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且学术偏好为明清文化史。冯教授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诸多论题进行过考究。200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化史》就是由冯教授领衔,并与何晓明教授、周积明教授在中国文化史领域共同创作的研究成果。

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华文化史》(以下简称“冯著”)“导论”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冯教授认为,文化史是“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史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文化史是通过历史视角、借助历史理论和方法来解读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文化史与学术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也有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从理论上讲,撰写通史性著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专门史。而撰写跨越数千年专门史的难度又大于撰写某一个朝代、某一个阶段专门史的难度。因为人的学力、精力有限。具体到“中华文化史”领域,时间跨越数千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不是在此领域潜心研究数十载,断然难以写出如此鸿篇巨制。大概是出于确保著作质量考虑,冯天瑜教授并未独自完成这一课题,而是选择与何天明、周积明等教授合作,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冯著洋洋百万言,从“人猿相揖别”的上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远古时期人类“质朴的精神之花”一直写到毛泽东思想,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正如作者在全书“题记”中所写的那样:本书以《中国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

一、“中华”的概念

作者在“题记”中首先对“中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作者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并引用了成书于唐高宗永徽年间的《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似应为《唐律疏议·名例篇》释义——笔者注)中的文字: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

之中华。”

根据笔者查找,“中华”一词,早在魏晋时期就已出现。《晋书卷六一·列传第三一》有如下一段文字:

“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而股肱之臣不惟国体,职竞寻常,自相楚剥,为害转深,积毁销骨。”

又《晋书卷六六·列传第三六》有如下一段文字:

“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宦,召为舍人。”

但从上下文来判断,此二处的“中华”仅仅指中原汉族政权控制的区域,而不包括边陲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区域。

作者指出,“中华”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而并非体制人类学概念。笔者认为,“中华”是一个不断变化中的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的概念可能不包括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河北、山西、内蒙等区域,但到了隋唐,“中华”的概念就要宽泛得多,甚至连甘肃、宁夏等地也可以被称为“中华”。笔者据此认为,当中央政府强大时,“中华”的范围就大,当中央政权式微时,“中华”的范围就小。

笔者认为,作为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显然不是历史上历届中央政权统治范围内的民族之和,而是泛指现在中国国境线内的各民族之和。这与孙中山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中的“中华”意义仍不相同。现在我们常用的“中华”更多的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一个文化概念。但撰写学术著作,就不能满足于使用政治意义下的概念,而必须由学者自身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可惜冯著对“中华”概念的界定刚开了个头,就戛然而止,让人稍感遗憾。

二、“文化”的概念

和“中华”的概念相比,“文化”的概念更不好把握。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一直在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据作者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有近二百种。

为了厘清“文化”的概念。作者在“导论”中指出,“文化”是一个中国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则是西汉以后。作者引用的刘向在《说苑》中的“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一句。笔者认为,《说苑》中的“文化”仍是用“文治”来“教化”的含义,而不同于今

天“文化”的含义。今天的“文化”一词很难在中国古籍中找到一个可以完全对等的词汇。所以,我们不必纠缠于中国古代有没有“文化”的提法,而应将注意力集中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哪些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这些“文化”现象是如何发生,如何变化,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想。

冯著在“导论”部分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了古典进化论者、传播学派、历史地理学派、功能学派、结构学派等对文化的定义。这些内容对于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甚至提供新的研究思路都不无裨益。但并不是每一种定义都能在我们的研究中真正发挥作用。我们仍需自己从历史学的视角对中华文化进行梳理。

作者指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笔者对此非常认同。也正是因为广义的文化包罗万象,才给那些想要撰写中国文化史的学者出了一个难题。

作者还借用了“文化形态学”的相关理论,对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等几个方面。其中,物态文化层与自然关系更密切一些,而制度、行为、心态文化层则与人自身的关系更密切一些。随着社会发展,物态文化新陈代谢的节奏较快,而制度、行为、心态文化的惯性较大,带有浓厚的保守性格。笔者于是联想到1840年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后,清朝统治者先想到的是学习西方的物态文化,即坚船利炮。后来发现坚船利炮扭转不了清朝的颓势,于是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著作。然而,仅仅学了一些皮毛,清朝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文化史在历史学科中地位的确立和发展

诚如作者所言,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文化史获得独立地位的时间却并不久远。不但在中国史学界如此,在西方情况也大致相同。把史学从政治史、军事史扩大到文化史、经济史、工商业史、科技史,是启蒙时代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从这时开始,文化史在西方史学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历史学科。法国启蒙思想大师也因为其贡献被誉为“文化史之父”。

伏尔泰以后的两个世纪,西方涌现出大批文化史著作。“五四”前后,一批西方人所著的文化史著作被翻译介绍到西方来。与此同时,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仿效其体例,参酌其史观,自行编撰中国文化史专著。梁启超可谓这方面的开山者。后来,顾伯康、

柳诒征、陈登原在20世纪30年代分别撰写了几种《中国文化史》。解放后,我国的史学一度成为单纯的政治史,“重政务,轻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学术意识开始觉醒,学术视野迅速拓宽,文化史重新获得了其在史学界应有的地位。

“文化生态”界说

文化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在第一章中,作者先谈了人类文化诞生的自然环境——地球,接着谈了人与地球的互动关系:人类源于自然,人类受赐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同时,人类又能超越自然,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人类产生后,人类社会也就相应诞生。人类社会也是人类文化诞生的社会环境。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本身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引用了《国语》、《孟子》、《逸周书》、《荀子》、《管子》等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得出“不能违拗自然规律,是中国古代哲人的一贯思想”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些记载的背后反映出当时已出现了人破坏自然、人向自然过度索取的现象,当时的哲人出于“持续索取”的考虑才提出保护自然的思想。

