核心理念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一3010(2006)05一0047一05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是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因此,这一模式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在德育过程中提倡自由德育,反对灌输,力求在德育过程中实现对教育对象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一、反对灌输—“解放教育对象” 什么是“灌输”?从教育学角度看,可以从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说明。[l,2〕从目的上说,所谓“灌输”是指那些试图

用某种方式封闭或禁锢学习者思想的做法;从内容上说,是指只提供单一、封闭和经不起(也不允许)批判和检验的教条的教育;从方法上说,是指一切采用强制和非理性的、完全无视教育对象存在的方式进行的“教育”。在我看来,德育“灌输”最为突出的特征应是方法上的强制或专制,所以本研究是在“强制灌输”的意义上使用“灌输”概念的。 在教育思想史上,灌输的主张比比皆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划时代的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知识可以印在心灵上面,和它的具体形式可以印在纸上是一样的。”在他看来,教学的过程就像印刷机把符号印在纸张上一样,是一个相似的机械传授的过程—“代替纸张的,我们有心灵尚待印上知识符号的学生。代替活字的,我们有教科书和便利教学工作的其他工具。墨水由教师的声音来代替,因为把书上的知识送到听者的心灵的是教师的声音。印刷机就是学校的纪律,它使学生赶上工作,并且强迫他们来学习。”[3]所以他借用“印刷术”(ty-pography)这个术语将教学方法称为“教学术”(di-daehograghy)! 灌输之所以为许多人所认同,是因为它部分地反映了经验的事实—教育的确是人对人的影响。问题在于:它忽略了真实、有效的教育影响必须通过教育对象的“自主建构”才能完成这一事实。

创新德育模式提升育人水平

创新德育模式提升育人水平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德育计划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班主任身上。我校近几年在班主任遴选和搭配上,采用老中青结合以优带青的方式,特别是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帮带活动”,年富力强的班主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班级管理中能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班主任开展工作。青年班主任谦虚好学,积极进取,成长较快,形成了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作风扎实、讲求实效的班主任队伍。各位班主任任劳任怨、勤跟紧抓,工作责任心强,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学生学习卫生等行为习惯良好,绝大部分班级班风正,学风浓,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绝大部分班主任教育理念先进,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人格的培养,对学困生、问题学生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包容,深受学生的爱戴与尊重。班主任大都是多面手,是教学能手、是协调高手,是导演、是裁判、是教练员,是警察,是心理工作者等,班主任工作开展得游刃有余,班级管理能力强。能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教育学生。因

为有我们这样一支班主任队伍,才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近几年我校教育质量稳中有升,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呈现出了蓬勃向上、阳光自信的精神面貌。除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课堂教学改革以外,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小组合作制下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小组成员间的不同分工是班级自主管理真正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人管”,“人人都是管理者”,促进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这一管理模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年级分部制下自主管理模式,让学生参与年级事务和常规管理,不论是年级活动的策划组织、还是一日常规的检查记载,把管理权交给学生,把问题摆给学生,通过年级组的正确引导和不间断的培训和激励,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只有在管理上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

第五讲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 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兴起于70年代的欧美各国,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其代表作是《公民行动教育:对中学课程的要求》、《公民行动教育技巧》等。 一、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的基本概念 纽曼开发的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整合了道德认知、情感和行动等多个方面,并且将它们同公民投身社会变革联系起来。 核心概念:“环境能力”,即影响环境的能力,这是理解和把握社会行动模式的一个核心概念。 二、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的理论和观点 纽曼认为,当代出现的各种德育理论都偏重于价值澄清,分析寻找价值原则,发展道德认知力,改变学校德育环境,或致力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道德知识,这其实都只是注意了增加知识和改变认知结构方面,而缺乏实施行动的训练和技能,是目前各种研究存在的共同的重大缺陷。 他指出,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于四个方面: 1、使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2、有关政府法令、公民教育和法律等课程; 3、注重对战争、犯罪、贫困等问题的反思; 4、强调学习逻辑推理能力的智力过程训练。 纽曼认为德育不应该强调教育活动本身,而应注重培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 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当具备三种改变环境的能力: 1、作用事物的能力(物质的) A.审美能力(绘制图画) B.实用能力(造房、造机械) 2、影响他人的能力(人际的) A.培养关系的能力 B.经济关系的能力(买卖事务) 3、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公民的) A.开展公共选择活动的能力 B.在利益相关集团内活动的能力

纽曼认为德育应注重于如何培养第三类能力:即公民社会行动的能力,他为此创建了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为了论证学校德育要以培养学生改变环境能力作为重点,纽曼及其同事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理论假设。 (一)道德定义与道德推动者 纽曼把道德推动者定义为:在自己利益与别人利益之间或有矛盾的同伴之间可能存在冲突的情况下,慎重考虑他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二)个体心理发展 纽曼认为,要成为道德推动者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影响环境的能力,二是个体获得相应高的发展。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三)被管理者的同意 纽曼指出:“社会行动”并不是那些激进的行为,而主要是表明行为的公众化和社会化意识的性质。 (四)公民社会行动的过程 根据上述设想,他提出实现公民社会过程的三个要素: 1、制定政策目标。 倡导科尔伯格的人生价值高于其他价值的观点,在道德研讨中使伦理水平达到正当的目标。在社会政策研究方面应指导学生了解不同的社会行动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 2、争取公众的支持。 要使学生懂得整个社会行动实施程序,如何从议案变为法律,人力、财源和交易过程的团体和个人的作用。要让学生发展辩论的技能,从阐述观点的谋划过程到演讲技巧。 3、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纽曼认为,如何保持精神上的冷静明智非常重要。首先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其次是考虑人与事业关系以及习俗的问题,如何保持对工作对人际关系的热诚,在非原则问题上作出相应的让步;再次是处理好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纽曼发现始终参加社会行动的学生一般有四种动机:自我教育、完成任务、消遣、逃避。 三、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实践

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课题 容提要: 本课题是以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班级学生实行的班级自治,让学生当家作主,民主管理班级,从而加快学校民主管理进程,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合格公民为研究容的德育研究课题。一年多来,我们紧扣课题研究目标,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原则,从自主管理、自主养育两个面开展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进一步纯正了校风、班风,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大大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益。2002年7月,省三级重点中学评估验收组,对我校的德育科研工作作了高度评价,我校顺利通过了省三级重点中学的评估验收,成了省首所民办重点高中。9月上旬,省民办教育工作座谈会代表考察了我校,省教育厅副厅长黄新茂对我校的德育工作作了充分肯定。 我们认为,“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一个大课题,仅仅一年的研究只能是粗浅的,今后我们还将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东阳市中天高级中学于1995年10月由中天集团创办。经过七年多时间的努力,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有24个班级1300多名学生,百余名教职工,总建筑面积达3.6万平米的省规模最大的全封闭寄宿制民办重点高中。1999年上学期我校被评为东阳市行为规达标学校、东阳市文明学校、东阳市文明单位、市治安安全单位、省A级普通高中,2000年2月又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优秀民办学校”的光荣称号。近几年来,我们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1999年9月份制订了《中天中学“主体参与德育模式”总体规划》,并组织分步实施。“主体参与德育工作模式”的成功构建,增强了教师的德育工作的责任感,调整了学生心态,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了学校的文明层次。学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德育科研氛围,多教师已撰写并发表了一些有相当深度的德育工作研究论文,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1年春,学校引进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包括德育工作)向社会作出了承诺。为了实现培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