“生态”一词(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由此可见,“文化生态”是一种借喻手法,借用了生态学上的相关概念。这种借喻手法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如“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等。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

但是,作者似乎在有意延续这种“借用”手法,对此做法笔者深不以为然。在前文本已表述清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又被作者借用物理学上“场”的概念而改成“自然场”、“社会场”,还煞有介事地分析什么是“自然场”和“社会场”。很快,在本书第9页,作者又将自己创造的“自然场”、“社会场”等概念弃之不用,又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组织环境三个角度剖析人类文化产生的环境。

应该说,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站得住脚的。作者认为,要把握一个民族文化的真髓及其发展历程,必须首先了解这个民族得以繁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并对其进行综合的、动态的考察,也即将文化生态三层次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双向研究。

两组文化生态类型

在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中华民族长期面对的是位于中原的汉人农业社会和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左传》中已

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记载,这说明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裔夷”与“华厦”是作为两种相对立的文化形态出现。《论语》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记载也反映了孔子对中原农业文明先进性的肯定。笔者认为,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农业文明确实优于游牧文明。但如果从人类文化的创造、传承和发展的角度看,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态。而且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常常通过和平或不和平的手段互相融合,甚至出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建立统一全国性政权的情况。

而19世纪中叶以降,长期带有强烈优越感的东方农业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这个“不速之客”面前却接连吃败仗,不仅割地、赔款,连京师都被人家占领了两次。中国人逐渐意识到:中国人并非一线单传的天之骄子,而不过是多元世界的普通一员。至此,中国人获得了一个全新的文化参照系——西方工业文明。

笔者认为,杜亚泉在《东方杂志》上把中西文化的区别视为“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的观点不完全准确,更加准确的表述应为“性质既异,程度也不同”。在欧洲的工业革命未开始之前,欧洲大陆也普遍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为主。布罗代尔在《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由此可见,以定居、农耕为特征的农业文明在工业革命之前曾出现在各个大陆,而当时各个大陆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

李大钊认为西方工业文明高于东方农业文明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的观点也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的。笔者始终认为,文明背后所代表的生产力有高下之分,但文明本身绝不应有优劣之分。而且,各个文明之间的界限随着文明之间的互相交流、影响而变得日益模糊。如:轮船、火车、汽车、飞机这些由西方工业社会创造的产品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当然,对不同文化的生成类型进行反思的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陈独秀认为,在古代专制政体下,中西文化并无大异同。此言谬矣!中西文化的差异太大了。以古罗马帝国和汉帝国为例,古罗马帝国和汉帝国是曾是当时世界仅有的有高度文明的两大帝国。生长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罗马由于四周没有天然的屏障,常常要同相邻的民族进行残酷的斗争才能维持一个作为农业民族的生存。所以,罗马人更多的考虑的是政治、法律、军事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而汉帝国确立了在中原的统治地位后,则更多的考虑如何增加粮食产量和社会财富总量,所以汉帝国在铁质农具、牛耕技术、播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些农具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仍在中国广大农村实用。笔者认为,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入侵,中国文明可能也会发展出更为发达的农耕文明,但肯定不会

按照西方走过的发展模式发展,因为西方模式并非唯一的模式。

与杜亚泉不同,李大钊、陈独秀考察中华文化的生成机制的视野不仅包括地理环境,还包括经济生活和社会制度层面。

体育读书笔记

体育读书笔记 ——体育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的评价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是评价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两个指标。 一、体育课密度的评价 体育课的密度是指课中各种活动合理应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也称为教学密度。一般来说,体育课的活动可分为五种:教师的指导(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动作等)、学生做练习、相互帮助与观察、练习后的休息、组织措施(整队、调动队伍等),这些活动中某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称为该种活动的密度。 评价体育课的密度和课中各种活动所占时间比例安排得是否得当,应建立如下指标: 1、课的密度和各项活动时间的分配,是否依据课的具体教学任务和要求,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负荷能力,以及场地器材、上课时间与气候条件,进行了周密而合理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组织是否严密。 3、观察教学方法、技巧的应用是否灵活、合理、有效。 4、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做到自觉地遵守组织纪律;是否发动学生相互保护和相互帮助,提高时间利用率。 二、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评价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所承担的生理负荷,它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方面。反映着练习过程中身体的生理机能变化。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否合理,这是评价体育课质量的重要指标。评价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可建立如下考查指标: 1、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遵守了人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依据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渐加大的原则。 2、运动负荷是否根据课的任务和要求来安排。 3、运动负荷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平的实际。 4、运动负荷安排是否考虑到教材的性质、活动范围、难易程度、练习强度,以及与学生的生理特点之间的关系。 5、安排运动负荷时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其他体力负担量、气候变化以及学生的生活制度等因素。

读书笔记一公法与私法

读书笔记一:公法与私法 一、认真对待公法与私法的区分关系 当今各国对整个法律材料所做的一个根本性的划分,几乎无一例外地就是将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1可以说,公法与私法的区分是当今整个法律制度基本的、也是首要的分类。宪法、刑法、行政法、国际法为公法,民法,广义上包括商法、劳动法和其他民事特别法为私法。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乃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德国著名学者基尔克说,公法和私法的区别,是现代整个法秩序的基础;日本学者美浓部达吉也认为,公法和私法的区分是现代法的基本原则。2公法和私法基本划分之下,公法与私法在固有性质、调整方式、司法机制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别。在固有性质上,私法是以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平等和自决即私法自治为基础,规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国家原则上不作干预,只在发生纠纷不能协商解决时,才由司法机关出面进行裁决。它所强调的是平等与自治,直接维护个人利益。与之相对的公法,则规定国家、被赋予公共权力的机关团体之间的关系,它们与它们的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自身的组织结构。它所强调的是强制与服从,直接维护公共利益。在调整方式上,私法通过广泛的授权性规定,最大程度地将民事

权利的行使交由权利人自我决定,由权利人自享利益也自担风险。当权利的行使有疑义时,基于“有疑义时为自由”的信念,维护权利人的选择自由。3在权利受到侵害时,也要由权利人自主选择救济的方式和程度,同时救济的形式也应当等同于权利本身的性质,救济一方权利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另一方的正当权利。这种权利的自决性与救济的同质性,是私法的显著特征。与之相对的公法,更多具有的是强制性、禁止性的规范。它基于国家公权力的运用,分配各种利益与资源,保障公共秩序。因此其规定更为细致,实体与程序都十分严格。当权力的行使有疑问时,公法所强调的是权力机关的自由裁量,而相对方由于隶属关系,多数情况下只能服从。当利益受到损害时,公法会课加严厉的行政甚至刑事责任,维护秩序。在争议的司法机制方面,公法与私法也有很大不同。具体法律的适用以及各个不同法院部门之间的不同分工,都是以公法和私法的区分界定为基础的。4如欧洲大陆各国,私法争议通常在普通民事法院得到处理,而公法的争端则由普通行政法院管辖。5有些国家还存在专门的宪法法院或特别行政法院,如社会法院和税务法院等。即便在统一法院系统的国家,公法、私法审判也采用不同的规则。总之,在公法和私法区分下,二者的意义是根本不同的。如何充分认识公法和私法的区分关系,因此就成为立法理念和立法实践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立法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笔记

机电工程学院 读书笔记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 学号: XXX 专业:机械工程学生姓 名: xxx 2012 年11 月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国 XXX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正式召开,站在这个时间去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会让人就得振奋、感激、感慨。从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到一个

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巨大变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所在。放眼回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每次的回顾,会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如同窒息般的疼痛,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的中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也有着惊天动地的奋斗。鸦片战争以后, 列强的侵入使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 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才鼓起亿万人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勇气,才有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社会变革,都是在寻找适合中国的道路,一次次的失败与教训奠定了我们重要翻身的基础,我们对新的社会力量的渴望,对建设新社会的寻求,迫使我们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一一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使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奋斗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更加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只能通过历史去感知祖国的伟大,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祖国的进步,在我们内心中国是世界中的一个奇迹,我们时刻充满着骄傲与自豪。我眼中的祖国是如何? 一、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始终坚信的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道路上接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它们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 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

4-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课题名称:EH4在黑龙江省某矿区深部岩体 探测中的应用 专业(方向):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 班级:勘技11-2班 学生:丁振勇 指导教师:张玉池 日期:二0一五年四月五日 EH4在矿产勘查中应用介绍 摘要 前人在矿产勘查中使用的物探方法多为激电中梯法,并且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知道常规电阻率法通常是通过增大AB极距,从而增加勘探深度,但当极距进一步增大的时候,探测深度并不是无限增大,到某一深度趋于饱和值,所以勘探有效深度有限[1],激电中梯的有效勘探深度一般为200米左右。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勘探,我国浅部金属矿产已基本勘探完毕,并且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离地表500米以内的金属矿床正在被快速开采并日渐枯竭。因此急需一种新的物探方法来对我国深部金属矿床进行勘探。 电磁法是利用不同频率电磁场,根据岩矿石的导电性和导磁性差异,从而推断出地下介质的分布情况,根据大地电磁法的趋肤效应可知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穿透深度,频率越小穿透深度越大,所以随着频率的降低,探测深度增大,因此一般电磁法的有效勘探深度为1000米左右[2]。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测深法(EH-4)以人工交变电磁场和天然电磁场为场源,当交变电磁场以波的形式在地下传播时,在地球表面某一点使用专门的电磁测深仪进行观测,就可以从地下结构对大地电磁场的频率响应中获取不同深度介质电阻率分布信息。并且EH-4还具有分辨良导介质能力强,不受高阻层屏蔽,性能稳定,轻捷方便等特点,同时还具有现场处理分析的功能,因此利用EH4连续电导率系统进行深部矿产勘探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EH4连续电导率成像系统;金属矿产勘探;电磁法;视电阻率

体育教师读书笔记(精选3篇)

体育教师读书笔记(精选3篇) 体育教师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体育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体育教师读书笔记1读了《体育游戏的教学》这本书,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对游戏活动小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于的一种活动,游戏在体育课中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句话感到深以为然。 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轻视体育课中的游戏,体育教材中和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游戏,他们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游戏不仅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综合性很强的体育活动,而且是使少年儿童认识社会,了解自然与事物,加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发展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也是发现人才培养特长的重要途径。 游戏在体育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缺一不可中重要地位,游戏的教学效果决不可以等闲视之,特别是体育任课老师,更不能轻视体育课中的游戏,在上体育课时,千万不能只注重新知识部分的教学,而忽略了游戏部分的教学,或者说只重视一节课中前20分钟的教学,而轻视后10分钟以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 在体育课中,讲授完毕新知识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而不去过问,随心所欲地让学生玩耍,自由活动中体育教师对操场的学生不闻不问。这种现象就是忽略学生创造游戏的能力,长此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失去方向,创造思维能力也随之减弱。 重视新授部分的教学,这是教师做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地讲授,反复练习,那就是片面地、极端的、错误的,应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以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练习,这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也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这才能提高学生素质,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在体育课中,结合所学知识,适当地组织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把游戏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引导学生做一些比如“老鹰捉小鸡”,“冲过战壕”,“快速找伙伴”,“支援前线”,“跳绳接力”,“打活动目标”,“巧过岗哨”等丰富多彩的游戏,少年儿童一定会踊跃参加的,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做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有助于身体与智力全面发展的,也是与少年儿童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学生在跑、投、乐、歌、说中培养了各种能力与素质,培养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通过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朝气蓬勃,团结互助的品德,树立了较高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了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锻炼了能力,发挥和发现了学生的特长,清楚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缺点,以便今后对学生因材施教,因人制宜,重点培养特长的机会,更为今后发现人才和选拔人才创造了更大的机会。 体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更要重视体育课中的游戏,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游戏活动,要把游戏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体育课不能上半堂扔半堂,决不能只上新授内容的课,忽略轻视游戏内容的课。教师对学生的游戏要因势利导,人人担起责任,要认真研究游戏。结合内容来安排游戏,不但要突出重点,还要百花齐放,不但要紧张有序,还要劳逸结合。 所以一定要重视体育课中的游戏,儿童们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发展,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游戏,把游戏放在体育课的重要地位,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的提高与发展,才能对人才达到提高与发现,才能切实地把体育工作做好。

世贸组织(WTO)读书笔记之一 -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正当程序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规范表达 肖 波 内容提要:正当程序在国内法和国际法中都有广泛的法律实践,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正当程序的多项原则在DSU和其他行为规则及组织程序中的广泛表达。争端解决机制的司法属性和正当程序是本质和形式的关系,正当程序的原理促进了争端解决机制的纠纷解决功能,同时可能也蕴涵着该机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正当程序 争端解决机制 司法化 GATT/WTO的发达史,就是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司法化的历史,而正当程序的建立则是这种司法化过程的表征。在GATT成立之前,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国际贸易秩序为例,世界贸易体制类似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无政府状态。但是GATT的缔约方没有象霍布斯或者洛克所指出的那样在国际社会建立君主专制或者有限政府,而是建立了一个通过一致同意进行决策的体系,这点倒像是卢梭所称的公意(至少在语义上)。作为一个法律体系,WTO是政府间契约的体现,是直接民主而非代议制民主。1因此,强求在国际社会推行国内法意义上的司法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努力使国际贸易争端能够得到公正、有效的解决,使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能够正当化、制度化、理性化并具有公信力,却是 GATT/WTO的不懈追求。这样的争端解决机制至少应该体现一些正当程序的基本要求。这些程序要求,是WTO争端解决机制今天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其明天的发展契机和空间。 一、正当程序的原则要求及其司法适用 (一)国内法体系中的司法正当程序原则。 正当程序(Due Process)或正当法律程序(Due Process of Law)作为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最早是一个国内法意义上的概念,肇始于英国的自由大宪章,完善于美国宪法第5条和第14条修正案。1215年英王签署的大宪章第39条承诺,"未经法律或陪审团的合法判决,任何自由人都不能被拘捕、囚禁、没收、驱逐、流放,或受任何其它形式的伤害",2其中"法律和陪审团的审判"即蕴涵了正当程序的意义。美国1791年的第5条宪法修正案和1868年生效的第14条宪法修正案,分别对"正当法律程序"做出了如下规定:"任何人不得未经由法律程序即被剥夺生命自由与财产";"各州亦不得未经由法律正当程序,即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国内法上的正当程序开始主要用于刑事司法程序中防止国君和政府对臣民和公民权利的非法剥夺;后来正当程序的范围逐渐扩展到民事审判以及其它法院、仲裁程序,甚至行政决策程序等。因此正当程序的目的也被学者更为宽泛地表述为:"防止政府专断,避免错误剥夺,允许人们对针对自身的指控能够知悉并应对,促进公共行为的合法性。"3随着美国司法实践的发展,正当法律程序的含义和范围不断扩大,被分为"程序性"( Procedural)和"实体性"( Substantive)两个方面:程序性正当程序从形式上要求程序本身要符合人们的公正感(如赋予当事人主体地位、申诉权等);实体性正当程序从实体上要求程序的结果和内容应公正合理,更关注裁决结果的公正。 在英美国家,对审判者而言,正当程序包括两条基本原则:中立原则和听审原则。4中立原则(bias rule)来源于拉丁法彦"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nemo debet esse judex in propria sua causa),5意味着案件的裁断者不能审理和自己利益攸关的案件、排除偏私,蕴含司法独立和法官独立审判之意味。听审原则(hearing rule)来源于拉丁法彦"听取另一方的意见"(audi alteram partem),要求及时通知对方当事人并保障其知悉指控权、辩护权,要求法官能够同时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而对当事人而言,正当程序也是"任何其权益受到判决结果影响的当事人,都享有被告知和陈述自己意见并获得听审的权利。"6也就是说,合理的告知、获得庭审的机会、提出主张、进行抗辩等,是正当程序的题中之义。这就是参与原则。国内诉讼程序中,当事人作为程序主体平等参与诉讼,共同决定程序的进程影响诉讼的结果;诉讼的进行是程序主体选择、决定程序,即程序自治的结果。基于美国的正当程序分析框架,这三条原则属于程序性而非实体性的正当程序。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社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1101班刘春竹 学号1111040111 《古代社会》 路易期?亨利?摩尔根,是美国著明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据了解,摩尔根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东西方世界都广受尊重的科学家之一。他曾于185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进步委员会会员并于1875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关于《古代社会》这本书,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摩尔根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印第安人的实地考察、对从朋友手中获得的资料的整理及对一些历史典籍的阅读。摩尔根的艰辛研究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

恩格斯就是在摩尔根的研究基础上写下了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的。 《古代社会》的第一编是《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作者认为:“发明、发现是互相建立在累进的关系之中的,各种制度则是立于展开的关系之中的”,并且指出:“政府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归纳于两个一般行的方案之内:第一个方案是一个人为基础,是纯粹一人的关系为基础的东西,组织单位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第二个方案是一领土及财产为基础的,可以区别的一种国家。”作者在后来的论述中也是延续着这种思想来论证人类文明的进程的,从第一方案过渡到第二方案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人类社会也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摩尔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而体现出

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作者的进化论观点。在《生存的技术》一章中,摩尔根提出了人类食物的五种类型:在有限的住地上以果实草根为为食物的自然生活——天然食物;鱼类生活(最早的人工食物)——鱼类食物;借栽培而来的淀粉性食物生活——淀粉食物;肉类及乳食的生活——肉类和乳类食物;由农业而发生的无限制的食物之生活——通过田野农业而获得无穷食物。 第二编为《政治观念的发展》,在此张摩尔根真的是煞费苦心。本章的主要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对易洛魁部落联盟进行考察,收集了许多可靠、翔实、丰富的资料。因为摩尔根曾为塞内卡部落与白人地产投机公司打官司,维护了该部落的土地权利,从而赢得了印第安人的信任,并被该部落的鹰氏族认作义子,赐予“裂缝间的桥”的名字。这就便利了他对印第安人社会组织、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婚姻家庭的研究。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读书笔记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读书笔记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拉斯韦尔在1926年的博士论文,并于1927年成书出版,它不仅是传播学的开山之作,并且还是最早的传播学专著。阅读此书,一方面可以了解战争时期宣传问题如何准确实施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还得以窥探“内容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实施与要点。 宣传在战争中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人们的思想和心理。这也使得人们不得不去关注、讨论和研究宣传。拉斯韦尔对宣传的定义是,“宣传,从最广泛的含义来说,就是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在分析技巧之前,首先需要阐明宣传的组织问题;其次要明白宣传的核心思想是鼓动人民的仇恨并确立战争目标;最后在涉及技巧方面,他采用了内容分析方法研究出了一些宣传技巧,比如“恶魔崇拜”、“胜利幻想”等。这也是本书的逻辑架构:当下事物、宣传组织、战争罪行与战争目标、恶魔崇拜、胜利幻想、维系友谊、瓦解敌方斗志、宣传条件与方法概述、宣传成果。本书是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一战中英德法美等国所采用的各种宣传技巧。 第一章,“当下事物”。当前反对交战敌人的行动的三大工具分别是军事压力、经济压力和宣传,而“没有哪个国家奢望赢得战争,除非有团结一致的国家做后盾;没有哪个政府能够享有一个团结一致的后盾,除非它能控制国民的头脑。”由此,宣传在战争中对国际态度的重要影响和地位就非同一般了。 第二章,“宣传组织”。宣传的组织问题是交战国解决外交部、军方和政治领导者之间关于宣传策略的组织上的争斗。在宣传组织中,要注意处理立法机关和宣传机构之间的关系。在这里还提到,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应该从那些对宣传了如指掌的人中挑选,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品质是最适合宣传工作的。 第三章,“战争罪行与战争目标”。宣传的核心思想是鼓动人民的仇恨,确保所发出的信息都是在确立敌人应为战争负全部的责任。在确立战争目标和向受众普及敌人罪行时宣传及宣传技巧的使用必须恰如其分。 第四章,“恶魔崇拜”。恶魔崇拜引发了仇恨并延续了仇恨。宣传家的目的是让公众相信是敌人发动了战争并且阻碍了和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用敌人的傲慢和堕落来强化国民的头脑。因此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宣传方式,敌人的罪过

《体育教学》读书笔记

《体育教学》读书笔记 何洁清 课堂教育目标设计的表述方法: 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将确定好的目标类型、水平和行为表述出来。 目前普遍流行的有三种:行为目标表述方法、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目标表述方法、表现目标性表述方法。 1、行为目标表述法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表述的目标。一个完整的行为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表述的主体——学习者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能……”“学生要……”等;行为活动——用行为动词以描述学生可观察、可测量的预期的学生具体行为。如“说出……”“完成……”“描述……”等;行为条件——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范围在什么条件下产生行为如“在同学的帮助下……”、“在比赛过程中……”等;行为标准——即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标准用于评测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到达的程度如“能说出3种发展手臂力量的锻炼方法”“80%学生能达到……标准”。简而言之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反映三个问题: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如果一个教学目标能兼顾到四个因素那么就是一个规范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行为目标四因素例 要素主要问题举例 行为主体完成目标的对象学生

行为条件在什么条件下完成用不低于自己最好成绩的80%速度完成 行为活动做什么 50m跑的练习 行为标准做到什么程度 5—6次 美国体育教学论专家西登拓朴先生依据行为目标表述方法提出了体育教学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化方法。西登拓朴认为:学习指导目标是要把“达成什么样的课题”“在什么条件下达成这个课题”“用什么标准来评价”这三个内容表述清楚以便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楚地判明。简单地说体育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课题”、“条件”“标准”三个因素。(如表2所示)。 表2 西登拓朴“课题”、“条件”“标准”三个因素例 课题条件标准 8次连续托球离墙4米的线后站立命中墙上3米高处直径为1.5米的圆圈 指出不道德行为篮球比赛过程中故意犯规伤害他人事例 正面下手发球站在端线后成功率达60%以上 2、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述法 行为目标表述方法可以克服目标表述的模糊但它往往强调行为结果忽视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为此有专家建议采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来表述它既使学习的内部心理变化状态得到描述也反映学习的外显行为变化的结果。案例4表述的“知道支撑跳跃的锻炼价值(内部心理描述)” 能说出利用跳山羊或跳箱练习发展体能的2个例子(具体外显行为例子);体会适宜的运动负荷(内部心理描述)能在每次合作游戏连足跑结束后测量脉搏做前后比较(具体外显行为例子)。理解同学合作的意义(内部心理描述)能说出致使合游戏连足跑跑速快与慢的原因(具体外显行为例子)。运用内部过程与外显

《西方法律思想简史》之读书笔记

《西方法律思想简史》之读书笔记 J.M.凯利是爱尔兰的著名法学家、都柏林法学院教授,1949年他来到都柏林大学研修古典名著,4年后,他前往海德堡开始了对于罗马法的研究。这一期间的学习为他日后写作此书准备了大量的法学理论和史学知识。在英语的世界里,《西方法律思想简史》一书是第一本介绍西方法律思想的书。作者在历史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了法理学,将法理学的发展与过去数千年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书中作者引用了大量法学家的原著,这些人大多是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作者把思想的触角延伸到了20世纪后期,以上这些是本书的特点,也弥补了由瑞典学者斯特罗姆霍姆写作于1985年的《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的不足。 此书为作者赢得了盛誉,在学术方面,值得一提的还有由凯利主编的《爱尔兰宪法》,这部宪法耗费了作者大量的心血,至今仍是这一领域最为全面的著作。纵观凯利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不仅对学术情有独钟,对于实务他也同样的钟爱,而且还先后担任了参议员、国会代表、首席督导员、检察总长及工商部长等职务。可以说作者的仕途也是一帆风顺,但是作者还是为了学术而放弃了仕途之路。 从结构的层面来看,凯利把从希腊到20世纪后期这几千年的历史划分为十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的写作之前,鉴于历史和法学思想的特殊关系,作者都会先介绍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从而让我们有机会把法学思想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相关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举一个例子说明,当作者谈到十六世纪的法律思想时,作者提到了这一时期的两大历史事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于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以及成立于1540年的旨在阻止新教传播的“反改革”组织被包括进来。[1]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祥民主编的《西方法律思想史》则采取了另外的一种结构。徐祥民老师对于历史阶段的划分比较模糊,但是却注重了对于法学家及其学术流派的归纳与分析。[2]两种结构各有利弊,凯利的书让我们领略到了如史书般流畅的法律思想史,徐祥民老师则让我们对于法学家及其学术流派有了更加体系化的了解。 从内容的层面来看,凯利主要关注了如下法律问题:国家(城邦)的基础;统治者权威及法律义务的渊源;习惯和立法的关系;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理念;法制横平的观念;正义的实质;平等价值引伸出的问题;自然法;财产的地位;刑罚的正当目的及范围;国际法理论等。凯利所关注的这些法律问题基本上涵盖了法律世界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以让我们对西方法律思想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思想是单个的人或者某一学术流派的学说,是人对于过去和现在客观存在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事物的一种看法和评价。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思想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学术对抗性;历史积淀性;无限发展性;历史阶级局限性。法律思想也不例外。首先,思想具有弹性很大的开放性,每个人或者每个学派对于同一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我们都会看到学术观点不同的双方会激烈的辩论,有时候甚至演化为争吵。不过,恰恰是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才让社会摆脱了死水一潭的危险,更不至于被一种思想

13《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作者简介 C·赖特·米尔斯(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米尔斯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代表作有《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3)、《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像力》(1959)等。50年代初他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二、全书概述 《社会学的想象力》全书共分为十章,在第一章米尔斯简述了本书的核心观 点: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及社会学家应该如何想象。在第二到六章,米尔斯考察了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一些偏向,展开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批判,主要涉 及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与科层制。在评述了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后,在第七到十章,米尔斯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学发展的展望,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注 重人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理性与自由,以及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角色。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的中心从欧洲移向了美国,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独树一帜。在米尔斯所处的时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社会科学得到了极大繁荣,同时许多社会学家跻身政府名门。米尔斯表示,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界定社会科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意义。具体确定有哪些努力在背后推动着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发展,点明这种想象力对于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连带意涵,或许还要就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必备条件给出一些 建议。通过这些方面来揭示今日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用途,并点到即止地谈谈它们 在美国当前的境况。” 总的来说,米尔斯认为,任何社会研究都应该探讨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他反对将社会科学当作一套科层技术,靠方法论上的矫揉造作来禁止社会探究,以晦涩玄虚的概念来充塞这类研究,或者只操心脱离具有公共相关性的议题的枝节问题,把研究搞得琐碎不堪。他认为,“可以被称为经典社夏 日之阳新闻传播广 告 考研

PPT读书笔记

我是如何被秋叶大叔虐出好读书笔记ppt的? @mr_蔬菜 lady and lady 们,我就是那个传说中能卖萌能耍宝,上可装逼高冷寒,下可卖萌无节操,犀利文艺懂人性,忽冷忽热真性情的值钱蔬菜。先爆张毫无ps 的痕迹的果照。 毫无ps 的痕迹有木有!欢迎大家吐槽1分钟 今天分享的目录: 1、(why)我们为什么做这个读书笔记ppt? 2、(for what)我们做这个ppt的目的是什么? 3、(how)我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及我的感悟。 回顾和秋叶大叔一起学做读书笔记ppt制作过程,也是一个很棒的经历。首先,我们为什么要选这本书做读书笔记ppt呢? 这是一本超级畅销书,关注的是全球社会热点问题:贫富差距带来的不平等,看过或想看的人很多,做这本书容易引起最广泛的关注。但这也是一本需要啃的书,很厚,也不是那么容易懂。因此做出图文并茂ppt导读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好奇,看过的人当复习,没看过的人正好快速了解这本书。 秋叶大叔还私下对我说这样的书能做出有影响力的读书笔记ppt,才能代表他指导出水平。——我的理解是,做读书笔记ppt也要不断挑战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书,才能逼自己提高。一开始可以做逻辑简单的口水书,慢慢有了经验就应该挑战有难度的书,这样水平才能慢慢提高。 不过对于我这样的ppt新手,一开始就做这要高大上的图书是不是太难了?秋叶大叔说不要紧,你先看,边看边整理你的思路,回头结合你的思路我告诉你应该如何调整。 我开始以为以我的阅读速度,只需要三天就可以读完,没有想到最后花了半 个月的时间才啃下了这本硬书。中间我还卖对联,送快递,天天外面跑,我还害 怕进度来不及,差点想要放弃。后来在大叔鼓(cui)励(cu)下,我终于整理出了这本书思维导图。 我把这个思维导图发秋叶大叔,问是否可以开始做ppt了,然而大叔问了我一个问题:我们做这个ppt的目的是什么? 大家觉得呢? 可以回复 好,我来告诉大家当时我们的想法: 大叔说我们不是要做一个全面的书内容介绍,这样的硬书即便做出来了大家也看不进去,考虑读书笔记ppt未来要分享传播,更好的思路是我们应该抓住一个点去写透,而不是全面解释这本书的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在一个快速阅读时代,烧脑的内容没多少人真的在看。 直到这时,秋叶大叔才列出了他的ppt逻辑框架方案,让我和他的构思进行对比。 大叔提供的第一稿提纲是这样的: 第一部分介绍背景 1. 介绍这本书的影响力 2. 这本书为什么叫《21世纪资本论》? 3. 作者的过人背景 4. 这本书到底在讨论什么? 第二部分带入话题 1. 引入调查:你相信一个人财富积累主要是靠? 2. 无独有偶的国际回声(美国、德国、日本为何共鸣?) 3. 中国:大佬多拼爹!

体育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体育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体育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其还有愉悦身心的功能,能调节人的情绪,化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给人带来快乐。下面我们来看看体育教师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体育教师读书笔记(一) 新教师培训中一直提到备课作为教学五环节之首,是否能上一堂好课的前提是精心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体育教师怎样才能备好课呢? 《教学规范》中,备课是从目标的确定,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活动的设计四个角度进行归纳提炼认识,而在《关于体育与健身教学和提高课堂效益的若干建议》中,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整合信息技术都是体育备课的范围和内容。 读了这些内容后,我对怎样才能备好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那就是学、查、思、写、反。 一、学。这是教师备好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了解教学内容和程序,掌握教材的知识技术体系,要研究教材性质特点和技术结构,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明确

本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此外,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二、查。体育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将其作为自己备课的基础,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其次要了解学生的体育基础和健康情况,最后还是要检查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材。 三、思。这是体育教师备好课的关键。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法,步骤等都需要体育教师认真思考。首先,教师要弄清课堂的结构,安排好教材的顺序,其次袄合理分配好教学时间,第三要灵活选用多用教学方法,第四要根据课堂的类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用动负荷,让它符合学生的身理以及心理发展。 四、写。这主要是指教师要认真写好教案,教师上课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写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手段,教学过程,练习次数,保护与帮助,时间分配等,教案格式要清晰,一目了然。 五、反。为了不提高备课质量,教师必须对备课效

国际法读书笔记 (法硕作业)

中国对国际法的接受与适用 ——兼论南海争端问题 本学期课余时间,笔者阅读了一些国际法专著论文,对国际法上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在相关问题上有了更深入的感受和想法。其中,笔者主要关注国际法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本文即就国际法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适用发展过程展开论述,并试图从国际法的视角来探讨现今愈演愈烈的南海争端问题。 一、古代、近代中国与国际法 (一)古代中国与国际法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就已经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如国家之间互通使节,订立同盟,缔结条约,召开国际会议以及斡旋、调停、仲裁等解决争端的制度。关于战争的规则,还产生了谴责非正义战争、优待俘虏等原则和规则。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围的国家都成了藩属,向中国进贡,受中国册封。在这种“一统天下”的情况之下,很难产生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规则和制度。汉代以后,中国与邻国和遥远的外国曾经有过世界往来和通商贸易的关系,例如,汉代张骞通西域,不仅加强了与中亚各国的政治关系,而且打通了商品贸易的“丝绸之路”。唐代中国与日本的交往达到了高潮,日本遣唐使者纷纷来华,中国鉴真等人也络绎东渡。到了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曾到过许多国家,最远到了东非索马里,到了清朝初期,中国与俄罗斯以及西方国家进行过交往,例如,1789年英国曾派马格尔尼出使中国,与乾隆皇帝会晤。② 关于古代中国国际间交往的史实,学者们并无异议。而在古代中国是否存在国际法这一点上,存在争议。孙玉荣教授在其著作《古代中国国际法研究》一书中即认为中国古代存在国际法,他指出:“古代中国国际法作为古代东方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是断无疑义的。但古代中国国际法有它自己的独特的定义,特指用于调整中国版图内各分立时期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有法①参见端木正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16页。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范文威廉·富特·怀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1936 至1940 年间怀特通过对“科纳维尔”进行实地研究,撰写了《街角社会》一书。该书是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街角社会》是怀特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一、关于研究方法的体会 《街角社会》是从科纳维尔的街角帮写起的。怀特以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生活中,首次将参与观察法引入城市社区的研究。怀特对街角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1、新方法的尝试 怀特在附录中提到,通过颇有兴趣的阅读林德夫妇的《中城》和卡罗琳·韦尔的《格林威治村》,怀特很有收益。但是随着他研究的深入,却意识到他所从事的社区研究并不是按照上述书中的研究路子。“当时能读到的其他许多社会学文献往往是从社会问题方面来看待社区,所以根本不存在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系统的社区》。”之后,怀特通过阅读

社会人类学方面的文献——马林诺夫斯基关于原始部落的研究——发现虽然研究内容和领域不同,但是其中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借鉴并可以实施的。 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怀特得以真正的“进入”社区,并将这种方法从人类学领域扩大到了社会学领域。这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说以往的研究是一张社区整体状况的照片,那怀特的街角就是一部社区动态历程的电影。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怀特重视对科纳维尔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研究,通过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生活状况、互动模式以及规则等内容分析整个社区社会结构,而不是整体的描述街区概况。怀特这种研究方法的尝试对我也很有启发。社会研究的方法仅限于书本上介绍的内容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引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在面对具体研究对象时,要灵活的选取方法。 2、研究设计小处着眼 愿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却往往残酷。怀特在最开始想要自己的研究同时涉及到科纳维尔的历史、经济、政治、政治、教育和娱乐模式、教会、公共卫生保健,以及——尤其是——社会态度。然而,这显然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当怀特拿着这份计划书去寻求建议的时候,有人泼了一盆很好的冷水。“我这部巨作刚开始就被亨德森泼了冷水。他对我说,我在这个领域中几乎还什么也没做过,所以不应该只

《国际4A广告公司基本操作流程》读书笔记

《国际4A广告公司基本操作流程》读书笔记 中心思想:主要了解了广告公司和客户的关系是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致力于能为客户解决什么问题,关心客户所关心的东西,比如广告能对营销产生多大作用,能否为客户获取利益。 “广告公司的角色正变得与客户密不可分,由被动变为主动。” 广告公司和客户联系越来越紧密,只有深入了解客户,才能使广告公司更好的服务客户,广告公司提出一些意见,使客户改进产品,使广告推销的承诺更多,吸引消费者。 “客户与广告公司之间的长期合作总是更依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其他因素。” 广告公司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就得做到坦诚相待,相互尊敬,互相沟通,做到互利共赢,这样广告公司与客户的人际关系就很融洽,客户自然会和广告公司长期合作。 “永远和你的客户站在一起,以他的视野来看问题,理解他的思路。” 作为广告公司的客户部想要把客户的想法反映到广告公司的各个部门,使公司更好的理解客户,提供符合客户要求的服务,就得以客户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完整的了解客户的需求。“职位的高低并不是你获得客户尊敬的主要缘由,不断修炼自己的品质,保持着自己的英雄本色,会使你散发出迷人的气质。” 不要因为自己的职位而觉得别人看不起你,只要自己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别人自然会从你的表现中看出你的才华和魅力,对你刮目相看。 “应从做市场的角度来看广告,而不应从做广告的角度来看市场,客户最关心的市场——自己的市场。” 广告是为了促进销售和树立品牌,只有根据市场的情况,制作出的广告才是有效果的,客户在意的不是广告本身,而是投放广告后,自己在市场中是否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及品牌形象。“你要善于表达自己,学会怎么样推销自我。” 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晋升,就要善于表现自己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向人介绍自己,让领导认识你,认可你。 “你可能被取笑,但如果你不被取笑,你将无法学到东西。” 当做错事的时候,被人笑话不可怕,因为这样你才知道做错了,要改正,从中学到新的知识和经验,但没有人指出你的错误,就会容易满足,停止了学习。 “对客户的产品不要一味地只说好,而应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产品给出一个全新的概念。”作为广告公司,要客观的对待客户的产品,对市场进行分析,定出产品的定位,有利于公司制作出有效的广告。 “把一件事做好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每个人都看成是问题解决凡事的一个完整部分,并以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建设性的方式来解决它。” 要做好一件事要集思广益,把所有人得想法都考虑一下,并且在和谐有秩序的情况下解决,使整个团队保持团结协作的状态。 “抓住一件事或一个项目,搞定它,让它成为自己的东西。” 要从自己做的每一件事中,学到解决它的方法或是一种思维,并在以后实践中运用。

小学体育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小学体育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一:小学体育教师读书心得 小学体育教师读书心得 读完《建设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这本书,我只是以一名普通的教师身份,根据平时的实践和思考写出来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在阅读《教师专业成长》这本书以后,让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介绍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指引作用。其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重点提到了“自我反思”对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将对我今后的成长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当前,影响体育教师发展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因素,如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校的管理制度等;二是体育教师自身因素,如自我发展需要、教学反思能力等。其中,教师自身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才能完成。教育学者杜威这样说过:“教师应当对实践进行反思,将教学看作是一种反思性的学术实践,通过反思实践来改进教学,做‘反思型实践者’”。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反思,做“反思型实践者”,逐

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 反思是个体成熟之标志。反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反省的能力。即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要想成为反思型体育教师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体育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信念,修正那些不合理行为,把反思的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才能逐步迈向批判反思之门。首先,要将反思渗透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要进行全面具体的课前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过程进行计划、安排、反馈、评价与调控,最后在课后对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等。教师只有通过这些措施,形成对体育教学的系统反思,养成反思习惯,并使反思伴随着体育教学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其次,要讲究科学的反思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反思方式,以提高反思的效率。第三,经常记录并剖析“关键事

相关文档